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教育叙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学数学教育叙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学数学教育叙事

中学数学教育叙事范文1

【关键词】英语教学 教育叙事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84-01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中国的教育事业也在不断进步。对于教育的研究改革在不断深入中,教育叙事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不断有人参与到对它的研究当中。但是,现在多数的关于教育叙事的研究方向都是集中于学生,而忽视了“教学”中的“教”的方面。教育叙事对于老师的教育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1.什么是教育叙事

所谓的教育叙事,就是教育工作者叙述在工作过程中的事件、故事、感受等的一种行为。通过教师的叙述和回忆,教师自己或者他人可以从回忆的过程中仔细的思考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从而自我总结,不断修改和完善自身的教学方法。他人也可以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升教学质量。

2.教育叙事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2.1教育叙事对英语教学的重要性

教师专注于教学工作无可厚非,但是对于教育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现在许多英语教师只针对于教学工作埋头苦干,对于教学研究,研究的方法不感兴趣,甚至一知半解。但是,英语教学中有一个重要的教学模式:通过教育帮助研究,通过研究促进教育,教育和研究相结合。这是教学工作中不可忽略的部分。教育叙事研究相对复杂,需要选定一些样本,通过实验,采集准确的数据,接着对数据所呈现出的规律与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在分析数据的时候我们还需要用到一些专业的统计软件,这一复杂的过程让许多英语教师对教育叙事研究畏惧不已。就是这样的一个现象导致许多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在教育研究上贡献甚少,浪费了推进教育进步的许多机会。教育叙事研究特别注重培养优秀生,提高差等生,在这两个方向寻找问题,并且找出适当的解决方法,这也是英语教学中十分注重的。教育叙事研究可以从另一个方面找到解决英语教育教学的方法,而且实验表明,结果往往是令人喜悦的。通过叙述故事,讲述经验来总结教育方式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是十分必要的。

2.2教育叙事对教师生活的影响

前文已经提过,教育叙述就是让教师把自己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事件讲述出来,供别人总结参考,让自己不断反思进步。中小学教师可以把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不愉快、不顺心、疑惑、烦恼通通讲述出来。这是一个很好的发泄渠道,有利于教师自身情绪的调节,也有利于教师在回忆的过程中反思自己和总结经验,既可以改善心情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举两得的好方法。除了口头的表述,文字的书写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叙事的方法,微信、微博、QQ都是很好的平台。这种网络平台也给老师和学生架起了很好的沟通桥梁。老师可以通过教育叙事来传达自己对学生的一些建议,学生也可以通过阅读了解老师的想法以及教师工作的艰辛,很好的提出自己的想法建议,让学生和老师成为无话不谈的亦师亦友关系。教师还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来了解别的教师的教育叙事作品,以自身为参照,对比学习,更好的评价自身的工作,同时吸收一些方法,提高教学的质量。

2.3教育叙事对教师英语教学的影响

对于中学英语教学来说,课堂上的交流与活动是十分重要的,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通过课堂游戏来提升教学氛围,活动的设计影响着教学的效果。英语教学中的优秀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把教育叙事作为教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成功与失败的经验的总结来分析自己的教学方法,在过程中反省,反省过后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在这样的教育叙事中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且加以改正。教师利用网络平台来吸收其他教师的教育叙事成果,通过评价与建议帮助其他老师进步,同时也提升了自己。教育叙事不仅仅是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也大大提升了教师的写作水平,运用计算机的能力也大大提高。通过互联网,增长了教师的知识,扩大了教师的思维观念,频繁了教师之间的交流,更是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

3.小结

虽然教育叙事研究在国外已经十分成熟,但是,在我国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教育叙事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在教育研究中备受关注,对于提高英语教学,促进教师队伍的发展壮大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更好地深入研究教育叙事和提高英语教学水平,让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到教育叙事研究中十分重要。英语教师通过网络平台,架起一个多方交流的模式,通过平台以教育叙事的方式与其他老师、学生、家长交流沟通,加深自己对教育的理解,提高英语教学水平,使其向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英语教师在讲述自己教学过程中,对教育叙事进行探究,推广教育经验,提升教育质量,在反思中不断改进教育方法,改善教育生活使教育叙事研究成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孙艳玲.中小学英语教师提高专业素质的途径[J].基础英语教育,2010,(6):81.

[2]黎加厚.信息时代的教育叙事与教师主体意识的觉醒[J].中国电化教育,2004,(10):40-41.

[3]孙启民.中小学教师与教育叙事研究[J].教育导刊,2004,(9)/上:60.

中学数学教育叙事范文2

关键词:数字化故事叙述;小学英语课程;英语教学

1 数字化故事叙述的介绍

数字化故事叙述是“Digital Storytelling”的译文。20世纪80年代,美国Dana Atchley最先提出“数字化故事叙述”,他运用计算机来讲述故事产生了“数字故事”这种极具创造性的讲故事方式。随后,越来越多教师学习和使用数字化故事叙述,它逐渐成为中小学教学的流行工具,美国甚至有不少大学开设专门的课程来教授学生学习数字化故事的制作。

1.1 数字化故事叙述的概念

国外研究学者Berna Jean Porter认为“数字化故事叙述是一门艺术,它利用技术工具来对传统口头讲故事的艺术进行润色,整合图片、图形、音乐和创作者讲故事的声音来编制自己的故事。”[1]国内研究学者黎加厚教授认为数字故事是在教学活动中编写故事,并加入文字、图像、声音、音乐等多媒体元素,创造可视化故事的过程。[2]其实,数字化故事叙述就是一种将讲故事的艺术以及内容与多媒体新技术(如文本、图片、声音、视频、音乐等)相结合来讲述故事的新方法。

1.2 数字化故事叙述的特征

(1)真实性。数字化故事一般将教材内容信息有效地组织起来,与真实生活联系放在一定的背景中去叙述。

(2)多感官性。数字化故事叙述整合了文字、图片、动画、音频等多媒体技术,需要用眼观察,用耳倾听,用口表达,动手搜集制作,动脑编制分析,让聆听者可以从声音和画面中同时获得故事的内容。

(3)设计性。数字化故事叙述过程独具设计性,一般来说包括选择主题、故事设计、搜集资料、编辑合成、展示与共享、评价与。

(4)合作分享性。数字化故事叙述是将故事与多媒体相结合产生的,依托数字媒体合作与分享,通过网络平台分享和交流,而且传播范围广泛。

2 数字化故事叙述与小学英语课程的契合

2.1 英语课程标准方面

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小学英语课程一级为起始级别,二级为六年级结束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在“内容标准”的二级目标中,指出“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和读懂简单的小故事”,“能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或小短文,并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能在教师的帮助下讲述简单的小故事”,“能正确朗读所学故事或短文”,“能在教师的帮助下表演小故事或童话剧”。[3]由此可见,故事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

2.2 小学英语教材编排方面

在湘少版小学英语教材的编排上,自四年级起,每册教材Assessment中设置“Let’s read more”故事部分。这些世界故事结构简单,内容主题意味深长,一般以文字、图片和活动设计安排相结合的形式呈现。例如,五年级上册中的中国故事“The story of Nian”介绍了春节的来历;六年级上册中“The helping Hand”,通过在地铁站发生的故事传达了“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主题等在故事中传递人文知识。一般为单元所学内容做背景延伸,将语言内容和教学目标有机地融合在故事之中。

3 数字化故事叙述应用于小学英语课程中的价值探讨

3.1 利用数字化故事叙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字化故事叙述以教材内容为主题,结合学生的真实生活经历,由学生根据主题通过可视化的方式传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在数字化故事叙述中学习语言的文化、词汇、语法等,体现了“从做中学”的教育基本理念。值得强调的是,数字化故事叙述的评价是一种动态性的综合评价。如果充分利用其所带来的积极因素,无形中就能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提高学习投入程度,从而提升学习绩效。这种方式寓教于乐,不仅保证学生的语言输入和输出,还重视学生的情感倾向,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主动参与发现学习要素。

3.2 引导学生数字化故事叙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数字化故事叙述通过搜集资料、安排设计、编辑制作、录制与展示等将学生情感态度等以多种媒体组合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样的方法不同于传统教学中的老师讲授,它真正使教材中的内容“鲜活”起来,学习到的知识不是文字上的“搬运”,而是真正理解掌握。这在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多媒体运用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创新创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素养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3.3 运用数字化故事叙述,促进教师的发展

数字化故事叙述虽然是以学生为主体,但是教师的辅助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数字化故事提升了教师运用电脑软件、信息搜集处理等多媒体信息技术素养,推动了教师教学的信息化进程。其次,教师要从整体出发来合理安排数字化故事叙述,如依据课本内容、学生生活及社会热点来选择故事主题,按照异质性原则来划分学习小组并制定相关学习计划。最后,进行作品成果的课堂展示并进行教学活动总结与评价。这一系列的活动都是对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考验,需要教师的整体安排与规划,做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从而锻炼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3.4 利用数字化故事叙述,共享教学资源

数字化故事的成果虽以课堂展示为主,但可以将数字故事借助网络平台分享给所有人。如今微课、慕课、网课发展如此迅速的环境下,数字化故事作为一种优质教学资源,可以促进校本课程的实施,学校间的交流,网络课程的辅助等等。当学生们看到自己参与的作品被网站收录并共享展示,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能力的肯定,动力的推助。同时,在网络平台上的数字化故事,可以引发学生们的主动阅读思考,促使他们融入其中。

参考文献:

[1] Berna jean Porter Consulting[EB/OL] . http://.

[2] 黎加厚.数字故事,不一样的精彩[J].远程教育杂志,2011(5).

中学数学教育叙事范文3

关键词:幼儿 生命教学 开展 叙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2(b)-0193-02

1 叙事教学的内涵及在幼儿生命教育中开展叙事教学的意义

在进行幼儿生命教学的过程中,叙事教学的方式在其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一个位置。在幼儿的生活中,他们会看见很多新奇的事物,他们的所见所闻都会对他们生命观、价值观造成很大影响。他们喜欢听故事,同时他们也喜欢讲故事,而他们所讲的故事大多数并不够清晰完整。倾听幼儿讲故事,可以了解到幼儿心理成长的过程;激发幼儿讲故事,才能够使幼儿成为自我成长的主体。激发幼儿讲故事建立在倾听的基础之上,而叙事教学正是将故事与幼儿的教学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进行引导,让每一位幼儿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叙事方式。

2 叙事教学在幼儿生命教育中的实施方式

2.1 以幼儿叙事为主体,关注幼儿的生命成长需求

在幼儿的生活中,他们会听到、见到很多故事,他们不仅仅喜欢听故事,而且他们自己也非常喜欢讲故事。幼儿讲故事的形式非常多样化,而且讲故事的范围也非常广泛。但是大多数时候,幼儿所讲述出来的故事并不够完整,语言表达也不够清晰,因此大多数成年人并不会过多地关注他们所讲述的故事。而实际上来看,幼儿所讲述出来的看起来似乎并不够完整的故事,就是幼儿心理成长的一个反映,同时也是幼儿自我成长、自我认知的一个体现。从幼儿的故事中,成人可以非常清楚地了解到幼儿丰富的内心世界,以及成长过程中幼儿的心理变化。因此,教育者要鼓励幼儿讲故事,并倾听幼儿讲故事,将幼儿放到一个主体地位,才能够确保幼儿生命教育的意义。

2.2 以文本叙事为起点和依附,充分利用丰富的幼儿文学资源

对于一些思想非常深刻的故事,我们无法直接将故事中所要表达出来的情感直接传递给幼儿。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故事,给幼儿传递一些人生的哲理以及思想。在生命教学中,文学故事在教育资源中占据着一个比较主导的地位,那是因为文学故事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生命体验和多元的生命价值观。而在进行叙事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以以文本叙事作为教W设计的起点,进一步丰富故事的内涵,让幼儿体验和参与故事的构造,进一步细化教学的过程,让幼儿主动构建自己的生命观和价值观。

2.3 以师幼共叙为主要渠道,在生命教育的现场启迪并激发生命

所谓的师幼共叙,就是指教师和幼儿围绕故事或者是相关的事件共同展开的叙事活动。而这种叙事活动与幼儿自身的叙事活动有所不同,这种叙事活动是连续的、有情节的。这个时候,就要求教师在与幼儿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要注意语言的连贯、语句前后的相关联性和故事情节的高潮性。在一个故事的讲述中,故事情节发展的高潮是整个故事发展的关键,在叙事性教学中,可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以及戏剧性。

3 叙事教学在幼儿生命教育中的构建模式

3.1 叙事课程:构建故事体系

3.1.1 故事脉络

叙事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使得幼儿经验的课程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经验。而这种课程的设计,主要来源与师生共同教学探索中的活动,来源于周围的环境。故事脉络是由故事出发的叙事线索,而这个线索同样也是设计教学活动的线索。而在这个过程中,它将故事与教学活动之间建立起了一个非常紧密的联系。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由师生共同参与,最终通过故事的经验来实现教学的意义。其课程结构体系如图1所示。

3.1.2 叙事课程的建构取向

在进行叙事课程的构建过程中,其取向要求教学和学习的态度都处于一个比较积极主动的状态。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做到每一个参与的学员都能够有表现的机会,在故事的讨论中探索个人的价值观。这种教学模式的设计,能够非常充分地为教学者和学习者提供探索的机会,还可以给不同的学习者提供更为适宜的学习方式。

3.2 叙事课程:目标、脉络和学习理论

在进行叙事课程的模式构建时需要结合多方面的因素,对其课程的目标、脉络以及学习理论进行分析。其整体的结构框图如图2所示。

3.2.1 目标

在叙事课程进行的过程中,主要包括目标、脉络和学习理论这3个部分。其中,目标包括3个部分,这3个部分分别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幼儿的课程需求、学校本位的课程需求、教育部门的纲要要求。这3个方面可以作为教学设计的方向,但具体的制定还需要结合幼儿自身的学习特点以及教师的能力,来进行进一步的规划。

3.2.2 脉络

脉络在教学故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指在一个的教学故事中,是否能够达到已定制的目标。在进行故事选择的过程中,不仅仅要了解到故事发展的脉络,还应关注学习者对故事的兴趣。

3.2.3 学习理论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设计者将故事与学习者的相互作用描述为一种循环图,非常充分地展现了二者之间的作用关系。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只要教师和幼儿参与其中,故事发展中所要表现的意识、思想、主张、感觉也就随之产生了。但是要注意一点,在这个循环式教学的过程中,学习者要通过先前相关知识的引导以及做好相关技能的预备工作,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效果。

4 结语

开展叙事教育对于幼儿的启蒙教育十分关键,很多幼儿在叙事教学的过程中都能够提升自己的语言交流能力。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每个幼儿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并采用多种教学模式,让每个幼儿都能享受到适合自己的叙事方式。从而为幼儿的启蒙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中学数学教育叙事范文4

关键词 现代文学 教育叙事 教学 理念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Narrative Study o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Course

LI Zude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7)

Abstract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is most characteristic of narration. The teaching process reflects the notion of a teach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narratives, the thesis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arratives in the course teaching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Key words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educational narratives; teaching; notion

1 教育叙事及其应用性

所谓教育叙事,是指教师将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事件记录下来,并予以回顾、评价和反思,从而形成的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档案”文本。但有些看似“无意义”但包含丰富信息的事件,也需要记录在案。教育叙事,就是将教师自身及其教学活动作为研究的内容和对象,从教师的角色中暂时抽离出来,站在研究者的角度重新评价自己的教学理念、方法和过程。

因而,教育叙事研究就是一种自我反思性的教育研究方法。教育叙事研究是研究者(教师自身)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和评价。因此,教育叙事研究不是理论驱动的,而是经验驱动的,因为它不直接定义、解释和评价教育,而是从教学过程中的丰富经验中进行提炼。具体来说,教师讲述关于教育教学的“故事”,并在“故事”中去理解教育教学是什么或应该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再提出某种教育教学理念。也就是说,教育叙事研究就是通过教育教学主体(教师或研究者)的“叙事”(故事或者过程描述)来理解和评价教育教学实践,并进行新的观念建构。可以说,教育叙事研究遵循的是从(既有的)经验――理论――(新的)经验的研究路径。

具体而言,教育叙事研究有这样的一些基本特点:首先,其叙述的内容是既有的教育教学“情景”或“事件”;其次,其叙述的事件和过程中有相关的具体主体(教师、学生,或教学内容中的人物、形象);再次,教育叙事研究的目的是归纳、总结和反思某种教育理论或观念。因此,教育叙事研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情景性”或“故事性”。也因此,教育叙事研究是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的,而不是基于观念和理论的研究方法。

但不同性质的课程有不同的内容和形式特征及教学要求,因而,将教育叙事研究的方法和具体的专业性课程教学活动结合起来,是当前国内外课程改革和教育叙事研究未来的重要趋势。专业课程的教育叙事研究,既是教育叙事研究的构成部分,也是具体的课程教学改革的内容。基于此,本文将教育叙事研究方法与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叙事性特点结合起来,以探寻该课程教学改革的可能性。

2 现代文学课程的叙事性特征

中国现当代文学,既是我国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进行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一直以来缺少一个有效的研究视角和切入点。由于涉及到众多作家作品,该课程本身就具有强烈的叙事性特征。比如,在讲解某个小说作品过程中,教师需要梳理主要情节和人物,而这本身就是“叙事”。如何对教学内容进行“叙事”,这并非是一个口才和讲课能力的问题,它还体现出一个教师某种潜在的教学理念。

例如在讲解鲁迅短篇小说《故乡》的过程中,可以有两种“叙事”方法。第一种“叙事”方法是首先从鲁迅的生平、思想发展和时代背景入手,然后讲述小说的故事情节,从而在作品中“挖掘”出其主题意蕴,或者得出小说反映了鲁迅及其时代的某种精神特征。第二种“叙事”方法是首先就直接从小说的情节入手,从而呈现小说的“离乡―还乡―再离乡”的情节结构,然后根据这一情节结构去把握小说叙述者的精神特征,再联系作家生平和时代背景,从而去把握作品丰富和深广的历史内容和时代意义。可以说,这两种“叙事”方法,先不论孰优孰劣,体现出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理念。第一种体现的是一种社会历史批评的“反映论”,而第二种则体现的是一种以文本为中心的“症候阅读”。

如果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进行叙事研究,那么,该课程就获得了双重的叙事性:一是它本身的叙事性体现了某种教学理念;二是对其进行的“教育叙事”可以呈现它的“叙事性”,并用过“再度叙事”进一步反思该种教学理念。因此,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这一课程的教育叙事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总结该课程既有的教学思路和模式,并有助于我们(下转第131页)(上接第102页)进一步推进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更新教学思路、方法和模式,以推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总体课程体系结构的改革。

在课程教学改革的总体趋势中,已有许多汉语言文学专业院系要求该课程教师撰写教育叙事。这些散布于各高校及院系和专业教师手中的教育叙事文本材料,即互有差异的教学案例,体现出不同院校和院系对该课程的设置方案、教学理念、教学思路、教学方法与模式,也蕴含着当今课程改革面临的基本问题和基本趋势。可以说,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育叙事”,既是研究该课程的教学活动的理论、视野和方法,也是研究该课程教学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这些来自课程教学第一线的原始材料为该课程的教育叙事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田野资料,也为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基础和依据。

3 现代文学课程叙事研究的策略与可能性

从教育叙事的文本形式来看,叙事研究文本既呈现了教学的过程,也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和经验,甚至还蕴含着教学“当时”的情境等信息。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育叙事文本尤其如此。因此,教育叙事要呈现的是一种“现场感”和“在场体验”。通过经验的还原,在充满多元和丰富信息的现场中去分析各种要素及其关系,从而挖掘出隐藏在教学活动背后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

因此,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展开叙事研究,要呈现的是该课程教学活动的“现实性”和“现场感”,并在此基础上从“教育叙事”理论的视角概括和归纳出既有的教学思路与方法,并提出改革的思路和策略。针对该课程的特点,尤其是作家作品教学的特殊性,通过对其“教育叙事”的研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即力图改变既有的“社会时代状况――作家生平思想――作品内容与意义――作品艺术价值”的“反映论”和“社会存在决定论”模式,从而建立起一种真正基于“文本分析”和“问题意识”的课程教学思路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作品分析能力,同时也提高该课程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因此,可以将该课程的一系列“教育叙事”文本收集起来,并加以归纳与整理,梳理该课程教学及改革中存在的经验、成果以及问题和缺陷,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该课程教学及改革既有的思路和方法,为该课程教学改革提出有建设性的方案。本着这一目标,可以提出这样的研究策略:先收集该课程教师的“教育叙事”文本,并听取课堂教学,然后进行抽样分析和案例研究,再结合教育叙事研究的方法,对广泛存在的教学思路、方法及模式进行描述,总结出几种模型。最后,从这些研究结果数据中,分析既有的教学模式的优缺点,从而提出改革的思路和方案。

具体而言,对该课程的教育叙事研究,有以下两种主要方法:一是“田野调查”(field survey),即广泛收集散布于该课程教师手中的“教育叙事”文本和档案材料,从而进行材料的整理和归纳;二是“参与观察” (participate observation),即广泛参与听取该课程教师的课堂教学,以获取第一手田野资料。另外,还可采用抽样分析(sampling)和案例研究(case study)的研究方法,对“教育叙事”文本材料进行归类,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抽样分析,并分析研究典型案例,以获取不同指标和类型的研究参考数据。

因此,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的叙事研究,其主要特色体现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即作为理论前沿的“教育叙事研究”与具体的课程教学实践相结合,并结合研究者的亲历观察,从而展开研究。同时,该研究的可能性还体现在从事实(经验)本身寻找该课程教学的内在“结构”,而不过多地倚靠外在的理论框架和预设的观念来考察该课程教学及其改革。因此,作为理论前沿的“教育叙事”研究,为中国现当代文学这一课程的整体改革提供了有效的视角和方法。

本文为2010年度重庆市教育规划项目“教育叙事与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改革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0-GJ-0509

参考文献

[1] 温儒敏编著.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学习指导.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中学数学教育叙事范文5

一、以故事化叙事教育为主,重视幼儿的成长需求

对于幼儿来讲,其生活在美好的童话故事中,学习、生活乐趣及身心成长均与故事息息相关,幼儿不仅喜欢听别人讲故事,还爱好自己讲故事,其所讲故事的形式多样,如自言自语、流水账式经历讲述、故事转述等,且故事内容涵盖范围广,一般包括简短对话、情节叙事等,但许多故事内容并不完整,成人倾听耐心不足,很少能够将其所讲的故事详细记录下来。事实上,幼儿在讲故事的时候,即是其通过叙事的方式将内化的生命经验实现外化,以及组织和探索全新生命经验并将其转化为内部认知的过程,对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在以往传统的幼儿生命教育中,教育者仅单方面地为幼儿提供故事和素材,过于重视幼儿通过听故事获取知识,却严重忽视幼儿的故事创作主体性及其参与故事体验的过程,教育效果不理想。在此笔者建议在幼儿生命教育中应用叙事教学,通过讲故事创设情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同时将幼儿作为叙述主体,激发幼儿主动讲故事,鼓励其将自己内心体会与自己的见解和探索过程采用故事叙事的方式表现出来,促进其个体成长,并在幼儿讲故事的过程中认真倾听,从其个体生命需求出发,保证其生命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实现故事化叙事教学的真实性与人文精神。

二、以文本叙事为教育基础,开发和利用幼儿文学资源

文学故事是一种特殊的教育资源,大部分为著作者自身的经历、经验,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蕴含着丰富的生活经验、生命体验与多元化的价值观,是幼儿生命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教育资源。同时,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素质教育在各级教育机构中的大力推广,幼儿生命教育工作逐渐得到教育行业与幼儿家长的重视,相应地出现一些以“生命”为主题的优秀作品。例如《活了100万次的猫》、《爷爷变成了幽灵》、《一片叶子落下来》等,均包含有多元化、多样化的生命知识,用于幼儿生命教育中可为其叙事教学提供宝贵财富和丰富的教育资源。

纵观以往传统的幼儿教育,大多数教育者经常将“幼儿故事”作为教育教学载体,在此过程中,许多教育者过于重视故事内容与相关情节知识,却忽视故事本身的价值和作用,其教育目的是通过故事叙事方式向幼儿传达故事中蕴含的教育知识或相关理念等,易导致幼儿生命教育失去“生命”本质,教育效果不佳。现阶段,在幼儿生命教育中应用叙事教学,主要是指将文本叙事作为教育基础和教学起点,重视故事本身价值,通过叙事教学法让幼儿在听取故事的过程中充分理解故事内容,积极参与教育过程并鼓励其主动表达自身对该故事的理解,实现“从故事中来,到故事中去”,指导幼儿通过故事体验,完善生命知识观与个人价值观的构建。同时,在幼儿生命教育过程中,教育者需充分开发和利用幼儿文学资源,以此作为教育基础和依据,将原有的故事情节进行细化,并科学设计教育内容与教学方法,使幼儿在故事体验中通过主动表述的方式积极参与故事化教育过程。

三、促进师生共叙,启迪生命教育

中学数学教育叙事范文6

【关键词】信息技术;有效教学;教育叙事研究

一 研究的缘起

自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斯金纳发起并推动“程序教学运动”以来,信息技术就开始与高质量的教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能够促进有效教学的观点愈来愈被重视,而这也几乎成为业界的一个共识。“有效教学实质上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活动,使学生的学习达到预期的最佳效果”[1]。那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促进有效教学,一直以来都是笔者在想、并且尝试着在做的研究课题。

教育叙事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良好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教育叙事研究最初于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教育研究领域内率先兴起,指对教师生活故事的研究。教师通过对一个个亲身经历的实践经验的描述为教育研究提供素材,理论研究者从教育事件的显示过程中建构教育的意义。就一些具有“叙事研究”精神的研究者或读者来说,“将教育道理隐藏在教育故事中” [2]是最理想的形式。它追求价值中立式的“描述”,而不过多地议论和解释,尽量克制自己的价值判断。有学者建议:至于不能科学解释的现象则应照维特根斯坦的教导,应该对其“保持沉默”[3]。这样,叙事研究就成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

郑颖立、张际平教授在《从教育叙事到技术叙事――关于技术叙事的研究》一文直接提出“技术叙事”这一概念,“将教育叙事在教育技术学领域的特殊运用单独划分出来,主要体现在技术叙事的一切都是围绕技术应用这一中心开展的,它所记叙的内容都不能脱离技术在教育各环节中应用的相关问题,因而处处体现着技术的内涵和特征”[4]。本研究亦是采用这样的思路,继而在真实的环境下记录教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从实践的角度阐述信息技术对有效教学的促进作用。

二 信息技术促进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叙事研究案例

1 叙事环境

计算机及网络是信息技术应用教学的基础。因此,本研究选择了兰州市某基础设施建设良好的T小学。该小学有24个教学班级,其中50%的教室配备标准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师办公室都拥有连通因特网的计算机,且支持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因受时代文化影响的不同,35岁以上的教师平时上课基本不用信息技术。而新教师在教学中则经常尝试使用信息技术,其中部分原因来自于对新鲜事物的兴趣以及对新观念的回应,也有部分原因来自于学校制度的支持。

2 叙事人物

T小学对于任教未满三年的新老师,要求每月至少挑选一节课采用信息技术的手段完成教学内容,简称“月月红”活动,并且学科组全体教师参与听课、评课等环节,帮助新教师专业成长。因此,本研究选择了一名新教师L教师,他任教两年,现为三年级二班和四班的数学教师。作为一名新老师,L老师目前仍是“月月红”活动的参与者,并且经常使用信息技术备课、上课,有利于解答前文中提到的问题。本叙事研究将对L教师对小学三年级数学某一知识内容的备课、上课以及教研组评课的全过程进行叙述。而笔者不仅会作为这一过程价值中立的陈述者,同时也会作为L教师信息技术运用的助手和意见参考者参与其中。

3 叙事过程

(1) 备课

 选定教学内容

这是我与L教师的第三次接触。第一次是在校长的介绍下我们彼此认识的,大家一同就我们研究的课题――“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有效性研究”展开了讨论。L教师肯定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发挥的特殊作用,但认为不同的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对信息技术的使用情况会有不同,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的教师在教学中都会用到信息技术,认清这一点非常重要。第二次是我在前一天听L教师用信息技术上的一堂课。我发现L教师对从网络上下载的课件并未做出改动,而是采用直接的“拿来主义”,其中一些环节很明显与L教师的上课思路不符,但由于大屏幕似乎很容易吸引学生的眼球,L教师也只能随着课件往下讲,最后导致教学任务没有很好的完成,这一点L教师在课后也坦诚的向我说明了。

今天,我与L教师商定要一起完成一堂课。具体说来,就是L教师进行整体的教学设计,我来尽可能的提供一些技术与理论上的支持。这样,我们选择了“分数的初步认识”中的“几分之一”这节课,本课教材来源于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选定这节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考虑:1)“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本学期一个重点知识内容,网络上有大量的教案和课件可供教师教学参考;2)作为一堂新授课,创设情境能够唤起学生的注意,而多媒体技术能将情境表现的更加直观生动;3)“几分之一”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上是一个难点,信息技术可以通过动画来将这一抽象知识点形象的表现出来;4)“平均分”是分数学习的一个重要概念,利用投影大画面的展示可准确的强化这一知识,加深学生的印象。

 确定教学流程

经过一个周末,L教师告诉我,他从网络上参看了不少的教案,也下载了适当的课件,对如何上这堂课已经有了基本的把握。在与我说课的过程中,L教师道出了教师们不愿用信息技术上课的一些原因,比如网络上虽然资源很多,但想找到合适的也并非易事,尤其是年级稍长的教师,就更不容易了;还有,即便下载到了一些资源,每个教师对教材、教法的把握也不尽相同,一般原则上都是需要将自己的思想融进去,也就是要对下载到的资源进行修改,这又是一个大问题。上次自己在课上犯的错就是由于不怎么会处理加工课件所致。同样,这个课件也存在相同的问题。

我鼓励L教师不要太担心技术上的问题,并答应我会帮助他完成课件的修改工作。刘老师很高兴,表示如果可以达到效果,他也会主动学习如何修改和加工这些资源。接下来,我们共同探讨了一些细节上的问题,在下面修改课件的过程中会具体谈到。

 修改教学课件

根据我和L教师的讨论,形成了以下几点修改意见,在这里我逐一说明并叙述修改过程:

充分利用情境。原课件创设了一个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途中分桃子的情境,该情境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习惯,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但美中不足的是,该情境中所提出的“如何将一个桃子平均分给两个人且如何表示”的问题,在后面的教学中没有做出明确的回答。我们讨论如果在向学生们讲解完“二分之一”这个知识点后,再利用情境解答问题会加深学生的理解。因此我利用Photoshop软件处理了原课件中分桃的图片,将其表现成二分之一,在课件中展示出来以回答情境中提出的问题,做到有始有终。

实例贴近生活。为了形象的表现知识内容又不脱离教材,我们决定仍选取教材中给出的 “月饼”,作为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实例事物。原课件中以一个黄色带纹理的圆代表月饼,我们认为对于一堂重要的新授课来说还是过于抽象。于是我在百度中进行了“月饼”图片的搜索,选取合适的图片之后对其进行CS处理,保存为“GIF”文件插入到课件中,一个“真实的月饼”素材完成了。

动画表现“平均分”。本节课的一个重难点就在于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和意义。我们讨论要让学生体会出分数一定是“将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一份的大小是一样的”这一概念,动画是一种较好的表现手段。我们在PPT中选中月饼的图片,打开“图片工具栏”,用“剪裁”工具将其剪成左右对称的两半,然后在“自定义动画”中进行设置(主要用到“陀螺旋”动画),制作将整个月饼从中切开、分离、旋转、移动、重合的整体动画,表现“平均分”的含义。

直观体验“分数的比较”。“分数的比较”也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内容。这个知识点很抽象,我们认为一定要向学生说明此阶段分数的比较一定是基于相同大小、质量的物体,让学生形成清晰的概念,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不同物体分数的比较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们在课件中先将两个大小相同的矩形重叠起来,之后逐渐分开,告诉学生它们的大小是相等的;然后固定好位置,再将一个矩形平均分成3份,取出一份和其它两份逐一对比,加深平均分的概念;再将另一个矩形平均分成4份,并做出同样的动画对比;最后取1/3矩形和1/4矩形比较大小,用形象的图形表现抽象的概念。

 确认教学课件

我与L教师如约在QQ上进行联络,并将修改好的课件传送给他。他兴奋的告诉我动画做的很好,他还有一些建议,是否能够再将月饼分成4分,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分数平均分的概念。我按要求对课件进行了再次修改。接着,L教师又仔细检查了课件,认为其中的一些词语运用的不够“儿童化”,例如在动手折纸活动的要求中“如何表现正方形的1/4”,学生不易理解和操作,应改成“怎样才能将这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涂出它的1/4”。一个“涂”字表现出了一线教师的细致与经验,确是我不曾注意到的。

(2) 在三年级四班上课

经过充分的备课,L教师满怀信心的向学生展示了创设好的教学情境。果然,学生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争先恐后的回答如“何将4个桃子平均分给两人”以及“如何将两个桃子平均分给两人”的问题,强调并回忆了必要的先前知识。紧接着,L教师提出“如果只有一个桃子,怎样平均分给两人,又该如何用数字表示出来”的问题,在学生们的疑惑和思考中引出新知识的教学。

接下来,L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如何将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的动画,说明了1/2的含义、读法和写法,继而询问是否可以解决前面情境中唐僧师徒提出的问题。学生们踊跃回答,强化了知识点的学习。L教师又将月饼平均分成四份的动画演示出来,并提出相关数学问题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学生的反映很积极。在动手操作的环节中,学生们想出了许多种将正方形的纸平均折成4份、8份的方法,L教师在讲台上也做出了展示。在分数的比较环节中,通过动画对概念准确的诠释,学生们理解并正确回答了L教师提出的5道“分子为一分母不同的分数”的大小比较,且归纳出“分子相同分母不同时,分母越大分数越小”的定理。

(3) 观看录像,聆听教诲

数学教师的教学任务一般都很紧,只有下午才会稍有空余时间。我与L教师联系到一位优秀的老教师,将早晨上课的拍摄录像拿给她看。她看后夸赞了L教师的优异表现,感叹道:“年轻人会用电脑就是好,课上的有新意,动画把知识点表现的很透彻,学生们兴趣也高。”同时,她向L教师提出两点建议:第一,初学分数一定要反复向学生强调“平均分”的含义,加深印象,否则他们概念总是模糊的,这一点做的还不够,应加强注意;第二,折纸环节不仅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而且一定要把这些展示出来,增强他们创造的信心,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但这节课展示的不够,一张小纸片在讲台上摆弄,后排的学生会看不清楚,应该换张大纸或想点其它办法。

(4) 调整教学思路

根据老教师提出的建议,我们再次修改了思路。L教师决定在下节课中要特意强调“平均分”的概念,并向我拷贝了教学录像回家观看揣摩,在课件中我们也将“平均分”加上着重符表现(如字体和颜色的差异);而在展示学生折纸时,我们决定用视频展示台,将学生的作品通过大投影表现出来,让每一个同学都看到折纸的痕迹。

(5) 在三年级二班上课

这节课被安排为L教师的“月月红”公开课,学校数学教研组的老师参与了听课。由于已经有了上节课的经验,加之老教师的指点,这堂课 L教师上的游刃有余,成功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6) 教研评课

这一天是数学教研日,共用12位数学教师(均已听L教师的公共课)参与了教研活动,并就L教师上周五的课堂教学作为课例进行点评。首先是L教师说课环节,他完整的描述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内容。接下来教师自由发言。W教师认为:“L教师最近的进步很大,就这堂课而言,教学目标明确,课前准备充分,课件吸引人,导入符合学生兴趣,过程、环节合理,条理清晰,绝对是一堂优秀的教学课例。”S教师谈到:“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这节课成功的重要一点就是情境的创设,合情合理。能够看出L教师花了大工夫备课。”Z教师补充道:“这节课还有一个突出的地方,就是动画呈现的好,不仅突破了‘平均分’的难点,而且在比较分数的大小上效果也很明显,学生们很快就理解了、学会了。”“嗯。还有,当大屏幕展示出学生们的折纸的痕迹时,显然极大的鼓舞了他们的热情和积极性,孩子们的创造力还是很大的,许多折法很有新意。”Z教师接着说。……

许多教师都一致认为这堂课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L教师吃透了教材,并结合信息技术完美的把它表现出来。我想对于一个新教师而言,网络上那些成功的教学设计和案例一定也帮了L教师不少的忙。当然,有些教师也提出了一些中肯的意见,认为L教师在教学语言表达上仍有欠缺,比如有时会忽视点明“平均分”,有时会只说1/2或1/4而忘记主语“谁的1/2”。我想这些还是需要时间以及更多的交流,帮助L教师专业的成长。

三 研究总结

据笔者调查,该校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还是结合课件进行教学,而结合的方式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自己制作,但由于技术原因,除了能唤起学生注意之外,只能起到替代黑板的作用;二是下载直接使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往往会被原课件的思路左右而颇受束缚;三是下载后修改使用,这种方式一般最为提倡,只是仍然由于技术原因,又缺少指导,修改也颇费周折。

在本次叙事研究中,信息技术对L教师在教学中的帮助主要体现在备课、上课以及课后反思调整三个环节。首先,在备课中借鉴网络中其他教师的教学案例和经验,选择下载教学课件,并结合自己的思路进行修改;其次,在具体上课环节中运用动画向学生呈现教学情境和内容,并借助实物展台展示学生作品;再次,在课后与其他教师观看自己的教学录像,探讨反思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并改进。通过这次研究,L教师切实体会到了信息技术对自己专业成长带来的帮助,希望能继续加强合作,并表示愿意进一步学习借助信息技术更好的开展教学。

参考文献

[1] 高文.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0:123.

[2] 李新叶.教育叙事研究综述[J].中国电力教育,2008,(4):9.

[3] Strauss A.& Corbin J.质性研究入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M]

台湾:涛石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1:19.

[4] 郑颖立,张际平.从教育叙事到技术叙事――关于技术叙事的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2008,(1):141.

A Narrative Research of Promoting Effective Teaching of Mathematics in Primary wi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HA Jing-rongSUN Pei-hua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Communication College,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00,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