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内容范例6篇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内容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内容范文1

2.未来取向的影响因素目前对未来取向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年龄和性别。对年龄段为10~30岁样本的研究发现,16岁以上的个体比年少的个体有更强的未来取向,且其未来取向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继续发展。性别方面,男性的未来取向一般更关注工作领域,而女性往往更关注婚姻家庭领域。

(2)人格。低自我认同感、高拖延个性的人,未来取向程度往往较低。

(3)情绪。死亡焦虑与未来取向呈负相关;孤独的青少年的未来取向得分相对较低。

(4)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能有效预测青少年学生的未来教育取向,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对未来有更强烈、更坚定的教育渴求。

(5)同伴因素。同伴关系会影响青少年的未来取向,积极方面,同伴在其中可起榜样、辅助、建议的作用;消极方面,不良的同伴关系往往会导致物质滥用、反社会行为、逃学和低学业成就等问题,从而使青少年未来取向程度降低。

(6)家庭因素。消极的家庭环境会导致青少年对未来更悲观,更少有职业规划。与值得信赖的、关心人的、有能力的成年人的交往,父母的积极支持,有助于青少年积极未来取向的发展。某些环境 (如充满暴力的、贫穷的环境)可能会限制青少年对未来的思考能力,从而抑制 对未来的希望的发展,导致失望感的产生。有研究发现,父母的行为 (如与孩子讨论资金问题)和取向 (责任感、未来取向)会影响孩子经济行为的未来取向。

(7)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如个体生活环境下传统的性别角色定位和其他规范及期待,会影响个体未来憧憬的内容;个体的未来取向往往也反映了个体所处文化对其的定位和塑造。此外,社区因素、邻居因素、父母工作环境、个体所处的社会阶层 (经济地位)、所遭遇的生活事件、 对生命本身意义的体验等也会影响个体的未来取向。

二、如何在未来取向视野下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恰当开展理想教育理想教育的有效开展,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未来取向,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理想作为人生的奋斗目标,可分为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和社会理想。生活理想是对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最基本的理想;职业理想是对个人未来职业的期盼;道德理想是对完善人格的设想和追求;社会理想是对未来社会制度和政治结构的预见、向往和追求。理想作为奋斗目标,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指引学生提升自我、完善自我,故应恰当开展理想教育。鼓励学生要有理想,在树立、追求理想过程中,既要有志存高远的胸怀,又要有脚踏实地的干劲。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理想教育应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注意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有机结合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和社会理想,避免过于抽象的、空洞的理想教育;另一方面,也应注重学生的内心体验,让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团体心理辅导、社会实践中通过多感官信息输入渠道接受理想教育,从而在深刻体验中更有效地树立起积极的理想信念。此外,理想教育可灵活、充分借鉴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和技术。

2.强化职业规划教育,了解并引导大学生的未来取向大学生未来取向如何,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其职业规划状况,因此提升大学生的未来取向水平需要强化职业规划教育。为了使学生在大学期间能保持较高的未来取向水平,建议职业规划教育应贯穿于大学生涯始终,而不能仅在新生入学教育中或仅在毕业生面临职业选择时进行。同时笔者认为,大一阶段是进行职业规划教育的关键时期,让大学生在大一时就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有规划,能有效地促进其学习生涯规划,如该重点学习哪方面内容,该选修什么课,该参加哪些实践活动等。此外,可通过个体心理咨询途径协助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通过与学生、任课教师的交流,观察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表现,心理测验 (如职业倾向测验)等途径了解其未来取向,引导其树立并坚持正确的未来取向。对于低未来取向的学生,教师应多与其交流,并加以引导,使其更好地了解自己,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鼓励学生在了解自己的过程中适时调整未来的目标,但经过深思熟虑确定未来目标以后,最好不要轻易改变,摇摆不定的状态往往会使学生内心充满矛盾,难以安心学习。要充分发挥未来取向的积极作用,需重视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使学生乐观地看待未来;重视学生务实精神的培育,使学生能脚踏实地把握现在。

3.增强大学生的积极自我认同感和自我效能感,预防或干预大学生的拖延个性具有积极自我认同的大学生不仅有积极的未来取向,也能在现实生活中寻求支持和帮助。增强大学生积极的自我认同感除了需营造良好的学校、家庭环境(如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与同伴关系)外,也需从以下方面着手:尊重、关爱学生,全面、客观评价学生;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 (如感恩)、自信、移情能力和交往能力;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鼓励学生尝试应对挑战,使其在尝试中不断认识自我。大学生积极自我认同感的增强,有助于提高其自我效能感。此外,指导学生树立适当的目标;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帮学生寻找恰当的榜样供学习借鉴与自我激励;适当表扬和奖励学生;给予学生学习方法上的指导,为人处世之道的引导;培养学生积极的归因方式等也有助于提高其自我效能感。由于高拖延个性的人往往有较低的未来取向水平,因此提升大学生的未来取向水平,可以拖延个性为切入点,进行大学生拖延个性的预防或干预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其及时考虑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问题。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着手:提高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尤其是自我时间管理能力和自我情绪调控能力;预防或干预大学生过于追求完美的个性;给予大学生足够的社会支持,使其有积极的情绪体验;培育大学生的心理韧性;适当提高大学生的自尊水平。

4.培育大学生的自立人格从未来取向的影响因素研究可知,影响个体未来取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外因往往需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提升大学生的未来取向,除了尽量减少外在因素的不良影响外,还可从培育大学生的自立人格着手,增强大学生的自立性,减少其依赖性、脆弱性和受暗示性,使其能真正坚持走自己想走的路,而不是迷失自我、随波逐流。大学生自立人格的培育可从以下方面考虑:开设自立人格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宣教活动;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5.重视开展生命教育生命意义感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同时有研究显示, 对生命本身意义的体验能较好地预测大学生的未来取向。为了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未来取向程度及其未来取向质量,有必要对大学生开展生命教育。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可包括: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方面的教育,如生存知识、危机应对方法、逃生的本领等;生命价值方面的教育,如 人的生命价值,自己活着的意义何在;挫折教育,使学生明白苦难是生命的一部分;人际交往教育,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接纳他人,欣赏他人,尊重和珍爱他人的生命。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开展形式可多样化,如开设生命教育选修课或讲座;举办生命教育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活动;组织学生参观烈士陵园、革命纪念馆、名人故居等;组织学生参观戒毒所、看守所、医院、殡仪馆等及相关知识展览;利用网络开展生命教育;心理咨询中渗透生命教育。

6.注意同伴因素在大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充分发挥朋辈心理辅导员的作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强化学生 近墨者黑,近朱者赤的意识,建议学生多和积极向上、职业规划较明确的人交往,减少或不要和社会上那些 不良青年交往,从而使自己能着眼未来,积极向上;建议学生营造积极的寝室氛围和班级氛围,为自身心理成长营造积极的人际环境。构建积极、融洽的人际关系,离不开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往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故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应得到重视并持之以恒。朋辈心理辅导员一般由班级心理委员、朋辈心理辅导小组成员和寝室心理信息员等构成。朋辈心理辅导员由于身处学生中更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也更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和对同伴进行心理辅导,因此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为此,应加强对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培训 (尤其是实务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情绪管理、人际关系 (含恋爱关系)、学业发展、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咨询、危机干预等方面,不同年级的培训内容应有系统性和渐进性。可适当安排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跟随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咨询实践学习,以增强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心理辅导实践能力。此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可邀请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样,不仅能协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有助于其学以致用、提升素质。

7.重视社会、文化及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职业取向等会受到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背景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往往会受挫伤,对未来可能悲观、迷茫。女性就业受到不公平待遇,往往也使女生自我控制感缺失,降低其未来取向。因此,如何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充分考虑并积极应对社会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应重视文化因素对学生未来取向的无形影响,充分发挥积极文化的作用,减少消极文化的影响,尤其是着力预防消极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家庭因素会影响个体的未来取向,因此,应重视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健康发展的作用。学校辅导员可与学生家长沟通,让其意识到家庭环境对孩子未来发展的重要影响;父母不仅要言传,更要身教,树立起积极的榜样,父母对于未来是悲观失望还是积极向上,往往会影响孩子对未来的态度是忧虑还是乐观;父母不能包办孩子的未来,应尊重孩子的专业选择、职业选择、婚恋选择等。

8.重视对特殊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有自杀意念或自杀未遂史的学生,应鼓励其树立梦想,积极期待未来,努力把握现在;掌握情绪调控的方法,遇到困惑时,学会求助他人。对于有行为问题 (如欺负行为、网瘾、酗酒等)的学生,应引导其多思考问题行为产生的不良后果,灵活运用内观疗法,让其就内观疗法的三大主题 他人为我做的;我给他人的回报;我给他人带来的麻烦进行反复思考并记下所思所想,使其产生积极的内疚感,实现积极的改变。对于特困生,要让其克服自卑、自弃、自我封闭心理,树立起奋发图强的决心。对于家庭经济状况很好的学生,要帮助其克服对未来高枕无忧的乐观偏差,打消其 啃老想法,挖掘其潜能,培养其自强自立。对于学习动机缺乏的学生,可通过提高其未来取向水平来激发其学习动机。

三、未来取向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

1.高校应给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足够支持,着力提高学校心理咨询的实效性学校应对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建设提供足够的硬件支持和经费支持,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学校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宣教活动 (如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的有效开展。如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团体心理辅导的课时和场地;为开设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供资金支持。心理咨询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途径之一,但从目前来看,高校心理咨询的实效性还有待提高。大学生对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认识度还不够,寻求心理咨询的意愿较低。要提升大学生的未来取向,有必要充分发挥高校心理咨询的实效性,借助心理咨询提高大学生 (尤其是那些有心理困惑的大学生)的未来取向。而要充分发挥高校心理咨询的实效性,需要对大学生普及心理咨询常识,需要心理咨询师提升自身职业胜任力,需要为实施专业化的心理咨询创设条件,如优化心理咨询中心的设置 (含场地设置和设备、人员配备)等。

2.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幽默感的提升,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行为示范作用幽默感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具备的重要品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幽默感的提升,不仅能使教师自身保持乐观,促进自身人际关系和情绪健康,减少职业倦怠,也有助于大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温馨愉悦的心理咨询氛围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同时还能为大学生幽默感的提升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幽默感的提升途径有:多看幽默影视;博览群书;丰富阅历;和幽默的人交往;多发现和积累日常生活中的幽默素材;了解并尝试运用幽默;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在行为示范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至少应在两方面起榜样作用:一是积极心态的示范,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注意培育自己的积极心态,举手投足间体现自身的良好示范作用;二是人生规划的示范,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有明晰的人生规划,以更好地开展生涯规划辅导。

3.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作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取得明显成效,需建立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上,需重视日常生活中与大学生的灵活沟通,对大学生加以积极引导。目前部分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由辅导员来开展,这就需要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注意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既要注意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协调和有机互动,也要注意淡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色彩。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心理校园活动等创设条件,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将会增强学生的体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当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需要教师创设多样情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注意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多元化。

4.充分发挥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高校应重视在校园网中搭建心理健康教育园地(包括刊登心理文章、介绍或在线播放心理影视、设置留言版块进行互动),为大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保健方法提供良好的平台,借助这一平台,大学生将能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期计划和心理咨询热线、面询安排,从而有针对性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应重视通过博客、微博、微信等途径开展渗透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应重视通过网络 (如电子邮箱)定期内部发行电子心理刊物等。网络不仅能有力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同时能为师生沟通提供平台,为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提供渠道,也能为提升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心理辅导能力提供有效途径。总之,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不仅能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也能为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构建良好的网络环境。

5.整合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仅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师资力量难以胜任,需要整合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这些师资力量主要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师、有心理学专业背景或职业生涯规划专业方向背景的其他院系教师及辅导员。某种程度上,有心理学专业的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较多优势,如可邀请心理学专业教师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大学新生心理普查、大学生心理咨询、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等工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教师遇到工作困惑 (如难处理的心理咨询个案)时也可和心理学系教师进行交流。整合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是高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之一。

6.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化大学生的未来取向如何,与大学生自身的情绪情感状态、心理品质及其所处环境有关。未来取向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强化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大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培育其积极心理品质 (如自立、自信、乐观、感恩、希望感、心理韧性),为大学生创设积极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为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途径等应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 积极色彩。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内容范文2

【关键词】高职院校 职业生涯规划 心理健康教育

近几年来,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就业压力大越来越成为高职学生心理困扰的主要原因。导致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问题,主要表现在高职高专学生普遍存在着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漠,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较弱的问题,这必将影响到他们对将来职业的选择和未来人生发展的定位。探索解决高职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新途径就是整合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改变高职学生的认知误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时调节高职学生的情绪状态,养成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

1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可行性

1.1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的目标相同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有效的途径,最终促使学生顺利就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实践表明,它是帮助高职学生增强主体意识、形成健康心理、开拓美好未来的有效形式,也是实现高职学生培养目标的重要一环。而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是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最终的目的也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因此,二者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

1.2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为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提供有效的方法、手段

首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对各类环境进行分析,使其认清社会形势,客观分析自身所处的外部环境。其次,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估,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理想价值观念,这是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再次,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在综合分析自身及外部各种条件的基础上明确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并制定可行的实施方案和具体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个体发挥了积极主动性,这也是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培养的重要内容。最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调适,使其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正确应对,保持乐观的态度,积极应对各种环境及压力,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

1.3 心理健康教育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作用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进行自我定位。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是认识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初步掌握职业类型、气质类型、人职匹配理论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心理测试,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和气质等个性特征,并客观地进行环境分析,对自我进行正确定位。其次,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起导向作用。进入大学不少学生会无所适从,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其根本原因是人生奋斗目标的迷失。此时心理健康教育帮助高职学生合理地设计大学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找准人生坐标,并付诸积极的行动。最后,心理健康教育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在加强学生的入学适应教育、学习指导、交往辅导、情绪管理以及就业心理辅导的同时,必将促使学生不断反省自我,不断超越自我,使自我教育成为强烈需求,改变以往被动受教育的局面,积极主动进行职业规划。

总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它们的结合,突破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维,使高职学生在更易于接受和乐于接受的情感体验下,主观能动地实现全面发展的成长目标。

2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途径

从我国高职院校的现状来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

2.1 构建职业生涯规划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教育体系

大学校园应该构建一个齐抓共管的职业生涯设计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设计职业生涯需要方法上的指导,需要理性的分析和全方位的行动,它是一个连贯性的行为。而要想使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达标”,不仅要靠心理健康教学,还有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教学氛围。所以不能把学校的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力量单独撇开,否则会失去应有的效果。学校可以树立一个系统的网络,围绕学校展开活动,结合家庭和社会的力量,齐抓共管,这样就能保证学生高效率的开展职业生涯设计活动。通过挖掘各种教育资源、贯穿不同的教育环节让学生在积极健康的教育氛围里塑造优秀的人格。

2.2 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确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地位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院校中已得到普及,但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大部分高职院校并没有得到开展,高职院校有关部门应该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有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可操作性途径,心理健康教育中要灌输职业规划理念,提高学生的心理适应性,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职业规划的各环节有机结合,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对不同特点、不同年级的学生应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主题的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使高职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下,解决其心理困惑,增强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更自信、更积极地去面对未来职业生涯中的未知挑战。

2.3 内容上的整合

把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融为一体,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增加职业生涯心理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安排如职业能力、职业价值观、职业兴趣等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随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展开,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也有机渗透其中。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主要有:普及心理科学知识教育、自我意识教育、情感管理教育、意志品质教育、个性健全教育、人际交往教育、学习辅导或网络心理辅导,结合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四个环节(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职业生涯规划探索、职业生涯规划策略以及职业生涯规划行动)以及不同年级高职学生的学习生活特点,初步建构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结合的教育框架,润物无声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机渗透和同步发展。

2.4 队伍的整合

为保证做好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应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人员应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专业的知识。

具体而言,首先,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通过必修课和各种学科向学生灌输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理论知识。其次,可以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原有心理咨询室的功能,加强对学生面对面的个体辅导。再者,建立班级职业生涯互助小组,加强学生之间的自助学习和自我教育,有利于学生制定和实施适合于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最后,各院系成立职业生涯规划导师小组,主要由专业课教师、心理学教师以及班主任、辅导员共同组成。大家从专业素质、文化修养、心理品质等多方面提出具体的培养步骤,了解学生的职业心理需求,给学生提供自我发展的舞台。

2.5 教学形式的整合

考察相关的研究成果不难发现,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主要采用以个别辅导为主,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以“团体生涯心理辅导”形式开展。团体辅导和个体辅导各有利弊,为了更好地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效果,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首先,采用个体辅导咨询的方式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遇到的困惑或问题。其次,采用团体辅导的方式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以及职业生涯规划中遇到的共同问题。主要形式有朋辈辅导、主题式团体辅导和拓展训练[4]。

3 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相整合应注意的问题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正逐渐成为一种趋势,二者的有机结合前景广阔,但应注意以下问题。

3.1 师资问题

实现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也还有现实的不足。一是部分高校本身心理健康教育尚有不足,更难以兼顾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二是跨学科师资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要求教师具有心理学知识的同时要求他们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这样,才能从专业与职业发展的角度提供有效的帮助。最后是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和工具本土化的进度急需加快。目前职业规划所使用的教材大多是从国外原版教材直接翻译而来,引进的一些职业生涯规划的工具、软件,由于常模选取不一样,其效度、信度有待深入论证。

3.2 结合的形式问题

如上所述,团体生涯心理辅导这样一种助人的技术正日益成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趋势,但是,由于这一技术对领导者的要求较高,如果掌握不好,团体辅导方案实施中可能“曲高和寡”。此外,团体生涯心理辅导针对的对象是团体,对于个体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无法解决。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中,应将职业生涯心理问题的个体咨询与团体辅导相结合。

3.3 结合的内容问题

事实上,不仅仅大学、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都在以新的视角看待职业生涯规划,因此,不仅仅是职业决策的相关内容,其他如职业转换的准备,其中的心理准备也将进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范畴,这也是二者有机结合中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

总之,职业生涯规划是高职高专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途径,人的主观心理因素影响职业生涯规划,加强心理教育,提供必要的心理咨询和指导,有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最终确定务实可行的职业方向,大力提升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潘云军.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5).

[2]楼根良.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规划[M].浙江: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1.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内容范文3

关键词:重点关注学生 心理档案 建立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无法正常学习和生活的学生人数呈现上升趋势,因心理因素导致的恶性事件不绝于耳,这对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及学校的和谐稳定造成了不良影响,为此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心理档案一方面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和了解全院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特点及现状,从而为学院的科学管理提供心理学依据。另一方面有利于及早发现学生的心理异常,及时进行纠正或转介到各级心理保健医疗机构就治,有利于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防患于未然。

基于此,山西大学商务学院从2005年开始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的探索,并于2010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以建立“重点关注学生心理档案”为主的工作思路,很好地起到了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的作用。

一、重点关注学生的界定

重点关注学生群体一般是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心理困惑问题突出。在此,特指存在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大学生。具体包括:性格孤僻或过于内向者;对学习、生活等长期不能适应而出现情绪困扰,长期与宿舍同学关系不和而影响学习及正常人际交往者;因患严重生理疾病、有生理缺陷、家境贫困、缺乏社会支持而深感自卑者;心理健康测评结果超常规标准;遭遇意外重大事件刺激与打击,使心理或行为出现异常者;受周围环境或人群突发事件影响,产生过分恐慌、担心和焦虑不安者;存在明显的攻击或暴力倾向,可能对自身、他人、社会造成危害者;谈论过自杀及自杀方法,只言片语中流露死亡念头,有自杀倾向或既往有自杀未遂史者;情绪突然明显异常者。

二、建立科学心理档案存在的问题

目前,各高校关于心理档案的内容没有达成一致共识,结合以往的研究,我认为胡映君关于心理档案的定义比较科学。他认为:学生心理档案是指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学生心理状况的材料总和,是学生心理成长轨迹的反映。一份完整、准确、系统的心理档案至少应当包括静态信息、动态信息和预警信息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静态信息:学生的基本信息、家庭及主要社会关系信息、个人心理特点、心理测验信息。二是动态信息:学生的阶段性自评、同学或老师的阶段性评价、心理咨询记录(次数、主诉及症状、病因分析、疏导措施及效果)、心理健康阶段性测评等。三是预警信息:由上述信息形成的分析报告、学生心理素质发展报告以及心理偏常态的个体预警。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于2005年购买了“心理测查系统”,通过网络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基本信息;二是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大学生人格问卷(UPI)两个测查工具的普查结果。如果按照胡映君所定义的心理档案的结构与内容,以及其遵循的原则去建立,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心理档案内容单一,不够全面。虽然,我们在新生入学后都要进行心理普查,以期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但内容只包括学生的个人信息和采用心理测验取得心理状况数据,无法收集到更多的有效信息,如:学生的职业兴趣和个性心理特征,自我评价,同学评价等,不能起到心理档案应有的作用。

第二,缺乏专业的心理档案工作人员。心理测验是心理档案建立的重要手段之一,心理档案中涉及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需要专业的心理测查量表进行。而心理测验的实施、解释需要具有心理学理论与技术,并经过专业心理测验训练的工作人员来完成。目前,山西大学商务学院一万多名学生中只配有两名专职心理老师,专业人员的不足,也是造成心理档案内容不完善、不能进行动态更新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三,计算机网络普及率低,不利用经常性地开展大规模的心理普查,心理档案无法进行动态更新。目前,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在保证正常教学条件下,可供使用的计算机数量有限,不能每学期都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普查,造成心理档案无法保持动态更新。

第四,心理档案的管理不完善,不能充分发挥其应用的作用。目前,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大学生的心理档案由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负责管理,各系心理辅导站有查阅本系学生心理档案的权限,而其他教师无法通过心理档案管理系统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而因材施教。

针对上述出现的问题,结合实际工作,从2010年起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充分发挥院系两级(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系心理辅导站)的作用,在新生心理普查的基础上,调动广大辅导员及各班心理委员的积极性,开始建立重点关注学生心理档案。经过近四年的实践,我们认为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并取得了不错成效。

三、建立重点关注学生心理档案的步骤、内容和管理

1.重点关注学生心理档案建立流程

第一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于新生入学后组织开展心理普查。心理普查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和心理测验量表。测查量表使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两个测查工具,它们是目前高校用于测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了解学生个性心理特点的最主要工具。测查结果保存在“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作为普通学生心理档案,同时也将此作为重点关注学生心理档案的一部分。

第二步:新生心理普查结果反馈。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按照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筛查标准,将筛查出的心理异常学生汇总制作成《学生心理普查访谈登记表》,并反馈给系级心理辅导站和辅导员。

第三步:开展访谈工作,建立重点关注学生心理档案并上报备案。辅导员通过观察、访谈、学生自评并结合“重点关注学生分类及行为特征”将确系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或心理普查虽未检测出而辅导员或同学反映确有与重点关注学生特征一致的学生作为重点关注学生,建立重点关注学生心理档案,并对这些同学开展追踪访谈工作。之后,系级心理辅导站要将此汇总,并把系级领导,在系书记签署意见后报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第四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汇总、诊断、咨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对各系心理辅导站报上来的重点关注学生进行汇总,逐一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再次约谈学生,进行心理诊断,开展心理咨询。必要时与辅导员、家长共同商谈治疗方案,或转介其它机构。之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处理结果反馈给系辅级心理辅导站负责人和辅导员。循环往复,为重点关注学生建立一套严密的防护体系,保证重点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业。

第五步:重点关注学生心理档案的追踪与更新。辅导员在每学期末都要对重点关注学生心理档案内容进行更新,并报系心理辅导站、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备案。重点关注学生心理档案一旦建立,学院一直跟踪关注直到其毕业离校。在这期间,辅导员要重点关注此类学生,经常约谈,或通过班级心理委员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在每学期末要将该生心理状况及采取过的措施填入心理档案,并上报。之后,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再按第四步聚来处理。对于新近发现有心理异常的学生,单独建立特殊心理档案,并按以上步骤进行处理。

通过这样动态更新,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系级心理辅导站和辅导员就随时掌握了全院学生心理状况,特别是重点关注学生心理状况。

2.重点关注学生心理档案的基本内容

重点关注学生心理档案为纸质档案,包括封皮、重点关注学生心理状态表和重点关注学生追踪访谈记录表三部分。

封皮要求注明学生学号、姓名、班级、联系方式、建档人(辅导员)和建档时间。

重点关注学生心理状态表包括心理普查结果、心理行为表现、辅导员已采取的措施、是否与家长联系、院系意见、心理健康健康中心意见。

重点关注学生追踪访谈记录表包括该生目前心理行为状态,本次追踪访谈内容、措施和效果,访谈时间、地点,辅导员签名。针对重点关注学生要求辅导员每学期至少访谈两次并做记录。

3.重点关注学生心理档案的管理

重点关注学生心理档案由辅导员填写,一式三份(辅导员留一份、系心理辅导站一份、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一份),并报系级心理辅导站。系级心理辅导站收集好本系全部重点关注学生心理档案后,报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对于毕业后的重点关注学生心理档案,要求系级心理辅导站从辅导员手中收回、装订、封存,原则上至少保留30年。

参考文献

[1]贾魁.浅析重点关注学生群体的教育与管理[J].兰州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4)

[2]胡映君.大学生心理档案建立与利用应遵循的原则[J].兰台世界,2009(5)

[3]王卫红.学生心理档案建设争议[J].当代教育科学,2008(8)

[4]王耕.应加强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J].浙江档案,2008(10)

[5]孔燕,江立成,兰文敏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18-25

[6]李海霞.浅析高校学生心理档案管理[J].现代企业教育,2009(9)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内容范文4

论文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自我调适;对策

高校辅导员充当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参与者及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者等多重角色,是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维护校园安定和学生思想稳定的重要力量[1]。然而,高校辅导员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却往往被所忽视,作为社会人和职业人,他们承受着来自社会各方面的身心压力,面临多种矛盾的困扰,这些矛盾和冲突无疑会引发辅导员的心理健康问题,而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思想教育效果。为此,本课题组对当前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现状做了一个较为详细的调查,分析了引发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提出了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自我调适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一、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现状

本课题组先后对广东省内6所高校的181名辅导员进行了书面问卷调查,并辅以网络问卷的形式。本次调查对象涵盖文史理工农医等各专业辅导员,具有较强的代表性。除了问卷,还利用网络进行了随机访谈。通过调查了解到,我国高校辅导员在现有管理体制下,面临的是保姆式的管理工作内容、更高的知识与技能水平要求、较低的职业认同感、不明朗的职业发展方向等多种压力,无疑会导致辅导员出现工作厌倦情绪及情感耗竭现象,具体表现为:

(一)事务工作繁琐,精神长时间紧张

几乎所有被调查者反映,辅导员工作量大、工作范围广、工作责任重、工作时间长、工作难度高的特点使有限的精力与众多的事务工作之间产生矛盾,导致辅导员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各高校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2]。然而过去几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急剧增加,很多高校辅导员实际分管的学生数都超过300人以上,承担着超出规定之外的数倍工作量。而且,工作内容和范围也不断扩大,涉及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方面面,工作职责达数十条之多,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都身兼数职;此外,“学生事务无小事,事事都须负责任”所带来的心理上的时刻警惕感更一直悬在辅导员心头,精神长期处在高度紧张的应激状态。

(二)社会地位不高,造成心理自卑

调查结果显示,有86.4%的辅导员认为自己的社会地位比专任教师低。从高校管理者的角度来说,工作重心大多放在“学术科研”方面,对学生工作是口头重视实际关注不足。从学校管理者和专业教师的角度来说,认为辅导员“术无专攻”,就是负责大学生衣食住行的高级保姆。从学生角度来说,辅导员学校规章制度的执行者,当学校要求与学生自由发生冲突时,学生对学校的不满情绪就容易转移到辅导员身上,难以对辅导员工作给予理解和支持,导致辅导员工作威信不高。从个人职业发展角度来说,辅导员表面上有教师和管理者两种职业选择方向,但教学科研工作量的严重不足使得在职称评定方面处于劣势,各种管理岗位的竞争机会又往往倾斜于行政干部,这种两难的尴尬境地使得辅导员各方面都自觉矮人三分,直接造成其心理失落和自卑。

(三)扮演多重角色,引发情绪焦虑

调查结果显示,98.1%的辅导员反映自己经常扮演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心理咨询师、就业指导师甚至“学生保姆”等多种角色。这种角色的多重性导致了辅导员在开展工作时往往陷于矛盾境地:既要为人师表、博学多才,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又要解困助贫、排忧解难,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既要锐意创新、求真务实,树立辅导员的领导地位,又要公开平等、严于律己,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同的环境,对辅导员的角色需求和定位也不同,辅导员为了成功地扮演职业角色,就要灵活合理的处理各种角色,有时就不得不在面对学生时压抑自己的情绪,特别在同时扮演多个对立角色时,角色需要之间的取舍容易引发心理冲突,导致情绪焦虑。

(四)教育效果不明显,产生心理挫败

调查结果显示,87.5%的辅导员最担心的问题之一是教育效果。首先,辅导员工作内容复杂庞大,涉及面广,负荷较重,劳动成果不能立竿见影;再者,新时期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多元化取向诱发了大学生急功近利的观念与思想,他们常常从实惠的角度来判断和选择所接受的教育,使一些大学生对辅导员的工作表现出反感情绪和消极态度,不少学生错误的认为辅导员工作是虚架子,甚至有的学生还故意摆出敌对姿态;另外,90%以上的学生忽视辅导员对自己人生的教育引导作用,未能把辅导员放在与专业老师、班主任同等尊重的地位。辅导员在长期、反复的职业期望的失落中容易产生强烈的职业挫败感,其自身的心理健康势必会受到波及,容易造成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情感隔阂。

二、影响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成因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其心理问题具有更大的隐蔽性和危险性。只有认真分析影响辅导员心理健康的原因,找准产生心理压力和心理不适的源头,广大辅导员们才能对自己的心理进行更好的自我调适和保健。

(一)工作职责不断拓宽容易导致辅导员心理高度紧张

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改革使得辅导员实际承担的工作职责远超出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涉及学生日常事务管理,校园文化活动,党团员发展,班集体建设,各种评优推优、奖助学金的评比与发放,院系行政工作,以及各种临时性突发事件。近年贫困生的勤助学贷款、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大学生婚恋及家庭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等问题也不断进入辅导员的工作范围,有的学校辅导员甚至还要对学生的早操、早自习和晚自习、宿舍内务进行监督管理。繁杂的工作职责,使得辅导员经常充当“万金油”,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加上辅导员人数配备的明显不足,使得很多人无论上班还是下班,精神都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二)职业发展的局限致使辅导员产生心理失衡

高校辅导员虽然是高校教师的重要成员,但在各项优惠政策都向教学倾斜的高校,辅导员属于教师中不被重视的群体,待遇普遍比不上专任教师。另外,随着辅导员工作职责的不断拓宽,无论在责任风险,还是个人素质能力方面都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而事实上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辅导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在众多的学生事务管理中,根本没有时间做深入思考、更谈不上进行理论探索和开展科研活动,辅导员处在一无教学,二无科研,职称难评,职务难上、待遇不高的困境中,极易令辅导员产生个体挫败与沮丧感,从而引发心理失衡。

(三)社会挑战与高校保障机制的缺失加重了辅导员的心理不适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思想碰撞,使人们在政治信仰、理想信念、价值取向上产生了不少模糊的认识。学生的价值观念、行为取向以及所处的社会现实与思想教育工作的责任与理念存在一定差异,辅导员的思想教育工作经常得不到学生响应,达不到预期效果;另外,许多高校在利益分配、工资待遇、职务职称晋升、专业培养和使用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如某些高校辅导员酬金低于同级别行政干部的水平;对于长期缺编,一人承担多人工作量的也没有体现,“多劳不多得”。社会环境的各种挑战与高校保障机制的缺失造成辅导员奉献与获取的不对等,严重压制了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加重了辅导员的心理不适。

(四)缺乏专业的心理培训致使辅导员自我心理承受能力不高

高校辅导员普遍年轻,缺乏工作经验和管理能力,抗打击能力差,工作中遇到的一些挫折容易加重心理负荷。调查反映,有53.2%的辅导员认为工作压力过大,无法排释的原因是缺乏专家或有经验人士的指导。目前高校未建立有效的辅导员心理互助机制,对辅导员心理健康的指导工作还处在创建论证阶段,大部分辅导员自身也未接受过专业的心理技能培训,缺乏专业的心理自救能力,导致出现心理问题时只能靠“自我消化”。

三、解决高校辅导员心理问题的主要方法——自我心理调适

除要营造良好的外界环境外,调查发现,84.8%的高校辅导员认为解决心理问题的主要途径应内求,通过对自我心态的调整,排解内心压力,从而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一)正确认识自我,合理宣泄不良情绪

辅导员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就应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全面了解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长短处和发展潜力,肯定并接纳自我,对事业发展有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位,对事业成有一个较为切实的期待,减少和避免与他人比较所产生的心理失衡。同时要承认自己在压力情境中存在的消极、冲突、痛苦反应,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可采用合理有效的方法来宣泄,如忘却引起不良情绪的事件;在情绪激动时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减缓心理压力;学会适当的倾诉,释放心里的积郁,寻求他人的理解和支持;通过正当的消遣娱乐、旅游、体育运动和音乐欣赏、阅读等方式,达到排解不良情绪的目的。

(二)改变角色认知,增强事业归属感

要让辅导员在工作中保持积极、乐观、向上、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到工作中,就应改变辅导员的角色认知[4],让辅导员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工作虽有不利的一面,但也有许多有利的方面。正确的角色认知能让辅导员恰当地认识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从而愉快地接受相应的职业角色。只有愉快地接受这样的职业角色,辅导员才能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信心,才会热爱自己的工作,才能对辅导员这个职业有认同感和事业归属感,才能正确地面对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才能不断健全自己的心理。

(三)提高心理素养,增强抗压能力

辅导员首先要接受一定的专业心理学培训,参照科学的心理健康标准,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这是本职工作的要求也是自我心理教育的需要;其次,辅导员要博览群书,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和复杂问题的能力;第三,辅导员要注重培养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克服懒惰、恐惧、紧张、愤怒和失望等不良情绪的干扰;第四,辅导员要增强自我适应能力,调节好自己的心理状态,积极去适应教育管理的变化,主动适应学生特点的变化,主动接受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第五,辅导员应树立正确压力观,辩证地看待压力,努力控制和减少压力,勇敢面对和有效应对压力。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内容范文5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门途径

当前高校大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他们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随着身心发展以及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大学生生长与发展的环境日渐复杂,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以前相比更为明显。开展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减少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的需要,是我国高等人才培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途径主要是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咨询与辅导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延伸来全面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学科课程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课程,通过传授心理知识、提高心理素质来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目的[1]。一般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分为课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课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两种。课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在教学计划之内,通过课堂来开展的正式课程。根据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课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向大学生传授学习、人格、人际交往、情感、就业等方面的心理学知识,促使学生形成心理健康意识,并掌握一些心理调节的方式。课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常用的教学手法有案例分析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和心理训练法等[2]。在课内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组织中,可以分为预热过程、教学过程和总结过程三个步骤。预热过程即暖场,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或多媒体等手段引出教育主题并澄清课程目的;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以客观、尊重和接纳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善于引导和反馈,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发挥团体动力学原理以将教学效果最大化;总结过程既是对课堂活动的回顾与检讨,也是对未来行动的计划与展望,帮助学生理清课堂感悟,从而指导实际学习生活[3]。课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主要有班级活动、社团活动、文体活动等多种形式。

2心理咨询与辅导

心理咨询与辅导是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可以分为个体咨询与辅导、团体咨询与辅导两种,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近来朋辈辅导也受到重视和推广。

2.1个体咨询与辅导

个体咨询师与辅导是通过咨询师与学生一对一的沟通互动来实现的专业性活动,比较常用的方式有一对一咨询、电话咨询、邮件咨询、QQ咨询等。个案研究是针对个别学生(通常是一些特殊学生包括学习困难学生、家庭困难学生、就业困难学生等)所产生的一种相对深入、时间较长的个别辅导方式。它要求全面了解学生的成长过程,客观地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根据初步分析的结果来拟定辅导方案,以帮助学生走出困境[4]。由于个体咨询与辅导能跟学生一对一,因此个体咨询与辅导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辅导方式。

2.2团体咨询与辅导

团体咨询与辅导也称小组辅导,是指一组学生在辅导教师指导下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来处理他们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团辅人数4-40人不等,其成员可为同专业、同年级或是同部门的学生,并且有相类似的需要解决的心理问题。适合团体咨询与辅导的条件是学生群体的心理问题有相似性,团体成员愿意在团体中讨论自己的问题。

2.3朋辈辅导

朋辈辅导,是指通过短期的专业培训或具备相关能力的年龄相近者,对身边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朋友进行心理开导和支持的辅导活动。朋辈辅导的最大优点是有助于心理问题的预防,因为朋辈辅导员也是学生的一员,一般是班级干部或心理委员,他们在寝室、班级活动中与同学们朝夕相处,对身边有心理困扰的学生可以及早发现、帮助或向心理辅导教师求助,从而做到防患于未然。同时,朋辈辅导在建立咨询关系上具有其它咨询辅导形式所没有的独特优势,大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更倾向于向朋友倾诉,由于同辈之间具有类似的生活经历、价值观和情感体验,往往能够快速良好地进行沟通交流,从而容易形成信任、稳定的咨询关系,从而达到较好的咨询效果。朋辈辅导的实施更加灵活,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严格限制,只要咨询双方的条件允许,即可实施辅导,个别对话、团体互助、心理沙龙、网络聊天、心理电影赏析等活动都是具有朋辈辅导特点的心理辅导形式。

3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延伸

伴随着网络技术成长的当代大学生,其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都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因此,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在网络环境中继续延伸,抢占网络阵地,营造有利于心理健康的网络氛围。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开辟网上心理教育网站,生动丰富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通过网络促进学生与社会、学生与教师、家长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境性、情感性。此外,运用网络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并跟踪监控,从而更科学地推进心理教育工作。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只是一种教学技术和方法,它所体现的是一种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随着这种理念的更新、文明程度的提高、教育的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改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获得广泛而普遍的发展,其科技化程度也将迅速提升。

参考文献

[1]戴兴玉.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实施途径[D].长春:吉林大学,2006.

[2]沈德立,马惠霞,白学军.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结构及其实证研究[J].心理科学,2009,32(2):259-261.

[3]包海兰.高校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0(8):44.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内容范文6

 

1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1.1学业压力过大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不能够适应高职院校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从而导致他们学习的动力减弱,并且长久下去很容易让他们丧失学习的兴趣,形成 一种恶性循环。这样最终会导致这些学生在考试上不及格,进而带来焦虑、厌学、自信心降低、惧怕考试等一系列的严重后果。总而言之,这些学生会因为学 业上的过多压力而给心理上带来沉重的负担,产生心理问题。

 

1.2人际交往问题

 

每个人都愿意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但是很多高职院校学生却由于较少与他人交往,缺乏人际交往经验。这主要表现在缺乏主动交往人的能力,在公共 场合与他人交往缺乏信心和勇气,在参加集体活动与他人交往时,既充满期待又担心失败。另外,由于学生之间交往不足,容易与他人之间产生妒忌、猜疑等 不良心理问题。

 

1.3情绪控制问题

 

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还处于青春发育期,所以他们社会经验不足,并且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认识尚且不成熟。青年人的情绪波动较大,自我调节能力不足,很 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另外,他们由于自我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形成,所以易受到外界的各种因素干扰和影响。自身的情绪也随之会大起大落,长此 以往,很容易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

 

2关于创新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议和思考

 

相对传统教学的讲授法,现在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更多地采用一些新的探索性教学模式来让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他们心理健康水平,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最终保证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2.1运用参与式教学法进行心理健康教学

 

心理健康课程相对其他学科课程有其独特性。它既是一门学科,也是一种实贱活动。它是一门以学科形式展开的活动课程。所以在教学中应当注重活动的重要 性,不需严格按照其他学科进行讲授式教学。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与学生形成一种互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有利 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教师开展参与式教学时,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应当重新确定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着重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格平等,相互之间建立朋友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与学生建立和谐、轻松的氛围,有利于教学的展开。

 

然后,教师应当深入地了解所要教授的学生,可以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来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心理上需要解决的问题等等。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有的放矢,确定教学内容,以便有效地展开教学。

 

最后,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心理教育教学中来,进而达到以趣促学的目的。

 

2.2运用团队心理辅导式教学法进行心理健康教学

 

由于一个班级的学生过多,所以实现教师对每个人进行一对一的心理辅导是不现实的,所以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势在必行。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活动来进行团体心理辅导,这些活动有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多向对话“角色扮演”表演等。这能使学生克服交际恐惧、心理羞涩和苦恼,能够有效改善学生的交际水平,有利于提高整体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同时,在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时,会发现一些个别同学存在的心理问题,有别于其他普遍性心理问题。这就需要教师针对这些学生进行单独的心理辅导。个案辅导的方式主要包括当面谈话辅导、电话辅导和网络聊天辅导等等。

 

2.3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其他学科教学之中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只靠心理健康课程来进行是远远不够的,它还需要其他学科教学的支持和补充。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到其他学科教学中去,既是实施心 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其他学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个学科中包含着很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例如语文教学中就有很多积极向上的故事,有利于 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心理观念。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应当考虑到学生的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将各学科中一些知识经验和技能传授给学生,让其内化成为学生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部分,有利于他们心理健康发展。

 

2.4举办相关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高职院校应当多开展一些心理健康活动,加大心理健康卫生宣传,让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从中学到预防和治疗心理问题的方法。心理健康宣传活 动可以通过黑板报、宣传栏、传单和广播等形式进行。这些活动能够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并针对自身发现存在的心理问题,采取有效的应对措 施,也可预防各种心理疾病的产生,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

 

另外,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一些有学分心理健康讲座和学术活动来进一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发展。通过邀请一些名人或者专家来进行讲座传授心理健康知识,会吸引很多同学参加,讲座的内容将会为学生在人际交往、学习态度、情绪控制、职业规划方面提供心理健康指导。

 

开展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磨练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身心理调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交际能力、互助意识以及顽强意志,进而提高了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使学生能够保持一种积极、健康和乐观的心理。

 

3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进入转型期,一些不良社会风气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导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不断增加。通过对心理健康教学模式的探索和 改进,给学生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最终有效地提高心理教学效果。通过心理健康教学,能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而依据学习的知识不 断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陆华.德育工作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理论界,2005(6).

 

[2]袁晶.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研究J].教育学,2011(7).

 

[3]张艳.建立有效的高职院心理健康教育体系J].高职论丛,2007(9).

 

[4]张建平.张祝平.加强高职生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