技术创新的优势范例6篇

技术创新的优势

技术创新的优势范文1

关键词 高速铁路 技术创新 现状 优势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渐加快,各行各业对于交通运输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而作为目前交通运输的主要主力――铁路的运输压力随之而来。所以随着运输上的压力,我国的铁路运输便开始了大力的发展。就这十年来讲,我国的铁路运输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可以说,我国的铁路运输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我国迈入了高速铁路的时代,不论是在火车速度上,还是在通车里程上,我国都已经取得了显著地成就,在不断进行科学技术研究的同时,高速铁路的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有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而我们如何进行有效的技术创新,保持我们在技术上的领先的优势,确实需要我们在实际的工作中不断的保持和发扬的。

1目前我国高速铁路技术创新的现状

我国的高速铁路的发展可以说是在九十年代中后期迎来了它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我们甚至可以把九十年代称之为一个分界点。在这之前,我国的财政投入较少,相应的国家支持力度也是不够的,高速铁路的发展可谓是步履维艰,票价一直高居不下。而在九十年代以后,面对城市化不断加快的进程,对于运输的压力是越来越大。这随着而来的便是我国对于高速铁路发展的高度重视,财政投入也是在逐年的增加。不仅仅是在资金方面,在技术创新上也是不断的改革,着重强调企业自身的自主研发的能力,不断加大对于研发资金以及人才的投入。积极吸收外国的先进的技术以及理念,同时不断的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期了一批富有竞争力的生产基地,闯出了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高速列车的发展之路。

高速铁路技术的飞速发展,一方面不得不归功与政府积极有效的领导,而在另一方面便是这些高速铁路技术研究与创新的一线的工作者。两者在高速铁路的推进的过程中,互相推动,为高速铁路将创新技术迅速转换为生产动力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高速铁路依托强有力的后盾的支持,建设了一个仿真与计算于一体的高速列车系统,为我国高速列车的发展建立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以及实践的经验,而这也将有助于我国有关于高速铁路的各项的先进技术迅速的应用于实际的操作中。可以说,我国高速铁路各项技术上的创新为高速铁路行业的飞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我国高速铁路技术创新发展的优势

2.1我国高速铁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高速铁路最终是为人民服务的,所有的创新的技术方式等等都是为了更加快捷舒适的服务旅客,而在高速铁路的技术创新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旅客的需要为己任。运输能力不断增强,与此同时我国高速铁路的速度以及安全度也在不断的提高,这些都是我国高速铁路技术研发部门的成就。可以说我国的高速铁路强大的运输能力已经帮助我国高速铁路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甚至在某一种程度上说,是占据着领先的地位。同时在列车的安全性能上,高速铁路运行更加趋向于规律性,在整个全封闭的行车过程中,自动运行加上一套相对完善的安全防护系统,将列车的安全性能提升到最高。不光光在技术层面是坚持以人为本,将旅客的不适感减到最低,同时在列车的装饰上也是如此,装饰力求精美舒适,座位舒适,便与旅客行走同时办公、生活一应俱全,姜维旅客提供最大程度的方便。这些都是建立在我国高速铁路强大的技术创新之下的高速铁路的文化软实力,这也是将我国高速铁路推向世界的不竭动力。

2.2我国高速铁路在关键领域已经实现了突破

在目前的竞争激烈的世界,掌握了核心的技术,可以说在一行就占据了一定的主动权,对于高速铁路也是如此,更可况,高速铁路的运行的安全性以及运输量的强度等等都对于我国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为我国的高速铁路的研发部门更是刻苦专研,在关键性领域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基本上掌握了高速差到、路基变形等等一系列的技术,在高速铁路的修建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现在无论是高速路段隧道的加长,还是高速桥梁的修建,我国已经达到了世界的先进水平。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了200km Mh动车的研发平台以及检验平台,保证我国的最先研发的技术能够最快投入使用,并且与此同时能够最大限度的保证行车的安全。

2.3我国采用高效率的管理技术

对于高速铁路这样一个服务性质的团队来说,人员的管理是一个相当庞杂的事情,部门涉及之多,人员涉及之多,是我们无法想象的。而对于这些的管理,我们甚至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所以在进行技术创新的基础之上,对于整个庞大的系统的管理也是相当重要的。而我国高速铁路部门在建设高质量的服务队伍的同时还不忘加强对于人员的管理。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的管理经验,加上对于我国的具体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借鉴的同时坚强自主创新,建设了一支高质量、高效率的服务队伍,让我国的高速铁路在运行上不仅仅是安全、舒适的,在服务上也是一流的,列车能够高密度、高效率、高正点率的发行,而这些都离不开高速铁路背后一批高质量的服务团队。所以说,高速铁路高效率的管理技术,为科研技术创新部门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勤保障,而中国的高速铁路走向世界也是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2.4我国高速铁路呈现出网络化的趋势

其实就目前来说,就是一个网络的世界,什么东西都能够在网络上得到最快的传播,人们也能够从网上了解到自己想知道的。同时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对于高速铁路的依赖性也是极大的,要满足人们的需要,建成一个庞大的高速铁路的运行网络是必不可少的,高速铁路的网络化也将是以后最具竞争力的优势之一,网络上的竞争又将是一个硝烟弥漫的战场,同时也是利用它将我国高速铁路推向世界最有力的一步。所以说,我国高速铁路网络化的趋势,将为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赢得又一个发展机遇,而很快随着我国高速铁路人的不懈努力,在世界的高速铁路的发展上我们将成为领军人物。

3总结

我国高速铁路从无到有,再到如今的辉煌成就,在这其中每一个高速铁路的工作人员都明白其中的心酸以及努力。从技术的落后、引进到现在的自主研发成功,这些都是我们努力的结果。但是正是这些永不放弃的坚持让我国的高速铁路站在了世界的领先地位,也正是这股坚持不懈的努力,将带领我国的高速铁路走向下一个辉煌。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要积极面对我国目前高速铁路的发展现状以及技术中的每一个漏洞,敢于面对身后困难的挑战,不断进行技术上的创新,书写我国高速铁路的又一个辉煌成就。

参考文献

1沈志云《论我国高速铁路技术创新发展的优势》,《科学通报》2012(08)

2孙海富《中国高速铁路技术标准体系的创新与发展》,《工程建设标准化》2014(10)

3矫阳《中国高速铁路技术水平领先世界》,《科学咨询(决策管理)》 2010(01)

技术创新的优势范文2

一、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和提升过程

按照波特的理论[1],产业竞争优势是指一国的特定产业在世界市场上均衡地创造出比其它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它可以直接表现为该国的产品价格低于或质量优于其它国家的同类产品。产业竞争优势以比较优势为基础,以较强的产业竞争力表现出来,集中体现了企业竞争优势和代表了国家竞争优势。

国内外已有不少关于科技创新、产业竞争优势的理论研究成果。本文作者曾构建了产业竞争优势评价模型[2],对中国医药制造业竞争优势的演化阶段进行了实证分析;黄文青[3]对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与循环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赵玉林,周珊珊等[4]基于新钻石模型对武汉高技术产业的竞争优势进行了评价;王家庭[5]基于中国30省区的数据对科技创新、空间溢出和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张赛飞,邓强等[6]对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

本文则以广东省高技术产业为研究视角,分析科技创新对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竞争优势的提升作用,为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一)从绝对指标上看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和提升

1. 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整体表现。

从1995-2011年,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从业人员及出口额等总量指标都逐步提高,分别从1995年的965.36亿元、937.09亿元、53.55万人和528.41亿元提高到2011年的23 576.3亿元、23 227.6亿元、361.49万人和14 265.7亿元,增幅达20倍之多[7],这也反映了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竞争优势在逐步形成和提升。见图1。

图1 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竞争优势提升的表现

注:本文所有数据均来自于《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2-2012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里面没有1996年和1997年的出口额数据

另一方面,1995-2011年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总产值、从业人员、主营业务收入、企业数和出口额不仅绝对数量在增长,而且其占全国的比重一直位居首位。其中,出口额更是一直占全国总出口额的1/3以上,当年价总产值和主营业务收入几乎也是一直占全国的1/4以上。因此,广东省高技术产业在全国具有绝对竞争优势,而且主要是规模优势。见图2。

图2 广东省高技术产业主要指标占全国比重

2.广东省高技术产业各细分行业的表现。

从当年价总产值和出口交货值两个方面分析广东省高技术产业五大细分行业,即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在广东省及全国的发展情况。从当年价总产值看,1995-2011年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总产值占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总产值的比重一直在50%以上,1995年和1999年甚至超过了70%,因此,相对于其他四个高技术行业而言,其具有绝对的优势。其次是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其占广东省高技术产业总产值的比重,平均也在30%以上,2003年超过了40%,因此,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在广东省也有明显的竞争优势。相反,1995年至2011年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在广东省的优势并不明显,特别是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其占广东省高技术产业总产值的比重不到0.5%,另外,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占广东省的比重也不超过5%。见图3。

图3 广东省高技术产业5大细分行业总产值占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比重

从出口额的角度同样可以看出,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在广东省高技术产业出口中具有绝对优势,两者之和占广东省高技术产业出口额的95%以上;而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1995-2011年三者比重加起来不到广东省高技术产业出口额的5%,具有相对劣势。见图4。

图4 广东省高技术产业5大细分行业出口额占广东省高技术产业出口额的比重

(二)从相对指标上看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和提升

为了更全面了解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竞争优势的情况,下面再从出口竞争力指数这个相对指标的角度进一步分析。

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反映的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出口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其竞争能力的大小揭示了该产品所处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大小。在这里产品的出口竞争力用贸易竞争力指数(trade competition,TC)来衡量。贸易竞争力指数主要从产品的进出口的数量来分析某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表现,具有简单、直观、明了等特点,能够快速反应产品在某一时点或连续某一阶段产品竞争力的变化。

高技术产业的贸易竞争力公式为:

式中:TC为高技术产业贸易竞争力指数;Ve为高技术产业的出口值;Vi为高技术产业的进口值。

通常,TC指标作为一个与贸易总额的相对值,剔除了经济膨胀、通货膨胀等宏观方面波动的影响,即无论进出口的绝对量是多少,它均在±l之间。当其值大于0时,说明竞争优势大,且越接近1越大,竞争力越强;小于0时,说明竞争力弱,指数越趋近于-1,其竞争力越弱。若TC≥0.8,则该产品具有很强竞争力;若0.5≤TC<0.8,则该产品具有较强竞争力;若0≤TC<0.5,则具有强竞争力;若TC=0,则该产品具有一般竞争力;若-0.5≤TC<0,则该产品具有低竞争力;-0.8

由于数据有限,本文只测算了2002-1010年中国31个省级区域高技术产业的贸易竞争力指数。见表1。

由表1可见,广东省高技术产业贸易竞争力指数只有2002年小于0,其余年份均是介于0和0.5之间,说明广东省高技术产业具有强出口竞争力。

另外,与其他省级区域对比可以看出,福建、江苏、天津高技术产业的贸易竞争力略强于广东省,福建省高技术产业的贸易竞争力最强。

二、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科技创新现状

科技创新就是基于科技的创新,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它是提升产业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在知识经济时代,其越来越成为促进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力量。

(一)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科技投入增速明显

为促进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广东省经济的转型升级,近年来,广东省不断提高对高技术产业的R&D投入力度。广东省R&D经费内部支出在1995年只有1.735 3亿元,而在2001年超过了50亿元,2005年超过了100亿元,2008年超过了200亿元,2011年则达到了将近481亿元。同时,广东省高技术产业投入的新产品开发经费也是大幅度提高,由1995年的2.94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581.28亿元[7]。

相对而言,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技术改造经费支出、技术引进经费支出和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也有所增加,但增加幅度不是很大。而2011年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引进经费支出和消化吸收经费支出分别为4.33亿元和1.21亿元,远低于2007年的22.54亿元和2.23亿元[7]。见图5。

图5 1995年至2011年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科技投入情况

(二)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科技产出成绩斐然

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专利申请数和拥有发明专利数在2011年分别达到39 338项和45 172项,达到历史最高值。

同样,近几年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新产品产值和新产品出口额也得到大幅度提升。2011年的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新产品产值和新产品出口额分别达到7 408.07亿元和4 283.09亿元,也创下历史记录。见图6。

图6 广东省高技术产业各项科技产出指标

三、科技创新对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竞争优势的提升的测度

通过前述分析可知,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竞争优势和科技创新能力都得到极大提升,但科技创新对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竞争优势的提升作用又如何呢?下面我们来进行具体分析。

(一)科技创新提升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竞争优势的测度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告诉我们,科技已成为生产力的要素之一,而且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经远远超过劳动力和资本这两大传统要素。同样,本文认为科技创新在广东高技术产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和提升过程中是内生变量,因此在建立模型时把其作为单独的变量考虑进去。

用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R&D经费内部支出为解释变量,以广东省高技术产业总产值为被解释变量,取1995-2011年之间的数据,使用最小二乘法(OLS法)进行回归分析。由于对各时间序列取对数后不影响变量之间的关系,而且对经济时间序列取对数后可以避免模型的异方差,因此对指标的原始数据都取其自然对数,建立双对数函数模型进行计量检验:

ln Y=c=a ln X(2)

式中:Y为解释变量广东省高技术产业总产值;X为被解释变量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R&D经费内部支出;a=d(ln Y)/d(ln X) ,即为科技创新对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竞争优势提升所作的贡献。运用Eviews 7.0经济计量软件进行计算,得到回归模型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科技投入的增长与其竞争优势的提升正相关。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R&D经费内部支出每提高1%,就可以促使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竞争优势提升0.661 7%。

(二)科技创新提升广东省高技术产业各细分行业竞争优势的测度

采取上述同样的方法和模型,分析科技创新对广东省高技术产业各细分产业竞争优势的提升作用。

以Y表示被解释变量广东省高技术产业i总产值的增加;ci表示广东省高技术产业i的常数;ai表示科技创新对广东省高技术产业i竞争优势的贡献度;Xi表示解释变量广东省高技术产业i的R&D经费内部支出,建立双对数模型

式中:i=1,2,…,4。i=1时代表广东省医药制造业,i=2时代表广东省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i=3时代表广东省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i=4时代表广东省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由于1995-2011年广东省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的R&D经费内部支出数据不全,无法进行回归分析。所以,在此就不再计算科技创新对广东省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的贡献度。

四、结论与建议

第一,加大研发投入强度,进一步提升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竞争优势。

从上述分析可知,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科技投入的增长与其竞争优势的提升呈正相关。虽然近些年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研发投入总量得到大幅度提高,但其研发投入强度却不到2%,远低于发达国家的20%。因此应不断提高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研发投入强度,进一步提升其竞争优势。

第二,提高研发投入产出水平,加强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近些年,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技术改造经费支出、技术引进经费支出和消化吸收经费支出出现下滑,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研发投入更多地用于了先进设备的引进,而这是不利于广东省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因此应加强广东省高技术产业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工作。同时,也要加强研发投入经费的管理,提高发明专利授权数,因为这是研发使用效率的一个重要标志。2009-2011年,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发明专利数占专利申请数的比重分别是68.06%、72.77%和65.99%,远高于国家平均水平。因此要继续保持这种优势,合理支配研发投入经费。

第三,依靠科技创新,实现广东省高技术产业价值链的延伸和升级。

虽然广东省是全国电子信息产品的生产大省,拥有完善的电子信息产业链,拥有华为、中兴和腾讯等一大批创新型电子信息产业,但是其众多关键的技术和产品仍主要靠进口解决。在全球家电制造产业链上,广东省的家电产品也一直在中低端徘徊。因此,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实现广东省高技术产业价值链的延伸和升级,重点发展规模超千亿元的软件、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群。同时,也要大力发展以技术创新为主要驱动力,极具产业包容性的智能家电,实现广东省高技术产业价值链的延伸和升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广东省高技术产业。

[ [6] 波特 迈克尔.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邱如美,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768.

[2] 张倩男.中国医药制造业竞争优势演化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9(6):4348.

[3] 黄文青.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与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1):2941.

[4] 赵玉林,周珊珊,张倩男. 基于科技创新的产业竞争优势理论与实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88100.

[5] 王家庭.科技创新、空间溢出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30省区数据的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2(11):4954.

[6] 张赛飞,邓 强.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125130.

技术创新的优势范文3

doi:

10.11847/fj.35.6.1

Asset Specificity, Product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Enterprise Performance:

The Moderating Role of the Enterprise Technical Innovation

TIAN Zhi-long, LIU Chang-hua

(School of Management,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74,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ransaction cost theory, resource-based view and competition theory,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effect of the asset specificity on the enterprise performance by using the balanced panel data of 269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listed on China’s SMEs’ board from 2010 to 2014.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s that:(1)the asset specificity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enterprise performance; (2)the product competitive advantage has a complete mediating effect and the enterprise technical innovation has a noticeable moderating effec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sset specificity and the enterprise performance; (3)the enterprise technical innovation has also played a noticeable moderating rol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sset specificity and the product competitive advantage; (4)this moderating role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enterprise performance through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the product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is study enriche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mechanism of the effect of the asset specificity on the enterprise performance in theory, and has practical implications for enterprises to play the role of asset specificity.

Key words:asset specificity; product competitive advantage; enterprise technical innovation; enterprise performance

1 引言

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企业进行着大量的专用性资产的投资,特别是中小企业更是常常进行这种投资以获得与大企业的合作[1]。研究?Y产专用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对企业的经营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专用性资产是企业重要的战略资源,考察资源(能力)与绩效的关系是资源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2],但大多资源基础理论的研究直接考察资源(能力)―绩效间的简单、直接的关系,而完整的分析框架应该是战略资源―战略行为―竞争优势―绩效[3]。现有的关于资产专用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的研究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学者们对于资产专用性创造价值的内在机理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和系统[4]。周晓东和项保华[5]指出,竞争优势最终应当体现在为顾客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上。张敬伟和王迎军[6]主张,在研究竞争优势时,应该以产品作为基本的分析单位。那么产品竞争优势是否会在资产专用性与企业绩效间起到中介作用?交易成本理论认为资产专用性会引发机会主义行为。学者们在机会主义的治理机制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现有研究探讨了不同治理机制对资产专用性与企业绩效间关系的影响[7,8]。除此之外,学者们也研究了企业外部因素如环境动态性、产业技术水平等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8,9] ,但现有研究对企业内部因素关注还不够。Teece[10]指出,企业的竞争优势不仅仅来自于企业拥有的独特的资源,也取决于企业配置这些资源的方式。创新是一种对资源进行组合的创造性活动[11],技术创新是企业提升价值的核心战略。一个有趣的研究问题是企业的技术创新是否会影响资产专用性与企业绩效间的关系?本文联合交易成本理论、资源基础理论与竞争理论,实证研究资产专用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揭示产品竞争优势的中介作用与技术创新的调节作用。本研究为战略资源―战略行为―竞争优势―绩效的分析框架提供了依据,也为更好地理解中小企业专用性资产投资的经济价值及技术创新在发挥这种价值中的重要作用提供指导。

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2.1 资产专用性与企业绩效

交易成本理论认为,资产专用性指的是在不牺牲其生产价值的前提下,某项资产能够被重新置于其他用途或是被替代使用者重新调配使用的程度。专用性资产是为了支持某些特定交易进行的投资,一旦形成,就会被锁定在特定的交易关系中,若再做他用,其价值就会贬值[12]。因此在供应商企业的专用性投资做出后,客户企业就有可能把供应商对自己的依赖作为谈判的筹码,采取机会主义行为以攫取更大份额的可占用准租。企业必须建立有效的治理机制来抑制机会主义风险。这些机制的形成与运行是需要成本的。因此,资产专用性增加了所有治理形式的交易成本[12],这将会对企业的绩效产生负向的影响。

然而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常常进行着大量的专用性投资,这是因为专用性资产具有价值创造效应。资源基础理论对此进行了很好的解释。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是异质资源与能力的组合,如果企业拥有有价值的、稀缺的、不可模仿和不可替代的资源,就比其他企业更具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使得企业比竞争对手更容易获得持续的高水平绩效[13]。Williamson[12,14]将资产专用性分为六种类型:位置专用性(site specificity)、实物资产专用性(physical asset specificity)、人力资产专用性(human asset specificity)、专项资产(dedicated assets)、品牌资产(brand name capital)与临时专用性(temporary specificity)。专用性资产是针对用户的特定需求所做的投资,具有价值性、稀缺性、不可模仿性与不可替代性的特征。如当一家企业选择了某一个专用性的地理位置后,这种位置资源不仅是有价值的,而且是稀缺的,对于竞争对手来说是难以模仿的,因为其他企业不可能或者要付出更大的成本才能获得这种位置优势[15];专用性的人力资产是企业在与特定客户进行交易、为客户服务的过程中通过员工的学习与经验的积累逐步建立的,它同样具有较大程度的价值性、稀缺性、不可模仿性与不可替代性。因此,专用性资产构成了企业异质(heterogeneity)?c稳定性(immobility)的资源,使企业获得了独特而又难于模仿的市场竞争优势[9]。专用性投资相比非专用性投资更有效率,可以实现更低的成本和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求[16];专用性资产投资极大地促进了人才、知识和技术在企业间的传递, 特别是隐性知识更能促进合作双方核心能力及关键资源的积累和增长,有利于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促进合作双方核心能力、关键资源的累积和增长[17]。不少学者发现专用性资产有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18],从而加强企业绩效[19]。实际上,交易成本理论在强调资产专用性增加交易成本的同时,也认为专用性资产会带来生产成本的节约以及收入的增加,并指出当增收和(或)节支超过治理成本(交易成本)时,增加资产专用性才是允许的[12]。综上所述,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 资产专用性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2.2 产品竞争优势在资产专用性与企业绩效关系间的中介作用

(1)资产专用性与产品竞争优势

产品竞争的实质是价值竞争[6],产品竞争优势是一种价值优势,是顾客感知到的某些企业提供的比其他企业更加卓越的价值[20]。价值优势可以细分为功能优势、可靠性优势、便利性优势、价格优势等维度[21]。专用性资产使企业以竞争对手不具备的独特的价值创造方式为客户创造价值,从而形成产品竞争优势。如位置专用性可以节约企业与客户的库存成本和运输成本,取得价格上的优势,而且在客户附近设立机构和驻派人员,企业能够对其需求做出更加快速的反应,获得便利优势等;专用设备、工具等实物资产或者专项资产,提升了开发与工艺手段,保证产品质量,可以创造功能优势、可靠性优势等。总之,恰当的专用性资产有利于降低产品成本、改善产品质量、形成差异化产品或服务,从而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产品市场中获取战略性竞争优势[22]。综上所述,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 资产专用性对企业的产品竞争优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2)产品竞争优势与企业绩效

从客户角度看,产品的最基本价值是低价格和差异化。产品的竞争优势体现在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上。差异化的产品可以通过满足客户的特定需求来锁定客户,提高客户的忠诚度,这样一方面可以保证企业的市场份额,获得规模经济效应;另一方面,当客户的忠诚度提高时,其对价格的敏感性降低[23],有利于企业获得价格上的优势。当企业相比于竞争对手有更强的成本优势时,企业可以让客户以较低的代价获得相同的价值,或者以同样的代价获得较大的价值,有利于与客户保持长期的伙伴关系并增加市场份额。同时,成本优势也为企业获得了更多的利润空间。综上所述,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3 产品竞争优势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3)产品竞争优势的中介作用

资源基础理论的代表学者Kay[24]认为,当企业将独特的能力(资源)应用于产业或市场中的时候,就变成了竞争优势。张敬伟和王迎军[6]在总结了不同竞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竞争优势分解及分析逻辑。该逻辑认为企业的各种能力(资源)是通过企业提供的产品来创造顾客价值优势进而提升企业的绩效。也就是说资源优势是通过提高产品的竞争优势来提升企业的绩效。依据这一逻辑,专用性资产是企业的战略性资源,也会通过提高产品竞争优势来为企业绩效做出贡献。综上所述,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4 产品竞争优势在资产专用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中起到中介作用,即资产专用性通过产品竞争优势来影响企业绩效。

2.3 企业技术创新的调节作用

(1)技术创新在资产专用性与企业绩效关系中的调节作用

技术创新可以降解资产专用性所带来的机会主义风险,从而改善企业绩效。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越强,就越能够对专用性资产进行创造性地利用,其产品的实现难度也就越高,竞争者就更加难以模仿,客户寻求替代者愈发的困难,对企业的依赖性更强。这样就降低了专用性资产遭受的机会主义的风险[7,9],有利于企业绩效的提升。

资产专用性可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效率,从而促进企业绩效。资产专用性建立了投资方与接受方间的相互依赖性[12],这种依赖性增强了双方的相互信任与合作[15],由此会极大地促进知识和技术在企业间的传递,有利于技术进步,加快产品开发和创新速度[17]。吴爱华等[25]的研究发现专用性投资有利于合作创新的形成,而合作创新可以帮助企业提高创新效率[26]。综上所述,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5 技术创新在资产专用性与企业绩效间的关系中具有正向的调节作用。

(2)技术创新在资产专用性与产品竞争优势关系中的调节作用

技术创新包括工艺创新与产品创新两种形式。企业通过工艺创新,创造性地开发满足特定客户需求的工艺、设施,可以提高实物资产或专项资产的生产效率,降低产品成本。如前文所述,专用性资产可以促进企业产品开发和创新速度,提高创新效率与绩效,从而提高产品竞争优势。综上所述,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6 技术创新在资产专用性与产品竞争优势的关系中具有正向的调节作用。

综上所述,本研究构建如图1所示的理论模型。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

本文以我国中小制造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因为这些企业进行了较多的专用性资产的投入。具体来说本研究从2010年12月31日前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上市的制造业公司中剔除以下公司作为研究样本:(1)在2010~2014年5年间对销量前5名客户销售收入占企业销售收入的百分比、企业研发费用以及其他财务数据信息披露不全的上市公司;(2)企业在2010~2014这5年间出现过重大重组,如*ST、ST、PT的公司;(3)处于产业链下游行业中的企业。根据证监会的行业分类,这些行业包括食品饮料、纺织服装、木材家具、医药生物制品行业。因为这些行业中的企业面临的客户主要是渠道中的中间商,其?营所需的专用性投资并不明显[9]。本文从深交所公布的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CSMAR数据库,获得符合条件的269家企业2010~2014年连续5年的1345个平衡面板数据。

3.2 变量的测量

(1)企业绩效。本研究采用企业的盈利能力指标来衡量企业绩效。具体来说,选择上市公司的销售净利率来进行测量,销售净利率为净利润占营销收入的百分比。同时利用总资产报酬率作为稳健性检验的指标,总资产报酬率为利润总额加财务费用占期初与期末资产余额合计平均值的百分比。

(2)资产专用性。资产专用性构成复杂,在实证研究中学者们对它的衡量方法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袁琳和赵芳[27]在其研究中采用“公司向前5名客户销售额占公司销售总额的比值”作为在资产专用性上的投资程度的替代变量。在实际操作中,为了保证公司产品销售对象的固定及单一,增强测量的准确性,将样本企业限制在制造业上游行业的上市公司。这种做法近年来越来越多地被国内其他学者如于茂荐和孙元欣[7~9]所采用。本研究采用以上学者的方法,利用“公司向前5大客户销售额占公司总销售额的百分比”来测量企业的资产专用性。在样本选择时去掉了处于产业链下游行业的企业。

(3)产品竞争优势。产品竞争优势是顾客感知到的某些企业提供的比其他企业更加卓越的价值。这些价值具有多个维度,直接对产品竞争优势进行测量是困难的。我们可以注意到,在企业产品销售实践中,当产品本身的竞争优势较弱时,企业往往会通过增加广告、销售人员及采用更优惠的销售政策来扩大销量,这些措施都会带来企业销售费用的增加。因此,企业投入的销售费用越多,表明其产品竞争优势越弱。在现有文献中,郑立东和程小可[28]借鉴Kale和Loon[29]的做法,利用(营业收入-营业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营业收入来近似衡量上市公司在行业内的竞争地位,该值越大,企业的竞争地位越高。这说明销售费用与竞争地位间成反向关系。市场竞争实质是产品的竞争,企业的竞争地位越低,说明企业的产品竞争优势越弱。因此,本研究采用销售费用占营业收入的百分比的负值来衡量企业的产品竞争优势。

(4)技术创新。国内外现有文献多以研发投入、研发产出来度量技术创新。研发投入主要用公司年度研发支出作为测量指标,研发产出主要用专利申请数来表示。张杰等[30]认为在类似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用专利数量作为创新活动的度量指标未必是一个有效的测度方法,使用企业层面的研发投入作为度量指标更具合理性。本研究支持这种观点,用公司年度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的百分比来表示企业的技术创新。

(5)控制变量。企业绩效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与多数学者一样,本研究选择公司年龄、公司规模、财务杠杆、运营效率、公司成长性、股权集中度作为控制变量。公司年龄用lnAge来表示。Age=Ti-T0+0.5or1,其中Ti=(2010,2011,2012,2013,2014),T0为公司首次注册年份。注册时间在当年的6月30之日前则加1,之后则加0.5。公司规模用总资产的自然对数值来表示。财务杠杆用资产负债率来表示。运营效率用总资产周转率来表示。公司成长性用当年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来表示。股权集中度用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来表示。

4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4.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表明,各变量的最大值与最小值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资产专用性的平均值为31.28%,我国中小制造业企业的资产专用性较高。相关分析表明,资产专用性与销售净利率正相关,与产品竞争优势正相关,产品竞争优势与销售净利率正相关。各变量间的关系需要在控制了其他变量的情况下进行精确的验证。虽然大多数自变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或负相关,但相关系数不大,都没有超过0.5,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可以同时放在模型中进行回归。

4.2 回归分析

(1)数据的平衡性检验及回归分析模型选择

对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首先需要检验数据的平衡性以避免变量不平稳而出现伪回归。本文利用单位根检验方法来检验数据的平衡性。采用LLC检验同质单位根过程,采用 IPS、ADF、PP检验异质单位根过程。所有的变量在四种检验中的检验统计量的伴随概率值(p值)都小于0.01,表明各变量不存在严重的单位根,各变量稳定且存在长期均衡,回归不属于伪回归。

各回归模型需要在混合回归模型、固定效应模型、随机效应模型间进行选择。首先对各模型进行F检验,判断各模型应选择混合回归模型还是固定效应模型。检验结果表明各模型的检验统计量的伴随概率(p值)都小于0.01,因此各模型适合于固定效应模型。然后对各模型进行 Hausman 检验,判断各模型应选择随机效应模型还是固定效应模型。各模型检验统计量的伴随概率(p值)都小于0.01,拒绝了原假设,表明随机效应与解释变量无关,各模型应该选择固定效应模型。本研究选择个体固定效应进行回归分析。由于面板数据容易出现异方差与自相关,为了增加模型估计的有效性,本文采用EVIEWS 6.0中的带有怀特异方差调整的广义最小二乘法(GLS)进行回归分析。

(2)资产专用性与企业绩效:产品竞争优势的中介效应检验

本文依据 Baron和Kenny[31]提出的检验中介作用的方法并按照温忠麟等[32]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程序来考察产品竞争优势在资产专用性与企业绩效间是否具有中介效应。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1中的模型1 是企业绩效对控制变量的回归。控制变量中公司年龄、财务杠杆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公司规模、运营效率、公司成长性、股权集中度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模型2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资产专用性,回归结果表明在控制了相关变量后,资产专用性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0.016,p

(3)资产专用性、产品竞争优势与企业绩效:技术创新的调节作用检验

本研究利用自变量与调节变量的交互项来检验调节效应。表1中的模型7表明,因变量为企业绩效时,资产专用性与技术创新的乘积项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β=0.003,p

在假?O4和假设6得到验证的基础上,进一步,本文还试图检验技术创新是否为有中介的调节变量。温忠麟等[33]提出了对“有中介的调节变量”进行检验的步骤,即“先检验调节效应,再检验中介效应”。表1中的模型7与9检验了两个调节效应,我们再考察资产专用性、技术创新及两者的交互项在加入产品竞争优势后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表1中的模型10的结果显示,产品竞争优势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β=0.530,p0.5),这说明技术创新的调节效应完全通过产品竞争优势这个中介变量起作用。综上所述,技术创新是有中介的调节变量,即技术创新在资产专用性与产品竞争优势的关系中发挥了调节作用,而且这种调节作用会进一步通过产品竞争优势的中介效应来影响企业绩效。

4.3 稳健性检验

为检验结果是否可靠,我们做了如下的稳健性检验。

(1)更换衡量企业绩效的指标。企业绩效会受到其衡量指标的影响。销售净利率是从企业生产经营的角度衡量企业获利能力,而总资产报酬率则全面反映了企业全部资产的获得水平。本研究选择总资产报酬率代替销售净利率衡量企业绩效来检验本研究的稳健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的假设同样是成立的。

(2)重新选择样本进行检验。2011与2012年中小企业板增加了新的上市公司,我们重新选择2012年12月31日前中小企业板上市的符合本研究要求的486家公司在2012~2014年3年间的1458个平衡面板数据重做上述回归模型,本研究的假设也得到了检验。

限于篇幅,稳健性检验的回归分析结果本文从略。

5 结论与启示

考察资源(能力)与企业绩效间的关系是战略管理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本文基于交易成本理论、资源基础理论及竞争理论相结合的视角,利用我国中小企业板制造业上市公司2010~2014年间的269家企业的平衡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资产专用性、产品竞争优势与企业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并检验了企业技术创新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增强资产专用性有利于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这表明在中小上市企业的资产专用性对企业绩效的双重效应中,“价值创造” 效应超越了“交易成本损失绩效”效应。这可能是中小企业在进行专用性资产投资时(后),建立了恰当的治理机制,从而促进了企业绩效的提升[7,8]。特别是在供应链管理背景下,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更倾向于采用非正式的关系机制来代替高成本的正式机制[34],利用信任、承诺、信息交流等关系规则来实现对专用性资产的治理,降低双方的机会主义行为,并且通过合作来进行价值共创,发挥专用性资产的资源优势,提升双方的经济效益。同时中小企业板上市的企业大都是一些高成长的高新技术企业,其技术投入往往较高,而在技术投入高的产业里,增加专用性投资有利于提升企业绩效[9]。因此,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嵌入到下游企业的供应链中,进行专用性资产的投入,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与发展。

(2)产品竞争优势在资产专用性与企业绩效间的关系中起到了完全的中介作用,即资产专用性是通过提升企业的产品竞争优势来增强企业绩效的。本研究从专用性资产这一独特资源视角,实证了战略资源―战略行为―竞争优势―绩效的分析框架[3]以及张敬伟和王迎军[6]提出的能力(资源)优势―价值优势―绩效优势的竞争优势逻辑链,打开了资产专用性促进企业绩效提升的“黑箱”。这也启示企业在投入了专用性资产后,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响应客户的需求,将企业内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上的产品竞争优势,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

(3)在资产专用性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中,企业技术创新发挥了正向的调节作用。资产专用性是否能提高企业绩效,关键在于其所带来的“价值创造”与“交易成本损失绩效”两种效应的比较。企业在投入一定的专用性资产后,同时加强技术创新,更有利于促进下游客户的合作,降低交易成本,并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于茂荐和孙元欣[9]研究了产业技术投入在专用性投入与企业绩效关系中的调节作用,认为在技术投入高的产业里,增加?S眯酝蹲视欣?于提升企业绩效;而在技术投入低的产业中,增加专用性投资则不利于企业绩效。本文深化了他们的研究,即将调节变量从中观层次的产业技术投入深入到微观层次的企业技术创新。研究结果对于企业具有更直接的指导意义。即使企业处于技术投入水平高的产业,在投入了专用性资产后,也不能被主导顾客及其所处的价值网络锁定而坐享其成,要通过技术创新来整合专用性资产,进行价值创新,进一步创造性地获取专用性资产带来的竞争优势,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技术创新的优势范文4

【关键词】 先发优势 跨国公司 技术创新模式

一、有关跨国公司的创新观点

最早的创新概念是由熊彼特提出的“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这一说法。是指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具体包括六种情况:引进新产品、引进新技术、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和实现企业的新组织。熊彼特创新理论的提出在经济理论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熊彼特之后,创新理论和研究范式又获得了发展。从技术和市场角度考虑,可以将当今跨国公司创新全球化的模式划分为以下创新的国际化模式、创新的全球化模式、创新的跨国化模式、创新的本地化四个类型。在跨国公司发展的早期,前面两种的创新模式在跨国公司创新中的运用较多。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跨国创新模式和本地化创新模式在经济中出现的所占比例越来越高,发展迅速。

二、跨国公司的技术创新模式

技术当今经济和技术全球化速度加快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使跨国获得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的机会大大增加了;互联网的使用和全球电视网络使跨国公司的宣传成本降低,从而降低全球营销的成本;运输成本的降低和速度的加快,使跨国运输商品的成本下降;信息技术的大量采用增加了技术的不确定性。跨国公司要想解决好全球化技术创新的问题,应当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考虑,采取合理的技术创新方式有效地配置其研究开发、生产、营销和服务方面的资源。如此,基于信息技术的角度考察跨国公司的技术创新模式,可以将其区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传统的创新模式,即一直以来,跨国公司为达到其自主创新战略目标而采用的线性创新形式。另一种是跨国公司网络创新模型,跨国公司技术创新的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且由于这种复杂性,公司不可能完全孤立地进行创新。因此,瑞典网络学派主张任何跨国企业组织都不是孤立的,跨国公司在网络中生存和发展。跨国公司创新网络就是针对具体的研究对象而言,相互有关联的链接组成的网络,每一个影响技术创新的联系就是一个链接,这种链接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对B.L MANVALL所提出的要素和要素之间交互作用的描述,是要素之间相互影响、互相关联的关系。跨国公司技术创新离不开非技术创新,如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和服务支持领域的创新。跨国公司技术创新的实现可以通过跨国公司技术与非技术创新网络实现。

三、基于先发优势视角的跨国公司网络型技术创新模式

1、有关跨国公司创新网络化的观点。跨国公司采用网络型技术创新模式是弥补了跨国公司线性创新模式的不足。在网络型技术创新模式中,考察跨国公司是否会在某一国家进行研究开发投资并进行创新,还应该从市场、开放度、人力资源研究开发的集聚现象几个方面考虑该国创新要素的可得性。

2、基于先发优势因素的思考角度。在传统的跨国公司投资理论中,无论是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还是H-O理论强调都是跨国公司在资源,技术,资本等方面具备的静态的优势。若是从这个角度出发,跨国公司的技术创新模式采取的是传统线型的模式。通过这种模式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是可以获得相关的资源优势、垄断优势等。基于当今科技和信息技术发展对经济的影响,考察伴随跨国公司投资带来的技术创新的网络型创新模式现象可以归结为基于先发优势的因素考虑。笔者借鉴信息经济学中先发优势这个概念来考察跨国公司的投资原因,以及技术创新转移模式。在信息经济学中,先发优势(First-Mover Advantage,FMA)指的是某个新产品领域的第一个进入者或早期的进入者所能获得的潜在的竞争优势。对先发优势的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左右得到蓬勃的发展,研究者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一般认为信息(技术)优势、规模经济与干中学是先发优势的两个主要方面。由于基于先发优势因素的考虑,一方面,为了获取技术优势,跨国公司常常需要结合当地的特殊情况的技术创新才能够具有更大的技术优势,跨国公司从获取技术优势的角度考虑,更多的应用网络型技术创新模式;处于对规模经济和干中学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的追求,技术创新不能局限于传统的模式,更多的涉及网络结构的技术创新模式。在当代经济中,跨国公司总是作为先发优势的拥有着,这种优势在波特的理论中也被描述为具有持续性地竞争优势,有关跨国公司理论表现为技术垄断优势、规模经济代来的效益。

四、从贸易创造和贸易替代角度考察跨国公司技术创新模式的效应

1、跨国公司两种技术创新模式的贸易效应。一般来说,跨国公司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主要从FDI的角度进行研究。下文我们借用FDI对我国贸易的影响情况分析基于先发优势的跨国公司的创新模式的贸易经济效应。这些贸易效应可以区分为两种:第一种情况,通过传统技术创新模式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是对国际贸易产生了贸易替代作用。第二种情况,基于先发优势创新模式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是对国际贸易产生了贸易创造作用,对我国企业的出口贸易起到了互补的作用。许多学者以也通过了技术的益处效应等理论对此做出了解释。

2、基于先发优势的跨国公司技术创新模式贸易效应的实证分析。王洪庆博士结合有关数据,对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对我国外贸出口的情况通过建立回归模型,进行了计量分析,得出结论:在技术创新较高的行业,提高了出口企业的出口倾向,产生了贸易创造效应。在技术创新较低的行业,降低了出口企业的出口倾向,产生了贸易替代效益。这个研究结论正好以也验证本文的论点,基于先发优势的跨国公司的技术创新模式表现明显。在技术创新较高的行业,像现代新兴的IT行业、金融业行业等,跨国公司的投资效应表现为通过出口示范效应,技术的溢出效应,竞争效应等方式提高了出口企业的出口倾向,产生了贸易创造效应,对国内出口企业的产品起到了互补提升作用。基于先发优势的跨国公司的技术创新模式,对我国外贸竞争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动态的,网络创新,将规模经济,干中学的积极效应发挥出来,大大提升了我国的对外贸易竞争力。然而,在技术创新较低的行业,跨国公司的技术创新模式主要是传统的线性模式。

五、基于先发优势视角的跨国公司创新模式对我国外贸竞争力提升的对策

1、积极寻求加入大型跨国公司技术创新网络的机会。我国国际贸易自主创新需要跨国公司的创新网络。我国企业积极参与到跨国公司基于先发优势的网络型技术创新模式的技术和经济网络之中,则意味着相关跨国公司创新网络对我国企业存在一种“溢出效应”,有关企业部门会因此而获益;同时,公共部门支持和推动的某些R&D(研究与开发)项目又是直接针对与企业有关的技术,某些新技术还是这些技术的主要使用者。这些都是基于先发优势的跨国公司创新网络对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直接影响。在实践过程中表现为吸引大型跨国公司的对华投资,提高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含量。在全球化经济中,大型跨国公司基于先发优势的技术创新模式选择更为突出,它们的投资对东道国的技术溢出效应表现明显。吸引大型跨国公司的投资对提升我国的外贸竞争力有重大作用。

2、推动我国企业创新形式与创新网络模式的商业性研究。推动我国企业创新形式与创新网络模式的商业性研究在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实现过程中非常重要,这在制造业的技术创新中已经得到证实,但目前针对服务创新的商业性研究很少。商业性研究应更加针对服务企业的需求,提高包括创新服务的开发技术、开发方法、开发原则和创新管理等方面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为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更多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

3、通过先发优势中规模经济效应和干中学的特征提升我国国际贸易的竞争力。先发优势中规模效应和干中学也可以表现为经常提到的关联效应,激励跨国公司与内资企业建立分包或者供应商的关系,加强两者的前向和后向关联,融入跨国公司的网络形态创新模式,以实现跨国公司在这一技术创新模式中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和干中学效应。

【参考文献】

[1] 王洪庆:外商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2] 扈华林:国际竞争力新论[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3] 柳卸林、胡志坚:跨国公司的创新全球化战略与中国企业的对策[J].中国软科学,2001(3).

技术创新的优势范文5

引入“新组合”

南车青岛四方股份首先确定了自主创新的发展战略:即以技术创新带动企业长远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确定产品研发目标,以体系建设保证新产品的开发,以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为基础,结合自主创新掌握高速列车核心技术,建立产品研发体系,形成产品的持续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

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提出创新是指“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新的组合”,也就是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生产力,以获取潜在利润,南车青岛四方股份的创新模式正是这样发展起来的。技术创新就是指将一种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引入市场。实现技术创新真正意义与实际价值不在于其本身,而在于所产生的竞争力作用。新的竞争优势模式偏爱那些有能力利用知识、技术、经验来创造出新产品、工艺及服务的企业。

“四个一”

在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上,南车青岛四方股份着重以“四个一”的建设为落脚点,全力打造技术创新体系模式,增强核心竞争力,提升技术创新体系的工作效率,实现研究开发、产品设计、工艺设计、技术服务工作的分层次管理,形成完整的产品研发过程,实现开发和设计、设计和工艺、工艺和技术服务的无缝衔接。

建立一个能够支撑并不断自我提升的轨道交通装备产品设计开发平台,在高端产品上实现自主设计开发,并在公司所从事的产品范围内达到技术同进、资源共享;培养一支具有专业技术水平、战斗力和凝聚力的设计开发队伍,在技术平台的框架上配置合理的人才结构,培养各专业或系统的稳定并可持续发展的专业带头人,在相关的专业系统拥有南车青岛四方股份自己的学术权威:完善一个设计开发的流程、管理模式和组织体系,形成统一指挥和职责分明的专业化管理机制,有效适应产品项目设计和技术平台提升的协调管理,创造和谐的设计开发环境,初步形成企业技术文化;培育一批与南车青岛四方股份同命运共患难的战略合作伙伴,在基础技术研究、前期技术研究、产品试制试验等方面,有能力得到研究单位、专业厂商、专业技术个体的鼎力协助,并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两种创新的有机结合

如何获得高铁设计制造的核心技术,对于中国来说有两个途径:一个是内源式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来自于国内自主创新,自主开发技术:另一个是外源式技术进步,即一种外置式技术进步,通过技术引进实现技术进步。南车青岛四方股份做出了成功的选择,走出了一条开放式的自主创新新路径,即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道路,把内源式创新模式与外源式创新模式有机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技术创新之路。

南车青岛四方股份走了一条外源式创新,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入手,大量节约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投入。技术创新的R&D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事业,高技术产业尤其如此。通常通过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可以学习并填补发展中国家的技术空白,拓展技术瓶颈,技术引进还可以缩短研究和开发先进技术的时间。从国际经验看,落后的一方通过引进技术可以在3-5年内到达对方水平,能消除10-20年的差距。

同时,实施内源式创新,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特别是实施了集成创新,掌握了国外没有全部给予的高速动车核心技术。由此,一方面可以防止“梯子”问题产生,即发达国家为了保持自己的技术竞争优势,会利用知识产权保护战略的名义,拆掉梯子,维护技术差距和技术优势;另一方面可以规避“以市场换技术”所带来的难以掌握核心技术的问题。

突破瓶颈

如何利用好中国铁路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来获取技术,是个具有挑战性的命题。如果这个市场被分割成数个小市场,不同利益主体分头出击,很容易被对手各个击破,市场让出去了,核心技术反而没有换来。铁道部所做的是,整合市场,充分发挥“战略买家”的巨大优势,铁道部引进国外高速列车技术中方的主要代表光说,“我们最大的筹码就是中国铁路独一无二的市场优势。铁道部在2004年动车组招标文件中提出‘三个必须’:一是外方关键技术必须转让,二是价格必须优惠,三是必须使用中国的品牌。”

自主创新有两层含义:一是从狭义上理解,“自主创新”主要依靠企业自身的力量完成技术创新全过程,包括从设计、研发、中间试验、生产、进入市场、服务的全过程,关键技术上的突破由本企业实现,最终形成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这种自主创新又称为“原始创新”。二是从广义上理解,“自主创新”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南车青岛四方股份的自主创新模式改变了中国企业重技术引进,轻消化、吸收和创新。结束了中国以往陷入的“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的路径。

后发优势

先发优势是指先发国家在高铁设计制造中,通过领先战略,所产生的各种经济有利条件或创造的高铁发展先机,包括要素先发优势、技术先发优势、制度先发优势等,最终形成的高铁核心技术竞争优势及带来的超垄断利益。后发优势是指后发国家由于较晚进入高铁产业,而获得较先发国家不具有的比较优势,通过借鉴先发国家建设高铁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来减少自身面临的不确定性而采取的策略,获得更多的研发成本优势、高铁产业风险的控制等优势。

技术创新的优势范文6

(1)促进优势创新资源整合。产业联盟是有效整合产业优势创新资源的新型产业组织形式,通过高端产学研合作将各类优势创新资源进行了集聚、共享和集中投入,同时产业联盟也有实力在更大范围内建立创新联系,加强产业对外部创新资源的充分利用。(2)增加产业创新成果产出。产业联盟就是要集中优势创新资源完成产业重大创新使命,形成更多标志性成果,如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核心技术、技术标准等,提升了产业创新成果产出效率与水平。(3)加速产业创新成果扩散。首先,产业联盟将众多优势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有效结合,可以实现创新成果在联盟成员之间快速扩散;其次,产业联盟主导了产业自主创新方向,便于将创新成果向整个产业推广;最后,产学研各类联盟成员作为核心中介,消除了不同创新族群间的障碍[12],加速了产业内创新成果快速流动。(4)实现产业创新收益增长。产业联盟可以快速地将创新成果在内部进行产业化,并且引导广大中小企业进行高新技术产品与服务配套;另外,产业联盟具有更强的涉外能力,带动整个产业的高新技术及产品与服务的对外输出,实现创新收益增长。(5)优化产业创新链。产业联盟重在将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化上的核心创新体进行组合,构成产业创新链核心架构,然后围绕这一架构连接产业内其它组织机构,从而形成的产业创新链更为紧密、顺畅和稳定,可以有效地支撑并协调各个环节的产业自主创新活动。(6)改善产业创新环境。产业联盟树立了创新榜样,规范产业创新行为,营造产业积极的创新氛围;产业联盟是产业创新政策的重要实施载体,产业联盟的发展也推动了更多新政策出台;产业联盟更有实力投资产业创新设施建设,并加强了各类创新设施的整合与共享,改善了产业创新硬件环境。

2基于产业联盟的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路径构建

结合产业联盟的分类与创新功能以及对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提出基于产业联盟的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路径: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与扩散路径、产业技术标准化路径和产业创新链优化与升级路径。2.1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与扩散路径产业共性技术是对整个产业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都会发挥带动作用,具有巨大潜在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一类技术[13],并且根据对产业的影响程度,可以分成关键共性技术和一般共性技术。因此,通过产业联盟突破制约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并将这类技术向整个产业有效扩散[14],形成了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路径。(1)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定位。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选择时要同时突出关键性和共需性特征[15],首先,这些技术对实现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带动产业其它相关技术的发展影响重大;其次,这些技术对产业内众多高新技术企业产生影响,是制约产业整体发展的公有性、基础性技术。另外,这些技术还必须是具有创新性的,现有的技术与国外存在一定的差距,新选定的技术应当是具有前瞻性的新兴技术。在实际的选择过程中可以采用“三结合”选择法,即产业联盟、政府科技部门和特定学科领域的专家三者协作配合,选出产业关键共性技术,让产业联盟进行重点攻关。(2)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协同研发。对于复杂的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任务,通常根据联盟成员及其构成的R&D联盟的创新优势进行分配,并确保产业联盟成员间核心创新资源有效共享。产业联盟进行联合攻关时也需要外部创新资源的支撑,高新技术产业关联性与地域集中性使得产业联盟能够从产业集群中获得创新资源,尤其是知识、技术秘密以及相关信息等;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具有“公共品”属性,是政府各类科技计划支持的重点。(3)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扩散。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属于竞争前技术[16],产业联盟将这些技术成果向整个高薪技术产业扩散时,通常需要和接收方企业的专业技术相结合形成竞争性技术以及相关产品和服务,这不仅提高了整个产业创新成果产出,而且增加了整个产业创新收益。值得注意的是,政府部门可以采取相关措施,切实提高产业联盟扩散动力和广大接收方企业的吸收能力,有利于提升扩散效果。2.2产业技术标准化路径当前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已经由产品、技术竞争上升到标准竞争,运用产业联盟快速运作产业技术标准,有利于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层次,该提升路径主要分为技术标准创立与产业化两大过程。(1)技术标准创立。知识经济时代,核心专利成为了技术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标准创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产业联盟进行核心专利技术研发、筛选、组合的过程。首先,面向产业技术标准战略要求,需要对产业联盟成员各类核心专利进行筛选和组合,当然也可以吸纳产业联盟外其它组织机构的一些专利,从而形成与技术标准要求最相关的专利池。如果专利池已经涵盖了技术标准所要求的专利技术,则可以直接申请技术标准;对于缺少相应的专利,产业联盟也可以先形成技术标准总体目标和框架,然后进行所必须的专利技术开发[17]。事实上,技术标准创立是专利开发和标准制定互动过程,新技术不断与标准碰撞,迫使技术标准不断更新升级,专利技术也随之更新换代,从而提高产业联盟技术标准的先进性。(2)技术标准产业化。是指将产业联盟主导的技术标准向整个高新技术产业推广应用,并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标准的过程。随着技术标准相关技术成熟度提高以及市场对技术标准认可范围的扩大,技术标准应用不再局限于参与技术标准创立的产业联盟及少量其它机构,可以通过不断地对外许可技术标准及相关专利技术,吸收越来越多的供应商、制造商、服务商等,围绕该技术标准形成完整的产业结构与产业链,不断提高技术标准用户规模和产品市场份额,实现技术标准市场价值。在满足市场需求变化的过程中,让更多创新体参与技术标准的应用与完善,不断升级技术标准,使技术标准在与同类竞争中胜出,提高了整个产业的创新层次。2.3产业创新链优化与升级路径产业创新链是指围绕核心创新体,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创新活动将相关的创新参与主体连接起来,以实现知识的经济化过程与创新系统优化目标的功能链节结构模式。产业联盟作为重要的产业创新组织,其战略布局与高效运作对产业创新链的优化与升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产业创新链优化。根据结构-行为-绩效理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链结构决定了创新效率,也就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而产业联盟在市场机制下通过优势互补建立了产学研三类创新体间的长期协作关系,实现了产业知识资源、技术资源和产业化资源的有效衔接与均衡分布。同时,基于产业联盟的高新技术产业创新链,改变了以往“知识-技术-产品”的线性创新过程,而是将众多的创新族群的核心点连接起来,形成了以三大类核心节点为主体构架的网络状产业创新链。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受制约于产业创新链的薄弱环节,因此,面向产业创新链优化布局产业联盟时,首先要识别产业创新链缺失、失衡、断层环节,然后通过产业联盟这一组织形式聚集优势创新体及创新资源,弥补产业创新链薄弱环节,打造产业创新特色优势,支撑整个产业创新链高效运作。(2)产业创新链升级。凭借创新优势和业务辐射范围,产业联盟必然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参与国际创新竞争合作的桥梁与纽带,使得高新技术产业有效融入全球创新链,充分利用产业外部创新资源。在产业联盟高效运作过程中,凸显了产业最具特色的创新优势,有利于带领高新技术产业占据全球创新链核心环节,并在国际创新分工中获得更多收益。产业联盟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在全球创新链中实现持续升级的过程,也是对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过程。依据产业创新位势,大体上可以将全球创新链分成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3个层级。通过产业联盟,最初可以较快对产业外部的创新成果进行快速引进消化吸收,并在产业内快速扩散,使得产业内更多组织具备了创新能力;接着,产业联盟首先会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形成再创新能力,并有效地集成各类先进的技术创新成果,进而带动产业创新链升级到集成创新层次;当然产业联盟最终会升级成原始创新源,将更多原始创新成果持续地向产业内甚至产业外扩散,使得产业创新链上升为全球创新链的高级环节,实现了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

3基于产业联盟的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路径选择

3.1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路径比较基于产业联盟的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3条提升路径,各有其特点、提升重点和适用条件,具体如表1所示。3.2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路径选择基于产业联盟的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路径的选择,属于功能定位与提升方向的一体化决策,受到产业联盟创新优势、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发展要求以及产业创新环境等综合影响。(1)产业联盟创新优势。产业联盟能够在多大程度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要受制于自身创新优势的特色与水平。首先,包含较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产业联盟,通常可以承担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创新任务;而掌握核心技术的优势企业主导的产业联盟,能够胜任技术标准创新;而具有一批国际竞争力企业组成的产业联盟,则必然成为产业嵌入全球创新活动的桥梁纽带,并且带动产业创新链持续升级。总之,产业联盟创新优势越强,就越倾向于选择高层次提升路径。(2)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发展要求。产业联盟创新优势发挥作用的前提,就是要满足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发展要求。从战略角度来审视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发展问题,不外乎面临能力瓶颈、能力层次低和能力可持续性差等,正好可以通过关键共性技突破、技术标准化和创新链优化与升级得以解决。(3)产业内外创新环境。从产业环境来看,产业创新资源丰裕程度、创新关联程度等对产业联盟提升作用的发挥存在正向影响,而全球创新链竞争层次与压力也会迫使产业联盟承担更大的产业创新使命;从宏观环境来看,产业创新政策支持力度、市场机制有效性、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完备程度等支撑产业联盟从事高级别提升任务。通过以上因素分析,从一般性角度来看,鉴于不同路径的提升重点有所侧重,而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在发展初期、成长期以及成熟期,会依次面临能力瓶颈、层次低和持续性差问题,则对应的提升路径也应当选择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与扩散路径、产业核心技术标准化化路径、产业创新链优化与升级路径,如图1所示。

4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