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如何建设范例6篇

新农村如何建设

新农村如何建设范文1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民;培训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人翁生力军。农民的政治思想如何,直接关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方向。然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进行,多元文化的逐渐渗透,农民的思想不可避免的受到了一定地冲击。为此,仔细深入探讨研究农民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应对方法,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必须解决的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

一、我国农民的现实状况

我国农村的农民现状令人担忧。其主要表现是:第一,农民素质较低。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现有8亿农民,4.8亿农村劳动力,但却是最大弱势群体。在全国农村劳动力中,小学以下文化不足38%;初中占50%;高中不足10%;中专占2%;大专以上不足1%;其中有的县文化层次则更低,如某县32万农村劳动力中,小学以下文化水平占50%;初中占40%;高中占9%.由于文化程度低下,组织性能力不高,成了制约新农村建设的严重障碍。具体表现为:一是制约了农技成果转化推广;二是制约了多余劳动力向城镇与二、三产业转化;三是接受培训较少(爱国、美德、民主、法制、公共卫生等),参加社会活动能力较差;第二,农民的政治思想意识薄弱。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有些农民更关心个人利益的得失,而不在乎集体利益怎样;虽然宪法给与每位公民选举权,但往往因为一点微利就可使农民轻易放弃丢掉这一政治权力;另外,农民的法制观念较低。相反,乡风民俗往往成为超越法律的重要手段。第三,农村的政治思想工作软弱无力,对农民思想政治工作根本不重视。在新形势下,不少农村基层干部只认数字上的个人政绩,而并不关心什么思想政治工作。即使有所工作,也不能与时俱进,去发现新问题新情况,并及时解决;第四,政府投入低。虽然政府每年对农村的总投入也逐年增加,但仍然偏低。大部分教育经费都被义务教育与高等学校占用,对农村的农民培教、成人教育投资严重不足,可谓杯水车薪。第五,培教内容方法简单陈旧,跟不上客观形势的发展。对农民的培教多是强调所谓的科学性、整体性、道理性,但却忽视了农民的要求性、可受性、实效性;缺乏教学内容的地区性、应用性、操作性;其中许多教学内容农民并不熟悉,也与其生活无关,这就导致农民对所学不感兴趣,因而也就没有什么成效。第六,对培训农民的认识有待提高。许多地方政府普遍对农民培教的宣传组织实施等方面认识不足,缺少积极主动性。一些人固步自封、小富即安、求稳怕变的小农思想极为严重,一些农村年轻人受了西方政治、思想文化的影响,缺少艰苦朴素、勤俭持家、少逸多劳、助人为乐的精神面貌。但却无端地崇尚什么自由民主、快乐享受,并且不诚实守信,爱欺骗,爱搞伪劣假冒等恶劣行当,从而给农村社会带来了众多恶劣不良影响。从以上所讲,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农民现状确实令人不安和惬意。然而问题多与问题大,也会促使社会的内在驱动力大与人们解决问题的决心大。只要党与人民政府能够充分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紧迫性,从而引起高度的重视,并采取坚决果断有力的举措,那么任何困难与问题也就不在话下。

二、对农民培训的作用与意义

对新农村农民培训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工作。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民自身素质不高。表现为政治思想技术水平差,新品种新技术新方式不容易快速推广。从有关资料上看,西方发达国家推广某项新技术只用2年则可,但在我国却需6年时间,有的地方甚至需要更长时间;再就是就业能力差,剩余劳力难以转移,如我国外出打工者受过职教或技培的比例不到20%,有的地方甚至低于10%,从而出现了所谓的“技工荒”。还有就是经销能力不足,好的农产品却卖不上好价钱。单打独斗的“小商小贩”很难进入市场,可是大多数好处却被“倒爷”夺取,在整个经营链条中农民却没能得到应该得到的利益。为了铲除上述有关问题,我们就应该加大对农民培训工作的力度,并要及时进行培训,进而不断增强农民的增收致富能力。第二,是需要缩小城乡差距。要想缩小城乡差别,必须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城乡居民的综合素质差异。据统计,乡村人受教育时间只有8年,而城里人的受教育时间则为13年;初中文化以上者乡村只有40%不到,而城里初中文化以上者则占70%,因此要统筹城乡发展,就必须首先提高农村居民的文化程度。只有这样,城乡协调、相互配合、互动发展,才能得到最终实现。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培训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乃是广大农民兄弟。要想把新农村建设好,就必须把对农民的培训工作当作重要的突出任务来抓,以便促使众多有文化懂得科学技术能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层出不穷,不断涌现。第四,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正确途径。由于农民的法律观点差,欠缺文化,精神生活贫乏,市场意识不足,打架斗殴现象时有发生,之风也不间断,导致了各种犯罪的频发。而只有经常坚持加强对其进行法制、市场、精神文明等培训教育,才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长治久安和谐繁荣的问题。对新农村农民的培训除具有上述重要作用外,还有如下重大意义。其具体表现是:首先,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在驱动力能够增强增大。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我国目前已经有了丰富的经验与教训。这是我们继续工作的有利基础与前提保证。然而,增强农村的内在驱动力却是不可缺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坚强保证依靠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同时还要全社会的主动参与,但话说到底最终还是得依靠广大农民群众的自觉自愿加入。现在我国农村农民的劳动力素质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差甚远。要解决这一问题,培训支助农民的教育问题迫在眼前;其次,是利在当前,功在子孙万代的伟大事业。在中共中央有关的文件中(如《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已经把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课题,那么如何培养新式农民,就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大基本的原则问题。与此同时,它直接关系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又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所在。正因为培训支助农民具有以上的重大战略意义,所以,国家政府必须加大资金投入,社会各阶层也应积极响应配合,而广大农民兄弟就更应该热心自觉主动参加才是。

三、实施农民培训的路径

目前我国正处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性阶段,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我们必须把具有高文化素质、新思想观念、精技术业务、强经营能力的新式农民尽快培养出来,这是新农村人才支撑与智力的根本保证。此外,必须推动农村的巨大人口压力转向强大的人力资源优势。为此,要着重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一是积极培养造就手艺人。加大力度推动农村劳力的转换培训,自觉主动抓住国家实施对农村劳力转移培养的“阳光工程”机会,根据市场所需,积极引导就业,加大培训范围,提高培训程度,造就大批手艺人,并迅速转化就业广大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二是加速培养新式农民。对农民科技培训要加大加快,一定要紧抓国家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素质工程”的机会,依据各自然村的具体情况,围绕优胜领先产业,有针对性综合培训,大力全方位推行,为不同地区的发展和农业结构的具体调整提供人才支持。三是造就实用人才。造就发展现代农业的先驱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领路人,抓住国家实施“百万中专生计划”的机会,依靠多种各样学校、为农村培养造就各种各样具有中专以上学历以及从事种植、养殖、加工等生产活动的实用人才的能工巧匠、经营管理能人、乡村科技等专业人才,让他们领路致富并提高其他广大农民的致富能力。四是政府工作人员经常下乡支农。把新理念新科技新方法及时快速地传教给当地农民,使其迅速转化为新的生产力,以利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发展快发展。五是积极组织城里向乡下送货送技术宣传活动。这样做即可将城里的库存清仓,又可方便农村农民购货,并节约购物成本,可谓双赢,当然,为了使新农村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与职业技术水平能真正提高,还需采取其它多项措施:如第一,要有多种培训方式。培训方式要以政府为主,同时也要多元参与;此外还要加强资源整合,完善培训体系,并要进行资源的有效整合,还要打破地方、部门和行业的界限,与此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农业、建设、教育、科技、劳动等部门丰富的培训资源和庞大的社会资源,建立政府主导的开放运行的农民培训系统,要根据市场需求,多元化办学。第二,管理要配套。积极探索和研究制定有利于农民培训工作的措施,要强化政府统筹管理功能,理顺农民教育管理体制,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布局。第三,培训形式要创新。一是教育的内容要从单一转向全面。既要重视维权法律意识,又要加大监管力度。二是要变化教育途径。教育手段要向现代转化。在抓好讲座、办班、现场指导的同时,也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等现代手段。三、要健全完善教育的现有项目、工程和计划的管理,促进农教工作的全面展开。第四,资金投入需多样。要运用信贷、金融、税收等其它手段,在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元化农民培训工作的同时,去支援农教事业的发展,以便为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多元化智力投资打下有力的保障。第五,要同步进行监管考核与激励。确保农教培训工作的重要一环是加强对农民培训的监督检查。要加大对农教的监管制度,以便确保农教的质量与成效;与此同时,还要对农教事业实行激励工作。那就是必须积极引导政府部门、企业、培训机构自觉主动积极参与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工作,还要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和激励手段才能实现既定目标,以利于农教工作。

参考文献

[1]农民教育创新与发展论坛摘要《农民日报》2015.12.9

新农村如何建设范文2

关键词:新农村 建设 档案

中图分类号:G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5-0020-01

当前,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关系着社会稳定,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做好农村档案工作,档案部门如何发挥其职能,进一步为“三农”工作服务,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一、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必要性

1.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是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其每一项活动都源源不断地产生各种档案。这些档案是新农村建设的结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档案工作应与时俱进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档案工作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服务社会、造福于民的特殊作用,服从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项中心工作和大局,与时俱进地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档案工作,促进档案工作更加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更加适应科学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

2.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是新农村建设纵深推进的需要

新农村建设工作是一个实践――总结――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必须真实地把实践活动中的一切点点滴滴记录下来,它是新农村建设向纵深推进的主要依据和参数,对新农村建设向纵深推进的传承、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这就要求我们档案工作人员必须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活动变成客观的真实记录,为今后人们观察研究新农村建设的历史、寻找把握新农村建设的规律提供可靠的依据。并科学有效地使用新农村建设档案,利用已有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思路和方法,不断总结做法,推广经验,吸取教训,少走弯路,减少失误,使新农村建设向纵深推进。

3.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是保存历史记录的需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是伴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切活动而产生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活动的真实记录。要借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验来解决在今后继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遇到的新问题,就必须做到档案与历史同在。档案部门有责任把记录新农村建设发展进程的各类各种载体的档案整理好、归档好、管理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变化留下完整的真实记录。

二、如何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

1.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好宣传

我们要想将档案工作真正溶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就必须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势,真心诚意、积极认真地为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为本地区的重要事业做好宣传服务工作。如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可以开发照片等各种类型的档案,积极宣传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及已经取得的成就。我们要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热点、亮点,充分发挥声像、照片档案直观的特性,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展开全方位、宽领域、多角度的宣传。

2.夯实做好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基础

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档案工作,对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规范农村管理、促进农村三个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夯实做好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基础成为当务之急。一是要建立健全档案管理网络。组建乡镇村档案工作机构,明确档案管理人员,落实档案工作责任制,努力形成“政府为主导,档案部门为主体,部门支持配合,社会共同参与”的档案工作格局,促进乡镇村的档案工作健康有序的发展。二是要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要根据新形势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新特点,进一步建立健全档案保管、编目、利用、编研、保护、保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确保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使档案工作有章可循,并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三是要提高档案干部队伍(管理人员)素质。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花大力气,下真功夫,着力抓好档案管理人员的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在学习内容上要强调时代性,要针对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特点、内容和服务对象来学,使档案管理人员能够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需要。四是要进一步规范农村档案归档范围。重点抓好农村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档案工作,收集整理好有关民主选举、民主理财、民主议事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档案;重点抓好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档案管理工作,收集整理好有关土地流转、公益事业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档案;重点抓好农村新领域档案管理工作,收集整理好有关农村税费改革、农民养老保险、农村医疗保险、大病统筹、农民最低收入保障、农民诚信、农民劳动力输出、农产品的商标注册、农产品销售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新领域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档案,努力提高档案为“三农”服务的水平,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提高认识,强化监督

3.1提高认识。我国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业、数量最多的农民和历史最悠久的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全局关系重大,对农村影响深远。国务院总理在中央农村工作会上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关系到农业、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富裕,而且关系到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使之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认识和共同行动。”

新农村建设需要各行各业群策群力。对于档案部门来说,就是要抓住机遇,服务大局,把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作为档案工作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

3.2强化监督指导。各级档案部门要积极参与并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加强档案工作创新研究,结合实际实行分类指导。监督指导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驾轻就熟的任务,只是此处的重心应当更多地向监督转移,即主要是监督乡镇档案部门依法履行其职责,定期开展行政和执法检查。在指导方面主要是从事档案业务标准的推行和业务知识培训。搞农村档案工作不能搞行政命令,不能违背农民的意愿,不能增加农民的负担。从而保证农村档案工作的健康发展。

4.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档案的重要作用

档案是人类社会宝贵的文化财富,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保存下来的历史真迹,利用档案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档案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能,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发挥其凭证和参考价值,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因此,必须进一步发挥档案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应有作用。一是要为领导决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史实。档案部门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农村发展变化的过程真实、准确地记忆、保存下来,把农村深厚的文化通过征集、整理、保存下来,及时编出一些高质量的实用的专题汇编,并做到新农村建设发展到哪里,档案工作就延伸到哪里,有效服务就拓展到哪里,为领导科学决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适时的服务。二是要为广大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丰富的档案信息。档案工作要以服务群众为落脚点,不断改进和完善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工作的机制和方式,加大信息整合力度,通过编研出版档案史料、举办有特色的新农村建设成果专题陈列展览、编制多种查找工具,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相关信息的需求,真正发挥档案工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积极作用。三是要为农村“三个文明”建设做足做好服务的文章。档案部门要积极主动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发挥档案借鉴历史和教育后人的积极作用,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档案的人文价值,积极主动地参与有关活动,不断提高服务能力与水平,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更便捷更有效的服务。

总之,面对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和重要决策,努力探索档案工作服务“三农”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路和新途径,竭尽全力做好农村档案工作,将农村档案工作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曾岩,郭可高. 谈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做好档案工作[J]. 办公室业务,2013,19:225.

新农村如何建设范文3

关键词:新农村 防雷减灾 工作 对策

中图分类号:TU856文献标识码: A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近年来我县在新农村建设中也体现出了对气象服务的迫切需求。特别是在中心村镇建设规划、下山移民、新农居点建设等工作中,农民越来越多地考虑起暴雨、洪涝、地质灾害、雷电等气象灾害的影响。笔者也曾接到不少电话咨询有关气象灾害对房屋建造影响方面的问题。因此,新农村建设对自然灾害风险评估、雷电防护以及合理利用气象资源等工作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进一步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更加突显出农村防雷减灾工作的重要性。目前大多数农村基础设施落后陈旧,未采取任何防雷措施,导致近年来农村雷击伤亡事故频发。如何把防灾减灾工作融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为构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是我们气象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一、我县农村的雷电灾害情况

雷电是一种大气自然现象,雷电是带电的云层间或带电的云层对大地之间迅猛放电过程,产生强烈的闪光并伴随巨大声响的天气现象,雷电不仅发生频率高,且年年都有灾害发生。雷电灾害是"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公布的最严重的十大自然灾害之一。据中国气象局近 10 年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因雷电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达4000人,财产损失约100亿元,人员伤亡92%在农村。我县是我省雷电灾害高发区,由于农村基础设施简陋,居民住宅、野外生产无雷电防护设施,防雷基础设施投入少,村民普遍防雷意识淡薄,致使雷害事故频繁发生。近年来我县雷击造成的人员伤亡事故频发,2008年6月23日傍晚,在我县文昌镇丰茂村附近杨梅岛码头,一艘收购杨梅的挂机船在快靠近码头处突然遭受雷击。当时船上共有7人,其中驾驶舱内3人被雷击死亡,船舱内3人重伤,1人轻伤。2010年3月1日里商乡架子岭村一青年在山坡上采茶叶时不幸被雷电击中身亡。2011年8月9日17点左右,汾口镇简门村武强溪拦水坝上走路村民郑某遭受雷击当场死亡。一桩桩雷害事故,触目惊心...... 然而,随着新农村建设广泛开展,农村防雷减灾工作并没有得到有效加强,农村成为雷击事件高发区,农民成为最易受雷电伤害的高危群体。尤其是农民建房、通讯、家电等迅速普及而大都没有采取防雷措施,成为农村防雷新的安全隐患。据不完全统计,2007―2012年淳安年均雷电灾害次数为10.4次,年雷击灾害次数总体呈上升趋势。

我县雷暴分布特征可由雷暴日数年(月)变化、地闪次数、地闪强度等来衡量。

图1雷暴日数月际分布

淳安县雷暴日数月际分布如图1。雷暴日数极大值出现在8月,7月次之,3月、4月、5月、6月和9月也有较多雷暴天气出现;极小值则出现在12月,在冬季有时甚至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出现雷暴天气。

图2 雷暴日数年际变化

1966至2010年淳安县雷暴日数年际变化如图2。我县1966年至2010年平均雷暴日数为50.6天,年雷暴日数随时间推移总体呈现振荡减少态势,年减幅为0.5天,最多为76天(1975年),最少为36天(1988年)。

图3雷暴日数月际分布

淳安县雷暴日数月际分布如图3。雷暴日数极大值出现在8月,7月次之,3月、4月、5月、6月和9月也有较多雷暴天气出现;极小值则出现在12月,在冬季有时甚至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出现雷暴天气。

图4地闪次数月际分布

由浙江省2008年至2010年的闪电定位系统观测资料,提取出2008年至2010年淳安县地闪次数月际分布,如图4。从月际分布来看,我县雷暴集中出现在6月至8月,其余各月较少出现。表明夏季对流性天气发展旺盛,雷暴天气较多。

图5地闪次数时段分布

淳安县地闪次数时段分布如图5。2008年至2010年闪电活动主要集中在13时至21时,而15时地闪次数最多,在2时至12时地闪次数最少。午后闪电活动比较强烈,晚间闪电活动一般是下午雷暴的继续,有的甚至持续到第二天凌晨。

二、我县农村雷电灾害防御现状

农村雷电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有五个方面:

1.农村防雷意识淡薄,迷信思想严重。虽然现在社会越来越进步,但农民朋友缺乏科学的防雷避险常识,大多数农民不关心,不了解,更不懂得在雷电天气条件下自我防范,很多农民不知道雷雨来了应该怎么办,他们在雷电灾害面前不知所措,本能反应是快速奔跑、躲在大树下或简陋的凉亭里等易遭雷击场所,招来雷击之祸。同时,许多农民以封建迷信思想解释雷电现象相当普遍,认为雷电灾害是不可防御的天灾,甚至出现雷灾以后也不愿意声张,更不愿意向政府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造成雷灾收集难度加大,给雷灾统计和雷灾技术分析带来困难。

2.野外缺少躲避雷雨的场所。所谓“夏收”、“夏种”,雷雨季节也正是农民最忙碌的季节,在野外劳作的时候遇到雷雨天气,不仅没有避雷的场所,还经常看见农民拿着雨具或铁制的农具在田野中行走,有的跑到临时搭建的草棚或大树下避雨,更有的还在河边洗衣服、钓鱼、玩耍,这样非常容易遭受到雷击,造成人员伤亡。

3.农村建房普遍缺乏科学规划和设计,没有纳入政府对建设项目的规范管理,防雷装置基本处于空白状态。(1)是农村公共场所(如凉亭、候车站)、老民宅几乎都没有防雷装置;(2)是农民联建房以及个体小规模企业防雷设施不完善;(3)是农民新建自建房屋普遍无设计施工图纸,而是凭砖工师傅经念来造,为了省钱省事,农户也不可能考虑防雷装置。

4.农村电器渐趋普及却疏于防护,雷灾增多,损失加剧。现在农民都富裕了,电视、电话、电脑、空调等家电进入寻常百姓家庭,但农村的电力、通讯、广播电视等线路以架空入户为主,且布线很不规范,随意挂拉现象随处可见。有些村因没有条件安装闭路电视,将简易天线捆扎在竹竿并架设在屋顶上,成为雷击隐患,导致引发火灾、电器设备遭雷击毁坏。另外,不少农户在屋顶随意架设装饰性铁塔、太阳能热水器、铁水箱等等。由于没有安装有效的引下线和接地装置 ,成为名符其实的“引雷装置”导致雷害事故频繁发生。

5.农村防雷减灾的管理工作还不到位。我县农村地广人稀,难以集中宣传,受众对象相对较少,政府投入人力、物力有限,公共服务产品供给缺乏,技术服务支撑欠缺,从而成了农村防雷普及的薄弱环节。

三、新农村建设中防雷减灾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1.加大新农村防雷减灾管理力度。新农村建设要重视雷击风险,科学规划论证,按照防雷规范标准科学设计、安装防雷装置,特别是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中心村镇联建房、乡镇企业以及新农居点,要逐步纳入当地政府建设项目的管理审批,各监管部门要密切配合,从房屋的设计、审批开始直到防雷设计审核、竣工验收,从源头上把好防雷安全质量关。

2.进一步完善新农村两个体系建设。近年来,气象部门通过加强雷电监测网络和雷电业务平台建设,开展雷雨天气、雷电灾害害等级预报等业务,向广大农村地区雷电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农村雷电预警能力和水平,但距完善的防雷减灾系统建设仍有很大差距,需要抓紧建设全省性和区域性的雷电监测网络系统,进一步加强农村雷电监测、预警接收和再传播等基础设施建设,乡镇、村要建立雷电预警接收传播网格体系,制订农村雷电灾害应急预案,建立雷电灾害应急管理机制,并定期组织进行应急演练,尽快形成统一指挥、反应迅速、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切实增强农村雷电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3. 积极开展防雷减灾示范村、示范户建设。气象部门应与规划、建设主管部门积极推广农村住宅建设防雷安全适用技术,将农民自建房通用防雷设计施工纳入农村住宅建设推广图集,引导农民自建房向符合防雷规范标准的结构转变。普及防雷减灾技术,积极倡导和开展防雷减灾示范村、示范户建设,提高农村和户外作业人员的预防、避险、救助能力。

4.加强农村防雷减灾的科普宣传。因为雷电灾害发生的突发性、不确定性、小尺度性,所以提高农民个人的防雷意识尤为重要。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农村基层组织,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村防雷科普宣传与实用防雷技术推广工作,把农村防雷安全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宣传教育体系。利用“世界气象日”、“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以及重大雷灾事件,广泛宣传普及防雷安全法律法规、雷电防护技术和避险常识。气象部门要会同安监、建设、劳动等有关部门加强对农村干部、安全员、农村电工等的防雷知识培训;在村级便民服务中心摆放雷灾事故小册子,向村民发送防雷明白卡,在村宣传栏内张贴防雷宣传画,提高广大农民的防雷意识。另外,提高防雷意识还须从娃娃抓起,积极配合教育部门对中小学校进行防雷安全知识培训,组织中小学生参加气象科普体验。通过多种渠道,让人们了解防雷知识,消除迷信思想,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四、结语

农村雷电灾害防御是一项社会综合工程,也是今后一个时期防雷减灾工作的重点、难点和焦点,不仅需要各级气象部门加强管理和服务,还取决于各级政府的支持力度,取决于各相关部门的配合联动程度,取决于防雷法规、科技在广大农村的普及程度和农民群众防雷的自觉程度。只要各级政府充分重视,政府各部门的相互联动和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参与,不断增强雷电监测预警预报及防护技术服务能力,不断加强防雷科普宣传,逐步建立完善农村防雷减灾工作的责任管理体系和应急机制,农村防雷的现状也一定能得到有效改善。

新农村如何建设范文4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Abstract: Since 2007 the Ministry of Civil Affairs launched the strategic planning of 251 "national rural communities construction experimental counties (cities, districts) ",the government at all levels around the nation have issued the implementation suggestions to accelerate the building of rural communities. With the carrying out of the new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across the country, the unique patterns are formed in many places, such as Jiangxi, Henan, Shandong, Tianjin, making significant achievements and accumulating valuable experience. However, China as a large agricultural country with large rural population and weak economic foundation, its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as a new task is still in the phase of ecploration, innovation and perfection, and will be faced with many new situation and problems, which we should clearly recognize. Therefore, it is still a issue needing us think over that how to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healthy and orderly development of the new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Key words: new;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TQ028.8

一、巩固硬实力,夯实农村社区建设基础

1、制定标准,科学规划。农村社区建设要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和社区的需求,在社区规划和社区建设上,首先是区位调整、结构调整、公共设施建设和居住环境改建的详细规划和具体实施,根据建制村的辖区面积、人口数量及人口居住的分散程度等实际情况,制定“一村一策”的实施规划,选择一村多社区、多村一社区或者一村一社区的模式,结合本地区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农村公共服务规划以及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充分考虑城市化进程、农村人口变动、资源整合、生产生活发展、村民生活习惯等因素,对社区规模、空间布局和周边环境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在制定农村社区建设方案时应充分认识农村社区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积极面对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避免盲目攀比,做表面文章,搞变相开放,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

2、加大投入,夯实基础。农村社区建设的资金需求很大, 仅靠地方政府的财政投入是远远不够的,缺少经济来源, 社区就没有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可以说资金的不足是当前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主要障碍。实现国家资金大力扶持、地方财政加大投入、广泛吸引社会投资、加快农村资源整合、组织村民积极自筹等多方联手的方式才能真正意义上解决农村社区基础建设投入不足, 经费短缺, 社区建设发展不平衡、后劲不足的问题,保证农村社区建设稳步推进。

当前农村社区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抓好农村社区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各地应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确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搞好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打造坚实基础。首先,在村庄选址上要慎重,宜居是前提。村庄选址应充分考虑地质构造、地理条件、生态环境等自然因素,充分考虑丘陵、 平原等不同自然地理条件,坚持“保护、利用、改造、发展”的原则,既要适合村民居住,又要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资源。其次,家庭住房建设既要节约成本又要保质保量。农村社区建设应首先考虑以规模大、区位好的现有村庄整治改建为主、新建村庄为辅的思路,根据规模经济原理,统一建设公寓式或联排式小康住宅区,以节省建设资本。社区住房建设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房屋建设标准的规定执行,做到规划有序、结构合理、宽敞整洁,保障居民的各项居住权益,使住房新型化建设稳步推进。同时还应尊重地方习俗,保护历史文化遗址,保留当地特色建筑传统。第三,配套设施要健全,搞好基础设施的分布规划建设。根据各社区的经济实力、 地理状况及区位发展前景等进行科学测算与实际规划,解决好道路、交通、网络、水、电、气、暖、排水系统、垃圾处理系统等配套设施,搞好环境保护和绿化工作,改善居住环境质量,创造舒适的生活环境,打造高效、节能、环保、健康的居所,让农民真正享受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成果。

二、提升软实力,丰富农村社区建设内涵

新农村如何建设范文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是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农业问题的总称。

三农问题为何成为焦点?

“三农”问题不解决,长期来看,不利于社会稳定;从短期来看,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劳动力过剩就业压力大

据测算,中国的土地最多只需要1亿农业劳动力,而目前农村总计有劳动力约5.5亿,以吸收1.2亿计,依旧有近3亿剩余劳动力。以目前的人口增长速度和提供的劳动机会,至少在四十年后,中国还依然面临着的劳动力严重过剩的问题。众多的劳动力农村无法消化,只能向城镇转移,如何解决3亿人口的就业问题,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巨大困难。

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关于“三农”问题产生的原因,学者们争论不已,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观点,因为,每种观点都既有说服力又有其难以应答的“死穴”。但是学者们却对“三农问题”的重要性认识上完全一致,即,所谓的“三农问题”的其实就是农民问题,而中国的问题根本上是农民问题。

城镇化:国家信息中心经济发展部副主任徐宏源认为要解决“三农”问题,最根本的出路在于城镇化,创造有效的就业岗位,把劳动力转移到制造业和服务业上,最关键就是要提高制造业的效益。从国外的发展历程来看,都是通过实现现代化来带动城市化,最后解决农村问题。

徐宏源还指出,对于现在各大城市实行放开城镇户口的户籍改革,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城镇户口放开以后,农民只不过是从农村潜在的失业人员变成了城市流民,反而对社会造成了更大的危害。印度和墨西哥都有这样的先例。治标也很重要,但从长期来看,还是要治本。

国民待遇:相对城市居民而言,农民在政治权利和经济待遇上都截然不同,一个农村居民无论是刚出生还是年过百岁都得交纳税费。另外在义务教育的权利、社会保险、医疗等一系列权利的落实上也有待完善。

减税: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指出,我国的农业税、特产税加在一起大约400亿元,而我国一年有1万亿元左右的税收,完全可以免掉几百亿的农业税。农村费改税的问题,以后主要要靠完善制度来保证,农民减负涉及的农村教育、政府经费问题也要妥善解决。

增加农民收入,首先应该是政府加大投资。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良种基地的建设;二是农田水利的投入;三是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四是对农民的技术培养。其次是要发展优势产业,如蔬菜、水果、花卉、茶叶、中药材、养殖等。各地可以积极推行“公司+农户”的模式,农民按订单安心生产,公司负责销售。

政府措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坚持把加强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政府下了很大功夫:一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二是深化粮棉流通体制改革。三是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四是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五是加强农村扶贫开发。六是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

以上几项措施虽被认为有益于解决三农问题,但却仍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要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着眼于加快推进现代化、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的一项历史任务。它不仅在全社会引起了广泛关注,更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可以说,它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神来之笔,是惠及亿万农民的民心工程。

新农村建设意义何在?

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们党一贯的战略思想。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强调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提出“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制定和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采取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更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快了农业和农村发展,改善了农民的生活。

十六届五中全会立足农村实际,从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出发,进一步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它不是一般性的口号要求,而是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新阶段“三农”工作的新理念、新思路,是新形势下破解“三农”难题的战略举措。

建设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农业和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但总的来看,农村面貌依然落后。全国目前仍有近4万个村不通公路;一半的行政村没有通自来水;3亿多农村人口的饮用水没有达到卫生安全标准;60%以上的农户还没有用上卫生厕所;2%的村庄还没有通电;农村人口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看不起病或因病致贫。

1978年到2005年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粮食产量由6095亿斤增加到9680亿斤;

肉类产量由856万吨增加到7700万吨;

农业增加值由1018亿元增加到22718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增加到3255元;

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的恩格尔系数由67.7%下降到45.5%;

农村贫困人口由2.49亿人减少到2365万人。

古人说:“食为政先”,“农为邦本”。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安天下的战略产业。尤其对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的安全、粮食的安全至关重要。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只有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才能实现全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建设新农村,是处理好城乡工农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首先从农村展开,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迅速发展,城乡差距明显缩小。但改革重点转到城市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农民增收放缓,城乡收入差距又明显扩大。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有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如果农业发展慢、农村不景气,那就不可能有工业的兴盛、城市的繁荣。经过20多年的发展,国家的整体实力有了显著增强,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因此,必须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加快农村建设步伐,实现城乡互促互动、和谐发展。

建设新农村,也是扩大内需、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当前,我国内需不旺,产能过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消费需求不足。为什么不足?关键就是占人口大多数的广大农民收入不高,手中没有钱。目前约占总人口2/3的农村居民,消费支出还不到整体的1/3。若能让这一庞大群体的钱袋子鼓起来,有了足够的购买力,中国农村市场才能真正打开,扩大内需才有了重要的基础。可以说,通过新农村建设,切实促进农民增收,我国经济发展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正是在对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深刻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在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清醒分析和判断的基础上,党中央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吹响了新农村建设的嘹亮号角。

新农村建设“新”在何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凝聚着我们党几代领导人为发展农业、造福农民付出的心血和智慧。早在20世纪50年代,在制订国民经济发展“二五”和“三五”计划时,中央就曾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强调在农村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促进农村蓬勃发展。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一些中央文件也有过相同或类似的提法。可以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一个历史上多次提过的话题,又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新课题。

2004年9月,总书记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即: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那么,今天我们党鲜明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任务,到底有什么新意呢?

第一,背景“新”。以往强调的新农村建设,是在工业化开始或者初期,更多的还是要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现在,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总体上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另一方面,农村生产力也有了持续发展,农村的经营体制也不断完善。这些,就使新农村建设有了一个新的更高的起点。

第二,思路“新”。现在提出的新农村建设,指导方针更加明确。十六大以后,党中央在总结历史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了对发展目标、发展内涵、发展动力的理解和把握,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导。建设新农村,就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五个统筹”,特别是统筹城乡发展,走出一条又快又好发展的新道路。

第三,目标“新”。建设新农村,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个字”,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在农村的具体反映,体现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统一的发展要求,内容丰富,重点突出,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布局更加全面。

第四,方式“新”。这次提出新农村建设,明确要加大国家投入,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并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同时,为保证各项任务顺利完成,对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基层党组织作用的发挥、干部的培训和教育等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特别是强调要加强体制机制建设,逐步把行之有效的支农措施规范化、制度化,形成连续稳定的支农政策和制度,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可见,这次新农村建设的运作方式更加科学有力。

可以说,这次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我们党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重视“三农”问题的战略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今天的新农村建设,贯穿了科学发展的思想,包含了农村现代化的新内容,体现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新理念,反映了农村全面发展的新要求。

新农村建设是否等于“新村庄建设”?

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后,各地纷纷付诸行动。但有些地方在具体实践中,把新农村建设简单地理解为“新村庄建设”,把精力更多地用在了“村容村貌”的整饰上。有的脱离自身实际,或者修华而不实的广场,或者盖“农民式别墅”,或者搞和城市一样的“精品小区”,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工作。凡此种种,反映出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解上还存在误区。

应该说,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是十分清晰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它既包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又包含了农民收入、生活质量的提高;既包含了农村整体面貌、环境的变化,又包含了农民素质的提升,还包含了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等,是一个全面而完整的系统工程。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厦,经济就是这幢大厦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大厦就无从建起。如果经济不发展,再美好的蓝图也无法变成现实。

——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只有农民收入上去了,衣食住行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新农村建设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只有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新农村建设才是全面的、完整的。

——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应该是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安居乐业的景象。这是新农村建设最直观的体现。

——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只有进一步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真正让农民群众当家作主,才能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真正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可见,新农村建设决不是简简单单的“新村庄建设”,而是彼此紧密相联、相互促进的五个方面构成的一个系统工程。

当然,“新村庄建设”是新农村建设题中应有之义。但村容村貌建设能搞到什么水平、什么程度,是由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民收入水平决定的。必须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把重点放在整治环境、完善配套设施、节约使用资源、改善公共服务、方便农民生产生活上。要防止盲目照抄照搬城镇小区建设模式,谨防搞不切实际的大拆大建,谨防搞脱离实际、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

新农村如何“建设”?

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任务都十分明确,关键在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把这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全面正确地理解建设新农村的科学内涵,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认真落实“十一五”规划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坚持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相结合,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把具体规划制定好,把分阶段实施方案安排好。要通过全面推进农村改革,逐步建立起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投入机制、发展机制、工作机制和参与机制。特别是已经出台的各项支农措施,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并逐步把行之有效的支农措施规范化、制度化,形成连续、稳定的支农政策和制度。

新型农民的有关要求

“有文化”,就是要求农民能说会写、自主自强、崇尚科学、诚信友爱、知法守法;

“懂技术”,就是要求农民具有较高的技术素质,至少要熟练掌握一到多项生产技能和技巧;

“会经营”,就是要求农民具有一定的经营和管理能力,能合理配置人、财、物和土地等资源,组织生产和参与市场活动,获得高的经济效益。

要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的事情入手,统筹安排好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首先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这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既要挖掘农业自身的增收潜力,也要拓展农村内部的增收空间,还要广辟农村外部的增收渠道。二是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以小型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重点办好“水、路、电、气”四件大事,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改善人居环境。三是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切实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进一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范围,提高补助标准,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亿万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尊重农民意愿,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切实防止一哄而起,搞形式主义。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全国4.8亿农村劳动力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2.4%,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0.2%,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7.3%。正如许多农民兄弟自己说的那样,“盼致富,无思路;想致富,无技术;求致富,无门路”。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加强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尽早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新农村如何建设范文6

建设新农村是一项全新的事业,不同于以往的“三农”工作,要报道宣传好这个新课题,就必须全面理解新农村建设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从根本上准确把握建设新农村报道的价值取向。

首先必须要转变宣传理念,重新认识“三农”问题。以往的“三农”报道主要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展开,而如今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从原先比较狭隘的“三农”报道的小圈子里跳出来,把新农村建设宣传放到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以及建设和谐社会这个大背景中来审视,深刻揭示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其次要认识到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一个农村经济建设问题,而且是一个包括农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方方面面的有机整体,要全面拓展宣传报道的面,注意发现新典型,提供新经验。再者,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树立统筹城乡发展的新理念,注重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宣传。但纵观我们目前的对农节目,农业生产类的信息和话题占了节目的绝大部分。有一份统计,浙江省*年度获奖的77期对农节目中,82%的内容是有关农业生产的话题。基层民主和文化生活、农村工作只占4%到6%的比例。

从上述来看,在新形势下,电视对农节目还存在着节目总量短缺、视野狭窄、内容单一等问题。笔者认为,对农节目是对农村宣传的主要阵地,应充分利用对农节目这个平台,深刻领会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延伸和强化对农节目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瑞安市广播电视台对农节目《吾乡吾土》自200年创办以来,一直把“记叙农民生活、关注农业发展、反映农村新事”作为栏目的定位,真诚地为“三农”服务。曾获浙江省“两个面向”、“服务三农”优秀栏目和200年全省对农栏目一等奖。在新农村建设宣传报道中,《吾乡吾土》也面临挑战,如何既扩大视野,加大新农村建设中关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方面“硬”性的报道,又不失原来轻松活泼、寓教于乐“软”性的栏目风格。《吾乡吾土》在栏目的题材的选取、节目的形式、语言的表达等方面都做了许多尝试突破,取得较好的宣传报道效果。

一、节目的内容从单一的视野趋向于全方位

长期以来,对农节目因对象的特定性,内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基本以农业生产服务、市场信息传递为主要内容。从200年《吾乡吾土》的栏目版块设置来看,《农事快递》、《农事指南》、《致富快车》、《田园聚焦》、《农民信箱》都是针对农业信息、生产和实用科技推广等之类。但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农村中出现的新成就新变化、新理念新蓝图、新政策新举措、新农民新风尚已和仍然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对农节目不相适应。《吾乡吾土》开始把目光投向农村更广阔的视野。去年改版时,增设了《周末到贵村》、《村头阅报栏》、《农民脱口秀》、《农家试验室》等小版块,反映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的政治文化气息。去年11月份,浙江省广电集团和浙江省新农村公共频道联合举办浙江省首届“魅力新农村”评选活动,瑞安塘下的陈岙村作为瑞安市唯一推荐的村庄参加,要求制作专题片上送参赛。按以往的惯例,这类任务都是由专题部完成。但这次我们决定由对农节目《吾乡吾土》栏目组《周末到贵村》小版块编导提前介入,跟踪采风,从中捕捉陈岙村在新农村建设出现的新气象、新风貌。我们请到了村里一位能说会道的村民,以村里新闻播报员的形式,用他的所见所闻介绍村里新变化。在片中,他带我们走访了带领全村搞建设的村两委、村里的致富能人、村里的文艺队、还有在陈岙村安家乐业的外来务工人员。从他们的身上可以感受到陈岙村在新农村建设中经济、政治和文化、社会的发生的新变化。这期名为《我眼中的陈岙》节目在省里展播后,反响强烈,在全省78个村庄入围初评阶段,支持率排名第一。通过这项活动,栏目组带动了陈岙村和瑞安全市干部群众热切关注这次评选活动,这既增加了全市人民建设新农村的凝聚力、荣誉感,又增加了对其他市县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和成果的了解。又如《生猪养殖——赚钱没错污染又过》说的是南二村的生猪养殖户在致富的同时,污染了村里的环境,反映的是在新农村环境整治建设中碰到的问题。《吾乡吾土》把村民们的意见反映到有关部门,结果是现场办公决定建沼气池,既整改了环境,又达到废物利用的目的。类似于这些节目的播出,把对农节目以往单一关注农业生产的视野扩大,让对农节目成为引导和展示新农村建设的平台,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二.节目的主体从媒体本位向受众本位转变

“三贴近”是中央对新闻宣传工作的要求,对于发展对农电视节目同样具有指导意义。对农节目要贴近农民、贴近农村、贴近实际。换句话说,对农节目就是服务农民的节目。但由于受收视率、广告收入等因素的影响,对农节目迎合城里人胃口的现象较突出,“农民看”的节目变成“看农民”的节目,农民从观察者变成被观察者,农民失语的现象十分严重。怎样从农村的发展、农民的需求以及农民的审美习惯出发,深入到农村,靠近农民,让农民说话,做农民喜闻乐见的节目是我们达到对农宣传的关键。

《吾乡吾土》在节目改版实践中做了不少的尝试。在节目主持风格上,尽量创造机会让主持人走出演播室,让编导走进农家,以一个观察者、讲述者、亲历者的身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说发生在农村里的身边事,拉近节目与农民观众的心理的距离,让农民朋友乐于接受,达到宣传的效果。200年春节前夕,我们策划制作二期特别节目,以主持人送春联到农家的形式,回访在《吾乡吾土》中做过节目的农民朋友,春联的内容是我们根据回访者的特色特别拟定的,既喜庆又有寓意,农民朋友很喜欢,都当即贴在家门上。其次,让农民朋友能成为节目的主角,让他们能生动地说自己身边的事。虽然南方的农民不如北方的农民能说会道,让他们在节目里“说”一直是个难题。在节目改版时,我们设置了一个农家味十足的小板块《农民脱口秀》,让农民朋友用方言说自家最拿手的农活、农产品、农家菜等。在节目里叫板打擂,短小轻松,生动幽默。《我的小发明》说的是一位心灵手巧的农民张中亮发明了双头犁,解决了套种榨菜人工效率慢的新鲜事。我们让他自个儿用瑞安话说,既自然又生动,让农民朋友看得懂、学得快、记得住。节目播出后,来找他定做双头犁的农民朋友可不少。《我们村里的太阳能灯》通过村民亲身的体会,自豪的叙述,反映了农村乡风文明的新气象。《村头阅报栏》反映的都是新农村里新鲜事、好人好事、趣事,我们尝试由报料的农民“现场报道”。他们虽没有经过专业的新闻训练,但他们的叙述完全来自农民的视角,农民的表达,语言鲜活、表达生动、原汁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