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的特点范例6篇

全媒体时代的特点

全媒体时代的特点范文1

尽管“全媒体”是新旧媒体融合的产物,但真正让受众的行为发生变化,有别于以往的媒体是新媒体。数字化和互动性是新媒体的本质特征,而全媒体时代受众所呈现出的新特点使其对信息处理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最突出的两点就是互动性和主动性。在全媒体形成的信息市场中,用户的体验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参与,即与信息者更多地互动。受众与媒体产生的互动除了给媒体更多的反馈信息外,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为媒体在全媒体时代如何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对于全媒体领域相关企业来说,受众行为更是企业做好经营,寻找可能带来利润的立足点。

关键词 全媒体;新媒体;信息消费;互动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5-0109-02

随着数字和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发展,数字媒体也日益发达起来。于是出现了人们目前所看到的新旧媒体融合现象:新旧技术的融合与不同媒体界限日渐模糊同步发生,多种媒体应运而生,组成了全媒体。在全媒体背景下,报业不再是单纯的纸媒,电台也不只是单纯的电台,媒体不再是少数人的领域,我们迎来了一个全民媒体的时代。全媒体的概念催生了新的传播体系。高度集中的一对多的大众宣传体系逐渐失灵,取而代之的是分散的、互动的沟通传播体系。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对媒体提出了更高要求。信息传播的受众不再只关注个别媒体,巨大的信息量让他们对信息质量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可以说,全媒体时代的受众是信息消费的主体,他们对信息的高要求成为促使全媒体不断创新和变革的动力。如何在这样一个时代做好媒体工作?受众的想法和接收信息后产生的后续行为必须成为媒体关注的重点。

1全媒体的含义

尽管“全媒体”是新旧媒体融合的产物,但真正让受众的行为发生变化,有别于以往的媒体是新媒体。各类媒体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呈现出了不同的境遇。传统媒体因为受到新媒体的冲击生存状况堪忧,而新媒体也因为其信息高度自由化传播的特点而不知如何将信息传播做得更为科学有效。旧媒体的本质和特点已广为人知,要研究全媒体未来的发展,重点是解析新媒体。

1.1什么是新媒体

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提出,所谓新传媒,或称数字媒体、网络媒体,是建立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基础之上,发挥传播功能的媒介总和。它除具有报纸、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体的功能外,还具有交互、及时、延展和融合的新特征,其用户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又是信息的提供者和者。它包括数字化、互联网、平台、编辑制作系统、信息集成界面、传播通道和接收终端等要素的网络媒体,已经不仅仅属于大众媒体的范畴,而是全方位、立体化地融合了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方式,以有别于传统媒体的功能影响我们的社会生活。

1.2新媒体的本质特征

新媒体是一个通俗的说法,严谨的表述是“数字化互动式新媒体”。从技术上看,新媒体是数字化的;从传播特征看,新媒体具有高度的互动性。所以数字化和互动性是新媒体的本质特征,也是全媒体在现阶段呈现出的区别于以往旧媒体的最大特点。除此之外,新媒体相对于旧媒体来说,还有如下特征:即时性、开放性、个性化、分众性、信息的海量性、低成本大范围传播、检索便捷、融合性等。但其本质特征是技术上的数字化、传播上的互动性。

2全媒体时代受众的特点

传统媒体的传者和受者定位清晰。前者是信息者,后者不管喜欢或是厌恶都必须被动地接受,想要表达对信息的看法无从下手。但新兴媒体使两者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受者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消费者,而是可以与传者进行信息交流的主体,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传者。所以全媒体时代的受众具有更多主动性,他们对于信息的筛选、接受标准更高。与此同时也希望更多地参与到信息传播过程中,在接受信息的同时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许,称他们为信息的用户较受众更为合适。

就像很多具有实物的商品市场一样,由于生产力提升,产品供应充足,市场主导者已经从过去的卖方市场变成了如今的买方市场。在这样的前提下,想要促成买方消费,卖方就要提供更多的服务,让消费者体验就是方法之一。而在全媒体形成的信息市场中,用户的体验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参与,即与信息者更多地互动。

3全媒体时代受众处理信息的方式

全媒体时代受众所呈现出的新特点使其对信息处理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最突出的两点就是互动性和主动性。前者通过受众的反馈将传播效果大大提升,更趋于理想化;后者则打破了单向传播模式,让受众不再像旧媒体时期一样同质化,转而向个性化方向发展。

3.1全媒体增强了传受双方的互动

很多传播学学者在大众传播研究中都强调受众的反馈存在延迟,不能像人际传播中的沟通一样及时回应。就传播资源、传播能力以及传播时间而言,传受双方不平等。以传统媒体为例,即便是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注意到了受众的反馈环节,设置了一些反馈渠道(如:报纸、电视台、电台与读者、观众、听众的互动栏目和板块),实现传受双方的直接对话,但这种沟通仍然只能反映一小部分受众的意见。

但全媒体时代涌现的新媒体则不同。首先,互联网就实现了类似于人际交流的双向信息传播模式,即互动模式,这是相较于就传播方式的一个重大变革。网络是一个双向、甚至多向交流的媒体,互动性更是其一大优越性。在新媒体中,受众参与程度空前广泛,这也使得他们更为热情地参与。他们的对信息的处理从以往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和参与互动。

新媒体的互动性使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这种媒体互动性引发的受众主动性让新媒体活动中受众的参与性大大加强。这些特点都成为新媒体经营的有利条件,更成为全媒体时代媒体经营和发展的可用之处。

传播学理论指出,大众传播应该是双向的,只有及时获得受众反馈才有可能获得理想传播效果。新媒体的互动性使信息传播形成了一个闭合回路,这使得媒体能够更便捷地搜集受众的反馈信息,进而提升传播效果。

3.2全媒体让受众获取信息更为主动

互联网规模的快速扩张打破了地域限制,将世界各国和地区连成一片,形成了以虚拟信息为主的跨国界、跨文化、跨语言的全新空间。在这种情势下,受众地位及其反馈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其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受众的主动性增强了。在全媒体时代,受众会主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需要的媒介信息,积极使用媒介,更广泛地参与到媒体信息传播中。

现今新媒体传播的信息不仅数量巨大,而且形式多样。一个新媒体载体上可以承载所有旧媒体承载的信息形式,例如纸媒的文本、图片,广播媒体的声音信息,电视媒体的视频信息。而新媒体在信息编排上也更为灵活,采取随时更新信息,共受众自主选择的模式。受众对信息的自主选择不仅表现在信息内容和接收形式上,也表现在接收时间和顺序上。

传统媒体的传播过程一般采取传者为主,受众被动接收的形式,例如广播和电视的线性传播。这种形式让受众只能遵循传播者的时间顺序去接收信息。而新媒体则打破了这种单向传播模式,让信息有了互动和点对点的特点。受众这种新的获取信息方式首先是主动的,其次是个性化的,即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要接收的信息。受众主体意识的强化带动了受众参与意识的提高,也促进了个性化传播的发展。这源于受众自主选择信息后对重点选择信息范畴的纵深化研究,这种对信息的深挖让受众有了更多独立思考和判断的可能,进一步形成了个性化。

4受众行为对全媒体发展的意义

在全媒体的大背景下,受众行为已经产生了明显有别于旧媒体时期行为的变化。在这些变化发生之余,受众与媒体产生了更多互动。这种互动除了给媒体更多的反馈信息外,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为媒体在全媒体时代如何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对于全媒体领域相关企业来说,受众行为更是企业做好经营,寻找获取利润方式的立足点。

4.1新媒体构建及时沟通平台

目前,手机媒体作为与网络媒体平分秋色的新媒体形式,已经成了目前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其移动互联的特点,让受众获取信息的速度更快,参与度也大幅提高。而依托手机媒体而存在的媒体软件更成了信息传播的主力军,比如微信。

作为微信的使用者,他们既可以看到其他使用者的信息,也可以将这些信息进行筛段,把自己感兴趣的再转发出去。在这一过程中,受众已不再是单纯的受众,而是在以受众身份接受信息后,再以传播者的身份将自己或筛选、或加工的信息产品传播出去。这样的传播模式无疑夺走了传统媒体的新闻垄断地位,使其不得不面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传统媒体想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争夺受众的关注度。

4.2新媒体打造更多商务平台

如果全媒体时代仍像旧媒体一样依靠新闻信息的传播生存,那无异于天方夜谭。信息的高度同质化让所有的媒体缺乏了垄断优势,所有的媒体都站在一个起跑线上。全媒体时代的媒体生存法则是不能让经营缺席,离不开利润的支撑,而这些均来自于受众。

以微信公众账号为例,很多媒体或想要进行宣传的企业纷纷申请开通了公众账号,其目的就是想通过参与到受众“朋友圈”中把受众变成自己的忠诚型受众。另一方面,借助参与受众“朋友圈”的便利条件,可以把想要传播的信息传递给受众,并期待受众能够成为自己宣传的帮手,把信息以几何级数的方式传播出去。事实证明,这种形式的确有效,特别是当一些突发事件发生时,微信的传播速度和范围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想。虽然微信最初只是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程序,但随着其“朋友圈”的海量信息广泛传播,人们开始在这个社交平台上寻找商机。而微信本身也是朝着这个方向去发展,即突破简单通讯工具的本质,向可购物、能支付的全方位社交平台迈进。

类似微信公共账号这样的平台在新媒体上比比皆是,其经营模式或有一些差异,但它们有一个永恒的共同点,就是把受众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把吸引受众作为所有工作的起点。媒体在经历着一个受众范围从大变小的过程,这就意味着媒体的内容需要向纵深方向发展,这里的内容不单纯是新闻,更要涵盖经营的对象。同理,新媒体的经营对象不妨定位于小众化,做自己擅长的领域,培养自己的受众(也是顾客),在大浪淘沙的全媒体发展大潮中占有一席之地。

全媒体时代已经来临,墨守成规不知变革必然会被时代所淘汰。而单纯升级媒体硬件,忽略信息传播过程中最重要的主体――人,也必然会败下阵来。如果说曾经的旧媒体强调的是内容为王,那么如今的全媒体就应该以受众为王。消费信息的时代,受众就是消费者。忽略消费者的感受,不去关注消费者的喜好生产产品又如何能在全媒体发展的大潮中生存和发展,又能凭借什么脱颖而出呢?

参考文献

[1]匡文波.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3-5,42-43.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 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全媒体时代的特点范文2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传媒人才;培养模式

在我国传媒行业的不断发展中,在不同的时期都有着不同的特点。而传媒人才的培养也是经历了口语传播、纸质教材传播以及广播电视传播等等不同的阶段,这些阶段也可以称作是传统的传媒人才培养的时期。

1新媒体时代的主要特征

当前我国整体经济平稳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升,而传播的技术手段也逐渐走的更为深远。以广播、影视、网络为代表的不同传播途径也在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之间,并且对人们的生活有着较大程度的影响。当前我国处于多种媒w并行存在的新媒体发展时代,传统的传媒产业依旧是主流,但是通过对于新媒体时代的相关传播技术的研究,笔者发现新媒体的时代具有以下的特征:

1.1新媒体时代形成了异质媒介融合的格局。新媒体的时代不同于以往传统的传媒时代,它更侧重于数字技术的运用以及新媒体的运用,与此同时一些传统的手段,像报纸以及电视等平面媒体也在和新媒体技术相融合,从而使得新媒体技术逐渐表现出全景和立体发展的特性,让信息有着更为直观的发展空间。

1.2大众传播转为分众传播。一般来说新媒体时代下的信息传播会从传统媒体的盲目性、不分类性逐渐转变成为依据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来进行特异性的针对传播,使得受众更为集中。

1.3信息的更替速度变快。信息的更替速度不断加快,而影响信息重要性的重要特征也就在于时效性变短以及其传播的速度。

1.4信息容量更大,传播范围更广。因为当前我国数字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信息的传播已经不再受到整体容量的局限,并进一步可以在网络上实现“云共享”的特征。

2新媒体时代对传媒人才素质的要求

较之于传统的媒体时代而言,新媒体的时代不仅在其传播途径以及手段上有着新鲜的特征,在新媒体时代的传媒人才从业的人员队伍也有着不小的变动。首先在一方面一些不能够较好适应新媒体时代媒体需求的人才可能要面临着较为困难的行业转型,其次在另外一方面,新媒体不断发展,相对应的催生数量在不断地增加,其范围也更为广泛更需要进行多元化人才的培养模式开拓与创新。从当前我国新媒体时代对于媒体人才的素质需求来说,我们认为对于影视传媒人才的素质需求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2.1新媒体时代将更注重传媒人才的媒体素养。从媒体行业的整体规律来看,不管是媒体的科技发展的如何迅速,媒体的素质教育对于传媒产业来说依旧是一个重要的领域。这对于每一个从业的媒体人员来说都是必要的。而作为传媒产业的切实从业员工来说,媒体的素养也不断要求着其核心价值以及精神上的认同。

2.2新媒体时代要求传媒产业从业人员素质的多样化。由于当前我国新媒体时代不同介质中间有着不同的融合特性,这些特性进一步引发着从业人员的综合性素质。在这里我们以新闻的采集行业作为例子来说,新闻的从业人员素质需要有更为全面的具体要求。

2.3新媒体时代要求传媒产业从业人员具备更鲜明的职业精神。在新媒体的技术时代背景之下,传播的受众以及传播人员的沟通是在不断加强的,与此同时较大的信息量提升也会提升从业人员的各项能力。所以传统的传播产业将考虑到从业人员的职业精神,并且将这种职业精神作为人才传播的整体核心特征。

2.4新媒体时代要求传媒产业从业人员具备更强的创新素质。较之于传统的媒体传播特征,新媒体时代的相关从业人员应当有着更强的创新性素质,这点也在更多的新闻媒体人员主动离职的案件中得到进一步地印证。当前不同的传播介质竞相出现,更多的创新机遇也要进行转变,这些在以往的传统媒体时代是很难去想象的。

3适应新媒体时代的传媒人才的培养

就当前我国传媒人才的培养情况而言,其培养模式依旧存在许多不适应之处,而主要就反映在以下几方面的特点上:

3.1传统媒体行业中的人员,其基础的从业能力方面是比较占优势的,对于文字的表达以及信息的获取都有着较大的熟练度。但是这些人员往往对于新兴的传媒技术不能够做到熟稔于心,其利用新型传播的工具也是需要一个较长时期的综合适应阶段的。与此相反,新兴的媒体技术下,从业人员对于新兴的传播工具十分熟练,但是在一些传媒素养以及文字表达基本功上有所欠缺。

3.2在传统媒体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对应媒介素养的时代特性往往有着不足的适应性特征。因为较为缺少传统专业的技术培训,新媒体的环境依旧无法满足媒介上的需求。另外因为传统媒体的技术人才处在一个较大的工作压力之下,其对于创新的素质以及能力关注交叉,人员的整体创新意识有待提升。

3.3新媒体环境之下的影视人才应当进一步的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相关的职业道德以及职业精神也要进行进一步的加强和改善。

4小结

在我国传媒行业的不断发展中,在不同的时期都有着不同的特点。传媒人才的培养也是经历了口语传播、纸质教材传播以及广播电视传播等等不同的阶段;而这些不同阶段的不同特征也对新媒体行业中传媒人才的从业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需要进一步去推动适合传媒人才发展的培养模式,树立起切实有效的提升传媒人才素质的策略,以便更全面的提升传媒人才的素质,为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范晓林. 新媒体特征背景下传媒人才的培养策略[J].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5,(05):126-129.

[2]蔡琦. 信息化时代影视传媒人才的培养策略[J]. 新闻战线,2015,(18):123-124.

全媒体时代的特点范文3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是社会发展和媒体传播发展的结果,是传播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此背景下,河北戏曲该如何发展,利用全媒体时代带来的传播新特征,促进自身的发展。河北省是我国的文化强省,也是戏曲强省,本省的河北梆子、评剧等剧种具有全国性的影响力,为在我国戏曲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其他剧种的发展都起到了良好的影响,而且河北也诞生了大量的戏曲名家,作家有王实甫、关汉卿、马致远等,演员有荀慧生、白玉霜等名家。现在的河北戏曲发展遇到了一些困难,在全媒体时代到来的背景下,为了促进河北戏曲更好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广大的人民群众接收信息的主要途径来自互联网端和移动媒体端,传统的演出传播方式显然是落后,在此河北戏曲的发展要各级剧团重视演出资料的录制保存,建设全媒体平台,将河北省的戏曲按照不同的戏曲剧种建设相应的版块,将各剧种最新的演出视频进行审核上传,进入互联网端和移动媒体端,加强河北戏曲的传播。建设一个河北戏曲的全多媒体平台,将各剧种之间的演出交流媒介平台,加强不同剧种之间的交流。打破地域,受众群体的限制,不同剧种之间可以互相学习和汲取营养,丰富自身的演出,其他剧种有好的剧目和表演形式,不同剧种直接可以根据自己剧种的特点进行创作,创作出新的好剧目。同时可以带动不同剧种观众之间的融合,慢慢培养多剧种的戏曲观众群体。

二: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为解决地方小剧种的生存及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特别是原来地方小剧种大部分是扎根于广大的农村地区,本地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农村人口逐步减少,外出人口能够将本地剧种的影响力带到外地,外出人口会被冲淡,这种影响力就会微乎其微,很快被淹没在现在流行艺术潮流之中。更多的影响体现在剧种观众的流失,后继观众不足,地方剧种存在的土壤产生了很多问题。一个剧种诞生发展存在的土壤产生了问题,对剧种的发展是致命的。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使人们接收演出的媒介信息机会不再受地域和时空的限制。好多本地人口迁移到其他地区创业劳动,在休闲生活中都可以通过全媒体的途径接收到演出的内容。特别是现在越来越多的移动媒体端越来越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人们媒体接收的途径已经开始转移到移动媒体端,移动媒体端的便捷性,使人们在欣赏戏曲的过程是非常便捷的,不再受演出的场地,时间,距离等因素的限制。而且这种传播的广度是传统的广播及电视无法达到的。全媒体背景下,地方戏曲剧种可以通过互联网和移动媒介将它原有的群众留住。同时戏曲剧种要根据这种新的人口流动及人员构成的特点,对原有的戏曲剧种的演出及变现方式进行调整及改进,同时吸收新时代的社会营养和外来人口带来的新元素,打造出适合全媒体时代传播的新剧目。剧目的调整及创新,更好更快的适应新型的人群结构的变化,小的地方剧种生存的土壤才会得到改善。

三:全媒体时代背景下,可以通过全媒体媒介来拓展这些小剧种的影响力。当然对于这些剧种影响力的推广很难达到像京剧及豫剧那样的广度和深度,但是可以通过全媒体手段来推广剧种的特色元素,例如包含剧种特色的图片,演出道具以及相关联的风土人情,将这些融入当地人文特色及旅游经济的发展中去,制作与地方剧种相关的或者带有其特色元素的相应产品和纪念品,例如在当地特色产品包装中加入戏曲剧种元素,创作戏曲剧中相关的旅游产品,既丰富当地旅游产品又推广戏曲剧种。河北戏曲众多小剧种的发展要重点放在剧种影响力的扩展上,因此可以将戏曲的相关元素附着在群众基础好或者是接触容易的艺术形式,或者与相关艺术相结合形成戏曲特色的艺术作品。比如讲本剧种特色的剧目故事制作成广播剧、电视剧、微电影等艺术形式来扩展剧目故事的影响力。同时也可以将本剧种的剧目制作成动画版本,增加新鲜感,对于青少年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对于增加戏曲的年轻观众大有益处,而且戏曲将来的传承和延续是要依靠新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的培养。也可以将原本剧种鲜明的人物形象借鉴与其他艺术形式所用,同时也允许戏曲演员参加到其他艺术形式的创作中,对本剧种反过来将有着很重要的带动作用。在戏曲史上曾经出现过一部戏救活一个剧种的先例,例如当年的昆曲《十五贯》将昆曲从衰败的险境中拯救出来,使昆曲又重现新的活力。全媒体背景下,通过新的媒介形式来扩大戏曲的,特别是小剧种的影响力。

全媒体时代的特点范文4

关键词:新闻语言 时代性 新闻实践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4-0000-01

一、我国不同历史时期新闻语言的时代特点

新闻语言的时代性是某一时代运用新闻语言的特点所形成的特色。不同时代的新闻作品时代风格迥异,正是运用具有不同时代特色新闻语言的缘故。

(一)建国后至前新闻语言的时代性特点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新闻事业出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格局、新局面。特别是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后,全国人民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这一时期新闻语言的最大特点是充满建设与革命的豪情。如1963年新华社发表通讯《“一厘钱”精神》,其中这样写道“亲爱的读者,当你抱着雄心壮志要建设好我们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时候,你就从自己经管的一厘钱、一个产品和自己每一分钟做起吧!”;再看《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中的一段话,“焦裕禄虽然去世了,但他在兰考土地上播下的自力更生的革命种子,正在发芽成长,他一心为革命,一心为群众的高贵品德,已成为全县干部和群众学习的榜样。”从这些作品不难看出,这一时期的新闻语言或使用振奋人心的语言,叙议结合、充满豪情;或使用平淡朴实的文字,善用具体事实,以小见大。

(二)期间新闻语言的时代性特点

“十年‘’”期间,新闻媒介不仅自身饱受摧残,此外还与反动集团“狼狈为奸”――“竭尽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罗织罪状、诬陷忠良之能事,写下了我国新闻事业史上黑暗的一页。”1新闻媒体被高度控制,新闻文风遭到严重破坏,“假、大、空”现象严重。以“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封资修”、“破四旧好得很”等为代表的新闻语言失去对新闻事实的描述,充满阶级倾向性。尤其是“小报”其大量使用“红卫兵”、“联合总部”、“混蛋”等充满军事化色彩和谩骂式的语言,语言严重粗俗化。总之,期间的新闻语言呈现一片畸形、病态的特点。

(三)媒介融合时代新闻语言的时代性特点

近年来,新媒体技术不断飞跃、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媒介的融合一方面联接了人们的生活,公民可以更加便捷的发表意见、参与社会管理;另一方面也大大激发了人们的创造力。“给力”、“×门”、“拍板砖”、“经济适用男”、“蜗居”、“白富美”等词语都是媒介融合时代的产物。这些词语很多都是由网民最先提出,在网络上流行并经传统媒体不断加以使用,最终形成全社会的使用热潮,所以媒介融合时代的新闻语言具有平民化、草根化特点。

二、影响新闻语言时代性的因素分析

(一)社会发展促进新闻语言发展变化

社会的发展是新闻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社会推动思维的发展,抽象思维的发展也要求语言发展,而语言的发展又是抽象思维发展的具体体现”。2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科技的进步、文化的繁荣等都要求语言不断改善自我,以适应社会发展。新闻语言也是如此。新闻生动翔实地记录着社会的变迁、反映着时代的进步,“记录”和“反映”正是由新闻语言来完成的,所以新闻语言也必然体现鲜明的时代性。不同时代的社会背景、社会现实、社会变化都将推动新闻语言的发展变化,使新闻语言呈现出强烈的时代性。

(二)新闻的基本特点决定新闻语言的时代性

新闻报道不同于文学艺术创作,必须以事实说话,新闻报道的内容应该是发生在社会生活中、贴近百姓、贴近实际的事件。新闻语言作为新闻的载体,应该遵循新闻真实性原则,忠于社会现实,最大程度的报道和还原事实真相。新闻还具有强烈的时效性特点,作为新闻报道载体的新闻语言也贵在新。不同时代的语言有各自的时代特点,所以新闻报道使用的语言也应当是充满时代气息的语言、当时最容易被大众接受和理解、最能反映当时社会现实和时代特色的语言,这样才能增强新闻报道的易读性和感染力。

(三)媒介竞争促使新闻语言呈现时代性

我国传媒实行的是“事业性质,企业化管理”的运作模式,特别是当前,媒介集团持续扩张、新媒体层出不穷,媒介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新闻媒介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只有不断创新、另辟蹊径。所以传媒业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应摒弃陈旧、老套、生硬的新闻语言,重视使用个性化、通俗易懂、个性化的语言。此外,新闻语言日益个性化,许多媒体结合自身优势和特点,逐渐形成具有自我特色的语言特色和风格。

三、新闻语言的时代性对新闻实践的指导意义

(一)新闻报道的语言要不断推陈出新

我国的一些新闻媒体习惯了“板着脸”说话,新闻语言枯燥乏味,新闻报道呈现出程序化和脸谱化的不良倾向。新闻语言的时代性启发我们每个时代都有很多颇具特色和代表性的语言。所以,媒体应有选择的使用具有时代特色的语言,坚持推陈出新,创新语言运用模式,勇于开辟新的报道途径。这样,新闻报道才会具有自身的优势,才能得到受众的认同,新闻报道才会更具时代特色。

(二)新闻报道的语言要坚持真实和客观的原则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但却时常有“假新闻”出现。陈力丹教授指出:“出现这么多的假新闻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记者、编辑选择新闻的标准不是其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而仅仅为了满足受众的心理需要。随着受众兴趣逐渐转向社会新闻,即使记者编辑主观上有正确引导的意图,但往往经不住精彩‘事实’的诱惑。”3当前一些媒体不结合新闻报道内容的具体实际,一味罗列一些生活中出现的新词和热词,反而使新闻报道失去了水准,报道内容显得没有深度,太过轻浮。

全媒体时代的特点范文5

新媒体时代节目主持的新探索、新对策

如今,我们已进入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数字新媒体时代,以微博为代表的新的传播媒介异军突起,无疑使传统媒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媒体的主持人如何适应新媒体时代的要求,如何适应新媒体环境下转型的需要,不断提升自身修养与能力,是摆在每个主持人面前的新课题。

一、探讨微博新时代现状、发展趋势及传统媒体转型的研究。上海台李志毅撰写的《新媒体环境下广播转型发展研究》和山东台王英、刘何雁撰写的《网络春晚,基于新媒体对春晚的反叛与合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前文通过PEST分析法对三大传统媒体之一广播的生存发展环境进行分析,并对比全球不同地区广播的创新趋势得出结论:由于互联网的普遍存在,地方广播应以品牌性内容为特色,走网上网下相结合的发展之路。新媒体发展既潜移默化又革命性地影响着媒体生态环境。

后文通过对十年“网络春节联欢晚会”的梳理,尤其是对网络春晚发生、发展的原因和美好特征的具体分析,指出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网络春晚是对央视春晚的补偿和反叛,但是当新媒体不足以支撑和构成门面的时候,网络春晚在博弈过程中出现了合流和融合的趋势,即网络春晚越来越像央视春晚,央视春晚也越来越多借鉴网络春晚。

二、探讨“微时代”主持人的责任与主持工作特点的研究。河南台刘颖在《新媒体时代主播的责任》一文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遇到新媒体,给话筒前工作的人带来了什么?文章认为新媒体的出现“不仅影响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很多时候还引导着我们对社会的认知,甚至左右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我们不得不承认新媒体较传统媒体更加具有渗透力和影响力。”论文从公信力召唤需要电视新闻主播承担的责任——为受众传播正能量,更好地保持媒体的公信力;从正确的引导舆论需要电视新闻主播承担的责任——大力弘扬“真善美”,充分体现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从主播应承担的责任——社会责任、历史责任、道德文化责任等几个方面作了深入论述,颇具现实意义和指导性。

又如上海台卜凡撰写的《“微时代”电视新闻节目的新特点及主播的工作技巧》和陕西台罗宁撰写的《广播媒体微博实践研究》,分别从不同视角论述了广播电视传统媒体的主持人如何顺应“微时代”的变化发展,应采取的策略,颇有针对性和现实指导意义。前文通过节目多样化增强节目灵活性;增加记者现场报道,主播把控直播连线;微博成为平台,主播应该使用微博等几方面内容的论述,提出了电视新闻节目创新的新思路,为主播应对新形式、新情况总结出了具体可行的方法,并指出新闻主播不仅是微博的使用者,更是电视新闻节目改革的尝试者、先行者。论文对当今主播的实际工作及其运作开拓,无不具有借鉴与启迪意义。后文作者在结合微博传播特质的基础上,思考如何更好地借助微博平台进行各项任务的拓展。论文着重阐述了微博对广播的五大价值,即利用微博发现新闻线索,完成采访报道,实现有效互动,借助微博实现自我宣传,延伸广告客户影响力。如何巧妙运用广播媒体运营微博的三大法宝,即内容为王、形成特色、人情互动,充分使用传统媒体的想象空间,在前进中摸索、借鉴和创新,正确应对互联网给传统媒体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使得广播媒体在新的环境中有所建树。

三、主持人如何面对新媒体挑战进行应对的研究。如甘肃台李争艳撰写的《主持人如何应对微博、微信、新媒体的挑战》和陕西台马涛、王笑涵撰写的《置身“微时代”,掷声做营销——广播媒体的微博营销策略》。前文在阐述新媒体为传统广播发展带来契机和对传统广播影响的同时,着重论述了新媒体对广播节目主持人素质能力的挑战。论文结合作者的主持实践,提出主持人应充分利用新媒体的特点,加强个人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并总结出了自身的经验体会:主持人应正确把握节目导向,做好节目的“把关人”,主持语言应与时俱进,应借助新媒体提高影响力。后文着重论述了广播媒体的微博营销策略,作者从维护陕西广播微博的经验出发,认为广播媒体微博账号的维护,应该贴合广播这种声音媒体的特点,认真使用好以下三大利器,即谁说的——着力放大名人效应;说什么——着力受众想知道的信息;怎么说——着力研究表达方式和沟通技巧。文章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打造品牌广播是广播媒体营销策略的根本。

通过新媒体时代节目成功个案的透视,提出创新创优节目的新构想、新思考。新媒体时代的节目要出奇出新,要打造品牌,必须紧扣新时代的特点,充分运用新媒体的优势,方能使节目如虎添翼。涉及这方面内容的论文有陕西台刘昕、刘临安的《浅谈广播媒体与网络新媒体的融合——以2011年金话筒获奖作品为例》;上海台王爽的《广播播客节目的探索——以东广新闻台〈今天我播报〉节目为例》,太原台张一帆、周小刚的《法制频道主持人的综合传播策略研究——在民意的传播中完成普法教育》,北京顺义台直守诚的《广播陪伴节目: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这些论文共同点就是出现一个“新”字,选题新、视角新、观念新,紧紧抓住新节目的新亮点,提出新思考,给人以新意与启迪,为创办新媒体时代品牌节目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与启示。

其中,《浅谈广播媒体与网络新媒体的融合——以2011年金话筒获奖作品为例》从广播秒杀与网络媒体融合的大胆尝试的视角,深入探讨了《优优秒客族》获得成功的奥秘,透过时下网络购物常用的“秒杀”方式,将广播的“热线答题”和网络的“秒杀”两个元素提炼整合,创造性提出“广播秒杀”,从而使“广播秒杀”成了广播节目的全新形式,达到了1+1>2的传播效果。论文不只是停留在分析节目层面上,还进而提出了广播与网络联姻的几点冷思考,提出了广播与新媒体未来深度融合的新设想,从而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更好融合探索出一条更为宽广的新路子,意义不寻常。

同为广播节目研究,《广播播客节目的探索》一文对新媒体时代广播播客节目产生背景、特点及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探讨。认为“广播播客”节目的出现是形势所趋,该类型的节目打破了传统广播新闻节目专业化播报模式,听众由被动收听的角色变身为主动播报角色,可亲自报道所见所闻、所想所悟。这种以广播播客方式运作的节目类型增强了广播与受众的互动,是一种前景看好的广播节目新类型。

新时代主持人素质与能力的新解析、新构建

关于节目主持人素质与能力的研究,既是个老话题又是个新话题。说是老话题是因为它伴随着我国节目主持人的诞生、兴起到发展,始终是业界学界十分关注的研究课题、热门话题;说是新话题是因为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主持人的功能作用不断嬗变,加之受众的审美情趣欣赏水平不断提升,必然对主持人的素质能力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参评论文中,有不少是关于主持人基本素质论述的,老话题也充满新意,从一个新高度、新角度与重新审视、梳理、阐述主持人的基本素质,同样给人启发。

天津台刘涛的《广播电视主持人如何让节目“声入人心”——浅析主持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江苏台朱玉华、丁宏的《“全能型主持人”生成之道》具有一定代表性。前文以“素质”为灵魂,以“声入人心”为坐标,提出观点与思考。论文从主持人的政治素养、人格魅力、文化修养、语言功底四个方面进行论述,认为“主持人的素质是多方面的修养和实践的集中表现。”文中指出“政治素质是前提,是一切工作的保证”,在新媒体时代主持人要不辱使命,肩负起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神圣职责,强调人格魅力和语言修养的重要性,要使主持的节目做到“声入人心”。后文两位作者将“全能型主持人”的概念置于时代与社会的坐标上,置于时代与传媒发展的制高点上,置于个体与媒体的交叉点上,梳理了中国节目主持人发展轨迹,论证了“全能型主持人”产生的必然性、必要性,以及“全能型”的内涵、外延等,并从个体、媒体两方面阐明了塑造“全能型”主持人的条件、路径。作者在文中还就节目主持人“全能型”涵盖的内容提出看法,即语言表达能力、节目驾驶能力、采访写作能力、策划编辑能力、艺术鉴赏能力、理论研究能力、协调组织能力。

参评论文中还有针对微博新时代特点对主持人应具有的素质与能力提出新要求、新构想、新对策研究的。

如浙江传媒学院王一婷撰写的《微博舆论中主持人信息素养能力的缺失及对策研究》和甘肃台张彦撰写的《多媒体环境下电视主持人素养提升的关键》。王一婷结合微博时代特点的分析,阐述了主持人作为信息传播者,应该着力培养信息素养能力的必要性。并结合现状指出了微博舆情中主持人信息素养能力缺少的几个方面,即信息意识与态度的缺失、信息策略方法的缺失、信息伦理道德的缺失。在此基础上,进而提出:一、主持人要培养高效熟练地评价、选择信息的能力;有序地归纳、存储、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二、主持人要学习、培养和提高个人合理创造性表达、使用信息的能力;三、主持人应着力培养高度的道德情感以及法律意识的社会责任。在微博新时代,着力培养主持人的信息素养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因为它可以在传播信息过程中理清头绪、辨别真伪、积极合理引导信息舆论方向,可以起到引导舆论健康发展,确保舆论导向的正确。这几点行之有效的培养对策,颇有指导性和现实意义。

张彦一文以新媒体时代的巨大挑战和冲击为背景,针对传统的电视主持人如何提升素养,寻求更大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从知识功底、思辨特质、文化品味、品牌气度、和谐传播等五个关键点进行深入探讨。论文立意新颖,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论述深入,针对性强,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全媒体时代的特点范文6

关键词:全国“两会” 融媒体 广播电视 创新

2017年全国“两会”圆满落幕,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江西广播电视台的“两会”报道与往年相比,在策划、内容、形式等方面进一步创新,依托全媒体报道中心这个平台,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全方位、多角度、互动式报道,传递“两会”声音与江西代表委员风采,努力展示媒体融合的新成果。

大势所趋:全媒体传播大比拼

2016年2月19日,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在“2・19”重要讲话发表一周年之际,中央电视台推出“央视新闻移动网”,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发起的全国移动直播平台“人民直播”上线,新华社也正式启动了“现场云”全国服务平台,这标志着中央主流媒体在推动媒体深度融合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今天的受众已经不完全满足使用一种媒介来接收信息,传统媒体突破自身制约条件,向受众提供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媒体产品才能抓住受众的兴奋点和关注度,走媒体融合之路是大势所趋。融媒体时代的全国“两会”报道怎么做?从今年的全国“两会”报道情况来看,无疑是一场媒体全媒体传播大比拼。从光明网全新打造的全媒体报道单兵设备――光明网“钢铁侠”多信道直播云台,到有特色又新颖的央广“王小艺的朋友圈”,都向受众呈现出一个图文并茂、音视频互动、可议可评的全景“两会”。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江西广播电视台首次在北京搭建全国“两会”全媒体报道中心,整合旗下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多媒体60多人的采编播精干力量联合发力,启用全新的非编系统和机器人摇臂、虚拟前景、超大屏、手机互动大屏等技术装备,进一步优化报题、审片、直播系统,将VR、H5、大数据等技术手段融于报道,使“两会”发稿效率进一步提高,全台日均发稿近100篇,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打造全媒体“中央厨房”,巩固内容生产优势

今年1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部长刘奇葆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央厨房”是融媒体的中心,推进媒体深度融合,“中央厨房”是标配,是龙头工程,一定要建好用好。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江西广播电视台全国“两会”全媒体报道中心就依托“中央厨房”的整套技术体系协助内容生产,如移动助手、H5产品制作工具、传播效果评估系统、新媒体内容管理系统等,充分发挥了“中央厨房”的统筹再造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共享各媒体、各栏目的渠道和素材资源,实现“两会”素材的多元化采集、多形态综合编辑、多平台及时分发,既节约了生产成本,又提高了传播效果,在全媒体传播上实现了突破。比如,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以下简称江西“网络台”)策划“江西好声音”系列H5产品,分别以“专家说”“网友说”两个维度切入,运用“图片+文字+音、视频”的多媒体表现形式,充分展示了江西五大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为了增强融合效果,江西卫视塑造了全新的年度虚拟卡通“金鸡唱唱”,通过《金鸡报晓》专栏用动漫形式梳理“两会”大数据、热词等,让“两会”新闻活起来、动起来、靓起来。此外,江西网络台、手机江西台依托电视渠道和素材,推出融媒体产品《掌看“两会”直播间》,在人大开幕会议、政协开幕会议和江西代表团媒体开放日等关键节点和访谈节目中实现江西网络媒体的首次共五场网络直播。开放日上鹿心社书记和刘奇省长的讲话以及代表委员们的发言在江西网络台PC端、手机江西台和微博等多渠道得到同步传播,近十万网民在线观看。同时,江西网络台微信公众号推出微信专栏《“两会”看点啥》,首次在微信上打通了微信、微博、客户端、PC端的通道,通过“轻链接”的形式架起了“两微两端”的桥梁。在《“两会”看点啥》推出的13期节目中,平均每篇获得300多名网民的转发,单篇覆盖人群达12万。

独家、权威评论对全国“两会”深入解读

围绕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结合“两会”新闻现场,江西广播电视台组织独家评论、创新形式深入解读“两会”,让全媒体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代表委员说透改革意义,点明改革难点。江西卫视特别邀请有关领导和知名专家参与解读,强化报道深度。《江西新闻联播》《“两会”点评》邀请国家发改委研究员、特约评论员杨禹针对江西的脱贫攻坚、一带一路、创新创业、生态保护、农业供给侧改革等方面的改革与实践进行点评;《社会传真》《“两会”访谈》除了邀请吉安市委书记胡世忠、南昌市人民政府市长郭安、江西省r业厅厅长胡汉平和江西师范大学正大研究院院长王东林等本省代表委员外,还邀约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庆、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科瑞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郑跃文等专家学者,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就扶贫、创新、旅游等话题进行思想交锋,为江西发展出谋划策。江西新闻广播《新闻广角》开辟全国“两会”特别节目《两会1+1》连续播出12期人物专访,围绕医疗改革、食品安全、环境治理、房价、二孩配套、农业发展、交通治理、网络安全、教育均衡、户籍改革、创业就业和养老服务等话题,采访了江西省政协副主席郑小燕、江西师范大学教授王东林、瑞昌市公安局赛湖派出所教导员周俊军等代表和委员,从民生领域聚焦百姓诉求,将民生热点说清说透,说到老百姓心坎上。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推出《全国“两会”地方谈・江西篇》推出网评专题。代表委员和专家们发表的精彩观点,手机江西台均以“微视频+图文实录”的形式快速呈现,并开设专题页面突出推荐,全方位做好了二次传播落地。

增强互动性,激发受众参与热情

内容来源的多元化是融媒体时代的重要特征。今天,新闻生产不再被紧紧攒在专业人员手中,新闻也不再集中在专业机构中。新技术让人人成为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用户生成的内容已经成为媒体内容的一部分,受众能通过多路径反馈信息,评价并影响媒体机构的新闻生产。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江西广播电视台把因安全问题没能进入代表驻地的四块手机互动大屏安放到北京全媒体报道中心,所有参与专访嘉宾都能通过互动大屏与网友直接互动交流,现场答疑解惑。江西卫视《江西新闻联播》还专门开辟“微动‘两会’”栏目,通过关注代表委员微信朋友圈,反映代表委员与基层群众的交流互动。比如《王东林指尖上传递“两会”好声音》记录了政协委员王东林通过微信朋友圈征集民情民意,产生并提交有关共享单车的提案过程。江西网络台在首页开辟《2017全国“两会”》专栏,官方微博推出互动话题“秒看全国‘两会’”“2017直播‘两会’”“‘两会’大家谈”等专区,话题阅读量达到2298.3万,“秒看全国‘两会’”共49条微视频,以鲜活生动的微视频方式解读全国“两会”动态,传递网民心声。

今年,江西广播电视台不仅高质量地完成了全国“两会”程序性报道和重要时政报道任务,而且第一次实现了全媒体的有效融合,扩大了传播影响力,为全国“两会”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在业界引起了广泛好评。据统计,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江西卫视《江西新闻联播》共计播发“两会”报道70条,时长3小时17分02秒,采访报道代表委员271人次。《社会传真》播发了5期“两会”访谈专题节目。江西新闻广播播发相关稿件95篇,采访报道代表委员126人次。都市频道发稿36条,采访报道代表委员35人次。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推出新闻专题1个,H5产品9个,网络评论89篇,主题视频325条,图文报道465篇,采访代表委员34人次,全媒体覆盖人群达2400多万。手机江西台制作推出了《攻坚――聚焦2017全国“两会”》客户端专题和《全国“两会”地方谈 江西篇》网评专题,在手机江西台的风格设计和编排上突出全国“两会”这一重大主题。“两会”期间共发稿334篇,在众多原创报道中,两篇网络评论被全国全网推送,《专家说》《网友说》《代表说》三个系列以及《生活难题 “两会”支招》共九件H5产品被全省全网推送。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仍需要理性认识到,全媒体报道平台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难以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包括技术层面、运行成本等。第一,广播、电视和网台的报道内容没有形成统一的整合平台或有机链条,内容生产者之间缺乏互联互通,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不能完全实现共融共享。全媒体环境下,不同形态的媒体内容应当更加方便地实现信息嵌入,并根据各个媒体的传播特点和需求进行重组和分装,满足受众个性化的需求。第二,缺乏一个成熟完善的全媒体采编发平台。就目前全国的情况来看,大多数省级媒体还没有形成一个真正的全媒体采编发平台,记者在现场采写的稿件很难实现即采即编即发,影响了新闻的时效性。第三,新闻从业人员的全媒体素质还有待提高。为适应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全媒体记者也需要进行素质的提升及功能的融合。记者从单一的文字采写到录音、摄影、摄像等多项技能,不仅是要简单的会写、会拍、会录,还要更深层次的掌握和运用。

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卢汉说过:“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及其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融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是受众需求推动下的媒介创新之举,也是技术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表现。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还需要大胆尝试和不断实践,根据媒体自身发展规律以及融媒体时代的特点,总结这次全国“两会”报道的经验和不足,不断开拓创新,探索融合发展,把优质采编资源和新闻生产能力,与互联网传播技术和平台强强联合,相互融合,让今后重大会议报道更好看更好更有影响力。(作者单位:江西广播电视台)

参考文献:

1.刘光牛,南 隽,刘滢全:《把握全媒体发展规律在实践中探索创新完善――当前我国全媒体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新华文摘》,2010(15)。

2.栾轶玫:《融媒体时代新闻生产的流程再造》,《视听界》,2010(1)。

3.扈长举,王长涛:《融媒体时代的新闻报道》,《青年记者》,2013(9)下。

4.朱 正:《融媒体形势下新闻工作者的素养》,《科技信息》,20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