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讨论心得体会范例6篇

小组讨论心得体会

小组讨论心得体会范文1

一、小组讨论的意义

1.小组讨论――为学生创造实现自我的机会。少年儿童也好,成人也好,都有自尊和实现自我的需要,课堂是满足学生需要的最主要的场所。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是倡导体验性教学,强调学习者的亲身参与实践。目前,我们实行的都是班级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限制了学生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中,纯粹是一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问学生答的形式,禁锢了学生的思想。小组讨论是新课程改革下课堂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活动,可以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活动。小组讨论因每组人数少,学生心理压力小,课堂教学气氛活跃、民主、平等、和谐,每个学生会很自然地带着自己的认识倾向、思考方式和价值观念参与到集体讨论中。学生十分乐意彼此进行交流,倾听、争论、思考他人的观点并进行反思,从而更有效地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可见,小组讨论在时间和空间上为学生提供了实现自我的机会。

2.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没有浓厚的兴趣,学生就不会积极参与,就不能专心地投入,就不会有持久的热情。开展小组讨论,学生能够亲自体验学习知识的过程,享受成功的快乐,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小组讨论――促使全体学生的发展。由于学生之间原有的认识特点、经验水平不同,对问题的理解存在着差异,小组讨论时,组内无论哪个层次上的学生,在这样一个民主融洽的氛围中,都会进行独立思考,并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生生之间共同探讨,相互启发,相互促进,优势互补,这就使更多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发挥。开展小组活动有利于面向全体,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4.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心理学研究早已指出,能力是活动的结果,从事活动是能力发展的基本途径。一个人在不断的实践活动中,在发现、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各种能力都会不断增强和提高。开展小组讨论,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发展人际交往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合理分组

1.小组的组建要合理。依据学生的兴趣、特长等个性倾向,教师在分组之前,应对讨论主题的目标和特点进行充分的分析,思考小组成员的构成,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优势和有利于小组之间的竞争。尽量做到“好动”、“好静”结合,“内向”、“外向”搭配,男女相间,“强”、“弱”互补,要让每个学生在小组中都能发挥独特的作用,做到扬长补短,人尽其才,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2.小组人数要合理,分工要明确。小组是班级的基本单位,一个班可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人数一般以2-6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分组讨论时,每个小组成员都要有明确的分工,如:主持人、记录人、报告人、噪音控制员(负责控制大家说话的声音,使之不能影响其他小组)等。

3.小组成员要动态。动态既指组内角色的互换或轮换,也指组间的成员组成要定期或不定期互换或轮换。小组讨论的形式不能单一,组内交流方式也要灵活多样,可以采取组内自由式发言、轮流式发言、连锁补充式发言等。否则,学生就会感到厌烦,失去兴趣,同时也会限制学生与班级内其他同学的交往。总之,分组不是为了搞形式,而是为了使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为了实现有效教学。

三、小组讨论中教师的作用

1.小组讨论前――精讲。精讲是活动开展的基础。首先,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讨论的若主题内容,讨论的主题要有价值,要有一定的深度,主题内容过于简单,学生一听就明白,或者过难,就学生目前的水平无法得到结果,这样的讨论就都没有意义,只会造成课堂混乱。其次,教师要精讲讨论主题的知识情境、讨论的程序、活动的目的、要求和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这样学生才有章可循,讨论过程才有序,讨论效果才良好。

2.小组讨论时――参与。小组讨论中,教师要以学习者的身份直接参与小组讨论,鼓励和督促学生讨论,指导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技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热情,并对讨论的进程和方向进行调控。

小组讨论心得体会范文2

关键词:高中历史 课堂教学 分组讨论法

一、分组讨论教学法存在问题及反思

分组讨论教学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围绕教学中的某一中心问题,通过共同探索和交流分享活动,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学

习和互相学习的机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有效学习的一种组织教学的方法。 小组讨论中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个性化的答案,课堂上精彩的智慧碰撞,使我看到了小组讨论教学法的魅力。但是,也存在一些令人尴尬的问题。

1.时间很难把握, 教学任务不能完成

进行分组讨论学习,往往在时间上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让学生尽兴讨论,可能会导致教学任务不能完成。二是由于受教学时间限制,教师不得不打断学生热烈的讨论,导致学生讨论的时间不足,得不出真正的合作结果,不能体现合作学习的优势。

2.主动合作意识薄弱 ,出现了“论坛霸主”

在小组自由讨论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出现不倾听、不分享的情况。还有一种现象,就是个别同学几乎垄断了小组的讨论时间,他们口若悬河,相互补充、辩论,俨然成为了“论坛霸主”,而其他同学则成为了“观众”,这会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

3.有些问题冷场,同学不愿参与讨论

比如,在《国共的十年对峙》一课中,讲完红军的长征,我设计了“什么是长征精神”的小组讨论题,问题提出后,竟没有出现预期的热烈讨论的场面。

审视小组讨论的种种问题,引发我深刻反思:如何合理分配分组讨论在整堂课中的时间?如何恰当地设计分组讨论的问题?如何让学生事先准备并激发和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如何引导学生在讨论中处理与同学的相互关系?我重新学习课改理论,反复进行课堂实践,逐步找到一些切实可行的分组讨论教学方法

二、分组讨论法的具体应用

1.精心科学设计小组讨论的问题

小组讨论的问题,要精心设计,要符合开放性、激励性、探究性、层次性的特点。开放性的问题能够促使学生作出多种解释和回答的可能性、发散性,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激励性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积极参与,推动学生进行集体的或独立的思考和实践活动,推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向纵深发展。探究性的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思维。层次性的问题是建立在学生过去的经验或知识上,充分结合学生能够接触到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要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使学生对某个历史问题能够做到全面把握。

例如在讲历史必修2《罗斯福新政》时,就可以这样来设计问题:①在经济大危机来临的时候,美国总统胡佛采用了什么政策导致美国经济病入膏肓?(属于旧知识复习)②如果你作为临危受命的美国总统罗斯福,你准备分几个阶段来医治美国经济的顽疾?每一阶段你的工作重点是什么?③作为罗斯福总统的你,为医治美国经济顽疾,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颁布过哪些法令?(②③属于立足书本的新知识自主归纳)④你的措施虽然对美国度过经济危机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能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美国的经济危机,为什么?⑤请你总结一下你所采取的政策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所采取的政策的最大不同点在哪里。⑥你认为你身上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④⑤⑥属于立足于教材的自主探究,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来完成,特别是问题⑤,教师要引导和留给学生充足的探讨时间)(二)、讨论前做好积极充分的准备

充分、细致地进行课前准备是讨论课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课前准备我认为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

1.1补充资料

补充的资料应该包括与讨论问题相关的原始资料,史学界的研究成果(有关的史学著作的书目、节录,某些具有代表性的论点及主要相关论文目录,论文摘抄),补充资料中的一部分可由教师提供,但主要是学生从图书馆,互联网获取。补充的资料要有客观性,可信度;形式应该多样,可以有文字,图片,音像等资料;资料还要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供不同层次的资料。

1.2课前辅导

对学生怎么准备讨论,怎样进行讨论在方法上给与辅导,包括如何拟定讨论提纲,如何做到论点准确,论据充分,论从史出,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用简洁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等。比如,学生在学习“法兰西第一帝国”时,可以围绕拿破仑上台的偶然性,必然性,拿破仑战争的性质以及对拿破仑的个人评价等一系列的问题进行讨论。学生可以在学习课本知识基础上,研读历史材料、图片,观看多媒体提供的活动地图,形成对法国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及对拿破仑的个人整体印象,继而进行讨论。

1.3方式引导

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的过程中既要关注小组整体在合作中所运用的方法、得出的结论和独特见解,也要关注每个小组成员在合作中所表现出的参与程度、合作的态度、合作的过程,并进行积极的引导,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开展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互相学习。

2.精心组建讨论小组

小组讨论心得体会范文3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活动将会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小组讨论将会被更广泛地运用。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认为:当学习转化为一种合作过程,人人都从中受益时,小组学习是十分有效的。那么,提高小组讨论有效性,就成为当下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一线教师,我认为,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如何提高小组讨论的有效性。

一、切实转变教育理念,为师生“课堂心理零距离”奠定基础

在小组讨论中,教师并不是置身于外的,而是更要发挥主导作用。作为主导的教师必须切实转变教育理念,才能与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找到师生、课堂的最佳结合点,提高小组讨论的有效性。

教师对教材的“二度开发”,对课堂的组织,要有新课程的理念作为支撑。小组讨论的有效进行,需要教师从点滴做起,用新课程理念研究、分析、重组教材,才能真正贴近学生,融洽课堂气氛。教师还要深入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实际(素养及现时发展水平等),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生的共鸣。否则,出现“学生关心的未必是教师预设的,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未必感兴趣”这种问题,则难以实现有效的合作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行为需要教师从自身做起,要求教师以身示范并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课堂评价体现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注重使用过程性评价,抓住学生的闪光点,采用因人而异的激励性原则,才能实现与学生的“心理零距离”。课堂的即时评价要宽容,比如不说“错了,请坐”而说“有其他的回答吗?”等。小组讨论目的是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分享彼此的观点,然后在反思中比较、提高。这样的课堂,随时会生成各种问题,有的指向学习内容,有的指向学习方法,教师应以极大的热情去分析这些问题,并把它引入到小组讨论中来——课堂上生成的问题,往往具有高含量的有效性。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堂上,我们期待学生在实践中通过小组讨论、对话实现能力的提升。这更需要教师及时、得当、积极的评价,从而促使学生更积极更深入地探究。

掌握小组讨论的相关理论也是必不可少的。高效的小组讨论具备这样的特征:一是分工明确,二是小组成员积极参与,三是时间被高效利用,四是学生之间能够互相帮助。

二、精心设计教学结构、方案,使学生产生“可学习、要讨论”的积极愿望

教师在对教材进行学生“可学习”加工的基础上,要精心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案,组织教学活动,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愿意学,才能学得好!美国心理学家奥苏波尔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这就要求课堂能够贴近学生经验,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发学生好奇。小组将要讨论的问题、课题,应该是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学生通过讨论,有可能生成新的讨论、争议;正是在生成的过程中,学生会产生表达和说服别人的愿望。

教师还要设计合理的教学结构,唤起学生的合作需求。教师可以设计学生个体力所不能及的活动,让学生自觉地进行分工。试想一下,某个具备讨论焦点的问题经过巧妙的设计,在现有时间、资源、方法等条件下,学生个体很难完成,学生会怎么办?这样的教学结构里包含着教师对学生产生合作动机的预见性。合理的教学结构还应该是适合绝大多数学生的,要让学生体验到小组讨论的成功与快乐。这就要借助于教师对学习活动的细致安排:活动什么,怎么互动,活动怎样过渡、深入,活动的收放都有什么限度等。

三、巧妙调整小组讨论过程,使学生投入“讨论情境”

怎样才能促使每位同学都投入到小组讨论中去呢?

首先,要选择组织小组讨论的最佳时机。要给学生这样一种感觉或暗示:现在是“小组讨论时刻”!一般来讲,当出现了新的知识时,当遇到个人能力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当学生意见相左且有争论时,当学生产生实践的欲望时……这些时机,教师要有效利用。另外,小组讨论的时间要有控制,学生不可能整节课都保持积极愉悦的学习心境。

其次,要实行动态分组,明确小组成员角色。在分组时,组内着眼于学生互补,比如能言善辩的学生和沉默寡言的学生搭配、成绩好的和成绩差的搭配等。不同的学生之间互相影响、鼓舞,从而逐步缩小他们之间的差距。各组实力应该是接近的,这样各组之间才具有可比性——学生喜欢富有挑战性的课堂。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基础上,教师要保持各小组成员的互换、流动。这样能够带给学生新奇感:学生不仅锻炼了与不同的同学交往的能力,而且可以扮演更多的角色。小组成员要定期轮换角色,使其掌握新的合作技巧,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分中有合,合中有分才是真正有效的合作。小组讨论中,成员之间互相依赖,但每位同学都要有各自的个体责任。就像足球比赛中的球员一样,小组中每一位同学都获得了一项独特的任务,并产生了相应的责任。小组之间,就像比赛中的各支球队,为了成功而努力。小组成员的讨论(合作学习)的最大成功就在于和谐的配合。而明确的分工使各组都有自己的课题和研究方向;各个组内又有分工,各司其职,有序才会有效。

小组讨论心得体会范文4

1.营造宽松的讨论氛围

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从本质上讲,创造性活动必定是异样的,从而必定是异常的行为。对一个人的表扬赞许乃是促进心理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当一个人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时,他就不会害怕表现和发展他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他可以在进行发散思维时无须处于防御状态,从而保持心理的自由。”这段话告诉我们,在讨论式的课堂中,教师要特别注意用真挚、坦率的心境与学生平等相处,用爱心为学生营造一种心灵放松、敢于质疑的氛围,同时给学生留足敢想、敢说的空间,做到精讲多讨论。

2.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

讨论的形式不同,讨论的方法也就不一样。我们在讨论式的课堂教学中,特别是中高年级结合“学习策略”的介绍着重进行了“讨论策略”的指导。如发言人如何发言?如何仔细倾听别人的发言?如何评价别人的意见?不同的意见如何质疑、辩论?小组长如何组织组员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如何集中意见向全班汇报?通过这些训练,学生由讨论时无话可说到“争论不休”,由不会抓重点与关键到提出继续讨论的话题。如在一节立体图形体积的复习课中,各小组共同整理出完整的知识结构后,教师提出了“根据各种立体图形体积计算的特征,联想公式推导,哪些公式可以合二为一”的讨论问题,学生经过讨论,说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体积计算可以合二用一个公式时,另一组同学说出“圆锥体体积=1/3×底面积×高”。

3.精心设计讨论点

“讨论点”通常指讨论的问题。问题的关键就是讨论点,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往往有个“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如学习圆锥体积,只要弄清楚圆锥体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体积的关系就行了。

4.及时把握讨论时机

常言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讨论式教学也不是什么问题都可讨论,都要讨论。从学生角度想,主要是当学生产生疑问的心理状态或主动提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时进行讨论。具体来说,在思考出现困难、意见产生分歧、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多样、知识需要拓宽时安排讨论。如学习“化简”后,一位学生提出:“既然比可以化简,为什么乒乓球比赛时不把比分16比8化简成2比1呢?”这个问题提得好,就是很好的讨论机会。

5.合理调控讨论过程

要使讨论活动取得实效,教师必须对讨论过程进行指导和调控,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提示、点拨、设疑、答疑等。一是调控学生的情绪。在讨论中,学生极易出现强烈的情绪,有时甚至影响纪律,降低讨论质量,所以教师既要激发学生的情绪,让他们积极参与,又要寻求有效的方法,使学生的情绪保持良好的状态。二是调控进程,讨论过程中学生的活动相对分散,干扰因素相对增多,教师要通过提要求、分级检查等形式,保证讨论活动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三是发现问题,寻找典型,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讨论中出现的典型问题。寻找典型范例,以便在反馈讨论情况时以“典型范例”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

6.灵活运用讨论方式

小组讨论心得体会范文5

1 精心设计好问题

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问题是学习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由此可见,提出一个好的问题是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要环节。讨论前教师要明确目标,并且要围绕目标精心设计好要讨论的问题。需要讨论的问题本身应是要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或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点,错点,问题本身要有探讨的价值,要有一定的难度并且有一定的普遍性。通过问题的讨论要能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能为学生扫除学习过程中的障碍,有利于学生对核心知识本质的把握,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使学生收获。教师只有明确目标,才能找准提问切入点,一样的教学内容,不一样的提问方法会产生不一样的教学效果。

2 精心划分学习小组

课堂讨论是以小组讨论为单位,这就需要把学生进行分组,科学划分学习小组是课堂讨论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我们在小组划分时进行好中差搭配,每一个学生小组以4~6人为宜。设置学习文理科小组组长各一名,学习成绩较好的一名,中等生两名,成绩较差的学生两名,分别编为1~6号,组长为一号。组长是是学习小组的负责人,要组织好本组的讨论,本组的中心发言人由组内各成员轮流担任,大家都是学习小组的主人。在讨论过程中好的学生要帮助落后生的学习,通常设置为1号帮助3号和6号,2号帮4号和5号,让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实现每个小组成员的共同提高,班级成员共同进步。

3 精心调控

3.1 在提出讨论的问题后,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学生只有建立在独立思考基础上的讨论,才是有意义的。只有经历了自己的思维历程,经过独立分析、思考才能发现问题所在,才能带着自己的观点真正参与到讨论中,去表达,去与他人交流,认真聆听别人的发言,提高自己。

3.2 适时进行合作方法的指导,提高讨论的参与率。在课堂讨论中,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境做好调控工作。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畅所欲言,教师要及时发现讨论过程中的问题,多对学生进行合作方法和技巧的指导,让每位同学们都获得均衡的学习锻炼机会,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教师也要支持协调小组与小组之间、组员与组员之间的沟通,从方法、步骤上多予以指导,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讨论氛围。

3.3 及时调控讨论的节奏,提高讨论的效率。课堂讨论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好做法。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学生思维的亮点,讨论的进度。教师在参与的过程中,要适时地介入讨论,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当学生的思维模糊时,教师可提出一些进一步澄清的问题,把学生的思维拨入正轨;当讨论离题时,老师应及时加以提醒和纠正,示意他们围绕论题,展开讨论,以确保讨论的顺利进行。在讨论过程中的某些中间环节上,教师还可以适时地做简短的阶段性小结,以明确当前面临的问题,当学生不能对自己和小组进行概括和总结时,教师可提出进行概括总结的问题,提高讨论的效率。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概括已走过的思维轨迹,预示下一步的讨论方向,又及时教会了学生讨论的方法。其实,讨论后教师及时、明确的总结评价是对课堂讨论效果的升华和延伸。教师的主导作用还体现在要将学生的思维由事物的表层引向深处,追求深层次理解现象背后的本质,要及时总结出规律性的知识,生成新的知识,从而达到学以致用,触类旁通。总之教学的情境千变万化,教师要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真心诚意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恰当地发挥主导作用,要努力提高“导”的艺术,从而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去启发、点拨、设疑、解惑。做到善于引导、适时介入、及时调控、把握课堂讨论的节奏,提高讨论的效率和效果,打造高效课堂。

3.4 精心设置合作学习评价机制。在课堂教学中,评价的目的是促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实施多元评价,积极建构多元互动的立体评价机制,是合作学习得以发展的保障。有效课堂包括教师的有效教学评价要由原来比较单调的评价机制向多元化发展和学生的有效学习,它涵盖了教学的整个过程。教师要改变以往对和错两种简单的评价,综合运用自评,互评和师评多种途径。①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自评、运用自评。通过自评,正确地认识自我,发现自我,纠正自我,完善自我和改进自我;②教师要引导学生互评,促进合作,共同发展。教师在引导学生互评时,首先要帮助学生学会客观地评价对方,发现对方的不足和优点,从而激励学生共同发展。

小组讨论心得体会范文6

何谓“讨论”?《辞海》解释为“探讨寻究,议论得失”。《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就某个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讨论式”教学是合作学习与教师个别指导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式,在以课堂集体教学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相互交流信息,从而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获得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散思维、培养合作、学会创新。既体现全面性、全体性,又体现差异性。其讨论方式其主要有同桌讨论、小组讨论、全班讨论三种。

一、“讨论式”教学的理性思考

“讨论式”教学是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基础的,是以“合作学习”、“合作探索”、“研讨式教学”为具体形式,随着以高新科技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影响的不断深入,讨论式教学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青睐。回顾人类教育史,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是古已有之,我国古代杰出的教育家孔子首先提倡启发教学,主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的学思结合策略;“学而时习之”(《论语?述而》),“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的时习温故策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的启发思维策略等。南宋杰出的教育家、哲学家朱熹提倡和实践的一种富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模式——“书院”,就是典型的“研讨教学模式”;提出的“十大教授法”中的第一条就是“启发式”,第十条则是“讨论式”。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他创办的“学园”中采用师生对话教学,重视数学,强调在辩论中学。西伦(H?Thelen)的“小组研究模式”强调“讨论为主,小组教学”。然而,我国受封建统治、殖民统治时间较长,虽然在二十世纪这一百年中,教育观念有过两次大的变革,但近年又受日益激化的升学竞争的影响,这些强调人的价值,强调民主平等,注重人的发展的教育思想在我国中小学那么时冷时热,那么根本没得到落实。

讨论式教学有厚实的理论根基。首先,认识活动主体说认为:作为认识活动主体的学生,是具备丰富个性的能动的主体。因此,教学过程的展开既要重科学、讲规律,又要重情感、讲创造,要把教师的主导作用放在指导学生的能动学习上。把一个班的学生均衡编组,在课堂教学的某些环节,有计划地向这些小组提出一定的学习任务,指导各组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开展讨论,互补学习,共同解决问题。其次,团体动力学说认为:同辈团体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重要现实因素,课堂教学中要改变过去班组只是作为制约学生课堂行为的一种“静态的集体背景”,要使班组、小组等学生集体成为帮助学生课堂学习的一种“动态的集体力量”,使学生集体成为认识的主体系统发挥作用。第三,课内师生关系学说认为:课堂教学应该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发展为主线。现代教学方法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单向活动和双向活动,而是强调教学是一种多边活动,以小组合作探索为主,使每个学生在小组中充分参与课堂教学,交流思想感情,师生所有成员间双向交流(如下图),要达到这种合作交流形式,讨论式教学是首选的课堂教学方式之一。

讨论式教学可以激活学生高级认知能力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对新概念、新知识的掌握通过高水平的思维加工来达成而不再依赖过多的机械记忆。心理学家克拉克研究表明定期进行讨论比不参加讨论的学生能够更成功的获得并保持所学概念。讨论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独立思考和主动发展的最有效方法。教育实验研究表明:讨论可以克服教师单调、枯燥地讲解知识,将知识强加于人的弊端,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换,培养学生向他人学习的习惯和合作、竞争、交往等现代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公平竞争,彼此交往、合作,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讨论能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共同进步的集体主义精神,马克思指出:“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3页)。各种形式的讨论既能尊重具有差异的个体,又能满足面向全体,让“优等生”的才能得到施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得到帮助;讨论能拓展学生展示自我的空间和时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学生积极主动进行创新思维活动的内部动力和前提条件,传统的“授——受”模式无法完成。美国数学科学家教育委员会、数学科学家委员会以及2000年数学科学委员会提出的《人人有份》报告中预示这次数学课程改革要实现七个重大的转变,其中写道“为了迎接时代的挑战,数学教育正要处理几个困难的转变,这些转变将支配本世纪剩下这段时间的改革过程。”转变之一就是让数学教学从“传授知识”的传统模式转变为“以激励学习为特征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模式,由学生被动听讲的课堂变成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去探索,帮助学生表达数学思想,让学生看到许多数学问题不只一个正确答案,提供证据,证明数学是生动的,激动人心的,使学生体验到深入理解和严格推理的重要性,使所有学生都建立起能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这一点在经济、教育日趋走向世界一体化的今天越来越重要,所以,《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把“使学生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作为了三大教学目的之一;讨论能够提高学生单位时间发表意见的机会,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在讨论式教学中,由于很多时候采用了“异质小组讨论”,把一个时空有限的课堂变成了学生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相互研讨的无限空间,从心理上保证了学生愿参与的可能,从时空上保证了学生能参与的条件,使学生间因原有认识特点、经验水平的差异而对数学问题理解的差异,经过讨论不仅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而且相互启迪,正如斯托利亚在《数学教育学》中指出:“数学教育是数学活动的教育”,也就是思维活动的教育,这种教育只有通过讨论式、合作式,才能激活学生思维,使之不断放射出创新的火化。

二、讨论式教学的课堂结构研究

教学结构或课堂教学程序一直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我们知道教学必须充分考虑儿童认知结构与教材知识结构之间的和谐统一,而要实现这一和谐统一,教法结构、课堂的教学结构是其关键的中介变量,可以说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往往是影响有效教学的关键因素之一。正因为如此,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才提出了结构主义的教学主张,加涅才提出了学习的心智加工程序理论,萨奇曼提出了用于问题解决和探究的课堂教学探究模式。

讨论式课堂教学结构以数学问题为主线,问题是讨论的中心,讨论始终围绕问题进行。以现代教学论和心理学为依据,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为重点,创设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合作探索式地学的开放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数学素养得到全面的提高。基于上述指导思想,我们在实验中初步总结了“小学数学讨论式课堂结构”。

讨论式课堂教学结构的关键在于教师通过设计教学问题来引发学生参与讨论,激发学生自己探索,形成自己的观点。在这一课堂教学结构中,主要涉及教师、学生和问题系统三大要素。问题系统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认知的对象,它们是教学的具体材料和内容,但他们的认知加工方式和目的各不相同,就教师而言,主要是选择与设计问题,选择什么样的问题,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呈现出来,这既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任务分析时必须考虑的重要任务,又是教师教学思维设计必须重视的。根据已有研究表明:问题系统主要由事实性问题、解释性问题和评价性问题三大类构成,它们在小学数学内容体系中,具体表现为铺垫题过渡题尝试题例题巩固题课题练习题,它们共同构成学生学习、认知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的问题系统,在这一问题系统中,各种“题”——问题的认知功能不同,对于建构数学认知结构的作用也不一样,它要求学生的认知加工深度水平亦有差异,教学中教师必须依据学生的已有知识状况和能力水平,同学生一起参与讨论,在讨论活动中加强引导,适时启发、点拨,以把学生的认知活动引向深入和高级。

教师在这一课堂结构系统中,主要是操作执行七种教学程序,即:前提准备质疑导入新知展示精讲点拨巩固新知课堂小结目标检测。这七种教学程序既可以看作是教师的教学步骤和环节,又体现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思维的加工程序。在这一结构中,教师不是课堂讨论的控制者,而是平等的参与者,教师要鼓励、激励学生倾听彼此的意见,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也不是唯一的评价者,更不能对学生不适当的回答进行否定,而是进一步提问进行引导,要重视讨论的过程而不是讨论的结果。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正是通过这七个教学环节来实现其教学的主导作用,即认知引导与认知激励的功能。认知引导与认知激励是讨论式课堂教学中教师作用的关键和核心,也是这种课型的教师所特有。当然,能否实现这一作用,涉及到教师的教学观念及对问题的设计,开放式、民主平等式的教学观念和开放性问题的设计是教师实现这一结构的关键所在。

学生参与是这一课堂教学结构系统中的关键和主体。在这一主体性参与活动中,涉及回忆讨论集中讨论分组讨论充分讨论诱发辩论相互讨论延伸讨论七个环节。它反映了学生认知活动由浅入深,由低级向高级的激活和发展过程,这一过程表现出两个显著特征:一是参与与分享活动;二是高级认知能力的激活。讨论式课堂教学结构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实现,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充分参与问题的讨论,共同分享智慧的乐趣,学生的认知内驱力和交往动机被有效的激发和培养,有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发展;同时,讨论式课堂教学以尊重学生、欣赏学生为前提,为学生创设起一个有助于高级认知能力活动和发展的良好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心理空间,在这一心理空间中,教师鼓励学生进行智力冒险,这对于学生数学问题解题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认为这是一种适宜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一种课型。

在应用这一课堂教学结构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时,要根据课型特点、知识结构、学生年段来灵活应用,做到有模式但不唯模式,而要超越模式。在各个环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不同性质、不同形式的讨论,结构中的每一环节并非不能变动,每一种形式的讨论也不是不能灵活处理,如第一、二环节往往可以合二为一。

三、讨论式课堂操作策略

习惯于传统的课堂教学的教师来组织讨论式的课堂教学,往往出现许多不适应,首先是写教案不适应,传统备课仅仅考虑教师怎么教,沿着教这条线索容易备课,而现在沿着问题与讨论这条主线备课,总觉得无话可写;其次是上课不能照搬教案,因为讨论点的确定往往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要求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比以前高多了。那么,讨论式的课堂空间有哪些操作策略呢?一年中,我们主要在以下方面进行了初步尝试。

1.营造宽松的讨论氛围。

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从本质上讲,创造性活动必定是异样的,从而必定是异常的行为。对一个人的表扬赞许乃是促进心理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当一个人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时,他就不会害怕表现和发展他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他可以在进行发散思维时无须处于防御状态,从而保持心理的自由。”因此,在讨论式的课堂中,教师要特别注意:一是变教导者为顾问、伙伴式的服务者,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用爱心为学生创造一种心灵放松、敢于质疑的氛围;二是留足敢想、敢说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精讲,如果还是像过去那样满堂灌、问答式,那么,就失去了讨论的物质基础。请看一位特级教师在教学“年、月、日”时的精彩片段,课始师生的轻松对话便把学生带入了无限的快乐之中,师:小朋友,你们知道自己的生日吗?你的生日是什么时候?一生:我的生日是*年*月*日。师:祝你生日快乐!(老师连续让几位小朋友说出自己的生日,老师一一向他们祝贺。)师:请小朋友每个人都说出自己的生日,大家互相说一说。全体学生十分兴奋地说:我的生日是*年*月*日。师:祝大家生日快乐!这时全班小朋友无比高兴,紧接着教师又提问:结合你的生日说一说一年有多长?再互相说一说。结果全班小朋友说出了很多连大人都无法想到的一年的时长,如,“一岁就是一年”“我去年的生日到今年的生日正好是一年”等等,同样,小朋友也用自己的话说出了很多种一个月的长。

2.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

讨论的形式不同,讨论的方法也就不一样。我们在讨论式的课堂教学中,特别是中高年级结合“学生策略”的介绍着重进行了“讨论策略”的指导。如,发言人如何发言?如何仔细倾听别人的发言?如何评价别人的意见?不同的意见如何质疑、辩论?小组长如何组织组员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如何集中意见向全班汇报?通过这些训练,学生由讨论时无话可说到争论不休,由不会抓重点与关键到抓出继续讨论的话题,如在一节平面图形的复习课中,各小组共同整理出完整的知识结构图后,教师提出了一个讨论点“根据图形特征,联想公式推导,哪些公式可以合二为一?”学生经过讨论,当一组同学说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可以合用一个公式时,另一组同学马上说梯形和三角形也可以合用一个公式(当梯形的上底为0时),几秒之后,一组同学说如果知道梯形的中位线,那么梯形和平行四边形也可以合用一个公式。(注:该实验班使用的是新世纪教材。)

3.精心设计讨论点。

“讨论点”即通常指讨论的问题。研究中教师们普遍认为准确地确定讨论点是讨论式教学的难点,因为讨论点的确立直接关系到课堂讨论的质量。经过实践,我们认为讨论点确立的依据的共性主要是:第一,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知识,学生的认知水平是主要依据之一,其难度略高于全班平均水平;第二,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往往是值得讨论的,任何一节课起码有重点内容,重点、难点问题讨论清楚了,其他问题是也就迎刃而解了;第三,问题的关键处就是讨论点,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往往有些“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如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只要弄清“分母不同怎么办”这个关键问题就行了;第四,讨论点还可以设在解决问题的方法处,不同的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可能不同,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方法也可能不同,若能把典型的方法进行讨论,学生则会在讨论中相互启发,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不仅组织讨论“长方体的特征”,还讨论“怎样观察到这些特征的?”;第五,易混易错处也是最好的讨论点,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会:有些知识尽管反复强调,但是学生在理解或运用时仍然免不了会出错,对于这些知识,如果组织讨论,则可减少或避免出错。讨论点确立的方式:一是教师课前确立;二是课上根据学生临时的闪光点或出错处确立。

4.及时把握讨论时机。

常言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讨论式教学也不是什么问题都讨论,从学生角度想主要是当学生产生疑虑的心理状态时或主动提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时,要及时讨论。具体说来,思考出现困难时、意见发生分歧时、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多样时、知识需要拓宽时,都最好能安排讨论。比如,一年级“量长度”一课,老师让学生用直尺量课本的长度,由于有的学生没有将“0刻度”对准书的一端而与大家答案不同,这时就是难得的讨论机会。又如,学习“化简比”后,一位学生提出:既然比可以化简,为什么乒乓球比赛时不把比分16比8化街成2比1呢?这个问题提得好,就是很好的讨论机会。

5.合理调控讨论过程。

要使讨论活动取得实效,教师必须对讨论过程进行指导与调控,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提示、点拨、设疑、答疑等。一是调控学生的情绪。在讨论中,学生极易出现强烈的情绪,有时甚至影响纪律,降低讨论质量,所以,教师既要激发学生的情绪,让他们发自内心的参与,又要寻求有效的方法,使学生的情绪保持良好的状态。二是调控进程,讨论过程中学生活动相对分散,干扰因素相对增多,教师要通过提要求、分级检查等形式,保证讨论活动为提高课堂效益服务。三是发现问题,寻找典型,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讨论中出现的典型问题。寻找典型范例,以便在反馈讨论情况时以“典型范例”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之作用。

6.灵活运用讨论方式。

我们目前在讨论式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全班讨论、小组讨论、同桌讨论,同时又兼用了一帮一型、组长轮换型等讨论方式。一般说来,同桌讨论适于动动脑筋相互启发就能得出结论的问题,小组讨论比较灵活,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对于难度较小的问题或临时遇到的“冷场”则可采取这种办法,全班讨论常常是解决重难点内容或解决争议的问题。一帮一型主要用于优势互补的学生,组长轮换型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在实验班中,我们都对学生进行了编组,组长值日号就与星期几相同,时间一长,只要分组讨论,各组学生自己就知道今天的讨论主持人是谁。当然,讨论方式绝对不可能一成不变,必须根据讨论点的难易、内容的不同、学生实际而灵活选择。

7.力戒讨论的“假”与“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