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技能竞赛论文范例6篇

实验技能竞赛论文

实验技能竞赛论文范文1

[关键词]电子设计大赛 实践教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TN0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4-0085-02

一、引言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面向大学生的群众性科技活动,目的在于按照紧密结合教学实际,着重基础、注重前沿的原则,促进电子信息类专业和课程的建设,引导高等学校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工程实践的训练,提高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电子设计、制作的综合能力;吸引、鼓励广大学生踊跃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目前,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已经成为教育部主办的最有影响力的在校大学生竞赛活动之一。

2011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广东赛区的组织工作由华南农业大学承办。实验室作为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的主要场所,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大赛的组织与承办,进一步促进了我校电子类实践教学的建设与发展。

二、2011年电子设计大赛广东赛区赛事回顾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权威性受到全国各高校和企业的高度认可与赞同。2011年是广东省赛区参加该赛事的第10周年,也是华南农业大学参加该竞赛的第10周年。为了进一步推动这项赛事的健康有序进展,激发学生参赛的热情和积极性,华南农业大学十分重视大赛的参赛工作和本次承办工作。

截至2011年6月28日,广东赛区共收到来自广东省的80所高校(39所本科院校,41所高职院校)的报名参赛信息,共有593支参赛队伍、1779名学生报名参加比赛。比上届增加了11所高校,增加了62支参赛队伍,为历届参赛人数最多的一次赛事。为了使参赛学校和参赛队伍及时了解赛事的信息和通知,组委会于2011年6月28日及时开通了2011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广东赛区的官方网站(http:///),并陆续在此网站上了相关信息。

2011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广东省赛区测评工作于9月9日-9月11日在华南农业大学进行。本次竞赛共有593支参赛队伍报名,573支参赛队伍参加测评,经过专家组测评、讨论决定,共评比出广东省一等奖57项,二等奖93项,三等奖123项,其他参加测评的参赛队伍为成功参赛奖,如表1所示。全国一等奖共6队,其中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DG4810队伍(队员:满兴震,詹一挥,田宇,指导教师:熊建平)获“瑞萨杯”奖,全国二等奖共39队。

表1 广东赛区获奖情况统计表

为保证本次电子设计竞赛测评工作的公平性和评测质量,根据全国组委会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2009-2012)专家工作守则》要求,本次竞赛对评审专家的组成采取了各校推荐和组委会遴选相结合的原则。各高校推选的专家必须具备副高级以上职称,在电子工程相关教学科研领域具有丰富的经验和一定的影响力。组委会确定了43位来自省内本科和高职高专院校的专家对学生的参赛作品进行评审,其中女性专家10名,专家合影如图1所示。

三、电子设计大赛促进实践教学改革

(一)激发学生对实践教学环节的学习主动性

高等教育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特别是受“重理论轻实践”观念影响,学生对实践教学环节往往并不十分重视。电子设计大赛命题往往是一个或几个学生就能够完成的、规模不太大的电子系统,没有现成的实验步骤,需要自己设计并完成,而且学生还要能够自行检验系统是否合理,是否达到要求,这就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竞赛的促动下,学生对实践技能训练产生了很大的热情,使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完善实践教学的软硬件条件

为了方便参赛学生开展实践技能训练和科研活动,学校建立了全天候实验室开放制度,设立了创新实验室,并自主开发了开放实验室管理软件专门用于南楼408创新实验室的管理。对参赛队员和测评专家来说,配备齐全的各级各类的实验设备,是保证学生顺利完成设计和专家顺利完成测评工作的前提条件。为此学校以承办电子设计大赛为契机,加大对实验设备的投入,更新设备,保障了我校学生参赛期间和为期4天的广东省竞赛作品测评以及综合测评期间的设备需求。本次广东赛区的现场测评均设在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南楼电子工程系与自动化系实验室,共13个实验分室。共使用测评仪器251台套。测评仪器使用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测评工作使用的设备台套

(三)发现不足进而深化实践教学内容改革

高校实践教学过于薄弱,实践教学内容过于教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教授在本次赛事总结会议中表示,非常支持这样的学术性比赛,并建议今后应当把实际科研与大型科技类比赛结合起来,把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思维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在比赛中赛出更好的成绩。

电子竞赛选题的内容充分体现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依托电子设计大赛,我校拓宽实践教学的思路,深化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加强综合性实践教学,减少验证性实验;注意实践教学内容的更新,不断将新理论、新技术介绍给学生;注重考核方式的多样化,鼓励学生阅读相关电子刊物,并以论文、读书笔记、小产品设计等形式作为作业或考试的一部分。

(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电子设计大赛需要的理论知识涉及电子信息技术的各个方面。电子设计竞赛实质是学生专业综合素质技能的竞赛,是实际科研活动和实际生产过程的缩影。在知识考查方面具有广泛性和深入性,在综合设计能力考察方面也具有一定难度。这不仅要求学生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同时需具有熟练的实践技能,并且能够熟练查阅资料,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发扬团队精神,互相取长补短。在大赛的促动下,学生自发地进行技能训练,到实验室的次数和频率都大大增加。参加过大赛的学生普遍反映,在后续的学习中,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信心明显增强。目前,不少知名的企业如合众达电子、深圳华为、深圳中兴、金信通信等来学校招收毕业生时,都表示愿意对参加过电子大赛并获奖的学生以优惠条件优先录用。

四、结束语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其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其作用、意义也得到了广泛的肯定。通过参与并承办2011年广东赛区的赛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了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有效地检验了我校电子类实践教学的水平和质量,促进了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张育广,邓俊,李彦超,等.实验技能竞赛与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8):207-209.

[2] 于微波,姜长泓,刘珀.以电子设计大赛促进实践教学改革[J].当代教育论坛,2010,(6):40-41.

[3] 孙艳丽, 孙晶,宫俪铭.以电子设计大赛促进实验室管理[J].科技信息,2011,(17):183-184.

实验技能竞赛论文范文2

关键词:科技竞赛;创新人才;科技竞赛网络体系;创新学分

Build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petition platform to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Chen Meijuan, Gao Guohua, Zhang Hongguang, Zhu Hong, Song Guangqing, Tai Fe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124

Abstract: Competition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innovation and personnel training, this article from the structures of three-dimensional technology race network system, and related supporting conditions and safeguard mechanisms described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ompetition platform to promote the innovation and personnel training practices and outcom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petition promote the teaching reform and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in student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mpressive.

Key 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petition; innovative talen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petition network system; creative credit

科技竞赛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高校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相关学科与行业紧密融合、促进相关专业课程与教材改革的重要措施。北京工业大学高度重视学生科技竞赛平台的建设,从科学系统观的角度构建了学校、省部市、国家、国际4级多层次、全方位、立体性科技竞赛网络体系,并通过一系列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的出台、实验室开放制度的实施、科技竞赛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本科生导师制、校园文化建设等举措保障了学生科技竞赛的规范化和长效性,充分发挥了科技竞赛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独特的有效性,竞赛促进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学生科技成果成绩斐然。

1 科学引导,系统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立体性科技竞赛网络体系

为了构建一个科学的科技竞赛体系,加强对学生参与科技竞赛的引导,我校近几年致力于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立体性科技竞赛网络体系,了《北京工业大学本科生科技竞赛项目认定名单》,学校组织认定的竞赛项目由2006年的20多项增至2011年的125项,扩大了竞赛类型及项目,为学生参与科技竞赛和创新活动提供了各种机会。该体系面向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点面兼顾”,设有基础类、专业基础类、专业类竞赛;同时竞赛项目又分国际、国家、省部市、校级4个级别不同层次,既有适合精英学生的顶尖国际赛事,也有适合大众学生的各类校级竞赛,力争使每名学生都有参与科技竞赛的机会和经历。

2 加强制度建设与硬件平台建设,完善竞赛条件保障机制

2.1 科学规划,统筹构建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教学计划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科技竞赛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我校把科技竞赛与实践教学体系及理论教学体系综合考虑,把学生科技竞赛以创新学分的形式纳入整体教学计划,实现理论、实践、创新的有机融合,实现计划内刚性规定与个性化自主选择的相互统一,使科技竞赛与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并且相互衔接、紧密配合,拧成“一股绳”,以达到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2]。

2.2 设立创新学分,为竞赛提供政策保障

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而自主的多样化自主创新环境,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我校在2007年修订本科教学计划时,同时出台《北京工业大学创新学分实施办法》(工大教发 [2007] 005号),对本科生创新学分获取要求及获取途径进行了规定。创新学分成为本科生获得毕业资格的必要条件。理工类专业学生应修不少于4学分的创新学分,其他专业学生应修不少于2学分的创新学分[2]。根据我校创新学分的相关规定,科技竞赛是获得创新学分的重要途径。

2.3 健全保障机制,激发师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科技竞赛不是常规的教学,而是一项由学院、教师、学生等共同参与的活动,涉及面很广,为了保证科技竞赛的有序开展和可持续性地不断完善发展,我校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和统一的管理机构,配有相应的经费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

《北京工业大学学生科技竞赛管理条例》《北京工业大学奖励办法》的出台,形成了参赛学生、指导教师的有效激励机制,明确了竞赛保障经费、考核奖励办法、以及竞赛组织中学院及学校的责任与义务,实现了对竞赛的统筹管理。良好的管理机制充分调动了师生参与科技竞赛的积极性,同时也使科技竞赛的管理更加规范化。

2.4 实施实验室开放制度,为竞赛提供条件保障

为了给学生开展科技竞赛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学校实施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实验室开放,尤其注重开放的内涵。一是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师根据科研或竞赛有选择性地为学生提供研究课题,供学生选择;二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研究和自我发展,将实验室开放与学生科技竞赛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相配合,使学生自己带着问题进入实验室,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从而为科技竞赛的开展提供了教学与场地支持[3,4]。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目前已形成了以开放实验室促进大学生科技竞赛,以科技竞赛推动实验室开放的良性互动循环机制。

2.5 加大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为竞赛提供基础支撑保障

为给学生参加科技竞赛提供一个良好的实践环境,我校依托现有的实验室和示范中心,建立了多个创新实践基地和创新实验室,并全天候向学生开放,为学生参加科技竞赛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平台。电子设计竞赛的获奖者也是受益者—RIGOL公司的3位创始人当年就是在电子设计竞赛基地设计制作参赛作品并不断完善,终于在他们毕业后的第2年成功在市面上推出了他们的第一款示波器产品。如今该公司已多次赞助我校的电子设计竞赛,并于2010年10月与我校共建创新实验室。

与此同时我校也积极联合国内外知名企业和单位,校企共建科技创新实践基地[5-8],这些基地不仅为学生进行科技竞赛提供支持,同时也以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为内容与学校共同主办或承办科技竞赛活动,实现人才培养、社会需求与就业的良性互动。其中嵌入式系统科技竞赛创新实践基地是我校联合美国赛灵思公司共同建立的,并共同承办OpenHW开放源码硬件与嵌入式大赛,2011年在该基地的支持下,学生创新作品“智能购物车”获第八届Digilent杯全球FPGA电子设计大赛总决赛 “最受欢迎项目奖”,并在随后的第五届中国专利周展和第40届日内瓦发明展上分别荣获“校园发明与创新金奖”和“国家特别奖和组委会银奖”。

2.6 引导探索,丰富校园文化,为竞赛注入自主活力

在全校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实现教师对学生的尽早引导和辅导,学生可以尽早了解学科领域、增强专业兴趣和学习动力,进而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并在团队的科技活动项目中逐渐成长。2011年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一种新型的外骨骼式主从机器人遥控操作系统”就诞生于这样的团队,该作品还参加了第六届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2011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创新与发展”主题展、第十五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等,被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北京电视台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

为了促进学生科技竞赛的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学校提倡学生根据兴趣自发组成兴趣小组,将感兴趣的竞赛题目转变为科研题目进行研究。通过兴趣小组锻炼,学生获取了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和实践技能,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参赛热情与积极性也空前高涨。同时一年一度的校园科技节,更是点燃了学生参与科技竞赛的激情。

2.7 搭建竞赛成果展示平台, 增强校内外交流与合作

本着增强认知、培养兴趣、激发创新、赛事介绍、赛前培训、成果展示、启迪智慧、增强交流、培育创业、营造氛围的目的,选择优秀科技竞赛获奖成果在本科生创新实践成果展室进行展出,并全年向校内外开放。在增强学生专业认同感的同时又扩大了对外宣传与交流,促进了校校、校研、校企之间的合作,以及学生科技成果的转化,也推进了学生科技竞赛活动深入广泛的开展。

3 成果

为充分发挥本科生科技竞赛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我校不断探索结合科技竞赛的个性化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了多层次、全方位、立体性科技竞赛网络体系及其相应的管理机制、激励机制和政策保障机制,投入和建设了多个科技竞赛创新实践基地,逐步搭建起科学、合理的科技竞赛平台,使科技竞赛真正成为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近两年学生基于科技竞赛发表学术论文142篇、申请专利49项,在国内外作学术报告5次,年参与竞赛人次达8 000人次,近五年共获得国际级奖12项、部级奖412项、省部级奖453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明显增强。

同时学校也以科技竞赛为契机积极推进课程与教学改革,以竞赛推动教学内容、教学体系改革,以教改为科技竞赛提供更强的支持,教学改革与科技竞赛互动双赢,促进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电子设计竞赛在我校电子类相关课程的设置、精品课程的建设、教学内容和实验项目的改革和自制实验设备、教学研究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结合电子设计竞赛开设了电子设计分类与实现创新实践课程[12],出版了北京市精品课程《电子工程设计》教材,开展了题为通过电子设计竞赛,培养学生的基本综合能力,电子信息类人才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建设的教育教学研究,并分别获得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通过这些举措,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调动了学生学习与研究的热情,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我校将继续以学生科技竞赛为切入点,加强平台建设,促进行业融合,推动教学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创新型国家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雨竹,袁亚丽,张红光,朱红,陈美娟.“两模块,四结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10,(5):103-105.

[2] 唐铁军,王平祥,王春潮.课内外结合,构建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4):19-22.

[3] 张红光,李雨竹,袁亚丽,朱红.以创新学分为切入点,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3):209-211.

[4] 顾留华,夏海兰,党传升.建立实验室开放运行机制的思考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2):157-159.

[5] 薛素铎,张红光,安琳,赵一夫,兰劲华,朱红.加强教学基地建设,培育实验教学示范中心[J].中国大学教学,2007,(6):28-30

[6] 朱红,张红光,周竞学,李雨竹,袁亚丽.以教学基地建设搭建实践教学改革平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130-132.

实验技能竞赛论文范文3

论文关键词:创新能力;科技竞赛;大学生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培养创新型人才逐渐成为高校的主要任务之一。大学生科技竞赛由于强调师生共同参与完成科技作品的设计与研发,打破了以往过分侧重理论知识传授忽视对学生创造性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因而成为理工科高校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主要手段和重要突破口。理工科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是综合能力训练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随着社会对实践型人才需求的增长,传统实践教学和管理模式导致学生就业困难,迫切要求高校能够适应社会需要,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学习的能力和运用创新思维的方法,勇于发明和创新。因此,完善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探索新的能力培养模式,搭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对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河南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学生近年来参加各类科技竞赛的实践,对于如何通过竞赛提高学生的设计、开发能力,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协作意识、理论联系实际等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探索,并对如何形成规范、科学和系统的管理机制,搭建学生科技竞赛平台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一、理工科大学生科技竞赛简介

近年来,我院学生参加的全国性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主要有: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天华杯”全国电子专业人才设计与技能大赛和“美新杯”全国微纳米传感器应用大赛。这些竞赛能够充分激发大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兴趣,引导他们寻找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在科技活动中体会实验和创造的乐趣,有效地提高了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理工科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1.综合性强

以“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为例,该项赛事融合了电子、控制、机械、信息等诸多学科领域的知识,要求学生完成一个综合性的控制系统。学生在参赛过程中不仅要设计图像处理、电机驱动等电子电路,还要调校车模的机械传动机构、舵机转向机构、轮胎约束角度以及构建双闭环电机调速系统、编写智能车系统控制软件等。参赛学生需要综合运用多个专业的多门课程知识,从而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设计和实践能力。

2.强调团队合作

正是由于参赛作品的综合性强,系统都比较复杂,因此需要多名同学组成一个团队,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作品。一件作品从立项、设计、开发、调试到撰写文档,往往要经历半年以上的时间,需要坚定的精神动力和明确的开发目标,不断调整,持续改进。在上述诸多科技竞赛中,参赛学生往往需要侧重于硬件、软件、算法、机械、控制、文档等某一个方面,充分发挥团队的总体能力。

3.对实践动手能力要求高

参赛团队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品的设计、开发、调试和归档等工作,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和设计水平,还需要很强的动手能力。例如“天华杯”全国电子专业人才设计与技能大赛采用全封闭的比赛方式,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4个小时或6个小时,不同的竞赛项目用时也不同)完成电路识图、元件选择、硬件焊接、软件编写、系统调试和文档整理等工作,对参赛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4.发展不均衡

全国性的大学生科技竞赛在少数重点大学和综合性大学发展势头比较好,参与面也越来越广,但是各个高校由于资金、制度和重视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在组织和参与科技竞赛方面的积极性各不相同,部分大学开展缓慢,有的甚至尚未开展。

科技竞赛不是单纯的理论知识考试或者设计竞赛,也不仅仅是实验制作比赛,而是由若干学生组成的参赛队共同设计、制作完成有特定应用背景的项目。在竞赛过程中既强调理论设计,更强调动手实现,着重考察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开展科技竞赛符合新时期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方法,竞赛成绩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学校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改革成果。

二、科技竞赛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能通过对所掌握知识的运用以及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综合、评价,发现新的现象和规律,提出新的理论和方法,创造出新的物质产品和思想文化成果,解决前人未曾解决的问题。创新型人才还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善于与人合作,学习能力强,能够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科学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创新型人才主要包括学术知识型和应用技术型创新人才,对理工科高校而言,是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为主,重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参加科技竞赛的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实践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等个人素质。科技竞赛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1.科技竞赛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往往隐性存在于学生内心,需要充分激发才能运用并发挥出能量。学科竞赛的题目基本上都是来源于真实的社会应用背景,不像课堂习题或课程实验那样具有直接和确定的答案。这样的题目往往需要学生发挥创新探索能力,在已有知识结构和理论水平的基础上,综合分析、科学规划并最终创造性地提出自己独特的解决方案。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赛题,就是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新技术、新仪器、新设备应用方面的设计,引导学生走上创新的轨道,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通过在党赛中不断尝试和主动求索,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同时,各类竞赛所需知识面广,促使学生积极获取本专业以外的学科知识,在学习中学会分析和运用,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逻辑创新思维能力。

2.科技竞赛能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科竞赛的问题一般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及灵活性的特点,一方面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这些题目往往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因此需要学生充分发挥创新能力,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例如“美新杯”全国微纳米传感器应用大赛就没有设定参赛题目,而是由参赛选手挥洒创意、自由发挥,只要所设计和开发的作品新颖、独特、实用即可。每年的参赛作品也充分证明了广大青年学子无穷的创意来源和出众的创新能力。在参赛过程中,不但需要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而且需要意志、勇气和信心等非智力因素。竞赛小组成员有时来自不同年级和专业,必须分工合作,取长补短,密切配合,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和智慧,最大限度地体现团队精神。

3.科技竞赛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

创业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社会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创新人才是创业的基础,在以学科竞赛为平台的创新人才培养中,学生的创业素质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为今后学生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许多企业和风险投资公司也越来越关注并积极参与到了大学生的科技竞赛活动中,希望从中汲取创意、发现人才,例如“美新杯”全国微纳米传感器应用大赛的评委绝大多数都是全国知名企业的代表,最近两年的获奖作品中有许多都获得了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参赛学生依靠作品摇身一变成为了老板。因此,科技竞赛有利于提高高校学生的创业能力,并且日益成为理工科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途径和良好载体。

三、基于科技竞赛的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思路

1.整合资源,搭建科技创新实践平台

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必须以学院的科研平台为依托。为此,我院以部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河南省高等学校控制工程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和河南省重点学科等科研平台为依托,专门为学生建立创新实验室,吸纳优秀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创新实验室配备有单片机、DSP、FPGA、PLC等开发平台以及机器人、机械手等专业实验设备,为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优良的条件。每年都有近千名同学在创新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和比赛训练。创新实验室逐渐成为学生科技创新的孵化基地。此外,根据各大科技竞赛的需要,学院还支持学生成立了“飞思卡尔”智能车俱乐部、物联网研究室等相关组织,分配专用场地,配备专业仪器设备,指派专职指导教师,搭建创新所必需的平台环境。

2.健全机制,完善科技竞赛制度平台

为保障科技竞赛活动健康有序地开展,加强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引导和支持,积极鼓励广大师生踊跃参赛、多出成果,进而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学院在贯彻落实学校各项奖励制度的基础上,制订了多项规章制度,划拨了科技竞赛专项保障经费,明确了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和相关的考核奖励办法。对在科技创新方面成绩优异的学生在评奖评先中予以加分,在保送研究生、就业推荐过程中给予政策倾斜。对于在指导科技竞赛活动中成绩卓越的指导老师在津贴分配方面给予额外的物质奖励,充分调动指导老师的积极性。这些举措极大地激发了师生参与创新教育和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科技竞赛活动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从而有力地支持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此外,明确了校院两级工作职责,规范组织机构,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任课教师、辅导员、学校网站、校园展板等多种途经宣传和倡导竞赛活动,一方面可以使广大同学深入了解各类科技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树立榜样,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从而为科技竞赛搭建科学的制度平台。

3.优化队伍,强化科技竞赛智慧平台

教师的悉心辅导是提高科技竞赛活动质量的必要保障,一支具有合作精神的高水平竞赛师资队伍是将竞赛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有效结合的保证。学院专门成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领导小组和大学生科技创新指导教师团队,抽调老、中、青骨干教师并注重职称、年龄、专业搭配,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实力过硬、认真负责的优秀指导教师队伍。每逢大赛,学院从指导老师团队中抽调精兵强将,安排指导学生参赛,取得了良好效果。学院在进修、聘级和评优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来吸引优秀教师投入竞赛工作,采取了引进竞赛专长师资、多渠道派遣教师参加培训以及加强竞赛指导教师间的经验交流等举措,全面提高教师的竞赛指导能力和职业精神,为学科竞赛构建一个核心的智慧平台。

4.营造氛围,优化科技竞赛环境平台

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和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在科技竞赛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营造浓厚的氛围,我院采取了多方面的举措。

首先,举办电气学院学生科技讲堂、科技创新一席谈、创意大杂烩和学科竞赛成果报告会等,使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经常进行交流,了解学科前沿,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传、帮、带作用,发挥榜样的力量,影响和激励更多学生参与并专注于科技竞赛活动。

其次,着力打造品牌活动,充分利用影响广、水平高、趣味性强的科技竞赛活动,注重积淀,形成了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飞思卡尔”、“天华杯”和“美新杯”等几大特色竞赛活动。

最后,树立民主开放、自由创新的理念,激发学生的各种兴趣,保护学生的创新思想和行为,为学生个性自由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使学生在一个自由的环境中进行创新和创业实践。

实验技能竞赛论文范文4

关键词:科技竞赛 创新能力 思维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3(c)-0224-01

对于高校来说,目前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创新型社会的需求,导致现在的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反思创新型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当务之急。通过对用人单位的回访与调查,得到的结论是我们的学生只能纸上谈兵,遇到实际的问题就束手无策。所以培养大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也是建设创新型社会的关键。近些年来,各种大学生竞赛活动雨后春笋般的遍地开花,这里包括教育部、工信部组织的,也有企业组织的,这些活动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关键的引导性作用。很多学校也开始重视学生这些方面能力的培养,设置了创新基地、创新中心、创新实验室等机构。该文就科技活动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与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

1 科技竞赛活动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

科技竞赛活动是大学生课余生活得第二课堂,本质是创新实践活动。学生在参加科技竞赛的目的是为了拿到相应的成绩,但是他们会发现其实重要的并不是成绩,而是在过程中学到的专业知识,在过程对课堂上理论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目前有非常多的竞赛并不局限在单一的专业里,需要很多专业的融合。例如“飞思卡尔”智能车比赛,这里面融合了电子信息工程、程序编写、机械调整等专业知识。这就要求学生平时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短短的时间能够拿出好的作品是不容易的。竞赛的残酷,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具体表现如下。

1.1 科学素质的培养

每项科技竞赛组委会要求的时间都不相同,比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要求四天三夜的时间拿出成型的作品并要附带设计报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速赛要求在六个月的时间内完成……。这要求学生在平时对知识的积累和思维模式的培养,尤其是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需要利用课余时间“泡”在实验室里,根据指导教师给的相关课题进行研究和知识积累。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问题会凸现出来,这里包括人际关系、技术难题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指导老师需要正确引导让学生独立解决。很多知识层面的问题学生都会用自己的方法解决。以我院学生创新实验室为例,有一半以上的同学选择上网查阅资料;有不到两成同学选择咨询老师;三成同学选择团队协商解决;选择其他方式解决的不到一成。这说明学生在准备科技竞赛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会更有针对性的去解决,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又会使学生明白科学是严禁的,必须要有务实的态度。这恰与理论学习不同,理论学习时很对同学不是非常了解自己到底哪里明白,哪里糊涂,结果到考试的时候靠死记硬背通过考试,对于理论知识的应用更是不清楚。

1.2 创新思维的培养

每项科技竞赛都会要求学生完成一个成型的作品,但一般都会分成两个层次,基本指标和发挥指标,此外还会有一个部分成为创新点。基本指标对学生基础知识要求的比较多,发挥指标要求学生在专业基础上有相应的拔高,不仅如此发挥部分还会设计其他专业的内容。而创新点则是在作品完成的基础上检验学生对个性思维的体现。例如我院学生参加黑龙江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时,评委在成绩单中写出有11处创新点。实践表明,这种方式非常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锻炼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科技竞赛活动发部分都是以团队的形式存在,一般情况要求三个人组成一个小团体来完成比赛。因为竞赛题目可能涉及几个专业,所以一个组的队员可能来自不同班级,不同专业。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准备竞赛的过程中要相互学习,扩充自己的知识宽度,此外,队员间要分工明确,相互合作,要有团队合作意识。指导教师要在平时引导学生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让他们并肩作战。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涉及到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维性的,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通过科技竞赛活动这个载体,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创新思维、团队精神,这是创新性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

2 科技竞赛活动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2.1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发展不平衡

以电子竞赛为例,重点高校的成绩优于普通高校。重点高校的师资力量和设备级别要优于普通高校。在作品测试的时候很多普通高校的学生不会使用高级别的仪器,当然作品的指标也不如重点高校学生的作品。科技竞赛基本都是偏重于理工科学生,而文科学生多在论文和艺术类竞赛中取得成绩。

2.2 学生实际参与率低,理论教育与实践环节脱节

很多高校已经开始进行了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教师还是一味的以填鸭式的方式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没有真正的改变其传统的教育体制。很多学校现在开始用一些优惠的条件引导学生参加科技竞赛活动,如获得什么样的成绩可以保研等。大学生不参加科技竞赛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知识储备和能力方面存在问题,理论知识储备不够与实践能力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提高。

2.3 缺乏教师指导和帮助,科技创新水平急待提高

科技竞赛不仅需要学生的热情和努力,同时对指导教师也是有非常高的要求。指导教师对竞赛题目的理解、对方案的选择、过程中的应变能力直接影响着参赛队员的积极性。因为科技竞赛是一项非常繁琐并耗费精力和时间的工作,所以很多老师不愿意参与其中,到处更多的时间去上课、搞科研,这也是导致学生科技竞赛中成功率低或科技含量低的重要因素。

科技竞赛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培养适应社会,满足企业需求的学生非常重要,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方方面面,同时也能够检验一个教师是否能够适应社会的进步。昨天的教师能否教育今天的学生去面对企业明天的困难。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开展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的通知 [EB/OL].http:////edos/website 18/info12189. htm,2005-05-22.

实验技能竞赛论文范文5

1.创新实践教育必须把电子信息技术作为主导内容

理论上讲高校的创新实践教育内容应该涵盖该校的所有学科,但必须以高新技术为主导,这一点是必然的,否则就谈不上创新。而在高新科学技术中,电子信息学科则应是首当其冲的龙头学科,这也是毋庸置疑的,我校在开展创新实践教育中,无论是起步阶段,还是现已成立“大学生创新院”全面展开的今天,电子信息技术一直是创新实践教育的主导内容,以其为龙头学科带动其它相关学科,共同提高和发展。究其原因不外有两点:

第一,电子信息技术在诸多高新技术中是发展最快、最具活力、而且对自然科学的其它领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乃至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最大的学科。作为在高校学习的大学生们,无论是电类的,还是非电类的,也无论理科的还是工科的,都必须对电子信息技术(包括模拟技术及数字技术、电子视听技术、电子测量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近代通信技术、计算机科学及应用技术、光电技术等等)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都必须掌握和具有一定的电子信息技术方面的应用能力。我们所说的创新能力,当然而且必须包括电子信息方面的应用能力。

第二,21世纪既是电子信息时代,同时也是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相互融合的时代。这是当今科学技术发展最鲜明的特点之一。当前,电子信息学科已成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焦点,几乎找不到不采用电子信息技术为本学科服务的学科,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和规律。很多非电学科都在大量采用电子信息技术来提高本学科的自动化程度,以电测技术来提高本学科的测量速度、范围和精度,从而促进本学科的发展。很多学科已把采不采用电子信息技术作为衡量其是否先进,是否接近现代化的尺度。因此,将其列为创新教育的主导内容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经验证明,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主导内容的创新实践教育对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那些学有余力的非电专业学生大都渴望获取这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我校除各院系设有创新教育分中心外,还成立了面向全校的“大学生创新院”。在创新院下设的三个创新教育实践班中,其中两个属于电子信息学科,即“机电实践强化班”和“软件实践强化班”,而另一个“数模强化班”也以计算机为写作工具。而参加这三个中心活动的学生中,非电专业学生占65%,可见这些非电专业学生对学习电子信息技术的渴望程度。这些学生通过在中心的活动,创新实践能力显著提高。我院在2003年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中获得E题全国一等奖的三个学生,其中两个是校机械学院的学生。这些学生通过中心的培训,使本专业与电子信息技术紧密结合,从而显著地提高了创新实践能力。

2.全国电子设计竞赛活动为高校的创新实践教育活动提供了一个好平台

近年来,全国各地举办了很多大型的科技竞赛活动,如“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索尼杯全国电子设计大赛。我院的学生都积极参与了这些赛事。从效果看,确实起到了促进和深化创新教育实践活动的作用。笔者作为多次竞赛的指导教师,感受颇深。

(1)以竞赛为契机开展创新实践活动 自1994年始,全国电子设计竞赛已成功举办6届。从学生参赛就可看出电子设计大赛对创新实践教育的影响力,各高校均把参赛作为创新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为参加竞赛,我校组成了多个技术专题组,围绕技术专题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学校主管部门则为这些活动提供各种条件,并举办校内的电子设计竞赛,参赛师生都显现出极大的热情,从而推动了创新实践教育活动。

(2)以竞赛来检验创新实践教育效果 开展创新实践教育,根本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创新实践意识并提高其创新实践能力。创新实践教育与学校传统的课内教育不同,不能通过一张考卷来评定其教学效果。但各种科技大赛,则是对学员创新实践能力的综合考评尺度。比如电子设计竞赛,从拿到考题后,选题、查阅资料、设计计算、备件、实际动手实施、调试、最后完成作品并写出论文,这些都要在短短的几天内完成,而且这期间可能还要不断修改方案,反复调试。这是对参赛者综合素质的全面检验和考核,是对学员的理论水平、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实际动手能力、软硬件综合应用能力、论文书写能力及品质意志、团结协作精神等的大测验。这些能力是实实在在的创新能力,来不得半点侥幸。这也是各高校为什么如此重视这个赛事的主要原因。

3.全国电子设计竞赛有力地促进了高校的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

实验技能竞赛论文范文6

[关键词]医学检验技术;技能竞赛;教学;融通

[中图分类号]R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654(2018)01(b)-0091-02

2005年國务院下发《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8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建立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制度,建立“校校有比赛,层层有选拔,全国有大赛”的职业学校技能竞赛序列,形成“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职业技能竞赛”的局面[1]。职业技能竞赛不仅是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同时也是提升职业教育质量、评价职业教育水平的重要手段。但职业教育技能竞赛仅仅是培养学生的一个手段,它应该融合在学校的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和学生工作中。

从2014年举行首届全国卫生职业院校检验技能竞赛以来,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组织学生先后参加了三届全国检验技能竞赛,大赛主要包括白细胞计数及临床应用、细菌分离技术、革兰染色及细菌鉴定思路、血糖测定及临床应用、形态学检验4部分,内容涵盖临床检验、微生物检验、生物化学检验、寄生虫检验等专业核心课程。在组织竞赛与常规教学中,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以“教师工作室”为平台,以项目为载体,全面推进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改革,逐步把技能竞赛融合在常规教学活动中。

1健全组织,分工协作

成立“教师工作室”,组成教师团队,形成以工作室为平台,专业主任、教研室主任、专业教师、实训中心主任、实验指导老师等多方通力合作的教学体系,细化任务,明确职责。

2优化资源,完善教学硬件建设

利用职业技能竞赛平台优化实验室资源,规范设备及耗材采购的种类、数量,合理配置及使用实验室。大力推进与医疗机构、企业的合作。以职业技能竞赛平台为导向,依托医疗行业的优势,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建立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该院与广州科方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建设“科方临床检验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实践教学基地,该中心按照专业要求进行装修、配置,不仅能满足常规教学、临床见习、操作考核,还为技能竞赛提供适合训练、比赛的场所。该院还引进了数码互动形态网络教学系统构建数码互动实验室,实验室连接60台学生用数码显微镜(内置300万像素摄像系统),1台教师用数码显微镜(内置500万像素摄像系统),未来将购入多人共揽显微镜进一步完善数码互动实验室,为形态学教学及竞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平台。

3深入改革,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学生的纲领性文件,是组织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医学检验是现代科学实验技术与生物学渗透结合的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医学应用技术学科[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而职业技能竞赛已成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风向标与助推器[2]。参考技能竞赛要求,该院组织教学骨干、临床专家进行研讨,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适当修订,调整个别专业课程时数,如《寄生虫检验技术》由原来的36学时调整为48学时,《血液学检验技术》由原来的60学时调整为72学时。

4制定标准,融通课堂教学

技能竞赛与常规教学融通,一方面,竞赛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体系改革,另一方面,教改为竞赛提供更强劲的理论和技术基础,使教学改革、技术应用与创新、职业技能竞赛之间形成良性互动,达到教学质量与竞赛成绩双丰收[3]。

了解学生的意愿该院对2014级、2015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256名学生,在其在校学习第三学期初,有关技能竞赛进行问卷调查,98.05%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展技能竞赛,超过96.49%的学生希望参加技能竞赛,超过93.75%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将技能竞赛标准融通到常规教学(见表1)。学生对参与技能竞赛有强烈的意愿,对技能竞赛融通课堂教学有较强的期待。

4.1提高师资水平

通过组织相关教师参加国家、省、市等相关专业内容学习班,参与临床顶岗实践,观摩部级、省级学生技能竞赛,参加技能竞赛说明会,组织教师参与各级各类技能竞赛等形式提高教师相关理论和实践技能水平。

4.2规范教学环节

利用职业技能竞赛平台规范教学环节,对课程体系进行梳理,整改教学内容,制定课程教学标准,修订相关课程教学计划,把竞赛项目的内容、标准和要求融入到常规教学中,积极开发各类教学资源,不断完善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课程教学,使课程既适用于实际应用又能满足竞赛要求。

4.3整合教学资源

组织教师整理并整合相关课程教学资源,完善题库、图库、课件等教学资源,编写适合本校使用的实践教材,修订学校技能竞赛评分标准及题库。如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技能竞赛中形态学部分,其内容涵盖了《临床检验基础》《血液学检验技术》《寄生虫检验技术》《微生物学检验技术》细胞形态学部分内容。为能满足技能竞赛和教学需要,参考全国技能竞赛标准,利用技能竞赛图片库、临床实践与教学过程中获得的图片资源,按课程创建形态学教学图库,组建形态学题库,修订学校形态学技能竞赛评分标准。

4.4优化课堂教学

调整教学方法,教学中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将复杂的竞赛项目分解成若干小工作任务融入到课程具体教学中,个别项目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4.5改革课程考核

课程成绩不再是单纯的理论课成绩,对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项目任务都进行考核,计入课程总评成绩。实践考核与工作过程要求相对应,个别项目参考技能竞赛评分标准,从过程到结果以及职业素养方面都设置具体考核指标,体现职业岗位要求。

5健全保障,构建学生技能竞赛“训练营”

职业院校举办技能竞赛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竞赛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与学校教育目的是一致的[3]。

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为保障技能竞赛各项工作能有序且高效地开展,该院根据全国职业技能竞赛的标准制定明确的管理制度,划定专项经费;健全教师激励办法,将教师指导学生技能竞赛纳入日常工作,纳入教师年终绩效考评和职称评聘工作;健全学生激励办法,将学生职业技能竞赛的成绩作为评优评先、综合考核、就业推荐等方面的一个重要依据。

常规教学中将竞赛项目分解到具体课程教学内容中,形成一个个小的“竞赛项目”,以班级为单位,通过微信平台组建学习小组,分发学习任务,共享学习资源,让学生全员参与,完成竞赛初级阶段准备工作。学院每年春季举办一次校级专业知识竞赛,秋季举办一次实践技能竞赛,选出操作技能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学生组成特别学习团队。成立由教研室选定的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组成的竞赛指导小组,以“科方临床检验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为训练基地,构建学生技能竞赛“训练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集中训练,分三阶段,层层筛选,精心挑选出适合参加全国技能竞赛的选手,再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训练,加深对竞赛内容、评分标准等方面的把握。该院自2014年组织学生先后参加的三届全国检验技能竞赛,均获得团体一等奖,多项个人一等奖的好成绩。

6结语

将技能竞赛的内容和要求有机地融入常规教学,有助于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整合优化教学资源;有利于加強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教学模式;拓展课堂容量和学生参与的程度,提高了课堂效率,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减轻了教师的竞赛辅导工作量,真正做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改、赛教结合”。

[参考文献] 

[1] 马晓娣.我国医学检验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10. 

[2] 毛诗柱.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技能竞赛与常规教学融通的研究与实践[J].动力与电气工程,2016(18):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