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范例6篇

如何进行生态文明建设

如何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范文1

“这是我们党新时期执政理念的进一步提升,其核心是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来达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这样一种目标。”陕西省环境保护厅厅长何发理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

建设生态文明之要义

生态文明不只是生态、环境领域一项重大研究课题,而是人与自然、发展与环境、经济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协调、发展平衡、步入良性循环的理论与实践,是人类社会跨入一个新的时代的标志。

记者: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十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 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再次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一个历史的高度。请您谈谈我们党对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的理念经历了哪些阶段?

何发理:我们党对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从十五大到十得到了不断提升和创新。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相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落实科学发展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等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举措;中共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并将到2020年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党的十正式将建设生态文明写进。

从这些发展理念的不断完善中,我们明显感觉到,发展的理念一以贯之,但具体目标更加明确,战略地位越来越高。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单纯的生态保护、环境改善这么简单,而是一种发展理念的革新,发展思路的提升。

记者: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到“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指引,再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的路径,并与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社会文明相提并论,融为一体,体现了一种国家准则。那么,从建设生态文明的内容和意义方面看,该如何去理解?

何发理:从核心内容看,最重要的内容和终极目标是科学发展。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在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基础上升华出的更高形态的人类文明。生态文明不同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生态关系的具体表现,是天人关系的文明,涉及体制文明、认知文明、物态文明和心态文明。由此可见,生态文明是一种超越民族、阶级、国家的人类社会全方位、系统、科学的文明,同时也是一种发展的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对中国和世界一切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汲取,是对传统工业文明的科学扬弃。如何正确理解生态文明的内涵,科学发展观已经给予了注解。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这要求生态文明是一种发展的文明,是更强调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文明。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正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终极目标,是建设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文明形态,最终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服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这正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

从现实意义上看,它是对工业文明的完善和提升。生态文明是在吸取人类社会历史所有文明成果基础上尤其是工业文明的精华基础上,通过对工业文明反思而产生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工业文明将人类物质文明建设推向了一种极致,而工业文明最大的缺陷在于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没有兼顾或者重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生态关系。因此,建设生态文明并不是对工业文明的否定,而是用人与自然相统一、相和谐的观念对工业文明的完善和提升,也就是以生态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同步、并进。

建设生态文明之要求

生态文明重在建设,重在实践,难在坚持。其核心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记者:面对资源的枯竭与不可持续性,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未来十年,甚至更久我们所要坚守的责任与使命,这不仅关系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有效性,更关系到中国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请您谈谈在实际工作中,应该从哪方面入手,才能使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发展?

何发理:首先,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破解环境问题必须从转变发展方式上寻根源、找办法、求出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也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其次,要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是要用新思路新举措来解决资源环境约束问题。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着力点和攻坚方向。加快构建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环境保护宏观战略体系、全面高效的污染防治体系、健全的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完善的环境保护法规政策和科技标准体系、完备的环境管理和执法监督体系、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是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形势要求,是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出路所在。

第三,要加快构建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国民经济体系。资源环境问题,究其本质是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模式问题。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各个领域,都不同程度地利用资源、影响环境,单独在某一个或几个方面推行节约环保,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必须根据自然环境承载力规划经济社会发展,把节约环保的要求全面体现到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和每个环节。

第四,要着力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环境保护既要为科学发展固本强基,又要为人民健康增添保障。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更要密切关注和从严控制“两高一资(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项目,不能放松对生态环保的要求,努力不欠生态环保新账、多还旧账。

第五,要不断完善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体制机制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要建立和完善职能有机统一、运转协调高效的生态环保综合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综合运用财税、价格等经济杠杆,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完善资源环境经济配套政策。抓紧制定实施生态文明目标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纳入地方党委政府绩效考核。要加强基本国情、基本国策和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促进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建设生态文明之实践

“经济强、科教强、文化强、百姓富、生态美”是陕西全面建设西部强省的目标,是建设生态文明陕西的具体部署,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记者:陕西作为西部地区的中心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一直是省委、省政府关心的核心问题之一。何厅长您作为陕西生态治理、环境保护职能部门的领导者,对陕西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做出了有力的推进和卓越的贡献,请您谈谈如何实现陕西的“生态美”?

何发理:首先,要发挥环保倒逼机制,构建绿色生产体系。近年来,产业结构偏重和过于依赖物质资源消耗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已成为陕西乃至全国的首要问题。在工作实践中,要树立循环经济理念,大力推行清洁生产。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做到从生产源头和全过程来减少环境污染,推动环保工作由传统的末端监管向生产、流通和消费全过程延伸,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其次,要着力打造民生环保,营造绿色生活空间。良好生活环境是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标志。我们的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农村环境问题日益显现,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一是以“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为目标,切实加强水源保护和水污染治理。二是以“让人民呼吸清洁的空气”为目标,着力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切实解决危害群众身体健康、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气环境问题。三是以“让人民吃上放心的食品”为目标,大力推进农村环境保护,着力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

第三,要树立“天人合一”理念,建设绿色生态环境。要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并重,大力实施退耕还林、重点防护林、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七大生态建设工程。要结合陕南陕北移民搬迁、重点镇建设以及有条件的农民进城落户等政策,把生态环境脆弱区的群众向城镇及集中居住点集中,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人为破坏。要认真抓好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的实施,切实维护秦岭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功能,保护生物多样性。启动关中大地园林化建设,大力实施城市森林化、城镇园林化、村庄林荫化、渠路林带化、农田林网化、河流湿地景观生态化、出入境口优美化、荒山荒坡全面绿化等8大建设项目,努力构建秦岭山地水源涵养林生态景观区、关中平原田园生态景观区、渭北台塬生态经济型防护林区3大功能区。要加强陕北能源区的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坚持能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补偿”以及“开发一块、绿化一片”的要求,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提升。

第四,要培育生态文明社会新风尚,着力推动心灵环保。生态环境道德观和价值观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内容进行部署。加强基础教育、高等教育阶段的环境教育和行业职业教育,推动将环境教育纳入国民素质教育的进程。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机制。拓宽渠道,鼓励广大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积极引导、规范公众有序开展环境宣传教育、环境保护、环境维权等活动,维护自身的环境权益和社会公共环境权益。

建设生态文明之未来

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建设美丽中国,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如何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范文2

一、树立特色生态绿化广场的科学理念

理念、观念、创意,都是统领人们行为的指导思想,来源于实践,对客观实际的认知,对事物发展趋向准确的把握,对未来科学的预测,从而做出符合客观实际的正确决策。建设自然现代宜居宜业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的企业、社会,需要城市广场搞好生态示范。生态广场不仅要突出绿色,即绿化种植,回归自然,符合生态学原理,进行园林绿化造型,还要将绿色、生态理念贯穿于广场设计、施工管理始终,节省能源。所谓特色就是因地制宜,体现鲜明的地域性,与众不同的人文性,与时俱进的时代感,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凝聚力、感召力。大庆近年来充分发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发祥地、“百湖”、湿地的优势,修建了乘风广场、创业广场、铁人广场、时代广场、乘风湖生态园、黎明湖公园等大小数十个城市广场,为改善城市环境,满足居民精神文化需求,发挥了巨大作用。企业文化的重要任务是运用企业共同价值观念培养先进的企业精神,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良好的企业形象(CI)具有极大的魅力,是企业竞争制胜的重要武器。企业形象设计系统或称企业识别系统(CIS),其实质是企业差别化战略。差别化最基本的要求是突出企业个性,有个性才有差别,有差别才能识别。个性越强,特色越鲜明、越突出,越有影响力、竞争力。企业经营如此,广场建设概莫例外。

二、创建特色生态绿化广场的基本路径

要坚持绿色生态、以人为本的方针,进行科学化、人性化设计、施工和管理。有一个经典设计故事给我们以启迪。迪士尼乐园举世闻名,它的设计者是美国哈佛大学建筑学院的院长格罗培斯。迪士尼乐园经过3年建设,主体工程已全部完成,即将对外开放,但各景点之间的路径该如何设计让格罗培斯绞尽脑汁,之前50多个设计方案没有一个让他满意。后来,他与施工部门沟通,在院内撒上草籽,提前开放。一年后,乐园里的草地被游人踩出许多条小径,格罗培斯让人按着这些踩出的痕迹铺设了人行道。在1971年举行的伦敦国际园林建筑艺术研讨会上,此路径设计被评为最佳设计。其所以受到肯定和赞扬,是由于设计秉持两个原则:科学性和人性化。这告诉我们,大庆广场设计、施工、管理诸如植物景观设置、道路铺设都应根据大庆油田地方特色,从客观实际出发,突出绿化生态、以人为本。

第一,突出生态,突出绿化。绿色,即生态、自然,是广场的生命。绿化规模的大小,花草是否合理配置,山石、水等自然景观与小品、雕塑等人文景观是否和谐布局,本土典型性的文化元素是否有机融入,是衡量广场生态化程度高低,特色是否突出的重要标志。植物是创造生态自然环境的要素。植物景观规划设计要以生态经济理论为指导,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为目标,充分发挥植物的景观功能、游憩功能、保健功能和文化功能。打造绿色自然的生态广场,应在广场上针对不同的地形特点,根据园林绿化的系统性、植物造景主题的可持续性,科学规划植物景观,达到平面上的系统性、空间上的层次性、造型上的艺术性、风格上突出主题性,形成美轮美奂四季多变的绿化景观。

第二,重视细节,便民服务。以安全方便,保护绿化生态为原则合理铺设广场车行道、人行道、公路,拐弯处设置警示牌,增加照明设施。即防止树木影响游人安全,又避免道路破坏园林景观。要因地因人制宜设置文体活动场所和运动机械,加强保安巡视。适当地点设置厕所,方便群众。

第三,立足本土、节约挖潜。从经济角度考虑,要节约投资,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势,因形就势进行改造,减少土方量,做到城区内土方平衡。围绕“大庆”、“铁人”等因素,在充分利用现有植物材料的同时,引进一些植物材料,增加生物的多样性,建立良好的生物圈,尽量保护和利用自然湖岸。借鉴乘风湖生态园经验,利用湖底清理出的淤泥和建筑垃圾堆积出“湖心岛”。用水生植物设计制作“生物浮岛”、水上浮排花坛,增添特色景观的同时还能净化水质。借鉴乘风广场的经验,适当融入大庆精神元素,增强大庆地方特色,提高大庆知名度、美誉度。

三、提升园林绿化专业人员的人文素质

如何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范文3

贵州颜色

贵州是什么颜色的?绿色!每一个到过贵州的人都会毫不犹豫的回答。是的,贵州多绿,全省森林面积超过1.3亿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9%,多绿也意味着多山,作为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耕地支离破碎且贫瘠,“八山一水一分田”是贵州的真实写照,勤劳的贵州人民常年在“鸡窝地”“巴掌田”上找食,对抗着贫困与落后。

要发展还是要青山绿水,曾经是摆在贵州面前的一个两难选择,在这方贫瘠而又美丽的土地上,经济如何发展,人民如何富裕,社会如何稳定,如何让这一方水土成为人民同步小康的载体?这些,都是贵州必须解决的问题。面对如此多的难题!在贵州调研时强调“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一是发展的底线,贵州过去发展慢、欠账多,实现同步小康的任务要求我们必须长期保持一个较快的增长速度。二是生态的底线,绝不能以破坏生态来换取经济增长,必须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发展路子。从此,绿色不但是贵州大地的颜色,也是贵州奋进的底色,更是贵州发展的原色!

绿色保障

“以促进环境保护为核心,加强生态文明领域立法。率先在全国出台省级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推动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着力构建具有贵州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法规体系。”2016年1月28日,贵州省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报告中这短短的一段话,背后却凝聚着贵州省近几年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所做的不懈努力。

2009年,《贵阳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条例》出台,这是我国首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性法规。

2011年10月,《贵州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出台。该条例不仅为赤水河的治理提供了法律保障,更为贵州生态文明立法提供了经验。赤水河也因此成为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改革之先“河”。

2014年5月17日,贵州省人大常委会通过《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并于当年7月1日实施。作为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法,条例在诸多方面体现了开创性和地方性:确立了政府、企业、公众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突出了加强生态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强调了生态保护红线、生态补偿、环境信用、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制度。这些内容,国家之前都没有专门的立法规定,贵州的大胆探索,为国家制定生态文明建设基本法律提供了借鉴。

2014年6月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委批复《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标志着贵州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已先行一步。

2015年11月,贵州省出台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方案中提出,贵州将立足省情,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以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为核心,以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为导向,保障国家安全,改善环境质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贵州,以强有力的法律与制度保障生态文明的发展。今天的贵州,向世界发出“多彩贵州拒绝污染”的强音,推进“12件环保实事”,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贵阳空气质量指数优良率提高9.8个百分点,贵阳、遵义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通过验收。淘汰落后产能729万吨,建成126个重点减排工程。启动实施县乡村造林绿化三年规划,营造林454万亩,治理石漠化1059平方公里、水土流失 2235平方公里……

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

贵州大地,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历经千百年的积淀,受到国内外越来越多的认可和关注。贵州以丰富旅游的生态和人文内涵,用凉爽的天气、清新的空气,赢得更多人气和财气,“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正越来越彰显其魅力,2016年年初在《纽约时报》公布的52个全球最值得去的旅游目的地中,贵州入选,这个有着公园省美誉的地方,正在聚焦全国乃至世界的目光。

让我们用以下数字来描述贵州的独特:贵州拥有荔波喀斯特、赤水丹霞2处世界自然遗产;梵净山、茂兰等10个部级自然保护区;黄果树、荔波樟江、都匀斗篷山等18个部级风景名胜区;遵义、镇远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9个国家文物保护单位;100余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18000个少数民族文化古村寨等――这些数字,折射着贵州的神奇与厚重,也证明了“公园省”绝非浪得虚名。

贵州是天然的大公园,处处是风景;贵州也是一座民族文化大观园,处处有风情。散布贵州的各大自然保护区,既有古朴的原始风貌,又有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既有气势磅礴的天下奇观,更有极具魅力的民族文化。

贵州在世界上具有无可替代的资源优势: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黔金丝猴的唯一分布地;麻阳河自然保护区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叶猴的世界最大种群分布地;草海部级自然保护区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的重要栖息地……同时,梵净山冷杉、秃杉、珙桐等被国家列入抢救性保护目录的濒危珍稀野生植物物种资源,也都得到了有效保护。

在贵州,一张随手拍摄的照片就是一张明信片,国家公园省名副其实。

生态文明新旅游

有着如此丰富的资源,如何发展旅游产业,又保护好生态,贵州走出一条自己独特的道路――寓生态文明建设于旅游发展之中,让两者奏响优美的和弦。

“天下第一瀑”黄果树大瀑布一直在变,在变大,在变美,在变绿。如今,漫山的绿色与白色瀑布融为一体,飞流直下气势更显磅礴。

为了还原黄果树的美,安顺市政府贯彻“人搬走,绿回来”的政策,这六个字,看似简单,却扎扎实实地体现了对生态发展理念的执行。经过改造后的黄果树大瀑布景区,不仅可以正面感受大瀑布的气势,更可以 “慢游”品味黄果树自然与人文融合之美。“三湾一水几分田,十里河溪鹭跃鸣。”这是黄果树国家公园的愿景。现今,这一愿景正逐步实现,今年5月1日,黄果树国家公园一期正式运营。观景平台、步行栈道初具规模,穿行期间,可俯瞰河谷,亲近花海。整个国家公园建成后,黄果树各大景点将串联起来,游客可在内徒步、露营等。

从罗洪桥出发,徒步穿过栈道,通过霞客亭直通古榕园,坐在听瀑亭,听水声隆隆。前行不远,走进沐雾亭,扶栏远眺,瀑布美景映入眼帘,阵阵水雾融着树花草的清香扑面而至。边走边赏景,缓步而行,到了栈道末的亭台中,可在发呆亭中坐下来,歇歇脚,回味美景,发发呆……

黄果树最美的当然是大瀑布,但贵州吸引你的绝不仅是大瀑布。

无可复制的生态王国梵净山,这一座拥有传奇故事的大山,它傲视苍穹,左揽乌江、右怀锦江。梵天净地佛门依,云雾缭绕景色奇,蘑菇金顶显雄伟,更有奇幻如海云。

森林覆盖率90%以上,每立方厘米含12万~18万个负氧离子,它不愧为“天然氧吧”和“养生天堂”。

梵净山有99条溪泉,经年不绝穿行在莽莽群山间,颇具“清泉石上流”的意境,为这片秘境增添了无穷活力,溪泉水清冽甜美,均可直接饮用。

全世界仅存的800多只黔金丝猴,惬意地生活在梵净山的原始森林中,与珙桐树、红豆杉等2600多种生物一起生息繁衍、和谐相处,相得益彰,尽情述说着“生态王国”千古传奇。

“中国第一苗寨”西江千户苗寨风情万种。饮一口苗岭的神泉,流淌在苗岭山中,呼吸着浓浓的雷公山的仙气,细细品味菜香、松香、酒香、磨香,只想醉去,不想醒来。呼吸新鲜空气,喝着山泉水,吃的是野生生菜……这种美梦般的绿色生活方式,在千户苗寨唾手可得。

一直以来,千户苗寨都是以水稻种植为主,是雷山县偏远贫困的乡镇之一。苗寨发展工业无条件,做大农业品牌无土地,面临着现实发展困境。根据苗寨的现状,按照生态旅游的理念,雷山县一方面加大对西江苗寨基础设施投入,一方面加大生态保护和修复的力度,重点推进道路修复、房屋修复、环境绿化、风雨桥美化、卫生净化、居民民族特色化、风景田园化等为主的“两修、五化”建设美化工程,完善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生态变好了,留得住游客;民族文化留下了,留得住乡愁。如今,西江苗寨利用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在不破坏环境和文化的情况下,发展起了生态民族旅游,实现了群众致富、增加地方收入的目标。

“中国锥形喀斯特博物馆”万峰林,气势恢宏。秀美的山峰,古朴的村寨,清澈的河流,金色的稻田,浑然一体连成一片,闻着阵阵稻田清香,游历山间仿佛进入了画中。穿越24.4公里徒步栈道,那是难以用语言形容的壮丽奇美。作为部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万峰林景区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然,这里的美不掺杂一丝人工雕琢的痕迹,是天然的生态之美。拥有了干净的水,花草树木,再有温暖和煦的阳光,这才是生活的本真。

喀斯特山地向来以生态脆弱、难于种植为显著特征,而以万峰林为代表的黔西南,同时以其峰林磅礴之魅、民族文化之魅和自然生态之魅,在北纬25度线上成就了世界喀斯特山地的生态明珠。这一切,得益于黔西南独特的气候和地理条件组合,更缘于峰林里布依族、苗族人崇拜自然、敬畏山水的天人世界观,缘于发展中对“严守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的坚守。

生态红利

生态红利是检验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标准,如何变生态优势为经济优势,跌破“金饭碗讨饭吃”困境,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而又不破坏绿水青山?贵州探索出了“靠山吃山,吃山养山”的宝贵经验:以经济开发促进生态建设,寓生态建设于经济开发。通过发展山地农业、生态旅游业、生态畜牧业等产业,绿水青山不断变成群众存本取息的“绿色银行”。

黔南国家农业科技园依托生态茶叶种植、特色蔬菜种植、特色水果种植、特种水产养殖业等四大特色主导产业,重点打造生态茶叶产业园、特色蔬菜产业园、特色水果产业园及大鲵养殖示范基地“三园一基地”。到2017年园区建成后,预计将实现年产值4.04亿元,年接待游客3万~5万人次,解决2万人就业。依托科技,这里将走出一条高效、低耗、轻污染的新型绿色农业发展路径――通过技术示范,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减少农药使用,降低能源物资消耗,改善土壤质地,缓解喀斯特地区石漠化严重的问题,从而彻底告别传统农业低效高耗高污染的模式,走向绿色崛起的未来。

铜仁市以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为带动,相继启动了梵净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工作、大健康产业规划建设,创新农旅一体化的新兴旅游方式,不断将生态文明转变为优势资源,开启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步伐。2015年,梵净山所在的铜仁市共接待游客3100.02万人次,同比增长22%;实现旅游收入240.18亿元,同比增长23.5%,分别是2010年的3倍、4倍。旅游收入增速连续3年位列全省第三。

如何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范文4

我国的生态文化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传统文化中就已经产生生态文化的意识萌芽,道家提倡“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以及“无为”的哲学思想,无不体现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倡导顺应自然,崇俭抑奢,抱朴守真的价值取向。

我国高度重视生态保护,2012年,十提出国家发展的道路应该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方针政策,证明了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做出的努力。

今天生态深入各行各业,产生了生态哲学、生态意识、生态理论、生态道德等各种精神文化,并且不断往社会其他层次延伸。生态文化提倡想自然学习的理念,在生态工艺的指导下可以创造生态无废料产业。目前生态文化成为一个涵盖多层次、多学科、多方向的综合的理论体系,具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内涵。

室内设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分析

1.室内设计的概念

室内设计是对建筑内部空间进行设计,是为满足人类生活、工作的物质要求和精神要求,根据空间的使用性质,所处环境的相应标准,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及美学原理,同时还反映历史文脉,环境风格和气氛等文化内涵,营造出功能合理、舒适美观、符合人类生理与心理要求的内部空间环境。由于对室内整体环境进行的综合治理、设计及艺术加工,因而学术界也称之为室内环境设计,《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卷》把室内设计定义为“建筑设计的组成部分,旨在创造合理、舒适、优美的室内环境,以满足使用和审美的要求。

2.室内设计的发展

在18世纪和19世纪的“巴洛克”“洛可可”时期,建筑和室内设计开始分离。19世纪末,美国的埃尔西.德.沃尔夫等人首开先河,使室内设计工作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领域和职业,但是当时他们只是被称为“室内装饰师”。于此同时,社会的需求也大大促进室内设计的发展。随着建筑物规模和复杂程度的不断提高,建筑师越来越难以顾忌室内内部空间的细节设计,通常只把精力集中放在建筑的框架和外壳上面,室内设计工作往往留给其他人来完成,最终导致“室内设计”这一行业在20世纪60年代逐渐脱离建筑设计而成为独立的专门体系。19世纪末设计师们致力于抛弃传统风格创造新的室内设计风格,到了20世纪末更多的以冷静的、理性的思辨来反省在工业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室内设计的理念,逐渐认识到形式上的创新,风格上的演变已经走到尽头,后现代、解构主义、后工业风格已成过去。设计需要需要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于是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不少设计师转向从深层次上探索室内设计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上,希望通过设计活动,建立起人、社会、环境和谐的发展机制,这标志着室内设计的一次重大转变,绿色设计的概念因此产生,成为当今室内设计的发展趋势。

3.室内设计在中国

我国室内设计起步较晚,室内设计教育自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进行,1957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室内装饰系”,其后,数次变更,在1988年改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1984年和1989年,又先后成立了“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和“中国室内建筑师协会,使得这一行业在我国更加专业化和规范化。

研究目的

在当今信息时代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如何用生态文化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来指导人类设计实践。在生态文化的指导下传统室内设计向生态文化指导下的室内设计如何转变,如何建立起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共生、共存、共荣。如何生态文化指导下的室内设计的内涵、标准、特点、技术等相关内容,进而营造出舒适、健康、节能、环保、可持续的居住环境。

构建生态文明的室内设计的必要性

在西方对于绿色设计产生直接影响的是美国设计理论学家维克多.巴巴纳克,在20世纪60年代他就出版了一本名为《为真是世界而设计》的著作,他提出设计的作用不在于创造更多的商业价值,也不是装饰风格的炫技,而是创造与时展特征相适应的元素,他强调设计要充分考虑地球有限资源的利用,为保护全球生态环境服务。

实践证明产品的性能中的70%由设计决定,尤其室内设计比例更高,因此绿色设计是解决室内环境污染,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要解决办法,国际上目前在某些方面取得阶段性的成果:1990年,国外提出生态环境意识与设计的新理念,同年美国创办了《国际生态环境设计与制造杂志》;1994年美国著名设计师菲利浦.斯塔克为法国一家电器公司设计了一台用可回收材料制作的电视机,创造了“绿色生态”电器的新视觉。2002年,日本提出“3R制造”的概念,即减少原料(reduce)、重新利用(reuse)和物品回收(recycle)。例如,制造纸张的原料全部是废纸。

国内室内设计是一个朝阳产业,随着改革开放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趋势加强,城市扩张,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室内装饰需求增加。根据2015年中国室内装饰协会的统计数据看,我国装饰装修行业工业总产值达到18500亿元,同比增长20%,预计到2020年工业总产值将达到2.1万亿。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我国室内装饰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之大,但数量大不代表质量高,在设计的质量方面和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差一定的距离,比较看来国内室内设计的文化、科学、技术都比较落后,缺乏创造性、前瞻性、地域性设计的探索。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

首先将各方面文献材料进行收集、归纳,结合国际环境管理标准认证体系和中国室内装饰设计协会行业标准,考察国内外在绿色室内设计、材料管理、生态工艺循环等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企业和组织。其次将资料及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同时拟采取纵横的比较方法,试图从美学、环境学、设计学、心理学、社会学、材料学、人体工程学、伦理学、绿色生产技术等多学科角度。最后运用系统性、整体性、多样性和并行工程的思维模式,经过归纳、演绎、分析、综合、抽象和具体等一系列辩证思维方法推导出最终结论。并且,在得出结论的基础上开展2-3个项目设计的实验,并针对项目进行评估,摸索出一套具有理论基础先进,实践效果突出的生态室内设计方法。

结语

纵观世界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进步都发源于先进的思想观念,思想指导实践,室内设计的发展也离不开正确思想观念的指导。在当今生态是资源、生态是优势、生态是市场、生态是品牌的思想主导下,运用生态文化来指导室内设计的实践具有重大意义,这将是室内设计的一次历史性飞跃,使室内设计创作道路更加宽广,进而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消费的基础之上,实现人、建筑、自然环境之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缓解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突出矛盾,为国家尽快走向生态文明的发展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第一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

第二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

如何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范文5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生态文明 中国梦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建设

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这个初级阶段。党的十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最大实际。”①也就是说,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们是发展中国家;我们的生产力不够发达,只处于初级阶段。

为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开始,党和政府就不断地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调整其发展路线。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不仅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目标,而且还涵盖了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逐日显现的环境与发展之间相适的目标。现在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迅速扩大、草原退化加剧、森林资源锐减、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水体污染明显严重、大气污染严重、环境污染从城市逐渐向农村蔓延。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问题,不仅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给百姓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如癌症村的出现)。“黑色GDP”背后,我国付出了高昂的生态成本和健康成本。生态文明建设日渐重要并且被引入到初级阶段发展目标中也就不言自喻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对中国现阶段纲领的基本概括,它要求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具体国情相结合,走一条适合中国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实现国防、科技、工农业的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可事实上,当前中国仍然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基于这个判断,我国当前的第一要务仍然是发展经济,努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可如今的时代是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也是自然环境破坏相当严重的时代。所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性理论一定是不断充实的包含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我们只有立足于初级阶段理论,才能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或者说,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不仅需要经济体制上的改革,而且还需要思维思路上的变革(如经济生态化)。

生态文明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

中国经济实力高速增长,但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将会导致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我们要想保持经济有一个合意的、可持续的、充裕的未来,就必须保护好我们周围的环境,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

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任务。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改革开放,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经多年的艰苦跋涉,我国先后加入世贸组织和环境保护组织,试图逐渐完成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转变。我国的经济总量逐年增长并且以世界第二的姿态跃然立于世界之林,国际地位也因此而提高。经济发展无疑是带动国家经济实力发展的主要进军力量。可是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我们还是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因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而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必然要加大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如果不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就会重蹈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覆辙,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会消失殆尽。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把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基本任务之一。大量历史事实证明,生态危机是高于经济危机之上的关乎人类生活生存的首要危机。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方面要保障人们丰衣足食,另一方面还要避免人类活动水平超出生态承载能力,这就要求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当然,这一基本任务也多次体现在几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报告和讲话中。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初步构想,到科学发展观的蓝图设计、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正式提出,到生态文明宣言的严肃面世,直到生态文明制度的详细规划,无不彰显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无不表明生态文明建设已从一般目标发展到核心目标,从宏大目标发展到具体目标。而生态文明的逐步具体化、丰富化和细化也正说明我们党不仅找准了问题解决的切入点,而且指明了问题破解的正确方向。

我国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工业文明,带动了世界前进的脚步。人类通过科技利用大自然得天独厚的物质资源创造了堆山积海的财富,提高了人类的生活水平。然而,由于人类大肆开采利用资源,无视大自然的资源有效性和生态链的良性循环,曾遭到大自然无情的报复,人类为此已付出惨痛代价。我们只有更好地爱护地球,爱护自然,作为生态系统的自然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才能是一个美丽、完整、稳定及生机勃勃的生命共同体。基于此,各国都试图通过种种可行的措施来改善环境污染局面,我国也不例外。

我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稀少,生态环境脆弱的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明智的、根本的战略性选择。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对国家的一穷二白,为快速提高国民经济,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的确出现过环境保护责任主体的缺席。为增收粮食,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为大炼钢铁,砍伐树木、过耗煤炭。但我们不能就此完全否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生态文明思想及开展的生态文明实践。

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生态文明思想是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在生态行为文明思想方面,明确提出要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造福后代;在生态产业文明思想方面,指出油气田开发、铁路公路建设、自然环境保护等,都很重要;在生态科技文明思想方面,提出解决农村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等等,都要靠科学;在生态制度文明思想方面,强调生态环境建设不仅需要科技、行政、道德等手段,还需要强有力的法律制度来支撑,从而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

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始终重视人口、资源、环境间的协同共进,重视人、自然、社会间的圆融和谐,重视环境保护法的建立健全等。虽然党中央没有明确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但在诸多讲话和报告中,却高频率地出现了“生态环境”、“生态保护”、“生态意识”、“生态农业”、“生态良好”等概念,而这无一不是对生态文明思想蕴意的阐述。20、21世纪交替之际,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深,能源、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山大”,党中央强调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短期的经济增长,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经济发展必须与人口、环境、资源统筹考虑,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决不能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更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加大环境立法力度,并且首次将破坏环境定为犯罪。这标志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又上新台阶。

以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面对生态总体恶化趋势尚未根本扭转的事实,在继承前三代领导集体发展思想的基础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发生了质的飞跃。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②,这标志着我国自然观发生了重大的、实质性转变,由传统的征服自然转向力求与自然对话;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③,深入揭示了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问题。

以为代表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建立生态文明制度,恰是在秉承“建设美丽中国”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改革、充实、细化、优化了多项生态保护制度,比如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的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改革等。完备的、具有强操作性的制度是科学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有章可循才能真正约束人们对环境的各种行为,更好地保护自然生态。由此可见,生态文明建设已由“副位”荣升为“主位”,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支柱。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它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举足轻重。生态文明,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也是必然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事关国家良好形象的建立。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就将“环境”改为“生态”,党的十报告更是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强调将其融入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与其他“四位”并驾齐驱,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受党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是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总体布局的深化认识,在十报告中就如何实现美丽中国也给出了明确答案:推动绿色、循环和低碳发展。这一答案第一次被明确地写入到党代会的报告中,反映了我国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以及降低资源能源的物耗和能耗,促进社会发展与自然协调的信心和决心。如今,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社会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也足以显示国际形势的新变化。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战略目标从宏观的角度上看既是我国顺应国际形势新变化的具体体现,又是我国提高发展目标,抢占国际竞争力制高点的有力措施。

生态文明建设事关国家的持续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紧抓经济建设不放松,这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所决定,同时也是由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所决定。经济发展可持续才能推进国家的繁荣富强、长久发展,才能保证百姓生活的人寿年丰、安居乐业,而保护生态环境又是经济能够得到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按照系统动力学原理,生态―经济―国家共同形成一个正反馈,或者说是加强型反馈圈。正反馈是一种自我闭合、自我增强的因果关系链。这种反馈使得对环中任何位置任何要素的改变都会导致沿着这个因果链依次传递下去,最终在同一方向上再次改变最初发生变化的因素。显然,在生态―经济―国家这一因果关系链中,如果生态良好,经济就会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了,国家自然也就会安稳恒久。反之,如果生态恶化,经济就会持续中断,经济持续中断了,国家的消亡也便指日可待。可见,生态文明事关国家的持续发展,只有给予良好的生态环境做保障,国家建设才可能获得长久发展,或者说,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永恒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促进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长久之计,是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不二选择。

我们走出系统动力学原理,依然可以看出生态文明建设这一重要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既体现了解放生产力的本质要求,又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其中,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离不开生态文明建设,经济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可持续利用的环境,政治现代化的指标离不开国家的生态环境保护,文化现代化的建设离不开生态环境的衬托。虽然我国在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上提升很多,但是我国在科技水平和经济占比上还不占优势,这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完成的任务还有很多,而这些任务的圆满完成又离不开生态文明建设。这也充分表明,依据我国基本国情,因地制宜地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既能保证生态文明建设不偏离轨道,经济建设不走上改旗易帜的不归路,也能保证国家建设的持续存在。

生态文明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的具体体现。马克思主义将人、自然和社会统一起来,指出人不仅是自然界的产物而且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强调损坏自然就是损坏人类本身,并对掠夺式开发自然资源的不可持续生产方式进行过善意的忠告: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胜利。马克思主义还提出人与自然的中介是劳动实践,人不能一味地宰制自然、利用自然,认为自然只是服务人类目的的原材料和能量之源,只具有工具价值,还要善待自然、尊重自然,看到自然的生态价值,与自然保持亲密的关系。因为人类无可逃避地是以自然为根基的,就像我们无可逃避地终有一死一样。这就有效验证了我们在利用科技之剑征服特定自然物时,必须小心谨慎,必须遵循生态规律,否则就会招致大自然的惩罚和报复。对立统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体系中的实质与核心。那现实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平衡经济与生态?只有山清水秀,没有百姓的安居乐业,那是历史的倒退;只有经济的快速增长,没有草长云飞,那是自断后路。所以,我们必须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保持适当的张力,不仅要看到它们二者间存在的矛盾性,还要看到存在的同一性,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并重,不断走向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的阳光道路。可见,生态文明建设已深深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然要坚持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化和诠释。

结语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选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基本前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导思想之一。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关乎一个国家的兴衰荣辱,而且牵动着整个世界的命脉。发展中的中国需要经济拉动发展,经济的可持续需要生态的建设,生态的建设需要生态文明的思想助力。只有贯彻生态文明思想,才能有效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只有坚持生态文明建设,才能最终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任务目标,才能最终实现带领全国人民最终走进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作者分别为复旦大学博士后、北京市援疆干部,齐鲁工业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复旦大学博士后)

【注释】

①②:《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2012年11月8日。

如何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范文6

季昆森:我们党在十六大上明确要求,“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并提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我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个目标实际上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四个文明。当然,我们在文字表述上要与党中央和十六大精神保持一致。但要深化对生态文明的认识,这四个文明是互为条件,互为依存,相互促进的,不能分割。要把生态文明融入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之中,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支撑条件,又是制约因素。在国际上,以美国著名学者戴里为首的一些专家、学者提出,21世纪将是生态文明的世纪。2000年4月,我国著名生态经济学家石山同志在浙江临安召开的全国生态示范区命名暨表彰大会上提出,生态文明已降临中华大地;去年10月,石老在昆明召开的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再次阐述了这个观点。

走向世界:中国提出全国开展生态示范区建设的战略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出台的?

季昆森:1992年联合国里约环境与发展大会之后,世界各国为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纷纷提出各自对策,其中一些国家把生态示范区建设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1995年初国家环保局经过认真分析研究后认识到,生态保护和建设不能单项抓,必须综合的抓。为此给国务院打报告,建议在全国开展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国务院研究后,批准设立50个县一级生态示范区,由于各地积极性高,扩大到100个。

走向世界:如今全国都在提倡建设生态省,这具体是怎样一个概念?

季昆森:什么是生态省?《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暂行)》指出:生态省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各个领域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省级行政区域。生态省建设的具体内涵是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改善环境质量为前提,抓住产业结构调整这一重要环节,充分发挥区域生态与资源优势,统筹规划和实施环境保护、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基本实现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其实,“生态省”是一个通俗名词,不是一个科学的概念。这个名称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好的一面是大家一听就懂,一目了然,易于接受,不利的一面是定位不够准确,容易让人理解为仅仅是搞生态环保,与经济发展关系不够密切,因此,很难给出生态省一个确切的定义。我认为,“生态省”实质上是“生态经济省”,按照这个理解,生态省就是在一个省域范围内,以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统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全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环境质量,同时遵循三大规律(经济增长规律、社会发展规律、自然生态规律),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走向世界:建设生态省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什么?

季昆森:建设生态省是一项开放的复杂系统,在全球范围内都是开创性的事业。有许多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去探索、去研究、去攻关,而亟需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要深入认识建设生态省是一场深刻的环境革命、经济革命和技术革命。正像世界著名哲学家库恩所说:“科学是通过从一种范式向另一种范式的革命而不断发展。”

今天,在我们考虑地球和经济的关系中,我们的世界观也需要做类似的转换。那就是地球生态环境是经济的组成部分,还是经济是地球生态环境的组成部分。经济专家把生态环境看作是经济的一个子系统。生态专家则与之相反把经济看作是生态环境的一个子系统。世界著名学者莱斯特 ・R・布朗提出,要从生态环境是经济的子系统转向经济是生态环境的子系统,这种思维方式的重大逆向转变,必将推动一场深刻的环境革命、经济革命和技术革命。这就要求经济专家既要研究如何加快发展的理论、政策和措施,又要研究在发展过程中环境被污染、生态被破坏的问题是怎样出现的,并要寻求解决的办法。同样,生态专家既要研究如何保护、优化、建设生态环境,又要研究在保护、优化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如何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对策和措施。这一点对经济专家和生态专家来说,都是难题,但又是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也是建设生态省亟需解决的一个关键。

走向世界:您认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首要原则是什么?

季昆森:循环经济遵循 “四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再思考(Rethink)的行为原则。这是循环经济标志性的特征。减量化原则,即减物质化,为循环经济的首要原则,也是最重要的原则。该原则以不断提高资源生产率和能源利用效率为目标,在经济运行的输入端,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开采和利用,尽可能多地开发利用替代性的可再生资源,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流和能源流。生产者通过减少产品原料投入和重新设计制造工艺来节约资源和减少排放;消费者通过优先选购包装简易、循环耐用的产品,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走向世界:发展循环经济有哪些重要意义?

季昆森:一循环经济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抓手。二发展循环经济是坚持“两个务必”,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三循环经济是治理环境污染,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之策。四发展循环经济是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扩大就业,使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