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方法课程的研究性教学

公共管理方法课程的研究性教学

摘要:在总结实践探索经验的基础上认为课程建设、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的重塑以及教学目标、教学主体、教学评价的调整成了推动公共管理方法课程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关键。

关键词:公共管理;研究性教学;重塑

建构起科学、合理的方法课程教学体系已成为完善公共管理专业课程结构,充实公共管理专业学科实力,提升公共管理专业发展水平,增强公共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必然要求。研究性教学成了实现这些目标的重要方略[1],如何将研究性教学融入并重塑已有教学体系成为实现这一方略的关键一环。总结近三年来公共管理专业方法课程研究性教学实践探索,提炼其成功重塑要件以期对相关理论研究和教学实务提供有益参考。

一、课程建设的重塑

课程建设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关乎所授知识的宏观结构及逻辑衔接,进而直接决定着学生习得知识与技能的质、量及实操水平,所以重塑课程建设成为公共管理专业方法课程研究性教学重塑的首要步骤,着重从以下两方面展开:一是完备的主干课程。2016年我系公共管理专业仅有《质性研究方法》一门课程,教学结果呈现如下问题:学生基础知识缺失;课堂教学内容“超载”严重;教师教学任务量重,学生吸收难度高,师生间出现明显教、学冲突;毕业论文(设计)采用的方法同质化严重;方法选用依据“学什么用什么”,缺乏科学性。针对这些问题,2017年增设《统计学》和《量化研究方法》课程,有效解决了上述问题。在此基础上2018年又增设《研究方法前沿》课程,且此课程不再采用单个老师系统讲授成熟教材内容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是采取多个老师依次以专题方式与学生分享各自最擅长同时具备前沿性方法与技术的教学模式,有效弥补了教材型教学模式前沿性不足、知识单一的缺陷。总之,《统计学》、《质性研究方法》、《量化研究方法》、《研究方法前沿》的课程建设完成了公共管理专业方法主干课程群落的建构,为推行研究性教学补齐了所需基础要件。二是合理的主干课程教学次序编排。在充分调研公共管理方法课程教学团队的基础上,将四门课程的先后教学次序排定为:《统计学》起先导作用,使学生从宏观角度认知公共管理方法的基本概念、体系、原则、观点等,掌握其整体框架;之后为《质性研究方法》和《量化研究方法》,两者开设的先后次序可随意也可并行,起深化作用,使学生习得精深、专业的方法论知识和技能;最后为《研究方法前沿》,起拓展作用,为学生后续公共管理方法相关知识、技术的自主学习与自我精进提供借鉴和指引。

二、课程内容的重塑

课程建设为课程内容教学提供了主要依附框架,但教学内容具体推进则需要更为具体、详尽、科学的安排以利于知识和技能的高效传输[2],所以重塑课程内容亦成了公共管理专业方法课程研究性教学重塑的重要方面,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展开:首先,基于课程建设重新厘定课程内容。2017年上学期增设《统计学》和《量化研究方法》两门课程后教学效果改善显著,但依然存在如下问题:课程间知识体系存在交叉和重叠,例如《统计学》和《量化研究方法》在描述性统计分析等部分的重复;课程间知识脉络出现逻辑问题,基础统计分析放在了抽象概念讲述之后不利于学生理解;课程间缺乏必要衔接。针对这些问题做了如下改进:重新调整、整合公共管理方法课程教学师资,确保授课教师之间形成紧密的教学合作关系,真正发挥教学团队的作用;提出“基础方法+专业方法+前沿方法”的公共管理“大方法”概念,并以“大方法”体系为指导,以教学团队为基础,以三门课程为框架,重新编订课程教学提纲与讲义,真正形成“各有侧重”、“一脉相承”、“逻辑严密”的课程教学内容。其次,以课程内容为基础,提出并践行“高难度课程内容以教师讲授为主,低难度课程内容以学生自主学习与展示为主,中等难度课程内容以教师与学生合作教学为主”的教学思路,提升了课程教学策略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再次,以完善课程内容体系和厘定课程内容逻辑为中心带动课程建设,以此为思路于2018增设《研究方法前沿》课程,主要弥补《统计学》、《质性研究方法》、《量化研究方法》前沿性不足和未来发展走向不明的缺陷。

三、教学方法的重塑

重塑课程建设与课程内容是公共管理方法课程研究性教学实施的基础,而真正落实研究性教学措施并推进研究性教学目标实现的核心在于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式“于教蕴研”,所以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显性变革最大的当属教学方法,即在继承与变革既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建构全新的教学方法以支撑研究性教学的实施,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研”的系统嵌入,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一是选定研究项目。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研究性教学的最大不同在于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展开教学活动,所以科研项目或课题的选择事关研究性教学实施的成败。在实践中采用了以学生科创项目为中心教师提供项目选择框的选定策略,这种方法在充分激发参与科创项目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也照顾了没有科创项目的学生,还利于教师把控整体教学节奏。二是建构与实施全流程师生互动平台。以科研项目为载体的公共管理方法课程研究性教学实施后,学生学习因“研究”的持续性由课堂拓展到课下,于是借助QQ、微信、邮箱等各种现代沟通工具建构了全流程师生互动平台,以解决和指导学生在自主研究性学习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三是建立过筛型问题解决程序。打破教师负责解答所有同学提出的所有问题的漏斗型问题解决程序,采用“学生独自解决—学生会商解决—教师指导解决—教师演示解决”的以学生自主钻研为中心、以教师从旁指导为辅助的过筛性问题解决程序,树立学生学习主体意识并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创新的科研精神。四是采用以科研成果展示测度学生学习成效的监控策略。采用阶段性科研成果汇报和终期科研成果汇报的方式监控学习效果,能够全面、系统地评估学生在基础知识掌握、技术方法运用和综合能力提升等方面的具体情况。五是以科研步骤带动课程内容的再建构。在前述重新厘定课程内容的过程中重点嵌入科研步骤逻辑脉络,基本上形成了与研究项目推进步骤相伴而行的公共管理“大方法”课程内容体系。此外,教学目标由知识传输到能力培养的重塑,教学主体由师生互动到师生管理者三者互动的重塑,教学评价由结果性评价到过程性评价的重塑等都是公共管理方法课程研究性教学重塑的要件。当然不仅包括这些宏观层面的变革,还包括微观层面的调试,例如课堂教学时间的重新设定,即在传统45分钟一节课且连上两节的基础上根据公共管理方法课程的特殊性调整为三节连上共计135分钟,并根据学生课堂学习状态自主选定课休时间。当学生实操过程学习兴奋维持时间较长时一节课可为一小时,如果学生学习情绪低落可选择30分钟一节课。总之,公共管理方法课程的研究性教学重塑是一个系统过程,而不是个别、局部的简单协调。通过前述系列重塑措施,教学效果改进明显,体现为学生学习成效的良好表征:一是学生掌握方法的整体性、逻辑性、精深性突显,体现于毕业设计(论文)中多种研究方法的合理、综合、专业使用;二是学生选用方法的科学性进一步提升,体现为学生日常科研活动和毕业设计(论文)中对于研究方法选择缘由的清晰陈述和说明;三是学生竞赛答辩中能够准确陈述方法论部分的整体性演进或变换路径;四是学生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的成功申请和结项,仅2019年前8个月份2007级一个30人的班级就拿到了两项省级项目和12项校级资助项目。综上所述,通过上述改进措施,公共管理方法课程的研究性教学重塑基本实现,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依然需要持续关注、研究和改进,如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无缝嵌入,各层面管理者的角色定位及作用路径、校外资源的有效整合等,所以公共管理方法课程的研究性教学重塑是一个系统、动态、持续的改进过程,需要不断调试甚至变革,以期实现更大的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聂继凯.公共管理专业研究方法课程的研究性教学实践探索[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36(2):69-72.

[2]李宏亮.课程内容活动化:学科课程实践的当代路向———以思想政治课程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20):35-37.

作者:聂继凯 陈盈 单位:扬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