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建筑的创新设计综述3篇

工业建筑的创新设计综述3篇

第一篇

一、现代工业建筑的建筑设计原则

1、现代工业建筑的建筑设计追求可持续发展

对于工业建筑的设计原则应该同工业生产的生产原则相一致,即注重节能技术与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以最大程度地减少能源的消耗,从而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对于工业建筑,设计者要对各种可再生资源进行充分利用,采取科学合理的平面布局与剖面形式,并尽量将自然采光、通风以及遮阳挡雨等情况处理好,以最大程度降低照明取暖所耗费的能源。

2、现代工业建筑的建筑设计更为注重对企业文化的挖掘

现代工业建筑的设计要尽量将企业的发展特点、文化相结合,充分地挖掘并建设独特的企业形象与精神,从而丰富企业的文化内涵,促进企业职工的凝聚力,推动企业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

二、现代工业建筑创新设计的影响因素

1、生产因素

现代工业生产倡导绿色发展,而工业建筑的绿色设计对于企业职工的安全与工作舒适程度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同时,现代化的工业生产特点对建筑的环境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都需要工业建筑设计的创新发展,从而在保证建筑使用功能的基础上,增强工业建筑的形象反映。

2、环境因素

工业生产作为当今城市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其的建筑形象应与城市形象相互协调,以显示城市发展与工业生产的相互融合与推动。但是,从实际来说,当前的工业建筑与周边环境已经严重不协调,所以,对于工业建筑形象的创新设计刻不容缓。

3、文化因素

企业是一个整体,而企业文化则代表了其中特定的生活方式。工业建筑作为企业文化、精神传播的媒介,其本身就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对现代工业建筑的创新设计应注重其使用性与文化性的双重性。

4、产品因素

企业的工业产品对于现代工业建筑的创新设计也有着一定的影响。企业产品的属性、色调以及企业的使用商标等,是工业建筑创新设计的直接设计符合。而将其巧妙地应用到工业建筑的创新设计中对于企业的个性化发展有着良好的推动作用。

三、现代工业建筑创新设计手法的实现

笔者认为,要实现工业建筑的创新设计手法,要从两个方面,即空间创新与形象创新入手,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探究有效的创新措施与方法。

1、工业建筑设计手法的空间创新

①营造生态环保的厂房空间。现代工业建筑的建筑设计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原则,即在企业工业建筑的创新设计中必须尊重生态系统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并保持其关系的平衡与发展。因此,传统工业建筑设计中封闭的、不协调的建筑形式就需要得到有效的改变,使其能够在保证自身建筑使用功能的基础上,与周围环境相互协调,并保持生态系统建设与自然的平衡关系。所以,对于工业建筑的创新设计就需要遵循两个要求,一是追求生产环境的生态化;二是追求建筑自然的一体化。而在工业建筑的设计手法上,最简单的手法就是通过绿色建筑设计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工业建筑对环境的损耗;同时,在工业建筑的建设施工中,我们还需采用新型的建筑工艺与技术,以及工业建筑天然代谢的设计原则,来进一步减低建筑本身的消耗,提高资源的回收与利用。

②提供生产空间灵活性。生产空间的灵活性就是工业建筑内部空间的可变性。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以及各种新型材料的应用,使得工业建筑内部空间的设计充满了灵活性。而具有灵活性的生产空间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良好的适应能力,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业生产设备的更新与产品的代谢,从而能够有效地减少各种不必要的建筑浪费,从而提高空间的使用效率。

2、工业建筑设计手法的形象创新

①建设无公害的工业建筑形象。现代工业建筑的创新设计应秉承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的设计理念,而无公害的工业建筑形象的设计就能够很好地反映这一设计理念。对于无公害工业建筑形象的创新设计,我们要采用以下几种手法。一是,在工业建筑的建设施工中多采用绿色建材,并尽量减少对天然资源的消耗。绿色建材对于环境保护与人体健康都有着一定的优势,其不仅能够有效地节约资源,同时其还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其符合现今工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促成工业建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共存。二是,采用清洁能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工业建筑作为工业生产的基础,其对于能源有着巨大的消耗,同时其还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所以,在工业建筑中应尽可能的利用建设当地合适的清洁能源,例如太阳能、风能和地热,这对企业的生态化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②重视对工业建筑建设材料的选择。工业建筑在城市的规划发展中属于比较大型的一类建筑,所以,在现今的生态城市建设中,工业建筑对建设材料的合理选择对于工业建筑的形象创新有着重要的意义。现今的工业建筑,在建设施工时,大都采用性能较为优越的钢材作为建筑材料,但是在某些情况下,这种材料的选择方式是不恰当的。钢铁在生产过程中不仅能耗大,其还会对环境能够产生严重的污染现象,而天然的工业建筑材料,却能在建设与回收中几乎不对环境产生任何污染,符合我们生态化建设的设计理念与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原则,同时还能进一步提高工业建筑的形象。所以,对于工业建筑的创新设计,在保证建筑质量的基础上,我们要多考虑对天然材料的使用,以提高工业建筑的形象创新。

四、结语

工业建筑的创新设计是推动工业建筑设计发展的动力,也是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式。工业建筑独特的空间特征与形象是对当代建筑技术美学艺术与工业文明力量的体现。因此,要实现工业建筑设计手法的创新,我们必须要对工业建筑的空间与形象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并综合工业建筑的设计原则以及创新设计的影响因素,探究实现工业建筑创新设计手法的具体措施,以提高工业建筑的总体设计水平,从而进一步稳固生态环境的建设,促进城市的稳定、和谐发展。

作者:喻雪沛 单位:中国医药集团联合工程有限公司

第二篇

1工业建筑设计的现状

1.1一些新兴的工业小区与经济技术开发区逐渐建立起来

并入城市的规划既有这些新兴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工业小区,也有完善和系统的辅助型建筑,甚至出现了精心筹划的厂区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城市的现代风貌和企业文化精神。例如沈阳的南湖科技区、深圳的蛇口工业开发区以及厦门的湖里开发区,这些工业小区的建设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推动了城市住宅区、商业区甚至能源供应区得建设与发展。

1.2旧城工业区开展了技术改造,迁移开发与建设

随着八个五年计划的深入发展,我国不少大型骨干企业核心工业城也逐渐在沿海和内陆拔地而起,例如武钢、鞍钢、一汽、二汽、扬子石油公司等等。同时受改革开放政策的的影响,一些旧厂房建筑业步入了调整生产结构的队伍中来,一些旧建筑焕然一新、旧地重建,例如长春一汽。

2工业建筑设计的任务及其要求

2.1工业建筑设计的任务

一般来讲,工业建筑设计的主要任务就是依据生产的工艺技巧来合理设计建筑厂房的外在体型、网柱尺寸的大小、建筑物的平面状态以及侧面外形;科学选择具有设计感的建筑物围护结构类型和结构方案,同时也不能忽视工业建筑物的细部构造设计;积极贯彻落实“先进技术、适用经济、合理坚固”的设计原则以及充分协调好工业建筑结构、通风、水、电、暖、气等等各种基础设施。

2.2工业建筑设计的要求

工业建筑设计的要求规范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工业建筑的生产工艺。确定工业建筑设计方案的基本出发点是工业建筑的设计要满足生产工艺要求。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即流程、运输方式和运输工具。其中流程主要影响着各个部门平面次序、各个工段的相互之间的联系;运输方式和工具则是和建筑厂房的经济效果、平面设计、结构类型密切相关。

第二,工业建筑的建筑技术。建筑技术不仅要求其实用性、坚固和耐用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符合工业建筑物的标准使用年限和工业建筑物本身拥有改建、扩大和通用型的可行性,而且要应该遵守相关制度规定,例如《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和《厂房建筑模数协调标准》等等。

第三,工业建筑的建筑经济。这就要求工业建筑的设计能够尽可能多地使用联合厂房和正确确定工业建筑物的层数,也就是建筑物是多层厂房还是单层厂房,尽可能多地降低和减少工业建筑物在材料上的耗损和浪费,尽可能多地率先采用合理配套、科学先进的建筑结构体系和建筑物施工方案。同时,为了扩大建筑物的使用面积可以适度地减少一定的结构面积。

第四,工业建筑设计的卫生和安全。在进行工业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要确保工业建筑具有充足的通风条件和相关的采光设施,具有能够有效排除生产废弃、有害气体以及余热的相关设备,具有能够达到净化空气、消声隔声以及隔离目标的物质设备,尽可能使室内、室外保持空气清新、环境优美。

第五,工业建筑的结构形式。一般工业建筑的结构形式选择主要是根据生产工艺的材料、施工环境、要求予以抉择的。对于工业建筑而言,钢筋混凝土结构相对来讲受用面比较广,是近年来中国多层或单层厂房建筑的首要选择材料之一。一方面,它的材料比较容易获取,另一方面,它的施工比较方便,适应面比较广泛,耐侵蚀和耐高温,既可以现场浇注,也能够预制。若生产车间的跨度、振幅、空间比较大,则可以选择刚结构。为了减短工业建筑的工期,降低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最好选用工业化的体系建筑。

3工业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

伴随着生产体制的频繁变革,工业建筑生产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产品的更新换代,不少建筑厂房也逐渐朝微型化与大型化两端发展,另外,工业建筑的设计也趋于灵活性、预见性、便捷性、通用性,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现代化工艺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3.1工业建筑满足产品朝精、尖、高以及机械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这也对工业建筑的厂房的作业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譬如全空调设备的密闭建筑厂房,也称作为无窗户厂房,也可以是底下温度和湿度比较稳妥、抗振能力强的地下厂房建筑。先决断,地下厂房已经俨然发展成为了工业建筑在设计过程中的首要选择新地带。提高零部件、产品运输条件的自动化和机械化水平以及充分利用运输设备,可以最大限度地将运输承载量直接置放于地面上,与地面接轨,这样有利于精简厂房建筑的结构。

3.2工业建筑设计朝工业化、专业化的趋势发展

工业化的趋势要求工业建筑设计尽可能地增大柱网的尺寸和平面参数,尽可能地统一侧面、剖面层高数,尽可能大地扩大地面的承载量。另外,建筑厂房的墙体材料和结构形式可以选择向轻型、配套化、自动方面发展。现如今,众多国家已经率先采用工业园地的做法,也就是工业小区,或者是在一个集中了众多小工厂的行业内开展整体规划和设计,一般小区的面积在十几公顷到几百公顷之内。这也是专业化趋势的要求之一。

3.3工业建筑不断扩大和重视环境质量

由于用地的紧张,许多高层工业建筑逐渐多了起来,甚至出现了一家厂房被几家工厂联合共用的局面。同时,工业建筑在设计上也开始向提高环境质量方向进军。

4结束语

在现当代工业生产水平和技术不断更新提高的环境下,众多工业建筑设计结构层出不穷,功能日趋多样化,工业建筑的竖向体型和布置愈加复杂,工业建筑楼干间的距离逐渐变小。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工业建筑的设计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和要求。因此,为了更好的提高工业建筑的整体质量水平和促进我国工业建筑事业的发展,以及很好地满足业主和社会各界的需要,工业建筑设计值得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作者:梅雅莉 单位:黑龙江省林业设计研究院

第三篇

一、老工业建筑改造成商业空间的条件

商业空间是实现商品交换、满足消费者需求、实现商品流通的空间环境。即当前社会商业活动中所需的空间,包含各类商业展示空间,博物馆、展览馆、商场、步行街、写字楼、宾馆、餐饮店、专卖店、美容美发店等空间均可以包含在内。将老工业建筑空间与商业空间的共性进行分析,老工业建筑改造成商业空间需具备以下条件。

(一)物质条件

“工业建筑”是指以满足机器、材料、劳动和设备的容纳为原则,服务生产和制造的功能需要场所。其建筑结构的设计考虑到置放生产设备和承重的特殊需求,大多以巨型钢架、拱、排架等支撑的框架式结构建设,这就形成了工业建筑“大跨度钢架梁柱架设、内部空间宽敞、使用结构多适应性、采光面积大”的四大物质特征,具有很强的空间适应性和易改造性。适宜于需要宏大空间、灵活布局的会展中心、工作室、博物馆、音乐厅、剧院、商场等商业空间的功能需求。

(二)地理条件

经过了几十年的城市发展,老工业建筑用地逐渐被不断兴起的新规划包围,工业建筑已融入了城市中心范围,所处地段成熟、设施齐全。由此可见,建筑遗址所在地必定汇集着商业所需的旺盛人气以及便利交通。

(三)运作条件

从市场运作来看,商业空间为避免同质化竞争,通常引入文化概念体现差异。工业建筑完成历史使命后被废弃,在原址上往往还遗留下部分暴露的建筑构筑物、生产器械、工业元件等。以工业历史为文化背景,在改造中借工业元素形成独立的装置作品和视觉符号,可丰富商区空间独特的文化氛围,满足市场竞争需求。从投资成本来看,在条件对等的情况下,新建建筑比改造、修复老建筑通常付出更多的时间代价和金钱代价。

二、改造的设计特征

(一)材质运用特征

空间是通过一定物质材料和技术手段从自然中围隔出来,以不同材料、不同方式进行围隔,获得不同的空间氛围与情感体验的场所。老工业建筑空间是一个经历了一定使用年限并失去历史使命的废弃空间,改造重点在于通过物质材料这一视觉元素,突出建筑基体上的岁月沧桑,形成最直接的情感体验。然而改造是以当下为时代背景的行为,设计应该结合当代背景,符合当代的人的审美观念,因此在改造中应甄别建筑的实际价值,以“延续历史”“新旧对比”两套方案区别对待。

1.延续历史

对于具有特殊价值的建筑,在改造实践中首先注重保存基体上反映时代信息的历史痕迹,以延续建筑空间中的历史文化为目的,通过合理的再利用设计,转化为新功能空间中具有视觉指向性的文化符号。比如保留、修复或置换墙体上的标语、涂鸦、残破的墙垣、地砖等。其次,以延伸建筑群的原景观基调为改造目的,从整体空间氛围考虑物质材料在色相上的适应性。如上海1933老场坊,通过打磨墙面无价值的白石灰涂层,刻意裸露原建筑粗糙的灰色系水泥面和白石灰墙面肌理,保留深褐色系钢筋铁架,融入棕色系原木等材料进行建筑外表的改造,装饰以黑白双色鹅卵石玻璃等中性附加材料,延续建筑空间整体历史基调。再次,以强化空间沧桑氛围为目的,从建筑基体表面质感考虑新建物质肌理的协调性,延续原建筑空间整体视觉感受。如武汉汉阳铁厂在改造成文化创意园的项目中,剥离破损的白石灰墙面,残缺处复以红砖修复,以水泥浆、合成树脂乳液外墙涂料制作粗糙的墙面肌理,统一新材料与环境旧建筑纹理的整体基调。

2.新旧对比

并不是所有的老工业建筑遗址都具有特殊价值,因此建筑基体受到建造时间、建筑生命质量、建筑文化意义等因素的影响,对于老工业建筑改造项目的设计除了修复改造外还存在扩展建造的工程部分。新建造的部分到底应该伪作类同的假古董还是应该凸显当代文化展示差异?在行业中有一定的争论。虽然修旧如旧能统一空间环境中的整体视觉效果,但新的就是新的,旧的就是旧的,改造应该尊重历史和建筑的原真性。保证新建部分的识别性,避免刻意混淆基体上的新旧概念,制作以假乱真的古董。纵观近年来众多的改造实践,以展示差异性为改造特征的趋势日趋明显,形式美法则其中一条是对比调和,顺应这一法则,改造项目的设计大多坚持着大处调和小处对比的美学规律,在建筑空间细处展示着新旧两种材质的对比,如玻璃幕墙、文化砖、钢架、铁艺等现代材料与旧基体间形成精细与粗犷、过去与现代、虚与实、深与浅等视觉反差营造戏剧化空间效果,留下改造的现代痕迹。如瑞士苏黎世建于1889年的蒂芬布鲁讷面粉厂,在改造中设计师并不是忠实地复原或模仿原建筑,为强调新旧在视觉上的反差,建筑轮廓采用广进混凝土和铝合金等现代材料,以及具有20世纪末特色的连续带形玻璃窗;德国兰道市屠宰厂在改造中以铸铁、砖、砂岩材料与轻盈的玻璃盒式建筑形成对比。

(二)空间特征

建筑空间是指建筑物环境中所限定的空间的“场”,也就是建筑物间的关系所产生的相互吸引的联想环境。包括房间空间、建筑物之间和建筑物同周围景观之间所构成的空间,即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设计方通过项目中新功能的需求对老建筑基体统筹规划进行空间改造。

1.通过改建、拆建、扩建按需重组内部空间

在老工业建筑的内部空间改造中,根据各项目空间特点和改造用途,通常以分层改建、拆建、扩建三种设计特征重构空间。改建是指在内部高大空间的工业建筑中,按照新使用功能所要求的尺度,以石膏板、加气混凝土等轻质隔墙对空间进行水平或垂直方向上的分层处理,将大空间改造为较小的空间再利用。比如在上海钢铁十厂改造为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的项目中,就利用老建筑高耸宽大的内部空间和良好的结构状况,通过垂直分层,增建了两层小型展示空间和三层办公空间。拆建是指在老建筑功能置换后,在采光、空间等方面出现新需求,为了创作适应新环境的空间,通常在不破坏整体结构牢固性的条件下进行局部拆除或重建。比如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市的莱歇广场是一栋由多层仓库改造的办公楼,通过拆除部分楼板,以向建筑内部引入自然光。扩建是对原建筑功能的补充或扩展而新建的部分。新与旧之间关系的协调是设计的难点与重点。从建造的方位上来看,可分为垂直扩建和水平扩建,有时候出于对文物建筑的保护需要,为保证原建筑的整体风貌,甚至采用地下扩建的方式进行。由此可见,无论以何种方法对老工业建筑空间进行改造,都是围绕着新空间的功能需求展开,在延续老建筑的历史符号与景观风貌的前提下,提高建筑面积、容积率满足空间的经济性需求。

2.以解构、混合、象征等设计手法强调外部空间的历史文脉

解构、混合、象征是能提高作品感情效果的现代设计表现方法。解构是通过对熟悉形式的颠倒,正常推理相悖而构成的新形式,强调碎裂或迭合、组合,使分解的力量能冲开建筑系统的界限,产生新的含义;象征则是根据类比关系,通过形象暗示,使对象的形象与意义中隐晦的内在关系结合,寓意出比自身更广大的内容。由此可见,不论是解构还是混合或者是象征,其设计的最终目的都是为赋予旧物质以新的形式与内涵,体现旧物质的当代性而进行的。在纽约的甘特里广场州立公园中,作为景观的历史文脉,设计师提出“使用混合”的概念,设计中保留数十年前建造铁路用的基础料石,引进一些地方草种和岸边植物,以这种“混合”营造锈蚀的枕木和巨型石堆之间植物莺飞草长的前工业时期及废弃后的意境风貌。在武汉汉阳造文化创意园中,景观中散落的工业构建物装置以调侃式的后现代语言对旧物件解构、重组,建筑的柱网框架成为攀援植物的支架,运用象征的手法重构废弃工业符号,从而促使形成新地标,以当代设计观念表达对历史文脉的理解。老工业建筑遗迹见证一段工业文明历史的“集体记忆”,在外部空间中以此为主题,利用历史元素,借解构、混合、象征等设计手法对建筑遗物进行再利用,追溯景观记忆的物质载体,反映了老工业建筑空间外部空间设计的特征。

(三)形式特征

形式表示事物的轮廓、形状、样式,现代主义大师密斯范德罗说“设计的形式要服从于功能”,鉴于老工业建筑改造价值和意义的支配,当代老工业建筑改造商业空间的设计上存在新功能与旧形式的转换和冲突矛盾,呈现出形式服从功能的设计特征。

1.旧形式服从新功能需求的局部改造

从建造时间上来判断,老工业建筑兴起时的建造风格基本上属于现代主义风格,形式服从于功能的需要是衡量设计的准绳,受资金、用途、大众审美标准等方面的影响,呈现特定的形式状貌。然而,随着建筑在历史使命面前失去使用功能,其功能形式随着功能的失去转化成为具备情感记忆的历史标签,转化为因其象征意义而具备存在价值的符号形式。然而,当建筑空间置换新的使用功能后,对形式必定有新的设定,比如厂房改造成餐厅、茶座等营业性商业场所时,对空间的自然采光就有新的要求。这就造成了新功能与旧形式之间的冲突。如何处理旧形式与新功能的冲突,是整个改造工程的重点和难点,在改造中应意识到“最好的保护是合理利用,赋予老建筑合适的新功能,利于消化老建筑的闲置现象,符合建筑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观”。因此,通过对旧建筑外观形式改造以适应新功能的需要是有效解决新功能与旧形式之间矛盾的途径。

2.小处对比与大处调和的改造形式

运用重复、渐变、特异的美学手法对外墙立面细节处加以虚实、新旧对比以调整视觉关系,挖掘元素间内在的视觉联系,造成看似韵律相同,却又形态各异的类同视觉体验。这种小处对比大处调和的设计方法存在于很多的设计案例中,成为协调旧形式与新功能矛盾的有效改造形式。在汉阳造文化创意园中,以质感、色彩、样式对空间内大氛围进行统一协调,再通过对窗扇、门框的扩容、填补等方式,寻求视觉形式感上的某种规律来平衡外墙立面等细节。

3.强化历史符号装饰性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后现代主义之父文丘里为反驳功能技术主义“少就是多”的论点提出了“少就是乏味”这一针锋相对的批判观点,“赞成建筑的二元性和兼容含蓄,也就是提倡建筑的复杂性,矛盾性和不确定性”。体现出后现代主义设计观点中多元化这一设计关系。为历史符号在改造项目中呈现装饰性提供了合理的存在依据。在众多的旧建筑改造案例中,常见以简化、变形、夸张的手法,强化工业元素、延伸历史视觉符号,比如暴露的钢架结构、失去功能的烟囱、水塔、雨水管道、电线、铁钉等这类特殊形态的建筑构件,甚至采用置换的方式,借鉴历史建筑的部件和装饰,作为强化该空间内的文化氛围的手段,并使用多种形态构成室内外空间复杂多样的构图变化,与后现代主义“复杂的、含混的、折衷的、象征主义和历史主义的”设计手法结合起来。由此可见,在旧建筑改造中,设计的形式与文化的融合强化历史元素的装饰性特点,呈现出后现代主义设计特征。

三、结语

综上所述,出于可持续性的科学发展观考虑,对老工业建筑遗留有必要通过再利用设计获得再生生命,且老工业建筑具备商业空间所需的物质条件、地理条件和运作条件。纵观当下老工业建筑改造成商业空间的案例,发现其设计特征在材质运用上呈现既延续历史又包容新旧的多元文化特征;在空间上呈现按需重组和强调历史文脉的设计特征;在形式上呈现形式服务功能、大调和小对比、强调装饰性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历史不是静止的,因此老建筑改造也应透露所处时代的文化印记,在当代的老工业建筑改造商业空间的工程项目中,总体围绕历史文脉为主线,主张包容,强调文化的多元与并存的改造形式展开设计。

作者:肖振萍 单位:大理学院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