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德育总结范例

小组德育总结

小组德育总结范文1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中职德育课;优势;途径探索

一、小组合作学习作用于中职德育课教学的优势

(一)多边互助、共同参与

小组合作是“公平公正”的代言人,学生可以轮流担任小组长,每人均能上台演示。小组是完成同一任务的集体组织,每个人参与其中都有小组的“主人翁”意识、责任感和归属感,大家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共同献计献策。小组合作学习是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载体,建设、培训好一个学习小组,就是把握住了高效课堂的灵魂。小组合作学习是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载体,建设、培训好一个学习小组,就是把握住了高效课堂的灵魂。(二)尊重个别差异小组学习能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就感。小组合作学习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强化学困生、性格缺失以及基础不一学生在交流和分析过程中角色定位,让学生们在合作学习中带着自己的认知、思考点和观点参与到集体学习中,取长补短。二、在中职院校实行小组合作学习的途径探索

(一)指导学生分组分工

按照“同质同标分,同质异标分组”原则合理安排小组人数、精心搭配小组成员、及时进行组间调整、明确组内成员分工。具体实践时应根据学生的数量、性别、功底、考试成绩、学习能力、体能智能、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以及学生个性特点等划分小组,每组最好由优等生、中等生、潜能生、学困生等组成,以便互为关心、帮助、鼓励以及调动学习竞逐的良好氛围。同时随着任务的进行,合作学习人员组合的各种问题就会暴露出来,教师应根据小组学习的情况和现实需要,随时将现有小组打乱,重新组合,让小组动态化,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信息。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中会发现,有些学生显得较为被动,或持观望态度或持盲从状态,产生“无效合作”不利局面。因此,在开展小组讨论前,一定要给每个学生预留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有所准备。必要时可以要求学生按讨论题目写出发言提纲,这样,在进行小组讨论时,他们就会有话可说。如教学传统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金钱观等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向学生们播放10年前的“彭宇案”视频,让学生在自我思考后发表看法,有的小组发言“不扶”是因为“老人变坏”“怕被碰瓷被讹钱”;有的小组发言“扶不扶”是一个关涉良心的道德问题,也是一个社会公德问题。不排除有人倒地讹人,但这毕竟是小概率事件,不扶人从根本而言还是人们道德滑坡,缺乏恻隐之心的外在表现。有了独立思考,小组内的每位学生才能大胆地表达自我认可的观点,据理力争,形成思维的碰撞。

(三)强化学生意识与能力

在德育教习过程中开展小组学习应不断向学生传达团队观念和集体意识,让他们认识到任务的完成不是个人的单独行为,而是集体努力的成果。教师应教导学生以集体为重,形式要为小组服务。所以在德育课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每一次合作的契机,在学生提出问题时引导他们合作,让他们在交流和认真倾听、争辩中得到启迪,获得灵感,提升自我的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又准确又迅速地完成一个又一个难以完成的任务,体会到集体的力量。

(四)开展针对性的多元化评价

所谓有针对性的多元化评价指的是教师要针对小组代表的总结陈词和目标完成的过程进行评价;小组长就本组成员的课堂表现进行总结评价;小组的每一位组员就自我的整体表现进行评价。评价方式可以打分或者称谓评比呈现而出,对表现好的小组和个人进行奖励(颁发奖状,分发礼品等),对表现不好的小组和个人进行相应的趣味惩罚(如唱歌、体力游戏等),让学生们在欢笑和成就感十足的氛围中获得持续学习的动力。

二、结束语

合作和协调精神是学生进行良好的人际交往所必须的心理品质,也是教师塑造良好的学生班集体所必须加以培养和训练的。在德育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形成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模式,使小组中的不同角色定位有机会表达自我、倾听他人,使参与其中的学生感受到思政德育学习是快乐的事件,从而获得心灵的满足,促进其心理和智力因素的双重发展,最终让学生树立良好的“集体学习流程”意识,进而发展其德育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志峰.小组合作学习在中职德育教学中的应用[J].教师袁2014(12).

[2]许金霞.在中职德育课中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的策略探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袁2010(10).

[3]严红艳.走出野六误区冶建构野七策略冶要要要中职院校德育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探索[J].中国培训袁2013(10).

小组德育总结范文2

中学历史教学如何“高效”,如何通过学科素养的培养渗透德育?通过对中学历史学科素养的归纳和在此指导下开展的“讨论教学法”的实践及其操作的具体实施,力求为一线历史教师提供一种可操作的渗透德育的“高效课堂”实践。

关键词:

学科素养;高效课堂;学习小组

全面而又深刻地把握历史教材的新思维、新特色,创新历史教学,是“高效课堂”实践下历史教学改革的关键,课堂讨论教学法既是“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体现,也是避免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思维束缚的有效途径,更是历史学科德育渗透的有效途径。本人在一线教学实践中对讨论法在历史课堂中的德育渗透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组织好学习小组

从实际效果看,全班讨论由于规模较大、分工不明确,讨论效果不好,而小组讨论的效果则好得多,因此笔者确定在课堂上以小组讨论作为主要形式,这样小组的组建就成了基础性的工作,从实践来看,没有好的学习小组,就没有好的课堂讨论。学习小组的组建一要注意小组成员的成绩差别,配置一名综合素质较强的学生,一名学困生和两三名中等生,要求各组总体水平一致,“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保证各小组展开公平竞争创造条件,组员还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以方便学生相互熟悉、相互帮助、共同成长。

二、制订反馈、激励评价机制

反馈是最好的总结,评价是最好的促进,为提高小组讨论的效果,笔者采用以下方法:小组间同一个标准,小组内部不同标准,即小组内基础较弱的学生给予较高的评价分数,对小组内部主动性强的学生给予基础性分数,当小组内部的成员违反纪律时小组成员捆绑评价、全体受罚。以小组为单位的评价使全体组员认识到每个人的分值对小组都是十分重要的,“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从中强调了每个成员在小组中的平等地位,激发学生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合作学习之中。“以小组间的竞争促进组内合作的方式,强化学生的集体观念,提高小组的凝聚力”。小组成员也在合作中加强了交流,学会了沟通。

三、精心设计课堂讨论(课前研究)

“确定讨论内容,设计好讨论题目是课堂讨论好坏与否的关键,它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要设计好的讨论题目,对老师来说要具备较高的学科素养和敏锐的学科把握能力,选那些存在争议的人、事、物进行讨论。由于是在课堂内的讨论,所以题目设计要结合每学期课程标准所规定的重点、难点,确定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事件进行讨论。由于这类题目的评价有歧义,学生就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同一历史事件会有几种结论?学生在兴趣与疑问的引导下查阅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以七年级“中国历史”为例,适宜做讨论的内容有:对秦始皇、汉武帝、武则天、朱元璋、赵匡胤、康熙、乾隆等人物的评价及分封制、科举制、资本主义萌芽、闭关锁国等问题,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些有争议的重大问题。而在具体的题目的设计上则要“小处入手”,例如,关于资本主义萌芽的讨论,在讲完相关内容后,可设计“你如何看待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或“有人说如果没有清朝的闭关锁国,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会发展壮大,是否如此?”

四、提供足够的时间

在解决设计的问题后,还要给学生相对充足的时间去准备;准备时间就是完成课前小研究的时间,一般提前两节课下发给学生,学生在课外预先查阅资料、完成小研究并上交老师,由老师进行评阅,评阅后发给学生再进行补充、完善。讨论时间就是课上交流、争论的时间,一般的做法就是讨论进行到各小组都基本结束为止,讨论时间太仓促会使讨论流于形式,等同失败。先讨论完的小组一般要求把讨论的结果形成文字或作巩固性的练习。

五、随时关注,必要指导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生为本”,突出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开展积极讨论的时候也是老师主导作用具体体现的时候,在讨论前老师的主导体现在对课前研究的设计、评阅;在讨论中老师的主导体现在深入多个讨论小组中,通过加入他们的讨论,同时给予必要的指导或思路点拨,或释疑答惑,或严肃矫正以使讨论有序进行,课堂有效展开。例如,在讨论“工业化的起步”时自己在巡堂时发现学生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国内人民的作用上,而对苏联的帮助则涉及较少,于是自己就及时予以提醒,从而打开了学生的讨论思路,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引导讨论向思维的深度延伸。

六、及时总结

按照生本教育专家郭思乐教授的说法,这个环节就是汇报、交流的环节,即在学生讨论结束时应及时地让各个小组把讨论的情况在全班进行交流。老师对各个小组的交流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一是各个小组应汇报本小组讨论过程中出现的不同观点及其理由,经过讨论小组成员的意见是否一致,还需要提出什么问题让全班同学讨论等。通过交流既可以促使各个小组认真地进行讨论,又可以促使学生把讨论的情况进行归纳整理,还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等能力,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在相互交流的基础上再对各小组讨论的情况加以总结:一是评价各小组讨论的情况,肯定讨论效果好的,指出讨论不足的,及时的评价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及小组的表现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二是概括讨论中出现的观点,特别是对学生在讨论中存在的模糊认识一定要加以澄清。笔者通过课堂讨论这种教学方法的实践与运用,深刻感受到此法体现和贯彻素质教育的精神,又渗透着合作、尊重等德育内容,更在此过程中改变了传统课堂的沉闷,在讨论中还能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作者:涂筱辉 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附属中学

小组德育总结范文3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中职学校对于德育的教学模式已经向着案例性的方向发展,对于教师新的要求是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本文首先介绍了案例教学的内涵,并且从案例的编选、案例教学的实施来研究中职德育课教学策略的构建以及实施,最后分析了在案例教学策略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在中职德育课上实施案例式教学策略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兴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并且能够取得非常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中职德育;案例教学;教学策略;实施

一、案例教学的内涵

案例教学的内涵具体来讲就是教师通过对具体的案例情景进行设置来对学生的分析、讨论以及思考进行引导的活动,一般情况下,案例的选择是由教学的目标以及内容来决定的。具体来讲,就是使学生在实际构建的案例情景中来进行思考、探索,有效的促进学生对于问题的发现、分析以及解决的能力,进而达到教学质量以及效果的提高。

二、案例教学的实施

第一,案例的选编。案例的选编对于案例教学的实际教学效果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需要精当的对案例进行选编,并且还需要对问题的设置进行思考,确定案例问题的科学以及恰当性,这些因素能够对实际课堂的教学质量以及效果产生非常明显的影响。对于课堂教学中选择案例是否得当能够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衡量:教育性、新颖性、趣味性、针对性以及综合性。案例的选择需要具有一定的教育导向,也应该体现一定的新颖性,还需要结合教学的实际目标以及内容来进行,其实际选择的案例需要具有一定的学习上的趣味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最后在深度以及广度方面需要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教师在对案例问题进行设置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学生实际知识水平以及认知能力,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来对案例问题进行设置。第二,案例教学策略的实施。在实际的中职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从以下一个步骤来具体实施案例式教学策略:其一,案例导入阶段: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一个生动的情景来引出案例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其二,初探阶段:使用已有的理论知识,组织小组对案例问题进行初步的讨论,由此激发出思维性的火花,在此过程中激发出一定的困惑以及疑虑;其三,理论学习阶段:小组成员在初探阶段产生的困惑可以自主学习课本上相关的理论知识,对于相关的理论知识做一定的笔记记录;其四,再探阶段:小组成员针对以上两个阶段所学习到的知识以及原理再进行讨论,在这种小组成员的交流中来实现加深理解以及深刻掌握理论知识的目标;其五,评价总结阶段:经过以上几个阶段的学生自主学习之后,教师应该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并且将所需要进行的知识进行系统性的阐述,引导学生进行课后的反思,科学合理的介绍案例的关键点;其六,课外延伸阶段:学生需要所掌握的理论性知识进行迁移应用,实现执行统一的目标。

三、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现阶段,案例式教学的方式在中职德育课的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相对是比较广泛的,但是达到的实际教学质量以及效果并没有实现预期的成果。需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大力的发展案例式教学的策略,并继续对其进行一定的创新,使其实际的实施过程进行一定的系统性,进而达到预期的教学质量以及效果。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一下几点问题:第一,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需要以小组或者是个人的方式来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一定的启发以及引导,并且在此基础之上要积极地参与到学生小组的实际讨论中,并且需要进行一定总结归纳。在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给小组一定的讨论以及自主学习的时间,并且充分的给予学生发问的机会,需要语言的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使得形成一定的良性交流互动,帮助学生自主的探索理论知识,但是在此过程中需要着重注意的是教师应该其引导的作用,不要过度的去干涉学生的自主分析以及对问题的探索。第二,教师在对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比较以及总结归纳的过程中,需要有效的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探究,这样才能够对学生的探究思维进行培养。第三,需要将案例以及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进行有机的结合,本质上注意教学的本质是从案例中对课本理论知识的深刻。理论知识作为对案例问题分析解决的依据,需要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注重案例问题、理论知识之间关系。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正确的认识案例,案例式的教学并不是摒弃课本的理论知识,相反,本质上是对理论知识的深刻理解,正确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注意不要把案例以及理论知识相分离。第四,实际在教学过程中,案例的选择要求之一就是需要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及多样性,首先需要根据教学的内容以及目的,还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来讲比如兴趣、爱好、认知能力、知识面以及思维方式等各个方面,来选择灵活性的案例,案例的形式可以设计多领域,比如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歌曲或者是电影也是不错的案例选择的方案。在实际的案例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前将案例提前发放到学生手中,使得实际案例呈现的方式具有多样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在中职德育课的教学方面,可以科学恰当的选择案例式的教学策略来进行,这样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兴趣,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能够更加牢固的掌握知识,还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所以,案例式教学策略的实施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中职学校应该在实际的教学中勇于创新,使其能够达到更加良好的教学质量以及效果。

参考文献:

[1]黄海芳.浅谈新课改下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的运用[J].学园:教育科研,2012(5):167-168.

[2]喻问琼.案例教学法在实践运用中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21):46-47.

[3]张天杰.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5(11):54-54.18(20):20-21.

小组德育总结范文4

关键词:采购管理;职业道德;德育教育

一、引言

近年来,中小型企业不断增多,对于物料采购的需求也越来越多,采购成为企业进行商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降低采购成本,提升企业的利润空间已经成为企业主要关注的问题。很多企业的采购做得很好,为企业争取了很多的利润空间,但是还有很多的企业由于缺乏专门的采购人员而在采购中花费了很多的成本,导致企业利润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因此,笔者认为,将德育教育融入《采购管理实务》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可为企业提供兼技能与职业道德于一体的储备人才。德育教育融入教学中,笔者认为应该从职业素养的要求出发,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科的特点,从平时的课堂切入,将学生的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中去,在教中学,在学中渗透,让学生不觉得理论知识和德育教育那么枯燥而难以接受。

二、法律意识融入理论教学

知法、懂法是采购人员上岗前十分重要考核元素之一。近年来,中国采购网以及政府采购网上不间断地通报在采购业务中出问题的企业和个人,因此教师应该以此为课堂德育教育的主线,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载体,加强德育教育意识。通过采购员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深入研究教材,结合内容的重难点,通过有效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融进课堂的教学之中。如今采购业务不断增加,但时常报道有采购流程不透明化、采购过程收回扣、采购过程谋求私利、劣质产品代替优质产品等问题,这种行为为个人以及企业与顾客带来了很大的损失。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规范采购流程,教导学生知法懂法,以免在今后工作中出现因不知法而犯法的现象。通过自行车采购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独立思考采购经理的做法是否合适,结合案例讲解《采购员职责》。课后,通过职教云平台任务,让学生寻找采购中的违法案例,制作成PPT,下一次课与班上同学分享交流,加强学生对于采购人员职业法规的理解,加深学生对于法律知识的了解,避免工作中出现此类现象。

三、实训中提高职业素养

课程教授过程中应设置很多单元的实训内容,比如市场调研、采购谈判、供应商选择等。

(一)培养学生掌握采购流程意识。学生对于采购的流程观念不熟,会导致自己在进行采购过程中因不熟流程而频繁出错,从而影响整个采购的时间,也会给公司增加很多的采购成本。规范采购流程是学生必要掌握的技能之一。教师在课堂上将采购的流程真实化,融入真实的企业,将不同企业的采购流程作为案例,引导学生学会总结共同之处,从企业的发展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在采购过程中为企业节约成本。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对于采购流程的掌握相较于教师填塞式的教学更加有效,学生的掌握能力会更强。

(二)培养学生正确市场调研能力。采购工作的基础是开展市场调研,学生在进行采购工作时必要的市场调研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在平时上课期间,通过简单易懂的调查方法,与学生一起探讨市场的变化,于此同时结合对学生关于使用办公软件的指导,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市场调研PPT结果的展示,让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展示出来,同时可以帮助学生克服演讲困难的问题,随着多次的演练,学生的表现越来越好,以避免其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出现胆怯心理。

(三)培养谈判的能力。00后的学生,与别人争辩的能力很强,但在应对正式场合时,他们难以通过专业技能与别人谈判获取胜利。通过小组分组,将学生分成供应双方,分别针对一个采购事件进行现场模拟谈判,采取教师点评,同学互评的模式,将一些常见的谈判技巧展示出来,比如直捣黄龙、由浅入深等谈判技巧方法,在情景模拟中展示出来,并予以注意。通过谈判结果的不同,总结出不同的方法对应不同的策略,什么样的手段可以攻其不备,什么样的手段可以获得成功,一目了然。情景演绎法的展示,可以增加学生的谈判技巧,为其适应残酷的现实谈判工作做准备[1]。

(四)培养团队协作意识。采购人员的采购工作圆满完成,需要团队的支撑,自身想要在工作中获得成功,就要加强组织协调能力,学会与人合作。在本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创造一个很好的人际环境对学生来说十分重要,在人际关系网中,学生通过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感受人与人之间互帮互助的感觉,发现人世间的真情、真善美,从而渐渐地更加乐于与他人交流,有利心理健康的发展。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法,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将课堂内容细节化、简单化,形成自学互教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上自行讨论完成学习任务。或者在单元任务教学结束后,设立小组总结展示的环节,要求学生在教学内容的掌握基础上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以更好的方式理解教学内容。利用课余的时间进行供应商资料的收集、汇总、分类,再总结。笔者设计的供应商调研任务,让学生利用课余的时间将当地服装批发的供应商的基本情况做了一个详细的统计,学生总结,整理成PPT,再拿到课堂上来展示,各个小组选派代表对其他组的展示进行打分,最后在所有总成绩的平均分中列出排名,教师对于表现优秀的小组进行表扬,对于表现有待提高的小组给予鼓励,这样大大提升了学生的积极性。在评分的过程中,其他小组认真对展示小组的PPT制作、内容完整性、供应商代表性等仔细观察,提出问题并给出改进意见,提升了课堂的趣味性,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性有很大提升,大家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体会合作的快乐。

四、校外实训合作共赢

校企深度融合能够实现双赢,学生在理论和技能训练过程获的能力需要通过企业的实践来验证。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将一些小的采购项目让学生实际操作,或者设计一些相关的采购项目给学生实际操作,借助企业的力量,挖掘一些职业素养课程,让学生身临其境,这样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更加根深蒂固。学生能力的培养可邀请企业高管来做培训,或通过与顺丰、申通、邮政合作,开展实训教学[2],或者经常性地做一些宣讲活动,对于思政工作的开展具有很大的便利。另外,学生在企业工作过程中,面对采购工作的压力以及自己能力不足导致的各种不适应,可以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通过企业的磨练,学生对于今后工作过程中的挫折抵抗力增强,以能够承担强大的工作强度,为企业培养更好的人才。

五、结束语

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意识到自己对于思政工作不扎实、不重视,德育工作实践弱,校企合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等问题,针对此类问题正在不断地转型。作为高校管理者来说,对于采购人员缺口那么大的市场,更应该从根本上加强学生德育教育,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3],将德育教育融入每一个堂课中,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发展可持续的思政教育。作为物流专业教师,更需要发挥自身专业特长,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融入德育教育。

参考文献

[1]张霞.加强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13):232-233.

[2]胡媛.五年制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专业导向德育教育评价研究[J].职业教育(中旬刊),2017,16(07):17-20.

小组德育总结范文5

一、关爱学生是初中班主任持久开展德育工作的基础

在应试升学的压力下,许多班主任更关心学生的成绩,甚至根据成绩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并且施以不同的态度,这不但与教师职业道德想背离,更是伤害学生自尊与心灵。班主任作为一个大家庭的“一家之长”,要关心爱护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真心希望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真心希望每个学生都能成材。

老师有爱心,关爱学生,学生才能更加热爱老师,师生感情才能不断加深,构建和谐班队集体,才有利于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做好德育工作。比如班主任利用空余时间经常家访,给家长带去孩子最近在校的表现,这样不仅能溶解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冰墙”,形成教育孩子的“合力”,更是建立健全学校、家庭、老师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网络,形成全员、全程育人的德育工作机制。

二、开拓创新是初中班主任持久开展德育工作的关键

开拓创新,是一个时代的主题,是时代中人们寻求发展的根本,而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体,开拓创新是其持久开展德育工作顺应时代的必然选择。首先,初中班主任在德育工作的开展时需要注意的是,要以学生个人为主体,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德育的发展,从而让学生完成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并能够自觉、自律地进取,让学生不仅能在获得知识当中获得快乐,还能够全面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初中班主任在进行德育教育工作的时候,需要坚持德育发展,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标,进一步地突显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初中班主任每天接触的是一个个有思想、有感情,但是世界观、价值观都需要塑造的活生生的人,一个个缤纷多彩的不同的世界,做好班主任德育工作,一定要根据每个学生各自的特点,运用不同的工作模式、不同的思路去实施德育工作,关心学生,倾听他们的心声,欣赏他们的长处,班主任还需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积极地引导学生让其树立起优秀的品格,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形成优秀的学习习惯,提高个人素质,并取得新的突破。其次,初中班主任要做好德育工作,必须努力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只有能够真正适应社会,才能够在社会中坚定立场,保持自我,不卑不亢,不屈不饶。

在具体工作中,班主任可以采取组建学习小组、互助小组,这样能够让学生相互比较,并且能够让学生发展成为“一对一”互助小组,让学生在发展自我学习素质的同时,能够帮助他人,从而让学生能够有良好的互助习惯和助人为乐的精神,同时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方面,同学之间都可以展开竞争。使比、学、赶、帮在班级蔚然成风。

三、结论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坚持德育管理理念,坚持德育工作持久性与创新性的和谐统一,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形成从自发到自觉、自律、自强、进取的班风。在进行德育教育工作的同时,初中班主任还需要注意的是让学生能够在汲取知识养分的同时,还需要注重学生的个人素质全面发展,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身修养,让学生成为有思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四有”新人。

作者:李德龙 单位:浙江省永嘉县桥下镇中学三中

第二篇

一、在重要节日和纪念日展开德育工作

我国是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文化古国,也是世界上的文化大国,我国具有很多积极向上的传统节日、纪念日,在这些传统节日、纪念日通过举行活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具有重大意义,能收到良好效果。在重大节日开展文艺会演、各种兴趣小组、故事演讲等都是行之有效、喜闻乐见的德育工作方式,能够为德育内容注入时代特色,在师生之间形成良师益友的正能量环境。

二、创新并开展文化德育活动和生活德育活动

一次活动的德育效果胜过无数次说教。逼迫灌输式的德育模式早已不适应今天初中生的实际需要。我们要创新德育载体,寻找德育途径,寓德育于活动之中,让初中生在活动中去感悟、体验,提升自身的德育修养。

三、总结

德育教育是初中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根据初中校园的实际情况和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的作用至关重要,通过班主任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观念,提高学生的自我德育管理能力,才能提高初中生的德育水平,为他们高中乃至大学进一步接受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严金洪 单位:江苏省靖江市滨江学校

第三篇

一、“无中生有”,“错中求对”

赏识教育里“无有生有,有中生好”是个好办法,学生违反纪律了,是坏事,应该批评吗?应该。如何批评,这就要讲究策略、讲究智慧,就要带着求“好”的思维,善于从错误中发现好的方向。正如周弘老师所说的,第一、先赏识,后教育;第二、对事不对人;第三、以不伤害孩子的自尊为前提;第四、要表达对孩子的疼爱之情。一次,我班里一个小组长怒气冲冲地来找我,说周北洲故意把她们拖的地弄脏了,要我处理,说还要罚他扫一个星期。周北洲是个活泼好动、学习较懒惰的同学。他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模样来到我面前,非常不服气,爱理不理。我一看,可能里面还有文章,我先支走其他同学,让他坐下冷静下来,和颜悦色地问他,他很快就说出来了,但语气较冲。原来是拖地的同学不让他进又不帮他拿东西,他就硬闯了。

我也明白了,这不仅是他的错,只批评、惩罚可能不管用了。我想:看来我得反其道而行之了!于是,我抓住其进教室去是为了别人拿东西这一点,表扬他为人仗义、够朋友,能够舍己为人;更可贵的是还想到:只他一个人进去弄脏的地方不多,如果一伙人进去的话就搞太脏了!这一番表扬下来,连他都不好意思了,连忙点头,说:“老师,我错了,我去把它拖干净,你不要罚我了,好吗?”我又有什么理由罚他呢?

二、高目标、低要求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对子女的学生成绩就非常在意。分数低了,一顿臭骂;就算成绩有七、八十分了,名次后了,还是一顿指责。我们老师也经常犯这个毛病,给学生定的目标太高了,变成苛求了。就好象树上的苹果,如果那高度是跳一跳能够得着的,学生就会努力;如果跳一跳还够不着,他们就会失去努力的信心。因为老是跳,老是够不着,就会找不到成功的感觉,而失败的感觉却在加深。结果,学生灰心,老师失望。

三、常怀关爱,身心感染

对于后进生,很多老师“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很多时候会说出一些嘲讽与贬低的话,其目的也许是为了激起他们的上进心,但却深深伤害了他们的自尊,他们接收到的信息是老师看不起自己。于是顶嘴、不听话,甚至仇视老师的情绪就自然而然产生了。后进生如果长期被老师看不起,就会形成两个极端,一种是对老师充满敌视,一种是自己也看不起自己,从此活得萎萎缩缩。“士可杀,不可辱”,我们要注意批评的语言,学会不用反语,而用赏识的语言,期待的语言;是指出他的错误,说出自己的感受;因为爱他,所以赏识他。

四、总结

小组德育总结范文6

关键词:立德树人;教学方法;小学数学;思想品德;德育教育

在教育过程中,“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者的核心理念。也就是在教学时教师不单单需要传授学生相应的科学文化知识,也需要重视对学生的文化道德品质进行培养,对“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进行落实,让学生在长大后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无私奉献,通过“立德树人”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习得相应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具有高尚的品质。

一、小学数学课堂中德育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数学是一门基础课程,教师在数学教学时需要重视加强交往、互动,共同参与和发展,数学的价值和意义不单单在于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培养。随着学生的逐步学习,养成良好的思想品格,教学过程中数学的育人功能是隐性的,主要通过一些历史人文故事、具体的情景,潜移默化地将爱国主义情怀、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思辨能力传授给学生,做到润物细无声,对学生的人格进行塑造和健全。

(二)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教师有义务和责任对学生进行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教育,能让学生在学习数学时获得一定的德育认知,并且对技术知识产生一定的求知欲,就能够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了解做人做事的方法。因此数学教师不单单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能力,也需要具有较高的道德情操,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改革,抛弃原有老旧的教学思路,开发研究一些符合小学生心理能力和需求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逐步创新教学思路,形成活跃的课堂氛围,使小学数学的课堂不再乏味枯燥。

二、德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的现状

(一)教师忽略了数学教学中德育的存在

在数学教学中德育是隐性的,并不像思想品德课那样直观明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某些数学教师往往无视德育教学的存在,认为德育教学和数学无关,认为数学教学只需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与此同时,由于长久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压力很多,教师往往将重点放在了知识的培养,没有重视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这就导致很多小学数学教学缺失德育教育的内容。

(二)教师不了解德育渗透的具体方法

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下,很多教师也开始渐渐意识到在小学数学课堂当中融入德育教育的内容,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知道如何将德育教学穿插到数学教学当中,无法打通数学教学与德育渗透的连接点或者只是蜻蜓点水般地进行教学,没有从深层次对德育的内涵进行挖掘,导致德育渗透的机会逐步丧失。

三、“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德育教育

(一)通过案例进行教学,在此期间穿插德育教育的内容

在“立德树人”的理念下,展开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逐步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的知识和技巧,以便在后期学习当中能够灵活地使用。比如在对《垂直与平行》的教学当中,为了让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概念,教师需要首先让学生具有抽象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理论结合实践,让他们掌握对比学习的方法,从而使他们有空间的观念,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意识。教师可以出示一些动画片的图片,比如《熊出没》当中,光头强砍树的画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将两棵树比作两条直线,将森林想象成一张白纸,在学生理解这个抽象图案之后提问:在两棵树被砍倒后会形成什么样的位置关系?提示学生在纸上画出来,在学生画出不同位置关系的时候,让学生相互进行观察和分类,哪些是相交的、哪些是不相交的,接着提示学生如何将不相交的线顺着两端方向延长,最终进行分类。这样就可以让他们理解什么是相交、什么是永不相交,将平行线的概念引出后结合所学角的度量对两条直线相交产生角的角度进行测量,找到直角,并且将垂直的概念引入。通过学生的实际观察分析,对他们独立思考能力进行培养,适时引入一些德育内容,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后续的学习当中能够独立面对难题,并且自主将问题解决。另外,教师也需要借这个案例宣传保护环境的意识,对光头强的砍树行为进行谴责,让学生从小就有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创设生活情境,挖掘数学背后的德育内容

在展开小学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的方式,使用生活当中的一些例子,让学生具有文化素养,并对数学本身的特点进行分析,挖掘数学的价值。在教学中逐步促进学习方法与教学内容的整合,促进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因材施教,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一种找到错误、及时修正、坚持真理的学习习惯和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比如在对“年月日”一课进行学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年历卡对年月日以及之前学习的时分秒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对比两者之间的内容,学生自然就会形成一种对立与统一、现象与本质的思想观念,并且对他们生活日常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进行强化,让学生逐步了解运算法则和数值的变化关系,拓展思维。另外,教师还需要逐步对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进行培养,结合当下的时间话题,讲述一个关于珍惜时间的小故事,引导学生学会合理使用时间,珍惜时间。

(三)加强小组合作,对集体荣誉感进行培育

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德育教育需要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耐挫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且建立自信心,培养学生在数学思维方面的道德意识和人文精神,组织学生参加数学竞赛,让他们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也是德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可以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逐步将学习的内容延伸到课外,依照课堂任务建立多个活动小组,通过课外实践的趣味探究和自主性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够逐步学会主动合作、沟通交流,更好地锻炼自己的思维。教师在活动中制定相应的规则,对学生的竞争意识进行培养,并且在课外实践的过程中分组进行讨论,并且对团队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进行拓展,相互配合,通过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道德文明。在小组探究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德育教育方面的接受能力进一步提升,客观全面地看待一个问题,让学生具有较强的与人相处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开拓教育方式,提高学生综合道德素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德育教学内容不单单局限于数学课堂,还需要逐步进行开拓,让学生具有广阔的视野,可以借助教学团队力量在数学教学当中渗透“立德树人”的个性化理念,并且将其上升为集体意识和集体智慧。通过集体调研对教学过程中渗透“立德树人”的培育方法进行优化。在个人总结的条件下进行集体研究和讨论,通过集体备课的方式交流“立德树人”思想方面的心得和途径,通过不同人的介绍分析达到集体智慧共享的目的。其次需要将原有的学科界限打破,将数学课和其他课结合,促进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以便提升学生的综合道德素养。比如,数学课一般会结合班队活动,在复习末期可以展开如何进行数学考试的讨论,教师和学生之间共同沟通交流,制定相应的班会活动。如,如何读题、如何进行思考、如何对答题步骤进行优化,并且调整考试心态,利用班会让学生对他们的成果进行分享,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步总结心得和感悟。与此同时,针对学生计算过程中容易出错的情况,请计算较好的学生专门介绍如何进行解题和计算,请小组成员讲述自己的解题办法,并且共同进行总结、讨论、对话,在课后反思。这种班集体参与的教学活动内容丰富,通过这种教学的方式可以与同学之间建立深厚的友谊,并且通过欣赏的眼光看待同学,通过辩证的眼光对自身问题进行分析,争取解决问题,让学生的综合道德素养提升。

(五)发挥榜样的作用,鼓励学生走伟人走过的路

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在学习和工作中需要一丝不苟、不计个人得失,教师也需要正确弘扬人生观、价值观,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在此过程中离不开榜样的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发挥榜样的作用。教师在讲授知识点的过程中,通过对数学的历史来源、数学名家的生平故事的讲解为学生做好榜样,以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教师还可以将数学界的一些伟人事迹和成果展现在小学生面前,对数学大师的职业精神进行深度挖掘,并且将这些内容融入小学课堂当中,勉励学生,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比如在最小素数和算术讲解的过程中可以陈景润为榜样,陈景润对哥德巴赫猜想进行了推演,将数论中至今未解的难题逐步推进到“1+2”,让学生感悟数学家在面对数学事业时的奉献精神和态度,并且逐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走伟人走过的路,为数学的事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束语

小组德育总结范文7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德育

在新课程理念提出的背景下,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了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其具有独特的优势,即通过小组学习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从而相互启发,相互进步,解决一些单个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杂症”。学校的德育课却依然有众多现实的窘境不容乐观,例如学生厌学,效率低下,课堂氛围沉闷,内容枯燥乏味,活动内容单一。如何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是众多德育教师现如今的主要工作。事实证明,小组学习这种学习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了学习的有效性,扩大了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面。但是如何做到小组学习在的德育课中的灵活运用呢?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阐释。

一、搭建合理的小组

搭建合理的小组是在德育课上进行小组学习的前提。但搭建要合理有据。具体表现为:

1.有合适的人数限制

教室的空间有限,学生人数一定,因此以5~8人为限,分成7~10个小组。在考虑座位,个人意愿的同时还应当综合考虑学生的能力高低、兴趣爱好、智力高低、身体素质等多项因素。尽管座位安排可以在方便交流的同时,小组还可以同时在黑板的帮助下自习聆听老师的见解,还方便老师在教室中的走动,以及能对各个小组面面俱到,但作为安排也有其劣势,例如一些兴趣相投的学生如若在同一个小组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增加上课的效率。

2.有明确的目标

根据不同情况设立的小组应当有明确的目标,在共同成长、团结奋进的氛围下来达到掌握能力、学习知识的目的。可以表现为长期的目标,例如期末考试的考试成绩,也可以表现为短期的目标,例如掌握某个或者某章的知识点。

3.形成良好的团队氛围

在小组中,小组的成员相互欣赏和吸引,有明确的分工、相互尊重支持和理解、相互信任、和睦相处。团结和和谐是小组维持的基础,也是目标实现的保证,不可相互歧视,相互排斥和相互攻击。良好的团队氛围可以为这种开放性和创造性的活动提供昂扬向上、积极乐观的气氛,在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同时还能使成员保持良好的心态,对德育课的学习百利而无一害。

二、制定团队规则

制定一定的团队规则是必要的,老师应当在小组学习德育课程中,在考虑到每个人的特点、能力、智力水平的同时,为了方便人尽其才,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各尽其能,建立一些小组合作基本的规则。教师应当根据具体需要,为每个学生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在完成教学任务以及老师的目标的同时相互支持和理解,密切合作,在承担自己的任务和责任的同时又要发挥团队精神。组内可以设立组长、副组长、检查员、汇报员、记录员各一名,在一定周期内固定不变,达到一定周期后可以轮换,根据学习内容和教学任务轮换角色,通过分享每个人在各个职位的经验,充分调动整个小组的积极性,使得每个学生都可以用不同的角色充分地展示自己,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保持小组团队的完整性和一定程度的稳定性。小组长的任务是领导整个小组,不止起着组织监督等任务还应当负责协调组内成员,和老师的沟通以及传递老师与小组间内的信息。当成员内部产生不同意见时,小组长要负责及时地处理和解决,使成员内部达成一致。副组长的任务是帮助小组长完成工作和教学任务。记录员的任务是记录小组内部的讨论以及协调后的结果。汇报员的任务是负责整合小组内部讨论意见以及与其他小组间的沟通和意见的交流。检查员的任务是负责检查小组内部成员的学习效果以及掌握知识的情况。

三、营造轻松的小组环境

教师要致力营造一个轻松、和谐、民主的小组氛围,这是小组合作学习延续的基础。由于小组内成员在性格、知识水平等方面有差异,因此在小组学习中,取长补短、共同合作是必要的,在小组成员自主学习的同时,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以及恰当的鼓励,只有这样才能配合老师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当然小组学习不意味着独立思考的放弃,在小组学习前应当先给学生留出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明确自己已知的知识点,清楚哪些方面是自己的薄弱环节和较难理解的部分。这样,小组会带着针对性去讨论。只有当学生经过充分的思考后带着问题去讨论,这样的讨论才有效果。但是这种学校方式需要有时间来保证,否则学生无法深刻的讨论、实验、探究。因此,在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的同时还要尽可能地给学生时间来自由使用。

四、适当的评价

在经过探究、讨论、学习后还要对学习和探究讨论的结果进行综合的评价。此时应当发挥老师的指导作用,对结果进行适当的评价,以达到加强合作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目的。在老师评价之余还应当由其他小组进行评价,让学生在发现别人优点的同时还能正视自己小组的缺点。在一周结束后还可以对一周的学习进行综合评价,在进行周总结之后可以由老师和学生一起选出一个周优秀小组,一个月结束后还可以选一个月最佳小组。对其中表现较为不错的学生进行奖励。在评价中,小组竞赛是个十分不错的方式。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发掘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的能力。个人竞赛的模式是单对单,对于失败方会有严重的挫败感,长此以往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但小组竞赛这种方式不会有这种弊端。小组间的竞赛会促进小组这个小团体间的凝聚力,让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得到最大的开发,还可以增强集体荣誉感,百利而无一害。

五、小结

小组德育总结范文8

大家知道,教学结构有三个要素:即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教学是教师与学生通过教学内容这个中介而展开的以人际关系为背景的认知相互作用过程。所谓“合作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教学内容与学生合作,学生通过教学内容与学生合作;在教学中,又通过多种教和学的方式使这种合作得以实现。

“合作教学法”并不是什么新鲜的教学法。其实,古已有之,现代有识的教育工作者也早有实践。今天在新课程学习方式改革的课题中我们又把它提出来,并应用到教学中是有它的现实意义的。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职业教育中德育合作教学的基本模式。

合作教学的目标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合作教学要突破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三中心”的束缚,创建新的模式。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深刻认识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合作教学的前提,启发式和讨论教学是合作教学的主要手法。合作教学的基本模式有下列几种:

第一种是讨论式。所谓讨论式,就是学生在自学教材或某一次德育活动之后,与老师或同学之间展开讨论。论题可由老师提出,大多数应从学生找的“疑”中筛选出来。讨论有两种形式:(1)老师与学生之间讨论或辩论;(2)学生分组讨论。老师这时是讨论的组织者,也是讨论的参与者。老师的任务就是要启发学生积极参加讨论,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共同提高。每个小组不宜过大,以5-7人为宜,让所有学生有机会发言(要规定必须发言)。讨论可以达成共识,得出结论;也可以不要什么结论,各人保留各人的意见。在讨论过程中可以争论,可以辩驳,也可以辩论。讨论式是合作教学的最主要教学形式。

第二种是交流式。所谓交流式就是与开经验交流会差不多,学生把心得体会、看法意见或对疑问的解答写成书面,作好交流准备;然后组织交流,先小组,后全班,既可推选代表,也可以自由发言。交流不作议论,更不作争论,各谈各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必须能“自圆其说”。老师的任务是在会前组织发言文章,会中认真听,会议结束时作启发性的总结发言,对有创新性的发言给予赞扬性评价,对不能“自圆其说”的意见指出其不足。可让各种意见并存,互相启发,绝不“导”向一个方向或一个结论。

第三种是评价式。评价式就是对讲课或某种德育活动课的内容、形式等各方面作出评价。如师生在自学之后,由老师或某一些同学主讲,然后由同学们对主讲的内容展开议论,作出评价;也可在举行某种德育活动后,对活动的内容、形式、效果等各方面进行评价。评价时,各抒己见,见仁见智,不要求取得共识,起到互相启发就行了。评价式可以先小组后全班,也可以直接在全班进行。交流式、评价式特别适用于职业教育中德育教学,且能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

第四种是讲座式。所谓讲座式就是专题讲座,适用于对德育知识的介绍,如道德知识、经济知识、哲学常识、法律知识、政治知识等等。专题讲座可由教师主讲;也可请校外专家主讲;也可由学生轮流主讲,教师帮助他们作准备,帮助他们查找资料;也可由某一组学生集体准备,推举一人主讲。讲座式有利于知识系统化,有利于扩大知识面。第五种是活动式。所谓活动式就是德育活动课,它包含德育活动和德育实践两方面内容。活动课有多种多样,可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作出安排。下面是可供安排的活动形式:

1.开展社会调查、参观、服务等。

2.观看电影、电视、录像等。

3.编小报,办杂志。

4.模仿电视谈话栏目,组织学生对世界、社会、校园等热点问题展开讨论。

5.组织各种竞赛。如建党知识竞赛(类似电视台的知识竞赛)、礼仪知识大赛、诗歌朗诵比赛、法律知识大赛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