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企业发展论文

信息化企业发展论文

一、企业信息化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特征

(一)基本概念

一般而言,企业信息化,是指秉持先进的管理理念,运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整合企业现有的生产、经营、设计、制造、管理,及时地为企业战术层、战略层、决策层等系统提供准确而有效的数据信息,以便对市场和需求做出迅速反应,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此定义上看,企业信息化的内涵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其一,在目标上,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是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二,在内容上,包括生产控制信息化系统、企业内部管理的信息化系统、电子商务系统等;其三,在所涉及的部门上,有企业的生产、经营、设计、制造、管理等职能部门;其四,在功能上,主要是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存储、更新和维护;其五,在载体上,企业信息化是一个人机合一的系统,包括人、计算机网络硬件、系统平台、数据库平台、通用软件、应用软件、终端设备等。

(二)主要特征

企业信息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它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辅助发展战略的高效性。

企业信息化的基础是企业的管理和运行模式,而不是计算机网络技术本身,计算机网络技术仅仅是企业信息化的实现手段。作为一项集成技术,企业建设信息化的关键点在于信息的集成和共享,即实现将关键准确的数据及时传输到相应的决策人,为企业的运作决策提供数据和高效服务。

2.实践运用的广泛性。

企业信息化广泛用勇于企业生产、管理和经营三个层面,在产品设计、工艺过程控制与零件加工、事务处理、供应链管理与辅助决策等领域都需要广泛开展计算机应用,实现设计自动化、生产自动化、办公自动化、决策辅助自动化以及电子商务等企业运行的全面自动化。

3.自身发展的动态性。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概念是发展的,它随着管理理念、实现手段等因素的发展而发展。企业信息化从初级、中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特征是从计算机单机应用、综合应用、网络应用的逐步提升;从基层班组级计算机联网、部门联网、企业联网、产业链联网的不断融合,具有连续不断可持续发展的特征。企业要结合自身的现状,确定阶段性的目标,分步推进信息化建设,不断吸纳信息化建设的最新成果,不断加强人才培养、咨询服务、方案设计、设备采购、网络建设、软件选型、应用培训、二次开发等,使信息资源有效地运用管理实践过程,提高信息技术利用率。

4.经济效益的潜在性。

在企业中推进信息化不同于以往对产品的技术改造。后者是通过对产品生产线的技术改造,提高质量,增加产量,效益容易显现;而前者则是应用信息技术对企业的信息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生产能力和管理水平,其效益是多方面、巨大的而又是隐性的,很难以定量方式给以准确评估。

当前,信息技术正由以前的注重单元技术和短期效益向注重整体、全局的信息化建设倾斜,企业信息化的作用更多地在企业发展战略等高层次显现。

二、对出版企业行业竞争力量分析

深入分析行业的竞争过程从而挖掘竞争压力的源泉和确定各个竞争力量的强大程度,是企业战略环境分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出版企业面对着五种竞争力量的影响:出版企业现有的竞争对手、新进入者的威胁、替代产品或服务的威胁、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购买方的讨价还价能力。这五种竞争力量决定了出版企业内竞争的激烈程度,决定了企业最终的获利能力,决定了企业的盈利能力。

(一)出版企业现有的竞争对手

出版企业现有的竞争对手是指从事各类出版业务的主体之间的竞争。我国出版企业结构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按地区、部门、专业划分,各省、市、自治区都有规模上大体相当、业务类型大体一致的人民社、教育社、美术社、少儿社、科技社、文艺社等。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地方保护主义盛行,贸易壁垒森严,出版业内竞争尚处于无序状态:另一方面又因为规模、效益不相上下,竞争强度反而增加。

(二)潜在进入者

出版企业潜在进入者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国内社会资本的进入,二是跨国出版资本的抢滩。就国内社会资本而言,随着出版业的逐步开放,其势必会进入出版核心业务的竞争,一些有一定资金实力的民营资本正虎视眈眈于出版企业的门槛。跨国出版公司也正以不同的方式进入我国出版业,其必将改变现有竞争结构,威胁到国内出版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三)替代产品或服务

电子光盘、EBO0K等多媒体出版物对纸介图书的替代,互联网等提供的网上阅读服务等等都形成了对出版业的替代产品和服务的威胁。由于替代产品和服务都主要有高新技术支持,使得高新技术出版领域成了行业外资本参与出版的一大突破口。高新技术出版业务也是国外出版公习优势所在。在这一领域,技术优势很容易转化成市场优势,因而对替代产品和服务的威胁绝不容小视。

(四)供应商

出版企业的供应商是指处于产业上游的为出版提供纸张、印刷器材等初级原材料、设备的厂商。除此之外,从出版企业出版产品的特殊性来看,出版企业的供应商还包括为出版提供智力支持的作者队伍。在我国,造纸、印刷机械等行业开放程度较高,国际、国内市场供应充分,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大量的短缺,因而其对出版业讨价还价能力不高,形成的竞争压力不大。由于出版资源的独占性,根据选题的不同,作者的讨价还价能力也有所不同。

(五)购买者

出版企业产品主要是图书、报刊、电子出版物等,其购买者主要是图书、报刊、电子出版物的批发商和读者。由于大部分出版企业的利润来自于教材(含上教学征订目录的教学辅导读物),因而我国的出版企业一直较为忽略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随着教材利润的降低和国家对这部分的各项调控政策出台,读者对课本教材以外的一般书和多媒体出版物的选择越来越决定了出版企业的竞争实力。

总之,由于我国出版企业的特殊性和较高的进入壁垒,出版业规模集中度低,现有竞争相对缓和,竞争尚不充分,较高的行业盈利水平正刺激行业外资本的流入。随着我国加入WTO,全球化、信息化程度的加剧,出版企业面临着新进入者和替代品的巨大威胁,社会资本和国外资本进入将导致业内竞争愈趋激烈。

三、信息化对出版企业竞竞争力量影响分析

信息化对我国出版企业的影响是深远的。中国没有承诺开放出版业,但民营资本以及国外资本和出版企业、机构可通过打入图书和音像制品的零售与批发市场、网上出版和电子图书,渗透中国出版业。中国加入WTO,预示着出版企业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下面从出版企业的五种竞争力量方面分析全球化、信息化对出版企业竞争力量的影响。

(一)对出版企业现有的竞争对手的影响

一些对政策和市场较为敏感的改革型出版社,将迅速发现新的机遇和挑战,改变现有的计划性较强的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市场为导向,改变经营形式。大型的图书出版集团和发行集团开始出现。在此消彼长或此长彼消的变化中,出版企业的竞争地位也在发生改变。同时,还将直接面临着民营资本和国外资本的竞争。信息化使得出版企业可以借助互联网通过网络出版等降低竞争成本,但也使得高新技术成为新的进入障碍。

(二)对潜在进入者的影响

中国加入WTO,根据无歧视待遇原则,国外出版企业将获得在中国与国内企业同等发展的机会。已经有一些国内民营资本或国外出版企业、机构通过打“擦边球”进入出版业,更多的资本正在等待政策松动,它们就能成为出版业的正式成员参与竞争。从最新的新闻出版署出台政策,我国568家出版社正面临着全面改革,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除保留人民出版社为事业单位以外,其余5303家出版社将全部转制为企业来分析,这个时间已经不会太长。

(三)对替代产品或服务的影响

全球化条件下,新技术会加速进入中国出版业,E—book和网上出版物等替代品会目新月异。除此之外,电视、电台的节目和消息等也会对出版产品产生一定的替代作用。有一种预测,未来书业的发展以网上出版和按需印刷为主,E-bO0k会更受欢迎,因而出版企业要重视高新技术在出版中的应用,及早进入新产品的开发。

(四)对供应商的影响

由于造纸、印刷机械等行业开发程度较高,所以全球化、信息化对为出版企业提供纸张、印刷器材等初级原材料、设备的厂商来说,影响不是很大。比较而言,由于对机器设备要求等方面原因,国外印刷企业将会对国内现有印刷企业造成较大的冲击。但对出版企业而言,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对于提供出版资源的作者而言,随着全球化的加剧和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作者的市场意识加强了,并且已经产生或将产生更多的职业作者。越来越多的作者把自己看成是市场中的一员,更加了解读者,知道近期读者的阅读趋向,在学会研究读者的同时,还学会了研究出版、研究市场运作手段。作者的讨价还价的能力越来越强。

(五)对购买者的影响

由于我国承诺中国图书零售业将完全对外开放(已开放),图书批发市场也将放开,随着围外火的发行商的介入,依据其强大的分销能力,图书批发企业等中间商的讨价还价能力得到增强。另一方面,从最终购买者读者来看,加入WTO后,中国图书市场进一步开放,国外的市场运作手段登陆后,相信顾客队伍会扩大,大量的图书宣传、舒适的购书环境和周到的服务会吸引大批读者产生购书欲望。可以预见中国图书市场的对外开放,会发掘和开发更大的图书市场。

四、信息化条件下出版企业发展战略思考

(一)出版产业集团化战略

根据韦斯顿的协同效应理论即“2+2=5的命题”和科斯的市场机制失灵与交易费用方面的观点,结合我国出版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需要,出版产业集团化战略是可行性较强的发展战略。具体操作应注意:1.出版集团应形成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这就要求是利用资本的力量和市场的“看不见的手”去配置出版资源,辅之以行政手段,而不是简单依靠行政手段勉强撮合。简单“做大”,除了加大经营成本、造成规模不经济以外,很难起到它的积极作用。2.出版集团应打破出版行业的行政壁垒和市场分割。这就要求取消地方保护主义,建立跨地区、跨行业经营,形成统一市场的出版集团,否则将无法与凭借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建立全国性网络的国际出版机构对抗。3.出版集团应拓展融资渠道。出版业加速发展,吸纳资金是必由之路。目前,我国对新闻出版业的融资还仅限于国有资本,刚出台的除人民社外其他的出版社将改制为企业的政策表明已有松动,出版集团应抓住难得的机遇。

(二)出版产业升级战略

电子图书、网上书店、按需印刷、网络出版部是以新技术为基础迅速发展的新兴产物,特别是网络出版是同计算机网络发展和出版事业相结合的产物。网络出版将推动出版业的变革,开拓信息传递的渠道,改变信息传播方式,提高信息传播的效率。网络出版具有高度开放性和双向互动性,特别是主体的多元化,尤其是大型传媒、软件、互联网和娱乐集团的业务延伸,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出版业的状态。目前,世界上各大出版集团部在以数宁技术、网络技术为依托,进行资源的重新配置、产业的换代升级,走跨媒体经营、传媒融合之路。

(三)文化积淀战略

出版产业是文化产业,它不仅是市场化、产业化的产物,而且也足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积累过程。面对WT0,迎接国际出版集团的挑战,我们的劣势是在产业层面上,而我们的优势却是在文化层面上。特有的语言、特有的文化氛围下的作者队伍和编辑队伍、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思维方式,都是我们独特的优势。只有充分发挥我国版业在文化层面上的优势,才能培育我们独特的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五、结论

总之,为了进一步提高出版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能力,出版社必须理性地面对和把握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环境,及中国出版企业缺乏有效管理带来的挑战和压力,从企业发展战略高度审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作用与价值,以新技术支撑企业发展,并逐步落到实处,从而全面提升出版企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