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就业导向的学校教学管理思考

求职就业导向的学校教学管理思考

【摘要】中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将大量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出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时期后,我国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发生较大变化。由于中职教育紧密联系着经济社会发展,中职学校要同步改革教学管理体系。就现阶段而言,部分中职学校在教学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求职就业导向作用尚未完全发挥。面对这种情况,要结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积极优化教学管理模式,持续提升中职学校育人质量。

【关键词】中职学校;求职就业;教学管理

中职教育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适应,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能够促使社会技能型人才紧缺问题得到缓解,有助于提高生产一线劳动者素质。但目前一些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管理制度等不够完善,没有将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指导思想全面体现出来,导致学生找工难、企业找人难。在这种情况下,中职学校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管理手段,以便培养出符合社会用工需求的人才。

一、求职就业导向下中职学校教学管理创新必要性

近些年来,中职教育发展较为迅速,但也有诸多问题暴露出来,如没有科学设置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滞后等,导致中职学生不具备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面对这种情况,中职学校要坚持求职就业导向,充分关注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调整教学管理模式。

(一)体现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

职业性与社会性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职业性指的是职业教育活动需适应职业,社会性指的是要依据社会发展需求确定发展规模、人才知识结构等。结合职业教育的属性可以得知,职业学校在教学管理过程中需将社会、企业的需求纳入考虑范围,联系就业岗位、市场需求等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只有这样,中职学生毕业后才可以顺利进入岗位,将学校学习的知识、技能等应用[1]。

(二)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只有中职学生顺利进入与专业对口的职业岗位,将知识、技能的价值体现于工作中,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才得到实现。目前,中职毕业生面临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些人难以顺利就业。同时,社会亟须技能型人才与实用性人才,人才紧缺已经对地区经济发展造成限制。这一问题的出现,主要原因就在于求职人才的能力素养与企业用人标准存在差异。因此,中职学校要充分关注市场需求,着重培养学生的求职就业能力,将符合行业、企业发展需求的实用性人才培养出来,促使人才市场的供需平衡得到实现。

(三)推动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中职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知识应用能力较强,就业优势较为明显。但一些中职学校缺乏正确的办学理念,将知识传授作为教学管理重点,没有体现就业导向,这样不仅不符合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也难以满足中职学生的就业需求,导致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打折扣。同时,如果中职学生的素质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将难以体现中职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无法获得持续健康发展。因此,中职学校要依据人才市场需求开展教学管理工作,将大量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输送给社会,在促进中职学生个人发展的基础上,推动职业教育整体进步[2]。

二、求职就业导向下中职学校教学管理创新策略

(一)明确培养目标

求职就业导向要求中职学校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时,需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关注中职学生未来的就业问题,保证培养出来的人才符合市场与企业的需要。通常情况下,可从这些方面分析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特征:第一,技术性。中职教育主要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将面向生产的技能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要求中职学校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可以对某一职业领域、职业岗位群需求的生产操作技能等进行牢固掌握。第二,职业性。学生就业是中职学校开展教学管理工作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保证人才具备与企业等用人单位需求符合的职业能力。要依据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科学制定教学管理目标与教学计划,将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充分凸显。第三,全面发展性。目前,企业等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显著提高,因此,中职学校要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在做好专业技能培养的基础上,还需要将职业素养教育、创新能力教育等工作开展起来,保证中职学生符合用人单位要求。

(二)合理设置专业

专业承载着教学活动,专业设置的科学性会对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办学效益等产生直接影响。在求职就业导向下,中职学校要依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同时将专长特色体现出来。具体来讲,需从这些方面出发:第一,坚持能力本位原则。技术应用型人才是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普通高中教育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中职学校要将学科本位思想摒除,将能力本位原则体现于专业设置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将大量可以快速就业的实用型人才培养出来。需注意的是,职业能力涵盖专业技能、学习方法、行为能力,中职学校不能单单对某一特定职业岗位的能力进行培养,否则容易限制学生的求职就业范围[3]。第二,充分考虑社会需求。中职学校要严格依据社会发展、企业发展需求设置专业,只有将市场导向功能发挥出来,培养出来的人才才可以顺利求职就业。新时期下,我国深入推进产业升级转型战略,改变了产业岗位与人才规格。因此,中职学校在设置专业时,要将社会、产业岗位的变化趋势纳入考虑范围。同时,要对专业周期性、需求多变性关系协调处理,以前瞻性原则设置各项专业,保证与行业远期发展趋势符合。第三,体现区域性特征。中职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明显促进作用,由于大部分中职学生主要于当地企业就业,中职学校要依据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和要求设置专业,将本地经济发展的特色充分体现出来,这样不仅企业的人才培养成本可以减少,毕业生零距离上岗目标也可顺利实现。第四,坚持宽窄并举原则。中职学校在设置专业时,需对专业口径的宽、窄关系进行协调处理。若设置过宽的专业口径,难以明确人才培养方向。而设置过窄的专业口径,岗位变化、职业发展需求又难以满足。因此,要科学调整专业的设置方向,将各个专业的侧重点体现出来,协调专业针对性、灵活性。

(三)优化课程体系

在求职就业导向下,中职学校要依据应用性、实践性的要求设置课程体系,科学分配基础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培养课时。依据必需、够用原则开展基础理论知识教学,依据针对性、实用性原则传授专业技能知识。第一,设置多元化开发主体。在开发课程体系时,中职学校要与企业行业联合,这样课程的针对性、实用性可以得到保证。在实施中,中职学校可与合作企业对用人协议进行签订,紧密结合企业工作岗位要求将培养内容、培养方式等确定下来。也可成立课程开发委员会,成员涵盖学校教师、企业专家等多种主体,共同对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评价标准等进行制定。第二,坚持就业导向原则。中职学校在开设课程时,需将职业岗位群的人才规格、知识能力、综合素养等方面的要求纳入考虑范围,有机统一课程目标与就业目标,促使学校教育、求职就业距离缩短,以便达到学生就业率提高的目的[4]。第三,结合理论与实践。为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需将操作技能教学凸现出来,适当增大实践课程的比例。结合用人单位对人才要求,将存在较强理论性、不符合时代特征的课程及时删除,增设紧密联系工作实际的知识。总之,要将能力本位理念全程贯穿于课程体系,全面培养学生的岗位技术能力与适应能力。

(四)创新教学模式

现阶段,一些中职教师将固化的教学模式沿用下来,教学手段较为单一,学生性格、兴趣多样性遭到忽视,与中职教育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面对这种情况,要依据求职就业导向对教学理念、教育模式等进行变革,促使中职学校的育人质量得到提高。第一,尊重学生客观差异。中职学生之间存在客观差异,如果采取单一教学模式,部分学生将难以获得有效提升。因此,中职教师要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下去,制定差异化、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不同学生在知识基础、兴趣爱好、能力水平等方面的差异较大,教师设置的教学目标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且将分类施教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5]。第二,改进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模式没有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凸现出来,课堂整体开放性不足,阻碍学生能力、素养的发展。面对这种情况,中职教师要将学生为中心的要求贯彻下去,禁止将现成的知识、结论等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探究能力,促使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得到体现。由于技术应用型人才是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融合理论与实践环节,同步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与实践能力。

(五)改革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教学管理重要环节,既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又要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在求职就业导向下,中职学校要同步变革评价体系,以便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发挥促进作用。第一,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为保证评价考核的全面性,在传统考试的基础上,需将案例分析、课程论文等一系列形式综合利用起来。在终结性考核的基础上,可引入模块考核、分项考核等形式,顺利通过考核方可进入下一模块。要特别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学生现场完成操作任务,准确评价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第二,考核学生综合素质。为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在评价考核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对专业理论、技能的掌握情况,又要将学生发展能力纳入评价范围,如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等。综上所述,求职就业导向符合中职教育的本质要求,能够促进学生的就业及发展。因此,中职学校要深入剖析现阶段教学管理中暴露的不足,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各个环节贯穿求职就业导向原则,通过优化教学管理体系,切实提高中职学校育人质量。

作者:张健恺 单位:金昌市理工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