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档案的日常管理范例6篇

人事档案的日常管理

人事档案的日常管理范文1

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人事档案区别于一般文书档案及业务档案,它具有现实性、动态性、真实性、完整性[1],人事档案的内容包括从一个人出生到死亡整个过程中形成的大量材料。而一个人的职业史材料是人事档案中极其重要的材料,占个人职业人事档案内容的绝大部分。一般疾控机构职工一个完整的人事档案应归档的材料主要应包括10个方面内容:履历类材料,录用、鉴定、考核、考察、聘用类材料,学历、学位、职称、培训、学分等证书类材料,业绩、论文类材料,健康管理类材料,工资类材料,奖励类材料,违犯处罚类材料,参加党团类材料及其他可供组织参考有保存价值的材料等。作为公共卫生专业的疾控机构人事档案,目前在绩效考核、计量认证评审及职称评审、岗位聘任等工作中体现着越来越来重要的作用。人事档案存在的问题根据国家人事制度的有关规定,事业单位实行人事制度,其中事业单位的人事档案交由当地人才交流中心代管。人事档案管理的社会化,改变了人事档案纯属单位的一些弊端。但是随着人事制度的进一步推行,人事档案在的过程中逐渐出现了一些问题。

1人才交流中心人事档案的档案材料收集制度难以有效保障档案的完整性

由于人事档案是一个人成长经历的真实反映[2],随着单位职工的经历不断变化,其人事档案的内容也需要连续不断地补充与更新,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其人生经历。目前,因为职工人事档案由人才交流中心管理,单位对存放在人才交流中心的职工人事档案内容缺乏了解,而人才交流中心档案管理模式侧重于被动收接、保管、存放,对相关单位转来的归档材料基本不进行审核,平时也不会与用人单位进行主动沟通收集档案和提供档案利用。另外工资类材料,鉴定、考核、考察类材料,参加党团类材料、违犯处罚类材料等需要由相关部门转交到人才交流中心,这个过程要经过多道环节,也很难保证这些材料能完整归入职工的人事档案。如果人才交流中心的制度不完善、工作效率不高、信息反馈不及时,则用人单位对职工人事档案情况就会一无所知[3],就会导致许多归档范围内的材料流失,最终将造成职工人事档案内容不完整,在影响了档案信息质量的同时,也将可能会严重损害到职工个人切身利益。

2职工业务技术类等资料难以纳入人事档案

人事部门规定,人事机构受理的归档材料必须是正式、原件材料,复印件一般不可用[4]。这一规定造成职工业绩论文类资料,继续教育类资料,健康管理类材料,职称、培训、学分等证书类材料,奖励类材料等难很归入人才交流中心管理的人事档案中,因为这些材料原件一般由职工个人保管,复印件又由于违反规定,很难归入由人才交流中心管理的职工人事档案中。而一个人的职业史、荣誉史是职工重要人事档案组织部分,另外这些材料恰恰在疾控机构的日常工作及职工的职称评审、岗位聘任等工作中利用率最高的,如果这些材料不能纳入职工的人事档案,则会对职工人事档案完整性造成严重影响,也影响疾病预防控制日常工作有效开展。

3档案调阅利用不便,影响档案的开发利用

对于疾控机构来讲,由于日常工作及职称评审、岗位聘任等需要,要经常调阅职工人事档案,而在人事制度下,人事档案的调阅要经过多道手续,利用起来极不方便[5],也增加了单位档案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压力。新形势下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对策当前,政府对疾控机构的绩效考核、疾控机构计量认证评审、职工个人职称评审、岗位聘任等工作,均需要及时调阅利用人事档案。因此,笔者认为在人事制度下,县级疾控机构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不但不应该放松,反而应该加强。结合日常工作经验,认为县级疾控机构可以采取下列措施,加强人事档案管理工作。

1.加强人事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教育。明确应归档的材料范围,使每个职工知道其人事档案应归档的材料,引导职工及时将相关资料移交单位档案室。

2.档案室为每位职工建立备份人事档案。将档案内容分为:履历类材料;录用、鉴定、考核、考察、聘用类材料;学历、学位、职称、培训、学分等证书类材料;业绩、论文类材料;健康管理类材料;工资类材料;奖励类材料;违犯处罚类材料;参加党团类材料;其他可供组织参考有保存价值的材料等10个方面内容。本单位建立的人事档案内容侧重于职工的职称、培训、学分等证书类材料,业绩、论文类材料,健康管理类材料,奖励类材料。归档材料主要以复印件材料为主。

3.建立健全人事档案应归档材料的归档制度。建立包括外出学习登记制度、学分管理登记制度、论文版面费报销登记制度、奖励证书登记制度、职称证书登记制度、继续教育学历学费报销登记制度等,这些制度具体交由办公室档案管理人员执行,以确保这些应归档材料及时归档;另外办公室人事管理人员及时将工资类材料、参加党团类材料、违犯处罚类材料、健康管理类材料复印件或原件移交本科室档案管理人员纳入职工备份人事档案。

4.档案管理人员做好日常服务。一是对职工及相关科室提交的人事归档材料,尽量做到随办随归,在办理归档时,要认真核实原件,确保归档复印件材料的真实性。二是及时为单位工作及职工个人提供人事档案,以提高人事档案的利用率,进而提高职工参与人事档案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人事档案的日常管理范文2

关键词:机构经费 在建项目 日常工作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7(b)-0182-01

水利工程是社会发展的基础,防汛抗旱的物质条件,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以下简称水管单位)担负着水利工程运行维护管理工作,是水利工作的基石。由于基层水管理单位是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最基本单位,对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最了解,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作好基层水管单位的档案工作有助与真实记录水利建设管理的真实情况。基层水管单位的档案是水利部门日常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以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数据,因此做好基层单位水利档案工作意义重大。

作者所在的安徽省龙河口水库管理处是厅直水管单位,是机关档案管理安徽省一级、科技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国家二级,近年来单位档案管理立足为水利建设和社会经济服务,取得可喜的成效,档案工作走在全省水管单位前列。现结合龙河口水库单位情况就如何做好水管单位档案管理工作谈谈自己的认识。

1 机构和经费保障是基础

由于重建轻管等多种原因,水管单位普遍存在体制不顺、经费不足、机构臃肿等情况。龙河口库管理处人员超编,日常运行经费不足问题十分突出,机关人员和机构进行了数次精减,在机构改革和事业编制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保留了综合档案室,设置了专职人员,明确了分管领导,职能科室都配备了兼 职档案人员,档案管理网络健全。并引入竞争机制,公开聘用学历较高、懂业务、素质高、能力强的优秀人才,通过自学和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使档案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大有提高。建立健全档案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使档案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将档案事业的发展纳入单位经济发展的规划之中,科技档案纳入科技管理,文件材料的形成、分类、整理、归档纳入档案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岗位责任制,实行了文件材料形成部门的预立卷制度。档案部门通过参加重要计划工作会议,有关办公会议和工程竣工验收等,归档文件的完整率、准确率、归档率大大提高。档案工作与科研、设计及勘察、观测等项活动实行“四同步”管理。

在单位经济十分拮据的情况下,千方百计地筹措资金,改造装修库房,添置密集架、档案柜,更新了档案装具,配备了安全防护装置,购置了计算机、复印机、扫描仪、空调器、去湿机、数码照相机、摄像机等先进技术设备。做到档案库房、办公室、调阅室“三分开”,并设有陈列展览室和资料室。

不断改善档案保管和安全防护条件。档案部门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认真执行安全责任制,进一步完善档案安全预案,制发了安徽省《龙河口水库管理处档案安全应急处置预案》,严查不安全因素,积极整改,使档案资料得到安全保管。

2 进一步加强档案工作业务建设。

根据各类档案管理要求和规范,应对文书档案进行了重新整理、分类、组卷、编目、编号、排列,完善档案收集、接收、借阅、鉴定、销毁等各项管理制度,并据以执行。采用档案管理系统软件,对科技、文书、会计、设备档案实行计算机管理。借助扫描仪、刻录机等将单位全部声像档案实行微机管理,实现纸质文件与电子文件同步归档的双轨制。实物档案根据其本质属性或显著特性分类管理。通过局域网和办公自动化,实现公开档案的案卷目录和内部发文原件级的网上查询。档案部门实时掌握单位动态,做到单位的中心在哪里,档案工作就延伸到哪里。档案部门应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认真执行安全责任制,进一步完善档案安全预案,严查不安全因素,积极整改,使档案资料得到安全保管。加强档案的宣传力度,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学习和培训,更新业务知识,提高专业水平.并引进竞争激励机制,使档案管理人员不断更新观念,提升服务理念。除做好以上几点还要进一步加强档案室法制和法规建设,坚持以法治档,将档案工作纳入到单位整体管理工作之中,做到各项工作有机配合,协调发展。把档案工作进一步纳入到领导者的议事日程和目标管理责任制中去,纳入到处属单位的目标责任制和档案管理人员的目标责任制中去。业务建设和开发利用同时抓,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坚持以提高“三率”为重点的业务基础建设.完善各项档案管理办法和制度。

3 做好新建工程项目档案工作

水利工程建设情况比较复杂,需要收集的资料包括:审批、立项、征地、勘察、设计、招投标文件;监理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形成的文件;施工单位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形成的文件;各类竣工图纸。按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局组成主体一般可分为建管合一型和建管分开型两种。

(1)建管理合一型,既建成后的使用单位和水利工程的建设单位相统一。这种情况工程档案的收集管理工作相对来说简单一些,通常的作方是由单位的档案管理人员作为工程建设管理局的档案负责人,在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全程参与建设工作,因为是本单位工程,所以档案管理人员对工程情况和流程了解,能及时跟进,资料收集全面。工程完工后交水管单位日常管理时档案工作也可实现无缝对结。

(2)建管分开型,既建成后的使用单位和水利工程的建设单位不是同一主体。一般是由上级水利主管单位批准建立工程建设管理局,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后交水管单位进行日常管理,档案也是一次验收交结。因水利工程一般建设周期比较长,形成的文件类型多、量大,往往在交接时出现档案资料不全,或不规等情况,需花大量时间补充。管理单位的档案管理人员在接手后还需比较长的时间对资料进行熟悉。水管理单位档案人员在工程未完工时应提前介入建管局的档案管理工作,变被动接收为主动协助建管局做好档案工作,这时工程还在进行中,发现问题处理比较容易。这种情况的建管局人员都是各单位抽调来的,工程完成后水管理单位档案管理人员再去找资料难度可想而知。

4 日常档案收集工作注意的几点问题

(1)做好日常运行维护项目的技术档案的收集整理。日常维护项目都是一些小的工程,没有大的建设项目哪么完整的流程,技术资收集难度大。首先思想上要重视,特别是领导和施工人员,项目小但作用不小,特别是一些地下隐蔽工程如不急收集相关资料,对单位的日常运行和以后的建设发展都会带来很多麻烦。财务把关,不进行技术档案上交的不结算。

(2)作好单位大事记。作为基层水管单位在日常工作中没有多少特别的事,工作内容相近。作为单位的记录者要注意事件记录的尺度,既不要事无大小多多益善,也不要什么都不重要什么也不记,可多记后多人在一起进行筛选,多部门记,档案部门筛选。

人事档案的日常管理范文3

1 争取领导重视

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非常枯燥且保密性很强,是一项很不引人注目的、默默无闻的工作,“局外人”常常看不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在实际工作中对这项工作有所忽视。为改变这种不利的局面,档案工作者就更应该积极争取领导的支持,在各种场合,利用各种机会,强调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引起领导的高度重视,增强领导的档案意识,使其在多方面给予支持,积极创造便利的条件和宽松的工作环境,为档案工作排忧解难,进而推动档案事业健康发展。

2 完善管理制度

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门科学,如何管好、用好,学问很多。在日常工作中要把建立健全和落实规章制度作为科学管理使用干部人事档案,维护机密安全的重要措施来抓。要紧紧围绕《干部人事档案工作目标管理考评标准》的要求,建立健全档案材料收集、鉴别、整理、安全保密、查阅借阅、档案传递、档案统计、检查核对等制度,同时还要制作《查阅、借阅登记薄》、《档案转递登记薄》、《收集材料登记薄》等台帐,做到簿册齐全,避免工作中的漏洞和随意性,使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3 注重资料收集

干部人事档案是反映干部职工个人经历、政治思想、品德作风、业务能力、学识水平、工作实绩的真实记录,是各级党组织历史地、全面地考察了解和科学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干部人事档案资料的完整性对每个人都非常重要。所以档案管理者在干部人事档案资料的收集上,首先要坚持做到“三个必须”,即材料不齐的必须补、手续不全的必须完善、归类不准的必须调整;其次要坚持做到“四个不收”,即不见原件的复印件不收、内容填写不规范的不收、学历材料不齐全的不收、印鉴不完备的不收。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干部人事档案资料的完整性。

4 严格日常管理

干部人事档案是党和国家的机密,干部人事档案是用人的重要依据,是澄清个人有关问题的最佳信证。因此在干部人事档案日常管理上,要坚决按制度,按规定办理。要坚持做到“三不转”,即个人带档不转、没有调函不转,接收单位不明不转;要坚持做到“四不借”,即未经领导批准不借、非特殊需要不借、手续不全不借、亲属档案不借;要坚持做到“五不查”,即非人事干部不查、无组织介绍信不查、涉及本人不查、牵扯亲属不查、未经批准不查。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干部档案日常管理规范化。

5 提高队伍素质

档案工作的专业性强、要求高,要提高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就必须提高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抓好队伍建设,坚持不懈地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规章制度及现代科技知识的培训, 使他们完全了解档案工作的重要性,使他们热爱档案事业,做好本职工作,树立不为名,不为利、甘当无名英雄的思想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6 树立服务意识

档案工作本身就是一项服务性较强的工作,干部人事档案工作的宗旨就是服从和服务于干部人事工作。在领导班子换届、干部离退休、工资改革、机构改革、出国(境)政审、纪委查办案件和落实老干部政策等工作中,要坚持干部任前档案审核制度,注重运用相关的档案材料,认真核准干部档案的基本信息,主动协助有关部门落实党的干部政策,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为配备和使用干部提供准确的基础资料,着力为干部人事工作做好服务。

7 实现管理自动化

人事档案的日常管理范文4

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前期,我国已经建立了一个初具规模的国家社会主义档案事业。但是,“”中档案事业遭受到严重破坏和一场空前的洗劫。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拨乱反正,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征程。1979年年初,党中央决定为“档案工作中主义黑线”等错案彻底,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恢复国家档案局,恢复与重建在“”中遭受破坏的档案事业。时任国家档案局局长的张中同志,鉴于中的档案事业遭到空前洗劫的惨痛教训,提出国家应该实行档案立法,以保障档案的安全保护和有效利用,保障档案工作人员的权责不受侵犯。为此,他在1979年,1981年、1982年召开的第五届全国政协会议上。先后提出了三个提案,建议制定国家档案法,规定若干条文,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明令颁布执行。与此同时,1979年以来,历次全国人大、政协会议上,也有一些代表、委员提出了关于档案立法,开放与利用档案的提案。1979年10月10日,国家档案局在向党中央、国务院的一个报告中提出:“制定《国家档案法》。鉴于、‘’破坏档案工作的严重教训,为了确保党和国家档案的完整与安全,保证档案工作人员的权责不受侵犯,由国家档案局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施行。”1980年2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的中发[1980]16号文件,批准了这个报告。同意制定《国家档案法》。随即国家档案局组织起草班子,开始了《档案法》的起草工作。在国务院法制局的指导和帮助下,经过几年努力,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讨论修改,于1984年11月将《档案法(草案)》第十六稿上报国务院审议。国务院领导责成国务院法制局一定要把《档案法(草案)》修改好。国务院法制局与国家档案局共同经过两年的多次反复修改,将第二十四次修改稿上报国务院审议。

1987年4月14日,国务院召开第139次常务会议,讨论《档案法(草案)》。会议由万里副总理主持。姚依林、田纪云、副总理,方毅国务委员参加了会议。会议在听取了一些列席会议的同志的发言后,万里副总理说:“我们国家文化遗产很丰富,历史悠久,各种重要档案都需要永久保存,国家不可能都集中统一管理,必须有个法规,分级分类管理,不能对后代没法交代。档案工作很重要,这项工作必须加强,必须重视,必须要管理现代化。”副总理说:“档案工作范围很大,应分级、分类(分部门)保管,把有价值的东西保存起来。才能实行有效管理。档案不能简单的保存,还要利用,利用才能发挥其社会效益。这么大的工作量,应该有统一的政策。应该有这么个法。”田纪云副总理询问了一些重点、大型工程的档案由谁管理,以及档案部门对现代科学技术,如计算机、微缩技术的使用情况。方毅国务委员说:“档案工作不要轻视,学问很大,档案怎样妥为保管很重要。一部《档案法》,通篇没有提档案管理现代化,应当加上去。”最后,副总理说:“他们搞了七八年了,搞了二十多稿了,今天会议收获很大,原则通过。”会议还委托国务院秘书长陈俊生专门召开一次会议,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对《档案法(草案)》进行论证,论证以后如无大的意见,由国务院报送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国务院第139次常务会议纪要指出:我国历史悠久,档案资料极为丰富。为了更好地建立、保管和利用档案,制定《档案法》很有必要。档案工作应实行统一政策、法规和分级、分类、分专业保管的原则,进一步明确档案部门和文化等部门的分工。同时,要注意在档案工作中应用现代科学技术。

6月3日,陈俊生秘书长邀请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政协的有关委员,以及文献、文化、科学技术、法律等方面的专家召开座谈会,征求对《档案法(草案)》的意见,对《档案法(草案)》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大家都赞成档案立法,只是对档案馆档案自形成之日起满30年向社会开放的期限提出了意见,认为有的档案到了30年不一定都能开放,有的档案如科技档案30年才开放,科学技术更新换代很快,早就成为历史了,则又时间太长了。此外,希望划清档案部门与文物部门保存档案的范围和界限。

国务院常务会议、专家论证会后,国务院法制局、国家档案局又对《档案法(草案)》进行了修改。这次修改主要是针对国务院常务会上有的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是集中统一地管理档案”,而实际上全国的档案不可能都集中到一个地方(大集中)管理的意见,以及国务院领导同志在会上关于“档案要分级、分类、分专业管理”的讲话,将第五条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中的“集中统一地管理档案”修改为“统―领导,分级管理”,并在第十三条增加了“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的内容等。

6月7日,国务院总理签署了《国务院关于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草案)的议案》,提出:制定《档案法》,是为了加强国家对档案的管理,保护国家的文化遗产,开发利用档案,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并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

6月1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召开第21次会议,审议《档案法(草案)》。委员们对《档案法(草案)》给予了极大的重视和支持,认为制定《档案法》是必要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修改补充意见。会后,7月间,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多次召开座谈会,广泛征求多方面对《档案法(草案)》的意见。并对《档案法(草案)》作了进一步的修改和补充。

8月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法律委员会主任彭冲同志,主持召开法律委员会讨论修改《档案法(草案)》,为8月召开的第22次常委会议审议通过《档案法》进行准备。会议集中讨论了档案馆档案开放的时间问题,认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尚未一致,可暂不写进去,但要准备一个预案。

8月28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召开第22次会议,审议通过《档案法(草案)》。委员们在讨论中认为,制定《档案法》是十分必要的,并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如在第二条增加了“宗教”、“技术”、“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多种文字”等内容。第九条增加了“在档案的收集、整理、保护和提供利用等方面成绩显著的单位或者个人,由各级人民政府给予奖励”一款。第十条增加了“国家规定不得归档的档案材料禁止擅自归档”一款。增加了第十二条,即档案馆与博物馆,

图书馆,纪念馆关系的内容。第十三条增加了“配置必要的设施”、“采用先进技术”。第二十三条增加“各级各类档案馆应当配备研究人员,加强对档案的研究整理”、“有计划地编辑出版档案材料”的内容。讨论最多的是关于档案馆档案的开放期限问题。原来《档案法(草案)》中有“各级各类档案馆的档案,从形成之日起满30年向社会开放”的内容,但在讨论中许多委员认为,档案向社会开放的时间应当根据多种档案的不同情况有所区分,因此建议将有关规定修改为“应该根据档案的不同情况,按照不同的期限向社会开放。”但有的委员说,如果不写档案的具体开发期限,宁肯不要通过这部《档案法》。于是。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根据多数委员的意见重写了第十九条:“国家档案馆保管的档案,一般应当自形成之日起满30年向社会开放。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等类档案向社会的开放期限,可以少于30年。涉及国家安全或重大利益以及其他到期不宜开放的档案向社会开放的期限,可以多于30年。具体期限由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制定,报国务院批准施行。”获得了委员们的一致赞同。

1987年9月5日下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2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并于同日由国家主席李先念以58号令予以公布,自1988年1月1日起施行。

上述事实说明,《档案法》是在党和国家的重视与领导下,适应新时期国家民主与法制的需要,适应我国社会主义档案事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吸取“”中档案事业遭受严重破坏的惨痛教训,在总结多年来档案事业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集中了多方面的意见和智慧,集体完成的一部法律成果。

人事档案的日常管理范文5

一、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前后运动员档案分类及归档材料的上的变化

近年来,随着国家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部门也正进行着巨大变革。运动员作为事业单位正式职工,有关试训、公开招聘、退役等工作在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前后有着较大差别,运动员档案分类及归档材料也随之发生变化。体制改革后运动员档案的变化主要体现为档案分类变化和档案归档材料变化。

二、运动员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1.管理模式和管理思想落后

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后,运动员的择优录用和正常流动机制已经形成,但运动员档案管理工作没有随着人事制度改革而形成与之配套的管理模式。“等”“靠”的思想意识依然存在,管理人员缺乏主动创新的工作意识。

2.档案室基础建设薄弱

由于重视程度不够及经费不足,档案室没有配备必需的基础设备,部分单位甚至没有建立独立的档案室,还停留在过去的手工作坊时代。档案室建设投入少,缺少必备的基础设备,如计算机、扫描仪、激光打印机、防磁柜、除湿机、吸尘器、光盘刻录机、碎纸机。

3.管理人员缺乏培训与交流

档案管理人员大多是兼职人员,对于运动员档案管理工作只是停留在表面,没有对如何做好档案工作进行深入研究学习,对档案工作的业务知识及政策学习不够,没有习惯阅读档案期刊杂志。很长时间以来,他们只是根据现有的知识及惯例自行管理档案,缺少先进的管理经验,参加培训及对外交流的机会极少。

4.归档材料收集难、不及时

由于对档案的重要性及归档材料意识缺乏必要的宣传,运动员档案材料因项目不同、年龄差异、训练比赛等因素比较分散,收集比较困难。因此,教练员、随队干事、队医、科研人员对于档案重要性认识程度不够,没有归档材料收集和主动归档的意识,导致运动员档案材料缺失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对运动员档案管理工作几点建议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单位主要领导应高度重视档案工作,正确认识运动员档案工作的重要意义。一名领导主要分管档案工作,将档案工作纳入年初工作计划,档案经费列入年度单位财务预算,档案工作纳入单位正常的议事日程,使档案工作成为基础性、常规性工作,单位从人力、物力方面对档案工作给予大力支持。

2.重视档案管理人才培养

(1)建立学习、培训、交流制度。单位应建立良好的学习、培训、交流制度,并形成长效机制,每年都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政策业务学习和集中培训。除培训档案工作的基础知识及政策外,还应培训政治理论、管理学、领导学、图书馆学、情报学、写作能力、计算机基础等方面的知识,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政治素质和管理能力。可组织各单位进行档案工作定期评比,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可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定期组织学习其他部门比较好的工作经验;可采用请专家授课或现场观摩学习等方式,学习系统外其他档案工作的先进管理经验,提高本系统档案工作人员的整体水平。

(2)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工作与职称、绩效工资挂钩。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需要档案工作管理人员要具有很强的事业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应支持本单位档案工作达省级管理目标要求,鼓励工作人员、进行业务交流,申报课题,宣传和号召大家学习先进典型爱岗敬业、默默付出、无私奉献的工作态度。

3.加强制度建设,严格细化流程

档案制度建设是档案工作安全的重要保障,应实行集中统一和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制定人事档案管理暂行规定,对人事档案查阅(借用)、保管整理、转出接收等档案工作程序进行明确规定。在日常工作中,应严格按照档案归档、查阅、借阅、转递等工作程序工作;对查阅档案人员坚决做到“五不查”“四不借”;上报、转递档案要由专人送达或通过机要交通转递。遇有不明或紧急情况时,应及时向领导及上级分管领导请示汇报。

4.扩大对外宣传,提高社会影响力

近年来,我省运动员在各项大型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运动成绩,受到了国家及省级部门的多次表彰奖励。运动员档案如实记载了他们的荣誉,合理开发利用运动员档案资源,通过报纸、媒介进行多方面宣传,可以促进人们对运动员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精神的学习,转变对运动员的态度,更好地促进体育部门的文化建设。

5.创新档案工作管理方式

(1)集中整合,统一管理。目前,运动员档案根据干部管理权限实行分散管理。因档案专兼职管理人员较少,其大部分精力忙于运动队日常事务性工作,对档案管理工作投入时间相对较少。针对这种情况,可根据档案管理权限,集中整合人力物力进行集中管理。

(2)主动联系各级人才交流中心,及时转出档案。运动员流动性较大,一般运动员的流转周期为四年,运动员退役后可参加公开招考、招聘,或上大学、自主择业。参加公开招聘、招考合格的及上大学的运动员,档案可直接转到录用单位或学校;自主择业运动员需将档案转到各级人才交流中心,档案主管部门可主动与各级人才交流中心沟通联系,建立档案转出长效机制,方便运动员档案及时转递。

(3)扩大与运动队的交流,建立沟通机制,确立联络员制度。运动员档案材料来源于运动员日常比赛和生活,一般保存在教练员、随队医生及干事手中。单位应建立档案归档收集制度,每队或每个项目确定一名联络员,当有重大比赛及重大活动时能及时将归档材料收集,并在规定时间内及时归档。

(4)搭建档案工作交流平台,促进上下交流。为方便档案工作人员沟通交流,由本系统档案主管部门牵头,搭建档案工作交流平台,下级人员可将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请示汇报,上级可及时将最新政策信息与大家沟通,真正让交流平台起到桥梁作用。

人事档案的日常管理范文6

【关 键 词】高校人事档案 管理工作 依据 问题 创新模式

高校人事档案是我国高校档案信息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具有较强的政策性、保密性与服务性。我国高校人事档案工作是客观记录与反映院校教职员工个人阅历、道德作风、专业素养与工作业绩等方面的原始记录,是当前高校日常教学工作、科研工作、职称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可谓是高校重要的资源信息库。而随着我国现代高等教育教学与人事管理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事档案作为干部个体与社会的实践载体,对于单位人才选拔、培养与使用过程中发挥出重要作用。我们从当前我国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来看,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而这是阻碍我国高校人事管理工作的主要障碍,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这些问题与现状,对其解决策略与途径进行思考与探索。

一、原始档案信息的重要性

我们说档案材料是能够提供一切证明信息的原始资料,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较高的权威性与法律效应,对于每一份档案信息来说,在形成过程中都是具有唯一性的,如果被毁坏就难以修补。当前虽然大多数的人事档案材料都借助计算机管理,但是我们说纸质媒介的档案依然是难以替代的最原始的档案信息,不管是在现在亦或是未来,档案的原始材料都会具有电子档案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搜集最原始的信息材料是人事档案工作的起始点,自身的工作质量的好与坏都能够直接影响到后期档案管理工作的其他环节,因此对原始人事档案材料的质量管理工作是十分有必要的。

我国干部人事档案是现代原始档案材料的重要构成部分,干部人事档案信息是我国社会机构组织在当前人事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客观记录与反映档案主体的经历、品德坐等与日常工作表现,以个体为单位来集中归纳保存下来的供上级组织查阅的文字记录、表格记录以及其他记录形式。现代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是我们在组织人事管理工作实践过程中的产物,并能够服务于人事组织工作当中。我国高校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肩负着为高校的组织机构改革、人事制度改革、院校人才队伍开发提供完整性、参考性、超前性人事材料信息的重要任务,为院校每个教职人员的职称评定、政治审查、升迁等工作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二、当前中国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的基本模式

(一)档案馆模式

其中一种是紧密型的,也就是将高校所有教职员工额人事档案材料汇集到档案馆中进行统一管理,工作人员隶属于档案馆就职人员,所有的工作业务构成了高校档案馆业务的组成部分;另外一种是相对松散型的,也就是将高校所有人事档案材料汇集到档案馆中,工作人员属于院校人事或者组织部门的人员,所有的工作都属于人事或者组织机构业务部分组成。高校档案馆的模式有利于现代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朝着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建设,有利于提升高校人事档案材料的使用效率与服务职能,有利于学校各级领导重视与促进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整体性发展。

(二)组织人事模式

其中一种是人事模式,也就是院校人事部门机构下面设置了专门的科室来负责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工作人员隶属于人事部门,而人事档案管理业务属于高校人事部门的业务;另一种是组织人事模式,也就是高校组织与人事部门下面专门设立的科室来负责管理高校教职员工的人事档案,工作人员分属于不同的部门,不同的人事档案管理业务也分属于不同部门。这种组织人事模式有利于院校组织人事部门对人事档案材料的运用便捷,但是人事档案管理业务只是自己部门工作的一部分,对档案材料管理投入力度较少,专业化建设程度相对落后,整理工作不科学规范,人事档案材料分散于高校人事与组织两个部门机构,材料难以得到统一管理。

三、当前中国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现状与问题

高校人事档案是历史的客观真实记录,也是党与国家的宝贵财富,是院校组织、人事管理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可以发现,由于相关政策、技术与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高校人事档案中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阻碍了其自身发展。

1.人事档案管理观念不强

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高低、质量好坏全取决于高校教职员工重视人事档案的程度与档案管理人员自身的政治素质与业务技术。当前我国高校人事档案管理队伍整体专业管理素养与计算机操作水平较低,与现代化改革发展不相符;多数高校干部职工人群中存在着对高校人事档案归档内容、相关知识理论缺乏认识的问题,难以对档案材料及时送交给高校档案管理部门,因此导致人事档案材料归档不全,不但违反了相关管理规定,也为后期利用工作埋下了较大隐患。

2.人事档案材料内容存在较多错误

我们看到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中有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就是教职员工人事档案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难以保证。在许多人事档案材料中,我们看到部分内容是经过干部本人或者是相关管理人员人工填写上去的,例如出生年月、工作日期、入党日期等情况。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发现很多人事档案的部分内容出现前后不一致的情况,并且存在较多错误。例如:一个人不同档案中的出生年月能够相差好几年,出现了许多次前后不一致的情况,这为职工管理工作造成了许多阻碍;另外,高校干部经历、干部任职时间、工资调整与数额等方面也经常出现误差。

3.人事档案材料搜集不及时不规范

我们说由于受到多方面的原因,高校人事档案形成主体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将自己保管的档案材料交给高校档案管理部门,这使得自己的人事档案材料搜集工作不规范、不全面。或者是通常在组织部门、人事管理部门中受到局限,并且许多有价值的能够反映出个人业绩方面的信息材料,部分由院校教务处或者科研室掌握,还有一部分分散于高校不同部门或者人员手中。这不但破坏了高校人事档案材料的整体性管理,并且会直接降低了自身的使用价值。

4.人事档案材料字迹不规范,手续不完备

我国组织部出台的《干部档案管理条例》中明确规定了,“收集归档的材料应真实、完整齐全、文字清楚、对象明确、手续完备。需经组织审查盖章或本人签字的, 盖章签字后方能归入干部档案”。然而我们看到现实的高校人事档案材料中,普遍存在着缺少加盖的公章、签字,字迹并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档案材料,尤其是院校新调进来的教职员工,人事档案材料内容可谓是五花八门。例如有些履历表并没有填表年月日期以及本人签字,也没有上层组织审查意见与公章,部分考核表也存在着诸多类似的问题。部分人事档案材料中字迹有圆珠笔写的,有蓝色水笔写的,甚至有铅笔写的,这些诸多不合格的人事档案材料让工作人员抓耳挠腮,不但增强了人事档案材料管理的难度,也使得人事档案材料不完整。

四、新时期中国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1.构建完善的人事档案管理机制,加强对高校人事档案内容的管理工作

当前高校人事档案管理过程中,对于不能适应新形势的相关规定制度,务必要进行深入改革,及时构建新的、更加科学合理的新时期人事档案管理机制。对高校人事档案材料搜集方面要及时、完整,对于搜集的材料内容与途径要得到有力保障;在人事档案材料的鉴别方面上需要遵守“取之有据,舍之有理”的原则;高校人事档案材料的借阅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具体分析,对于高校人事部门的借阅与其他部门的借阅要进行区别对待。人事档案材料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真实性,如果没有真实性,高校人事档案材料的其他属性就失去了自己的意义,也就失去了自身的利用价值。所以,人事档案管理部门要对人事档案信息进行认真区别,鉴定其真正价值,保证材料的完整性,符合部门归档标准。

2.加强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宣传力度

学校中,由于人们忙于自身的教学、科研工作,因此忽略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部分提供档案材料的部门难以及时地将人事档案材料交给院校档案材料管理部门,甚至一些人员对自己的档案也不够重视,不能及时提供材料,因此造成了材料残缺不全的状况。我们需要加大力度宣传我国《档案法》、《干部档案工作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让更多的教职员工去深入了解到党与国家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方针政策,让新时期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走上正规化、法律化的道路。

3.搜集档案材料过程中,要严格把控质量关

高校组织人事部门要对进入的所有档案材料,尤其是人员个人填写的信息材料,要进行严格审查把控,需要要本人签字的,要在本人签字之后,经过高校组织审查后加盖公章才能进行归档。如果本人不在的,需要由上层组织注明原因,之后加盖公章后才能进行归档。对于部分字迹不清晰规范的档案材料需要退回给个人重新填写,在符合规定之后才能进行归档。我们要在源头上杜绝不完整、不规范的人事档案,在加盖公章签字后才能够归入到院校干部档案。

总而言之,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是一项不断发展的科学,在新时期我们档案管理工作者既面临着重重困难与挑战,也迎接了随着改革发展创造的良好环境与机遇,我们要实现现代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机制化、规范化、现代化,必须不断深入研究与探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新时期管理观念,增强人事档案管理意识,认真做好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整体收集、妥善保管工作,有效提供利用信息,进而实现人事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化、网络化,才能够让高校人事档案的管理模式更加合理化、科学化、现代化,进一步提升管理能力,发挥出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的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韩淑华,王建猛,刘丽梅,岳丽君.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2]马夺正.浅议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1).

[3]马强.全面建设小康视角下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8).

[4]陈美琼.高校人事档案收集与整理工作刍议[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