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护理观察要点范例6篇

化疗护理观察要点

化疗护理观察要点范文1

【关键词】 氧气驱动雾化吸入; 小儿喘憋性肺炎; 辅助治疗; 全程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4-0088-03

doi:10.14033/ki.cfmr.2016.4.048

小儿喘憋性肺炎具有发病较快、临床症状较严重等特点,可能还会导致患儿出现呼吸衰竭,临床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频咳以及发作性喘憋等[1]。因此,要求临床必须进行紧急救治,同时予以患儿全程护理,避免由于患儿病情的进一步恶化而发生临床并发症状。本次研究采取对比分析法,研究氧气驱动雾化吸入辅助治疗小儿喘憋性肺炎全程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3月-2015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氧气驱动雾化吸入辅助治疗的104例喘憋性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以不同的护理方法作为分组依据,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2例。其中观察组患儿男30例,女22例,年龄3~43个月,平均(26.1±2.5)个月;对照组患儿男28例,女24例,年龄4~42个月,平均(25.8±2.1)个月。患儿临床症状均表现为喘憋、频咳以及呼吸困难。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予以抗炎、抗病毒等相应治疗,所有药物借助于氧气雾化泵转化为雾化液给药,依据患儿年龄,选择适宜面罩,予以氧气驱动雾化吸入辅助治疗。

对照组患儿予以常规护理,主要依据患儿病症特点予以常规基础护理;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加强全程护理,具体如下。

1.2.1 治疗前 护理工作者应将氧气驱动雾化吸入辅助治疗的应用效果、应用方法以及优点讲解给患儿及其家属,确保可以得到全力的配合。在给药前,护理人员对双手进行彻底清洁并佩带一次性医用手套;治疗前需吸净患儿痰液,保证患儿呼吸道畅通,以防影响到雾化治疗效果;及时、彻底做好雾化设备的清洁、消毒工作,雾化液应随用随配;治疗前,仔细检查雾化器,是否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下,雾气产生后即时嘱患儿吸入,避免发生倒吸。

1.2.2 治疗中 氧气驱动雾化吸入辅助治疗过程中,应选择在喂养前60 min进行,这样可有效避免由于患儿哭闹而使呕吐物误吸入呼吸道,预防窒息的发生;若患儿为仰卧位,可能会降低气体交换量,不利于治疗效果的提高,因而尽量取患儿坐位,确保雾化液可尽快进入支气管;若患儿病情严重无法支撑坐位可选择侧卧位,采用可调式病床,适当抬高床头,提高潮气量;先连接雾化器,再根据患儿姿势调整喷雾器位置、角度,注意尽量保持向上,增强喷雾效果,依据患儿各不相同的情况相应的调节氧气流速,一般为4.0~6.0 L/min;若流量较小,会使喷雾量变小,不利于药物的吸入与其在肺部的扩散;但如果流量过大,则可能会造成患儿肺部不适,会使患儿对雾化治疗产生抵触,不利于治疗效果的提高;另外,护理工作者还应密切关注患儿是否发生了不良反应,喷雾是否正常,及时更换堵塞的喷嘴。

1.2.3 治疗后 治疗后,应首先将氧气总开关关闭,再将流量表关掉,彻底清洗、消毒药杯、雾化器面罩,晾干。由于患儿年龄较小,身体各项功能还未成熟,因而无法自主有效排出痰液,护理工作者可借助于翻身、叩背等方法,帮助患儿排痰,必要时还可使用吸痰器进行辅助吸痰,在上述一系列过程中均应注意避免发生窒息。嘱患儿家属帮助患儿做好口腔护理,做好皮肤清洁。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价标准

观察患儿的护理效果和血气分析指标变化情况。临床疗效评价标准:治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胸片检查结果正常;有效,患者咳嗽、气促等临床症状得到改善,喘鸣音减少;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并未得到改善甚至加重[2]。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护理效果对比

观察组患儿护理总有效率高达94.2%,对照组患儿护理总有效率仅为78.8%,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5.283,P

*与对照组比较,P

2.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部分血气分析指标变化对比

观察组患儿血气分析指标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与组内治疗前比较,P

3 讨论

喘憋性肺炎多数起病于严重喘憋,患儿主要表现为喘憋并阵发性加重,其起病急骤呈爆发性流行,属于呼吸道感染范畴,2岁以下小儿为多发人群[3]。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是指借助于氧气,将药物变成雾状微粒,在呼吸作用下吸入患儿肺部,药物直达病灶,继而有效、快速发挥出药物。

借助于氧气驱动雾化吸入辅助治疗小儿喘憋性肺炎的操作,均是由护理工作者进行的,因此,护理工作者的综合素质非常重要[4]。护理工作者应熟练掌握护理技术,在整个护理工作中,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发现异常,应立即上报医生并做出相应处理。

由于患儿年龄较小,在氧气驱动雾化吸入辅助治疗时会产生一定的疼痛,容易使患儿发生哭闹,因此在治疗前,需向患儿家属做好相关的解释、说明工作,向患儿家属介绍氧气驱动雾化吸入辅助治疗的优越性,争取患儿及其家属可全力配合治疗和护理。此外,要合理安排治疗时间,尽量在患儿空腹的状态下进行治疗,避免由于呕吐物导致患儿发生窒息;雾化吸入时尽量使患儿保持坐位,进而增大潮气量,提高治疗疗效。另外,要求护理工作者应密切关注患儿呼吸情况、症状变化,一旦发现患儿有出现呼吸急促等症状,应及时终止治疗。为控制患儿感染的发生,应做好室温的调整。在上述护理基础上,还嘱家长注意患儿的饮食,由于患儿普遍年龄较小,应保证饮食合理搭配,进而确保营养均衡。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儿护理总有效率高达94.2%,对照组患儿护理总有效率仅为78.8%,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张凤伟,郭秋菊,陈小萌,等.氧气驱动雾化吸入辅助治疗小儿喘憋性肺炎的全程系统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4):37-38.

[2]李玉梅.三联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高原婴幼儿喘息性肺炎的观察和护理[J].医药前沿,2014,8(5):260-261.

[3]田桂英.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喘憋性肺炎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11(2):74-75.

化疗护理观察要点范文2

【关键词】 肝癌;介入治疗;整体性护理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 临床症状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肝区疼痛、 黄疸、 腹水等。肝癌的介入治疗在临床上已得到了广泛应用, 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而介入治疗的术前 术中 术后的整体性护理是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 它影响到介入治疗能否顺利进行, 同时对防止和减少并发症以及介入术后的疗效也很重要。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我院自 2008年 1月~2010年12月份以来先后对 120例肝癌患者行介入治疗,男性 71例,女性 49例;平均 53岁。所有病例经 B超、 CT及实验室检查确诊肝癌;动脉灌注化疗 68例,动脉栓塞 52例。

1.2治疗方法

采取 Se l d i nger技术于腹股沟局麻下进行股动脉穿刺置管到达肝总动脉、 肝固有动脉,造影明确肿瘤部位,然后超选将导管进入供应病变肿瘤靶血管行栓塞化疗 ( TACE),常用药物有吡 柔比星 ( THP )、 阿奇 霉素 ( ADM )、 丝 裂霉素(MMC)、 顺铂 ( DDP)、 氟尿嘧啶 ( 5FU )等。针对病情选择2~3种不同药物组合, 剂量适宜,栓塞剂常为超液化碘油、 明胶海绵,灌注化疗药物或栓塞完毕后,拔管压迫穿刺点 10~15min,加压包扎后护送患者回病房。

2护理方法

2.1护理原则

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在手术前后进行护理。

2.2心理护理

了解患者的病情及相关信息, 对患者热情、 关心。肝癌患者大都心情焦虑、 烦躁不安、 悲观、抑郁, 甚至产生绝望心理, 加上对介入治疗知识缺乏,更增加忧虑和恐惧感。 向患者介绍基本病情及治疗方案,介绍介入治疗的目的、步骤,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要十分注意言语,并有所保留,耐心细致地解释该治疗技术的优势,也可以用已经经过介入治疗的患者为例来讲解,从而打消患者思想顾虑,使其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治疗,增加治疗信心。

2.3术前护理

了解患者的病情, 术前 2d在床上练小便, 术前 1d予会皮肤准备。术前 1d进食易消化少渣食物, 术前 4~6 h禁食。术前 1 d碘过敏试验。术前 30min测量患者生命体征,检查穿刺部位的脉动情况,进行凝血酶原时间检查及碘过敏试验, 和肝肾功能检查,心电图检查。做好相应记录。

2.4术中护理

一般护理:协助病人仰卧于手术床上,暴露手术视野, 配合医生进行手术区皮肤消毒,注意给病人保暖, 同时开放静脉通路,连接心电监护仪, 备氧气,抢救药品及抢救器械等,电除颤仪充电备用;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术中观察病人的神志、 面色、 脉率、 心率等变化, 出现异常,配合医生及时予以处理。在注入碘油过程中,病人可出现不同程的肝区、上腹部疼痛不适等症状,可遵医嘱给予导管内推注 2%利多卡因 011~015g 。少数病人可出现心率减慢 (每分钟小于 50次 ),伴有胸闷、 面色苍白、 血压下降等症状,此时应停止操作并给予吸氧,遵医嘱给予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mg,阿托品 015~1mg , 或非那根 25~50mg肌肉注射, 或持续静脉点滴多巴胺 60~100mg ,待症状缓解后再酌情处理。

2.5术后并发症的护理

2.5.1一般介入治疗后患者要平卧24h,穿刺侧下肢要伸直制动12h保持伸直位不可弯曲,大小便均不能下床。

2.5.2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术后6h内密切观察体温、 脉搏、 呼吸、 血压、 神志,注意肢体血供、 皮温、 颜色、 感触觉等。

2.5.3 严密观察下肢血液循环,化疗药物及栓塞剂的返流情况,一旦出现可以适当抬高下肢30°,并注意观察患者肢体皮肤温度,颜色及末梢血液循环情况,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及肢体痉挛程度,每30分钟观察1次,严密观察24h。 若动脉搏动明显减弱或消失,应立即通知医生处理。

2.5.4严密观察穿刺部位是否有出血,血肿,动脉搏动是否减弱甚至消失术后护士应当协助患者取平卧位24h,腹股沟穿刺部位加压包扎,沙袋压迫6~8h,以防止穿刺部位出血。 穿刺侧下肢保持伸直制动24h,动态观察穿刺部位敷料有无渗血情况,及早发现活动性出血和血肿,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2.5.5观察发热反应介入治疗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反应,一般持续3~7d,主要是由于机体吸收坏死的肿瘤组织引起的吸收热,低热患者不需要进行特殊处理;体温较高者则应密切注意观察其体温变化,必要时可根据医嘱给予少量解热镇痛药物。

2.5.6胃肠道反应及饮食护理本组病例中介入治疗后有73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反应症状,患者出现胃区不适、恶心、呕吐、 食欲不振等胃肠道反应,这是由于介入治疗用了化疗药物,针对这一情况 ,术后给予止吐药物胃复安,常用静脉给药方法。一般术后3~5d,胃肠道反应可自行消失,可鼓励患者进食。宜进清淡、易消化、高维生素、高蛋白、高热量饮食,但要注意少量多餐。

3结果

120例肝癌患者均已顺利通过介入治疗,介入术后均有不同程度胃肠道症状; 120例患者介入术后近期疗效均较为满意, 远期疗效完全缓解无, 部分缓解 83.例, 稳定 19例,进展 18例。

4 讨论

介入疗法治疗原发性肝癌在我国应用已日趋广泛。与传统手术治疗方法相比,肝癌介入治疗具有组织创伤小、 操作简便、 疗效较好及恢复期短等优点。要求护理人员加强患者术前心理的护理, 术中与医生的配合及术后恢复期的指导,从而达到治疗疾病、 恢复健康的目的。在肝动脉插管化疗前积极开展健康教育, 有效把握时机和针对性,重点介绍有关的疾病知识、 肝动脉插管化疗的一般方法及已经治疗患者的效果, 以消除患者入院时的紧张、焦虑心理。在术后不良反应发生之后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护理可使患者安心接受治疗,更好的应对疾病,顺利渡过介入治疗的难关。规范的程序护理还有待于不断的探索、完善。综上所述, 介入治疗与护理的特殊性需求是必须要具备有超前意识、 协调意识、 质量意识, 这样才能形成高素质的整体性护理。

参考文献

[1]吴惠恩.介入性治疗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276.

[2]高国贞, 陈颖, 邹立新. 肝癌介入治疗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J]. 现代临床医护生物工程, 2004, 10( 3) : 267.

化疗护理观察要点范文3

[关键词]肝动脉栓塞术;化疗;并发症;护理

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术(TACE)是目前应用最广、疗效最佳的治疗肝癌的非手术疗法。在肝A栓塞治疗过程中,肿瘤组织坏死可产生一系列的并发症,严重影响了病人的生理、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少数病人认为这是病情加重的表现,从而丧失生活的希望,更有甚者产生自杀的念头。如果护理不当,后果严重,甚至危及生命。高质量的临床观察、预防和护理可以大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为此,我们从2006年4月~2008年10月期间针对肝A栓塞治疗的37例病人,进行有目的的护理干预,收到较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7例病例中,男性22例,女性15例。年龄28~65岁,平均(41)岁。所有病例均经临床症状,体征、AFP、B超、CT、肝血管造影或肝穿刺细胞学病理证实为肝癌。均符合《中国常见恶性肿瘤诊法规范》中肝癌的诊断标准。临床组织学分型:区块型21例、发结型9例、弥漫型7例。肝功能分级:A级10例、B级6例、c级1例。血清甲胎蛋白(AFP)27例,G-谷氨酰转肽酶阳性17例,肝内肿块直径>10cml例,5~10cm15例,5cml例。所有病人均失去手术机会。

1.2 方法

肝A栓塞采用selding技术经皮穿刺腹A插管,常规消毒铺巾,2%利多卡因局麻,选腹股沟皱折下方1~1.5cm为穿刺点、刺入股A,送入导管、导丝,沿导丝插入导管,作腹部A造影。选择性进入肝总A或肝固有A及其分支,明确肿瘤的部位,大、小和数量,了解肝脏的供血A有无变异,将导管尽景插入肿瘤的供血A,注入栓塞剂(碘红油10~20m1)或治疗药(表阿霉素,丝裂霉素或明胶海绵)等后拔除导管加压包扎。结果37例肝癌患者经治疗后,观察到的不良反应:发热30例(81%),恶心呕吐13例(35.1%),腹痛8例(21.6%):并发症:转氨酶升高6例(16.2%),黄疸3例(8.1%),腹水3例(8.1%),穿刺点血肿1例(2.7%),消化道出血2例(5.3%)。均经及时处理后恢复正常。所有病例经过严密术后观察和精心护理,无一例因发生严重并发症而死亡。

2 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2.1 做好心理护理

进行这种治疗的病人为晚期肝癌病人,要详细地向病人说明这种治疗的目的。注意事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取得病人的理解和配合,一旦发生较严重的并发症,也能勇敢地面对,配合治疗及护理。

2.2 栓塞综合症的护理

2.2.1 发热本组病例中多数病人术后4~12h体温开始升高,持续一周左右。对此,我们要密切监测体温,术前测定基础体温,术后三天内密切监测体温变化,测体温每日4次。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出汗多时注意保暖。术后发热主要是由于机体对坏死肿瘤组织重吸收,它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对于低热,一般不予处理,中度以上发热,体温高于39℃应给予物理降温,如冰敷、温水擦浴等,并观察降温效果。避免使用退热药,以防止体温骤降、虚脱等不良反应。及时补充足够的水分,出汗后及时更换衣服床单,保持皮肤干燥舒适。如果体温持续在39℃以上不退者,应考虑并发感染,报告医生,给予有效抗菌药物治疗。本组病例发热时间最长者为21天,用药后体温降至正常,未发生感染病例。

2.2.2 呕吐呕吐发生率最高,这是由于抗癌药对胃肠道黏膜的直接毒性反应,多在术后4~8h发生,24h后逐渐减轻。呕吐时首先使头偏向一侧,以防误吸,密切观察呕吐物的性质、量,注意有无呕血、黑便、并禁食,注意水、电解质平衡。本组对症处理后均缓解。

2.2.3 腹痛腹痛发生率也较高,这多数是由于肝动脉检查后肝脏水肿,肝被膜张力增大所致。对轻度绞痛一般不予处理,剧烈疼痛者可用度冷丁止痛,一般48h后可减轻或消失。一般在术后1~2d出现。术前预防性给予止痛剂后,疼痛的发生程度明显降低。护士在护理过程中要关心体贴患者,做好安慰解释工作,调整舒适,教会患者放松技巧,分散患者注意力,以减轻疼痛。护士要认真倾听患者主诉,对疼痛剧烈者,应及时通知医生,给予有效的止痛药,同时要严密观察疼痛的部位、程度、持续时间,注意有无压痛、反跳痛、肌紧张等脑膜刺激征,警惕化学性胆囊炎发生。

2.2.4 消化道出血的观察和护理发生原因与肝功能差、化疗栓塞药物逆流及肝硬化合并食管静脉曲张有关。本组8例中,发生呕血1例,黑便2例,大便隐血阳性5例。护士应严密观察患者的腹痛情况,呕吐物及大便的颜色和性质,遵嘱使用止酸药及胃黏膜保护剂,减轻胃黏膜病变。对术前有明确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的患者,尤其要加强术后恶心呕吐等症状的处理,这对减少和减轻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有重要价值。避免进食粗质纤维及含骨刺类硬质物,防止损伤黏膜血管。

2.2.5 对肝功能的监护肝的肿瘤区的血管被栓塞后使血液供应减少90%,正常肝组织的血液供应减少30~40%,导致肝组织缺血、缺氧,术后发热会加重肝脏负担,使转氨酶升高,诱发肝功能衰竭。护理上应密切观察患者意识及精神状态,注意有无表情淡漠、嗜睡、烦躁等表现,巩膜有无黄染,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术前常规测定肝功能,明显异常者是TAE的禁忌症,术后3d内常规给予吸氧,以减少肝细胞因缺血缺氧造成的损害。合理选用护肝制剂。定期检测肝功能。

2.2.6 对肾功能监护化疗药物对肾功能有直接损害作用,栓塞的逆流可造成肾动脉栓塞,可诱发肝肾综合症。术后常规补液,使尿量维持在1500ml,碱化尿液,按医嘱给予速尿静推。水化可以加速造影剂或化疗药物在肾脏的排泄,防止肾功能受损。术后3d内每天静脉补液2500~3000mL,应鼓励患者多饮水,增加水化治疗的效果。每天尿量应保持在2500mL以上,注意观察尿液的颜色,发现血尿等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2.2.7 穿刺部位血肿除在操作不轻柔外,还因为病人的凝血机制障碍有关,拔管后要压迫20min,用砂袋加压6h,穿刺侧肢体伸直24h,术后1~2d观察局部情况。

化疗护理观察要点范文4

【关键词】 手足口病;个性化护理;护理效果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3.190

手足口病在小儿传染性疾病中较为常见, 主要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黏膜疱疹。手足口病主要通过呼吸道或飞沫传播, 在院内可形成交叉感染, 所以院内对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至关重要[1]。本文选择本院收治的100例手足口病患儿, 观察个性化护理干预对此类患儿的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入选的手足口病患儿共100例(均符合手足口病诊断标准[2]), 均为本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 上述患儿主要表现为发热症状, 在患儿手掌、臀部等部位发现疱疹或丘疹, 可合并有咳嗽、食欲减退等症状。将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50例。观察组男26例, 女24例, 男、女平均年龄分别为(4.2±1.3)岁和(4.1±1.5)岁;体温37.5~40.0℃。对照组男27例, 女23例, 男、女平均年龄分别为(4.3±1.1)岁和(4.0±1.2)岁;体温37.5~40.0℃。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手足口病护理干预, 包括手足口病方面的简单健康宣教、用药指导、病情观察、出院指导等。观察组患儿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 具体包括:①个性化心理护理干预。了解患儿的性格特点, 根据患儿的性格特点等进行心理护理干预。与患儿进行交流, 交流时态度要亲切, 关心患儿, 消除患儿紧张等情绪, 让患儿尽快适应病房环境, 提高患儿对医护操作的配合程度。②个性化口腔护理及饮食指导。观察患儿口腔病变情况, 根据患儿口腔不同情况进行个性化护理, 嘱咐患儿保持口腔清洁, 在家属的指导协助下患儿饭前和饭后要采用温开水漱口。对患儿进行个性化饮食指导, 根据患儿饮食情况进行指导干预, 在患儿家属协助下, 患儿食用容易消化的食物, 禁止食用可能引起过敏的食物, 摄入清淡饮食, 可采用少量多餐。③个性化发热护理干预。患儿发热时多表现为中等发热或中等以下发热, 嘱咐患儿多饮水, 定时监测患儿体温, 如果体温≥38.5℃, 要报告主管医生, 及时给予降温处理。④个性化健康教育。对患儿和家属进行个性化健康教育。了解患儿家属及患儿文化程度等, 根据其不同特点进行个性化健康教育。让患儿或家属了解手足口病, 并知道手足口病的发病原因、治疗措施、预防措施等。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记录两组患儿干预后皮疹消退时间及痊愈时间。对两组患儿治疗后进行疗效评定, 疗效评定标准:实施治疗和护理干预后患儿的体温连续3 d监测显示为正常体温, 手足等部位的皮疹等临床症状消失, 为痊愈;患儿实施治疗后和护理干预后, 其体温连续3 d监测显示有显著改善, 趋于正常, 手足口等部位的皮疹等临床症状和治疗前相比显著改善, 为有效;治疗和护理干预后, 患儿的体温和临床症状没有缓解, 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儿皮疹消退时间和痊愈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儿皮疹消退时间为(3.6±1.7)d、痊愈时间为(8.2±1.7)d。对照组患儿皮疹消退时间为(5.7±1.2)d、痊愈时间为(10.9±1.5)d。观察组患儿皮疹消退时间、痊愈时间均早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儿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儿痊愈39例、有效10例、无效1例, 总有效率为98%;对照组患儿痊愈29例、有效11例、无效10例, 总有效率为80%。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手足口病在小儿人群中较为常见, 手足口病主要是通过呼吸道或飞沫传播, 其主要表现为手足口等部位出现疱疹或丘疹等, 患儿可合并有发热、咳嗽等症状[3, 4]。手足口病的有效治疗是改善患儿生存质量的关键。此类患儿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有效、科学的护理干预措施来提高其治疗效果。个性化护理干预是根据患儿具体情况进行的护理干预措施, 充分考虑患儿各自特点, 根据其特点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5-7]。

本文中, 观察组实施了个性化护理干预, 在心理、饮食、发热、健康教育等方面对本组患儿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 结果显示, 观察组皮疹消退时间、痊愈时间早于对照组, 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 个性化护理干预的护理效果是显著, 此种护理干预模式能够较早患儿患儿症状, 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利于患儿恢复, 值得临床借鉴。

参考文献

[1] 朱志红. 护理路径健康教育对手足口病患儿家属认知及行为的影响评价. 中国健康教育, 2015, 8(1):76-79.

[2] 黄会荣. 持续性护理对手足口病患儿治疗依从性及焦虑情绪的影响.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5, 19(4):95-97

[3] 袁鑫霞, 刘会彦, 尤彦华, 等. 综合性护理联合健康教育在小儿手足口病护理中的应用.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5, 8(7):170-171.

[4] 黄敏. 个性化护理配合健康教育在小儿手足口病感染防控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5, 19(10):138-140.

[5] 吕迎春. 100例门诊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及护理干预. 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5(2):97-99.

[6] 李玉冰. 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手足口病患儿治疗的影响.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 10(17):57-59.

化疗护理观察要点范文5

关键词 出血坏死性胰腺炎 临床观察 护理

2002~2009年收治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患者25例,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25例,男17例,女8例;年龄15~69岁,平均42.5岁。病因:胆道疾病14例,过量饮酒和暴饮暴食10例,不明发病原因1例。均有上腹部及或左上腹部剧烈持续性疼痛。腹腔穿刺有血性渗出液,均根据临床影像检查诊断为出血坏死性胰腺炎。血、尿淀粉酶有不同程度增高。进行手术治疗患者中,9例均有血性渗液(600~2000ml),其中2例有脓性渗液。

治疗方法:进行严密的临床观察,根据临床特点和患者实际情况选择非手术治疗或手术治疗。16例采用非手术治疗方法:一经诊断即给予禁食与胃肠减压,抗感染,解痉镇痛抑制胰酶分泌,补液,营养支持,纠正水电解质失衡,对症等治疗。9例采用手术治疗方法:首先纠正休克,术中寻找胰组织上的坏死病灶,逐一将坏死组织清除,左右结肠侧腹膜有胰外侵犯者,立即切开侧腹膜作引流,根据胰腺病灶情况,分别在胰尾区和胰头区置三腔管,作手术后持续灌洗,然后分别作胃造瘘、空肠造瘘和胆总管造瘘。

结 果

非手术治疗16例,全部治愈,均无并发症;手术治疗9例,死亡1例,因术后并发重度出血性休克经抢救无效而死亡。

护 理

心理护理:患者常突发起病,腹痛剧烈,求治心切,表现为不同的焦虑与恐惧,情绪紧张,因此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非常重要。

非手术治疗的临床观察与护理:①定时为患者测量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根据病情,入院开始每30~60分钟测1次,如果病情稳定每2~4小时测1次,并及时记录,以便早期发现问题,及时处理。②密切观察腹痛情况:禁食、胃肠减压,以减少胰液的分泌,减轻对胰腺及周围组织的刺激。③做好各种有关的实验检查,根据需要及时准确抽血做血电解质、酸碱度、血糖、血尿淀粉酶等测定。④维持营养供给:观察患者营养状况,禁食期间,根据医嘱给予营养支持。⑤严格执行医嘱,按时准确给予抗生素、抑制胰酶分泌和对症等治疗药物。⑥在非手术治疗过程中,注意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化疗护理观察要点范文6

关键词:连续性血液净化;肾衰竭合并重症心力衰竭;临床护理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指的是患者的舒张功能后者是收缩功能出现功能障碍,静脉回心血量不能及时的从心脏排出,造成了静脉系统血液淤积,进而引发心脏循环障碍。肾衰竭指的是由于各种慢性疾病引发的肾功能部分或者全部丧失,这两种疾病均是较为严重的临床疾病,而对于肾衰竭合并重症心力衰竭患者,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效果不明显,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方法为肾衰竭合并重症心力衰竭患者提供了一种有效地治疗方法[1],本文主要对我院接收的100例肾衰竭合并重症心力衰竭患者采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及其护理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现就有关内容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在2013年2月~2015年2月接收的100例肾衰竭合并重症心力衰竭患者,根据患者临床护理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38岁~75岁,平均年龄(60.5±10.5)岁,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40岁~76岁,平均年龄(60.2±10.3)岁,所有患者的心功能分级为Ⅳ级,在临床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水肿、少尿或者无尿。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强心、利尿、扩张血管等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方法,12~24h/d,治疗时间为1w。在治疗期间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干预护理方法,具体的护理方法如下:

对照组:在连续血液净化过程中严格按照操作要求进行操作,同时对所有患者严密监测呼吸、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常规的生理指标,观察患者的神志意识,做好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并发症的处理。

观察组:所有患者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干预护理,主要采取的措施有以下几点:①积极的心理护理,在治疗之前由于对治疗过程不熟悉,导致患者容易出现烦躁不安、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在治疗前详细的向患者讲述治疗过程,并通过说服、鼓励、安慰等方式开展心理护理,消除患者出现的恐惧,帮助患者建立自信[2];②所有护理人员均是经过专业培训,具备较强的操作技能、责任心等,在护理过程中关心患者,言谈举止均从患者的角度出发,对于患者提出的问题耐心详细的讲解,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③在护理中严密的观察患者是否有出血倾向以及滤器是否出现凝血堵塞,定期的对患者的CVP、SpO2等的变化进行监测,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记录好每次治疗出入水量数据,并观察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④健康教育,在患者治疗结束后,针对患者的治疗情况指导患者科学饮食,及时纠正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帮助患者做好预后工作,指导患者治疗后的运动指导,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3]。

1.3观察指标 主要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同时采用我院自行设计的满意度调查问卷表,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分析。其中主要指标包括左室射血分数、心排血量、心搏量、血肌酐、血尿素氮以及氧分压等。

1.4统计学分析 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计量资料采取平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χ2检验(或者采用T检验);对比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指标变化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指标比较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治疗前和治疗后相关指标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

2.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50例患者中满意46例,一般3例,不满意1例,满意率为92.0%,对照组50例患者中满意35例,一般7例,不满意8例,满意率为70.0%,在满意度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

3讨论

重症心力衰竭很容易并发肾衰竭,对于肾衰竭合并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目前采用的主要就是连续性血液净化,该治疗方法指的是通过连续的、缓慢的清除水分和溶质的一种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4],在临床上对于急性胰腺炎、急性肾衰、严重创伤感染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在治疗过程中由于患者的病情均比较严重,在治疗过程中采取有效地护理方法也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3]。

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方法在应用过程中有着较为稳定的血流动力学特性,可以有效地调节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而在治疗过程中采取干预措施进行护理,可有效地帮助患者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患者护理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在本次干预护理中,首先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通过讲解治疗过程以及治疗效果,帮助患者减少在治疗前产生的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让患者了解治疗的过程,避免患者在初次面对机器以及血液被引出到体外产生较大的恐惧感。所有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达到临床护理要求,在护理中可以更好地为患者着想,加强了患者与护理人员之间的交流,让患者更好地表达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同时根据患者的治疗情况指导患者做好预后工作,帮助患者在治疗后快速的恢复[4]。

我院在对100例肾衰竭合并重症心力衰竭患者治疗过程中均采用的是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方法,但是对照组采用的是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的是干预护理方法,在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护理效果进行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相对于治疗前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变,但是观察组的改变程度大于对照组的改变程度,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0.0%,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2.0%,在治疗效果以及护理质量方面,观察组明显的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对于肾衰竭合并重症心力衰竭患者采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并配合有效地临床护理方法,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而且可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吴三梅,武亚莉,黄丽丽.重症心力衰竭合并肾衰竭患者24例临床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疗效观察[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4,29(1):148-149.

[2]何春艳.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重症心力衰竭合并肾衰竭疗效分析[J].北方药学,2014,11(05):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