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数学分级课堂实践探索

大学数学分级课堂实践探索

摘要:大学数学在整个大学课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学生学习背景和个人能力的差异,导致大学数学成为挂科率较高的学科,学生学习积极性降低。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对此进行分级教学的教学改革。本文在分析分层教学的理论基础及意义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分级教学模式构建的方式。

关键词:分级教学;深度教学;因材施教

一、深度教学视域下大学数学分级教学的理论基础

教育理论是教育实践的重要支撑。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与因材施教理论对深度教学视域下分级教学模式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是由著名的教育家巴班斯基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该理论简单地说,即在现代教学条件下,对于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应该使班里的每个同学都能够达到他的最高水平。同时,尽可能的提高他的教育水平和发展水平。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特征是:通过耗费最少的时间,付出最少的经历,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实行因材施教就是在承认学生在学习能力、态度等方面存在差异的前提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在深度教学视域下开展分级教学的作用和意义

(1)深度教学是知识作为精神的种子得以萌发的关键催化剂。教学只有建立在充分的知识广度、充分的知识深度和充分的知识关联度基础上,才能让学生真正获得知识的发展价值。学生如果单纯的只是学习了数学公式,只会解题,但是不理解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那所学到的知识就只是浅层的知识。我们要加强学生数学基础的学习,淡化对解题技巧的过度关注,强化对学生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2)分级教学模式是深度教学得与实现的重要手段。在混班教学中,整体教学进度一致的情况下,容易导致基础较差的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从而导致学习积极性低。而分级教学能够做到以人为本、因人而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真正实现因材施教。这样既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又使得各个层面的学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展。(3)分级教学模式能够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要达到深度教学的效果,教师首先要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在对教学大纲充分了解掌握的基础上,对知识点的分布与逻辑关系、重难点的掌握、数学思想的解读方面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整理。并结合学生专业特点,提供相关素材,和学生共同探索如何利用数学知识解决专业问题。

三、大学数学实施分级教学的必要性

大学数学在整个大学课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培养良好的逻辑力与思维力。但是由于学生学习背景及个人能力的差异,导致有些同学跟不上教学进度,从而产生厌学情绪。还有些同学因为基础较好,会觉得学习有一定的重复性。鉴于这些情况,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再适应当前的教学模式。我们有必要开展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使各个层面的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

四、大学数学分级教学模式构建

(一)分级教学的分级方式

首先将分层班级相应的分为A、B班。A班层次相对较高。B班层次相对普通。打破专业与行政班的界限。在大一新生入学初期进行考试,按照学生的数学能力进行班级的划分。考虑到一次考试可能会有同学发挥失常,我们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允许学生在分班结束后选择调换班级等级。这种方式既能保证两个层次班级的学生水平大致相同,又尊重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有利于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时引入竞争机制,若成绩不合格,则降低班级层次,若成绩优异,也可提高班级层次,这样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类课程的积极性。

(二)分级教学中教学目标的确定

A班学生水平相对较高,我们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式。开阔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探索创新意识、自学能力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B班学生层次一般,则要求在掌握基本概念、方法的基础上对知识点进行衔接。教师要更加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加强课后辅导,帮助学生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总之,教师须在教学过程中完成大纲的要求,也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获得最优的教学效果。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目标是为了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并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独立思考并能够自学掌握一些简单的知识。在学习结束后能够形成相对清晰的知识体系。

(三)分级教学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1.全方位展开因材施教

重视数学起源教育。从数学知识的本源上讲起,力求让每个学生了解数学知识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并得以提炼的,反映了怎样的客观规律与事实。课前教师对知识进行深度分析,课中教师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积极提问质疑,通过问题探讨知识的内涵和深度隐含的教育思想,在质疑中探究知识的意义。在理解性教学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A班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反思、回顾,掌握重难点。并通过所学知识对现实或专业知识加以应用。B班学生要掌握好基本知识和方法并做好知识点的衔接。具体而言在大学数学教学中应做到低层次理解基本概念的背景、思想,高层次灵活应用基本概念的思想、技能。在每次课程结束后,为不同层次的班级布置不同层次的课后作业。A班的学生要在完成基础练习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综合题与应用类题型的练习。但也要注意作业要适量。过多的作业会增加学生的负担,甚至会在某种程度上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B班同学则主要完成课后习题中的基础类题型的练习即可。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教师要认真选择练习题,安排高质量的作业,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作业,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课程的信心。

2.倡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既让学生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也要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在对教材内容以及课后练习掌握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相应的课外学习,例如对考研资料进行学习。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开展广泛的课外数学学习,进一步加深学习的深度与广度。同时鼓励学生参加数学类竞赛,例如数学竞赛、数学建模竞赛,提高自己的数学应用能力。

(四)分级教学的考核方式

A班的考核不仅仅是为了考查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考察学生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B班的考核则主要侧重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的考核。我们采取将大学数学课程考核体系按照模块化展开的方式。A班考核共分为两个部分,即“基础部分”与“应用部分”。基础部分的考核主要针对一些基本知识、计算方法、证明方法的相应考核。应用部分的考核主要考察数学问题的一些实际应用,针对专业特点,进行交叉知识点方面的考核。B班的考核则主要进行“基础部分”的考核。最终成绩的判定则通过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综合后给出。其中对于平时成绩的给定,不再简单的通过学生的作业情况给出成绩,而是更加注重参考学生的平时表现。例如课堂参与度情况、参加课外竞赛的情况、自主学习的情况等。

(五)构建分层教学的多元化学习环境

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学习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需要构建多元化的学习环境,加强课外学习平台的建设。建设在线学习平台,加强高质量数学课程建设。将数学类课程按照章节进行现场教学录像,放到网络学习平台,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加强教学辅导平台建设,安排教师在合适的时间进行网上答疑,同时安排每周一次现场的答疑,在固定的时间地点开展活动,及时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帮助学生巩固学到的知识;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的数学类竞赛、拓宽学生的学习面、提高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之,在深度教学理念下实施分级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持续性、积极性和创新性。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跟得上教学进度,基础较好的学生也有了进一步提高的机会和空间。同时锻炼了学生的逻辑力、思维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教师而言,这也促使教师不断进步,教师要全身心地投入,精心组织策划、设计教学内容,使教师在整体素质上有了一个提高。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分级教学的方法,锐意创新,使其更加的合理。

参考文献:

[1]熊维玲,曾喜萍.高等数学课程分层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9(8).

[2]许晓曾.浅谈高等数学分级教学中的利与弊[J].科技信息,2012,(11):262.

[3]张永霞,任志霞.分层教学实验中“教师问题”探究[J].基础教育,2009,6(4):44-46.

[4]孙青芬.关于高等数学分级教学的探讨[J].高校讲坛,2008(31):578-579.

[5]赵冰,阮晓青.新形势下高等数学分级教学模式的探索[J].高等数学研究,2010,(13):7-9.

作者:安凤娇 张若楠 王立斌 单位:河北金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