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互联网信贷业务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互联网信贷业务风险管理

摘要:随着互联网与金融业态的不断融合,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成为各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数字化转型的前沿阵地。较传统信贷业务而言,商业银行互联网信贷业务的本质依然是不同所有者之间以偿还与付息为条件的货币价值运动形式,但其通过运用金融科技,摆脱了传统信贷业务以网点辐射区域为客户提供点对点的金融服务特征,逐渐形成以手机、电脑等多类互联网媒介渠道提供立体式金融服务的新型业态。本文从商业银行内控管理角度,通过对比商业银行传统信贷业务与互联网信贷业务特征差异,分析探讨商业银行互联网信贷业务风险,并以此研究商业银行互联网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策略。

关键词:商业银行;互联网信贷业务;风险管理

一、商业银行互联网信贷业务特征

商业银行互联网信贷业务其本质依然是不同所有者之间以偿还与付息为条件的货币价值运动形式,其通过运用金融科技,实现了传统信贷业务从基于网点的现实信贷零售场景向基于互联网的虚拟信贷零售场景的迁移,并同时演化出有别与传统信贷业务的特征。

(一)高效的业务办理效率

依托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互联网技术,商业银行互联网信贷业务从业务进件申请,到授信额度审批,再到贷款发放已可实现全流程自动化线上办理,件均业务办理时长根据硬件配置及网络策略差别有所差异,但基本已做到分钟级别响应,较传统信贷业务人工受理、审核,并按天计算的漫长业务办理周期而言,业务办理效率已得到极大地提升,客户融资体验得到改善。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产品有招商银行的“闪电贷”、建设银行的“快e贷”、光大银行的“阳光随心贷”等。

(二)广阔的客户触达范围

截至2018年,我国网民数量8.3亿人,其中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网民数量占比高达98.6%,而以互联网作为载体的商业银行互联网信贷业务,理论上可触达全部网民。较商业银行传统信贷业务而言,互联网信贷业务已摆脱以网点辐射区域为客户提供点对点的金融服务特征,逐渐形成以手机、电脑等多类互联网媒介渠道提供立体式金融服务的新型业态。以线下网点数量为“0”的互联网银行为例,微众银行自2014年至2018年累计服务有效客户超过1亿人,服务人群覆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三)客观的数据驱动型决策

基于数据研究的策略制定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已由美国第一资本银行开展了先期探索,并对应获得了丰厚回报。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大数据为基础采用Logistic回归、XGBoost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算法构建的信贷业务自动化风控决策体系已能行之有效的帮助商业银行识别信贷业务风险(刘志惠等,2019),实现风险审批由经验依赖向数据依据的转变,并通过以数据描绘的客户自画像信息,向客户提供差异化的贷款期限、利率及授信额度方案,使信贷产品与客户风险紧密结合。

二、商业银行互联网信贷业务风险分析

金融科技如同一把双刃剑,其为商业银行提供生产工具并用以形成新兴生产力的过程中,诚然使如互联网信贷业务等创新型生产资料具备了传统业务无法比拟的优势,但同时其差异化的业务特征也蕴藏着风险隐患。世界经济论坛的《2018年全球风险报告》中指出,网络黑客攻击和数据安全分别位列全球风险排名的第三和第四位,仅排在极端天气事件与自然灾害之后。而互联网不受空间限制进行数据流动的本质,让金融科技承载了商业银行互联网信贷业务,并拥有广泛的客户触达群体的同时,也随之带来了数据安全与网络黑客攻击等问题,但事实上金融科技本身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冯登国等,2014)。

三、商业银行互联网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策略

在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无论是银行业金融机构亦或者非银行业金融机构,所有参与市场竞赛的“选手”其所面对的是相同的市场客群及其潜在风险,但由于经营目标的不同,后者以资本逐利的本质往往仅关注“收益覆盖风险”,而前者在此基础上还需充分发挥金融市场“稳定器”的作用,所以坚持风险审慎原则,坚守稳健经营,发挥金融稳定作用是讨论商业银行互联网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的基本出发点。

(一)与业务特征匹配的风险管理机制

“高效”是互联网信贷业务的基本特征之一,但为确保风险管理的稳健有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策略的制定、决策以及实施往往涉及多层级、部门、人员的协调与审批,增加了沟通成本,降低了决策效率,难以与互联网信贷业务“敏捷性”的要求相适应,易造成决策滞后、风险扩大的窘境。所以本文认为商业银行互联网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应以审慎原则为基础,建立容错纠错的快速响应机制。首先策略制定方面,参与人员应具备业务经营经验,甚至该风险管理人员可直接参与业务运营,以确保策略的有效性与可操作性;其次在策略决策方面,决策流程应划分“大小权限”充分授权,并在流程中以监督备案制实现部门或人员间的权利制衡,减少决策周期;最后在策略实施方面,实施过程应设计监测方案预留监测期,及时调整纠偏。

(二)与风险偏好匹配的客群选择范围

如前文所述,虽然互联网信贷业务理论上可以触达全部网民,但事实上商业银行不可能也无需如此,其仅需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考量成本、收益以及风险三者平衡以触达有效客户。所以本文认为鉴于不同商业银行间由于体量与风险容忍程度不同,导致的风险战略差异,从而商业银行在开展互联网信贷业务前期应对互联网信贷业务客群进行详尽划分,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本行风险偏好对客群范围进行取舍,以对互联网信贷业务风险适当规避。

(三)与市场匹配的科技支撑

在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互联网信贷业务需要经受市场考验。面对“好”客户如何提供安全、快捷、易得的金融服务体验;面对“坏”客户如何进行有效风险识别、计量、控制;面对同业如何确立竞争优势亦或者实现资源互补共赢。归根结底,满足市场要求的科技支撑才能满足互联网信贷业务的持续、稳健发展。鉴于此,本文认为商业银行应尝试将科技部门由后台推向前台,充分与市场接触、与业务部门协作,并以此提高科技运用的视野观瞻,形成科技为业务服务,业务为市场服务的合力作用。

参考文献:

[1]叶建清、杜权、杨跃,《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研究》,金融监管研究,2017年第5期,36-49.

作者:张莹 单位:陕西秦农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