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专业范例

工商管理专业

工商管理专业范文1

1.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出现的问题及成因

工商管理专业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与工商企业经济管理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方法,因此加快并丰富该专业的研究进程将有助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如何在互联网背景下,将创新创业的新理念融合到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就成了每一位高校教师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接下来具体分析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出现的问题及成因。

1.1难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在社会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我国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需要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之外,学生还应该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为企业发展做出卓越贡献。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工商管理的教学行为之中,应该将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质量以及学习成果作为重点关注对象,通过设置、回答并解决问题的教学流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并让学生在以团体形式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合作意识[2]。但是从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来看,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方式十分单一,仅仅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教学任务,这就导致工商管理专业无法培养出复合型的工商管理人才,对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1.2阻碍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发展

目前,工商管理专业的主要教学目标还是以培养通用型人才为主,即通过培养学生的通用化能力来适应当前的时展潮流即可,但是这一做法根本没有考虑“互联网+”这一经济形态新背景,如果不能将当今的社会需求作为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就无法培养出真正引领时展的专业型人才。此外,从选修课的角度来看,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种类比较单一,且课程的结构设置不够科学、合理,这些都将导致学生无法有效锻炼自身的专业技能,也就无法积极投身于未来的工商管理工作中。

2.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案

2.1调整并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能够让学生们紧跟时展的步伐,工商管理专业的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积极主动地了解“互联网+”的时代特点,提高对工商管理专业的认知水平,并逐步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融入新鲜的互联网元素,打造创新型教学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让同学们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理解“互联网+”的时展背景以及发展内涵。此外,对于教学体系的改革而言,教师具体落实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点内容:一,将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和企业发展的需求进行综合性分析,建立具有时代特色的人才发展方案,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当前的社会,从而实现个人发展。二,调整选修课程的数目和比例,并开设大量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课程,帮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实现理论和实际的统一。

2.2重新组织课程架构,合理设计学分制考核制度

正如上述所提到的,当前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还是以培养通用型人才为主,因此在重新组织课程架构时,需要减少通识课程的必修学时,把专业课程的教学放在首要位置上,这也就调整了学分制的考核制度。与此同时,要不断调整多种选课形式的比例,既能让学生获取有效的专业技能知识,而且还能让学生在辅修课程中锻炼自身的探索学习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从而全面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学生在毕业之后不仅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而且还能更好的与时展相契合。

2.3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优化

当前,许多高校的工商管理教学内容架构不具备科学性,无法有效地推动学生的职业发展,使学生今后的工作遭遇各种瓶颈。因此,教师应该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合理优化,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设置一些思维锻炼环节[3],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积极开展独立思考活动,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此外,考虑到时展的需求,教师还可以添加与“互联网+”有关的知识内容,帮助学生探明学习专业知识的时代含义,同时还能丰富学生的眼界,实现学生的自主性发展。

2.4丰富当前的教学方式

如果能够积极引入微课程等新型教学方式,工商管理专业的教育实效性将得到大幅度的提升。这些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引入新的课程元素,而且还能实现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意愿度,帮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掌握专业知识。因此,必须对丰富教学方式进行重点关注,在多方面的考虑下,实现云平台及其他教学软件的结合,扩展学生的学习渠道,培养学生的互联网思维,改善并提升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并优化教学成果。

3.结束语

工商管理专业范文2

关键词:新时期;工商管理;教学改革

一、新时期我国社会经济的特点

1.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深

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立足本国社会的基础上,加大了与国际社会的合作,尤其是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往来。2013年,党中央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旨在建设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经济体,加大与西亚和欧洲地区的经济合作和社会交流。经济全球化是在冷战结束后形成的新的世界格局的基础上,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发展战略。我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的经济建设,已经在全球经济领域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中国社会发展的新时期,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将出现新的局面。工商管理专业在进行教学任务时,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战略思想,才能培养出具有时代特色的工商管理领域的人才。

2.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我国在过去三十多年的经济建设中,由于经济社会发展过快,导致出现了很多问题,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环境和资源的破坏。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自然环境的复苏,加大力度对污染的治理,并取得了突出的效果。在我国新时代的社会发展中,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必将是我国长期发展的一项战略方针。新时期的工商管理教学工作,应该能够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将环境的发展与社会资源的控制放到工商管理的重点教学任务中,以便能够使学生掌握经济与环境的关系,更好的投入新时代的工商管理工作中去。

3.振兴农村的经济政策

在过去的改革开放中,我国主要是在大力发展城市的经济建设,还没有顾及到广大的农村地区。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甚至一些城市周边,经济发展还比较落后,完全不符合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因此,在新时期的经济建设中,党中央提出了振兴农村的发展战略,旨在投入人力物力,加强农村地区的经济建设,打好脱贫攻坚战,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在高校学习的学生,很大一部分都是来自农村地区的,对农村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情况更为了解,在工商管理专业的学习中,更能体会到知识和资源对农村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在进行新时代的工商管理教学中,应当鼓励学生投入到广大的农村市场中,通过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实现振兴农村的事业。

二、新时代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

1.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认识

工商管理专业在教学过程中,专业课程固然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增加学生的专业知识。但同时,教师也应该认识到,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未来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建设和国家的政策方针是分不开的。学生在进行本专业的学习之余,应该积极的了解和掌握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形式,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认识,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将来工作的指导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的职业中,时刻的把握社会的发展脉搏,将自身的知识和技能有效的发挥出来,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提供力量。

2.提高教学信息化程度

工商管理专业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在新的经济形式下有新的内容定义。在教学上,工商管理专业应该随着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目前全球化的经济形式日趋成熟,主要依托于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水平。因此,在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中,也应该采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教学模式,将最先进的科技信息以及经济理念传达给学生们,使学生对世界经济形式以及自身未来的职业发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3.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

在新时代下的社会发展中,人们对人才已经产生了新的定义。在计划经济时代,社会对人才只是要求立场坚定,专业技术过硬即可。而在经济全球化形式下今天,社会对人才有了新的要求。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每天都有可能出现的新的思想和新的事物。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首先要善于了解社会的动态,接受和了解新鲜的经济管理方面的思想。其次,还要有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思维,才能在时代变化的浪潮中取得突出的成绩,成为一个时代的引领者。

三、结语

新时期下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是我国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在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中,教师是改革进行主要执行者和领导者,教师自身应该不断的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把教学改革作为工作的重点内容,全面实现新时期下的教育模式,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大兴.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32).

工商管理专业范文3

关键词:工商管理类专业;理科特色;培养目标;课程体系

一、引言

工商管理类专业自恢复高考以来,历经了40来年的发展与变革,专业名称及学科门类数次演变,如今广义的工商管理大类,涵盖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物流管理等专业。随后,一些院校的会计学、财务管理、物流管理等专业或独立,或自成体系。因此,本文仅研究大多数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均有设置的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这些专业因培养目标严重趋同缺少特色,毕业生“千人一面”,与市场需求错位,难以满足社会对管理类人才差别化、多样化的要求,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就业困难[1],因此需要重构专业教育理念[2]。近年来,围绕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各高校力求在专业培养特色方面有所突破[3-4]。一方面,从实践环节寻找特色,包括强化实验教学和实习基地[5-6],加强学科竞赛与能力实践,凸显创新创业人才培养[1,4],以突出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性与应用型特点;另一方面,结合所在行业、领域突出培养特色,如:外语类院校国际化特色[7],石油化工、纺织类院校面向行业寻找特色[8-9],农业类产业特色[10-11],工科类院校的“技术+管理”特色[12]等,为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开辟了新途径,但这些尝试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工商管理类专业在寻求发展特色方面的困局。本文在分析国内外管理类专业教育经验的基础上,针对西安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类专业理科招生特点,利用学生的知识背景,构建突出理科特色的培养目标,规划专业建设重点,重构基础能力与专业能力课程群,为理科工商管理类专业突破发展困境探索路径与方法。

二、国外经验审视与思考

国外工商管理类专业发展历史悠久,积累的培养经验比我国更丰富,在市场经济发展背景下,对人才需求与专业匹配、职业发展方面有更深入的探索。

(一)对培养目标的思考

麻省理工学院的本科培养目标强调学生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哈佛大学以培养学生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能力、批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13]。印度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阶段培养应用型管理人才,研究生阶段培养科研及高级管理人才。他们的培养目标更注重通才的培养,突出学生的宏观视野、思辨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专业口径设置较宽,强调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适应性,强调通识教育,重视基础类、工具类课程,重视培养多元化复合人才[14]。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目标,多以培养具有管理学、经济学理论基础,熟悉专业知识,能够在某领域从事工商管理类工作为目标。更强调具体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对如何突出专业特色与培养创造性能力,缺少清晰的思路。

(二)对课程结构的思考

课程结构为培养目标服务,目标中规定的人才培养规格及素质要求直接影响课程结构和内容[15],培养目标既是课程设置的依据,又是课程所要达到的目的。美国工商管理类课程结构总体上呈“树状”结构,“根底厚,树干精,枝叶多”,因此人才的知识通融面宽,具有个性特色,富有创新活力,为美国经济持续发展提供管理方面人才保证。日本呈“倒立金字塔形”,注重专业教育,专业分流性强,与日本技术立国的教育背景相关,人才专业技能高,善于技术改造。我国呈“圆柱形”,学校负责设定公共基础课,学院在要求的学分控制下,设置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上下比例几乎接近,专业技能趋同,创新不足[6]53-55。各国课程结构各有所长,皆因教育理念与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长期积累而成。在我国“圆柱形”课程结构下,工商管理类专业课划分越来越细,小课时专业课设置越来越多,更加重视专才培养,忽略通才教育的适应性与创新性。国外经验值得借鉴,但需具体分析我国国情,结合各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资源、生源质量与知识结构等,研究适合各高校特点的专业培养目标与教学体系。

三、理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目标构建

培养目标是专业培养计划的“灵魂”,是大学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在专业人才培养理念指导下制定的人才培养方向和目的,规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明确专业人才培养方法与途径。

(一)培养目标设定的原则

1.与办学类型、办学层次相一致的原则

华小洋等[16]认为,培养目标的确定应考虑两方面定位,即:办学类型(应用型/学术型)与办学层次(专门型/复合型)。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涉及应用型专门人才、应用型复合人才、学术型专门人才和学术型复合人才。学术型人才更适合一流大学培养目标,应用型则更符合一般大学的培养定位。

2.结合文/理科生源特点的原则

目前我国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类型分为理科招生、文科招生、文理兼收三类,培养目标设定应充分考虑生源基础的差异性。

3.充分利用学校资源的原则

每所高校都有自身的优势专业与学科,长期办学积淀形成实验资源、设施、场地以及行业背景与行业支持,必将为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目标的设定提供资源条件,结合实际,利用资源设定工商管理类培养目标更具特色,更加切合各校的实际。

(二)突出理科特色的培养目标构建

明确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培养目标不仅是教学体系构建的纲领与导向,也是学生在就业市场展现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以我校工商管理部级特色专业改革与省级一流专业建设为例,基于应用型本科的学校定位和工商管理专业理科招生的生源条件,结合教学改革与专业积淀,确定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目标。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掌握工商管理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具备管理素养,能够设计与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挖掘大数据,并运用数理分析方法为管理决策提供支持,能够胜任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领域管理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人才。该培养目标以突出管理素养、数理分析和信息化能力为特色,既强调宽口径“通才”能力,也注重各专业技能的“专才”能力。

四、课程体系解构与重构

(一)宽口径“通才”能力培养课程群构建

“通才”拥有多学科背景和广泛的知识和多种熟练技能,具有与不同学科的专才有效沟通的能力,其对环境的适应性更强。结合管理学科的特点和我校资源条件,将“圆柱形”课程结构中的公共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结构进行解构,基于理科生知识背景,凝练出数理分析能力、信息化能力和管理素养为工商管理类专业宽口径培养的“通才”能力。

1.数理分析能力课程群

数理分析能力即培养学生基于管理现场的大数据,运用数理分析方法,准确判断管理问题,为管理决策提供方案支持的能力。使学生在就业初期能够为中高层管理者决策提供方案支持,提高方案的科学性,是目前工商管理类岗位急需的高素质核心能力,符合市场对高层次复合型应用人才的能力需求。这一需求包括:(1)管理现状调查与数据分析;(2)问卷与量表设计,查找关键问题;(3)管理决策等所需数据与统计分析;(4)依据数据分析结果,剖析管理问题;(5)基于数据证据设计应对方案。构建由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运筹学和应用统计学构成的课程群,使学生具备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管理现状调查、数据收集、数据统计分析的能力,为管理者科学决策提供支持。

2.信息化能力课程群

信息化能力即培养学生根据工作现场的管理实际,设计、使用、完善信息系统的能力。结合市场对人才大数据分析与信息化能力的要求:(1)各类管理软件设计、应用、维护、提出改进方案;(2)组织、岗位合并、取消、重排等信息系统流程再造;(3)岗位业务数据库建立与程序设计,构建由VB语言程序设计、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技术、数据库课程设计组成的课程群,目标是提高管理效率,使学生具备业务流程分析能力、设计与维护管理信息系统或软件的能力,管理组织内外部数据,能够为组织的精细化管理提供大数据支持,使各类数据的管理与使用更便捷、精准。

3.管理素养课程群

管理素养属综合能力范畴,是面向管理实践活动时所具有的潜能和适应性。目标是形成管理素养,使知识和素质要素融合,并在管理实践中综合化、整体化和目标化。要求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融会贯通,面对管理实践具备敏捷思维、正确判断和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是以正确思维带动实际操作的能力,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创造性。管理素养的形成并非知识的简单综合,而是复杂的渐进过程。学生管理素养的培养,持续本科教育的全过程,渗透到教学的每个环节。分析市场需求,如:(1)掌握产品设计、制造等基本管理流程;(2)了解材料、工艺、技术及产品测试;(3)分析组织中各类成本的发生过程;(4)明确价值创造各环节的衔接;(5)分析实践中复杂的管理问题,从而构建包括工程训练、生产运作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和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等课程群。借助我校部级工程训练中心开设工程训练课程,主要从事产品制造过程涉及的传统机床、数控机床等操作,了解产品制造过程;开设生产运作与管理课程设计,每人一题,依据给定的具体任务及参数,结合课堂理论知识,设计生产线或优化网络计划;专业实习则统一安排深入企业实习基地,在各管理岗位轮岗实习4周;毕业设计/论文,设定的题目要求结合具体企业或组织真题真做,要求使用调查获取的实际数据,应用所学的数理分析与信息化等方法,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与完善的方案和策略;同时,积极倡导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跨学科、跨学院组合(如:管理学科+信息学科、管理学科+工程学科等),参加国家、省、市组织的“创业大赛”“挑战杯”、ERP大赛以及“互联网+”大赛。目的是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素质要素融合在管理实践中,实现素质要素在管理实践中综合化、整体化和目标化。

(二)“专才”能力课程群构建

“专才”拥有较深入、内嵌于局部的知识,专注特定领域拥有特定技能。学校应分析工商管理类各专业应具备的专业能力,以明确各专业“专才”能力,构建相应的专业技能课程群,如图1所示。其中“通才”能力课程群对专业“专才”能力的培养与课程内容中深度技能的学习起支持作用。专业平台课程群是各个专业均统一学习的专业课基础。在“通才”能力课程群与“平台课”的共同支持下,“专才”能力的知识深度与领域内技能更扎实、更具特色。

1.工商管理专业

因工商管理专业定位较宽泛,学生在就业领域与岗位性质方面有较多困惑。经过分析与研讨,构建了“战略分析、运营管理、物流管理”三项专业能力课程群。其中,“战略分析”能力,培养学生把控全局、扫描与分析内外部环境、应用数理分析方法评价与制定战略备选方案,为组织提供决策支持的能力;“运营管理”能力,培养学生具备对组织的运营过程进行计划、组织与协调的能力,掌握运营管理的各类方法,能够在企业中承担生产组织、调度、质量控制等管理工作;“物流管理”能力,培养学生掌握组织内外部物流管理的成本、效率分析方法,有能力规划与优化各类物流方案。三大能力课程群明确了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与就业方向,并将数理分析方法与信息系统应用融入其中,形成鲜明特色与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2.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该专业就业领域明确,但仅以人力资源管理的六大模块学习统领专业方向未免过于狭隘。经过调研与分析,把“人才战略、员工开发、员工激励”作为专业的特色能力,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各项深度技能的同时,具有全局意识,能够在组织中统筹人才发展,为实现组织目标提供必要的人才保障。“人才战略”能力旨在培养学生依据组织战略,全面规划组织人才战略,为组织集聚与发展人才的能力;“员工开发”能力,培养学生依据工作分析进行岗位设置的能力,培养学生在员工培训与开发方面对人才未来能力的预测与判断能力;“员工激励”能力,培养学生基于组织战略目标设置绩效考核指标、设计激励方案,并能够利用ERP或HRMIS、CRM等信息系统,管理组织人力资源、人力成本,改进或完善绩效与薪酬方案。上述能力课程群,明确了未来工作重点应在战略管理和业务指导上,即能够进行全面人才管理(HRBP),学生不仅能够负责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体系和制度规范的推行落实,而且能够帮助培养和发展业务单元各级人员的人力资源管理。

3.市场营销专业

互联网时代的营销业态已发生重大变革,学生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营销基本理论,而且需要熟悉公司业务和进行网络营销设计与管理的能力。结合学生理科背景及前期的信息化课程基础,构建“市场营销、营销企划与网络营销”的专业能力。“市场营销”能力,使学生建立起坚实的营销知识体系,形成市场细分、营销策略分析与设计能力等;“营销企划”能力,目的是使学生具备为公司具体的营销方案进行有效策划的能力;“网络营销”能力,培养学生基于营销理论,结合市场特征为公司网络营销提供必要的设计与维护方案。根据市场需求构建的营销专业能力,不仅强调了经典营销理论基础的应用,而且突出了较强的数理分析与信息化能力功底,凸显理科类营销专业特色。

五、结语

工商管理专业范文4

就中国而言,培养对象即入学人员条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大学大专或本科毕业,具有相应年限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他们的主要目的是学习更多的管理知识,力求成为务实型、复合型和应用型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另一类则集中在大专或是本课选择工商管理专业作为主要专业的人群。比如我现在的学生,他们高考时之所以选择该专业大部分是看中了工商管理专业每一类学科都会涉及,从而拥有广泛的就业面,这也算是为毕业之后做考虑。但是据我了解,这类学生虽然每一个科目都有涉猎,像会计、管理学、人力资源等等,但是他们并不是都精于每一科,相对每科专业毕业的学生他们还是处于弱势竞争状态。所以对各科的专业学习技能还需要加强。在国外,例如一些英联邦国家,他们的工商管理专业基本是设置在大学本科或以上的教育水平。也就是说,大部分人选择工商管理专业,都是直接攻读的是工商管理硕士,即我们通常所说的MBA学位。因为大部分攻读工商管理硕士的人都已经有一份不错的工作,相对于没有基础知识的普通学生,他们拥有更多的实践经验,可以把自己工作中的很多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对课题的研究与数据收集分析中。所以他们能够更好的接纳和运用高级的管理学的知识。或者说,还有少部分人为的只是拿到一个MBA的学位,这样可以便于在以后职业道路上使自己更有竞争力。

二、课程设置

工商管理作为一门涵盖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内部行为管理两大方面的学科门类,他的主体课程范围也就十分广泛,包括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市场营销、企业战略管理等等,其中经济学就被细分为微观、宏观、西方经济学三个方面。就国内的高校而言,因为需要学习的科目繁多,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学到的只是这些学科的基础知识。在类似一些欧盟国家,他们是以修学分的形式来完成整个学业。举个例子,研究生毕业要求修满36个学分,每科4个学分,那么需要学生自己选择12门课去学习。这个选择当然会有专业的老师根据你的能力、时间安排和学科的难易程度为你提供方向性的意见,但是起码这个学起来自由度相对较高,程度由易到难,还可以根据自己兴趣做调整,这也就会比国内高校广开课、门门修的效果要好。一般来讲,管理学、会计学、市场营销、企业战略管理、项目管理是作为主要科目,也就是必选科目,特别是项目管理,它按照难易程度可以被分为两个等级。就我的个人经历而言,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欧盟国家对工商管理专业课程选择的这种模式,首先,他会有一个难易程度的安排,可以先学到基础的东西再到深入的理解,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以使学生更好的吸收知识。其次,以修学分的方式来学习更为灵活,学生可以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比如,比较轻松的课程可以选在同一个学期修完,较难的一点的或者自己比较有兴趣的可以单独用一个学期来修完,当然也会有一定的年限,一般是本科3年内、硕士2年内修满相应的学分。

三、教学模式

中西方教学模式的差异一直都是人们热议的话题。因为人口的原因,中国无论从小学到大学都是采用的大课堂的方式,40~50人一个班,人多就会有“浑水摸鱼”的现象,偌大的教室老师只能尽可能的使愿意听课的学生认真听课,如果用更多的时间去纠正小部分学生的纪律就会耽误正常的上课时间。就工商管理专业而言,外国的课堂,一般皆为不超过30人的小班教学,这样老师可以认识、顾及到每个学生的状态及程度。所以,这就是硬性规定课程的大班教学的弊端之一。一直以来,中国学生理论知识一直强于实际动手能力,中国的课堂也缺乏给学生提供更多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的机会。在各高校中,因为管理的原因,假如要外出进行社会调查、社会实践,需要经过层层审核批准同意,手续复杂繁琐不说,带队老师的责任也是相当重大,五六十个学生外出的安全问题确实必须要引起重视。因此这一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则鲜少在国内高校中频繁开展。但是,在相当重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西方国家当中,频繁展开社会调查、数据收集活动是很普遍的。具体而言,就是老师对一个要讲授的题目,是以指导性的提问去引导学生探讨这个专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逻辑思维能力。老师除了要求你做好文字性的叙述之外,更看重的是来自真实数据与背景材料的支持与分析。作业和考试内容也不会是单纯的单选多选题,都是实际案例分析或是对一个问题的分析描述。充分体现了“教育个体经验的累积、发展与改造”这句话。比如某“项目管理”的作业是关于某航空公司的项目计划,乍一看,连这个航空公司的名字都不认识,因为都是真实的案例,所以还需要自己去搜集有关这个航空公司关于这个项目的所有的数据,查找相应的资料,甚至是走访到这家公司做详细了解。最后相当于把整个航空公司和这个项目全部深入了解了一遍,最后一步才是进行数据分析并提交作业。对条款的细致把握和复述可能中国的教学模式更能出成效,但是对于将条款运用在实践中去分析,这则是中国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弱项。到毕业论文的时候,中国学生更多的是文字性的精彩描述,但是在国外老师看来这些缺乏实际性。他们要求学生进入真正的公司去做实践,每周反馈、交流信息,在经过反复修改、数据统计之后得到毕业报告,当然,最后面对着校长及各科老师做现场演说这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就国内的学生而言,我更多看到的是对书本的背诵,校园内并不充裕的实训室、鲜少的实训机会。不过,国内有一个不可多得的优势,则是毕业之时会有很多企业提供实习岗位供学生选择,这给学生们减少了求职的压力,另一种程度上这也可以算是为学生提供了一次校外实践的机会,对提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运用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四、就业前景

就就业前景来说,中外的工商管理毕业生可谓是大不相同。在中国,要求这种技能的职位通常都是普通文员或是教师,很少会运用到学到的各种团队管理技巧与职能。但是,在国外,更多的是将工商管理这些知识、技巧、问题分析解决能力运用到公司的具体实业当中,将领导、管理职能发挥出来。从而更根本地贴合了工商管理通过运用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的经营决策,保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宗旨。

五、结语

工商管理专业范文5

关键词: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平台;教育信息化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信息化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云计算、大数据、移动计算等新技术逐步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推动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整体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各行各业越来越离不开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也日趋明显。2016年,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提出,要“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培养大批创新人才”。因此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已成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战略任务。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工商管理专业“注重理论学习、轻视实践活动”的人才培养模式正面临着市场化和信息化的巨大挑战。要想培养创新创业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高校势必要对现行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创新和改革。本研究以郑州轻工业大学为例,分析目前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诸多问题,并结合教育信息化提出适合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一、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不足

郑州轻工业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专业理论课内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创新创业等教学环节。随着探索与改革的不断深入,郑州轻工业学院的工商管理专业已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教学条件的改善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进步,但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依然存在以下问题。

(一)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实践教学作为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已经得到越来越多高校的重视。但是在工科院校中,由于师资力量、教学条件、专业影响力等条件的限制,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依然是重理论、轻实践,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课时所占比例较少,实践教学往往沦为理论教学的附属品,从而弱化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实践教学方式单一,效果欠佳

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常常陷入“走过场”的怪圈。以认知实习和生产实习为例,大多高校通常采用参观实习的方式,学生没有亲自动手实践的机会,实习流于形式。为解决参观“走过场”的问题,高校通常与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基地或自建实习基地,但也只有少数实习基地能真正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大部分实习基地沦为另一种参观“走过场”的形式,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三)实践教学资源有待于增加

在教学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学校对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经费的投入明显不足,各项资源的投入不足直接影响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效果。首先,工商管理专业实验室功能相对单一,利用率不高。“有课开门,无课关门”就是工商管理专业实验室的日常状态。其次,工商管理专业的实习基地较少,能提供实习岗位的实习基地更少,需要学校积极联络企业,增加和企业的合作。再次,部分专业教师虽然理论水平较高,但是缺乏工商管理工作的一线实践经验,在指导实践教学方面能力较差。

(四)信息技术在实践教学中应用不足

传统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信息技术应用不足。以郑州轻工业学院为例,虽然安装了多媒体电脑、投影仪等用于丰富理论教学,但是对于实践教学环节的信息技术、设备投入较欠缺。一方面,专业实验室设备较陈旧,硬件设置配置较差,软件更新也不够及时;另一方面,缺乏有效的在线实践教学平台,实践教学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无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二、构建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平台

(一)转变教学观念

实践教学必须建立在教育信息化观念上,教学观念的改变是将信息技术与实践教学融合的重要先导条件。首先,参与实践教学的教师必须改变思路,不要墨守成规,可以尝试将各种信息技术融入实践教学,从而提高实践教学效率,让学生具备创新实践能力。其次,实践教学方式应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教师可通过在线网络平台指导和督促学生对实践环节的学习。再次,应对参与实践教学的教师进行培训,对教师的培训要重视学习方式的革新与课堂教学改革,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网络资源的搜索、筛选和集成,多元智能及其在教学中的运用以及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师教学行为的分析等。

(二)建立模块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工商管理专业负责人可对工商行业进行调研,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了解工商管理专业相关岗位的典型工作项目,聘请企业专家对企业实际工作项目进行任务分解,制定模块化的实习实训方案,以人力资源管理为例,将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任务进行细分,再据此制定相应的实训方案,具体如下图所示。模块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有助于实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无缝对接,有助于实现弹性的校企合作模式。

(三)建设在线实践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高校可利用信息技术建设在线的资源共享平台,供师生在实践教学及理论教学中使用。例如:校企联合建立工商管理专业案例库,将企业在实际经营管理中遇到的问题、经验、教训等编制成丰富多彩的案例,并以文字、音频、视频等形式呈现在案例库中,通过课堂讨论、课外研习等方式,有效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案例库的建设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注重案例资源质量,不能为了凑数而东拼西凑、以次充好,学校要与企业充分沟通,并且要定期更新案例库,力求呈现新颖而高质量的案例。其次,采用交互式的案例库平台,可以让学生在线学习、提交作业和在线讨论。交互式的案例库平台可以增加师生的互动,并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但是需要重视在线案例库的数据保存。再次,要让案例库用起来、活起来。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使用案例库进行学习,理论教学中使用案例库,可以成为理论教学的有力补充,而实践教学中使用案例库,则可以弥补实践教学形式单一的缺陷。

(四)信息时代的实习基地

高校在选择校外实习基地时,通常会就近选择实习企业,方便组织学生实习,但是大规模的实习活动会打扰到企业的日常运转,所以,多数企业只愿意接受参观形式的实习接待。面对经费不足、校外实习基地短缺的问题,信息技术则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些资源的不足。学校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创业实践活动,如创办各类网站、网店等,在线形式的实践活动既能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环节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结语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旨在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并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通过实践证明,信息技术可以很好地弥补实践教学资源的不足,可激发学生对就业职业体验的好奇心、学习兴趣以及自主创业的热情。基于信息技术所建构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平台有利于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对促进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余华.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9,(6).

[2]杨跃能,闫野.创新实践能力“四位一体”培养体系构建与应用[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7,(4).

[3]崔宏巍,朱方来.多层次协同式实践教学平台构建与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

[4]黄大乾,张少翃,陈建军.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平台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8).

工商管理专业范文6

实践教学环节是工商管理专业理论学习与学生进入实际工作的纽带,在这个环节学生应该循序渐进、针对专业和实际工作的需要学习和掌握实践方法和技能。结合学院的办学经验,总结了实践教学的内容包括校内和校外的专业实训以及第二课堂的拓展活动。

关键词:

实践教学;工商管理;能力

0引言

实践教学是培养大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要达到这个要求,必须构建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由浅到深、科学的综合实践教学体系,本文旨在通过构建工商管理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掌握较强的实践能力和适应未来工作的实践方法。而目前,国内高校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教学体系不完善、各环节衔接不上,离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相差较远。实践教学是工商管理专业的关键环节之一,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根据十几年的办学经验,结合自身专业要求和特点,设计了具有特色的实践教学内容,包括校内、校外实训和第二课堂三个方面。

1校内实训包括课内实训与课程实训两个方面

①根据专业课程的设置,在相关课程中安排一定的课时进行“实物认知、情景教学、案例讨论、场景模拟”等多种教学方式开展课程实训,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企业管理过程中的实际资料有效地结合,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知,避免单纯的理论知识的“空洞”和“盲目”。②设置专门的4-5门实训课程,每门课程1-2周的实训。实训内容主要根据企业实际工作中需要掌握和加强的能力来设置,可以随着企业的具体要求的不同而变化。③专业实训室建设。目前,管理系工商管理专业已建设完成的实训室有会计手工模拟实训室、ERP沙盘模拟实训室、商务谈判与管理沟通实训室、质量检测实训室,正在申请建设的电子商务实训室。实训室的教学模式能够将教师在课堂里对学生传授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对学生能力的训练,对提高学生的动脑、动手和实践创新能力起着决定的作用。

2校外实训实习

2.1指导思想

校外实训实习是学生在校学习和毕业踏入社会实际工作的桥梁和过渡适应的关键环节,它是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实践和检验、提高自身能力的过程。管理系工商管理专业依照学院的办学理念与发展规划,培养能适应社会的特色实用人才,培养企业需要的“一线工程师”、“一线经济师”、“一线管理师”,以及专业发展要求,进一步重视和强化实习环节,制定和完善实践教学计划,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和管理,以适应专业教育的需求,努力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

2.2实训实习内容设计

该专业针对企业需要,按照岗位要求调整细化实训环节(可将实习环节分为以下几部分:企业认识实习、车间模拟、市场调研实习、车间班组管理实习、车间产品质量管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根据不同企业的需要安排不同的实训,即满足企业的需要又能达到实训的目的,使校企双方“互惠互利”,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训基地,学校为企业提供人才,达到两者“共赢”的目的,并以此为契机,与企业探讨“订单”培养的模式。

2.3组织管理

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管理系专门成立了实习工作小组,制定了实践教学工作规则与流程。各指导教师认真根据教学大纲和实施方案执行教学。在企业实习期间,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按照指导书完成实习任务,每组指定负责人1名,由现场指导教师和学校老师结合负责学生实习,并考核评定成绩。

2.4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目前工商管理专业已与十几家企业签定了实习基地合作协议书,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基地,聘请了企业中有丰富管理经验的人员或技术骨干作为实习基地的教师。为了保证实习的顺利实施,指导教师认真组织、严格管理,保证了实习效果满足了实践教学要求。

2.5社会实践

工商管理专业已连续两年开展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组织形式、管理方式上做到了精心策划、积极动员和认真落实,确保了活动的顺利进行。经过带班素质导师审核,从学生提交申请且家长同意的100名学生中,选派了59名分别前往江苏省三家电子企业进行为期两个月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此次社会实践,让学生们收获了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体会到了许多人生的道理。实习结束后,学生们感触颇多。学生们明白了在今后的学习中要脚踏实地,珍惜时间,懂得感恩。活动得到了学生家长的一致肯定,共发放119份家长意见反馈表,收回105份家长意见反馈表,其中99份支持,6份对实践活动表示肯定,无反对。家长认为学生社会实践后的变化和收获有:①变得更加成熟懂事(63人次);②更孝顺父母,懂得感恩了(42人次);③知道了赚钱的不易,更加节约了(43人次);④性格变得外向,能更好地交流了(40人次);⑤学习上更加细心认真了(28人次);⑥变得比以前更勤快,更会体贴人了(17人次);⑦培养了很强的独立生活能力(17人次);⑧主动发展,上进意识增强(13人次)。

3第二课堂的开展

3.1模拟招聘大赛及点钞大赛

这两项活动是紧密联系学生的专业学习,通过模拟招聘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在实际中检验自己的沟通能力、礼仪素养,学会养成良好的就业心态,为将来进入职场打好基础。点钞大赛是专门针对会计学课程开展的一项特色活动,在这项专业竞赛活动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也体会到了学习会计知识的乐趣。

3.2体育舞蹈培训

作为文科专业学生走上社会后基本从事营销、文秘、基层管理等工作,针对这一特点,管理系从校外聘请了专业的交际舞老师,开展了交际舞培训,希望让学生在校期间多掌握一项社交技能,将来走上工作后能更快地适应社会,增加竞争的砝码。

4解决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进行实践教学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对策措施

4.1更新观念,制度先行

实践教学,既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客观要求,又是我国高等教育更深层次改革与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迫切需要。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还停留在以分数论高低,以听课笔记分好坏这样的教学误区中,致使实践教学活动难以展开,或者实践效果达不到最佳等。加强实践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提高认识,结合本学科的实际,不断完善改进,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4.2整合资源,统筹规划

一个良好的实践教学基地以及完善的硬件设备是加强实践教学的基础,是制约实践教学开展的重要因素。实践教学是工商管理专业中最主要的教学内容,高校必须认清这一教学形势,加快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使之与校外实践资源进一步整合,二者统筹规划,不断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虽然一个在教育领域,一个在企业领域,但二者有着相同的目的,就是为实践教学服务。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首先要满足实践教学要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校外实践教学的缺陷,因此其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要有针对性。对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则要规范化管理,根据教学需要配备所需的软硬件设备,使实践教学内容更系统、更全面。要积极与企业寻求合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创造更多实习机会,使其近距离接触职业环境,感受其运作过程,用企业的岗位标准进行自我约束,不断提高自身应对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实践技能。

4.3加强工商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批高素质教师队伍

目前,实践教学依然是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各高校开展的一系列实践教学活动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实践教学的宣传力度不够,专业教师缺乏实践教学的经验。经验来自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期间,应该重视对学校开展的实践教学工作的宣传,让全校师生了解并重视开展相关实践活动的影响及意义,引导并鼓励教师走出校园,主动利用课余时间到相关专业领域的企业中兼职,注重积累自己的实践知识,锻炼自己的实践技能,以满足专业教学对师资能力的要求。在专业教学中,教师应该把企业的专业课题引入教学内容,使学生零距离接触工商管理专业的工作氛围,进一步掌握本专业对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带着目标去学习、去思考,从而真正提高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结论

通过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体系建设,完善了整个专业教学体系,从各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①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调动了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得到提高。学生的实践总评成绩从平时实践表现、实习实训报告和单位评价三个方面3:4:3的比例综合得出,90%以上的学生能够获得优良成绩。②毕业生质量广获社会和用人单位认可,整个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尤其是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甚至出现毕业生已全部落实单位就业后,仍然有用人单位来招人。③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统计结果为81.5%,明显高于其他专业。④从毕业生反馈的信息得知,学生就业后能够很快适应工作岗位,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从一项统计调查分析获得,学院学生在工作中的探索进取精神、为人处世和做事的诚信度、所学知识与工作岗位的适应性、个人思想素质及敬业精神、团队协作精神、语言表达、合作沟通能力等条件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作者:胡建勇 单位: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朱亚兵,王丽娜.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建设研究———以普通财经类院校为例[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01).

工商管理专业范文7

关键词:创新创业;工商管理;专业群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作为创新创业的生力军,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家民族的兴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地方应用型高校在我国应用型创新创业能力人才培养体系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专业群作为一个整体,打破原来各专业间的条块分割困境,使整条知识链条串联起来,各专业之间相互依存、协同共生,在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的基础上突出创新创业的重要地位,形成学科整体合力和竞争力,共同促进专业群整体水平的提升。实践证明,从专业到专业群的演进是现代学科发展的重要趋势,也为地方应用型高校整合学科资源、优化学科布局、创新学科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和契机,为建设高水平应用型高校提供了战略性的突破口。工商管理专业作为应用型高校管理人才培养中的重点专业,其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建设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工商管理专业群有着与时俱进的时代感以及专业、学校发展的迫切性。

1构建“平台+模块”创新创业能力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工商专业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通管理、懂财务、有品德、能创新”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在优化、重构理论课与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形成了“专业核心平台+个性化选修模块”的培养思路,即强干扬枝,在保证基本培养目标实现的基础上,尊重学生创新创业个性化选择,促进创新创业的特长和能力提高。构建4—2—1—1“四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分段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在优化、重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形成“专业核心平台+个性化选修”的培养思路,尊重学生创新创业个性化选择,促进特长和能力提高,形成“4—2—1—1”“基础、提高、专长、综合”的四段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前四个学期是创新创业基础理论阶段,第五、六学期是创新创业理论提高阶段,第七学期为创新创业专长研究阶段,第八学期创新创业综合能力提高阶段。形成“层次递进,四年不断线”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驱动。“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结构体系中的模块由专业核心能力模块和专业拓展模块两部分组成,是根据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趋势和社会行业分工变化而设置,以期实现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培养。

2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教学团队

在专业群的基础上,必然形成教学团队。高校要积极创新内部培养机制,拓展外部引进途径,形成管理类专业建设的良好的师资队伍环境。首先,加强青年教师与骨干教师培养。通过高级研修、强化校校交流、校企交流等方式,培养有较强创新能力和较大发展潜力的专业骨干教师,制定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计划,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切实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水平和社会服务水平。其次,兼职企业教师的聘任与管理。在稳固专职教师队伍的基础上,加大兼职企业教师的聘任与管理工作力度,聘请有创新创业经历的企业家或企业高管定期走进讲堂,为师生作报告,拓展学院师生的视野。借力知名企业高管、创新创业典范作为师资力量,全面提升工商管理专业群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保障工商管理专业群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最后,教学团队建设。以企业委托横向课题、创新创业项目为依托,企业家参与,突破学科壁垒和人才壁垒,培养和建设一批结构合理、业务水平较高、创新思维活跃的创新创业教学团队,形成团队合力,为专业群的建设提供师资保障。

3建设开放、共享的创新创业实习实训基地

本着“虚拟、仿真、共享、开放”的理念整合、完善、优化校内实验教学中心和校外实习基地,实施学校与企业联动、学校与工业园区联动、学校与行业联动、学校与政府、企业联动。开展产教融合、政校企深度合作,建设共享型的创新创业实训基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在高校内部实行企业化管理,对外实行准市场化的运作模式,让更多的企业参与进来。共享型实训基地是以院校为依托,政府发挥统筹协调功能,结合产业结构调整,整合学校和企业的资源,集中资金投入建设的实训基地。共享型实训基地的建成,可进一步提升应用型院校创新创业能力人才培养质量,为周边企业提供人才,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4建设适合创新创业优质的共享专业群的课程教学资源库

实施“院级、校级、省级、部级”的四级课程建设模式,将教学资源向“数字化、网络化、精品化、共享化”发展。整合优质的现有教学资源积极开展省级精品课、省级数字化、省级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校内引进“尤慕课”在线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创新创业理论课与实训软件进行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让学生更加适合创新创业的需求,方便学生个性化发展。建立适合工商管理专业群建设的课程教学资源库,目的是为了整合学校内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从而实现更多的学生对教学资源的共享,突出核心专业的示范与辐射效应。并将教学资源进行开放,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搭建公共平台。

5以学科竞赛为依托,构建“赛、证、教、学”一体化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

实施“赛、证、教、学”一体化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将专业课程体系、岗位资格证书、学科专业竞赛三者有效结合起来,融合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技能考证的内容相一致,学生通过学校相关课程的学习,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在掌握管理类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考取管理类的职业技能证书,在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同时参加管理类的学科技能大赛,构建“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课证赛相融”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用“真实的案例做教学、真实的产品做大赛、真实的项目课上做、真实的创业企业带”。开展“院级、校级、省级、部级”四级竞赛对抗模式,普及适合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科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赛教学一体化”,在对抗中历练、在竞赛中成长。教师与学生教学相长,共同成长。培养师生感情,提高师生竞技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海燕.基于专业内涵建设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31).

[2]黄金梅,张凯,袁金龙.基于创业能力核心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经济研究导刊,2013(09).

[3]卢卓.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探析[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9(02).

[4]赵秉岩.工商管理专业培育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6(08).

[5]潘燕.我国民办本科院校“课证赛”一体化育人模式研究[J].经济师,2013(07).

[6]李广培.创新创业能力视角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17(02).

[7]杜军,商雨鹤.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J].现代商贸工业,2017(08).

工商管理专业范文8

(一)问卷调查内容及结果

依照自制调查问卷的内容,分别对问卷中的10道选择题进行百分率分析。调查结果显示,专科(高职)院校工商管理大类专业的学生对自己专业的整体认知不够清晰,对专业的满意度不高,对专业的核心课程了解不多,对就业前景感到迷茫。

(二)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1.学生的专业认知不清,对专业只存在字面意义上的主观了解。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专业的整体满意程度不高。37.8%的受访者当被问及“对所学专业是否满意”时选择“不满意”,仅有7.0%的受访者表示“非常满意”,另有18.1%的受访者表示“无所谓”。更有46.5%的受访者表示对“专业核心课程”“不满意”,选择“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只占4.6%和27.7%。这充分说明学生对所学专业非常不了解也不认同,这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极大的负面效应。

2.专业核心知识或技能界限模糊,竞争力不强。调查结果显示,41.2%的工商管理大类专业开设了“专业实践类课程”,但仍有41.8%的学生对是否开设了此类课程或课程效果表示“不清楚”,即这41.8%的受访者可能对已开设的专业实践类课程根本不知道或不认可。换言之,此类课程在学生的学习中效果并不明显。何况在这41.2%的已确定开设此类课程的受访者中,又仅有14.9%的学生认为“效果好”。当然,这其中包括47%的受访者可能处在低年级,不排除他们有还未接触到此类课程的可能性。然而在专业核心知识或技能的问题中,高达41.0%的受访者认为“不知所学”,25.1%的受访者认为没有掌握专业核心知识或技能。由此证明,此类课程的核心技能不被大多数学生认可,或者专科(高职)层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核心知识或技能不够突出。

3.学生的期望值偏高,与现实状况差距较大。调查结果显示,分别有21.9%和37.2的受访者表示所学专业知识或技能对今后就业或工作“不起作用”和“不太清楚”。受访者了解的本专业对口就业的“不满意率”高达34.1%,对口就业职位“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只占4.3%和11.0%。受访者就业首选是“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占比高达61.7%,选择“企业单位”和“自主创业或自由职业”的比率之和都不超20%。另有18.4%的受访者不清楚自己的就业意向。由此可见,除去所谓国家“体制内”的6成以上的受访者,大多数学生的就业意向是盲目的、迷茫的。绝大多数学生选择“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然而在“国考”越来越热的现实情况下,专科(高职)生考取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已越来越难,只有少数人能顺利通过“国考”,大部分人只能从事其它工作。这就必然导致此类专业学生的就业职位与期望不相符。

4.工商管理大类专业在专科层次设置的必要性及合理性有待考证。调查结果显示,仅有18.0%的受访者认为在专科(高职)层次开设工商管理大类专业是“合理且必要”的,有33.5%的受访者认为“既不合理也不实际”。由此可见,超过三分之一的受访者是持消极态度对待此类专业的。尤其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中更是占76%的受访者选择“既不合理也不实际”和“没考虑过”。据不完全统计,专科(高职)层次的工商管理类学生的对口就业率低,且流失率高。

(三)原因探析

对调查结果分析探究,笔者认为导致工商管理类专业规模在专科(高职)层次迅速膨胀以及学生的专业认知不清的原因主要有四:一是经济、社会迅猛发展,高等教育普及,中学进入大学的绝对人数不断增长,社会需求增加的大环境所导致。二是很多专业性高校竞相朝着综合性院校发展,不断增设新专业抢夺生源。三是工商管理类专业办学成本相对较低,涉及的二、三级学科门类齐全、广泛,且绝大多数专业能文理兼收,对学生的吸引力较强。四是学生在中学阶段几乎接触不到工商管理类专业,只能凭专业名称来想象专业内容及今后工作性质,存在认知误解。基于以上原因,学生进校后抱怨所学与“想象”相距甚远,甚至感觉“上当受骗”,从而导致厌学,专业认可度低、满意率低。加之非工商管理类的专科(高职)层次院校在开设工商管理类专业后,师资力量薄弱,有些甚至是非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转向”后担任工商管理类教师的现象普遍,造成授课效果不好,课程的针对性和专业性都不强,对学生没有吸引力。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毕业后难以对口就业。

二、对策研究

(一)加强教育引导,明确学生专业认知

1.进行专业核心技能展示,树立专业形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普遍缺陷是专业核心技能模糊,这也往往导致学生对专业的核心或骨干课程认识不清。因此,此类专业要注重对核心骨干技能或课程的宣传展示。例如,可以组织学生甚至是教师的专业技能比赛。以此来树立专业形象,厘清专业知识或技能体系在学生心目中的构架,提高学生的认可度。

2.明确就业目标,鼓励学生对口就业。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使其明确自己的就业倾向。引导学生对专业产生信任和兴趣,鼓励学生把兴趣培养与专业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并根据专业特点进行职业规划,从而为将来毕业后的对口就业奠定基础。对口就业的数量和质量是反映专业认同度和满意度的重要指标,因此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对口就业。尤其对于应届毕业生,学校要积极采取措施特别引导和鼓励学生对口就业,提高其就业质量。

(二)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注重与就业市场接轨

1.积极开发专业核心课程,打造专业核心技能。当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大类包括的诸如公共事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行政管理、物业管理、社区服务与管理、工商(企业)管理等专业普遍的“软肋”是专业核心课程模糊。以上具体专业的课程相互交叉,大同小异,美其名曰交叉学科,其实是没有自己核心内容的具体体现。因此,此类专业要根据市场人才需求,主动调整已经不适应市场需求的部分专业课程,努力开发和打造本专业的核心技能,完善专业知识体系。避免学生所学广而不深,泛而不精,成为将来的“办公室勤杂工”。

2.分析市场需求形势,找准典型的职业岗位。大多数工商管理类专业是普适性的“万金油”型专业,几乎没有特别的专业技能,技术门槛低。因此,此类专业的毕业生从事的工作五花八门,但要认真分析人才市场需求,找准市场与专业对接的典型职业岗位,朝着符合“典型的职业岗位”要求的方向培养人才。强调学生毕业后能到企业一线,在工商管理的某个专业领域内能迅速上手,为企业创造出价值。摒弃传统观念,避免成为所谓的“行政助理”、“储备干部”、“办公室文员”,只能做些接听电话、发发传真之类的工作。

(三)狠抓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授课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