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制课程设计总结范例6篇

导师制课程设计总结

导师制课程设计总结范文1

关键词: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机械制造基础;教学探索

高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而其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综合性课程对学生专业素质培养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法主张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将这种教学方法应用到高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但是从目前高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情况来看,仍存在不少问题,制约着高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的发展[1]。因此如何将“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法更好地应用到高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1应用“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积极意义

1.1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法主张通过项目任务的布置与开展实现高效课堂。传统课堂由于教学方法与内容都相对单一,导致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学生很少积极主动地学习。“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学习项目任务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积极探索。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状态从被动转变到主动,实现从学深化到会学。

1.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在传统课堂中,学生多是各自学习,缺少适当的交流与合作,而“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教学过程中各种类型的项目任务都需要团队协作来完成。在进行项目任务过程中,学生需要完成自己在小组中的具体任务,而且会认识到自己所承担任务的完成情况将直接影响整个项目任务的最终结果,从而积极与小组其他成员展开交流合作。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小组成员的凝聚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1.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法主张理论与实践结合,将其应用到高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中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在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后虽掌握了一定程度专业知识,但知识运用能力相对欠缺。而在项目任务的引导下,学生能够在任务情境中深化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知识应用能力。以此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真正提升[2]。

2高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2.1学生缺乏学习积极主动性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如果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之中,会导致课堂效率与质量出现明显下降的问题。一方面,在长期被动学习中,学生已经养成了教师怎么讲就怎么学、教师讲什么就学什么的学习习惯,导致学生很少会主动参与到课堂之中。另一方面,学生缺乏一定的学习动力。学生对高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缺乏足够认识,对学习这门课程没有明确目标,不知道自己学习这门课程的出发点和终点是什么。导致学生缺乏必要的学习动力,很少会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致使学生在课堂上漫无目的地听教师讲课或者直接做别的事情。

2.2教师教学方法较为单一

尽管高职教育在进行全方位改革,但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并没有实质性更新与丰富,教学方法依旧传统单一。一方面,部分教师并没有意识到机械制造基础课程中实践部分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将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局限在理论教学上,教师通常不会从实践内容角度更新教学方法。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在教育改革背景下依旧坚持传统的教学观念,没有保障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导致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都是以自己为中心[3]。教师没有及时更新教学理念,难以应用以学生为中心、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缺少自主学习的空间,课堂质量不断降低。

3“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策略

3.1做好项目导入工作

想要促进“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中更好地应用,就要做好项目导入。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需要根据多方面因素科学选取项目方向与内容,导入有价值的项目。首先,所导入的项目一方面要符合高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符合专业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另一方面要迎合具体岗位的工作需求,即项目应对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起到实质性促进作用[4]。其次,所导入的项目需要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最后,所导入的项目要层次分明,各个子任务之间的联系应贯通,以此保证教师更好地完成项目导入工作,而科学的项目导入也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3.2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设计项目方案

机械制造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机械制造设计能力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在进行“项目导入,任务驱动”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者、参与者、实践者角色,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需要做好引导者、辅助者和帮助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进行机械制造基础课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去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并引导学生结合资料自行设计一个小项目,提高学生制定项目方案的能力,方便学习掌握课程中必要的理论知识。在该过程中,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分组讨论,教师在旁边进行指导,并帮助学生进行资料、素材的筛选,提高项目设计针对性,避免设计过程过于盲目。在具体设计项目方案过程中,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大胆创作,并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学习者。例如,小组设计项目为掌握某个机械设备传动设计的基本过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机械设备的参数、类型、型号及设计方法等信息,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实践,主动学习课程知识和技能,学会正确使用设计指导书,并在设计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分工协作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进而完整的完成项目设计。一般来说,学生的学习小组以5~8人为宜,且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这样才能形成互补局面,方便学生讨论及后续学习。当小组间存在不同结论时,教师要积极给予指导和帮助,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提高学生分析、总结能力及项目实践能力。

3.3做好方案分析修改工作

学生在项目设计方面较为缺乏经验,教师需要借助项目和具体任务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项目方案设计,以此提升“项目导入,任务驱动”的实践教学效果。在该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引导每个小组派出代表介绍自己小组的设计理念、方案、成果等相关内容,为学生深入探究提供帮助。通过不同小组成员互相发表自己的看法,有助于加深项目研究深度,拓展学生的视野。另外,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设计成果,提升学生的学习满足感和成就感,增强学习动力。同时,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想法,进行小组互动、全班讨论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思维碰撞,进而促进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机械制造项目,有助于形成全面思考的思维逻辑和健康的人格。在进行方案分析和修改过程中,教师也要积极发挥自身的指导者、帮助者角色,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适当的范围内,避免过于“天马行空”,还需要把握好整个教学流程,有效推动相关教学实施,既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又要在最终环节中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找到项目合作的重要意义和积累实践经验,积极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不足,从客观、科学的角度对设计方案进行评判,帮助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熟悉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懂得设计过程应注意的问题,提高学生设计能力。

3.4做好任务驱动工作

“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法的重点在于具体任务的开展,教师要做好任务设计工作,用高质量的任务内容和高效的教学手段驱动教学开展和学生学习。首先,教师需要做好任务内容设计工作。应该结合学生具体学习情况、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目标以及实际工作技能需求设计任务内容,保证任务难度符合学生学习需求。为了让学生能更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探究任务中来,教师应适当添加一些趣味性活动,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学任务。其次,教师需要做好小组分工。想要提高任务开展的质量,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情况以及性格特点等因素进行科学分组,保证小组内成员优势互补。在分组之后,教师可以给每一个小组分配任务,这时为了起到更好地训练效果,教师应引导每一个小组做好组内分工,让学生对任务进行具体分工。最后,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设备将教学内容以音视频形式展现出来,创设出良好的任务情境,以此调动学生参与项目的积极性。教师要认识到将教学内容“项目任务化”的重要性,积极引导学生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与机械制造技能探究任务,驱动学生理论知识储备与实践技能双提升。

3.5做好总结报告工作

在项目任务教学后期,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做好总结报告工作。一方面,要求学生撰写实训报告。学生需要对自己此次实训任务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根据在项目任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总结出一定的成功经验。使学生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知识与技能有更深刻地认识与掌握,逐步理解与掌握机械制造工作的一般规律。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深层次地评价。首先,将实操能力放在主体地位,以培养学生专业综合素质为出发点进行评价。其次,要坚持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模式,以项目任务实训表现为主体,结合最终的总结报告成绩对学生科学地评价。最后,针对项目任务实训成绩,教师需要以实操表现为主体,结合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与能力、项目任务工作态度、知识运用的效率与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价,保证对学生的评价更加全面科学。

4结语

综上所述,“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法作为一种新颖科学教学方法,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将其应用到高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中十分必要。教师需要积极探索有效措施,促进“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应用,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将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宋翔成.项目教学法在中职机械专业设计中的应用[J].农机使用与维修,2021(6):121-122.

[2]李芮.“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校企合作研究———项目导入情景式教学模式研究[J].黄河.黄土.黄种人,2020,4(19):34-35.

[3]贺会敏.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分析[J].内燃机与配件,2020,4(8):294-295.

导师制课程设计总结范文2

一、高等院校教育教学能力构成要素

1.指导教师进行学习

学习是开展科研活动的基础。没有理论的学习,实践活动必然是无目的、无方向的;没有方法的学习,实践活动就无法顺利开展。组织教师参与课题研究,首先应指导教师进行学习。我们组织大家学习主体教育理论,学习教育科研方法,明确研究的目的任务、实施要求和基本方法,然后指导其选择实践探索的角度,制订实施方案,保证实践探索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2.指导教师实践探索

实践探索是科研活动的具体实施,应该既有清晰的目标、明确的内容,又有具体的操作设计。教师必须根据操作设计,按步实施,而不能随心所欲,任意改变。在培养小学生主体发展能力的过程中,我们从两方面指导教师进行实践探索。

(1)课前教学准备。要求教师严格按照小学生主体发展能力培养的目标,结合各自任教学科和学生的特点,设计教案,进行说课。备课中要求教师充分发掘教材中主体发展教育的因素,将教学目标与学生主体发展的目标紧密联系,并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在实现学科教学目标的同时达到学生主体发展的目标,把学科教学与主体发展教育结合起来。说课时除了要求讲清以上内容外,还要求讲清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要求教师不但能讲清“怎样教”,还要讲清“为什么这样教”。通过交流、分析、讨论,提高教师按照课题研究目标设计教案的能力。

(2)课堂教学研究。教师课前的教案设计是否科学、合理,还必须经过课堂教学实践的检验。因此,教师完成教案设计、进行说课后,就要进行课堂教学实践。课题组的每位教师都必须展示课堂教学实践课,其他成员则参加听课。课后,课题组对实践课进行评课,主要评研究目标是否达到、教学方法是否恰当、学生主体的积极性是否被调动起来、主体的能力是否得到提高。通过讨论、分析、研究,帮助教师掌握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主体发展教育的基本方法。

3,指导教师总结反思

指导教师学会对自己的研究行动进行总结反思,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指导教师进行总结反思。

(1)教案反思。这是要求教师通过上课、评课,对自己的教案进行反思,主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对课题研究的认识和理解程度、研究目标的明确性,教学和研究的吻合程度、所用教学方法的适切性等。然后修改、整理自己的教案。对教案修改较大的教师,允许修改后另选一个班级再上一次教学实践课,然后对两堂课的教学实践进行比较性反思,以提高教师根据课题研究目的设计教案的能力。

(2)实践总结。这是要求教师在对教案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对这堂课的教学实践进行总结反思。如果说教案反思是静态总结的话,那么实践总结就是动态总结。要求教师不仅要总结出教师课堂教学实践的规律,还要从学生的反应中总结出培养学生主体发展能力的规律,积累学生主体发展教育的经验。这两种总结反思,我们也称之为“写课”。

(3)专题总结。这是要求教师在实践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这门学科一个阶段的课堂实践进行整理、提炼、概括。这是一种较全面的总结,要求教师在课题研究的总框架下,选择一个角度,总结自己培养学生主体发展能力的规律。这样的训练,能够大幅度提高教师总结经验的水平和撰写论文的能力。

二、高等院校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途径

(一)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培训

高校教师既是学术方面的专家,又是培育人才的行家,应当具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需的教育法规、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树立依法从教和科学教育的观念,熟悉教育活动中的心理现象,懂得教育规律,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而目前许多新教师虽然具有较高的学历,但没有经过教育教学等相应课程的专门学习,故“补修”这些课程对于从事高校教师工作十分重要和必要。这一环节的培训内容主要是由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统一组织开展的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教师伦理学和高等教育法规等四门课程。

(二)教育教学技能培训

教育教学技能培训应从两个层面实施,一是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由学校网络教育中心或电教中心对新教师进行基本操作培训,使新教师对学校的多媒体和网络教育的基本情况和环境有所了解,对开展多媒体或网络教育的基本要求有所认识,并掌握基本的操作和使用方法,以利于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加以运用。二是由各院、系或教学部组织实施的结合学科、专业、课程的教育教学技能培训,这一环节是新教师上岗前最后的练兵,也是最贴近新学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教学要求的实战性演练,是新教师把专业知识和教学内容相结合,把教育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对新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一环节开展的形式主要有结合本教学单位实际的教学规范学习、优秀教学文档展示(包括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等)听示范课、试讲及评议等等。

(三)实行导师制

教学骨干尤其是优秀中老年教师具有丰富的高校教育教学经验,实行导师制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和作用,帮助新教师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避免走不必要的弯路,有效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实行导师制必须有一套科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作为基本依据,明确培养任务和培养目标,明确导师的责、权、利,同时应制定可量化的考核指标体系,对导师的工作进行量化考核,并根据实绩进行奖惩。

(四)建立教学课程组

教学课程组是跨基本教学单位的担任同一门课程教师的新组合,其功能是对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研究,对本课程新任教师进行培养。新任教师通过参加教学课程组开展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相互听课、集体备课、教学研讨等活动,能更深入地剖析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好地把握要点、重点和难点,汲取教学经验,促进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同时,通过教学课程组的活动,能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相互启发,取长补短,教教相长,共同提高。此外,还能培养新教师的协作意识和协作精神。

导师制课程设计总结范文3

关键词:高职教育;国家骨干校;课程建设项目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1-0169-02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精神,全面提升学院内涵建设质量,改善办学条件,增强办学实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推动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于2011年3月启动了国家骨干校项目建设工作。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坚持导向性、协调性、效益性、创新性的原则,推进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根据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建成一大批体现岗位技能要求、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优质核心课程。

一、课程建设项目总体情况

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核心技术课程《汽车电控系统综合检测》是本次课程建设项目之一,在北京市示范校课程建设的基础上,本次课程建设任务针对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培训、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建设、学生企业实习以及学术论文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1.课程改革情况。学院启动骨干校课程建设任务以来,该项目制订了细致周密的课程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实施计划进度表与课程建设经费预算等。结合课程建设任务要达到的预期目标,依据实施计划进度表,项目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基本吻合。采取每个学期、每个月按时制订并完成计划,及时总结的方法控制与推进整个项目进度的完成。(1)课程项目研讨会议。课题小组定期召开国家骨干校课程建设项目研讨会,主要针对该课程教学项目专家给出很多具体的修改意见和课程建设思路,同时与企业专家进行课程项目具体设计的研讨,修订职业能力目标和课程标准。邀请企业一线专家指导课程建设,完善教学资料的修订工作。同时,召开该课程的专家研讨会,通过聘请企业、行业专家为课程的改革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2)修订教学资料。在原有示范校建设基础上,通过企业调研和召开企业专家研讨会,将现有课程项目进行了调整和改革,多次修订了课程标准、课程总体设计方案、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设计方案、项目指导书、任务书等,使得教学内容更加充实、丰富,更贴近实际工作岗位。(3)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截止到2012年6月,该课程的改革试点工作已经完成了6次共计5年的TC课教学任务,通过实施一体化教学改革,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师生共同完成教学项目,学生分小组实施项目,授课效果显著。教学效果良好,学期末课程验收均为优秀。(4)搭建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及完善精品课程网站的更新。利用学院网络教学综合平台,搭建该课程的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在原有精品课程网站的基础上完成了更新,方便老师和学生们查看课程教学资源。

2.师资队伍培训。骨干校建设期间,课程建设小组成员及相关任课教师参加了多次交流培训,积极参加“工学结合、教材研讨”会议、汽车检测与维修课程设计与实践培训、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职业院校青年骨干教师培训以及全国高职业课程改革实务操作技术高级研修活动。通过外出参加交流培训,教师与同行相互学习与吸取课程教改经验、教学体会,在不同程度上提升了自己的能力。培训后及时总结,积极与校内教师交流体会,分享学习经验,收获颇丰。

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建设情况。(1)编写校企合作教材。职业教育面向企业,为企业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教材建设尤为重要,在原有校本讲义的基础上,通过与北京庆洋汽车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企业专家李天亮合作将实用技术引入教材,把实际的工作任务落实到教学任务中,与企业技术专家合作完成教材编写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与机械工业出版社汽车分社签订教材出版合同,完成校企合作教材编写工作。(2)校企合作开发教具。在教师独立提出教具开发思路的基础上,通过对多个汽车教具设备公司的考察,综合考虑各厂家的特点和具体情况,结合教具设计、开发和制作以及报价等多方因素。最终与北京意中意有限公司初步达成合作协议,通过与研发技术人员的沟通与交流,由双方共同开发完成“汽车电器系统布线实训台”。签订合同并完成教具制作,最终用于教学项目的实施。

4.学生企业实习。自2011年6月起至2012年6月,我系学生共计6个班达300人次参观大兴日产三合4S店、卫宇行雪弗兰汽车4S店、顺义北京现代二工厂、汽车博物馆、北京亚之杰合众汽车销售有限责任公司等汽车4S店与相关汽车企业。学生们通过到企业参观实习,拓宽了视野和知识面,近距离地与企业接触,切身体会到实际工作岗位的一些具体工作,为今后提高职业技能做铺垫。

5.学术论文。课题建设小组完成3篇学术论文的撰写与发表。《例谈汽车专业综合实训项目化教学模式》《浅谈汽车CAN总线项目教学法》以及《高职汽车专业学生学习特点调查与教学方法探讨》。教师们通过撰写学术论文总结课程建设项目的一些体会与心得。

二、课程建设经验与收获

1.有条理的工作流程是课程建设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课程项目建设任务中每一个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前期准备、计划、组织、实施、总结等一系列的工作流程,如果没有制订每学期(甚至是每个月)的工作计划,就很难保证完成所有建设任务,而没有条理的计划也无法保证完成每个任务的可行性,因此,在最初结合《骨干校建设任务书》内容建立“建设项目实施计划进度表”就非常重要。实践表明,只有按计划逐步实施,及时总结归纳,才能够保证整个课程建设任务的圆满完成。

导师制课程设计总结范文4

【关键词】中部地区;选课制;现状;问题

选课制是指在实施学分制的基础上,允许学生对所开课程有一定的选择自由,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和能力选择希望学习的课程。包括选择课程、任课教师和上课时间,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量和学习进程[1]。目前,与学分制相配套的选课制在我国高校已得到广泛普及。

1.研究方法

为了解选课制在高校实施现状,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选取湖北省武汉市三所“211工程”大学为调查对象。这三所大学分别为华中师范大学,文中用“I”表示;华中科技大学,文中用“II”表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中用“III”表示。三所大学中华中科技大学既是“211工程”大学也是“985工程”大学。调查问卷采用里克特量表,围绕选课制实施现状,总共设计38个问题。,本次问卷调查总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问卷905份,回收率为90.50%,其中有效问卷为829份,有效率为89.39%。

这三所学校的有效问卷分别是:华中师范大学302份,华中科技大学320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7份。本研究通过SPSS等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处理和统计,通过分析得出选课制在高校实施的现状与问题。

2.研究结果

2.1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

课程结构设置是指学校开设的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数量及其比例。合理的课程结构既能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和智力等各方面的差异又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本研究从“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合理程度”对课程结构设置加以分析。

笔者对这三所高校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合理程度进行调查。总共有33.2%认为目前学校的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合理。其中,华中科技大学比例最高,有36.2%认为目前学校的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合理;其次,华中师范大学有31.4%认为目前学校的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合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比例最低,仅有21.2%认为目前学校的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合理。认为目前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不合理的人数总共有33.2%。其中华中师范大学比例最高,共有33.4%认为目前学校的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不合理;其次是华中科技大学,有33.7%认为目前学校的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不合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比例最低,有66人认为目前学校的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不合理。总的来说,本科生对于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合理程度看法并不一致,三所学校之间也存在差异,这与每个学校每个专业对学分的要求不同有关,但认为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合理的人数仅占到总人数的33.2%,这说明高校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2.2选课方式不完善

选课方式是选课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选课方式有手工选课与网上选课两种形式。网上选课是利用网上选课系统,计算机自行处理的新型选课方式。目前,我国高校普遍使用网上选课方式,因此本研究从“高校网上选课系统”这一方面对选课方式加以分析。

笔者对这三所高校网上选课系统方便程度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得出,学生对网上选课系统总体满意度高,但各校系统优劣不齐。共有占43.5%认为网上选课系统方便,其中华中科技大学比例最高,有1占50.9%;其次是华中师范大学有占46.7%;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最低,只有占27.5%。认为网上选课系统不方便的占23.6%,其中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比例最高,有占31.4%;华中科技大学比例最低,仅有占16.6%。总的来看,接近43.5%人认为网上选课系统方便,说明网上选课这一方式基本上得到了本科生的肯定。然而,三所学校之间存在差异,中南财经大学仅有27.5%的学生认为该校的网上选课系统方便,而华中科技大学网上选课系统有超过半数的学生认可,华中师范大学网上选课系统也有接近半数的学生认可,这与各学校网上选课系统设计是否合理、方便有关。

2.3选课指导体系不健全

“选课指南”,又叫选课需知,主要包括如何操作网上选课系统和网上选课的各种注意事项等内容。旨在减轻学生选课时遇到的困难与阻碍,是提高网上选课效率的必要前提,是选课指导的纲领性文件。

笔者对三所高校本科生对选课指南的满意程度进行调查。总共占33.9%满意学校《选课指南》。其中,华中师范大学人数最多,占37.7%。不满意学校《选课指南》的共有占24.3%。其中,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数最多,占48.5%;其次是华中科技大学,占18.2%;华中师范大学人数最少,占其总人数的14.5%。其余41.9%的人认为《选课指南》一般。其中,华中科技大学有47.5%;华中师范大学有46.7%;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有26.8%。总的来说,学校的《选课指南》还不能令学生完全满意,总共只有33.9%的本科生满意《选课指南》。其中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满意度与其它两所高校相比最低,只有26.0%表示满意,这与学校《选课指南》的设计是否清晰、明确有关。

3.改善选课制的对策建议

3.1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既是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也是选课方案的指导性文件。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保证选课制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然而,根据调查可知,大部分本科生都认为学校目前开设的选修课数量太少,且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不合理。高校的课程设置受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约。因此,合理设置课程体系的首要前提是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高校应根据各专业特点,充分考虑学生全面发展,增强学生综合能力,规定必选和选修课程,使人才培养方案具有弹性。具体来看,必须减少必修课的数量,扩大选修课的比例。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比例一般为 5:3:2,必修课、限定性选修课、任意选修课的比一般为6:2:2[2]。

3.2完善网上选课方式

目前,我国各高校普遍使用网上选课方式。然而网上选课系统瘫痪的现象严重,这不仅降低选课效率而且影响学生的选课情绪。因此,加大硬件设施建设,完善网上选课系统是学生顺利选课的基本保证。首先,学校在设计选课系统时应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考虑到系统最大同一时间可以容纳的人数,使设计更为合理和人性化。其次,学校应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在系统出现故障后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并不断完善和改进网上选课系统。

3.3健全选课指导体系

选课指导是保证学生选课质量的基石。然而,根据调查结果可知,大部分学生都不满意学校的《选课指南》且认为导师指导选课有效程度低。健全选课指导体系应从完善《选课指南》和加强导师指导出发。《选课指南》的设计要以学生的需求为根据,尽可能明晰、完善。除了对选课流程的介绍外还应包括对各门课程的详细介绍,包括需要用到哪些知识,具体将会涉及到哪门课程,以便让学生更能全方位的了解课程内容,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选择。

【参考文献】

[1]郭大勇.完善高校选课制的思考和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8(1):16.

导师制课程设计总结范文5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观、室内设计、项目制教学

一、理论基础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建构主义哲学思想影响下出现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复杂学习环境和真实的任务,强调社会协商和相互作用,主张用多种方式表达教学内容,主张以“学”和“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的知识并非通过教师的传授来获得,而是在真实的情境下,借助教师的引导、学习伙伴的协同,利用有效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过程而获得。[1]项目制教学正是建构主义学习观所倡导的符合学习主体认知规律的教学模式。项目制教学的本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建构性学习模式,以项目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求知。项目制教学的过程是以项目为导向,用职业行为体系代替专业学科体系的过程。[2]项目制教学的实施按照设计工作的过程和各阶段的任务展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基于职业的创新、沟通、协调、就业等能力。与传统的课程制教学相比,项目制教学变知识储备为知识的应用,变以教材为中心为以项目为中心,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变知识的传授为经验的传授。

二、教学实践

基于上述理论基础,我校室内设计课程项目制教学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总结出一套具体可行的执行办法。下面以2015-2016年度第一学期的“综合室内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为例,进行介绍与分析。首先,教师需要落实真实的课题。此次课程,我们在比较之后选择与我校合作的云堡互联图书馆创意园区的创客空间室内设计项目为课题。在公布课题的环节,除了教师解题,还邀请甲方直接面对学生任务书并解答学生的疑问。课程期间,统一安排学生两次到基地现场:第一次是任务书以后,要求学生带着图纸和卷尺,到现场体验空间,了解其朝向、通风、采光等因素,认识其结构、材料、构造等特点,并对图纸中不明之处进行踏勘和测绘;第二次是在设计中期,要求学生带着自己的初步方案,到现场再次进行复核,进一步明确细节问题,以保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课程期间,学生也会根据各自需要,在与甲方沟通之后,单独前往工地熟悉情况。有了这样的真实的课题,就能将学生置于真实的情境之中,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在课程安排上,我们摆脱了传统教学中先讲原理课再做设计的做法,开课以后直接公布课题,进入项目操作流程,而室内设计原理的内容只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一次提纲挈领的讲课,主要要求学生进行自习。项目操作流程如图2所示。从图2可以看到,整个课程被置于真实的情境之中,项目是整个课程的主线,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或被灌输的对象,而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帮助和促进学生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在这次课程中,我们执行了本校任课教师与行业设计师的双师组合模式,本校任课教师重点负责安排教学进度、执行教学计划并导入设计理论,行业设计师则将设计前沿信息和实战经验带给学生,两位老师同时辅导学生,给学生全新的体验。(图3)根据项目进展情况和学生设计过程中反映出来的共性问题,我们还安排了三次集中讲课(室内设计原理、材料与构造、照明设计),其中材料与构造和照明设计部分分别由这两门课程的任课老师主讲,并结合此次项目开展讨论。此外,我们邀请行业专家做了两次专题讲座。一次邀请甲方建筑师介绍创意园区和众创空间的市场发展趋势和优秀设计案例,另一次邀请设计公司的外籍设计总监介绍创意空间设计中的创意思维,从设计实践讲起,为学生们归纳出有效的思维方法。(图4)这种讲课和讲座,有很强的针对性,有利于解决学生在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受学生欢迎,效果非常好。“综合室内设计”是一门3学分54课时的课程,但是在实际执行中,加上基地踏勘、讲座、成果汇报等内容,实际师生在一起进行教与学达到80课时以上,历时16周。在如此长的战线上,除了课题和成果汇报两个首尾节点,我们还安排了概念设计和方案设计两次汇报,以达到控制教学进度的目的。最后,项目制教学课程的考核重点关注过程和能力。从项目启动开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表现,都会被记录下来作为平时成绩。从学习的角度来说,知识建构的过程非常重要,因此我们将平时成绩在总评成绩中的比例提高到40%。在最终成果汇报中,我们邀请来自行业的设计师、来自高校的教师、项目的甲方和任课教师组成四人团队,共同评分。评分标准综合考虑设计概念的创新性(15%)、设计方案的可行性(15%)、设计成果的完整性(20%)、设计研究的专业性(15%)、图纸表达的规范性(20%)、汇报演讲的技巧性(15%)等六个方面,努力使评分能够反映出学生的整体设计能力。本次课程的最终成果,还评出了一、二、三等奖,由甲方颁发证书与奖金,获奖方案作为甲方的设计咨询方案,后期采用与深化设计则另行安排。

三、教学成果

室内设计课程项目制教学实施以来,从我们教师和学生交流中得到的反馈信息、学生作品参赛所获得的成绩、就业单位对实习生或毕业生的认可度、教育界同行和行业内同人参与我们教学活动后的评价来看,项目制教学总体来说是成功的,取得了积极的成效。首先,从学生的角度来说,项目制教学充分调动了其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对室内设计的整个流程了然于胸,学会了在大胆创新和可行性之间找到平衡点,做出让甲方满意的方案。汇报环节锻炼了学生表达的勇气和能力。整个项目操作下来所获得的团队合作和沟通的能力,对他们今后的工作非常重要。在“综合室内设计”课程结束之后,我们给两个班级发放了调查问卷,对学生参与该课程的情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数据了解到:(1)95.6%的学生清楚了解课程的学习目标;(2)78%的学生在课程开始时觉得不太理解这种教学方式,觉得没有必要安排得这么复杂,但是通过项目制教学课程的学习后,89.7%的学生觉得大有收获;(3)学生通过项目制教学课程的学习之后,各方面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65.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交流沟通能力得到改善,74.1%的学生认为抵抗挫折的能力增强;86.3%的学生感到设计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72.5%的学生感到对室内设计职业有了更清晰的理解,职业素养也得到了提高。其次,项目制教学获得的成果过程清晰、内容完整、图纸表达规范,既有创新概念,又具备一定的可操作性。因此,这些作品除了获得甲方的设计评奖,还在上海大学生创意设计大赛和汇创青春设计大赛等赛事中屡获奖项,教师和专业也分别多次获得指导奖和组织奖。但是,项目制教学因为以真实项目为课题,无法参加一部分指定命题的赛事,略有遗憾。再次,项目制教学对本专业的就业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在全校二十几个专业方向中,室内设计专业就业率始终保持前三,设计公司对本专业实习生和毕业生的综合能力评价很高,有进一步的人才需求。最值得一提的是,在每一次项目制教学的成果汇报环节,都有参与评分的设计总监和甲方单位,直接和学生谈妥工作签约事宜。最后,最重要的是,在整个项目制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中心和主体,在独立的实践中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技能、能力三合一的完整体系,这正是项目制教学的目标。

四、特色与优势

导师制课程设计总结范文6

关键词:会计认知;高职;课堂;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3-0-01

一、引言

“会计认知”,本文指的是高职财经类专业学生初次认识会计的第一感知,主要解决“会计是什么”这一问题。这一内容通常安排在《基础会计》这门课程中,而这门课程是学习会计的入门课,如果在这门课程中基础没有打好,那么后续的学习将困难重重,积重难返。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是灌输式,即以老师的讲授为主,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很难让学生深刻地了解会计是什么。

由于是高职学生,其高中时期的理论知识功底相对薄弱,学习能力相对低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加注意方式方法的创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会计中来。信息化时代的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与现代信息技术接触密切,本文将以此特点作为契合点,将学生优势引入课堂,进行崭新的教学设计,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二、“会计认知”的课堂教学设计

一堂课的参与者主要是学生和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老师怎么教显然是教学设计的重头戏,但若忽视学生,不考虑学生具体情况进行的教学设计显然不能成为最优秀的教学设计。下面本文将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视角阐述“会计认知”的课堂教学设计。

1.教师视角:基于结果导向的“会计认知”教师教学设计

教师视角基于结果导向的“会计认知”课堂教学设计包含了教学环节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设计和教学评价设计。每一教学环节对应相应的教学内容,每一教学内容对应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

本文认为只有通过亲身体会才会获取最深刻的认识,只有了解了实务工作中会计需要哪些职业能力才会明白学习会计的重要性。因此设计了“任务,学生调研老师主持,小组汇报PPT学生互评,学生小结老师归纳,老师总评课后任务,实训室(企业)参观”的教学环节设计。也就是,课前让学生调研了解会计专业学生可以就业的行业和岗位及相应岗位的能力需求,调研主要包括实地调研和网上搜集信息,实地调研主要去到企业、财政局、税务局等了解与会计相关的信息,网络上主要在人才招聘网上搜集招聘会计的相关信息;课堂中首选由小组汇报本小组搜集整理的信息,主要是分行业会计岗位能力需求,然后是学生相互点评,并结合其他小组汇报的信息以点到面归纳会计是做什么的,会计是什么,最后是老师对各小组进行总评,补充不足和遗漏之处,并从工作实际回归书本,归纳会计的概念及其职业领域;课后参观实训室或企业,直观了解会计职业工作,并布置课后任务,要求每位同学撰写会计职业生涯规划,并在现有条件下去到进行。每一教学内容对应的教学方法依次是任务驱动法、小组讨论法、互评法、总结归纳法、体验法。本文将教学评价融入教学活动中,课前学生调研环节考核小组的学习任务实施计划书,小组汇报环节考核PPT的制作和展示,学生互评和教师总评环节考核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后考核会计职业生涯规划书。将教学评价体现在教学环节中,课堂生动活泼又保质保量。

2.学生视角: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认知”学生学习设计

教师视角的教学设计必须要求学生课前做好充分地准备,才能顺利实施,因此对于学生学习过程的设计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学生视角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认知”学生学习设计包含了学生学习过程设计和学习资源设计。

学生学习过程设计是基于工作过程设计的,又与教学过程设计相对应,即“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前四步在课前完成,学生通过教材、教学视频、教学文档、PPT课件及各类招聘网站了解与会计及会计职业相关的资讯,再通过小组讨论作出决策,制作学习任务实施计划书(包含人员分工、调研方案等),然后实施,课中通过其他小组的汇报及小组互评和老师点评对本小组整理的信息及认知进行检查,最后通过老师的总结归纳、实训室(企业)参观和撰写的职业规划书对自身及会计职业本身作出评价。

教师视角的教学设计与学生视角的学习设计相互关联又相互融合,关系图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