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管理的重要性论文3篇

社区管理的重要性论文3篇

第一篇

1、设计基于社区管理的老年公寓的意义

现有的普通公寓住宅不能完全满足居家养老的要求。这是因为,一方面普通住宅未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特征和心理需求来进行内部设计和人性化的空间功能扩展,并不具备居家养老建筑的特征。例如,一般住宅未考虑老年人走动或是轮椅进出的无障碍需求,过道空间过于狭小甚至设有门槛等。另一方面,在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上,年轻人与老年人也大相径庭,年轻人喜热闹,积极求新求变,而老年人喜安静,思想传统保守;年轻人经常熬夜,晚睡晚起,而老年人易受干扰,这种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的差异及冲突,必将给居家养老带来困扰。随着国家福利保障制度的发展与进步,养老机构虽为孤独的老年人提供了住宿和医疗服务,但很多机构存在服务项目不全,养老设施简陋,人文关怀不足,亲情归属感缺乏等诸多问题,社会认同度低。因此,老人主观上并不一定愿意选择家庭和社区之外的机构养老。对21个城市的问卷调研结果显示,1/3的老人目前自住,半数老人希望居家养老,相当一部分老人喜欢独居,只有1%的老人愿意入住养老院。某省地级市的一项调查表明,机构养老往往是老人“最后的选择”,大部分城市社区老人对机构养老持一种普遍的拒斥态度。基于此,为缓解家庭养老问题,弥补机构养老不足,应探索基于社区管理的老年公寓养老模式。它是在社区管理内部空间上专门针对老年人设计,配以完善的服务和管理设施,结合良好的社区网络服务,使老年人的生活与活动更加安全便利的老年公寓。在基于社区管理的老年公寓区,老人有专人照料,提供保健服务和医疗护理;为满足亲情交流和家庭归属感的需求,子女可与老人共同居住,也可定期看望老人,一家团聚;为满足老年人群居和社交的心理需求,缓解孤独感和失落感,社区里设有室、阅览室、老年活动中心、康乐中心等娱乐休闲空间,提供健身、娱乐、交流的平台,给予老人足够的人文关怀。由此可见,基于社区管理的老年公寓既能为老人提供相对独立的居住空间,也能兼顾亲情的交流互动,还能使老人享受到保健、护理的社区功能服务,也能满足老人娱乐、交友的心理需求,是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补充与加强。

2、基于社区管理的公寓设计

2.1社区公寓的整体规模和架构设计

为享受完善的社区服务,欧美国家的老年人一般喜欢居住在自己的公寓中。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观念的转变,我国越来越多的老人也开始追求独立自由的生活,选择独居。但是老人分散居住,一方面限制了设施的统一配置,从而导致社会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居住的安全性和不能得到完善的医疗服务,也将成为子女的担忧。所以基于社区管理的老年公寓需要具备一定的规模。由于国情不同,规模亦不尽相同,欧洲国家一般在30人左右,美国则以70人~140人为标准。社区老年公寓不论规模大小,其设计目标都是一致的,都要形成良好的社区环境和家庭氛围。因此,为便于社区管理,设计要充分体现人性化服务理念,社区的规划设计要注重以老人为本,要专门针对老年人设计配套服务设施,既要能满足在生理上照顾老年人的日常起居的要求,在心理上,又要能充分挖掘家庭照料资源,体现人文关怀,适应中国国情下的养老需求。基于社区管理的老年公寓可规划成组合式社区,其中包括有不同居住类型的公寓、住宅、别墅和其他公共配套服务设施。组合式社区公寓可分为三类规划分区:1)独立式老年公寓区,这是为健康并能够独立生活的老年人提供的居住空间,可以是别墅、住宅或独立公寓,类似于普通住宅单元,居住空间独立,包括卧室、起居室、厨卫等功能空间。选择此类公寓不但可享受社区提供的社会化服务,也能体验到老年公寓无障碍设计的便捷舒适功能。2)服务型老年公寓,是为具有半独立生活能力,生活上基本能够自理的老年人提供的集中居住单元,带有公共的活动室、浴室、餐厅和简易厨房,设有专门的老年人服务设施和人员。选择此类公寓日常起居上可以自理,也可享受一定程度的社区监护、家政服务和基本医疗。3)护理型老年公寓,是为身体机能衰退,活动能力受限或生活基本难以自理的老年人提供的宿舍式居住单元。选择此类公寓可以得到全天候的照料帮助和完善的医疗护理。组合式的老年公寓设计,可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满足老人不同的养老需求。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健康状况的变化,老人可由独立式老年公寓,到年长者专用公寓,再到护理型老年公寓中连贯性的居住,在社区不同类型的公寓中,老人和社区管理者相互熟悉,可以进行系统的长效服务和护理,避免了不同环境变化带来的不适应,既高效利用了养老设施、节约社会资源,也减轻了子女和老人的负担。在公寓社区管理中还可引入“服务自助存储”模式,即有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可以选择去服务型或护理型老年公寓单元提供服务,并将其存储在“银发服务自助账户”中,可在以后的自己进入被护理阶段得到无偿护理服务,这样既可缓解护理机构的人员紧张矛盾,也可让老人老有所为,充实老年生活。

2.2基于社区管理的老年公寓选址

基于社区管理的公寓可选择在郊区地理位置较好、自然景观优美、环境安静、交通方便的地方,既可作为旅游休闲度假的场所,对外开放,与社会共享社区内的服务设施,又可方便子女探望老人,并为其提供休息的地方,增加老年人与社会的联系与交流。也可以选择在临近居住小区的地段,社区化明显,内部有较为完善的养老服务设施和医疗体系,便于管理,增进老年人之间的交流。

2.3基于社区管理的公寓的设计原则

1)安全性原则:这是老年公寓设计的基础原则。由于老年人的身体比较衰弱,室外活动不确定因素较多,出于老年人对安全感的需求,应首先设计好安全防护措施。在设计中要注重活动场地的细节设计、交通通道的无障碍设计、健身器材的坚固耐用设计等,以防止发生危险。其次,社区内设置无障碍防滑坡道和无障碍步行道等,保证老人的出行安全。另外,房间的所有空间分割首先要满足安全要求,设有适合老年的低按键,高插座等人性化配置,厨房、卫生间的机械设施结构要合理,坚固耐用等。2)便捷性原则:老年人记忆衰退、反应迟缓、行动不便,室内所有设施的操控要简单便捷。比如为便于老人每天频繁如厕,在卫生间内设置助力扶手,帮助老人自如地蹲下起身;为使得老人坐轮椅也能独自上厕所,房间和卫生间的空间尺度要能满足轮椅的回转半径大小;厨房的操作台面和灶台也要考虑老人坐轮椅便于操作的可能等。3)识别性原则:针对老年人感知机能退化特点,老年公寓的所有设备应该具有易识别性。一方面,建筑设计时的尺度应该适合老年人的心理需求,体现亲切感,可通过独特的外观造型、醒目的标示、图案、色彩或提示语,使得道路通往各个建筑空间和公共设施的联系指向明确,使老年人能区分各个设施和交通的位置,以及空间的行走方向。另一方面,为避免老年人因为视力衰退而无法识别,要利用建筑构件、数字,或者鲜亮的颜色显著标示,在设计识别标识时,还要注意光源与色彩的搭配,避免产生与室内外较大的反差或形成眩光,从细节处理关怀上体现以老人为中心的理念。4)扩展性原则:老年公寓的设计要尽可能地利用一切空间,扩展社区服务的功能。比如公寓的门厅是老年人经常活动的领域,老年人常在此驻足交流,在设计中,在门厅里设置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问询台,为分隔门厅空间,还可配以信箱、书报架、植物等,还可在入口处设置交流大厅、绿化中庭等,在合适的范围内添加铺有草坪的庭院,添加人性化的座椅、雕塑、绿化、景观等,以满足老年人观赏与交流的需求,还可在楼梯上贴上“迈出一小步,健康一大步”“生命在于运动,坚持加油”等鼓励性提示语,人性化地扩展楼梯的健身保健功能。5)舒适性原则:公寓社区周围的自然环境要优美安静,尽量做到无污染,无干扰,确保绿色环保,使老人入则住得舒心,出则观赏有景。社区的室外通道要连贯,从单元门到庭院的空间和各个景区、服务设施不设台阶,使老人即使坐轮椅也能方便出行。社区内的公园绿地、娱乐设施、商业活动设施等要体现使用的便捷性,不宜过于分散,且地面、楼梯、扶手等,均要针对老年人做细节化的处理,要考虑老年人行走坐立习惯,扶手强度要足够老人将体重转嫁之上。另外,室内外空间的通风、采光也要考虑老年人的舒适感。空间尺度的设计要重点突出“似家”一样的氛围,避免奢华,尽量采用木质暖色家具,充分关注不同老人的生活习惯、过往的经验和记忆,并将之融入设计中,最大化的给予老人维持自信和被需要的感觉,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馨,让老年人乐于在此安享晚年。

2.4绿色智能化理念在老年公寓设计中的应用

绿色建筑在当今建筑界成了热门话题,老年公寓作为一个延续时间很长的项目,更应该融入绿色建筑的理念,中国老人有着勤俭节约的习惯,通常不习惯长时间开空调,希望能够更多的自然通风,在社区规划中可考虑引入地源热泵,以一种环保又健康的方式进行温度的调节。随着物联网的发展,老年公寓必将逐步向着智能化方向发展,可将电脑技术、无线传输技术等技术手段用于公寓的社区管理。可在地板和家用电器中植入全套电子芯片装置,以远程监控老人的日常生活状态。如果老人出现安全事故,如摔倒等意外,可通过地面安全传感器通知医护人员或老人亲属;翻倒洒出的牛奶或是炉灶上无人看管的锅可以通过厨房传感器发出警报;自动化“药剂师”可提醒老人准时吃药;娱乐传感器则在老人进门时自动播放优美的音乐,并适时调节暖气和灯光。当然,这并不是意味着有了智能化就可以省略人工服务的投资,人工护理更能带给老人以人文关怀。也可将现有的视频电话、自动清洁马桶、感应水龙头、声控灯、感应调光灯、遥控门遥控轮椅、社区监控等高新技术运用于老年住宅设计之中,最大程度的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

3、结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阶段,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不断满足老年人持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虽然,我们可以从欧美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及养老机构的发展完善中得到借鉴,但是基于我们的国情,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均有着诸多不足,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大力发展社区管理下的老年公寓。这种兼具社区人性化服务功能和居家养老和谐气氛的老年公寓,既是家庭功能逐渐弱化的居家养老模式的补充,也是社会机构养老模式的理想模型,必将逐渐成为我国社会养老的发展趋势。当然,它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人们转变观念,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推进,需要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加以保障,也需要研究人员和企业积极加入养老地产和养老产业的规划设计和研究开发行列之中。

作者:吴家禾 单位: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第二篇

一、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分析

1.社区各项工作相关政策宣传教育与执行。包括宣传教育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宣传和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法规、规章,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开展劳动保障方面的信访接待、政策咨询,宣传贯彻关于社会救助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落实社会救助工作制度等。以上工作任务需要了解社区各项工作及服务人群相关的法律法规,具备宣传教育与执行能力及较高的政治素养和法律意识。对应的专业课程为社会管理概论、社会政策与法规等。

2.社区常见公文写作。包括简报、计划、总结、调查报告、规章制度,介绍信、证明信等。以上工作任务需要了解简报、计划、总结、调查报告等写作规范和要求,具备文字写作能力和耐心细致的职业素养。对应的课程包括社区公文写作、申论、档案管理实务。

3.社区关系沟通与协调。包括协调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工作,发挥计划生育协会、计划生育议事委员会和志愿者队伍的作用,全面化解民事矛盾,组织协调街道、社区、城管执法大队、城市协管员、驻辖区单位等各条线做好城市管理整治及执法工作;负责社区内物业服务公司的管理衔接,加强社区与物业公司、业委会的联系,积极受理、协调处理有关物业纠纷,指导业委会成立和改选工作等。以上工作任务需要了解社会互动、社会角色、人际沟通等社会学、心理学知识,具备较强的表达沟通能力、矛盾调解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大局意识。对应的专业课程有普通心理学、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社区管理沟通、物业管理实务等。

4.社区个人、家庭的个案辅导及管理。包括针对社区老年人及家庭开展长者日常生活照料、健康维护服务、精神慰藉服务;针对儿童青少年及家庭开展困难家庭帮扶、家庭暴力、家庭矛盾纠纷调解等服务;针对社区内的残疾人提供康复训练、职业技能训练服务;针对外来人员提供情绪心理辅导、矛盾调解服务等。以上工作任务需要了解个案工作的基本程序、方法技巧,具备较强的表达沟通、个案辅导、资源链接的能力以及爱心助人、助人自助的职业素养。对应的专业课程有个案工作、老年健康照护、现代家政、自闭症的康复与治疗等。

5.社区特定人群的小组工作。包括针对社区老年人的特点和需求开展文体康乐、社会支援服务;针对少年儿童及其家庭开展430学校、兴趣小组、专题培训、拓展活动、健康娱乐、能力提升、亲子活动、儿童教育培训服务;针对社区内的残疾人提供康娱与社交、社区共融服务;针对外来人员提供文体服务、关怀支持服务等。以上工作任务需要了解社区特定人群特点及小组工作流程及方法,具备小组招募、计划、实施与评估的能力以及协作意识。对应的专业课程有小组工作、成长小组、矫正社会工作等。

6.社区活动和项目的策划、组织、实施与评估。包括社区公益活动、娱乐活动、民俗活动、科普活动、专题活动、观念活动等和社区针对特定人群服务项目的策划、组织、实施与评估工作。以上工作任务需要了解社会工作行政、社区活动和社区服务项目的类型及策划、组织、实施与评估方法等知识,具备组织策划能力、资源整合与拓展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对应的课程有社区工作、社区活动策划、社区服务、社区建设项目管理等。

7.社区问题与需求的调研。包括掌握分析社区的社会治安和安全形势,降低刑事案件发案率;组织开展治安巡逻,及时收集、汇总有关综治工作数据,做好资料的整理、归档及保管工作;对下岗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家庭状况、本人就业条件和就业愿望等情况进行核实;定期对申请社会救助的家庭进行入户调查,及时掌握其家庭动态信息;及时掌握辖区各楼宇公司的基本情况和变动情况,使每项工作有原始记载,资料齐全。以上工作任务需要了解社会问题分析及社会调查程序与方法,具备发现问题及开展调研的能力以及热心为民服务意识。对应的专业课程有社会工作概论、社会调查方法、当代社会问题等。

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课程设计

1.根据课程性质分类,构建模块式的课程结构。课程模块具体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专业基础课应适当综合化,按照培养“职业人”和专业价值观来设计,包括社会管理概论、成长小组、普通心理学、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社会工作概论等课程。专业核心课注重核心能力的培养,按照岗位需求和运用性来设计,包括社区建设理论与实务、民政工作、社会调查方法、社会政策与法规、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区公文写作、社区服务、社区活动策划等。此外,专业拓展课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视野,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所以专业拓展课包括当代社会问题、社区建设项目管理、申论、手语、人力资源管理、自闭症的康复与治疗等课程。

2.根据社区工作任务,重构课程教学内容。基于工作任务的课程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工作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安排在每个工作任务之中。在具体的课程设计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程定位要准确,要以社区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以学生成长为中心设计课程,实现个人成长和岗位需求的双重目标。二是工作任务的解构需要在了解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解构工作步骤,明确每一个典型工作任务及步骤的理论知识、核心能力和职业素质,由此来确定具体的理论章节和实践项目。三是课程内容的重构需要打破原有的课程的知识体系,从社区典型工作任务出发,依据每一个任务的具体步骤组建一系列行动化的学习项目,体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四是课程实践任务要符合课程要求,严把实践环节确保课程实践的效果。

3.凸显实践教学,构建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以价值教育为核心,服务贯穿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注重课堂教学与专业实践相结合,感性认识与环境熏陶相结合,价值内化和实务训练相结合,以社会服务推动教学,服务与学习相互促进,逐步建立“义工服务—寒暑假实习—阶段性实习—毕业顶岗实习”递进式的实践体系。专业实践教学注重由一般服务逐渐发展到专业服务,由引导参与逐渐内化为自身意识,继而转变为自觉行动。

作者:廖敏 单位:湖南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

1、参与式教学模式的运用

参与式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根据教学实施过程,参与式教学可以划分为课前参与、课中参与、课后参与。

1.1课前参与

课前参与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教学内容和课堂资料的准备。教师让学生参与到课程准备中去,让他们搜集与所学内容相关的资料,把这些内容融入教学中,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或者给予学生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其提前学习和思考。社区行业文化课程中所用的案例、视频绝大多数来自学生。学生前往各社区中寻找可以体现行业文化的载体,通过图片、视频、心得体会等多种形式收入课堂;已完成课程的毕业生“通过给学弟学妹的一封信”等形式将自己对行业文化的理解带回课堂。其次,教师将教学目标嵌入到情景化问题或案例,指导学生完成课堂准备,带着思考进入课堂。

1.2课堂参与

参与式教学将课堂教学过程看待为一个师生互动的双向交流活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不再是以“权威”、“讲述者”的角色从外部直接作用于学生,而是以“组织者”、“引导者”的身份,运用各类教学资源,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学生通过如小活动、角色扮演等各种参与形式获得经验与知识,并将自己通过参与构建的知识反馈给教师和其他同学,形成互动学习的过程。社区行业文化课程主要通过两种参与的形式来促成互动。第一种是由教师确定一个与行业文化有关的半开放性的选题,科学地分组、小组内分工、并以小组为团队走出校门开展社会调研、搜集资料,再由小组讨论形成共识并在全班交流等环节构成。学生们共同合作学习,教师定期指导和协助。学生除了了解与选题有关的行业文化知识外,更重要的是,通过与同伴、教师和行业的交往,直接学习到了合作精神、感受到了行业的文化,而这些不易通过教师讲授直接获取。第二种是教师设计情景化的活动,学生分组参与,教师引导学生活动后分享自己的经验和观念,通过交流和分享,不断发现自身之外的知识世界来重构自己的经验体系,促进提高行业文化认同。

1.3课后参与

参与式教学关注个人成长多过关注知识学习本身,因此该教学法中的学习评价更注重发挥激励功能,通过多形式、多主体、分阶段的考核方式引导每个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学生和教师共同作为课程考核的主体进行考核评价;课程考核不单是通过试卷考试来考核学生知识获取的多少,而是采取分阶段、多种形式的过程考核方式;考核既考核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获得知识的情况,也要考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等。社区行业文化课程摒弃了过去一卷定成绩的考核方式,将课程考核分阶段、分主体进行。分阶段:整个课程考核按照课程的四大块内容分四阶段考核;分主体:教师、学生组员、全体学生分成不同的主体,共同担任考核者。以小组主题展示情况为例,在每个小组主题展示后小组成员可就组员的参与情况和贡献进行打分,教师和其他组的成员可对该组同学的展示情况进行打分,教师、小组成员、全班同学三部分分数构成了该同学该阶段成绩。课程考核采取多阶段的方式,体现了参与式教学更注重未来发展,而不是对过去的评定;采取多元主体考核的方式,更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参与。

2、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反思

2.1参与式教学对教师的要求高

表面上看参与式教学中学生参与时间多了,教师讲授时间少了,但实际上对教师的要求却高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组织者、合作者、协调者、沟通引导者、研究者等多种角色,需要能够对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有较好的掌握,同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设计、组织开展各种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这些要求教师不但需要具有较好的知识储备和较强的问题解决能力,还需要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对学生行为进行适时的引导、控制。除此以外,参与式教学是师生间的相互合作以完成的教学过程,学生在与教师的合作、互动中学习知识、感受教师职业道德等,这同时还要求教师有严谨的学风和教风,能够给予学生正面的鼓励和引导。

2.2参与式教学选课人数规模应适度

参与式教学需要大量的案例分析、活动等方式,比传统的授课用时长许多,并且分享和讨论应在和谐、活泼、信任的课堂氛围下开展,人数过多会影响教学氛围的营造以及学生的充分参与;同时不利于教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关注和对其成长、新经验的及时肯定,对教学质量也会带来影响。因此,开展参与式教学的课程选课人数不宜过多,一般是20~30人。

2.3参与式教学的课程选择

参与式教学着重互动、顿悟,课程设计相对宽松开放,不适用与一些强调知识记忆和逻辑推理的课程,比较适合实践性强或者倾向素质培养和认知建构的课程。总之,参与式教学模式作为现代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上改变了过去教学活动单一、枯燥的弊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得学生的能力、素质得到发展,做到了教学相长、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社会实际相结合,形成了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在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实践性课程中引进该教学模式的经验有积极地推广作用。

作者:胡彬 单位:湖南长沙民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