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安全性分析

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安全性分析

[摘要]我国商业银行经营在传统盈利模式下取得了客观的利润,但是也在新的经济形势下积累了诸多问题,尤其是以信贷资金的不安全为重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信贷资金的形成源于我国金融体系的不健全以及受传统盈利模式的诱导。随着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和传统盈利模式的转变,商业银行需要主动求变,加强对信贷资金的监管。商业银行在业务处理过程中要更加审慎的按照信贷业务流程规则进行办理业务,企业信贷一般经历贷前审查、贷中监管和贷后处置的三个重要环节,对每一个环节的把控力度决定了该笔资金的安全程度。因此应从源头杜绝不良资产的产生,从而降低不良贷款率。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安全性

一、商业银行不良信贷资金现状分析

(一)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是近几年来比较突出的问题,已经受到各方关注,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在实务界都引起广泛关注。就现实情况而言,银行业似乎已经进入了“寒冬”,尤其是在互联网金融冲击下,传统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已经面对极大挑战,利润率呈现下降趋势。商业银行是否真正进入了一个难以走出的困局,这还有待分析,如果单纯以眼前的困境就断定我国商业银行已经无路可走,似乎显得武断,因此需要一个严谨科学的论证来分析。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安全分析

传统商业银行走的是存贷利差型的资产负债业务,而中间业务不足,由于传统银行业务已经形成的盈利模式由来已久,短时间内得到转变很难。目前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对传统银行构成了极大威胁,但同时也是机遇,虽然我国金融改革尤其是银行业改革正处在努力当中,但是也产生了一些新问题。当前的经济形势下,需要继续完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易纲、宋旺,2004)以推动我国商业银行取得转型升级的突破,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郑霄鹏、刘文栋(2014)提出借助互联网金融优势培育新的产业链,这对我国商业银行转型升级将会是一个极具挑战的机会。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安全问题在互联网金融冲击下显得更加重要,对信贷资金安全性讨论在学界得到广泛重视。加强信贷资产的风险管理水平,提高资产质量,防范和化解不良资产是国有商业银行增强赢利能力、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成善栋、徐红等,2004),资金安全关乎资产质量,优质的资产质量为银行资金安全奠定了一个基础,资金安全更多从技术层面要求商业银行加强风控,以确保商业银行的稳定利润。在度量信贷资金安全方面,按风险程度将贷款划分为五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一般通过考察次级类贷款率、可疑类贷款率、损失类贷款率来分析信贷资金安全问题。近年来我国银行不良贷款率稳定在一定程度,2008年三类不良贷款率明显居高,这与当时国际金融危机有很大关系,至2013年我国金融环境初步平稳(中国金融市场发展报告,2013),而2015年一季度我国大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5524亿元,二季度为6074亿元,三季度和四季度分别为6474亿元和7002亿元,而股份制商业银行至年底已经达到2536亿元,相比较而言,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要明显低于大型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较股份制居多,并且低于农村商业银行,而相对于外资银行而言,外资银行在信贷资金安全问题上保持了足够重视,2015年一季度不良贷款余额为126亿元,年底这数据达到130亿元。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资金安全问题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管,确保信贷资金的有效运用。

二、商业银行不良信贷资金形成原因

(一)我国金融体系的不健全

不良资产本身存在有一定的历史基础,任何一个国家的一家银行难以避免不良资产的存在,特别是我国金融业发展起步较晚,金融体系的构建尚处在探索之中,加之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体系的不健全,导致银行业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我国商业银行不良信贷资产形成原因不能单纯从当前格局分析,它是一个长期的形成过程。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呈现出下降趋势,自2009年开始稳定在0.50%以下,这并不能足以说明我国商业银行走出了不稳定状态,如果说不良资产率稳定在一定区间内,反而传递了一个危险信号,不良资产会以某种固定的形式存在着,要改变存在一定难度。

(二)传统盈利模式的诱导

盈利模式是企业利润的创造方式,银行的传统盈利模式曾经以存贷差为主导,随着金融改革步伐的加快,特别是新兴金融行业的发展,促使固有的盈利模式面临被淘汰的威胁。商业银行本身作为一个企业,需要按照企业制运行,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特有国情,导致中国的银行兼具了政府角色,所以在业务上存在一定的垄断性,这样的后果就是商业银行过度依赖传统盈利模式,使得中间业务发展较少,金融创新难以推进,为了确保银行客观利润,就会出现疯狂揽储,不计后果进行放贷的野蛮生长。如果储蓄存款资金安全,那么商业银行信贷资金风险成了风险发源地,这也就是传统盈利模式诱导下的信贷资金安全问题。据相关学者研究,我国商业银行主营业务收入中超过60%是由利息净收入创造的,而其他业务收入不到5%1,投资收益远不及利息净收入的贡献。如果用收益和风险理论来衡量,那么超过60%的收益也就意味着较多的风险是来自这一部分。从上表中也可以看出,手续费收入也占据了较大比例,作为服务性质的行业,手续费收入作为其中的一个利润来源,这本身无可厚非,但是手续费收入要比其他业务收入都多,这显然不符合现代银行制度的特征。随着目前股份制商业银行逐步取消部分手续费等项目,使得银行利润下滑,也迫使商业银行开始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特别是对中间业务的开发。

三、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安全技术性分析

加强信贷资金安全管理,需要商业银行在业务处理过程中更加审慎按照信贷业务流程的规则办理,企业信贷一般经历贷前审查、贷中监管和贷后处置的三个重要环节,对每一个环节的把控力度决定了该笔资金的安全程度。

(一)贷前审查

完成贷前审查一般需要完成方式选择和内容分析两大部分,所谓的方式选择指的是对授信企业审查的方式,一般包括实地调查、第三方渠道以及其他这样三种方式。而内容分析才是完成贷前审查的核心,这一部分决定了对授信企业的认知与发掘,是一个全方位的调查取证过程。1.方式选择。方式选择通常包含三种形式:实地调查、三方渠道、其他。实地调查是最为直接的方式,而且只有实地调查才能更加直观分析出企业的经营状况,一般需要深入企业内部,对其经营场所有一个综合了解,特别是流水方面的数据采集。三方渠道一般属于间接方式,通常来自媒体的报道,比如对企业的介绍或者经营者的采访,还包括来自其他媒体的公开信息,政府相关部门的基础信息等。其他方式比较灵活,往往其他方式可以得到比公开方式要更加准确的信息,甚至某种程度上会决定授信企业的信贷额度。2.内容分析。内容分析是核心,这一部分是授信信息采集的重点,也直接决定了企业是否可以获得的授信额度,也是商业银行分析企业的关键环节。内容分析一般分为七大部分,包括授信申请人的基本情况、经营活动分析、财务分析、授信使用分析、保证分析、风险与收益分析、审查结论。

(二)贷中监管

贷中监管是一个控制过程,密切关注信贷资金流向,关注企业是否按照申请要求对资金有一个合理的配置。这个过程要比贷前审查更加重要,因为资金的流向决定了商业银行的资金安全,但是在实践中往往对此容易忽略或者是弱化监管,这也是银行坏账如此之高的原因之一。贷中监管实际上是一个比较难以实施的环节,因为它需要商业银行投入更多的人力去操作,这对银行而言会是一笔新的成本,只有部分银行可以做到,而对大部分处在阵痛期的银行而言,这样的成本是不愿意投入的。应对这样的问题,目前较为合理的做法就是在贷前审查阶段实施更为严格的管理,从源头把控风险,将风险降至最低,确保信贷资金安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银行可以忽略贷中监管环节,必须以低成本实现对信贷资金的监控。

(三)贷后处置

贷后处置是对信贷资金发放之后的一个管理,包括正常回收资金和应急预案的实施。正常回收资金是比较理想的状况,但是在当前经济形势下,银行回收信贷资金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个时候往往需要商业银行采取一些消除风险的措施,这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加以研究。贷后处置的质量决定了信贷资金的安全,也决定了银行业务的水平与能力,贷后处置的失误直接导致信贷资金成为了风险资金,直接促使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成为不良资产。贷后环节和贷中环节保持一致,贷中监管也是为了贷后资金可以预期收回,并获得相应利润而不至于成为银行的一笔坏账。

四、结论

解决信贷资金安全问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尤其要对我国现有宏观经济环境进行准确把握,并在新的国际经济背景下突破发展瓶颈,增强商业银行自身竞争力,学习同行业优秀经验,同时发展出自身的金融特色,这些对我国商业银行而言无疑都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郑霄鹏,刘文栋.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及其对策[J].现代管理科学,2014(2):78-80.

[2]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金融市场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3-04.

[3]郭忠军,郑方敬,郑蕾.银行盈利模式转型与调控路径探讨[J].金融发展论坛,2012(8):64-67.

作者:王朝华 单位:广东青年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