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政府绩效审计的探讨

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政府绩效审计的探讨

摘要:通过查阅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及相关文献,进一步分析该理论与政府绩效审计之间的联系,最后针对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现状提出优化建议,希望对该方面理论以及实证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关键词:新公共管理理论;绩效审计;政府审计102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政府绩效审计的影响张博文西京学院陕西西安摘要:通过查阅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及相关文献,进一步分析该理论与政府绩效审计之间的联系,最后针对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现状提出优化建议,希望对该方面理论以及实证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理论;绩效审计;政府审计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相关概念

1.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由来

新公共管理理论是随着政府职能的失灵而登上历史舞台,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了经济滞胀,进一步激化了各种社会问题,造成社会普遍不满,此时一场提倡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思想变革运动悄然而生。新公共管理理论有别于传统的公共管理理论,主张政府在进行管理模式改革时可以结合企业优良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手段,实行适当的竞争机制、绩效评价等方式改善其综合绩效水平,进而促使政府和负有公共管理职能的部门更加重视自身的服务水平,达到切实维护社会公众根本利益的目的。

2.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内容

其一,新公共管理理论改变了传统模式下政府与社会公众的关系,重新定位政府职能以及其工作人员的角色。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再只是发号施令的决策者,而应该是秉持以人为本宗旨的服务提供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真正为社会公众解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而言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是负有公共受托责任的企业管理层,而社会公众则是接受服务的顾客或客户。其二,新公共管理理论更加注重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与效率,强调在政府履责过程中的产出效果,主张当外界情况产生变化时,要主动根据各方的利益需求做出低投入高成效的决策。其三,新公共管理理论推翻了传统理论中重依据轻绩效的做法,提倡政府及公共管理部门应该制定准确严格的绩效目标,据此作为评价职责履行情况以及分析寻找差异的基础,从而促进政府部门办事效率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与提升。其四,新公共管理理论与传统理论所存在的最明显区别为其主张市场化,倡导利用相对自由化的市场模式取代由政府来配置社会资源的管理模式,学习非公共管理部门成功的管理手段及竞争机制,例如服务外包竞争投标等,并且还可以根据服务的内容和性质,相应地调整供给方式。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相关文献

在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影响下,我国也着手进行了许多行政与制度上的探索,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念,报告对我国行政改革的历程进行了总结,同时对党和政府提出了新的行政发展目标。目前,学术界大多数学者对该理论在政府行政管理实践中的运用做出了研究与探讨,但鲜有学者对于新公共管理理论与政府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研究,胡玉珠(2019)重点关注我国公共服务绩效审计的实践过程,在对存在缺陷进行深度剖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有重点地为完善、改进审计工作提出建议和措施。侯玉辉(2016)结合现有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对比我国目前审计系统的构成与应用来查找其存在的不足,进而创造性地引入了国家监督角色重塑这一提议。周华(2013)则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视角切入分析审计的四大演进阶段,进而提出与这四大转变相适应的制度建设方面的建议。薛莉(2020)以我国的绩效预算改革为研究对象,在对新公共管理理论与绩效预算契合点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简要阐述我国在该方面的不足之处,并从思想、制度、绩效评价三个层次建言献策。

三、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政府绩效审计的关系

1.新公共管理论不断推进政府审计改革

随着社会经济和意识形态的不断发展,政府审计也开始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而新公共管理运动则为审计的改革提供了政治、经济基础和社会环境,促使其从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转变。在审计的模式上,从过去注重查错防弊的账项基础审计向注重综合评估的风险导向审计转变;在对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要求上,从过去只注重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客观性向注重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方向转变;在审计的内容上,从过去单一的财务报表专业审计向绩效审计、尽职调查等多元审计转变;在审计的执行阶段上,从之前的侧重阶段性审计向全过程、全周期的模式转变。

2.新公共管理论不断丰富政府绩效审计的内容

新公共管理理论与传统的轻绩效重法规的管理理论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其提倡引入竞争机制,建议政府在适度放开对行政规划和管理力度的同时能够建立严格的绩效评价系统,即进一步细化个人以及组织的绩效目标,并对其履职情况做出评价,因为在此过程中重点关注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从而构成了3E审计。新公共管理理论不断发展的同时也促使审计逐步从原来的真实性、合法性审计,转变为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三者有机结合再到目前更注重公平、安全、质量的综合绩效审计。

3.政府绩效审计的实施促进新公共管理理论完善

随着我国政府对绩效审计愈发重视,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各个领域,在多元化的价值观相互渗透的背景下,逐渐发现新公共管理运动过程中的价值观存在缺陷,注重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绩效审计内容相对片面,忽略了社会的公平性、公民的平等性以及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此背景下新公共管理理论得到了发展,催生了后新公共管理理论。后新公共管理理论相较前者而言,更加注重公正、平等、和谐,重视社会性和经济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四、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现状分析

1.绩效评价系统缺乏科学性、规范性与有效性

目前我国的财政项目存在收入、支出和管理活动涉及领域多、范围广、内容复杂、审计人员对国家绩效审计认知不足的特点,加之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作为政策支撑,在对服务完成的质量、资金使用的绩效等方面进行评价时缺乏相应的协同审计标准,通常是采取自发管理和评估的方式,进而导致政府绩效评价的指标缺乏科学性、规范性与有效性,阻碍了政府绩效管理的发展,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

2.审计人员的数量、胜任能力存在不足

从实践情况来看,目前我国政府审计部门的工作人员数量难以满足庞大的工作需求。由于审计部门仍将大部分的精力集中在对合规性和真实性的工作内容上,导致绩效审计工作所分配到的人力资源严重不足。与此同时,随着现代绩效审计的发展,其对于工作人员的胜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人员在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丰富经验的同时,需具有沟通协作、改进和创新能力,具有更多元化的视野、综合性的知识素养。但目前在我国整个审计行业中,复合型人才稀缺,难以应对政府的多领域、多行业、综合绩效监督的需求,从而导致政府绩效审计工作效率与效果低下。

3.政府绩效审计报告机制透明度低

虽然我国政府加快了职能转型,深化简政放权,致力于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但是仍然存在政府权力过于集中的问题,政府改革也随之受到一定程度的局限,导致我国政府实施绩效管理的工作过程中存在明显阻碍。截至目前,我国审计署以及地方审计厅等权威性政府部门网站所提供的审计报告,很少披露公共项目评估、财政收支的经济性、效率性以及效果性。由此可见,我国政府绩效监督的具体化以及报告机制的透明度较低,是政府绩效管理改革的首要问题。

五、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视角对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建议

1.完善绩效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独立性

绩效审计法规和制度的完善有助于绩效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升其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但鉴于目前我国绩效审计法律法规的缺失,相关立法部门以及有关政府部门应该加快推进绩效审计的立法建设,使审计人员在开展财政收支以及公共服务绩效审计时有法可依,保证审计工作的公平性、有效性。同时,应明确审计部门的地位,排除其他行政部门的干扰,使其能够独立开展工作,避免政府绩效管理流于形式。

2.提升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

审计人员自身应当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及时掌握和更新相关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业务能力和专业胜任能力以适应时展的要求。此外,政府审计部门还需重视思想作风建设,加强审计职业道德的日常管理,提高绩效审计的工作质量。与此同时,由于绩效审计有别于传统的审计工作,其涉及的领域更广、对人员的专业性要求更高,因此可以适当地引入外部的审计力量来补充审计队伍,以加强政府绩效审计的权威信与科学性。

3.重视绩效审计结果的披露及后续跟进

鉴于上文所提及的我国政府绩效审计报告透明度较低,因此我国政府绩效监督与报告机制的建立迫在眉睫。在建立健全审计报告机制时,我们需增加审计公告的媒介和范围,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提升审计公告的透明度水平。除此之外,审计部门及相关工作人员应保持对审计结果一追到底的坚决态度,根据冰山理论,在绩效审计过程中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可能只是一小部分,只有进行继续审计与跟进才可以发现其余与之相关的舞弊现象,而对于在此过程中所发现的涉及重大舞弊的相关人员,要及时向司法机关移交。

作者:张博文 单位:西京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