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院校实验室安全潜在风险因素思考

普通院校实验室安全潜在风险因素思考

摘要:近年来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时有发生,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已引起政府和高校的高度重视。文章通过分析高校实验室事故发生的原因,采取实地探访和线上交流的方式调查普通院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现状,发现主要存在实验室安全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实验室规划建设不规范和实验安全意识淡薄等潜在的风险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控措施,以期为普通院校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实验室安全;实验室建设;普通院校

高校实验室是系统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设计能力的重要基地,是服务社会经济建设的重要平台,其安全运行是高校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的基本保障[1]。实验室安全是校园安全的有机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广大师生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和身心健康,影响学校的稳定和发展[2],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实验室规模不断扩大,实验室人员身份类别多、仪器设备种类多、环境条件因素多等已成为实验室新的突出特点[3]。由于实验室人员密集,危险源量大面广,而且科学研究中探索性实验越来越多,具有高安全风险的实验操作不断增加,实验室安全管理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前所未有[4]。2010年以来,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有关高校实验室安全的文件,促使高校高度关注实验室安全工作。虽实验室事故发生率逐年降低,但实验室安全事故仍时有发生。2019年6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意见》中再次强调高校要高度重视实验室安全、加强实验室安全建设。财力雄厚的高校逐渐实现了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智慧化。而普通院校因财务压力大、学生数众多等客观原因,虽然按照上级文件精神要求,积极建设及整改,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但是,实验室安全管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在详细分析高校实验室事故发生原因的前提下,采取实地探访和线上交流的方式调研普通院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现状,发现实验室安全普遍存在的潜在风险因素,主要包括:实验室安全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实验室规划设计建设不规范和实验安全意识淡薄等。为进一步提升实验室安全水平,我们深入探析实验室安全风险存在的原因,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以期为普通院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提供参考。

1实验室安全潜在的风险因素

1.1实验室安全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

实验室安全管理主要涉及人员、设备、设施、物料、环境、管理等方面,具体表现为人员类别多、仪器设备种类多、设施条件复杂、物料种类多、环境条件变化多和管理工作繁杂等特点。实验室安全管理既管人又管物,无疑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性工作。目前,虽然大多数普通院校都有实验室安全管理机构,但普遍编制数较少,且机构多数设在国有资产管理处或类似处室。大多数从事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管理人员,往往同时兼管资产、科研、采购等工作,在实验室安全管理方面投入的精力和时间有限[5]。有的院校实行教学实验室、科研实验室分类管理,分属教务处和科研处,专业安全管理人员多为兼职。实验室由多部门管理,导致安全管理主体不清晰、权责边界不清,易导致实验室安全监管留有漏洞,安全隐患不能及时发现,暴露出安全管理薄弱环节之所在,影响平安校园的建设。

1.2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

实验室安全涉及实验人员安全、水电气安全、化学品安全、生物安全、机械安全、激光及放射性实验安全、特种设备安全和消防安全等诸多方面,安全管理专业性较强,管理人员需要掌握比较全面的安全管理知识和专业知识才能胜任。学校普遍对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重视不够,引进、培养力度差,致使实验室安全管理岗位人员缺乏。现有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大多由没有专业背景的行政管理人员兼任,从而导致实验室管理人员的专业化程度存在先天缺陷。管理人员对待安全工作虽有满腔热情,但不可避免地存在形式化及走过场现象,看不出实际问题之所在,因而在实验室安全管理检查中不能及时发现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条件及管理的不安全漏洞[3],起不到为之于未有、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1.3实验室规划建设不规范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普通院校迎来发展机遇。原有实验室数量和实验室软硬件条件已不能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求,因而实验室建设如火如荼。实验室快速扩展与实验室用房短缺之间的矛盾凸显,学校势必重新布局房产资源,扩建、改建实验室。大量的普通用房改建成实验室,因原建筑用房的设计和建造不可能达到专业实验室的相关安全规范要求,造成安全防护设施配套不全,实验室的安全保障条件比较薄弱。旧实验室亦存在基础设施如电路、管道等老化现象。改扩建实验室造成整体规划布局不合理,建设不规范,以至于后续安全管理、监督困难,这些皆是引发安全事故的根源所在。

1.4实验室人员安全意识淡薄

高校实验室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实验室人员越来越多,实验室安全隐患也极大增加。部分实验室人员缺乏安全意识,存在侥幸心理,主观上对实验室安全不够重视,认为实验室安全工作是浪费时间与精力,安全事故是小概率事件,消极应对安全教育和安全检查[6];实验过程中麻痹大意、实验室安全知识缺乏,危险性实验未做预案或安全风险评估不足,实验不严格按照规范流程操作,忽视安全防护设备和安全设施的使用;为图方便,将实验中产生的有毒有害废液直接冲入下水道、有害气体直接排放到空气中,剩余的化学试剂和废弃的固体药品不进行分类回收处置,甚至存在实验室危险废弃物与生活垃圾混放的现象;擅自购买危险化学品等。上述现象都属于安全意识淡薄,为安全事故埋下了隐患[7]。

2实验室安全潜在风险因素的防控措施

2.1确立实验室安全管理机构,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

实验室安全管理一般由安全管理机构的设置、安全工作岗位的设立、安全体系的建立、安全制度的制定、安全措施的落实和安全责任的追究等构成。学校不但要明确实验室安全管理主管部门,而且要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才能做到安全管理主体清晰、权责边界清楚,避免出现安全管理盲区。实验室安全工作的水平与学校领导层重视程度直接相关。学校领导层对实验室安全工作高度重视,才会将“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的要求真正落实,才能加大实验室安全管理力度、配齐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完善安全设施、保障安全防范投入等,以提升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提高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是实现实验室高水平发展的基础。在学校实验室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实验室安全管理部门负责落实政府相关的法律法规,贯彻执行上级部门的文件精神,制订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和监督、检查和督导学校实验室安全制度落实等工作。二级单位要设置专职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所有实验室安排安全责任人。构建学校、二级单位、实验室三级联动的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体系,逐级签订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书,即学校与二级单位负责人签订安全管理责任书,二级单位与实验室主任、实验室管理人员和使用人员签订安全责任书,将安全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人。实验室安全专家组对学校实验室安全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和督查,学校定期监控二级单位实验室安全管理情况,及时排查安全隐患,堵塞实验室安全监管漏洞,保证实验室的正常运行。

2.2提升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水平,科学精准监管实验室安全

实验室的试剂种类繁杂,包括易燃、易爆、易制毒、剧毒、强腐蚀等;实验条件各异,如:高温、超低温、高压、真空、高转速、辐射、微波等;实验“三废”有害物性质杂,如:酸、碱、有机物等;有的实验室还涉及生物安全,如:致病细菌、人类细胞、组织等。实验室潜在的安全隐患各式各样,安全管理的难度可想而知。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不但要熟悉安全规章制度,而且还要具有相关业务专业知识。因此,学校应加大政策支持,吸引具有丰富专业知识背景的人从事安全管理工作,增加实验室安全管理团队人员配置;加强安全管理人员专业知识的教育培训、应急演练,鼓励其到管理水平高的实验室参观学习,提升安全管理团队的业务素质和技术能力;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的荣誉及待遇,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促进其工作的责任感。学校只有拥有一支责任感强、专业化、相对固定的安全管理队伍,才能快速、高效、准确地发现安全隐患,从而有效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实验室安全的日常检查和监管是保证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落实的必要手段,通过检查、监督可及时发现“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使用提醒、警告等手段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采取检修、暂停实验等措施排除“物”的不安全状态。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教学实验室安全检查工作的通知》(教高厅[2019]1号)提出“五个严查”,更是对安全检查的要求及标准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提升其风险意识、风险评估、风险防控的能力和科学化治理水平,才能实现实验室安全的精准化、精细化管理,确保实验室平稳有序。

2.3规范实验室建设,配齐安全防护设施

实验室规范化建设是实验室安全保障的基础。实验室基础建造条件(建筑物、构筑物等)、设施条件(照明、消防、上下水、排气等)和环境条件(采光、通风、舒适度、洁净度等)的建设应达到国家对实验室建设的有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或标准要求。尤其是改建而来的实验室,由于原房间建设不符合实验室建设规范要求,改建基础设施时极有可能破坏房屋结构,造成安全隐患。因此,施工单位必须具有专业实验室建设资质,严格按照国家实验室设计标准进行设计、建设。高校增加实验室安全设施建设投入资金,改造优化实验室门禁、通风、排污、消防报警、喷淋系统、电气线路、逃生通道等系统,配齐灭火器、灭火毯、沙桶、洗眼器、医药应急箱、“三废”回收专用桶(箱)等常规设施。改扩建完成后由基建、消防、安保等专家组成专项检查组,参照实验室相关规范标准,对实验室进行专项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高校根据实验室开设的项目、仪器设备、操作过程、试剂耗材及产生的废弃物等因素,预先进行安全风险评估,依据安全风险高低进行实验室分类分级管理;对风险高的实验室重点投入,重点检查,积极预防,彻底消除安全隐患。

2.4重视安全教育培训,强化实验人员安全意识

由于实验室数量的不断增加,危险源种类增多;实验/实践教学形式改变,高安全风险的探索性实验增加,因此,实验室安全管理面临艰巨的挑战。实验室人员组成复杂、流动性大,人的行为具有很大的自由性和随意性,部分人员安全意识淡薄,存有“不出事就是安全”的侥幸心理,“人的不安全行为”急剧放大,实验室人员成为实验室安全的关键因素。国内学者对高校100起典型实验室事故的类型、发生原因、危险物质类别等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因违反操作规程和操作不当造成的人员伤亡接近80%[8]。由此可见,避免发生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必须规范实验人员的不安全行为,事后监管、惩罚从根本上解决不了安全隐患。加强实验室安全教育,强化实验人员的安全意识,才是保障实验室安全的重要举措和关键所在。虽然高校普遍对广大师生实施安全教育培训,但安全教育的实际效果堪忧。国内学者以问卷形式对98所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情况进行调查,发现了普遍存在的问题,如:安全教育重视度不够,教育培训形式化,教学条件保障不足,整体教学效果不理想;专业安全培训师资缺乏,专业安全课程开设不足,专业安全培训不足;安全教育频率低,全员全面全程教育未落实;实践与演练环节缺乏,教学效果不理想;安全教育考核不严,准入制未严格落实等[9],从而导致实验人员安全意识薄弱,安全文化尚未形成。因此,高校必须意识到实验室安全教育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实验人员必须接受全员、全面、全程的系统性安全教育,获得足够的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实验室安全教育是保证实验室安全的基础,也是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高校建立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聘任一批既具有安全专业知识、又有丰富的安全管理经验的人员组建专业化安全教育师资团队,完善普适化和专业化的安全知识体系,严格安全知识考核及实验室准入制度。准入制度是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中的关键环节,很多国外知名高校很早就建立了完善的实验室准入制度,实行实验室人员安全培训与考核的规定和准入程序[10]。经过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和考核合格者,才能获得进入实验室的许可,以此强化实验人员的安全意识、规范其行为和提高应急能力,逐渐形成良好的实验室安全文化。实验室是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场所,实验室安全直接关系到平安校园建设和社会和谐稳定。安全文化不仅涉及安全价值观、安全理念、安全伦理,也包括安全法规、安全管理体系、安全生产规范化和标准化,是安全管理的灵魂[11]。实验室安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理念,完善实验室标准化安全体系,层层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强化有效监督,加强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不断增强师生实验室安全风险防控意识,有效降低安全风险,杜绝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校园平安和谐。

作者:侯玉东 沈建英 王海燕 单位:滨州医学院实验教学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