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工作计划范例6篇

未成年人工作计划

未成年人工作计划范文1

社区未成年人教育工作要以坚持党的领导,“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不断深化、巩固、提高、发展辖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发挥本社区优势,认真开展对未成年人的勤俭节约和创新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提高他们合理有效地支配闲暇时间的能力,使他们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主动的创造精神。在2020年的社区未成年人教育工作,工作中还有欠缺的部分,但会在新的一年里更加努力改正不足。特制订2021年社区未成年人开展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在社会进步,经济不断发展的当今社会,未成年人作为社会文明进步的未来力量,其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是社区工作的重要工作之一。使社区未成年人文化建设健康、有序地发展,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的快速发展。

二、开展各类文体活动,丰富青少年文化生活

劲松西社区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探索文化活动的新形式、新内容,服务大局,创新载体,积极引导和提倡全社区居民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健康向上的各类青少年文体活动。

1、组织青少年开展各类体育活动,不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趣味运动会。

2、假期组织青少年开展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丰富课外生活,学习生活中的知识,在实践中让青少年们学会自强、自立。加强未成年人社区教育,努力构筑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社区防线。以德育人,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发挥社区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社会课堂作用。

3、开展一系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活动,通过活动培养未成年人的社会责任感,教育他们养成良好的社会道德行为习惯。

XX社区管辖着XX和XX,辖区内有着XX幼儿园、XX小学和XX高中三所学校,因此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不容忽视,我社区结合辖区实际情况,整合资源,与学校共驻共建,加强交流,举办活动,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在新的一年里,社区希望通过这些有意义的活动使未成年人可以走出家门,在社区大环境中感受邻里情,感受家庭暖,提升自己的情商,开阔视眼,丰富自己的业余文化生活。青少年教育工作作为社区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XX社区将根据时代的变化与要求,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创新方法,更好地发展XX社区文化,繁荣XX社区文化。

未成年人工作计划范文2

一是要教育引导职工、居民重视对子女特别是学龄前儿童的思想启蒙和道德培养,支持子女参-与道德实践活动。

二是积极组织开展经常性、社会性青少年科普宣传教育活动,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方法,宣传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

三是高度重视对流动人口中未成年人的义务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建立和完善保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教育的工作制度和机制。

四是加强流浪儿童救助保护,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做好流浪儿童的救助保护工作。

五是积极为未成年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创造条件。深入挖掘我乡进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实践活动的潜在资源,通过广泛宣传和组织参观,激发未成年人的爱国主义情感。通过组织未成年人阅读党史人物传记、看望老红军等实践活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二)在社区(村)

未成年人工作计划范文3

为进一步加强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优化农村未成年人成长环境,提高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经县委、县政府同意,决定在全县深入实施“春泥计划”,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实施“春泥计划”的重要意义

农村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领域。由于长期以来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发展的不平衡,特别是我县农村未成年人的文体活动设施建设相对落后,致使许多农村未成年人在节假日等校外时间里的文化生活比较单调,不仅不利于农村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也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年以来,我县在部分行政村开展了“春泥计划”试点工作,以行政村为单位,依托农村现有各类场所,集聚整合社会力量和资源,在中小学寒暑假、传统节日和双休日等校外时间,组织引导农村未成年人开展形式丰富的实践体验活动。试点工作开展以来,通过各种寓教于乐的活动,不仅丰富了试点村未成年人的校外文化生活,提高了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了他们的文化知识和技能,也解决了广大家长的后顾之忧,促进了社会和谐,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为使更多的农村未成年人享受到“春泥计划”的成果,县委、县政府决定深入实施“春泥计划”,通过5至10年的时间,实现“春泥计划”在全县农村的全面覆盖。各乡镇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实施“春泥计划”对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维护农民群众切身利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认真部署,精心组织,切实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二、实施“春泥计划”的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精神,按照《浙江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纲要(~)》的部署,以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探索完善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教育网络,着力保障农村未成年人的基本文化权利,使广大农村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精神文化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思想道德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工作原则:

1.育人为本、知行合一。教育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注重道德实践和体验,引导未成年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觉践行道德规范。努力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整合资源、优化环境。充分调动农村基层党组织、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民间机构等各方面的积极性,整合部门人才、资金、活动、场所等资源,形成共同推进“春泥计划”的合力。始终把净化和优化环境作为实施“春泥计划”的着力点,努力营造健康、快乐、安全的未成年人成长环境。

3.因地制宜、就近就便。根据发展基础、地域条件、乡风民情等不同特点,因地制宜实施“春泥计划”。从农村未成年人的需要出发,根据他们的兴趣和时间设计活动,力求灵活高效、小型多样,努力扩大未成年人的参与面。

三、“春泥计划”的重点工作任务

(一)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开展道德实践活动。以“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为主题,鼓励未成年人在家庭、同伴、村落之间开展文明礼貌、敬老爱亲、扶弱助残、便民利民等社会公益活动,让未成年人在实践中陶冶情操、提升素养。

(二)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开展社会体验活动。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注重发挥地域特色,深入挖掘村落文化精华,依托传统节日和民风民俗,将农耕生活、民间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活动与社会体验有机结合,培养农村未成年人爱家爱乡爱国的情感。

(三)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目标,开展能力提升活动。利用各相关单位在农村基层的活动载体,开展法律知识、安全知识、灾害自救、紧急救护、学业辅导等教育和实践,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法律意识、安全意识、团队意识和环保意识,提高生活自理、自我保护、紧急避险等方面的能力。

(四)以培养良好心理素质为基点,开展文化娱乐活动。顺应未成年人个性发展方向,培育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开展适合未成年人的集体游戏和亲子活动,使未成年人在游戏中学会合作和谦让,在玩耍中感受温暖、奉献爱心,在快乐中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逐步养成活泼开朗、积极向上的性格。

四、加强“春泥计划”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

(一)强化人才队伍。按照专兼结合、注重素质、相对稳定的要求,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引导和鼓励城乡优秀中小学教师积极参与,发挥县、乡各类专业机构的人才特长,调动本地能工巧匠、示范户和大学生“村官”、回乡大学生等本土人才的积极性,利用“五老”人员的独特优势,组织各类志愿者入乡进村,为“春泥计划”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整合活动资源。组织各部门各单位在基层开展宣传、教育和实践活动,广泛征集、精心设计安排吸引力、趣味性、针对性强的活动。依托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和志愿服务等载体,丰富农村未成年人校外文化生活。发挥未成年人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参与“春泥计划”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加强资金保障。多渠道筹措资金,建立健全经费投入机制。各乡镇要根据财力状况安排“春泥计划”专项资金。相关部门用于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文化、体育建设等的资金应向“春泥计划”倾斜。调动全社会力量,多渠道筹集“春泥计划”专门经费。

(四)注重安全防范。防止不良文化信息渗透,教育引导未成年人自觉抵制不良文化侵袭,严厉打击“黑网吧”.严肃查处网吧接纳未成年人等行为。重视活动安全,强化安全意识,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维护未成年人集聚和活动时的秩序安全。关注心理健康,增强未成年人的抗挫折能力,缓解留守儿童的孤独感,提高外来民工子女的融入感,增强相互间的亲近感。

(五)拓展阵地功能。充分开发和挖掘现有各类资源,发挥村级文化活动室的作用,设立室内活动场所,依托室外场地,建立户外实践阵地,发挥公益性场所功能,开设流动活动基地,整合网上资源,营造网络空间。

五、建立健全实施“春泥计划”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一)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各乡镇要把“春泥计划”实施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制定措施,提供保障;要切实抓好组织实施,落实工作责任,制定实施方案,推动工作开展;村级基层党组织负责落实各项任务。

(二)制定完善实施规划。各乡镇要结合生态文明村创建工作,制定出“春泥计划”总体实施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要在所有生态文明村实施“春泥计划”。年,各乡要建立1-2个“春泥计划”示范点,各镇要建立2-3个“春泥计划”示范点。

(三)完善督查机制。建立监督机制,定期组织开展督促检查把督促检查与奖惩工作结合起来,健全分析、通报和反馈制度,推动“春泥计划”实施。

(四)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能,落实责任,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县文明办要做好整合资源、督促检查、规范指导等工作,加强与乡镇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充分调动村级组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育部门要做好实施村与其所在学区中小学挂钩结对工作,为各实施村推荐、选派事业心强、能力强、善做德育工作、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辅导员,并将中小学生在村里的表现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之一。文化部门要发挥县、乡镇文化馆(站)的作用,积极开展人员培训,协助策划、组织文娱活动。体育部门要依托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设置适合未成年人的体育设施。共青团和少先队组织要组织团员青年和少先队员开展献爱心、送温暖等活动。妇联组织要依靠家长学校和基层妇女组织开展家庭教育和关爱行动。关工委组织要充分发挥“五老”队伍的优势,开展各种结对帮扶活动。其他各相关部门要积极主动参与“春泥计划”实施工作。

未成年人工作计划范文4

一、严格村专职计生主任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千分制考核

具体考核办法如下:

(一)合法生育率

要求各村合法生育率为100%,出现1例违法生育(抱养)的年度考核0分,扣发村计生主任全部绩效工资,对村专职计生主任留用察看一年,连续两年出现违法生育(抱养)的或被市县“一票否决”的,对村计生主任,年终镇政府给予解聘。

(二)健康查体情况(400分)

1、各村要按工作的任务和时间要求,全力做好一年三次的已婚育龄妇女健康查体工作,保证查体进站率100%,对拒不进站查体的由村干部负责做思想工作,实施依法查体,严禁顶替现象的发生,并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对每出现一例应到站而未到站查体的扣200分。

2、各村对符合政策安排计划的已婚育龄妇女必须在规定时间进行孕情检查,每发现一例不进站检查扣5分,计划内怀孕未经镇、县计生服务站批准而私自流引产的每发现一例扣200分。

3、各村要搞好孕前、孕后、术后、服用药具人员等的各项随访服务工作和已婚育龄妇女的培训工作,每出现一例未随访、未培训的分别扣50分。

(三)流动人口管理情况(200分)

各村一定要摸清流动人口底数,所有流动已婚育龄妇女必须有准确地址和联系方式,每一例流动人口地址不详、无联系方式的扣50分。

(四)长效节育措施落实情况(200分)

各村对已生育子女的育龄妇女要积极引导落实长效避孕节育措施,确保长效避孕节育措施落实率达到98%以上,每发现一例应落实长效节育措施而未落实的扣50分。

(五)迎接上级检查考核情况(100分)

1、及时向村主要领导和计生办汇报好本村计划生育及迎接检查考核的情况,并做好各方面的准备,保持好室内外卫生,在上级检查中每发现一次未达到要求的扣50分。

2、按上级的要求,做好其它迎查应该准备的工作,未按要求做的视情节扣30—100分。

3、各村计生专职主任必须接受镇计生办的领导和业务指导,工作积极,态度端正,服从村两委的领导,积极配合支持村两委的工作,不服从领导和安排的视情节扣20到100分。

(六)其它各项工作(100分)

1、每个月报表及时、准确,每发现一次报表不及时、不准确的扣20分,每月1号参加镇组织的计生工作例会,迟到请假的扣20分,无故不参加的扣100分。

2、每发现一个出生时间、性别错报,扣20分。

3、对计划内怀孕已婚育龄妇女必须在三个月内上报孕情,并保证到服务站(包括县服务站)查体不少于四次,每出现一例未按时上报、进站的扣50分。

4、每漏报一例出生扣100分,死亡扣10分。

5、每发现一例应领取《一孩服务手册》超过一个月以上未领取的扣10分。每发现一例未婚同居(包括离婚、丧偶)而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扣50分。

6、计划生育协会组织、制度、资料健全,活动及时,每缺一项扣20分。

7、对服用计划生育药具人员发放及时、完整,每发现一例应发放而未发放的扣50分。

(七)出现以下问题实行一票否决,千分制考核为0分,取消全年绩效工资

1、出现违法生育(抱养)的。

2、经核实查体出现顶替现象的。

3、计生主任出示计划生育假证明的。

4、瞒报、漏报违法生育(抱养)的。

5、出现计划生育案件,造成较坏影响的。

二、严格落实目标责任制、奖惩制、淘汰制,实行计划生育责任追究

为充分发挥村计生工作人员的职能作用,认真做好村级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确保完成年度各项计划生育任务,按照《实施细则》实行千分制考核,以岗定责,以责定分,以分定资,把村计生工作人员的工作纪律、工作目标完成,上级工作抽查考评情况及群众满意率与工资挂钩,进行位次考评。根据个人考评结果,成绩优秀的给予表彰奖励,对出现问题、工作滑坡的实行责任追究。

三、进一步落实好村级专职计生主任的工资待遇

未成年人工作计划范文5

关键词:自由刑/释放安置/未成年罪犯/监狱

未成年人释放安置是指只在监禁期后在社区里监督未成年人。释放安置是未成年人被关进行刑机关(原始刑罚)的最后成分,而不是由法官判处的刑罚,它的最基本功能是在社区里监督未成年人。紧随具有严格时间表的监禁刑之后,设计释放安置是要帮助未成年人过渡到“真正的世界”。

未成年人释放安置不是一个新概念,其渊源可追溯到十八世纪,通常认为它类似于未成年人缓刑和成年人假释。最近十年来,为了反映刑事司法制度现在采取的更加严厉惩罚的态度,未成年人释放安置已经得到了进一步加强。这个词条回放了历史场景,把未成年人释放安置与未成年人缓刑和成年人假释联系起来,并且深入阐述了释放安置的问题。

一、历史回顾

在十八世纪,未成年人大约8岁时就要被送去当学徒,去学习技术、承担责任和接受训练。在十八世纪后半期,这个做法开始衰退了,导致了未成年人监督的崩溃。其结果是,目无法纪的未成年人有时间投身于的课外活动——犯罪。

由于不受监督和不守规矩的未成年人人数日益增加,被拘留的个体未成年人人数和类型也就随之增多了。因此,十九世纪早期出现了把被拘留的儿童与被拘留的成人分开关押的举措,专为儿童设置的第一个拘留设施于1825年开启。纽约收容所收留流浪儿、弃儿,并且关押犯罪未成年人,希望给他们提供较为积极的环境。在他们被关押期间,要求儿童学习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关押时期持续一到三年。根据在收容所期间他或她的行为表现,一个评估委员会决定对未成年人的关押期限,该委员会必须为未成年人释放回归社区做准备。

在监禁期限届满之后,把未成年人释放到一个家庭作为契约雇工在私人住所劳动工作。这已经被视为现行未成年人释放安置运动的起始阶段。契约期间的目的是在社区中监督未成年人并且教导归档儿童学习工作技能。此外,这个措施也给未成年人提供了一个养育环境,以便努力减少可能引诱她或他实施不法行为的因素。从十九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起先批准了释放的契约约定的委员会,要求一个官方机关检查未成年人的进步情况。

在十九世纪末,收容所的契约成分消失了,因为它不再被视为有利可图了。然而,许多人认为,它没有真正消失;而是工作名称改变了(Pisciotia,1993年)。契约约定变成了释放安置或假释,而且检察机关变成了假释机关。唯一的不同是,契约约定程序把未成年人释放给“主人”,而释放安置/假释方法把未成年人释放给他们的家庭或监护人。

二、未成年人释放安置与未成年人缓刑及成人假释的比较

(一)未成年人释放安置与未成年人缓刑

释放安置与缓刑之间的不同在于批准的法律基础。在两种情况下,未成年人被带到法院并有充分证据判定未成年人有罪,区别在于未成年人受到的法庭判处的刑罚上。法官判决未成年人缓刑,就意味着该未成年人将留在社区接受一系列规则和规定的约束。然而,法官不能判处未成年人释放安置;而只能是判处未成年人一定期限的监禁,但释放安置是刑罚的一个最后成分。

同样,释放安置与缓刑之间的相似之处是需要给未成年人提供社区监督、咨询和任何附加服务。两者的基本目标是要执行释放回社区的条件。释放的这些条件需要持续地遵守宵禁、上学或保持雇用,保持与法院官员的联系、咨询、参加服务(如物质滥用戒除服务、性犯罪者规划家庭服务),并且避免犯罪活动。检查监督释放条件是释放安置/缓刑监督官的职责,因为违反释放的任何或所有条件都能导致一定期限的监禁。因此,当考察规则和规定的时候,官员有两个相互矛盾的功能:既是执行者又是顾问。

作为执行者,官员必须查证社区释放的所有条件。如果未成年人不遵守释放安置/缓刑的任何条件,官员必须使用他或她的自由裁量权,在警告未成年人和联系法官撤回判决之间作出选择。作为顾问,通过讨论责任的重要性和保持亲社会行为的方式,官员必须帮助未成年人不实施违法犯罪行为。一方面,官员必须慈悲为怀、无微不至地关心(顾问的角色);另一方面,她或他必须执行并检查监督释放安置/缓刑的条件。

(二)未成年人释放安置与成人假释

释放安置和假释的功能是相同的——监督和协助已经从监禁期释放出来的罪犯,二者之间的不同是法理上的。未成年人法院制度的创立是一项以寻求未成年人福祉为目的帮助未成年人的成长。因为他或她的年龄,根据社会规则要求,一名未成年人可能被处理或教导该怎样做出行为。相反,成人法院的任务是要证实犯罪并且施加罪有应得的惩罚,以保护社会民众和控制犯罪。因此,刑事司法制度(未成年人和成人)的法理基础是用词不同的理由,虽然释放安置和假释的基本功能是相同的。

三、深入细致的释放安置计划运动

总体上,未成年人释放安置的使用是不成功的(AltschulerandArmstrong,1990)。就是说,提供有限服务和承担大量个案工作压力的同时,在社区里对未成年人的传统监督,对于在社区内成功转变未成年人,不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之所以取得不了成功,原因就在于几个因素的影响:(1)在过渡期间,行刑机关工作人员与释放安置工作人员之间缺乏沟通;(2)不能确定未成年人服务的合适提供者;(3)释放安置工作人员承担着极大的个案工作量;(4)选择不适当的未成年人进行释放安置,这就导致了使用基金试图改进释放安置成功的现象。

更加明确的是,未成年人司法和犯罪预防办公室已经拨出专款资助执行“强化释放安置计划”。实施强化释放安置计划目的是:(1)改进从监禁到社区的过渡;(2)提高未成年刑罚的释放安置成分的作用(AltschulerandArmstrong,1994)。这项资金已经获得同意。因为研究表明,当未成年人再进入社会的时候,他们无能力牢记从监禁中吸取的教训,即释放回社区的未成年人似乎不保持在行刑期间他们可能已经学到的亲社会行为。除此,研究已经发现,当高度结构化的计划在适当的位置的时候,释放程序的结果是更有利的。因此,通过统合监禁方式与强化释放安置的办法,“强化释放安置计划”运动寻求缓减从行刑机关监禁的过渡。

统合监禁的目的是在未成年人还在被行刑时就开始对他们进行回归社会的整合工作。通过提前给未成年人的挑战做准备,来完成这个转变过程(例如,怎样处理同龄人关系和诱惑),确定在社区里可行的服务和计划(例如,物质滥用戒除咨询),并且确保所有的当事人遵守释放条件(例如,正如未成年人报告所讲的那样,服务被提供)。总之,这个时期涉及详细的释放程序的所有决策,包括未成年人的生活安排。

对于谁适合于强化释放安置的问题,还要做出一个附加裁判。调查研究发现,把有实施再犯罪行为低度可能的未成年人置于强化释放安置的时候,就是严格控制该未成年人可能作出不适当的行为举止。换句话说,释放安置的作用影响对“低危险”未成年人可能是有害的。两个广泛限定的小组能适应选好的强化释放安置。第一组包括顽固罪犯——那些有非暴力行为长期历史的人,第二组是能得益于特殊化处遇有特定问题的未成年人(例如,物质滥用者,性犯罪者)。研究显示,这两组“高危险”群体能获益于高度组织结构化的计划,因此,释放安置计划明确限定接收对象是极为重要的。

更进一步,成功的释放安置计划应该关注保护社会,强调罪犯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给未成年人提供适当的服务(家庭干预,健康相关的问题,生活安排,劳动安置,等等),给未成年人确定并巩固社区资源,而且监督和评估罪犯的进步情况。为完成这些目标,释放安置强调监督和处遇。诚如前述,监督和处遇被视为是与愿望相反的;然而,“强化释放安置计划”模式的一个目的是要合并这两个功能以便处遇成为释放的一个要求。只要参加处遇服务就能发挥监督功能,那么在那个聚合上收集信息数据就是处遇功能。

未成年人司法与犯罪预防办公室提供资金资助四个州执行“强化释放安置计划”模式:科罗拉多州、内华达州、新泽西州和弗吉尼亚州。实施的“强化释放安置计划”模式以犯罪学理论(紧张、社会学习和社会控制)为基础,选择适当的高危险罪犯,并且把监督与处遇合并成一个高度组织结构化的计划。到1999年时,每个试行场所一直在改进多面“强化释放安置计划”模式的推行;因此对计划的影响作用进行正式评估的工作还没有完成。所以建议,阿特休勒和阿姆斯特朗(1990)推荐“强化释放安置计划”模式应该包含许多有利的观念,这些有利的观念已经得到了学术话语(MacKenzie,1999)的支持,但是,如果社区未成年人司法制度不能有效地落实计划,那么就会出现问题。换句话说,虽然书面模式包含有必需的成份,但是只有所有机制始终如一地贯彻执行下去,才能取得成功。

四、结论

未成年人工作计划范文6

一、做好收养登记的审查和通报工作

一是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和《中国公民收养子女登记办法》的规定,规范收养登记办证程序,认真审查社会弃婴和福利机构抚养孤儿的收养登记资料,鼓励符合收养条件的公民按照《收养法》规定收养孤残儿童、社会弃婴(儿),让儿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20__年我市依法办理了收养登记135例,其中社会弃婴、儿童__例,社会孤儿10例。二是妥善解决“事实收养”子女问题。根据国家民政部、公安部等5部委《关于解决国内公民私自收养子女有关问题的通知》,迅速启动了解决国内公民私自收养子女的收养登记工作。三是认真做好收养登记通报工作,各县市区民政部门按部门职责的要求,定期及时将收养登记工作信息通报各级计生部门。在收养登记工作中,无1例违反《收养法》规定,无1例借收养登记规避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四是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的规定,在弃婴、儿童入院、体检、送养等工作环节中,进一步规范管理,标准化运行。认真审查社会弃婴和福利机构抚养孤儿的收养登记资料,严格送养工作纪律。在涉外送养工作中,严格按照《__省涉外送养工作规范》要求,切实做好涉外送养各项工作。

二、全方位做好孤残儿童的救助工作

长期以来,我市在孤残儿童救助工作上,认真贯彻“养、治、教”相结合的方针,采取多种形式妥善安置孤残儿童,逐步实现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队伍专业化,为孤残儿童提供集生活、教育、康复于一体的救助保护。

一是认真做好家庭寄养工作。根据鄂民政发[20__]79号文件精神,让孤残儿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经过对寄养家庭严格审查和筛选,至今已有89名孤残儿童进入伍家岗区、东苑小区、东苑一农场和南苑小区的58户家庭进行寄养。为保证家庭寄养的质量,市儿童福利院每周不定期抽查寄养儿童生活情况,每月定期派员上门对对家庭进行评估,指导家长做好儿童成长记录和康复教育计划,使孩子们融入家庭,感受家庭的温暖。

二是做好孤儿(弃婴)养护、收治和学生教育工作。每年收入市儿童福利院的弃婴大约40名,根据儿童类别,分别做好残疾儿童康复训练、特殊教育,疾病儿童医疗养护和健康儿童学生教育等工作。定期为在院儿童进行体检,及时掌握在院儿童的健康发育情况。

三是建立“残疾孤儿手术康复明天计划”长效机制。20__年是建立“明天计划”长效机制的第一年,为了认真做好“明天计划”的长效工作,我市对新增残疾儿童进行了调查摸底,摸清了底数,确保发生一例、申报一例、手术一例,20__年共为6名具有手术适应症的残疾儿童实施了手术,术后康复效果良好。

四是继续做好农村因艾致孤儿童救助工作。督促县市专门救助经费的社会化发放,按程序向省厅申报新增因艾滋病致孤儿童情况,及时协调下拨省级救助经费,使全市25名因艾滋病致孤儿童的生活救助得到很好的落实,保证他们的生活、学习不受影响。

五是启动贫困家庭唇腭裂儿童手术康复计划,简称“重生行动”,申报手术10例,已安排手术7例;

三、认真开展流浪未成年人救助管理工作

20__年,我市共救助流浪未成年人600人次。工作中,我市救助管理部门从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大局出发,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央19部委《关于加强流浪未成年人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注重解决流浪未成年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健全工作机制,切实保障流浪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一是对未成年人实施保护性救助。对能查找到家庭住址的流浪未成年人,及时派专人护送帮助其返回家庭。对无法查明家庭住址的,按照相关程序,送儿童福利院妥善安置。

二是实施亲情关怀式救助。流浪未成年人是社会弱势群体,他们生活在街头、衣食无着、处境艰难,更需要在精神上的抚慰和亲情的关怀,为此,我们在救助过程中,十分注重亲情式管理方式,我们要求工作人员对待流浪乞讨未成年人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注重设身处地为流浪儿童着想,带着感情、怀着爱心做好工作。

三是建立了流浪乞讨儿童教育管理制度。在为流浪未成年人提供紧急庇护和救助的同时,我们十分注重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管理,明确制定了受助儿童的作息时间、学习时间,针对部分流浪未成年人存在的不良习惯,甚至是轻微违法行为,进行必要的行为约束和矫治,同时注重开展法制及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咨询和生活方法指导,有效地预防了流浪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四是加强部门配合,维护流浪乞讨未成年人权益。针对一些不法分子操纵未成年人进行强讨强要,偷窥,抢夺等现象,我们配合公安部门开展专项整治活动,严厉打击操纵、利用未成年人的犯罪团伙,对解救出来的少年儿童进行救助,护送返乡,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四、不断完善未成年人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利,加快未成年人救助保护设施建设。为提升未成年人救助保护设施水平,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项目的开工,标志着我市未成年人救助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为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在市救助管理站设立未成年人维权岗。目前,建设项目已于20__年12月主体工程封顶,预计将于20__年底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