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犯罪教育初探

未成年人犯罪教育初探

【内容摘要】未成年犯罪近些年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未成年教育是预防未成年犯罪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分析未成年犯罪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提出对未成年人教育的举措。

【关键词】未成年;未成年犯罪;未成年人教育

近年来未成年犯罪逐渐呈现出低龄化和暴力化的特征。未成年人实施犯罪行为造成严重损害结果的案件不断增多。未成年人作为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作为心理和生理都不够成熟的群体,教育工作对降低犯罪率有着重要影响。本文想对未成年的教育提出自己的见解。

一、未成年人的犯罪特征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逐渐呈现出低龄化,暴力化和团伙化。根据2010年在2013年《我国未成年抽样调查分析报告》,2009年14岁以下的未成年犯占比为12.1%,2013年增至27.75%。同时该报告也指出少年犯罪中,使用暴力故意致人重伤死亡,强行夺取财务,窃取公私财物,性犯罪等体现出明显的低龄化,未成年犯罪中分工明确的团伙犯罪增加。

二、该年龄段的未成年人的原因

未成年实施犯罪行为有处于未成年阶段的心理的内部原因和外部环境两方面因素。

(一)未成年的内部原因

首先是未成年人的认知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在面对复杂多样的社会环境时,片面、感性的认识容易受到各种信息的引导不利于形成一个正确积极的价值观。缺乏主体的自觉性和独立判断能力的未成年人难以用理性控制自己的情绪,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和他人观点的影响。比如未成年人容易因为受到同学的言语刺激最后做出故意伤害的行为。其次,该年龄段的未成年人对生活缺少丰富的体验和领悟,对生命和身体缺乏敬畏心。在缺乏知识和认识能力的情况下,未成年人对自身行为理解和控制能力较弱而对外界的敏感度增加,因此易怒,冲动,逞能,斗狠,崇尚暴力是未成年人的普遍特征。实施暴力行为时更加容易达到目的所以未成年人更加容易实施犯罪。同时未成年犯罪团伙化,因为责任分散的心理,未成年人在实施犯罪时通常不关注犯罪结果,出手更加的狠毒。这是导致未成年犯罪往往会产生比普通犯罪更为严重结果的原因

(二)未成年人实施犯罪的外部原因

未成年人的活动场所主要是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三方面对未成年的心理,行为影响非常大,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未成年获得关爱,知识和价值观的主要途径,社会是未成年人行为的场所,与朋友,邻居等人接触也会对未成年的行为产生影响。所以笔者从这三方面对未成年犯罪的原因进行分析。

1.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价值观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家庭存在严重状况比如父母离异或者父母感情不好更加容易导致未成年人实施犯罪行为。家庭生活环境是影响未成年人的性格的塑造,价值观的形成。未能在一个完整的家庭结构里生活导致未成年心理失衡从而实施犯罪行为。同时家庭教育对未成年的成长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教育中的“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方式对子女的溺爱的情形同时存在。而不恰当的家庭教育容易使产生唯我独尊和易怒的性格。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容易产生过激反应,从而导致犯罪结果的发生。

2.学校教育

学校重视未成年人的学习成绩而忽视法制教育。学校对法制教育可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积极作用的认识不够。同时,存在对未成年的管理松懈和老师的教育内容单一和教育方式不当。学习成绩成为了老师和学校的主要关注点,成绩优异的同学更容易得到老师的鼓励和帮助,成绩不好的学生和老师的交流互动较差,相互之间的认可度较低。同时成绩较差的同学容易受到其他同学的歧视,与其他同学很难建立良好的友谊。如此,学习生活不仅很难给未成年人带来成就感和愉悦感还会加重未成年的自卑心理。这样容易导致未成年人产生厌学情绪。缺乏良好的学校教育环境容易导致未成年人生理心理不健康,进而造成未成年人实施违法犯罪行为。

3.社会因素

社会环境对未成年实施犯罪行为也会产生影响,一个良好的文化和教育环境对未成年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图书馆,青少年宫,文化馆这类环境对未成年的成长是更加有利的,但网吧,游戏厅一般会对未成年人的成长造成负面的影响。经常出入网吧,游戏厅的未成年实施犯罪的可能性要高于经常出入图书馆,文化馆的未成年人。由此可见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减少未成年人实施违法犯罪行为。

三、对未成年人的教育

未成年人的教育对预防未成年犯罪或防止未成年再次犯罪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未成年的教育分为预防教育和犯罪矫正教育。根据2013年《我国未成年抽样调查分析报告》未成年的悔罪占93%,不后悔的仅占0.9%,这表明让未成年人改邪归正回归正常生活,对犯罪的未成年人进行矫正教育的意义是重大的。

(一)预防教育

在犯罪预防阶段主要是家庭和学校承担教育工作。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培养未成年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注意未成年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问题。

(二)家庭教育

作为对未成年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主要教育方式,未成年的心理和精神需求是家庭教育的一个关注重点,对被自尊的需求和对爱的渴望是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的主要精神需求,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父母的开导,有利于未成年的心理健康。但社会节奏加快,压力变大,父母极少关注未成年人的精神需求和心理健康,提供充足的物质需求仍是很多父母履行监护职责的主要方式,因此产生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改变家庭教育的观念是对父母更好的履行监护义务有着积极作用。同时国家应当为在外打工子女与父母共同生活提供便利,减少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数量。在家庭教育中要加强对法律知识的教育,未成年实施犯罪行为时接近70%的未成年人不知道或没考虑过自己实施的是犯罪行为。法制教育属于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家庭活动中父母可以陪伴未成年人观看法制节目和法律相关的电影,不仅可以学习到法律知识也是树立未成年人基本的正义观和价值取向的重要途径。

(三)学校教育

学校不仅是学生学校书本知识的场所也是未成年人学习与人相处和行为准则的重要场所。学校的主要关注点是学生的学习,对于学生与人相处的能力和行为规范,学校和老师的关注度比较不足。首先,针对行为规范,学校应当通过与当地的法院,检察院对未成年人开展法制教育。其次,老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针对学生在学习和学校生活中遇到的困扰也要予以关注,帮助未成年人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最后,学校应当设立心理咨询室,当未成年遇到心理上的问题时,通过专业的心理人员协助解决,可以更加高效的帮助未成年人,避免未成年人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

(四)矫正教育

针对实施过非法行为或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矫正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回归正常生活,防止再次犯罪。矫正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区和检察机关共同承担。首先,需要家庭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使未成年人回归家庭。同时父母应当加强对未成年人行为的管理,防止未成年人与不良的社会朋友交往再次实施违法犯罪行为。其次,学校方面需要避免其他同学对未成年人产生歧视,为犯罪的未成年人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老师需要加强对未成年人行为和心理的关注,让未成年人愿意上学。学校的心理咨询室需要定期对犯罪的未成年人的心理进行测评和心理辅导,培养其健康的心态。社区矫正可以对未成年人的矫正教育工作予以协助。社区矫正对对罪犯的矫正教育有着比较系统的理论方法,在未成年人在固定的时间段在社区接受社区教育,通过有法学,刑法学,犯罪心理学等相关知识的人的帮助,可以提升矫正效果,降低未成年人的再犯率。最后,检察院属于监督机关,针对未成年的矫正教育,检察院应当予以配合和监督。对于家庭教育,检查机关可以定期回访,了解未成年人的精神状态,必要情况下,对未成年人进行法制教育,检察院也应当与学校配合,关注未成年的心理和行为,帮助未成年人重新进入学习生活和避免未成年人再次实施违法犯罪行为。检察院可以根据未成年的心理行为状况与社区矫正机关一同对未成年的矫正教育进行调整。

四、总结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数据表明,未成年犯罪率逐年呈下降趋势,但是未成年犯罪呈现低龄化和未成年犯罪往往会造成比较严重的损害结果。所以对未成年的教育是降低未成年犯罪率和再犯率有着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陈曼琳.关于降低刑事责任年龄问题的思考[D].江西财经大学,2018.

[2]许霜.从校园暴力看犯罪低龄化[J].法制博览,2019,07:67-69.

作者:张忻 单位:武汉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