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类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

公共管理类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

摘要:在公共管理类专业培养方面,因为传统的培养方式有一定的制约性,本文从公共管理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成因和改善方法等方面来谈培养模式。从政府、学校、企业、个人四部分进行分析,全方面地对公共管理类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的改进做出建议,进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的实践工作。

关键词:公共管理;就业能力;培养

引言

由于高校和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多,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重,而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时间短,社会认可度低,用人单位对这个专业的毕业生能力与定位没有一个合理的认识。而且由于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等方面的不足,学生也不太明白自己的职业定位,所以本文将会对公共管理类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进行研究。

一、公共管理类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现状

(一)专业没有自己的特点。在培养学生方面,我国教育的目的仅仅粗略的定义为使之成才。尤其在管理类学生身上更为严重,将他们划归为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因为没有鲜明的职业特点,本专业学生的自我认知定位也明显的与设立这学科的目的不相符,也不懂自己的学习目的和需求。出于对就业的考虑,大部分学生在自己的毕业规划上,都选择了进行考研,期待学历的加分项,还有一部分学生选择与自己专业不同的发展方向。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各学校在设置这门学科初期,没有与社会发展的现状联系起来,没有明确用人单位的需求。在课程选择方面没有考虑到学生学习侧重专业方向的不同,在课程设置上没有从职业需求来设置。实践应用方面的课程过少,实践的时候没有可以参考的部分。而且公共管理是文科专业,偏向政治的纯文学课程太多,上课比较枯燥乏味,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没有切实的实践基础。这门学科的应用有广泛性,在很多行业都有一定的需求。但是学生初入社会往往只能接触一些类似文员的服务型岗位,这实际与学生预想的管理类工作有很大的落差。由于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没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和人力资源,他们在学习了课本上的专业知识后,没有可供他们操作的实验基地。各个企业在这方面的投入不够,没有设置一些兼职或者实习岗位供学生锻炼自己。

(四)就业方向可供选择范围少。大学生的就业从以前的包分配到现在的企业个人的自主选择,使就业压力增大。对于管理类大学生来说,考研、考公务员是两大趋势。但是考研究生的耗费时间长,报考的人数多使得研究生录取的比例更小。如果没有成功考取研究生,会耽误一年的工作入职。而招考公共管理的岗位很少,再加上有工作经验的限制,难度也不小于考研。

二、改善公共管理类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的方法

(一)制定并完善相关政策。坚持“人才强国,人才兴国”的大政方针。政府要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资比重,吸引优秀的教师进入各大高校。同时颁布一系列与教育有关的政策,鼓励学校对优秀人才的培养,设立奖惩机制提高全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力度。把学生的教育培养作为重中之重。

(二)进行课程改革。在学校的课程设置上,纯粹的理论方面要不断推陈出新,不能一直沿用陈旧的思想和教材。一定要与时代相结合,发扬新时代的创新思维,在教材编写的时候要着重对学生实践能力提升方面的内容,创造多元的理论知识来源。在实践方面,不能形成高分低能的情况。老师要加大引导学生对于平衡实践和理论的重视,将学到的知识一一应用实践中去,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形成具有鲜明特点的新型学科。

(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与此同时,学生自己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首先应该确立自己的就业目标,待业的时候不急躁,也不好高骛远,定立切合自身实际的目标,先就业再择业。还要通过各种形式丰富自己的能力,增强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积极参加相应的实践活动,比如夏令营和社团活动、实习兼职等等,抓住就业机会,积攒一定的社会经验。同时加强自身的心理素质,面对挫折考验时,不畏困难。当工作时,能够从小做起,不眼高手低,慢慢积累经验。

(四)建立校企合作制度。企业也应该积极的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与各高校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给予学生大量的实践机会。学生也要珍惜这样的实践机会为企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将自己的课本与实践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企业、学校、学生的三方共赢,而不仅仅是企业的单方面奉献。

三、结束语

对于当代公共管理类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究下,政府、企业、学校都应该承担自己的责任,培养符合用人单位的新型人才。个人也应吸取别人的工作特点和经验,积极进行就业培训,实现公共管理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推动国家公共管理体系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刘素姣.公共管理专业教学融入可雇佣性培养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9(4):188-190.

[2].夏兴刚.管理类大学生就业能力量化评价模型[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8(2).

作者:邹阿茜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