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意识形态下风险防范化解机制探析

网络意识形态下风险防范化解机制探析

摘要:网络意识形态有效治理及正确形成,事关国家安全,事关民族未来,因此有效防范和化解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领域乃是当务之急。基于此,从不断丰富的网络资源促使网络风险的频发、新时代青年特征加大了网络意识形态管理工作的难度、高校传统理论教学,缺少创新来分析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范面临的挑战,并结合高校加强思政教育创新、丰富校园网络文化、加强网络空间监管等方面提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范化解机制。

关键词: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范;化解机制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与网民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各类自媒体平台的出现,由于网络环境具有开放、虚拟、隐蔽等特征,互联网上经常出现虚假信息,这种为虚假意识形态提供了传播途径,给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与冲击,特点是青少年是互联网的主流群体,也是祖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未来接班人,但其在成长过程中难免缺乏对信息的辨析性,因此对青少年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至关重要。2018年8月21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必须坚持以立为本、立破并举,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我们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这为新时代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指明了方向,事关国家安全,事关民族未来,因此对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治理,做好网络意识形态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有效防范和化解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领域乃是当务之急。

1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范面临的挑战

1.1不断丰富的网络资源促使网络风险的频发。互联网创建了全球化的信息传递网络,让人们实现了从传统社会过渡到信息化社会。(1)传播渠道与方式严重影响网络意识形态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主要通过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渠道进行,通过正能量社会焦点、议题的信息传递给人们构建图景,人们接受信息虽然有被动、单向的特点,但人们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观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然而如今,虽然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给互联网产业及经济带来了无限的机遇,也使信息的传播特征发生了改变,接受信息可以是双向的、主动的,尤其青少年是互联网的主流群体,特别是抖音短视频、网络直播、微信、微博、社区讨论以及不断涌现的APP受到青年学生的青睐,青少年几乎天天沉溺于这些平台中,而这些网络平台却成了低俗文化、网络暴力、网络信贷、个人隐私、散播虚假信息、制造有害影音、主流意识话语权转移提供了传播渠道及方式,在这些传播平台上出现了通过剪接技术、断章取义、有意编造庸俗、失实、虚假信息误导高校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误导性价值观导向及网络舆论对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出现主流意识形态正确的价值观偏移现象。(2)信息价值滥用与网络治理滞后。网络时代,信息爆炸,在纷纭的乱象背后,谣言漫天飞舞,行业恩怨变成了公众话题,借助互联网展开一场“龙卷风”,随着大数据与云计算时代的到来,在APP平台,商家、平台、用户等主体产生大量交互作用的信息,通过大数据收集、分析与处理获得如姓名、身份证、生活习惯、征信问题等这些多样化、有效的信息资源,但同时也带来像个人隐私权、公共信息安全、信息公开范围及监管等问题,因此,互联网上的信息与事实并非完全等号,如何做到从信息互联网到价值互联网,应重塑网络公信,网络平台被滥用不加以遏制的话,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极大挑战。

1.2新时代青年特征加大了网络意识形态管理工作的难度。新时代的青年,朝气、蓬勃,喜欢接受新鲜事物,特别是在互联网与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新青年、高校学生喜欢驻足主流网站与网红网站,但同时他们缺少社会阅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不深入、缺乏对重大事件或热点的辨析,基于此,便有一些别有用心人士利用“自由”的互联网散播虚假信息,歪曲事实,企图让这些“信息”先入为主,例如,2019年香港地区暴力事件中的激进人士与西方反华势力内外勾结,试图对我们社会主义制度进行颠覆,狼狈为奸,践踏法治,恶意破坏社会秩序,搞得香港地区乌烟瘴气,他们利用高校搞乱中国,试图占领高校作为青少年的意识形态阵地,一批受到高校教育的年青学生甚至崇拜“西化”浪潮,从这事件中明显存在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不够,主流意识形态对互联网中重大事件与热点的回应不及时、不充分,所谓多元化的潮流已经在腐蚀青年学生的思想,这给高校的管理者、教育者及各部门敲响了警钟,这些问题已经提升到涉及国家安全、民族未来、人才培养,正能量的网络意识形态引导及话语权的争夺已迫在眉睫。

1.3高校传统理论教学,缺少创新。思政教育对学生生活、工作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高校,学生正处于主体意识形态形成的初级阶段,思政教师正是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主体,特别面对丰富多元的网络,高校学生的随意性及较弱的自我约束对主流意识价值观的界定便是模糊的,思政教师正是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授者与解惑者。但很多教师在思政课堂上课中,依然采用传统的灌输方式讲授较为枯燥的理论,讲授不生动,没有结合相应的案例展开分析,对热点事件、问题的分析上也采用保守的态度,不敢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导致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这样的思政教育课堂很难捕捉到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难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2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范化解机制

2.1高校应加强思政教育创新,将思政教育与元素融入课程体系。如今意识形态主阵地已然是迅猛发展的互联网,要在这瞬息万变的主阵地中占有主导权地位,谁就拥有了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因此,要做好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就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优势,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优势,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养高校学生中国特色社会方义理想及远大理想与信念,增强辩证思维,要处理好总结经验与改革创新的关系,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赢得主动权。因此,在高校课堂教育过程中,思政课堂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举措,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党的理论宣传和教育的主战场,应构建思想政治工作新路径,首先全面提升教师思政育人的意识和能力,坚持和巩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思想,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方法,全面介绍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实践和价值体系课程内容讲授过程中应贴近大学生的思想与生活并从中指导学生科学地规划人生,引导学生要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通过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增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同时思政教育与思政元素融入每个专业课程体系中,让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在育人节奏上具有协同效应、同频共振,上课中老师要利用网络中正能量的、先进人物的典型案例、事迹,国内外最新的社会思潮来结合课程内容进行分析,向学生输送正能量的话语,例如在上《电子商务概论》这门课中,本人将立德树人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课堂中,讲述商务发展的基本原理时选取典型人物的事迹引导学生为国家、为社会奋斗做出贡献,同时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历史观结合案例及课堂内容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做到要有爱国情操,做到诚信经商、诚信网商、遵守法律、安全交易、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的意识及报效家乡的情怀,让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和全球化的变化趋势。

2.2丰富校园网络文化,积极开展网络实践。高校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第一步,也是高校青年学生正确的意识形态形成的初级阶段,高校应构建丰富多元的网络文化来充实大学生的社会生活与社会实践。(1)校园网应多开展讲座、视频的学习,以这种方式学习关于党中央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决策部署与指导思想、党的教育方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等内容,学习后教师与同学们通过以宽松的座谈形式展开互动交流,培育青年学生的主流意识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同学们引发共识。(2)构建多元的网络资源增强网络意识形态。学校可构建校园内部网、校园BBS、微博、微信公众号、QQ群、微信朋友圈等宣传优秀的历史文化、抗战时期的坚苦历程及先进的个人事迹等,引发大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让大学生懂得感恩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通过网络新媒体创作一些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的短视频进行推广,也可通过直播的方式介绍家乡文化、特产、旅游等,帮扶乡村经济,带动乡村振兴。(3)丰富校园文化,通过学校发展史馆、走廊、体育馆壁、灯箱等校园内一切可利用的公共场所宣传、推广先进人物、科技人物、红色专栏等推进校园文化人文精神,来丰富的充实学习、生活、交流等氛围。(4)积极开展网络社会实践,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大学生精神需求联系起来,与实际生活、学习、工作联系起来,与发展需求联系起来,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公益活动、网络教育、健康的网络社交等,秉承“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坚定追求,实现从量的积累提升到质的升华,让网络意识形态在网络主战场得以形成有效的吸引力,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辅相成。

2.3加强网络空间监管,共筑网络安全防线。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讲话,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是全社会的责任;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不仅要诉诸法律,而且要诉诸政治、道德、文化,提出要“加强网络伦理、网络文明建设,发挥道德教化引导作用,用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滋养网络空间、修复网络空间。”青年学生是网络空间的主流受众群体,因此加强网络空间监管,对青年学生网络意识形态的正确引导至关重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1)加强网络内容的监管,一些主流网站、网红网站针对青年学生需求的网络内容应该细化,例如开设网络教育课程、就业创业、文化生活、人文旅游、自然生态、科普常识、动物保护等正能量,积极向上的知识与视频,严禁出现低俗内容、种族歧视、电信诈骗、恐怖主义、言语暴力、学生欺凌等内容,净化网络空间。(2)对网络上出现的不当言论应严惩,言论自由是社会民主文明进步的表现,但网络上时常出现带有侮辱性的词汇、辱华现象、分裂中国论,特别是一些西方敌对势力借助网络平台散播不实信息,赚取流量,不惜歪曲历史,混淆视听,传播歪曲党史国史的不实内容,这种触及大是大非的底线,挑战网络空间意识形态的底线,应对这些错误言行从严惩治,绝不宽容,也起到警诫作用。(3)加强青年学生网络法律意识,为保障网络安全,维护网络空间主权和国家安全,促进社会信息化健康发展,对高校青年学生网络法律素养的培养与学习十分重要,例如在高校应引导学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让学生知道网络主权是国家主权在网络空间的体现和延伸,共筑网络安全防线,培养学生具有保障运行安全,保障网络数据安全,保障网络信息及传播安全意识。在互联网快速发展带来了丰富多元的网络市场,高校应高度重视学生的网络意识形态问题,高校教师除了提高与创新教学方法外,应捕捉学生思想动态并精准和科学引导正确意识形态的形成,建立网络意识形态长效机制,牢固占领并坚守高校网络意识形态主阵地。

参考文献

[1]杨超.新时代青年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的生成理路与化解策略[J].思想教育研究,2019,(6):118-122.

[2]严剑冰.关于高职院校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范的思考[J].河南教育,2020,(1):48-50.

[3]杨建.工科类高职院校主流意识形态网络风险防范机制[J].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93-96.

[4]邹新.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挑战及其防控策略[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4):71-74.

作者:刘晓敏 孙西汀 单位: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