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工程教育改革方向探讨

地方高校工程教育改革方向探讨

一、学校层面

从学校层面来看,地方高校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重点,应主要集中在工程专业的培养方式、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师资培养五个方面。

1.培养方式

地方高校高等工程人才培养应当注重“专才”为主、“通才”为辅的发展策略,注重满足地方需求,在培养方式上应重点考虑针对性和灵活性,多层次多方位相结合。比如,学校除了招收普通非定向化工专业学生外,还可以与企业合作,设置定向班,采取定向、非定向相结合的方式。另外,在现有校企一一对应的定向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还可进一步完善,开拓多家企业与学校联合定向培养的新方式。这样的联合定向培养方式,将使培养过程既能充分发掘校企合作的潜力,有效利用不同企业的实践资源优势,取长补短,还能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锻炼机会,拓展视野,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提高培养质量,更重要的是引入适宜的竞争/淘汰机制,同时妥善衔接其他培养方式,给学生和企业更大的自由选择空间。这种带有竞争性的双向选择的定向培养模式,必将实现学校、企业与学生三方利益的最大化。

2.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的确定与培养方式密切相关,不仅要协调专与通,还要兼顾质量和效率。校企合作定向培养方向性强,要求培养方案需具备较强的针对性和专业性,而非定向培养则需要在厚基础、宽口径的大方向上,创造多层次多形式的培养方案,给予学生更多不同发展方向的选择机会,兼顾较高的专业性和较大的发展自由度。目前,有些高校所招的定向生,虽是与企业合作培养,但校企合作培养的优势仍未充分发挥,仅定向协议和假期企业培训还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程素养。应当更充分的利用企业的实践资源优势和工程经验优势,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吸纳和发挥企业的长处,弥补和完善学校工程背景的欠缺和不足之处。这就要求在培养方案方面需打破常规,不仅要校企共同制定,还需校企合作共同完成培养过程,以保证培养的质量。这样既能充分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同时又能加强学生与企业的沟通和联系,使得学生能更快的融入企业环境,此外,半工半读的培养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的经济压力。除校企合作定向培养外,一些地方高校还与知名重点大学合作,采用“1+2+1”模式,精选成绩优异的学生开展联合培养。选派学生赴重点大学联合培养这一举措,虽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也主要体现在第一学年;一旦为期两年的外派优质生源被选定派出,剩余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明显下降,榜样的缺失也直接增加了剩余学生后续学习、管理的难度;同时,两年培养返校时已是大学四年级,联合培养的引导作用很难惠及其他学生。因此,与这种“1+2+1”联合培养模式,尚有较大改进空间:首先,外派优质生源联合培养应当控制规模,榜样在精不在多;其次,一次性连续两年的外派联合培养时间实在有些过长,可以考虑一次一学期或一学年、间隔轮换培养的方式。

3.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抽象、单调、理论与实践联系不紧密等问题,一直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通病,归根结底,这些问题反映了当前工科教学内容明显脱离实际。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工程技术的更新换代步伐越来越快,不少技术尚未应用成熟就面临淘汰;同时,工程师所面临的工程问题具有多学科、多层次、多角度的特点,这些都要求高等工程教育教学内容应具有时效性、应用型、关联性特征,要求教师需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同时还需紧密联系工程实际、紧跟科技发展的方向。此外,在公司文化、企业管理、职业道德、工程研究和项目开发实践活动等方面也存在明显不足,应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着手,对学生进行更为全面的培养和锻炼。例如,化工原理课程是化工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但该课程内容却在过去几十年间没有明显改进,片面强调专业基础知识而忽视新技术新理论的应用,必然造成人才培养与时代脱节。因此,化工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尚需进一步调整完善,应当站在更宏观的工程的角度,看待和组织教学内容,增强课程与课程间内容的交叉和贯通,从工程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切入专业基础教学。

4.教学方法

工科课程教学内容的逻辑性强、应用性强、理论性强,单纯灌输式教学将学生置于较为被动的地位,教学效果差。在这方面,国内外的工程教育工作者开展了广泛的、建设性的改革和尝试。目前,正在国际工程教育领域实践推广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正是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全面改革的倡导者。它提倡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为学生提供一种强调工程基础、建立在真实世界的产品和系统的构思—设计—实现—运行(CDIO)过程环境基础上的工程教育,即强调以项目实现为教育的组织原则。结合化工专业的学科背景和应用方向,可考虑设置工艺开发、设备设计、过程优化与合成、过程控制、生产管理与调配、技术经济评估等主题作为专业培养的载体,通过对各主题项目的构思—设计—实现—运行来安排和组织教学,使学生的专业学习能紧扣主题、有的放矢,既做到贴近工程实际,又做到学习实践的系统完整、有始有终。具体教学过程中应充分结合问题教学的引导性、案例教学的启发性、项目教学的针对性、实践教学的应用性和产学研合作的创新性,全面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5.师资培养

高等工程教育的师资培养是保证工程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鉴于高等工程教育的实践性工程背景,高校工程专业教师应当具备丰富的工程经验,然而这与当前我国高校高等工程教育教师专职化、学术化、理科化的现状存在巨大差距。很多地方高校为了快速提升专业水平及知名度,不分专业性质差异,片面追求高学历、高职称、高等级科研项目,产生了错误的导向。究其原因,是国家和社会对高等工程教育培养水平的评价体系不健全。因此,师资培养方面的首要任务,是政府和学校须尽快调整相关政策,引导专业和人才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其次,地方高校还需积极联系企业,采用挂职、兼职、科研合作等多种方式,为工程专业教师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第三,积极引入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高等工程教育,并结合自身师资状况,着力培养和打造理论、实践兼备的双师型教育人才,为高等工程教育健康发展提高保障。

二、结语

总之,地方高校高等工程教育专业水平和知名度不高,尚不足以与知名高校优势专业竞争。因此其工程专业培养应当定位大众教育,立足地方、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着重培养具有行业针对性和符合地方发展需要的高等工程人才,走专才为主、通才为辅、专通结合的专业培养之路。

作者:陈良 张海燕 张洁 李文娟 但建明 单位:石河子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