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逻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逻辑

摘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是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和形成体现着精神文明建设的价值自觉。这一过程经历了从“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再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索过程,体现了对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

关键词: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文明建设

在中国共产党着力于全社会倡导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新时期,思考“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有助于厘清从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演进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逻辑和基本脉络,明确其间的价值传承,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以及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价值语境

研究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应该主要围绕两个线索:一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刻发展,社会利益格局的重大变化,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愈加明显,原有的道德规范体系日渐式微,社会价值观日趋多元,我们需要搞清楚这些现象与困境给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为什么会产生这些问题;二是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资源(包括价值观资源)能否提供解决的办法以及能够提供什么、怎样提供,其落脚点究竟在何处。

1.1精神文明变迁中的价值冲突与重构

改革开放前后,在社会精神文明方面特别是社会价值观方面可以说是经历了截然不同的变迁。改革开放以前是大一统的革命主义价值观或者说是理想主义价值观,其价值观尽管有其合理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却丧失了其合法性或者说是合理性,改革开放以后,主流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受到冲击,社会价值观日趋多元和复杂,随之原有的精神文明体系也经历着剧烈的嬗变。如何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同时,努力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文明滋养,尤其是价值观指导,并以此来整合多元价值观,就成为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思考的重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传统社会主义体制的困境以及由此导致的传统价值观的困境使我们无法在价值观领域求得共识,而前无古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创造性又使得体制改革的价值取向争论空前激烈,在制度改革的价值评判问题上,党内有争论和分歧,社会上也是如此,但是全党和全社会在发展经济方面很容易形成价值共识,于是邓小平以其著名的“不争论”,将制度改革的价值评判以及社会价值观重构的问题留待将来去解决。因而在集中精力发展经济的同时,社会价值观上的管束逐渐宽松,以消费主义为代表的西方价值观随之蔓延,对主流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形成冲击,西方思想文化的渗透导致了对传统社会主义时代精神文化的冲击,对新时期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对社会主义的价值观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而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网络信息技术革命进一步推动了不同意识形态与价值观的全球传播,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文化冲突与价值冲突,网上网下相互呼应的价值传播与冲突都进一步加剧了社会价值分裂与价值冲突……所有这些都表明,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构筑体现社会主义价值理念和中国当展要求的价值观问题变得十分迫切。党的十八大提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而意识形态的核心就是价值观,这凸显了加强价值引领、加强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建构价值观建设的紧迫性。

1.2重塑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逻辑路径

面对社会多元价值观冲突日趋激烈的现实,进一步将精神文明建设向核心推进,建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价值体系与价值观已迫在眉睫,因为如果将精神文明建设视为一个同心圆结构,其核心无疑就是其中的价值观,其外层则是体现这种价值观的道德观念。从这一角度来看,同志关于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意识到了这方面的问题,并试图首先在道德领域建构底层价值共识。这如同经济体制改革先易后难一样,在重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上,我们可以认为党选择了一条先易后难的道路与模式,即首先在比较容易达成共识的道德领域的价值观问题上寻求突破口,在全社会树立和倡导一种既能承接中国优秀传统道德价值、又能继承和发扬革命时期形成的革命道德价值和社会主义本身所要求的道德价值,以及对接现代文明发展的普遍道德价值诉求的一种新的道德价值观,从而在这一问题上达成价值共识,并以此为突破口,推动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塑,最终形成我们现在所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努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同志根据精神文明建设的实际,进一步提出了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引人们的道德实践提供了价值引导,对于在利益分化的条件下用一种能够取得大多数人共识的价值观来整合社会有着积极的意义。因为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社会就是人们围绕着一定的利益关系的实践组成的共同体,这种处理利益关系的实践对于塑造社会精神面貌和价值观念产生重要影响。一个包容稳定的社会共同体能够为社会提供处理利益关系的符合公平和正义的价值规范,这体现在这个社会的制度设计之中,因为任何社会制度、规范、规则乃至社会风俗习惯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定的价值取向。而社会中的每一个人,不管他有没有意识到,实际上都是在一定的价值观的支配之下行动的,就像学者俞吾金指出的,在极端的形式下,个人“成了一个装满意识形态象形文字的容器”[1],而价值观则是意识形态中最高意义的组成部分。由此可以认为,社会上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冲突实际上反映了不同群体之间价值观的冲突,价值观的分裂与冲突则是社会分裂和社会冲突的最主要也是最难以弥合的根源,而这对于执政党的执政根基,对于执政党的社会整合和价值整合都会造成严重的冲击。因此,在全社会形成与提倡一种既能有效整合传统价值观,又能迎合现代文化发展的普遍性价值观,从而重新构建社会主导价值观,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2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主体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日益变成了一个多元价值观并存的社会,存在着各种价值观之间的相互冲突与碰撞,如果缺乏一种主导价值观对其进行整合和积极引导的话,有可能会加深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对立。这些变化都是市场经济力量推动的结果,但是市场经济不能自发地形成一种主流的价值观。在这一过程中,政府无疑应当成为主要的责任主体。诺斯曾指出:“统治者为维持自己的统治,大多会运用国家力量在全社会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投资,塑造有利于有效统治的社会意识形态”[2]。因此,在面临社会价值观分裂的关键时期,国家重视对社会价值观的引导意义重大,其作用无可替代。关于树立社会主义的主导价值观问题从宏观上来进行思考也是十分必要的。在国家转型期间,由原来的国家主导转向国家与社会二元分立与共治,个体自由得到前所未有的释放,个体观念的自由、价值观选择的自由使得社会观念与价值观多元化。而社会主义的主导价值观则更要注重社会公平,维护社会公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同志关于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实际上是试图通过道德宣传和引导实现维护社会公平的一种路径。马克思曾说过:“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态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3]因而维护社会价值观的稳定或者说意识形态的稳定,发挥其整合作用至关重要。要真正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道德领域的整合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政府应当在其中起到应有的作用。道德领域的整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也是交易成本最低的形式,但是价值观的整合更是其中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工程”,道德领域的整合只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这种价值观的整合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道德等方面。而且这种价值观的整合不能仅仅局限于理论层面上的分析,更重要的是能够起到实际的整合社会的作用。这种整合在当前的形势下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安东尼•葛兰西认为:“在保持整个社会集团的意识形态上的统一中,意识形态起到了团结统一的水泥作用”[4]。而意识形态的核心无疑就是居于中心地位的价值观,由此,我们就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根据当下新的价值语境生态,去积极倡导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的主导价值观,以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从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展演逻辑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的发展依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展开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是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针,它也关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性质,因而凝练社会主义价值观必须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思想;同时,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不能割裂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因此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同样也应当纳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系中。此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史无前例、空前艰巨的事业,需要凝聚各族人民的力量来共同奋斗,因而我们需要在全社会树立共同的理想和信念,用共同理想和信念去激励中国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这也应当纳入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中。随着在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对上述价值的深刻认识及对其中联系的深刻把握,最终同志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社会主义价值观成为一个完整的科学的价值体系,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创造了条件。在党的十八大上,汇聚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凝练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在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体层面上都形成与提出了相应的价值理念,这些价值理念吸收了中国优秀传统价值、社会主义本质价值诉求以及现代文明发展的普遍性价值,是能够引领当代中国发展、汇聚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最核心的价值理念。从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价值观问题认识的深化,也是党的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发展和重要成果。社会主义荣辱观不仅为在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最终将其推进到核心层次,即为形成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的导引作用,而且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与践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因为两者作为价值规约在倡导与践行方面有着共通性,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与践行的做法、相关制度的创新可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与践行提供经验借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落到实处,要积极学习倡导与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做法和经验,特别是要落实到制度层面,要形成相应完善的制度,使制度规范和制度文化成为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保障。

4结语

中国的崛起、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强有力的价值指引和精神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历史的必然。梳理从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再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形成,我们大致可以看到其中的历史脉络,这无疑是“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是由“不争论”到“争论”再到确证的过程,是对精神文明建设规律深刻认识的过程,更是进一步增强理论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的过程。

参考文献:

[1]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3-4.

[2][美]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20-29.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0.

[4]宋惠明.当代意识形态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25.

作者:焦连志 单位:上海电力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