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培养制工作总结范例6篇

导师培养制工作总结

导师培养制工作总结范文1

作者简介:

张俊峰(1981-),男,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空间钢结构非线性研究,(E-mail)。

摘要:文章对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2009年招收的第一届19名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了调查,调查涉及报考与招生、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实践地点、实践类别、实践基地、学位论文等内容,考核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效果和研究论文情况。通过调查和考核,分析了全日制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探索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TU-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2)01-0041-04

2009年3月19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充分认识开展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要从科学定位、教学要求、实践要求和学位论文四方面创新培养模式,确保培养质量。教育部决定在已下达的研究生招生计划基础上,增加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计划5万名,而且以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1] 。2009年9月,教育部决定2010年在保证研究生总招生规模不变的前提下,从以往安排的学术型研究生招生计划中划出5%~10%的比例安排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计划之中,并计划用5年时间,将学术型硕士与专业硕士的比例调整为1∶1[2] 。

教育部的这一系列战略性举措将为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但是,针对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这一新型研究生培养形式,如何在全日制工程硕士招生的同时保证培养质量、突出工程特色,成为政府、企业、高校共同关注的问题[3-5] 。从2009年开始,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对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并且对2009级学生进行了全过程跟踪培养。2011年招收的第一届19名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已顺利毕业,文章阐述了近两年来关于全日制建筑与土木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和毕业等各环节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思路,内容涉及报考与招生、指导教师、实践环节和学位论文等。

一、 报考与招生

据统计,首届19名专业学位研究生均报考的是科学学位,后来在科学学位招满的情况下,调剂到专业学位。而研究生导师在填写招生计划时约有34%的导师不愿意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实际招生时约有80%以上的导师首先考虑

招三年制的科学学位研究生,个别教授和副教授在招不到科学学位研究生的情况下,甚至放弃当年招收研究生的指标。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和导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制度都还不了解,从观念上还没有接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学生不愿意上,导师不愿意招[6] 。从2011年的报考情况看,也只有5名学生报考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约占研究生总招生人数6%,情况稍有好转,但仍然不容乐观。

二、 指导教师

郑州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有教授22名,副教授18名,高级工程师15名;博士生导师5名,硕士生导师59名;校外合作导师29名,均为高级工程师。

(一) 校内导师情况

2009年招收的19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校内指导教师15人,其中有教授7人(1人为博士生导师,其余均为硕士生导师),有4位教授每人分别指导了2名专业学位研究生,其余每人指导1名;另外还有5名副教授,1名高级工程师,2名讲师(博士)。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校内导师职称比例分布如图1所示,2009年指导专业学位的导师情况见表1。

第一,教授指导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总数为11人,约占当年专业学位研究生总数的58%,教授中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导师占教授总人数的55%,比其他职称都高,这主要归结于以下几个原因:(1)学生更愿意选择教授作为其研究生导师;(2)教授的科研项目较多,需要一定数量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来完成这些课题;(3)相对而言,教授和研究院、设计院、企业交流更多,可以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更多、更合适的实践场所。

第二,讲师(博士)中担任研究生导师的占讲师总数的50%,也比较高。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中有5位副教授,其中两位是年轻博士,从中也可以看出,年轻博士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比例很高,这归结为两个原因:其一,由于科学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名额在减少,相对于教授,年轻博士招到科学学位研究生的机会要少,在一定程度上,他们愿意招收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其二,年轻博士观念转换快,能很快理解教育部开展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政策,并积极进行实践。

第三,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作为校内导师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占其总人数的比例低,虽然在随后的调查中有一部分高级工程师作为合作导师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但总体来看导师积极性不高。

(二)校外导师情况

对2009年招收的19名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校外导师进行了调查,在研究生实践基地中,约有60%的校外导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指导工作,主要原因在于以下三方面。

第一,在校外导师的管理上存在缺失,学校对校外导师无法进行约束,缺乏研究生培养方面必要的管理措施。

第二,由于工作原因,校外导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指导,仍需加强与校外研究生实践基地的沟通和协调。

第三,通过与研究生管理人员、校内导师和研究生的沟通,校外导师虽然已逐渐熟悉了研究生培养方法,但他们对研究生培养特点还缺乏深入的认识和全面的了解。

三、 实践环节

(一)实践地点

对19名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地点的调查显示,有3名在郑州市以外,约占总人数的16%;16名位于郑州市,约占总人数的84%。学生的实践地点比较单一,学校签订的实践基地也反映出这个问题,这样导致学生参与复杂工程的机会少,实践活动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二)实践类别

直接参与施工现场实践的有14名专业学位研究生,约占总数的74%。其中施工技术与管理工程2人,复合地基与基坑支护工程3人,工程结构鉴定加固1人,道路桥梁工程1人,纤维增强复合材料1人,桩基检测1人,工程项目管理5人。

没有直接参与施工现场实践活动的有5人,约占专业学位研究生总数的26%,其中,施工技术与管理1人,道路与桥梁工程3人,建筑材料检测1人。

从实践类别可以看出,直接参与施工现场实践活动的约占专业学位研究生总数的74%,没有直接参与工程现场但参与工程设计管理等实践活动的约占专业学位研究生总数的26%,实践技术类别比较广泛。

(三)实践单位

学校签订的实践基地共11个,包括河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河南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郑州大学综合设计研究院、化工部郑州地质工程勘察院、中国建筑技术集团有限公司郑州分公司、河南省第五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河南第二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郑州市第一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河南建达工程建设监理公司、河南省地基基础工程有限公司,学校与实践基地签订相关实践基地协议并挂牌。

通过对19名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调查显示,在签订的实践基地实习的共10人,占专业学位研究生总数的53%;在其他单位的有9人,占总人数的47%。这9人分别在7个单位实习,其中有交通规划、勘察专业的设计院和公司、铁路通道类的咨询公司、加固公司,也有基础工程检测公司和建筑工程公司。

在签订的实践基地实习的10名研究生中,分布在4个实践单位,其中有6人集中在一个单位,签订的11个实践单位实际参与培养的占实践基地总数的36%。

以上调查说明如下问题。

第一,实践基地虽然签订并挂牌,但还没有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提供可靠、便利的平台,有一半以上的实践基地还没有参与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第二,

实践基地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还需要细化,与实践基地单位的合作还很松散,虽然签订的实践基地涉及地基基础和建筑工程,但仍有部分专业学位研究生没有去这些实践单位。通过了解发现,与实践基地的签订是基于学校合作的层面,而研究生的培养是基于导师开展的,一些导师与这些单位并没有合作和来往,导致不能与这些单位联合培养,只好自己再联系其它单位。

第三,实习基地单位覆盖面不够。校内导师的横向项目以及研究方向很多,而签订的实践基地涉及的专业面还不够全面,有待进一步的建设,如加固类、道路桥梁类等。增大实习基地覆盖面既可以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又能保证签订的实践单位有足够的能力来参与培养。

(四)实践效果

笔者对19名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内容进行了调查,对实践情况进行了考核。调查结果显示:专业学位研究生所从事的实习与校内导师研究方向相符的共14人,约占专业学位研究生总数的74%,有差异的有5人,约占专业学位研究生总数的26%。而从考核的结果也发现,专业学位研究生所从事的实习与校内导师研究方向相符的研究生,考核结果比较好。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1)校内导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仍然起着主导作用,直接决定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2)校外导师从时间和精力上还不能很好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不能从专业深度上系统地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培养;(3)实践基地的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部分导师还不能为自己的研究生找到合适的实践基地,因此培养效果不理想。

四、 学位论文

(一)论文审核

为了准确把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情况,学院组织了5名各个专业方向的校内专家集中对19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进行了第一轮盲审,基本情况如下。

论文选题均来源于工程实际,但约有26%的论文存在研究内容缺乏创新,研究深度不够,论文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53%左右的论文写作不规范,主要表现在各级标题使用不当,参考文献及索引不规范,图表表达不规范,论文出现比较明显的错别字等。这些现象反映出学生写作不认真、态度不端正、导师要求不严格等问题。

论文形式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约占论文总数的79%,其余约21%的论文涉及调研报告、项目管理和结构设计。这说明学位论文的形式还比较单一,学位论文思路还没有完全从科学学位研究生教育中转变过来。

论文研究深度不一。约有30%的论文与实践结合得很好,论文比较系统、研究深入,但10%左右的论文深度不够,反映出学位论文考核标准不具体,执行不严格,导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重视程度不够,少数导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缺乏正确认识;因此,研究生管理部门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考核和导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的考核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论文评阅

19名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都被返回并要求对盲审提出的问题进行修改,修改后参加论文评阅。答辩前共送出了40份评阅书(2名专业学位研究生由3位评阅专家盲审,其余论文均为2位评阅专家),评阅成绩为优的共6份,占评阅总数的15%;评阅成绩为良的数量最多,共33份,占评阅总数的82.5%;评阅成绩为一般的为1份,占评阅总数的2.5%。

(三)论文答辩

答辩委员会由来自校内外的5名专家组成,19名专业学位研究生均通过了学位论文答辩,95份答辩成绩如下:优共30份,约占31.6%;良共55份,约占57.9%;一般共10份,约占10.5%。从19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评阅结果与答辩成绩可以看出以下问题。

第一,评阅结果与毕业答辩结果大体相符。成绩为良的居多,占一半以上,其次是优,有少部分研究生的论文和答辩成绩一般,与学院组织的第一轮盲审结果也基本一致。

第二,论文完成后,部分学生对答辩很重视,进行了认真准备,答辩结果比较理想,而有少部分学生论文没有完成得很好,也没有认真准备,答辩成绩一般。毕业答辩环节虽然是研究生对毕业论文的汇报,但却是研究生考核的重要环节之一,应严格考核、加强管理。

五、 结语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已成为中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进行了该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对2009年招收的首批19名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了培养全过程调查,分析了在报考与招生、校内外指导教师、实践环节、学位论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从观念上还没有被学生和导师所理解与接受,还需要做进一步的宣传和引导。校内导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起着主导作用,还需要积极鼓励参与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中来,不断加强与专业实践的结合,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基础。实践基地建设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加强实践基地建设的广度与深度,设法让优秀的校外导师积极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一环。学位论文应结合实际工程,但同时也应注意选题的深度,加强学位论文的考核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的关键,对加强毕业答辩管理和监督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2009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安排工作的通知[EB/OL]. (2009-03-21)[ 2009-03-26]. .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编制 2010 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目录的通知[EB/OL]. (2009-09-03)[2009-03-14].edu.省略/kaoyan/2009-09-14/1745218890.shtml.

[3] 李忠, 熊玲, 陈小平. 建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奖助体系、实践教学基地的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0 (2):8-12.

[4] 马永红, 赵世奎, 李晔.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跟踪研究思考[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1(1):74-77.

[5] 张东海, 陈曦.研究型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状况调查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 2011,32(2):83-90.

[6] 赵军, 张猛, 王建强,等.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的研究与探讨[J]. 高等建筑教育, 2010, 19(2):140-144.

Postgraduate education of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

ZHANG Jun-feng, ZHAO Jun, WANG Jian-qiang, CHEN Huai, GE Su-juan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1, P. R. China)

Abstract:

导师培养制工作总结范文2

[关键词]:工作过程;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000-00

在国家的引领下,各中等职业学校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很多学校开展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改革,现代的中等职业教育:

坚持 “以学生为中心,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

校企合作为切入点;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重组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

创建真实或仿真的工作环境;

融入企业岗位资格标准;

致力于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实践证明,学生在良好的工学结合环境中,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越来越贴近企业需要。

1课程改革的内在需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职业院校逐步构建了与企业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并建设与之相配套的教学场景及设备,逐步带动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变,现在的师生教学关系逐渐走向师徒关系,一名学生会跟从多位师傅学习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这种情况下,出现如下问题:

一个专业的学习内容会按照工作岗位和工作流程划分为多个科目,分别由不同的教师或企业员工教授,在不同的科目中分别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缺少科目之间的沟通,学生某方面的能力或素质薄弱时,不能及时地在其他学习科目中得到强化训练;

另外学生到企业工学结合和实习过程中,学校很难对学生学习进行监督和评价,企业学习和实习的情况就不能为在校学习提供有效反馈,也不能获得及时有效的纠正,校企合作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如果能设置一位“总管师傅”,由他总体掌握学生的评价信息,总体引导和安排学生的学习与训练,那么,对学生的培养会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2现代职教课改需要的新角色

随着现代职教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过程中需要的这位“总管师傅”该由谁来担当呢?

在中等职业教育体制中,设置了班主任一职,班主任除了上课时间外,班主任都与学生朝夕相伴,班主任掌握学生的自然情况、性格特点、思想活动等,并且大部分班主任都是专业任课教师,所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有所把握。

班主任要组织和管理班级,选拔学生干部,指派学生完成各种任务,对于学生能力的发挥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因而,中职班主任作为“总管师傅”可谓是“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班主任承担“总管师傅”角色后,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培养会十分有利。

3“总管师傅”工作的实施

“总管师傅” 具体应该完成哪些工作?应该怎样进行?可以借鉴英国的现代学徒制。

英国现代学徒制的主要实施机构有:学习与技能委员会(LSC)、国家培训组织(NTO)、培训提供者、雇主以及联接服务机构。国家LSC负责制定宏观的现代学徒制培训政策和战略发展目标,向各地LSC划拨培训经费,建立学徒信息数据库,并向公众培训项目实施成果;NTO负责预测行业内部未来的技能发展需求,制定国家行业标准;培训提供者主要有培训公司、继续教育学院、规模较大的企业以及集体培训联合会和商会。

培训提供者引导雇主与学徒签订协议,并配合、协助雇主开展培训。培训提供者为学徒安排一位理论学习的导师,指导学徒完成培训计划中规定的理论知识,帮助学徒在实践学习中积累国家职业资格评估所需的证明材料,最后获得相应级别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之后,学徒与雇主进行双向选择,如果达成用工意向,学徒与雇主再签订正式雇佣协议。

在英国现代学徒制中,培训提供者为每个学徒指派了导师,学徒可以跟随不同的老师或师傅学习专业技能,而为其指派的导师会跟踪他的学习,指导其完成国家职业资格规定的内容。

在我国学校体制下的中职教育过程中,尤其针对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也需要“总管师傅”做全程的学习跟踪和学习指导。“总管师傅”主要实施如下工作:

1)在教授专业课程同时,要掌握职业岗位资格要求的所有标准,包括职业岗位需要的技能、方法和社会能力,并且细化到各个学科的具体要求中。例如室内设计专业学生为了适应室内设计师岗位的需求,应该掌握室内设计师工作中所有的专业技能,从获取客户装修信息、量房,到设计装修方案、与客户沟通、指导施工等,这里包括动手量房、计算机操作、沟通等多方面技能,“总管师傅”要掌握学生需要的多方面专业技能,除此之外,“总管师傅”还要掌握学生在完成工作过程中需要的为人处事素质和方法,这是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是很多学科教学中常备忽略的,“总管师傅”需要关注学生的综合职业标准。

2)了解专业竞赛、讲座、实践机会等学习资源,指导学生充分发挥和发展自我,加强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3)收集各学科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给予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记录在册,创建学生学习情况信息资源库;

4)针对学生学习问题提出发展性意见,与学生沟通,帮助学生找到问题的原因,制定发展计划;与学科老师或企业指导教师沟通,安排学生下一步的学习内容和形式;

5)针对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总结促进学生学习的指导方法,形成方法体系,尤其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培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自我心理调节等方面,积累适合于中职学生特点的解决方法。

6)学生到企业工学结合和实习时,“总管师傅”应到企业办公,既监督和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又参与企业工作实践,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以便使教学与企业需要密切接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4“总管师傅”工作的有力保障

“总管师傅”的工作需要学校的统一计划和安排,才能有序进行,学校要针对“总管师傅”工作责任,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规定“总管师傅”的工作内容和职责。

学校还要针对“总管师傅”工作的需求,为其提供充分的有力保障,“总管师傅”的工作离不开学校的整体安排和支持,否则是难以开展工作的。

1)学校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和鼓励。“总管师傅”工作对于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发和学习效果有着保驾护航的作用,这项工作为本来已很繁重的班主任工作增添了更多的负担,所以,学校要给予鼓励和支持。

2)通常,班主任工作有很多事务性工作,如代缴费用、采集自然信息等,对于此类工作,可以为其配备教学秘书等,减轻班主任的工作,以便班主任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学生的专业发展,做好“总管师傅”工作。

3)不断完善符合职业需求的学习评价系统,制定完整、有效的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标准,确定评价实施方法和制度,并总结有效的发展性指导策略。

4)各科目的教学评价要真实严格,做到不合格就重修,提高学生学习的目标,提高学生学习效果,进而减少“总管师傅”的工作障碍,确保培养“精品”学生。

5)组织教师研发针对职业学习问题的指导策略,形成策略体系,助力“总管师傅”的指导工作。

6)对学生发展的指导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总管师傅”的责任心和专业发展情况,“总管师傅”专业技能较强,对学生的指导就能高屋建瓴,学生学习就能事半功倍,所以学校应重视“总管师傅”工作能力的提高。要为“总管师傅”提供更多的培训和企业实践机会;

7)学校要依靠集团办学等力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企业实践机会,也要为“总管师傅”铺平企业实践的道路。

其实,对“总管师傅”工作的支持就是助力学生的学习,现代社会对学生的要求不只是学会专业技能,还要有职业素质和修养,从而提供更专业、更人性化的服务,所以,对学生的教学不只是专业技能,更要重视学生综合职业技能的培养,所有的学校老师都要做好这样的教学准备。

课程改革需要一系列的变革,具体教学环节必须要跟上课程改革的需要,否则课程改革目标就不能落实到实处,如果具体教学能与时俱进,扎实、细致,还能促进课程改革的不断完善,获得真正符合学生学习需要的教学。因而,具体教学的新需求是课程改革不容忽视、必须要解决的,这样,课程改革才能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丁家辉 .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构建新型教学体系[J] .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2):16-17

2. 张砚清 . 英国现代学徒制内涵[J] .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94

3. 韩维.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评价改革思考[J] . 宜宾中等职业教育

4. 兰先芳. 高职教育“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模式的构建[J] .职大学报,2011,(1):14

导师培养制工作总结范文3

 

“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而提出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计划,是促进我国由通信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一、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现状

 

关于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从国家层面到各级各类高校,从高教理论界到基层教学一线,都进行了大量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积极探索,也获得了比较丰富的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为卓越人才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和推动作用。总体来说,当前对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探讨。教育部于2010 年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至今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林健老师从卓越工程师培养涉及的学校培养标准和专业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推行研究性学习方法、工科教师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卓越工程师培养国际化、实施“卓越计划”对本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影响、存在的困难和需要的政策支持等八个方面,总结、评价和分析了“卓越计划”启动以来参与高校的实施进展情况。

 

并就如何形成具备竞争优势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对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特色定义、人才培养定位、特色的特征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2)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讨。本科生导师制最早诞生于英国牛津大学,其要义是导师与学生亦师亦友,启迪智慧。我国引入导师制的主要目的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彰显出精英教育的品质与价值,培养和造就个性化人才、创新型人才。导师制在我国实践获得了一些成绩,有利于学风建设,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大学英语四、六级过级率;提升学生出国、考研率和就业率;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提高指导教师的教研素质和教学质量等。

 

当然,导师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引进的导师制没有考虑我国的具体国情,存在不同程度“水土不服”的现象,导致导师制定位不明确;二是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我国导师资源相对紧缺,加上导师制高要求与导师水平参差不齐的矛盾以及导师职业角色定位模糊等,无法形成稳定的导师团队;三是部分学生和部分导师都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是学生和导师互动意识淡薄,指导交流的场地存在困难;五是实行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治理机制,无法形成一个高效的导师制平台,存在一定的形式主义。针对导师制存在的问题,不同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和程度上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或策略,归纳如下:一是要在体制上为导师制创造环境、提供资源;

 

二是要解决导师资源匮乏问题,并建立导师的资质、考核和激励机制,调动导师的积极性;三是要明确本科生导师制中师生双方的职责,建立双向选择机制,增进学生和导师的交流;四是改革高校评价机制和高校教师评价机制;五是不同高校应因地制宜采用适合的模式等。

 

(3)小班化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小班化教学有着传统教学不具备的优点,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和科研的实效。对电子与通信工程卓越人才培养,采用小班化教学方式可以因材施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与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且可以对授课方式、训练方式和评价考核方式进行有效的改革。

 

二、导师制和小班化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结合导师制和小班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点以及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本文提出了基于导师制和小班化的电子与通信工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特色鲜明的导师队伍,创设导师与学生互促的卓越型平台,开设具有个性兴趣爱好和专业需求的小型化学生班级、科学合理的管理和考核评价制度等。该培养模式具体要点如下:

 

(1)导师制下的卓越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导师制下卓越人才培养方案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导师制中的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我国现在处于大众教育阶段,不可能对所有学生再进行精英教育,故导师制只能募集优秀学生进行卓越人才培养。

 

二是导师制与科技创新:需要针对专业核心课程,深入指导学生,让学生全流程完成系统设计,包括仿真验证和可行的开发;并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导师(导师团队)进行全程指导,发挥其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特别是结合导师的科学研究项目开展工作,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是导师制与通识教育: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结合导师制进行专业教育,可以缓解学分制条件下专业教育比例不足存在的问题。四是导师制与“就业至上”的办学理念:应鼓励指导学生考研,提升学生整体素质、动手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

 

(2)导师制下的卓越导师队伍建设。基于导师制的卓越人才培养必须建立具有鲜明特色的卓越的导师队伍。卓越的导师队伍应具有全面的指导能力,除了本科阶段的学习和科研指导外,还应具备与研究生导师制、企业导师制的接轨能力。

 

具体如下:学生导师制,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教学和科研指导,彰显学生的个性与能力;导师团队制,实行小班化教学与科研,彰显团队协作能力;研究生导师制,让研究生参与本科生的研究指导工作,互促进展,为后续研究生工作打下基础;企业导师制,为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提供指导,与企业导师制接轨;导师队伍的自我成长与完善,构建一个具有不同学历层次、不同职称结构、不同学科和专业方向的综合型导师队伍。

 

(3)导师制下的卓越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建设完善有利于学生与导师相互促进的卓越人才培养平台,通过平台的作用来不断募集优秀的学生,促进导师队伍的发展,源源不断地输出卓越人才。开展的措施如下:创建或完善与学科发展匹配的专业实验室,为卓越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结合导师团队的科学研究项目,适当开发兴趣课题,驱动本科学生进行研发,培养课外实践能力;

 

完善本科生学科竞赛体系与平台,持续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参与比赛并获奖;积极举办本科生课外活动成果展,特别是对各种学科竞赛结果及科技活动成品展示等,吸引更多同学参与;形成固定专业培训机制,如寒暑假强化培训计划等。

 

(4)卓越人才培养的小班化教学与科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小班化教学与科研,避免直接式灌输,采用探讨式教学和指导,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科研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反过来,小班化教学与科研指导可以促进导师队伍的成长和完善。

 

(5)基于导师制和小班化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标准建设。评价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卓越人才的评价标准,即卓越人才的特色;二是导师队伍的管理和考核评价标准,比如说导师队伍的学科结构、职称结构、青年教师的成长等;三是卓越人才培养平台的评价标准,平台是否可以支撑卓越人才的培养,输出更多的卓越性人才等。

 

三、导师制和小班化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本文以南华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与电子信息类专业为例,开展基于导师制和小班化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1)学生实践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近两年来,导师团队指导大学生参加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获得国家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湖南省一等奖5项,二等奖和三等奖近十项;指导大学生参加“飞思卡尔”杯智能车竞赛获得华南赛区二等奖和三等奖多项;指导大学生参加大学生“时代杯”智能车竞赛获得省二等奖4项。除了各种竞赛,相关导师团队结合研究指导,让大学生直接参与相关课题的研究,包括理论设计、仿真验证以及科研论文写作等。

 

(2)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人才培养平台。培养卓越人才需要稳定的平台作为支撑。多年来,学院老师在指导大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活动中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体系和平台。基于该平台,所有参与竞赛的学生不仅可以高效地提升基础理论知识水平,而且可以在平时逐步积累到丰富的实践能力。通信工程专业倡导的导师团队指导制度可以保证卓越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而且优先接纳卓越人才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给卓越人才培养提供了一条更完整、更宽的路径。

 

(3)教师队伍建设形成了良性循环。指导老师团队制度不仅可以有效地指导学生,反过来也促进了教师队伍的优化。经过多年的积累,目前已经建成了一支老中青结合、职称结构合理的指导老师团队。

 

总体而言,基于导师制和小班化的电子与通信工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通信工程与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结合导师制和小班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点,构建出基于导师制和小班化的具有鲜明特色的适合电子与通信工程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受益学生不仅仅是来自南华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与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几百名学生,对兄弟院校通信工程与电子信息类专业,甚至是其他工科专业,采用基于导师制和小班化的模式培养卓越人才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导师培养制工作总结范文4

关键词:卓越技师;双导师制;课程体系;技能大师工作室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1-0000-02

一、引言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正处于由规模建设到内涵建设的转型阶段,必须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校企合作,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1]我院在内涵建设工程中,发挥“校中厂”优势,注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强化高职教育理念与特色,在总结高技能人才培养经验的基础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卓越技师”人才培养计划。

二、“卓越技师”的内涵

“卓越技师”是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在总结以往创新班经验的基础上,招收培养技师职业资格层次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是学院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又一次探索。旨在为山东蓝黄经济发展和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培养更高层次的技能型人才。经过三年的培养,学生在取得高职大专学历证书的同时,通过省职业鉴定中心的鉴定,可以取得预备技师的职业资格证书,为学生就业拓展新的空间,为通过院校培养更高层次的技能型人才探索新的路径。

三、“卓越技师”人才培养目标

卓越技师在培养目标方面秉持能力本位、素质教育理念,突出核心职业素养和核心技能培养,注重发展学生的职业迁移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按照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律,坚持学历教育与技能培养并重、德育教育与能力培养并重的培养原则。毕业生要求同时具有“高职大专学历证书+预备技师职业资格证书”。

四、专业标准及培养方案的制定

由各专业应根据学院关于卓越技师的总体标准和本专业的实际情况,通过校企合作等途径,共同细化并制定具体明确、可操作执行的本专业卓越技师专业标准和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并依据本专业的卓越技师培养标准和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以导师为单位制定出相应的培养方案,培养方案中应明确教育目标、培养标准、教学内容、培养方式、培养条件、考核办法等内容。专业培养内容不计学时学分,主要注重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个性培养。专业领域的主要培养方式为“项目引领、团队学教、导师负责、理实一体”,围绕真实的项目,通过创新小组、开发小组、竞赛小组、专升本小组、工作室等组织形式,基于工作过程,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以专题研讨、项目教学、工学交替、顶岗实训、创业孵化、竞赛创新、国际交流等丰富多样的教育培养途径进行实施。

五、“卓越技师班”学生选拔

在大一的新生中,按照3%左右的比例,采用广泛动员、自愿报名、公开考核的方式,选拔卓越技师班的学生成员。参加卓越技师计划的学生须利用双休日、寒暑假时间,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进企业观摩、见习、顶岗,前两年每年总时间不少于30天,第三年完成15周的企业顶岗实训。最终要参加本专业卓越技师职业资格的考核或鉴定,经考核鉴定,完成卓越技师培养方案的学习,达到考核标准的学生将被学院授予“卓越技师证书”。

六、“卓越技师”人才培养方案创新点

(一)创新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高职大专+预备技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探索新型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依托由学校、企业共同组成得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根据专业建设目标、职业能力标准和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每年度召开2次研讨会,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建立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时效机制。在冠名班、订单培养的基础上,由专业教研室和企业共同完善和修订教学计划、课程大纲、课程开发、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技术研发、企业文化等内容。不断满足社会、学生的需求变化,保证学生学习内容的时代性、前沿性、有效性。

人才培养模式图

(二)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

开展行业企业调研,分析国家及行业职业资格标准,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召开企业实践专家访谈会,提炼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调整和优化学习领域课程内容,重构“课岗证融通、基于工作过程”的 “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即通识教育平台和专业基础平台、就业方向模块和职业拓展模块。建设核心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标准,整合课程结构,设计教学教学案例。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建立仿真、虚拟化、实境化,并且满足“职业活动、工作过程、学习情境”三位一体的学习工作站。构建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一体化课程体系,突出职业素质培养和职业实践能力训练,实践课时比例达50%。校企合作开发理实一体化课程。建立数字化信息互动平台,把企业工作流程实况、企业真实项目和岗位职责等引入课堂教学,保证教学内容的实效性、职业性和开放性。

(三)学生实行双导师制

学生顶岗实习采用双导师制[2],学生配备相应的专业导师与企业导师。校内导师的主要职责校内导师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发展空间,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能力。校外导师的主要职责校外导师侧重于指导学生提高技能操作,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增加实践认知以及适应未来工作的能力。学生学习过程中参与导师课题的研究与实践,确保学生的专业知识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学生发展方向上采用学生和导师共同研讨主修方向,并通过完整的企业项目,完成主修方向的技能训练。

七、师资队伍建设

创建“技能大师工作室、名师工作站”,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通过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专业带头人培养工程、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工程、兼职教师建设工程、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工程,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帮助年轻教师快速成长,建立高水平双师型教学团队。增建“技能大师工作室、名师工作站”,发挥技能大师带徒传技、技能攻关、指导技能培养的作用。每个重点专业聘请5-10名企业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参与人才培养工作,将企业先进技术、前沿理论、企业文化带进学校、带入课程、带上课堂。依托优秀合作企业,建立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在企业建立专业教师顶岗流动工作站,选派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跟岗锻炼,[3]增加专任教师工作经历,再通过国内外交流培训,提升教师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引进企业专家参入专业建设,专业教师和兼职教师共同完成教学、科研任务,打造一支校企双兼互聘、双向交流、德能双馨、结构合理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

八、教学质量评价和保障体系

构建社会、企业、学校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以院系两级教学质量督导组及教学信息员队伍构成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以教学质量教师评价系统、教学质量学生评教系统、实习实训过程教学质量评价系统构成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设以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实习实训教学质量标准构成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社会、企业、学校、学生多方位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对学生质量审核的专项评估制度,进行制度化管理。

九、结束语

我校在2011年,将“大专+预备技师”的培养模式扩大到9个专业、380多名高职学生,创办了“卓越技师班”,对卓越技师人才培养体系做了一些探索和实践。总体的来说,这一创新模式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就业能力、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践证明,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强化职业技能训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有效途径;也是全面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不断增强社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马树超,郭扬.关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战略及对策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第6期

[2]舒卫英,沈金辉.“双导师制”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第23期

[3]刘化波,李燕妮.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分类探索与实践[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年09期

导师培养制工作总结范文5

[关键词] 研究生;全程管理;提高;培养;质量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8(a)-0149-02

Improvement of the cultivation qua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by whole process control normatively

LI Ying FANG Mei YANG Xu HE Xiaoqin XI Jia′ning

Department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Aerospace Central Hospital, Beijing 100049,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discuss how to do the work of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graduate students in hospital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the authors summarizes the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experience of graduate students in our hospital in recent five years, that is to say, students are given the manages in whole process from every angle, inclouding controlling the quality of source of students, admission training and management, graduation thesis defenses, and employment guidance, etc. Under this management mechanism, our hospital regardes the spirit of "people-oriented and student-centric" as educational principle, and the graduate education scale is expanding year by year after several years of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which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our hospital.

[Key words] Graduate student; Whole process control; Improvement; Cultivation; Quality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研究生培养规模的逐步扩大,研究生培养质量成为大家日益关注的焦点。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是衡量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因为研究生教育质量与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密不可分[1]。在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科学性、管理平台建设的创新性,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2]。

我院自2005年开始承接统招研究生教育,历经五年的发展,期间共培养研究生106名。经过这几年的摸索与实践,逐步完善、健全了研究生的教学组织机构及各项规章制度、建立了相应的后勤保障体系,为学生创建了良好的培养条件,教学能力不断提高。同时,我们也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总结,重视在管理上不断创新、及时改变不合时宜的管理方式。在培养中,统筹协调、严把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即全程管理化,从研究生导师遴选到招生,从制订培养方案到中期考核,从课题阶段评估到毕业论文答辩的整个过程[3],摸索出一套符合自己的管理模式。现总结如下:

1 严抓生源质量控制,是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前提

生源质量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前提,提高培养质量的内在因素就在于研究生本身[4]。为确保我院高质量、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在生源质量上科教处严格把关,坚持“全面衡量、优中选优”的复试原则,既考核业务能力,又强调综合素质,以期从中选拔和培养优秀人才。首先,严格审定复试小组成员。要求复试小组由科室主任、研究生导师、课题组成员和机关职能科室负责人组成,负责拟定“复试办法”并组织全程复试。其次,严格审查复试规则程序。复试质量与复试规则程序密切相关,尤其对初次招收研究生的科室和导师而言,帮助其透彻领会、全面熟悉复试规则与程序,是科教处招生复试工作的一个关键步骤。

同时,要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复试中,在考察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通过笔试答卷和言语交流等方式兼顾考察学生的分析归纳以及逻辑思维的能力。

导师培养制工作总结范文6

推进校院两级管理和目标考核改革,要加强制度建设,理顺校院二级管理部门的关系,不断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人才培养方案、教学任务、课表及工作量的核算,是教学管理运行体系中几个最为重要的抓手。为适应学校新形势的发展,赣南师范学院在这几个方面进行创新性的思考,制定出更符合校情的教学运行规范。

(一)重视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方案,是本科教学工作的重要指导和基本依据,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坚实基础和重要保证。学校下发《关于修(制)订2013级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作为指导依据,教学学院成立人才培养方案工作领导小组,设专人负责此项工作,积极主动进行社会调研,明确工作计划和任务,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科学性和可行性。从2013级开始,为保证培养方案修订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实效性,学校对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答辩评审,对修订的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论证、审议。结合答辩中存在的问题及专家意见,各教学学院再次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确保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能够更加科学、符合学生发展需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体现内涵式发展。

(二)规范教学任务下达流程

教学任务是教师从事教学的依据,也是编排课表、核算教师教学工作量的主要依据。实行校院二级管理后,为使教学任务下达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学校教务处制定了《教学任务下达流程及注意事项》,以规范教学任务的下达工作。该流程统一规定了教学任务书的格式,划分了学校教务处和各教学学院的职责,并根据教务管理系统的权限归属理顺了各个模块课程录入教务系统的方式,提高了教学任务下达的效率。

(三)制定课表编排原则

课表的编排既要遵循教学规律、保证教学任务完成,又要合理均布学生学习强度、高效使用教学资源,并适度照顾教师个性化教学要求。所以课表编排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质量的高低。为此学校教务处在借鉴兄弟院校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在每个学期下达教学任务时都会《课表编排时间安排及注意事项》来指导全校的排课工作。具体在排课时做到:把握整体性、突出针对性、注重操作性、立足实效性。并将人文关怀融入到课表编排及其运行管理中,做到“用心排课,用情感人”,充分激发师生能动性,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四)确定工作量核算程序

教师个人的教学工作量以标准课时为计量单位,标准课时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对教学计划学时进行权重后的课时。校院二级管理前,教师教学工作量的核算程序为:教师个人依据工作量核算办法填写《教师教学工作量申报表》———教研室主任审核并签署意见———系(院)领导审核盖章———教务处集中复核———人事处核发课时酬金。实行校院二级管理后,学校制定了《校院两级管理经费分配与管理暂行办法》,将教学经费打包下拨给二级学院进行管理。教师的教学工作量由学院进行核算,报教务处备案后送人事处核发课时酬金。学校教务处只要对跨学院的通识类课程和部分由部门为开课学院的课程进行核算。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体现着教师的劳动价值,是调动高校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并且教学工作量还是高校教师定岗和评职称的直接依据,意义重大。由于教学学院在二级管理后对教学工作量的核算具有一定自由调控空间,因此,在学院内部核算时可以进行适度调节,调动老师工作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加强教学过程管理

(一)落实新进教师结对培养和青年教师达标考核制度

青年教职工的培养是我校的一项战略任务,为切实加强对新进青年教师的培养,促进其思想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尤其是教学能力的提高,使他们尽快站稳讲台,过好教学关,切实履行好教书育人的职责,学校制定了《新进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实施办法》。许多青年教师因缺乏和同事的交流、协商和研讨以及课堂观察、集体备课等活动而错过了自己专业发展的适应生存期,因此结合学校实际,在近几年对新进教师培养探索的基础上,学校采取以老带新、结对在岗培养的方式,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通过组织新教师期初公开课、期末汇报课,以及观摩课、集体备课、经验交流等,帮助新教师和年轻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结对培养结束后,学校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达标考核工作,考核结果与本人的职称晋升、评先评优挂钩。通过新进教师结对培养和青年教师达标考核制度,能使新教师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最需要做的事情是什么,这一过程是积极等待、酝酿、厚积薄发的过程,能增强新教师入职后的自信心并为以后职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做好“三期”教学检查工作

学校教务处在期初、期中、期末会对教学工作进行集中或随机检查。检查内容包括:各课堂任课教师到课情况;任课教师各任教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案、多媒体课件、教学日历等教学准备情况;各教学班级学生到课情况、课堂秩序情况;人才培养方案执行情况;教师教学任务安排情况;上课教室安排情况;教材准备情况、实验教学准备情况;上学期期末课程考核情况;各教学楼教学保障条件等。教务处负责汇总检查情况,向全校进行通报。该检查可以全面掌握学校教学的整体状况,严肃教学纪律,加强教学管理,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运行。

(三)进行学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本科生导师制是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多元化教育和个性化培养的需要,对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为了充分发挥教师在指导本科生成长成才方面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深化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使育人工作更加生活化、育人模式更加个性化,学校制定《本科生导师制改革试点工作方案》。本科生导师制的推行,把提高教育水平落到实处,以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加强个性化教育和主体性教育,把“教书”和“育人”真正地结合起来,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大的自由空间,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能帮助解决学生的品德问题和心理问题,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进行课程考核形式的探索与改革

积极推进教考分离和考试改革。各学院在总结经验基础上,着重在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等必修课中加大教考分离范围。积极推进考试改革,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特点和评价的需要,灵活运用多种考试形式。根据考试大纲或考试改革要求,来进行A4纸综合性考试、口(面)试、开卷、课程论文、设计性考试、操作性考试、无纸化考试等考试形式尝试。通过教考分离和考试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确定学生在教学当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彻底改变被动的学习方式,并鼓励教师积极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教风、学风,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学效果评价与信息反馈机制

(一)教学秘书例会制度

为加强教务工作,健全教学信息反馈机制,确保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正常运行,学校制定《教务工作例会制度》。秘书例会每两周一次,例会主要工作为:采集、整理、反馈日常教学及专项教学信息;交流教学运行中的管理经验;研究教学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提出针对措施,加强监督和管理;深入研究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学管理工作规律,提高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开展相关业务培训工作。显然,通过教学秘书例会制度,可以完善和提高教学秘书队伍的有效执行能力,增强团队意识,提高学校教学管理的效率。

(二)教学信息员制度

为充分体现以生为本、育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及时、准确的了解、收集教学运行和日常教学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信息,了解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状况,加强教学信息反馈,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学校制定了《教学信息员制度》。建立校院两级信息员队伍,定期召开学生信息员会议,教务处会及时将教学信息员提供的信息进行汇总分类,向有关人员和部门反馈。对学生反馈的信息高度重视,认真分析研究和解决,以改进教学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效益。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可以实现教师、学生与管理者三者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互动,推动教学理念的更新,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化,规范高校教学管理,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学生网上评学评教

学生评教是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重要形式。、为此,学校教务处制定《课程教学质量学生网上评价标准》,分为师德师风、教学内容、教学技能、教学效果、总体印象等五个方面,每个方面都可以给出具体评分。在综合评语栏内还可以填写任课教师上课特点、不足之处、给老师的建议等。评教学生的具体评价和建议,将对老师改进教学大有帮助。学校加大网上评教的动员宣传,让学生充分了解网上评教的重要性、严肃性,保证学生网上评教的参与率,根据以往学生网上评教情况统计数据显示,各学期全校参与评教人数均超过90%,使学生网上课堂教学评价能够更加客观公正。通过网上评学评教,不仅可以激发教师改进教学工作、从事教学工作的积极性,还可以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传递反馈教学信息,帮助教学管理部门进行教学过程监控,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问题,提升教学效果,树立良好的教风和学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教学督导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