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实验室管理工作探究

信息化实验室管理工作探究

一、如何在信息化背景下管理实验室

信息化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手段,它充分利用了互联网对于信息的整合优势,利用最少的人力和财力来实现最高的管理效率。在信息化对实验室管理的具体运作中,有实验资源的长久保存和共享,实验过程的记录,对危险实验的安全性评估等等,下面笔者将先介绍目前国内高校的实验室管理现状。

二、传统实验室管理工作存在的弊端

1.功能过于单一

由于学科限制,目前高校的实验室仅对理工科学生开放。而且许多高校的实验室无法随便使用,而需要在教师和学院的双重同意下再向管理实验室的后勤部门申请,这种繁琐的申请程序使高校实验室使用人数进一步减少。这就导致每年只有极少部分的学科会使用实验室进行实验和研究,其过于单一的用途导致实验室存在的意义减小。一些更为极端的情况是,某些高校的实验室是为了依附于某个科研项目而建的,这从实验室建造之初就决定了其单一的使用范围和过低的使用频率。而一旦此科研项目结题后,实验室就会被空置起来,丝毫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种弊端使实验室昂贵的造价和维护费用无法与其产生的价值将符合,也不利于学生实验积极性的发挥。

2.设备重复率过高

不同的院系在进行实验室有自己侧重的实验设备,如化学院进行实验是主要要用到量杯,试管,温度计,酒精灯等,而生物系要用到的设备培养皿,显微镜,放大镜等,至于其他的实验院系,也还有一些各自使用频率较高的实验器材。而这些院系在采购实验器材时往往依据自身需要出发,从而导致实验器材重复率很高。这种特点的影响是该实验室本该为所有院系服务,却因为实验设备过于单一,配置重复率过高而只能为一个院系服务,大大下降了实验室的契合程度。

3.实验过程不够完善

前文笔者已经指出目前的实验室管理仍以传统的人力管理为主,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存在先天不足:首先,在记录实验数据时需要实验者亲手操作,也就是说实验者既要观察实验现象,又要记录实验数据,这种过于忙碌的行为容易导致实验者分心,从而影响实验数据的记录。第二:在整体实验完成后,实验者还需要制作实验报表,这是一项机械和复杂的工程,消耗了实验者宝贵的时间。最具缺陷的一点是:有些实验属于高危实验,实验者在实验过程中会受到很大的生命危险,然而他们对于危险的评估仅仅来源于自己的估计,这就容易因为预估偏差而酿成危害。

三、信息化背景下的实验室管理前进方向

1.引入信息化管理模式

相比传统的人力管理模式,信息化管理的模式具有诸多优点,并且能够弥补原有管理模式的不足。实验数据自动记录,实验报告自动生成且上传网络永久保存,智能化的实验安全评估系统等都刷新了原有实验者自身辛苦记录的方式,在实验室中解放了实验者,使他们能够更为专心地沉浸于实验本身。这种信息化的实验室管理模式是大势所趋,将为实验室管理完成一次新的革命。

2.实验室设备统一采购

应该建立一个专门的实验室设备采购部分,用以统计个院系需要的实验设备,并利用信息化的网络加以整合,筛选出其中重合的设备适当地增加采购数量,而对一些需求不高的实验设备仅需采购一套。这种采购方式正是利用了信息化时代下网络对于信息强大的统计和筛选功能,并以此来减少实验设备重复采购,种类单一的现象,进而提升实验室的利用程度。当实验室的设备通过统一采购的方式不断的更新,该实验室的硬件水平也会紧跟时展的要求。

3.准确把握实验室信息化方向

上文两点是笔者针对当前高校实验室的管理不足具体提出的解决措施,而这一点则是改善管理的总的大纲要求。学校在进行实验室管理模式革新时,要始终牢记实验室培养研究性人才,为学生提供自由的科研空间的根本目的。要合理利用信息化这个优势平台尽可能为学生创造更好的科研环境。只有准确把握了大方向,实验室管理的改革之路才能获得最终的成功。

四、总结

纵观今后的时展脉络,信息化是管理革新的必经之路,高校实验室管理也不例外。信息化使管理过程更加智能,科研人员能从繁忙的实验数据记录,整理报告中抽出身来,把这部分珍贵的精力运用到科研研究上;同时,实验室也将变得不再隔绝,实验室数据在网络的共享能够让世界各地的实验数据进行比较,从而发现自身的不足,习得优秀的实验流程。这些依赖信息化才能完成的成果,是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所不能想象的。

作者:高原 单位:长春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