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目标下专业见习改革探索

人才培养目标下专业见习改革探索

摘要:专业见习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教学环节,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见习提升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建立行业基础认知、提高职业规划意识。传统“走马观花”式的专业见习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需要“因地制宜”,培养更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文章主要探讨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下,地方高校通过对见习模式与管理机制的改革,加强校企合作,提高专业见习成效,推动学生就业。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专业见习;校企合作

应用型本科人才相较于学术型人才更加注重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有更高要求,强调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并能够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近年来,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摸索和尝试各类实践课程,以培养更加适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实践教学现状

目前,本科高校实践课程主要有三类:一是校内指导。高校教师根据理论课程设计实践内容。这类课程容易忽视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之间的结合[1],导致学生求职时容易出现专业能力与岗位要求不匹配的情况。二是社会调查、企业走访参观等形式。此类活动时间短、形式单一、企业和学生参与度低,专业认知与社会需求融合不够。三是毕业实习。面对不同学生的就业需求,以自主安排为主,专业教师极少介入指导,管理制度相对松散,学生实习内容和实际情况难以把控,且时间多安排在第七、八学期,学生求职、考研、实习、撰写毕业论文同时进行,难免会有应付表面或形式上“完成任务”的情况。在经济发展放缓的背景下,一方面企业裁员、缩招,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人数却在不断增加,部分学生毕业即失业,但也存在企业员工招不满的情况。这种现象往往是因为应届生缺乏工作经验,职业素养无法达到基本要求,同等条件下,企业会更倾向于录取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学生。换而言之,在毕业季之前,学生如果有过工作经历,不仅能有更清晰的职业规划,也能够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优势。考虑到大四之前课程任务相对繁重,而企业需要实习生每周至少工作2~4天,学生在这个阶段去找工作则有可能影响正常的学习,因此中长期专业见习被越来越多的高校作为专业实践课程的重要环节,让学生有机会提前融入社会,在实践中提升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二、专业见习存在的问题

目前,作为实践课程的重要环节专业见习重内部管理、轻企业参与,见习内容无法体现在考核要求上,指导教师也有“走个过场”的情况,学生缺乏系统性的指导,把见习当作任务去完成,难以主动发现自身不足、调整职业规划,造成专业见习教育效果和质量不佳。

(一)专业见习模式和内容有待完善

专业见习有两类模式:一是学校安排的集中见习,学校和企业对接,根据要求将学生安排到各个实践基地进行见习,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指定的专业教学要求;二是由学生自主选择见习单位和岗位[2]。前者对见习的教学指导、管理和评估有明确要求,但与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相背离,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见习的积极性,后者虽充分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和个人兴趣,但无法对见习的教学内容进行要求和管理,见习的指导工作无法有效开展。

(二)专业见习管理、考核机制存在不足

随着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各类过程性材料可以通过专业的线上平台进行提交,教师可以通过线上平台及时解决和指导学生在见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解决了以往纸质材料上交不及时等问题。但完全依靠互联网的管理还远远不够,容易隐藏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同时专业教师与行业接触较少,存在指导与行业脱节的情况。在见习考核环节,由于指导教师对见习工作不够重视,很少去学生的见习单位进行调研、沟通与指导,多数都是根据学生提交的文字材料进行成绩判定,无法准确掌握学生见习内容完成情况,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考核也容易出现偏颇,影响学生见习的积极性。

(三)实践基地合作不够密切

专业见习是高校和企业实现双赢的实践模式,高校通过企业协同育人,培养更适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而企业通过专业见习能够帮助其挖掘、储备人才,减少毕业生的培训环节。但是高校和企业的合作过于粗浅,在实际操作中仅停留在提供见习岗位上,对学生的见习内容、安全保障、指导教师的配备等缺少深入的调研和沟通。企业毕竟是利益导向型机构,如果见习前没有规划好见习的各个环节,学生就极易被安排做一些基础和流程性的工作,削弱专业实践的教学效果。

三、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下专业见习改革策略

(一)形成“学生本位”的专业见习模式

把专业见习和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相结合。对接企业前,掌握学生专业兴趣和职业规划,找到适合大部分学生的企业和岗位,规划多家与本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满足学生多元的职业发展需求。学校应与各单位深入沟通见习岗位、内容、安全、导师配备等方面事宜,尤其在见习内容上要与本专业发展相契合,而不要把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完成流水账工作。对于部分学生自主见习申请,做好见习单位、岗位以及见习内容的审批,须符合专业培养要求。把专业见习和推动学生就业相结合。专业见习时间安排尽可能灵活,以四年制本科教学安排为例,安排在大三第二学期的后8周,完成时间可延长至暑期,避免学生为了完成任务,仓促完成见习。这段时间学生没有求职、升学的压力,能够集中精力在专业见习上,见习结束后学生和企业可在互相满意的前提下继续实习,学生能够获得更深入的锻炼,企业也更愿意为学生提供见习岗位,避免重复启用新人造成的消耗。所以,在见习开始之前可为学生提供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方面的专场培训和指导,学生需要自行投简历,通过面试获得见习机会。这样既增加学生面试经验,提高他们的抗击打能力,同时又使其对求职的过程也有更充分的认识和心理准备。这些历练让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更具优势,直接有效地推动就业工作。

(二)建立“一人一企”的管理机制

指导教师在专业见习管理机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应参与到企业对接、职前专业培训、学生见习情况掌握等方面的工作中,学校应制定、完善指导教师工作内容和匹配的激励政策,保障指导教师的工作量并配置专项资金用于见习基地开发,形成“一人一企”新模式,将见习工作分解到指导教师,提高见习专业性,避免多头管理导致的工作疏漏。见习开始前,根据企业规模和用人需求设置2~8人的岗位,保障学生见习内容充实不分散,然后再根据人数安排至少一名教师专项负责与一家单位联系相关工作,对在该基地进行见习的学生进行岗前动员和培训,让他们了解企业基本情况、岗位工作内容和安全注意事项,缓解其入职前的紧张情绪,并给予专业的见习指导意见。每位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见习方案,让学生了解见习的目的和应该掌握的技能[3],鼓励教师主动联系或实地到见习单位考察调研,一方面了解学生遇到的问题并予以解答,及时调整见习中后期方案;另一方面听取用人单位意见和看法,多维度地了解学生情况,成绩评定也能够更加科学合理。见习结束后组织开展组内或班内的见习总结会,提供分享交流见习经历和体会的平台,亦可让低年级学生参加此类交流会,对专业见习形成初步的认识。教师主动参与学生见习全过程,让专业指导更加准确到位,提升见习效果。

(三)多方位深化校企合作内容

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下,要构建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完善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实习实训、考核评价等环节[4]。相较于以往的合作模式,专业见习作为双赢的合作方案,是深入开展校企合作的敲门砖,围绕产业发展需要,形成“送教入企”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新机制,不断丰富实践教学形式、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能力。从优化见习流程的角度来说,要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引进来”是指在见习前邀请企业进校开展实践活动,如行业专题讲座、论坛,或以项目形式开设工作室,亦可聘请行业专家担任客座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学科竞赛等。“走出去”是指有规划地将实践活动与企业相结合,例如企业走访、行业调研、参加企业主办的行业竞赛等。这既拓宽学生了解行业发展现状的渠道,又培养了责任心强的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了解行业发展情况和企业用人需求。从推动专业见习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要做好专业见习意见收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专业见习是各专业人才培养的一次市场化检验,通过收集企业和学生的反馈意见,一是让学生了解自身和岗位的差距,二是让学校了解专业见习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和企业对课程的建议,以此作为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市场需求依据,对相关课程进行调整,让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相匹配。从促进学生就业的角度来说,发挥学校就业管理部门的资源优势。专业见习除具备教育的功能属性外,兼备学生进入社会前适应角色转变的作用,但也有也有部分学生反映提供的单位、岗位不够丰富。各专业能够联系到的企业比较有限,而学校就业管理部门有很多优质的企业资源能够匹配多个专业,要充分发挥教育实践基地和就业实习基地的作用,把各专业的见习需求和企业的用人需求对接起来,让企业充分了解专业见习在人才培养和招聘中的作用,增加学生的选择余地,让见习和就业有效联动。

参考文献:

[1]王红.新形势下地方高校专业实习管理模式研究[J].科教导刊,2019(7).

[2]张万兵.高校文科专业实习模式的创新与探索[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3]朱学道.新形势下地方高校专业实习管理模式初探[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4]王凤领.地方本科高校产教融合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20:193-196.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下专业见习改革研究

作者:孙雅微 单位:浙江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