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信范例

求职信

求职信范文1

一、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集体主义是共产主义道德的核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集体主义体现为群体取向和他人取向。群体取向指以国家、集体利益为重,必要时牺牲个人利益,即“舍小家,顾大家,以大局为重”。群体取向在汉语求职信中主要表现在表达决心时显示出的奉献精神,如“我将为贵单位/公司的发展奉献我毕生的力量”。其次还体现在行文中追求语篇的整体效果,措辞考究,不惜引用古诗词和充满激情的词汇,如“十年磨一剑,今日把示君”、“雄鹰展翅急需一方天空,良马驰骋尚待一方路径”等使文章显得神采飞扬,给招聘者留下激情澎湃、才华横溢的整体印象。他人取向是群体取向的延伸,体现为做事时首先考虑他人看法,逢人多说好话,以建立和谐关系。如“首先向您辛勤的劳动致以崇高的敬意!”;“蒙阁下抽闲一顾此函,不胜感激”。这些礼貌感激之词体现了中国人的他人取向价值观,意在给对方好印象,从情感上建立良好关系。

与中国人的群体取向和他人取向相比较,个人主义是西方文明的核心价值观。个人主义是由民主社会延伸出来的,它坚信人与人之间生而平等,无尊卑贵贱之分,故英语求职信中常无敬辞和谦词。求职者用语措辞均站在与招聘者平等的立场。其次,个人主义以个人为中心,强调个人的重要性,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故英语求职信中大量句子使用第一人称“I”作主语。如汉语求职信致谢时均省略主语“我”,突出宾语“您”,体现他人取向(如“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英语求职信致谢时则表达为“Iappreciatebeingconsideredforyourfacultyposition”,充分体现了西方人的个人本位价值观。另外,个人主义强调自身能力的发展,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英语求职信没有中文求职信那些意在拉拢彼此情感距离、留下好印象、建立良好关系却与应聘职位无本质联系的表达,而是在第一自然段明确陈述应聘目的,第二、三自然段说明教育背景和工作经历,并阐明为什么自己是该职位的不二人选。第四自然段提出面试要求、给出联系方式。从这一谋篇布局可以看出,缘于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英文求职信重在提供与应聘职位有本质联系的信息,突出个人能力和胜任特征,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

二、螺旋型思维与直线型思维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以直觉、具体为特征,体现为“先分后总,先小后大”,思维活动大多是螺旋式地绕圈向前发展。在谈论某一问题时,往往采取的不是直线式直入主题的方法,而是通常先做适当铺垫、陈述相关信息,再切入主题、最后得出结论或陈述自己的目的、观点等,被称为围绕主题绕圈子的“迂回式”思维方式。这在中文求职信中也有明显体现。中文求职信通常不是开篇直接表述应聘目的,而是先问候并表达谢意,然后介绍个人相关信息和胜任特征,最后才提出应聘目的。这一迂回式的写作方法真切地呈现了中国人的螺旋式思维模式。同时,中国人绕圈子的思维方式还体现在陈述一些与应聘职位无直接关系的信息,如问候语、客套话,古诗词、祝福语、致敬词等。这些表达省略后不影响必要信息的提供,但却不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从而有失得体而不被接受。

求职信范文2

一、什么是求职申请信和求职自荐信

(一)求职申请信

求职申请信是求职者根据在某种媒体上看到的招聘信息向招聘者寄呈对方要求的求职简历时,所附的用来申明求职意愿、阐述求职理由、表达求职期望的书信体求职文书,一般也称为应聘信。求职申请信的特点:一是求职目标明确具体。求职者看到招聘信息后,认为自己的条件符合某个职位的要求并有意应聘,才有针对性地寄呈求职简历并可以附上求职申请信。二是内容表达突出优势,求职者必须针对申请职位的要求,努力凸显自身存在的优势,即突出自己的求职“卖点”,吸引招聘者的眼球,让其继续阅读求职简历。

(二)求职自荐信

求职自荐信是求职者根据自己的条件和意向,通过自我推荐的方式向可能聘用自己的目标单位展示自我,以谋求理想职位的书信体求职文书,常简称为自荐信。求职自荐信的特点:一是主动性和先发性。与求职申请信是求职者根据具体的招聘信息而写作不同,求职自荐信是采取毛遂自荐的姿态和方式,所以从与目标的互动关系上看具有相对的主动性,从写作的时间形态上看具有明显的先发性。二是独立性和展示性。与求职申请信依附于求职简历不同,求职自荐信在存在方式上具有完全的独立性,一份得体的求职自荐信就可以是一份完整的求职书面材料,求职者在其中就“个人形象”全面地展示给目标单位。

二、求职申请信和求职自荐信的区别

求职申请信和自荐信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求职申请信是写给银行,希望对方给你一个工作的机会,但是工作岗位是不固定的,你要在求职信中说明自己的特长,对方来给你安排合适的岗位。而自荐信是有一个公开的职位,也说明了岗位要求,你来竞争这个岗位,着重说明自己和这个岗位的匹配程度。

三、求职申请信的格式

1、标题:标题要求醒目、简洁、庄雅。

2、称呼:这是对招录单位或收件人的呼语。这里小编建议大家直接写“尊敬的领导”,这样避免了很多麻烦。

下面另起一段写“您好!”

3、正文:正文是求职信的核心,正文应包含求职的缘由,自己的条件、特长、求职目标。

求职信范文3

 

一个以数字和光导技术支撑的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围绕互联网发展起来的各种新媒体为我们创造了各种新的可能性,也给职业新闻人、一般草根民众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从新闻传播看,近年来行内业外,每每传出“去专业化”的呼声。有人认为,因为有了新媒体,传统媒体将逐步萎缩并很快退出历史舞台;还有人认为,因为自媒体的存在,职业新闻人也会变得可有可无了。我们的观点是:新旧交替将有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传统和现代传媒的并存应是更为普遍的现象。何况现在的新媒体,并没有在扬自身之长的同时,把传统媒体的全部“优点”包揽无遗。传统媒体不可能很快退出历史舞台,职业新闻人更不会变得多余。有“业余”必有“专业”。这个道理很简单:书画爱好者不同于书法家、画家;音乐演奏虽然很普及,但丝毫不影响音乐家的地位。业余者越多对专业工作者的要求越高。问题在于传统媒体如何扬长避短,职业新闻人如何进一步强化职业素质,提高职业水平?职业新闻人在新媒体环境下应有更高的职业追求。下面这些貌似老生常谈的职业要求,在所谓自媒体时代将显得越发重要。   一、实事求是的作风   应该说这是新闻职业要求的题中之义,而在今天的新媒体语境中,这一点相对传统媒体显得更为突出。“实事”就是要求职业新闻人的报道要真实、可信,必须严格遵守新闻真实性原则,才能在信息大爆炸的新媒介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实事”的基础上,职业新闻人应该有明确的自身定位,即报道应该为了“求是”。什么是“是”?就是职业新闻工作者所报道的内容对社会文明、进步和发展的意义。“实事求是”就是要求职业新闻人严格遵循新闻真实性原则,善于发现新闻事实的社会意义。网络为自媒体使用者提供了“扩音器”的功能,同时也发挥了其“放大镜”的功能,很多信息在得不到甄别的情况下就可以被广泛传播和扩大。如果没有传统媒体对信息的进一步筛选证实,在新媒体平台上就难免会出现很多鱼龙混杂甚至混淆视听的信息。以微博为例,单就粉丝数而论,微博平台上人气指数最高的是姚晨。而姚晨等人显然不是职业新闻工作者。姚晨等一批自媒体舆论领袖的信息也有很多来自于转发,转发缺乏对信息真实性的严格把关。微博博主的身份也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像职业新闻人那样去认真采访新闻、严格核对事实、深入挖掘真相。明星名人在微博上的传播力或许大于传统媒体,但传播力不等于影响力,受众在知晓信息的同时还会追求谁的信息更权威、更真实可靠。传统媒体的这一优势是“业余”的自媒体所无法替代的。新媒体虽然强大,但也有其软肋,譬如信息传播中的“娱乐化”。在网民自发进行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娱乐化”的彰显特征尤为明晰。很多在网络上热起来的“新闻”往往多以娱乐、八卦的形式出现,如2009年网络上的“贾君鹏事件”、2010年的“犀利哥”等。这个时候,职业新闻人的“求是”职责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发掘各种新闻信息的社会意义,不但考量着一个职业新闻人的新闻敏感,同时也在检验着一家媒体的整体专业水准。职业新闻工作者应该把握“求是”的核心:为社会发掘有意义的事实,用有价值的新闻对社会做出有意义的监测、预警和监督。   二、客观公正的立场   之所以要重提客观公正的立场这一要求,是相对于自媒体的自发性而言。我们看到,网络上的重大事件,往往会出现引起舆情一边倒的现象。究其原因,是自媒体网民大多站在局部或个人的立场去看问题,大部分网民都是带着自己的好恶传播信息、分析问题。例如发生在去年冬天的韩寒事件,网络上出现了各种声音,支持韩寒、支持方舟子、态度模棱两可者皆有。事件一度引起了微博上一些舆论领袖撰文参与辩论。但稍加浏览就不难发现,无论是哪一方的“阵营”,都难免带有不少的个人感情、私人好恶。即使有理性的辩论,也容易在大量网民众声喧哗的“转发”、“评论”过程中被扭曲,甚至演变成人身攻击。这个时候,传统媒体的“发声”相对来说就有很大的引导意义。如果传统媒体与职业新闻人在类似这样的事件中忽视客观公正的立场,那么就很容易从“专业”沦为“业余”,从而失去自身的优势甚至存在的“合法性”。既然新媒体目前看来难以做到客观公正的传播信息,作为有着专业性的职业新闻工作者就应该以自身的客观公正立场取胜。客观公正的立场能够为传统媒体赢得公信力和权威性,而公信力和权威性才是社会化媒体的立身之本。失去了这个根本,依赖于行政权力的传统媒体会风光不再,新兴媒体则难长久保持住上升的势头。社会赋予我们新闻职业工作者报道与解释社会问题的权力,媒体工作者应该客观公正地完成这项责任。在这一点上,传统媒体因报道不客观、不公正而在与新媒体的竞争中“吃亏”的例子不胜枚举。去年的“八毛门事件”就是一个因媒体报道失衡与不客观公正而引起网民、医患双方不满的典型例子。为什么一起普通的医疗纠纷事件会被某些新闻工作者采用预设观点,进而出现一边倒的失衡报道呢?这表现了在新媒体冲击下,某些新闻工作者的浮躁、从众或媚众心态。现在很多职业新闻人既是传统媒体的工作者,同时也注册了自己的个人微博。如何使自己在微博上的发言也能体现出一个职业新闻人的素质,不仅代表了职业新闻工作者自己的职业水平,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其所在媒体的专业水准。   三、高瞻远瞩的眼光   新媒体环境中自媒体的信息传播迅捷便利,但往往目光“短视”。自媒体平台的博主传播某条信息时,很难意识到它对整个社会文明、进步和发展有何深远意义。自媒体的私人性质决定了其关注的话题,很多时候未必具有重要性和普遍性。即使某条新闻因为其重要性或显著性而引起广泛关注时,也很快便会被更新的话题所覆盖或替代。例如,“吴英案”因为恰逢“方寒论战”,在自媒体平台上就被大部分人忽略了。我们不能苛求每个业余的自媒体使用者具备高瞻远瞩的眼光,但职业新闻工作者若不具备这样的眼光或眼界,其专业性就会大打折扣。职业新闻工作者既然是时代的?望者,就应该站得比别人更高、看得更远些。要成为合格的?望者,就不能只顾眼前一时之利,跟在新媒体信息传播的步伐之后,仅仅把新媒体当作自己的信息源。职业新闻工作者应该是社会观察家,既要能发现、挖掘、甄别新媒体平台上的信息,又要能够把握时代脉搏,开启“新闻眼”,察一般人所不察,道普通人所未道。即便是为市民阅读的都市报,也不能流于网络的众声喧哗。新闻关系国计民生,关系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新闻选题的策划应该从长远出发、兼顾眼前,做出更多为受众所接受而又有深度的选题。有深度不代表选题大而空,比如去年《合肥晚报》做的市民出行交通文明的选题,既有现实意义,也关系整个城市文明的发展,选题紧密结合市民生活,也能得到市民的认可。而同城另一家报纸所做的“普京哥”、“合肥王宝强”或许就需要斟酌。某个市民长得像普京或者奥巴马,都市报做个报道并无不可,但这类以趣味性见长的“新闻”不值得被整版且连篇累牍地跟进炒作报道。我们不反对都市报追求新闻的趣味性,只是想强调在趣味性和重要性的权衡中,专业媒体和职业新闻人心中应该明确孰轻孰重。高瞻远瞩的眼光还要求我们的新闻工作者提高自身的新闻敏感和报道素养。有些新闻为什么让新媒体抢了先机?除了技术上的时效性外,是否也有我们媒体人自身的专业能力问题?“合肥磨店好人”最初是一家传统媒体微博上的一个小帖子,可惜这家媒体并没有发现帖子的新闻价值,等到其他媒体报道出来才后悔莫及。同样,发生在去年9月份的合肥少女毁容案同样是被新媒体最先挖掘出来的。如果缺乏高瞻远瞩的眼光,传统媒体就会在新媒体的舆情风向标下亦步亦趋,而无法发挥本应有的舆论引导力量。#p#分页标题#e#   四、悲天悯人的情怀   重提这一点是想强调职业新闻人应该具备自身职业道德。自媒体是个人的媒体,就目前看,多数网民在网上发言还很少考虑责任、道德问题。这可能还需要一个过程。网络上也不乏真知灼见,不少网友也是抱着希望提高生活质量、社会进步的心态自觉或不自觉地传播信息,一些网友也的确用行动来证明自媒体的价值,例如网友自发发起的“随手拍解救乞讨儿童”等行为。但是这些自发性的行为也带来了新的问题:隐私权问题、合理讨论的范围问题、人与人之间的尊重问题、道德审判的问题等等。在这种情况下,传播的理性和职业道德就显得尤为重要。自媒体由于刚刚发展,公众和网民的综合素质和道德水平还有一个提高的过程。专业媒体和职业新闻人则不同,如果不强调报道中的职业道德,受众会对我们的媒体产生什么样的情绪呢?我们知道去年深圳发生了一起联防队员强奸妇女,丈夫在一旁不敢反抗的新闻。除了在没弄清事实经过之前应该秉持客观公正的态度以外,我们一些媒体做到了对人的起码尊重、具有悲悯情怀吗?某省城报纸的副标题是“我窝囊,我没用,我是世界上最窝囊的丈夫”——这是引述,没什么大问题,可是大标题是什么呢——《是的!你还好意思说!》这条标题引起了读者的强烈不满,该报第二天进行了道歉。为什么读者不满?因为这样的标题除了道德审判的意思,毫无悲悯之情,客观上对当事人构成了一定程度的二次伤害。悲天悯人还表现在,职业新闻人要挖掘我们社会中能够打动人心的主题。有些小人物或小新闻,于细微处彰显了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人文关怀。比如今年网上一张环卫工人靠墙休息的照片①,为什么能够感动受众?因为它体现了我们媒体的人文关怀。很可惜,这张照片却不是出自我们职业新闻人之手,而是出自一名职业为交警的85后网民之手。纽约时报的口号:刊登一切适宜刊登的新闻。哪些新闻“适宜”刊登,哪些不很“适宜”,哪些很不“适宜”?需要我们进行综合判断,其中包括价值判断,也包括道德判断。   五、协同作战的能力   新媒体诞生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都受到了挑战。现在无论是学界还是业界都不断提“融媒”。在此趋势下,有人提出了报纸消亡论、电视灭亡论。这些“预言”究竟是杞人忧天还是即将成为现实,姑且不论。但它们则在提醒我们:作为一个专业的新闻报道者,要善于发挥集体组织作用,善于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加强整体的协同作战能力。   过去我们提传统媒体,说的就是报纸、广播、电视,其中报纸是代表,是传统中的传统。事实上,“报”与“纸”的联系并非必然,而是技术发展的偶然。这样看来,我们今天的传统媒体也应该多管齐下,重视让技术为我所用,而不是在抱残守缺,或者向新技术缴械投降。从记者编辑的分工合作到报纸的图文编排和组稿都要体现协同作战的能力。过去我们也提记者编辑的协同作战能力,在新媒体语境下提这一点有更高的要求。要使用技术,但不是用技术当花拳绣腿。这几年,合肥各家报纸的记者基本都进入了人人使用苹果手机采编的阶段,但这离所谓“全媒体报道”恐怕还有较大差距。我们认为,职业新闻人在新媒体时代的协同作战能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职业新闻人要充分意识到自己是“组织化的个人”,是职业组织的一员,是有组织的新闻人。这也可以说是职业新闻工作者较之于业余网民的一个重要优势,也是与自媒体的博主的根本区别之一。任何“组织化的个人”都应该在组织里协调行动。在选题讨论、采访分工、报道策划等具体环节中,都应该有组织的协同作战。如果说网民们是“游击队”,职业新闻工作者就应该是王牌的“正规军”。任何一个职业新闻人还应该意识到,或许自己同时是一名博主,一名互联网网民,但在新闻信息的传播行为上,自己更是媒体机构的一员。   另一个方面是技术层面的多媒体协同。技术发展无止尽,任何能够提高我们传统媒体传播力和影响力的技术都可以被吸纳采用。新媒体虽然有强大的技术平台做支撑,但这是否就一定意味着传统媒体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了呢?也不一定。相信在未来的采编中,新媒体的技术会逐渐被职业新闻工作者们所掌握和吸纳,这种掌握不同于业余网民的技术使用,打个比方:摄影器材的发展虽然让摄影更加大众化了,但真正能够专业掌握和表达摄影技术的人依然是专业摄影师。现在各大报纸也都在做网络媒体,各家报纸基本都有了电子版。同样的平台、同样的技术,谁协同作战的能力更强,谁的技术才更能发挥更好的效果。新安传媒网(新安晚报旗下)在关于去年安庆地震的选题策划过程中,全媒体报道做得就比较出彩。技术总是在进步,多媒体协同非一朝一夕之功,职业新闻人作为新媒体时代的一员,要站在职业的队伍里,用多种新媒体“武器”全副武装自己。   有人或许认为,上述五个方面都是些老问题,但在我们看来,老问题中有新内容、新意义。要而言之,新媒体环境下对职业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要求将更严格、更强烈!

求职信范文4

关键词:合作教学模式;高职足球;教学有效性;研究

足球运动在我国体育教学事业中发展良好,对学生进行足球运动教学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协作能力,还能够提升其身体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我国高职院校在对高职学生进行教育时,过于重视专业技能教育,导致一部分高职学生无法形成体育精神,无法满足国家人才全面发展标准。针对高职教育现状,我国教育部门对于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尤为关注,想起提出全新教育要求,因此,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积极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对高职学生进行足球运动教育,以此培养高职学生团结合作能力,满足国家教育部门对人才培养要求。但在教育过程中由于教学方式过于传统,导致大部分高职学生难以理解足球运动,并无法通过足球运动形成团结合作能力。所以我国教育部门对高职院校足球运动教学提出合作教学模式,提升高职院校足球教育水平。本文基于以上观点对高职院校足球运动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终提出合作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足球运动教学中应用策略,以此达到国家教育部门对高职院校培养人才标准。

一、合作教学模式概念及理论基础

1.合作教学模式概念

合作学习英文名称为cooperativelearning,合作教学模式能够在课堂中改善学生以及教师心理氛围,以此能够大幅度提升学生学习成绩,并养成良好学习兴趣。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国逐渐将合作教学模式应用于教育事业中,并取得良好效果。合作教学模式主要是一项结构化的教学策略,能够将学生进行分组学习,以合作以及互助方式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为其指定相应学习目标,促进学生之间合作学习,从而共同完成学习目标,提升学生整体成绩。

2.合作教学理论基础

合作教学理论结构主要是指团体成员有共同努力目标,当所有成员全部达到制定目标时才能够真正达到目标。如团体中一人未曾达到目标,难以实现团体制定目标。在此种条件下团体成员能够有效形成互助关系,以一种全新的活动方式完成目标,既对自身发展有利,同时利于团体发展。

3.合作教学模式教学功能

合作教学模式教学功能主要分为两点。第一点从客观上看能够有效培养成员之间合作精神。第二点能够有效培养学生交往能力。

二、合作教学模式在高职足球教学中的重要性

1.提高足球教学效率

在高职足球运动教学中应用合作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升足球教学效率。合作教学模式能够将高职学生思想进行集中,在足球教学中能通过高职学的付出得到全新教育结果,如每个人付出一杯水能够收获一桶水,因此合作教学模式能够促进高职学生进行高效率学习。足球运动本就是一项注重合作体育项目,在对高职学生进行合作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发挥高职学生优势,从而提升足球运动学习效率,并提升高职学生学习足球兴趣。教师能够运用合作教学模式对每一个高职学生制定目标,并建立学习小组,促进小组至今进行良性竞争,达到合作教学主要教学目的,以此来有效完成足球运动教育目标。

2.提升团队凝聚力

合作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小组中高职学生合作意识,使高职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团队之间每个学生的重要性,并通过合作教育模式能够使高职学生认识到合作对于足球运动的重要性,以此提升小组凝聚力,促进高职学生提升足球运动能力。通过合作教育模式,教师能够促进高职学生之间配合度。从而提升高职学生之间关系,培养其人际交往能力,使高职学生通过足球运动能够锻炼身体素质,还能够有效增加高职学生情商,以此来完成国家教育部门对高职院校足球运动教学目标,将我国高职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型人才。

三、合作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足球运动教学中应用策略

1.高职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

高职足球运动教师能够准确理解动作要领以及基础知识,一般一支足球队由11人组成,其中每一位成员各司其职,能够互相配合,以此来展现精彩的足球运动。因此,在高职足球运动教学中,教师能够根据高职学生实际情况将其分组,让每一位高职学生积极参与足球运动。在选择小组成员时教师首先应对高职学生进行了解,根据不同身体素质选择合适职位,使其能够发挥自身最大价值。通过此种教育方式能够使高职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任务,并根据自身职位不同强化训练自身技能,以此提升高职院校足球运动教学效率,并能够有效将合作教学模式应用于高职足球运动教学中,提升高职学生对足球运动积极性,培养其合作能力。

2.根据学生特点安排职位

高职足球教师能够根据高职学生不同特点安排足球中相应职务,如一些高职学生身体素质较差,不能够经常跑步运动,所以教师能够将其安排为守门员,使其能够在保证身体健康情况下参与足球运动,在合作教育模式中,高职教师应让高职学生自行选择适合以及喜爱的职位,提升高职学生对足球运动学习兴趣。足球主要是默契的运动项目,通过小组合作能够增加成员之间默契度,还能够使其充分了解足球运动,在锻炼身体素质同时加强自身人际沟通能力,以此体现足球运动教学目的。通过高职教师为高职学生制定足球运动中职位,能够体现合作教学模式优势,提升高职学生足球运动水平。

3.促进教师发挥主导性

高职学生在参与足球运动时会产生一定摩擦,由于高职学生个人主义较强,在比赛中想取得优秀成绩,但在足球运动中经常会出现一定失误,从而导致成员之间产生一定误解,难以进行长远合作,高职教师在此阶段应发挥自身主导性运用合作教学模式提升高职学生之间默契程度,避免出现失误影响足球团队之间情感。教师能够对高职学生进行足球动作指导,使高职学生能够充分掌握足球基础动作,并对足球团队中每一个成员职位以及技能进行了解,以此进行合作,长期以往能够形成默契。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足球运动教学能够提升高职学生身体素质以及人际交往能力,但传统教育方式难以对高职学生产生教育意义,针对此种教育现状,相关教育部门提出合作教学模式,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对高职学生足球教学中应用合作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升高职学生足球运动水平,并促进高职学生之间默契程度,使其了解团队合作重要性,提升高职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有利于其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

求职信范文5

1.政治立场要坚定

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就是政府、党和人民的喉舌,首先就要有端正的政治立场,励志为国家、政府、党和人民服务,拥护党和政府领导和决策,为政府和国家的政策做好宣传工作,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这是做好一名新闻记者该有的基本条件。新闻工作人员必须要保证舆论导向的正确性,把握好正面宣传与团结鼓励的力度,围绕时代的主题,为创造和谐社会营造积极的舆论氛围。作为记者人员首先要保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思想和意识都要为人民服务,在此基础上树立责任和全局意识,紧跟时代潮流,体察民意,为党和国家的新闻业创作出富有时代特征的好作品。

2.理论知识要扎实

电视新闻记者的实际工作是宣传思想工作,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这就必须做到识大体、顾大局。要精通新闻领域的基本知识,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理解列宁、的新闻思想、以及中国的党性新闻思想。在长期的理论知识学习中,了解从古至今的新闻历史与文化,为今后的新闻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在这个过程中,记者要深刻地明白自身的工作相对于其他行业的人来说,更要有敏锐的洞察能力、责任感和纪律性。

要做到政治性和业务性的统一。如果不能认真学习和掌握理论,不能更深层次的理解党的路线,那在工作中就很容易迷失方向,放松立场。事实证明,一个记者是否优秀、是否有能力很大程度上与她本人的理论基础息息相关。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是写不出优质作品的。现代社会更需要新闻记者们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这就需要我们更注重新闻工作者文化理论建设。

3.业务素质要过硬

学习理论是为了更好的指导实践,在加强理论建设之后,就需要关注新闻工作者的实践能力。这些实践能力包括:

1)表达能力,表达能力包含语言和文字的表达。前者则是在记者工作过程中需要培养和具备的,这些在做实地采访与当事人沟通时会用到,这要求能在与人对话时能简单准确的表达主要观点。后者就是在事后的文笔工作,也就是撰稿、编辑的能力,将收集到的素材转化为精准干练的文字语言;

2)采访能力,即根据工作安排,完成实地考察和采访。这其中会关系到记者对新闻的敏感度和应变的能力,一名有本事的记者会在最短的时间和对话中挖掘到自己想要的重要信息,为新闻做出精准的报到;

3)应变能力,则是在采访或者实地调查的活动中要保持思维逻辑清晰、敏锐的眼力和听力、以及准确的记忆力和记录能力,这是考察活动中必不可少的能力;

4)运用高科技的能力,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带给人们方便快捷的设备与网络,现代记者在收集采编新闻信息的同时,可以熟练运用多媒体体设备和网络平台来更快更有效地传达信息,以保证工作效率和新闻的时效性。

4.责任意识要强烈

在新闻的领域里,新闻的对象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在从事新闻事业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必须时时刻刻都要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以人民的利益为中心,这是一名合格的记者必须坚持的取向。温总理曾经说过,从事新闻这一行业,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做什么事都要把责任铭记于心,而这种责任之心就来源于工作人员对这个国家、政府、党和人民的热爱,只有出于爱才会用心去思考、用心去观察、用心去写文章。因此,作为一名好记者,就一定要爱人民、爱国家、明确自己身上的社会责任,在采访调查活动中要遇到热点、难点的问题要直接指出,及时反映民情民意,维护人民的利益,让人民感觉到自己是处于新闻舆论的保护中,心中时刻谨记人民。当然,记者也要为自己做的文章要有责任心,明确自己的用意,不能滥用职责权力去做事,更不能让虚假新闻、夸张广告到处泛滥,要将责任二字铭记于心。

二、结论

求职信范文6

首先,文化商品作为商品,具备商品的一般经济属性。马克思曾将商品界定为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用来交换的文化产品“是作为商品而不是作为使用价值来生产”。从价值的层面来看,文化商品中凝结着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但这种价值在文化商品中以一种特殊的形态存在着。“生产商品的时候,也可能有两种情况:(1)生产的结果是商品,是使用价值,它们具有离开生产者和消费者而独立的形式,能在生产和消费之间的一般时间内存在,能在这段时间内作为可以出卖的商品而流通,如书、画以及一切脱离艺术家的艺术活动而单独存在的艺术作品。(2)产品同生产行为不能分离,如一切表演艺术家、演说家、演员、教师、医生、牧师等。”在这里,文化商品以两种形式表现自己的价值:物态的产品和非物态的服务。无论以何种存在形态表达价值,作为文化市场上流通的商品,文化商品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交换,其价值要通过交换来实现。文化商品的消费者通过交换获得消费的权利,文化商品生产者则以此来体现文化商品的经济价值,使其投入得到回报,从而保证文化商品生产的可持续性。

其次,文化商品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具有强烈的社会意识形态属性。文化商品的消费过程及其结果主要作用于人的精神层面,承担着知识的教化、社会主流价值的传播、社会精神的激励、大众行为的导向等功能。作为观念形态的精神文化产品,文化商品反映一定社会特定阶级和阶层的利益和意志,潜移默化着受众的价值认同、道德认知、思维方式等,进一步影响整个社会当时或今后的观念体系。正如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言:“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文化商品中,内在包涵的经济属性和社会意识形态属性分别对应着市场的逻辑和文化本身的逻辑。市场的逻辑强调交换价值的谋取,追求资本利润的最大化;文化本身的逻辑强调生产的目的在于承载价值、传承文化、为人自身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服务。这二者间的关系需要合理地协调,避免可能的冲突。这就要求我们既充分利用资本和市场的力量实现文化生产量的繁荣和形式的多样,又要明确文化生产的根本目的,确保其发挥社会意识形态属性,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在社会的观念体系中,最核心的就是核心价值观,失去价值内核的文化商品生产,无论量的繁荣还是形式的多样,都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因此,强调文化产业发展的社会核心价值融入就成了题中应有之义。

二、我国文化产业的政策流变和发展现状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破除了人们对市场经济发展的各种疑虑。当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决定》,第一次以党的文件的形式将文化生产纳入第三产业的范畴。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方向,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政策的支撑。2000年,中国共产党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建议》中强调:“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在国家战略需求层面上,第一次把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统一在一个具有广泛的产业关联性的产业战略形态上,这就使得这一决策在未来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200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强调:“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这里明确提出了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问题,强调了文化产业发展的价值担当。2013年,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这既明确了文化发展的社会效益和价值承载责任,又坚持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路径。在相关政策和理论的指导和支撑之下,我国的文化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992年之前,是我国文化消费初步兴起的阶段,文化产品市场性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开始出现,初步体现文化产品的经济属性。“1978年我国已有图书出版社200多家,年出版图书品种1.5万种,总印数33.74亿册,到1986年,出版社增加到446家,比1978年增长了1倍以上,出版图书品种5.2万种,总印数52.03亿册,与1978年相比均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但作为一个经济形态的文化产业尚未形成。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文化相关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开始改革,调动了社会各方面力量投资面向市场、以产业形式进行文化生产的积极性。2001年,中国加入WTO,在与外来文化产业的激烈竞争中,我国文化产业在学习中成长。“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自2004年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均高于同期GDP增长速度,平均年增加值1000亿元左右,增长幅度15%—20%,占GDP比重年均提高0.15%。特别是2009年1—5月份,文化产业平均增幅达17%。

三、文化产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担当、挑战与应对

从前述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变迁过程来看,经历了一个从为文化产业发展正名,到意识到并强调文化产业发展的社会效益,强调其意识形态属性的过程。我国自党的十四大以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方向,既要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又要强调其社会主义性质。因此,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当前这种责任主要体现为创作和生产出既在内容上充分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在形式上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文化商品。这样的文化产品使人民群众在文化消费的过程中,能通过具体的形象塑造和美的感染力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化、激励和鼓舞,从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人们消费令人着迷的新闻娱乐产品过程中,这些产品起着思想灌输和思维操纵的作用。由于更多社会阶级中的更多个人,能够得到这些给人以好处的产品,因而它们所进行的思想灌输便不再是宣传,而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当前,文化产业已成为我国文化生产的主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想通过文化产品传播,必须融入到文化产业的生产过程之中。我国当前的文化产业发展从量的角度来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从价值担当的层面来看,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首先,将文化作为一种产业经营,文化商品的生产者作为市场经营的主体,讲求成本核算,强调资本投入的回报,往往可能会将市场导向异化为销售量导向,为提升产品销售量,片面迎合消费者低俗的感官刺激等需求,生产含暴力、色情等内容的文化产品。这不仅会消解文化产品应有的价值担当,还会反过来直接破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内化。

其次,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成熟完善,单纯的市场调节也很难在文化精神产品生产方面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一些群众需要但不会立刻带来资本收益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往往会缺少供应。这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群众日常文化生活中的渗透,需要党和政府充分发挥其文化职能,调配资源,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求职信范文7

[关键词]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启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新征程。“新时代”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需要为完成新时代的新使命新任务不断丰富和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为新时代提供精神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力同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不懈奋斗。

一、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新要求

恩格斯指出:“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的变革对生产关系的变革提出了新要求,为生产关系的解放与发展指引了前进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不断发展,生产特点不断变化,生产效率不断提升。在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基础上,其上层建筑也必然不断革新,展现出社会时代不断更新的基本规律。中国共产党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历史眼光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对于中国要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完成什么时代任务给出了清晰而明确的答案。中国共产党以宏大的国际视野和清醒的政治判断,准确地把握我国的历史机遇与战略机遇期,结合当今中国的国情社情,制定了一系列与时俱进的大政方针与战略规划,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调整,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系统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怎样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党和国家的工作中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党和国家的事业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也得到了丰富与拓展。国家的富强,让我们对于建设民主、文明与和谐的社会更加充满信心。新时代不仅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科学社会主义新阶段也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内涵也随之产生。中国共产党基于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结合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总结,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赋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境界。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对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和完善,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重要基础。20世纪50年代,曾经提出“两步走”战略,即在1965—1980年之间建成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并在20世纪内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提出了“三步走”战略,修改了之前在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确定了国民生产总值在20世纪80年代翻一番,在20世纪末再翻一番,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经过多方面的战略分析和科学测算,党的根据我国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新的“两步走”战略,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体现了我国发展形势的客观变化,展现了我国国家战略的飞跃。当代中国正在进行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历史变革,这一变革需要明晰的价值观来支持和保障,需要围绕时代课题、结合时代需求,进行理论探索。正确认识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内涵,有助于推进社会制度的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推进理论和实践在新时代中结出丰硕成果。例如,随着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依靠要素驱动发展的道路将走不通,必须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型成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上。这些新时代的新要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产生了重要影响;“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在新时代我们需要有崭新的精神内涵和价值体系来指引我们开展建设,武装思想,达到精神上的新境界,从而更加坚定、更加自信、更加自觉地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实践,让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辉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二、新时代的国际形势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新要求

对当今世界局势的清醒认识,对于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国社会的践行与弘扬有着重要作用。当今世界风云诡谲,处于百年未有的大变局形势之中,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已成为时代特点与发展趋势,国际形势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当代中国正昂首阔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引发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与对中国大国身份的认可,这标志着我国的发展状态与发展理念是与世界同频的,他们相互影响、相互交织的。中国在世界潮流中发挥着中国优势与中国特色,深刻地影响与改变了世界格局,与此同时,世界潮流也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发展。有学者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进了新时代,使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成了一个关键变量。新时代中国的变化与新阶段世界的变化同频共振、同向同势,中国为世界变革带来的正能量与进步力量,使得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正发生着深刻变革。新时代的中国是世界进步的关键影响因素,中国对于新时代“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建设,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秩序的有序建构。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政治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相统一,不断健全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当前,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日益突出,全球经济展现出了增长动能不足的严峻问题,随之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不断增大,逆全球化、反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孤立主义正在逐渐抬头,为国际秩序的稳定建设蒙上了一层薄雾,对于世界秩序的稳定性发起了挑战。此外,地区热点问题也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全球变暖、疾病传播、网络安全都在威胁着数十亿人的生活,恐怖主义势力的崛起更是为全球稳定秩序蒙上了阴影。中国在如此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在如此多变的政治背景下,在如此严峻的发展威胁下,坚定旗帜方向,稳步前行,沉着应对各种威胁与挑战,有效地推进了公正、法治社会的建设,成为推进世界秩序日趋稳定的坚定力量。中国的成就让西方一些国家感受到了威胁与挑战,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霸权地位,为了保持狭隘的一国既得利益,对我国实施打压、遏制、制裁等一系列不公正的举措,散播“中国阴谋论”“中国威胁论”“中国新殖民论”等论调,煽动反华情绪。这些挑战和威胁,不应该影响我国坚定完成新时代重大使命任务的决心,反而提醒我们要更加清醒地认清世界局势,认清敌对势力的图谋,更加坚定统筹国内与国际两个大局,更加注重自身的发展和建设,抓住时代机遇,理性应对挑战,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国际社会中获得更多支持,赢得主动。同时,新时代的中国也应当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这就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气,以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回应国际社会提出的挑战,以坚定的信念不断奋斗,实现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同时又为人类社会的和平发展进步事业而不断奋斗,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懈努力。

三、决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新要求

新时代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重要的历史机遇期。在新时代,全国各族人民更要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为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在新时代,我们要秉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途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行动指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根本保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根本的是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四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鲜明的特色。正如指出:“中国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关键在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党的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一以贯之的历史根基,不同的文化传统注定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路径和命运也不尽相同。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多年,灿烂不熄,独一无二。独特的文化传统决定了我国只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核心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新时代的精神引领,要将每个人的个人梦同新时代的中国梦紧密结合起来,将个人的价值同国家、同人民的根本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潜力和才干,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之中,为社会主义建设和现代化事业添砖加瓦;要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一心一意为人民谋幸福,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更公平地普惠全体人民,为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而不懈努力。在经济方面,我国经济发展的态势正在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要不断贯彻推进绿色发展理念,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在政治方面,我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着力树立公民法治理念,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在文化方面,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

参考文献:

[1]戴木才.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的辩证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索之一[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2).

[2]戴木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几个基础理论问题的思考[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7(4).

[3]戴木才.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的科学依据[J].伦理学研究,2018(3).

[4]朱效梅.弘扬中国精神以构筑当代大学生实现中国梦的文化力量[J].思想教育研究,2015(10).

求职信范文8

1.缺乏创新知识储备

在我们当今这个世界飞速发展的世界,各种各样的新知识在以几何速度飞速发展变化当中,并处在不断的更新当中,高等院校作为传播高知识高技能的场所。高校教师更应该比任何人都乐于并且勇于去接纳和吸收这些不断产生的新知识,不断对自身已有的知识结构进行改造和升级,使高校教师们可以形成一个有效的、开放的、复合型的知识结构,以适应当前我国情况下,科技不断的告诉发展和改革的要求。

但是,在我国当前的情况下,封闭型的知识结构,往往主要特征就是:知识内容基本上没有什么样的变化甚至根本就没有变化知识的结构,这种封闭性的知识结构,在当前情况下,依然是我国绝大多数大学教师知识结构的主流。我国一些大学教师们所掌握的大多数知识,基本还都是以前所讲授的教科书中的知识与内容,而这些教科书的内容基本上很久都没有发生过什么变化。据一些调查显示:在一些高校中,有些老师的一本教案可以没有任何变化的讲上几年,并没有新鲜知识进行媛媛不断的补充,无法跟上学科发展的速度,给学生传授的往往是一些过时的知识或者陈旧性的知识。这些陈旧的知识,很难使我们当代的大学老师们,成为具有现代创新意识的高校教师,这样也就很难培养出具有现代创新意识的当代大学生,

2.对民办教育性质和自身前途缺乏信心

要想成为一位创新型的教师,这位教师不仅要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岗位,并能够以十分自信的态度与自我独立的精神,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从事自己有关教育、科研、教学工作,只有这样,他们才可以做到发自内心的喜欢自己的教育工作,能自发表现出对教学与科研工作进行创新的兴趣,并且愿意为教育事业的创新勇于奉献。

同时,在教育学的理论中认为:创新型教师的创新动机都是围绕着某项任务所展开的,他们往往更多的知识关心自己所正在做的事情,而不是将更多的目标放在一些功利性上面。我国的民办教育在经历了这十几年的高速发展过程,在相当程度上,也被人们所看好并且认可,但是,民办院校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也还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困境。在理念上,很多人还是认为民办高校相对于公办院校来说,工资福利各方面的待遇都会差一些,发展的前景也不是十分的光明,并且缺乏相应的社会地位等,这些都给民办院校吸引创新型的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带来了困难。民办高校在人员的选聘过程中,实行都是市场化的聘任制度,使得民办院校的教师缺乏必要的股安全感和安全意识,认为民办高校工作具有很强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这就使相当数量的民办院校教师对民办高校性质和自身前途缺乏必要的信心,也缺少了在前进过程中的内在驱动力。

二、校园文化氛围

1.教师队伍成分复杂,缺乏创新凝聚力

教师队伍成员组成的多样化,这是我国民办院校教师队伍最典型的一个特色。最突出的表现在了,在民办院校中,专任教师队伍还处于一种薄弱的状态,教师人数并不是很多现任教师情况也是复杂多样化的。在民办院校中,现任教师队伍的组成,一般主要是由一些从公办院校返聘的退休教师、一些在企业工作过的中年教师以及刚择业的高校毕业生所组成的。根据相关部门的调查数据显示,当前在我国民办高校第一线授课的教师中,教师年龄在60岁至70岁的离退休人员占到了整个教师队伍人数的33%,年龄在60岁以上的民办院校教师占了教师总人数的56%,而40岁以下的教师在整个教师队伍中,所占的人数比重仅为21%。

2.评价和激励的手段不健全

创造各项良好的穿新环境,是为我国民办高校培育创新人才的基础和前提之所在。民办高校要想能够拥有更多的创新型教师人才,就必须要为老师们创造各种适宜进行创新的各种环境。当前我国民办高校面临着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肩负着更重要的历史使命。师资队伍创新是教育创新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关系着国家的科技创新和综合国力的提升。

上一篇说明书范例

下一篇协议书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