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工程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分析

桥梁工程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分析

摘要:文章在分析我国新工科背景下综合性大学桥梁工程方向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要求的基础上,提出案例式思政融入专业课程章节设计的桥梁工程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以厦门大学桥梁工程课程为例,分别结合案例式、专题式等多元教学法,将价值引领与专业知识传授相融合,阐述在专业课程中课程思政建设的设计方法、思政及专业课内容融合建设成效、教学反思等内容,以期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为高等学校工科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课程思政;桥梁工程;教学改革;实践

2017年12月5日,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纲要中对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进行了部署,并梳理了大学不同学科门类各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从而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在此大背景下,各高校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列入重要内容,各个不同专业领域的教学工作者针对如何有机地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根据不同专业的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不断提升课程思政建设质量。桥梁工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方向之一,通过该方向课程的系统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桥梁发展历史及其制约因素,具备坚实的桥梁工程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能够综合运用数学、力学等基础知识进行桥梁结构基本构件的受力分析,具备综合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复杂桥梁结构设计计算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将来从事桥梁工程规划、勘测设计、施工、建设与使用管理和科研等工作奠定基础。本文结合土木工程专业特点和桥梁工程相关课程在本科生培养方案中的重要性,以桥梁工程课程为例,从思政建设目标、思政教学结合点、教学大纲及教案优化、教学方式及课程评价体系改善、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阐述思政建设的总体设计环节,并对教学内容改革、课程建设成效及特色、教学反思等内容进行了讨论。

一、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设计

以笔者主持的课程思政校级示范课“桥梁工程”为例,探索从桥梁发展史、大国工匠精神、职业素养、校情校史等维度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切入点,通过正反两面的工程案例,帮助学生领悟遵循专业规范的重要性,在对桥梁大师代表作的分析品鉴中,让学生深入理解“爱岗敬业、精益求精、求实创新”的大国工匠精神,树立正确职业观,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

(一)制定课程思政建设目标

厦门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为:以厦门大学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总体目标为导向,秉承“自强不息,止于至善”校训,弘扬“爱国、革命、自强、科学”精神,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良好的人文素养、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及一定的国际化视野,获得注册工程师所需理论和实践的基本训练,同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具有从事土木工程的项目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能力的高层次创新型应用人才。因此,桥梁工程作为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其课程思政建设目标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根据课程主要教学内容,结合桥梁工程领域的最新科技进展,科学制定了本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目标:一是了解专业内涵,激发爱国情感;二是培养工程思维,强化创新意识;三是建立责任意识,传承工匠精神;四是坚定文化自信,主动服务社会。

(二)落实课程内容中的思政结合点

围绕桥梁工程的教学目标,结合课程教学内容,通过组织课程建设团队中专业教师、辅导员、思政老师进行深入研讨,从本课程中挖掘了以下三个思政教学点。(1)桥梁工程发展史的育人价值。桥梁工程的发展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通过古代桥梁工程中人类文明的代表性工程的介绍以及近代桥梁工程随着科学技术水平提高而发展进步,让学生从桥梁工程发展史的视角认识中国历史,从而认识社会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通过桥梁建筑艺术提高美学素养。(2)桥梁工程的建设成就。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桥梁工程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特别是一些标志性桥梁工程的建设影响着世界土木工程技术的发展。从上海南浦大桥到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中国桥梁工程突破国外技术壁垒,取得了巨大的成就。(3)桥梁工程发展前景。桥梁工程的发展,对材料、结构理论、施工技术、管理理念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激发青年一代坚定使命担当和创新创造精神,特别是当前倡导多学科交叉,如何将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广泛应用到桥梁建设管理过程也为当代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

(三)修订课程教学大纲

通过挖掘桥梁工程课程当中蕴含的思政教学点,课程组以重点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在教学目标中增加思政育人目标,并精心组织了相应的教学内容,对课程教学大纲进行完善,并细化成具有思政教育点的教学单元设计。单元设计除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要求外,还明确了思政教育培养目标。与此同时,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任务中,体现在学习评价方案中。

(四)完善授课教案

对桥梁工程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寻找专业知识内容与思政元素的“植入”点,将时事政治、价值引领、文化传承、职业道德等内容融入教学,从而将思政育人功能与专业知识传授进行有机结合。具体到授课教案中,则需要把专业名人、历史现状等课程思政内容,如盐溶于水般呈现在课程教学中,从而形成一体化的授课教案和教学文档。

(五)优化教学方法

将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相融合,运用“翻转课堂”与专题式、案例式、混合式等教学方法,依托在线课程、MOOC等平台,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体验感。对于桥梁工程这种在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中与实践结合紧密的课程,增加学生的工程体验是让学生建立专业自豪感的最直接的方式。因此,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组织学生到桥梁工程施工现场进行参观实习,让学生感受现代桥梁工程的魅力与先进的施工建造技术。

(六)改革课程考核评价

在课程考核中,采用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性考核过程中,通过小组讨论、第二课堂实践等活动,并以学生撰写课程论文等形式考核思政教育效果;在终结性考核中,以开放的、非标准化的考题形式评价学生内含思政教育教学点的专业知识,考查思政教育教学效果。

(七)建设教学团队

整合思政教师、专业课程教师、党务工作者、学生辅导员和班主任,组建良性互动的课程教学团队,组织授课教师与思想政治课教师交叉备课,邀请思政教师进入专业课堂共同学习讨论,开展形式多样的课程思政教研活动。

二、教学内容改革

本课程在建设过程中,根据专业特色,充分考虑桥梁工程建设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的特点,紧扣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实践能力强、社会责任感强以及具有创新意识的专业人才这一主题,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挖掘思政资源,实现与课程内容的无缝接轨,从而将课程建设目标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课程教学过程。

(一)通过“工程案例”启智

注重时事政治和文化传承教育,围绕国家的发展战略目标,结合“一带一路”的建设成果,将每个时代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代表性工程进行介绍,围绕时代特征让学生理解桥梁工程的时代性以及其所蕴含的科技意义,用工程魅力吸引学生。例如,在讲解拱桥的结构特点时,以赵州桥为例,向学生介绍在其历史环境下该桥的建造特点,分析它的结构原理以及它所蕴含的工程智慧,并与同时代欧美国家的相应工程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展示它的技术优越性。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自豪感;在讲解斜拉桥的结构构造时,引入港珠澳大桥的工程案例,通过介绍它的结构设计中所包含的工程思维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激发爱国热情和大国自信。同时,在课程讲授中,也引入一些负面的案例,如工程灾害和事故所产生的影响。一方面从工程施工技术、材料、管理与养护等多个角度分析不同类型工程事故产生的原因,激发学生的专业责任感;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从事故本身引发思考,从而建立职业责任和职业道德。在课堂上将塔科马大桥倒塌事故作为案例,通过给学生播放其垮塌过程视频,引导学生从专业知识角度分析其垮塌原因,并让学生作为综合作业选取特定案例分析桥梁工程垮塌事故的工程启示。通过查找文献,综合分析及思考,学生从专业的角度理解遵循专业规范的重要性,感受从业者所肩负的社会责任。

(二)通过“人物故事”感悟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价值引领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学习优秀典型人物事迹,从中感悟工程智慧和精神。在中国土木工程发展史中,詹天佑、茅以升、林同炎等大师的人生故事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土木工程师,他们为后人留下了不朽的工程,例如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人字铁路桥、茅以升主持修建的钱塘江大桥等,从这些工程案例中分析在当时历史环境下开创性解决技术问题的工程智慧所在,引导学生塑造创新意识;同时也学习他们迎难而上、追求卓越的匠心精神。“敬业、精益、专注、创新”作为大国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通过这些人物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这种精神的实质就是我们倡导的职业道德文化与价值取向。在教学过程中,也适时地介绍知名校友,利用他们成功成才的故事让学生深入了解行业的发展,思考个人发展与国家大局的关系,从而建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三)通过“职业规范”引导

注重职业道德和从业规范的引导教育。土木工程师从事的工作与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密切相关,而且担负着重大的责任。因此要求从业者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各类管理规定的基础上,还要对自己严格要求,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廉洁自律,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因此在课程教学中,也融入一些职业道德失范案例,让学生充分了解工程师在享受一定权利的同时也要承担起一定的义务和责任,进行工程决策要遵循科学和规范,不能以个人意志为中心。

(四)通过“现场教学”融合

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大规模展开,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推进,大型桥梁工程建设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为了让学生对桥梁工程建设有更直接的认识,利用厦门翔安大桥、厦门大桥等工程的建设契机,带学生到现场了解工程情况,并进行现场启发式提问与分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深入掌握所学知识,提升创新思维能力。这种现场教学充分地结合实际工程,通过知识运用,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建设成效与特色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本课程深入挖掘了所蕴含的课程思政教学点,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验证。近几年的教学表明,本课程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个创新点。

(一)融合国家战略确定课程思政培养目标

随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推进,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工程科技智力支持和人才输送成为一流大学的重要责任和使命。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中,融入桥梁工程课程学习对“一带一路”人才支撑的作用,激发学生爱国热情,传承大国工匠精神,从而培养服务“一带一路”交通基础建设的高层次创新型应用人才。例如,通过在讲授桥梁施工方法的知识点中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典型工程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各种特殊工程环境下桥梁的设计建造特点,培养学生综合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复杂土木工程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大国自信,树立为社会发展做贡献的理想和信心。

(二)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统一

教学过程中,为了同时实现课程的专业教学目标和思政教育目标,授课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课程思政教学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也需要旁征博引地在知识传授中嵌入思政教学内容。所以就需要教师从各种文献资料中挖掘合适的教育素材,从中找到合理的课堂教学切入点。同时,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注重案例教学,引导学生开展课外自学拓展,通过多种形式保障学生深度参与课堂;通过实习实践活动,延伸学生思考和感悟的时间和空间,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这样才能将教学效果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实现价值引领作用。例如,桥梁工程课程教学过程中有较多桥梁结构设计实践内容,一方面通过学生分组完成相关设计,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协作意识;另一方面桥梁结构设计需要严格服从设计规范,对于学生克服困难,精益求精的精神塑造是非常有利的。

(三)打造“三位一体”的高质量教学团队

在桥梁工程课程教学中,要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而自如地融入思政元素仍具有一定难度。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专业课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能准确把握专业知识与哲学、自然辩证法及科学社会主义等思想政治理论的内在联系,并将两者有机统一;另一方面把专业课、思政课、党务工作者及辅导员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团队,从专业、理论、实践三个维度保证课程思政的专业性、思政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结合。专业授课教师与思政系列教师集体备课,并定期开展教学课程组研讨活动,从各个角度提升教学内容。同时,也请思政系列教师带队参加专业实践活动,与学生展开互动交流,以丰富教学形式,更大潜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四)设计“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案

教学方案的合理设计是保证课程教学内容的逻辑性与知识性有效统一的重要手段,如何做到思政元素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专业知识点,对教师的教学要求无形中提高了。近年的课程实践表明,教师团队需要在课前“显性”备课,也就是深入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通过查阅文献典籍,把相应内容如盐溶于水的形式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做到课堂“隐性”讲授,从而保证专业知识的讲授深度不打折扣,适当延伸课堂空间,也赋予专业知识体系新的价值内涵。例如讲述桥梁工程的中国发展中,2021-2022学年春季学期授课中引入了中央电视台中国经济大讲堂秦顺全院士《中国桥为什么能创造众多“世界第一”》的精彩视频讲解。在讲解中,秦院士从古到今,深入浅出地向学生展示了桥梁工程的发展史,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桥梁工程发展现状及地位,深入理解工程创新所包含的意义。通过学习,学生的大国自信意识得到了极大增强。

四、结束语

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事业突飞猛进的新阶段,课程思政建设对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工程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现在理工科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建设上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如课程难度大、课程要求高、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缺乏。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创新性地对理工科专业课讲授方式进行改变,以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为契机,将课程建设与立德树人联系起来尤为重要。本文以厦门大学桥梁工程课程教学为例,阐述了该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方式及内容,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培养学生专业认同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具备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的精神。经过教学实践证明,精心设计课程思政建设各环节,准确把握好思政教育的切入点,完善教案及内容,合理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可以达到课程思政的教学和育人目标。

作者:高婧 雷家艳 张尧 郑建斌 林婕 单位:厦门大学 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