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档案范例

高级档案

高级档案范文1

关键词:档案共享;医院档案服务;信息技术

1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电子文件存在着来源广泛、业务伴生、三元合一、依赖系统以及形式多样等问题,现有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功能已不能满足各部门的多样化需求,怎样提高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帮助用户解决问题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目前,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档案查阅工作流程复杂、速度缓慢,增加了查阅难度、降低了档案查阅效率;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功能模块有限,无法满足用户多样性的需求;档案信息管理系统权限设置清晰度不够,数据查询类用户需要通过数据管理类用户查询,导致无法精确高效的查询医院档案,降低了工作效率。

2影响医院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效率的主要原因分析

根据上述鱼骨图和投票数据的归纳分析,我们发现影响医院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效率的根本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档案信息资源

档案信息资源是开展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也是见证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目前,档案信息资源主要包括文书档案、实物档案、科研档案、设备档案、基建档案,其中文书档案又涉及行政档案、党群档案和医务档案。虽然室藏档案甚多,但是档案信息来源广泛,分类不到位和档案数字化程度有限,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档案共享效率,降低了档案管理工作水平。

2.2系统内部动能

系统内部动能是从档案工作根源出发,借助外部技术条件改善档案机构基础设施,提升档案管理能力。系统内部动能主要表现在系统软件接口的衔接、系统功能模块的多样性和系统权限设置几个方面。系统软件接口是档案科室内部与外部的重要纽带,可以帮助档案管理者简单便捷地将内网文件(OA)进行在线归档,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提升档案工作效率。系统权限设置中用户模式主要括维护类用户、查询类用户以及管理类用户。用户权限设置不清晰会导致档案管理工作顺序紊乱,用户查阅档案体验感差,影响档案服务质量,从而降低档案管理工作水平。

2.3档案管理工作流程

档案管理工作主要包括档案的接收与征集、整理、鉴定、保管、编目与检索、编辑与研究、统计和利用服务。其中,档案利用服务是档案实现价值的体现,档案借阅检索流程的顺畅性和档案检索途径的多样性能够提升用户的满意度和体验感,帮助用户快速获得有价值的档案信息内容。档案查阅结果的反馈主要是借阅记录的相关信息,如用户信息、调卷/还卷信息、利用目的、利用方式以及利用效果等,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档案管理者更好地提升档案工作水平,帮助用户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档案服务质量。

2.4档案机构

档案机构的基础建设设施、内部可操控技术以及档案管理人员是档案管理工作开展的坚实保障。档案基础设施工作是开展任何工作的重要保障,主要包括管理环境、标准规范、网络环境、档案信息资源、资金筹措、人力资源等。信息技术是档案机构开展档案管理工作的核心,信息技术的专业性和高投资性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档案机构信息资源共享水平。另外,具备高级信息素养的档案管理者是档案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关键和先导,建设一支高层次复合型人才队伍是非常必要的。

2.5档案安全

档案安全是开展诸项档案工作流程的基础保障,只有在保证档案信息资源安全的前提下,才能高效地提高档案工作效率,提升档案服务质量。目前,影响档案安全的因素主要包括档案物理安全、档案信息安全以及档案环境安全。档案物理安全是保障档案实现价值的基础。档案信息安全是保证档案信息资源原始凭证价值的屏障,需要从网络层、数据层和应用层加强防范,构建医院档案社会记忆,促进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档案环境安全主要包含软硬件环境和系统应用环境,良好的档案环境安全才能保证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运行,促进档案信息资源集成,提高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水平。

2.6档案工作制度

档案工作制度是开展档案工作的风向标,只有紧跟档案法规政策修改完善适用于本医院的档案工作制度,才能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效率。档案工作制度缺失会造成档案管理工作流程紊乱、档案查阅速度缓慢以及档案信息安全存在风险。规范和建立档案工作相关制度是档案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3解决问题的有效建议和措施

首先,加强档案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对档案资源建设的深入认识。始终以为院守档为中心,通过口头宣传、档案陈列与展览以及档案专业报刊等向公众传播档案知识,增强社会档案意识;积极与各部门沟通交流,及时归档保证档案的原始性,充分发挥医院档案的凭证价值、现实价值以及行政作用,保证计划和决策科学化,提高医院档案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其次,加快信息化建设,完成档案综合管理系统与OA等相关系统的接入,深度挖掘档案管理系统的其他功能,巩固信息技术管理系统平台的建设。利用档案综合管理系统与OA等其他系统,更好地实现在线归档、实时归档、全流程系统管理以及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加强内部工作流程控制,实现部门内部档案信息和工作流程信息的集成与共享。再次,修订医院相关档案管理工作制度,明确档案的移交期限,完善档案行政奖罚制度,简化档案利用手续,提高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效率,提高档案服务质量,促进医院档案可持续发展。第四,构建三防三备安全保障体系。档案安全是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安全防范机制,配备必要的安全设施设备,保证档案实现异地备份、容灾备份以及异体备份的存储环境;制定保障档案信息安全的管理制度,从管理理念和增强工作人员安全意识方面,实现物防、技防和人防三位一体,保证档案信息安全。最后,加强顶层设计。顶层设计是一种充分体现全局性、发展性、长效性的总体管理思路的自上而下的设计方法。利用顶层设计方法,对管理体制、功能模型、数据结构组织变革等进行统筹规划,确定数字档案室建设的国家战略和顶层框架,打破当前的基层推动模式,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意识,避免形成“档案信息孤岛”,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避免人力、物理和财力的浪费。

参考文献:

[1]冯惠玲,张辑哲.档案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高级档案范文2

一、“互联网+档案”形势下我国高校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技术目标

安全是发展的保障,我国高校档案工作在“互联网+档案”中首先应该以利用者为核心,对利用者的需求进行云计算,通过研发人员与利用者的互动来挖掘需求信息的大数据。技术的最初成果是通过构思而得到的发明,最终实现人利用自然的目的[1]1。通过利用者参与创新、提出意见和建议到最后高等学校的档案工作应用创新技术研发与验证的全过程,除了要发现利用者现实与潜在的发展需求,还应该通过各种创新的技术,推动“互联网+档案”工作的创新。以方便利用服务和保护数字档案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为目的,进行网络技术系统创新,完善档案网络技术系统的设计、研发和安全技术的发展,提升整个“互联网+档案”工作的科技水平。为促进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可以举办各类技术型、理论知识型竞赛,建立奖励机制,做好宣传和推广,来激发技术人员的参与和创新意识。档案管理网络化是网络技术应用于档案管理系统的结果,也是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2]213。数字档案信息数据的安全保障有别于传统档案信息,只有将数字档案信息的大数据和信息内容安全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动态地、有效地保障档案云环境下“互联网+档案”工作的大数据安全。“互联网+”形势下技术和技术创新是网络安全的基本保障,核心安全技术则是建设网络安全强国的关键。对档案网络信息领域而言,核心技术的范畴已经比较明确,主要包括基础和通用技术,档案数据信息和档案网络操作系统是构建档案信息技术产品和系统的基础要素。就“互联网+档案”的安全技术保障而言,一方面是技术本身的安全性,一方面是档案工作人员对技术的掌握程度是否达到安全级别。一般来说,导致系统不安全的原因大致有四个方面:计算机系统本身存在的脆弱性、自然灾害、意外故障和人为攻击。随着免费木马病毒软件和教学视频的网络扩散,不法分子网络安全攻击事件已经由简单转向复杂的攻击手段,常常将非法接入、网页仿冒、木马攻击、远程攻击、僵尸网络、网址嫁接、IP欺骗、网络嗅探等手段相结合,一般的使用者面对这种复杂的层层不断的攻击是难以防范的,其所产生的危害力也更为巨大。另外,网络前沿和颠覆性技术中最典型的量子计算、生物计算等计算程序体系的技术完善,才能够使档案工作在新一轮网络信息技术发展中有所突破。技术的问题需要更高级的技术来解决,需要懂技术的人来解决。

二、“互联网+”形势下我国高校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技术结构

《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明确规定:“以档案网络建设为基础,以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以扩大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目标,加快推进档案资源数字化、信息管理标准化、信息服务网络化的进程,促进档案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3]35“互联网+档案”形势下要从档案管理系统和计算机系统传统的防火墙设置、恶意入侵检测系统、防杀病毒为主的外层保护,向以档案管理系统内部安全、档案网站功能融合为特点的智能阶段转换;要加强电子文档的全过程安全智能监控、档案信息大数据分析、云计算和可视化多媒体网络等安全技术的升级,构建智能化档案库房监控系统;要推动档案信息资源、档案管理系统功能和档案网站安全技术的融合,从设备、系统以及终端等确保档案信息资源的原始性和完整性的一致,实现档案系统网络安全事件的智能化精确控制,减少人为操作的不安全因素;做好安全的密码算法、安全协议、网络安全、系统安全以及应用安全的构建;建立健全以云安全、档案利用分析、威胁信息分析、档案存储功能和数据统计等为技术手段的新的智能化安全防护策略。由于档案信息在互联网传递的过程中容易被非法盗用,甚至被人恶意篡改,“互联网+档案”环境下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安全技术涉及防火墙技术、数字签名技术、数据加密技术、格式转换技术、人工智能技术、3D或4D打印技术、拷贝技术、迁移技术、再生性保护技术、反病毒技术、安全级别管理技术、身份认证识别技术、访问控制技术、审计与监控技术等。“互联网+档案”网络基础运行环境主要包括档案系统基础通信平台工程建设、档案网络平台建设、档案网络互联互通技术方面,由于技术本身的局限性普遍存在,使得数字档案信息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受到影响,我们只有利用多种技术,相互补充、相互融合,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来解决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保障问题,确保数字档案信息完整、准确、真实、有效和可用。建立和健全开放档案的规章制度[4]315。“互联网+档案”对档案信息的安全保障应包括采用一切可以采取的措施保障档案信息的保密性、原始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和不可否认性;要能够全方位、全过程、全时段提供检测工具检查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可能存在的黑客攻击、人为恶意操作和病毒传播等漏洞;要能够对危及档案信息安全的事件、行为、过程做出及时响应和处理,杜绝危害进一步扩大,力求档案管理系统能够提供正常利用服务;要做到一旦系统遭到破坏,能够利用备份尽快恢复系统各项功能。网络安全从层次体系上,基本可以分成四个层次:物理安全、逻辑安全、操作系统安全、联网安全。“互联网+档案”的安全目标体系(图1)主要有访问控制、身份鉴别、监督系统运行的实时性、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和完整性,要有可信任的交互功能,访问时间和内容监测,审计跟踪和数据的安全恢复。档案网络信息安全产品结构主要有档案信息保密产品、档案信息安全授权认证产品、档案安全管理平台系统、档案信息安全监测产品。“互联网+档案”要求我国高校档案工作部门可以在法规政策允许下自主研发符合标准的、安全可控的档案网络信息安全产品。安全可控是指产品使用者能够有效掌握产品的控制权,不因对产品的依赖性而遭受安全威胁或非法侵害。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认为自主可控是安全可控的最高级别,当产品完全由自主研发、生产和维护时,产品会在面临前面所述的各类问题时可以及时修复,有责可追。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在使用开放的系统设置将数据批量上传的同时,还可以追踪检索信息的利用结果、数据备份、资源共享,通过多层次、多方面的管理和利用找到自组织形成过程中所提供的信息反馈,进而不断完善档案管理系统的实用性、安全性和效益性。每个档案信息要素都通过科学的加工、编排,通过各种途径的反馈信息改进管理与服务体系,提高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深度、广度和准确度。“互联网+档案”环境下为了保证档案网络系统的正常运行,档案网络系统安全攻击防御体系(图2)主要有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主机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和管理安全。物理安全要注意机械防护、电磁防护、环境控制和门禁系统等。主要包括机房和库房的安全、所有档案网络系统的网络设备(包括服务器、工作计算机、通信线路、路由器、扫描仪、打印机、磁盘和存储设备等)的安全性以及防火、防水、防盗、防雷、防磁、防虫等物理防护。档案网络系统物理安全性除了在系统设计中需要考虑之外,还要在网络系统的管理制度中分析物理安全性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做好相应的保护应急措施。网络安全要注意安全配置、安全更新、访问控制措施、防火墙设置、入侵检测系统和其他保护措施。档案网络系统的主要任务是保证档案网络信息资源不被非法使用和访问。防火墙控制已经成为互联网中的首要安全技术,是设置在网络内部与外部之间的一道安全屏障,通过防火墙本身的特性来加固档案网络系统的安全。主机安全要注意档案管理系统软件在操作系统中的应用环境安全配置,及时更新杀毒防毒软件,注意服务器的容量支持和存储安全,注意安全审计和数据备份及恢复工作。应用安全要具备用户身份认证、档案信息输入验证、数据的加密功能,尽量做到操作简单但是安全性不简单的功效。加强档案信息网络的互联互通功能。数据安全目前主要通过访问控制技术、加密技术、数字签名技术、信息权限控制技术来保障档案信息在互联网中的安全通信。管理安全需要对档案工作人员授权,做好档案信息数据的备份和恢复,对访问人员进行身份认证,对档案网络系统做好安全审计工作。

三、结语

“互联网+档案”形势下档案网络系统安全体系技术主要包括四大方面:(1)档案管理系统的安全配置,指档案管理系统的安全是整个档案网络系统安全的关键。(2)档案信息加密技术,是为了防止档案信息数据被监视和盗取,需要将所有的档案信息数据进行加密处理。(3)防火墙技术,必须利用防火墙的保护功能,对传输的档案数据信息进行分级限制,从而防止被不法分子入侵。(4)入侵检测,指如果档案管理系统网络防线被攻破,需要及时发出被入侵的警报提示,及时实施保护措施,能够重新进行自动智能的加密处理。就“互联网+档案”形势下的档案管理工作来说,要推进档案网络信息系统技术自主创新,增强档案网络空间安全防御能力。由于档案自身的特殊性,档案网络系统技术的创新具有间断和突发的性质特点,需要在实践中研究其技术创新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档案工作在互联网中的尖端技术、基础技术和核心技术方面的应用有待提高。同时,由于各类法律法规和制度的约束力对档案管理的技术创新也起到了制约或促进的双面作用,应该随着技术的创新与时俱进。我们不能忽略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对档案工作发展的影响,这些技术的发展,应该是向着造福人类的方向发展的。

参考文献

[1]远德玉,丁云龙.科学技术发展简史[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0.

[2]肖秋惠.档案管理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3]国家档案局.全国档案事业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J].中国档案,2003(3):35-37.

高级档案范文3

【关键词】党建档案;分级分类;管理策略

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核心。党建档案的管理工作是衡量高校党建工作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在新时代背景下,对基层党建档案管理工作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找出存在于传统党建档案管理模式下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构建适应新形势下社会需求的党建档案管理模式是当前的迫切需要。

一、高校党建档案的内容及重要作用

党建档案是高校档案构成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党组织制度、思想、组织与作风建设等活动中形成的具有利用和参考价值的文字、图像、声音等资料,真实地记录和再现了高校的党建工作情况,是高校党建工作的客观历史反映。它对高校在新的历史时期把握正确的办学方针政策起着指引和导向作用。党建档案因其自身的特殊性,具有其他文献材料所不能替代的作用,没有高质量的党建档案,党建工作的规范化就无从谈起。因此,加强高校党建档案的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党建档案是高校开展党建工作的重要体现。党建档案真实地记录了学校党建工作的发展历史以及在各项党建活动中取得的成绩,为学校宣传教育党的方针政策提供重要素材,是培养师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资源,为高校党建工作的科学决策和宏观调控提供重要参考。2.党建档案是各级党组织党建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高校党建工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保障,为和谐校园建设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领导班子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干部队伍建设、群团统战以及宣传思想工作等方面的档案材料,已成为高校党建工作评估指标体系中的重要考核内容之一,而最直接、最真实的材料依据就是党建档案[1]。3.党建档案的建立健全是推动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手段。档案管理是高校党建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是高校党建工作历史进程、建设现状、未来发展的最好见证、现实反映、参考依据和决策佐证。党建档案工作的落实切实关系高校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好基层党建档案工作,实现党建档案的规范化管理,将进一步推进高校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二、高校党建档案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经实践调研发现,高校基层党建档案管理工作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1.对党建档案重视不够,档案意识淡薄。没有充分认识到基层党建工作中加强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忽视了档案开发与利用对于基层党建工作积极地推动和促进作用。对于党建档案的内容和分类缺乏专业的科学技术和理论知识作为支撑,管理方式的相对滞后,致使基层党建档案管理水平长期维持在较低水平而难以突破。档案管理与基层党建工作脱钩造成了党建工作的不扎实。2.党建档案管理体系不健全,职责不明确。党建档案收集制度不完善,基层党建档案归档范围、归档时间和各级管理人员职责的准确界定缺乏实用性、系统性的标准。党建档案是党建工作的基础性工作,涉及到高校内部的各级组织机构,均对档案收集负有责任,但由于归档范围和内容等太过抽象,使档案管理制度执行起来有一定难度,导致各级管理部门职责不清[2]。3.党建档案信息化水平不高,开发利用程度较低。目前,高校的纸质党建档案管理及较原始的检索利用水平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高校对党建档案的编研工作重视不够,仍停留在对案卷的立卷、装订和保管工作上,再加工整合程度不足,党建档案利用率较低。另外,在大数据的新时代下,党建档案信息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将面临着更大的考验。

三、高校党建档案分级、分类管理策略及意义

1.运用高校内部分级、分类管理方式,提升党建档案建设水平。第一,党建档案分级管理模式。高校党建档案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党务工作从纵向结构上看,分学校党委、院系党总支、基层党支部不同层次的党务工作。分级管理就是根据高校党委、院系党总支、基层各学生、教工、机关、后勤党支部三级管理方式,将党建档案总体内容进行分解细化、统筹掌握、科学分级、准确分类。主要是在学校档案管理机构规范管理下,各二级党组织分别设专职组织员,基层党支部由支委会派专人,这样对党建档案实行校党委、院系党总支、基层党支部三级管理模式。学校层面的党建档案以总体管理为根本,即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和实施办法,科学界定党建档案的归档范围、保管期限和立卷归档的原则和规范等。对于涉及全校的上级或学校党委下发的文件、制度、规划、总结、报告、党组织机构设置、开办党校培训有关材料、党委中心组学习材料、党委组织学习、贯彻落实党中央学习教育活动的相关材料、相关会议记录(如党代会、党委常委会、全委会、书记会、校长办公会)等档案材料,统一由学校档案馆管理。院系等二级管理是以过程管理为侧重点,即贯彻落实学校党委的各项工作中,在党的组织建设、廉政建设、党支部建设及专项学习教育活动中形成的计划、方案、总结以及照片、视频等过程档案,由院系建档保存,由院系组织员负责党建档案的收集和查借阅管理。基层党支部管理则更加注重细节,实行台账式管理,建立和完善基层党支部管理台账,包括党支部工作计划、活动方案、记录、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记录、谈心谈话记录等,由党支部派专人负责建立和管理支部党建工作台账。同时,学校健全和完善党建档案管理制度,严格监督执行机制,确保党建档案分级管理有效运行[3]。第二,党建档案的分类管理。高校党务工作是由不同内容的工作构成的有机整体,从横向联系上看,包括党的组织发展工作、宣传思想工作、纪律检查工作、统战工作、群团工作、人才工作、群众工作、干部考察监督工作及党校工作等,具有很强的系统性、逻辑性、完整性。所谓分类管理就是按照党建档案的内容和特点将其进行分类,一般可分为六大类:第一类是党组织建设,包括党组织设置、制度、换届、调整、审批及干部选举任命等文件材料,上级、本级党建方面文件及贯彻落实工作的计划、方案、总结要点等材料。第二类是党员队伍建设,包括组织发展党员工作、关怀激励帮扶党员工作、党内表彰、处分党员等文件材料及党员干部人才培养、廉政教育监督、考核审核材料以及党员名册统计表和党组织统计报表等。第三类是会议记录类,包括党代会、教代会、党委常委会、全委会、党政联席会、党支部会议、支委会、党课培训会等各类文字记录、照片视频类声像资料等。第四类是党费收缴及使用管理,包括党费收缴名册及使用明细等。第五类是党代表及统战工作,包括党代表及政协委员任期制、提案、意见建议办理情况、派参政议政情况等。第六类是重大党建工作专项档案,包括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创先争优活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2.实现党建档案管理方式创新,探索党建档案开发利用新途径。第一,大力开展党建档案编研工作,全方位开发党建档案信息资源。为党建工作服务是档案工作的基本任务,及时建立重大党建活动专项档案,通过征集学校在党建方面先进典型人物档案,学习党史校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师生爱党、爱国和爱校的使命感和荣誉感,发挥党建档案的育人功能。建立学校干部廉政档案,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和举措通过档案建设的途径有力地发挥出来。深入研究学校党的建设历史进程,对于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高校事业具有以史鉴今的突出作用。对党建档案进行整理编研,是对平时工作的总结凝练,有利于发掘特色性工作,推广先进经验。档案管理人员应树立“管用并重”意识,主动调查了解使用者对党建档案的需求情况,结合实际查询利用频率,制定编研规划,最大限度地挖掘党建档案的有用信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网络服务,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服务方式。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改变了档案信息收集获取方式,改进了研究加工手段,提高了编研效率和工作质量,促进了档案编研传统功能模式向开放式、网络式的信息服务模式转变。依托信息编辑技术的支撑,档案编研可以做到文字、图片、声音、影像、动画等多种形式并用,实现较强的感官冲击,达到良好的艺术效果,提高汇编质量和观赏性,全方位、多样化的信息服务能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第二,积极推进党建档案信息化建设,加大党建档案宣传利用力度。在计算机技术广泛普及和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党建档案管理信息化势在必行,档案管理与信息电子化有机结合,在档案的整理、保管、利用等管理过程中不断融入现代化技术手段,有效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检索效率,更好地推动了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进一步强化档案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通过“存量数字化、增量信息化”的方式,逐步提高党建档案信息化水平,运用信息技术,实现档案信息与载体分离利用,极大地提高检索效率,可达到较高的查全率和查准率。并且可对调阅信息资源作脱机处理,从而保证查询不受空间限制。同时,党建档案信息化为传播和交流先进文化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手段和重要资源。利用校园网、微信公众号等网络载体搭建党建档案展示平台,共享红色档案资源,通过高校党建资料、实物、声像、影音等档案的收集,精心制作党建专栏,做到内容充实、图文并茂、声像具备,使严肃的党建档案鲜活起来,宣传党的建设、传播先进思想、弘扬党建文化,用红色文化凝聚人、引导人、激励人、塑造人。学校各院系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交流分享特色活动经验,学习优秀党建研究成果,以党建档案为载体,为高校党建工作做好服务和支撑[4]。党的建设是实现党的领导的根本保证。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强调“把抓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党建档案的文化引领作用,扎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紧密围绕领导决策重点、师生关注热点开展富有成效的档案资政研究,把档案资源转化为思想素材,把档案信息升华为政策智慧,为领导决策提供智力支持。积极推进党建档案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科学化建设,既能促进高校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又为高校党建工作提供充足的历史材料,让高校党建档案发挥好、实现好对高校内部的参考、佐证作用和对社会的宣传、服务作用,让高校党建档案切实为高校的发展和建设推动助力。

【参考文献】

[1]林.在基层党建工作中加强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和对策[J].办公室业务,2015,(6):16.

[2]杨丽.基层党建档案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与解决措施研究[J].北方文学,2017,(14):178-180.

[3]赵嫒嫒.党务档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兰台世界,2012,(12):9-10.

高级档案范文4

关键词:教务管理系统;高校学籍档案电子化归档;存在问题;有效途径

不可否认,随着我国信息化的发展趋势,高校在进行学籍档案管理时,必须要推进电子化归档才能够符合时代的发展趋势,并且全面提升学籍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但是当下高校在进行学籍档案管理时存在的一些问题,影响到了管理的效果,因此结合当下教务管理系统的大背景,有必要推进高校学籍档案电子化归档工作,通过采取有效举措,保证学籍档案电子化归档工作有条不紊推进。

一、高校学籍档案管理的现状分析

在教务管理系统之下,高校在进行学籍档案管理时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信息化的水平相对较为落后

部分高校在进行档案管理时缺乏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导致了信息化管理的水手段较为落后,高校在进行教学管理时,虽然使用了教务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等现代信息技术,但是在进行档案管理时信息化的应用程度却相对较低,往往是采用着传统的手工管理方式,不仅工作效率低而且容易出现误差,造成数据的丢失,影响到了学生们的档案的全面性。

(二)学籍档案的管理存在着分散的现象

在进行学籍档案管理时,由于涉及到的部门相对较多,如果不能够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就会造成档案分散管理的现象,影响到了学籍档案的电子化归档工作,比如说本、专科学生入学时的基本信息、学籍信息的异动变更、成绩的记录等都由教务处负责,而研究生的一些基本信息则由研究生院负责,这样就会造成了学籍档案的分散管理,导致了档案馆在进行档案收集时往往出现不及时地现象,甚至各个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反而相互独立造成了信息孤岛,不能够很好地推进学籍档案的电子化归档工作。

(三)电子化归档工作发展较为缓慢

虽然高校已经意识到推进电子化归档工作是必然,但是该项工作启动比较缓慢,依然采用传统的方法进行归档工作,这样就会造成电子化归档工作严重滞后,难以在整个数字校园环境之下加强对学籍信息的电子化归档工作,尤其会造成大量的历史信息滞留在业务的系统范围之外。

二、加强对高校学籍档案电子化归档范围的确定

为了有效地开展高校学籍档案电子化归档工作,有必要明确档案电子化归档的范围:

(一)学籍信息的有效采集

在进行电子化归档的过程当中,首先要对学籍信息进行采集,这就需要档案馆与各个管理部门进行有效地沟通和交流,能够将学生们的学籍信息以及相关的电子文档统一生成档案,确保对学籍信息的统一采集和管理,为电子化归档工作做好前期准备工作。这就需要进一步统筹和部署各个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的标准,保证标准的统一性,建立在线和离线两种方式。一种,在线收集,需要建立相关的信息系统以及管理系统,然后通过数据交换的接口进行数据的推送;另一种是离线方式,需要对数据包进行统一的下载,然后完善信息后统一上传到档案管理系统当中。

(二)要明确学籍电子化归档的相关内容

为了更好地推进学籍的电子化归档工作,需要进一步明确归档的相关内容,通过界定和明确规定的内容,严格的按照规范化的流程来进行操作,保证内容的全面性。比如要进一步界定学籍电子文件中各个阶段的业务内容以及电子文件的内容和范围,尤其要加强对文件的元数据内容、结构属性等其他的方面制定统一的标准,才能够保证电子化归档工作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通过制定出进行电子化归档的相关材料目录清单,更好地指导电子化归档工作的开展。

(三)要明确电子化归档的相关格式

高校在推进学籍档案电子化归档的建设过程当中首先要明确规定的格式,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取代传统的纸质学籍档案。同时,需要教务系统之内统一的对学籍的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录入、整理并且编订成册,在进行归档时要充分地结合内容结构以及背景信息等制定出更加真实、完整、全面的格式,避免在进行档案管理时出现了标准不一致的现象,影响到整体归档的效率和质量。

三、全面推进高校学籍档案电子化归档工作的有效措施分析

为了加快高校学籍档案电子化归档工作的建设步伐,在明确了电子化归档的范围之后,要开展强有力地举措,保证高校学籍档案电子化归档工作有条不紊开展,具体而言,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全面制定学籍档案管理的相关数据标准

在进行电子化归档的过程当中,必须要对源数据进行标准化的界定,其中元数据文件一定要包括单位的名称、电子文件号、责任人、正题名、主题词、日期、抄送秘密级别以及附件等各类信息,一定要保证归档信息的全面性,另外,如果有附件也需要进行归档和整理工作。通过对原数据制定出统一的标准,能够保证高校的学习档案管理工作具备相关的要求,可以结合国家档案局的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来规范电子文档的格式样式以及整理的要求等。同时必须要结合学校的自身状况,档案馆要加强与学籍管理部门的沟通和交流,制定出一整套的学籍档案元数据标准,以便对各种数据进行录入,既保证了数据库的总体质量,也能够对数据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的加工,全面加强对各种数据的有效控制检索,并且实现共建和共享。

(二)要制定档案化的标准接口

在制定了原文件标准之后,要加强对数据的实时归档工作。可以借助于关键性的技术来创建档案化标准接口,这一接口既可以进行信息的发送,也可以进行数据的迁移,从而实现对归档数据的档案化处理,接口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是教务系统内的学生信息和元数据,传输到档案信息当中;第二则是将学籍电子文档通过教务系统推送到服务器当中,才能够真正的发挥档案的应有作用,保证实现对各种电子文件的有效传输,既加强了档案管理的规范性,也能够充分发挥电子档案归档的应有效果,充分发挥档案的应有价值,推进高校的进一步发展。

(三)要形成电子学籍档案

在制定了标准并且制定接口之后,要真正的形成电子学籍档案,应该结合实际的需要制定出学籍归档的模板,然后才能够进行数据的填充。通过严格按照学籍归档模板进行学生的电子档案的制作,经过保证电子档案内部信息的全面性,也能够进一步提升电子化归档的标准化水平。另外在进行电子学籍档案形成时一定要包括学生的信息、电子学籍文件、元数据的相关属性及背景信息和过程信息等多个方面。另外为了发挥电子档案的应有作用,需要利用接口程序将电子学籍档案进行二次的补录,以保证档案的全面性。通过将学籍档案进行电子化归档,不仅能够加强对档案的管理,也能够实现对各种学籍档案信息的资源共享,便利于远程查询,这样能够提高高校对学生信息的管理。另外为了保证电子档案的数据的安全性,需要在进行形成电子学籍档案的过程当中,采取加密或者是设置密码,进行操作等相关的办法来保证电子学籍档案电子化归档工作的安全性和科学性。另外,学校要加强对该项工作的重视,能够完善相关的软硬件条件,为推进电子学习档案建设提供更加优质的环境,保证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

四、总结

在教务管理系统之下,高校学籍档案管理工作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信息化手段不高、学籍档案出现了分散管理的现象以及电子化归档工作起步较缓慢,结合这些问题,必须要进一步明确高校学籍档案电子化归档的范围,然后采取有效地途径,比如制定科学规范的档案管理标准,加强制定规范化的档案标准接口,同时形成电子学籍档案,从而全面推进高校学籍档案电子化归档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朱丽,李志君,张晓燕.基于综合教务系统的高校本科生学籍档案管理[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8(1):46-47.

[2]金梅.网络教务环境中的高校学籍档案管理研究[J].高教学刊,2017(18):145-148.

[3]王丽梅,李姗.基于数字化校园分析学籍档案管理的改革途径[J].办公室业务,2018(3):86-87.

[4]洪英丹.基于教学管理系统的高校教务管理工作提升途径研究[J].普洱学院学报,2017,33(3):78-79.

[5]金俊兰.高校毕业实习档案信息化管理研究[J].兰台世界,2018(8):60-63.

高级档案范文5

关键词:图书档案管理;RFID技术;高等学校

随着高校图书馆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也不断增加,因而图书档案信息也在逐渐增多。这给高校图书档案的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挑战。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使高校图书档案管理效率以及管理准确性得到一定的提升。合理使用RFID技术对高校图书档案管理工作更好地开展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现阶段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现状

(一)图书档案管理观念落后。现阶段,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部分图书馆管理人员对档案建设的工作不够重视,以及高校内图书馆中的图书档案信息管理制度没有得到完善。这些都导致图书档案管理观念和方法落后,图书档案信息和档案资源没有及时得到处理。部分高校即便是进行了图书档案硬件和软件设施的建设,但是由于管理观念落后,长时间疏于管理,也会导致一些图书档案资源被长时间堆积,给之后的整理工作带来相应的难度,而且对图书档案资源的真实性会有一定程度的影响[1]。

(二)图书档案管理水平低下。从整体的高校图书档案管理情况中分析来看,目前部分高校的图书档案管理水平比较低,有一些高校还在采用人工管理的方式对图书档案进行管理。这样会因为人工原因导致档案的信息保存不够完整,相关的档案信息不能被及时处理,而且由于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没有保障,使得图书档案的管理工作质量参差不齐。一些高校图书馆在档案管理中采用手工的方式进行分类。这会使得整个高校的图书档案管理质量得不到保障,进而对高校的图书馆发展建设产生影响。

二、RFID技术在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应用中的重要意义

RFID技术,也就是射频标识技术的简称,是一种利用无线射频方式进行非接触通信的新型技术,在高校的图书档案管理中有着重要的使用价值。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校都是采用“磁条——条形码”手段进行图书管理。这种技术虽然在使用上能够满足图书管理的部分工作,但是并没有办法依据磁条技术为图书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管理。在RFID技术应用之后,高校图书档案管理工作将产生质的飞跃,利用RFID技术对图书进行分类,可以极大地提升图书馆借还书籍以及书籍的排架工作效率,利用RFID电子标签来取代传统的“磁条——条形码”,采用相关仪器对RFID电子标签进行扫描,从而达到识别书籍的目的[2]。RFID技术具有非常庞大的储存量。相比传统的“磁条——条形码”技术,RFID技术具有数据读取范围大、可随时更新、重复使用等优点。科学地利用RFID技术对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发展的智能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三、RFID技术创新发展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的具体应用

(一)利用RFID技术提高图书档案管理效率。RFID技术对数据识别相较于传统的“磁条——条形码”方式有着明显的优势。高校利用RFID技术可以使图书档案管理实现信息自动化管理,优化图书馆的书籍借阅服务流程,更方便学生在图书馆进行自主书籍借阅活动。RFID技术中的电子标签对于整个图书借阅流程来说就是一个标识,以标签作为依据在整个系统中进行流通。在图书借阅和归还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利用RFID标签可以直接查询到学生借阅的书籍所在的分类,并且根据电子标签信息直接定位到书籍位置。这不但提升了图书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而且对于管理工作流程也能有一定程度上的缩减[3]。工作人员利用RFID技术能够高效地完成图书档案的入档工作,通过对RFID标签进行特殊编排,使相应档案的电子标签具有唯一性,工作人员在之后的图书归还以及档案管理中只需要将唯一的电子标签进行录入即可完成档案管理和入档工作。RFID技术能为实现图书档案管理工作自动化和信息化提供帮助,为图书档案管理建立完善的技术体系和技术支持,进一步推进高校图书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

(二)利用RFID技术提升图书档案数据的安全性。高校图书档案管理工作中对图书档案安全性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RFID技术的应用能更好地解决档案管理过程中的安全问题。RFID技术中使用的电子标签就是书籍的唯一标识,电子标签都是被提前录入到整个RFID系统当中。因此,当图书档案产生变化的时候,系统会根据变化比对数据库中的内容,准确地定位产生变化的电子书签,并且迅速给出相应的提示。这对工作人员解决问题的效率有着极大的提升作用。RFID技术还能对文件信息和图书档案在馆内进行实时定位,能够为同学们查找书籍文献提供更多的方便,并且对图书档案的安全性也是一种保障。

(三)利用RFID技术实现图书档案管理工作的智能化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化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发展为智能化社会的建设提供了基础。高校图书馆也会向着智能化图书馆建设迈进。RFID技术在图书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不但有效地提升了管理效率,而且还保障了图书档案在管理过程中的安全性。相比而言,传统的图书档案管理模式已经不符合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了,新型RFID技术的应用直接优化了图书档案的管理模式和学生的书籍借阅方式。这对高校图书馆智能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给各行各业提供了很多机遇。高校图书档案管理中科学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不但能在档案管理效率上提升一个档次,而且在档案管理工作的安全和质量上有一定保障。RFID技术能为图书档案管理工作的智能化、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持,在高校图书档案管理中,其应用需要逐渐铺开。高校要利用好RFID技术的高效性和耐久性等优点,提高图书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黄李燕.RFID技术在高校图书档案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传媒论坛,2018,1(21):138-140.

[2]黄光辉,陈江红.条码技术与RFID技术在档案管理应用的对比研究[J].青年时代,2018(20):287-288.

高级档案范文6

普通高中学籍档案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经历、学业水平、道德品行、奖励惩处、遵纪守法、社会关系等情况的原始材料,具有凭证和参考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个人高考报名、学历证明、招工提干等都需要使用,所以对学籍档案进行科学规范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信息技术和办公软件的广泛应用,陕西省中小学生电子学籍管理系统应运而生,这对学籍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促使学籍档案管理工作必须走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融合发展之路。

一、普通高中学籍档案管理现状问题

1-对学籍档案管理认识不足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档案管理开启了信息化模式。但普通高中的学籍档案管理还是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模式,部分学校管理者还没有认识到学生的电子学籍档案管理在整个学校档案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只是简单地认为电子学籍档案管理就是用电脑录的学籍信息而已,从而对电子学籍操作系统的重要性和使用电子学籍档案管理软件的必要性认识不足,也就难以发挥电子学籍档案管理软件和计算机操作系统高效的检索、查询等功能,最后导致高中学籍档案管理电子化工作效果提升不明显。

2-学籍档案管理信息化程度低

在信息化未普及前,高中学籍档案均采用纸质的形式管理。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部分学校的学籍档案管理员逐渐发现了纸质档案的不足,各级部门也对学籍档案信息化提出了具体要求,于是便开始使用电脑来进行学籍档案管理,这是学生学籍档案管理的创新和信息化工作的雏形。但是部分高中学校并没有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以提高学籍档案工作的质量,如学校只是利用计算机等设备录入、存储信息,打印相关档案。这只是信息技术很小一部分的功能,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功能不止于存储和打印,还有快速查阅、异地办公、互联网学籍转接等作用。由此可见,学籍档案管理信息化程度比较低,并不能满足当前信息化的要求,也没有跟上信息化的步伐。

3-学籍档案管理电子化制度不完善

高中有针对学籍管理工作的管理制度,这些学籍管理制度时间都比较长,只适合信息化出现之前的纸质学籍档案管理,与目前电子学籍档案管理工作不匹配。因此还存在一些制度不完善的问题,如电子学籍档案操作流程的问题、电子学籍安全的问题、学籍系统利用的问题等。

4-档案员计算机技能有待提高

学籍档案已经开始步入信息化管理时代,这就对学籍档案管理人员的计算机素养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学籍档案管理人员不仅要有档案收集、整理、归档等基本素养,还要求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要主动接受新鲜事物,主动学习前沿技术。但是由于人才储备不足,年轻教师主要在教学一线,学籍管理人员普遍年龄偏大,信息化管理技能较低,有的教师连计算机的基本操作都不熟悉,这就造成了信息采集工作速度慢且不够全面,后续的电子学籍档案的管理和开发利用发挥的效果也就相对较差。

二、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优缺点对比

1-纸质档案优缺点分析

1.优点

在研究纸质档案资料本质特征的前提下,形象直观、可读性强、方便查看是纸质档案资料的显著优点;纸质档案资料可以充当某种数据资料,拥有可操作性,不需要严谨精确的页面设计,为数据分析提供了基础;很多纸质档案都是第一手资料,有人文附加值,以及收藏价值。在一般的档案整理中,纸质档案是主要的媒介形式,纸质档案资料的长期存在和流通意味着对前人的充分肯定,突显了数据资料的人文附加值。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的进步,纸质档案资料中所记载的信息已变为某种稀有的资源。在纸质档案资料的生成过程中,相关人员对其进行核实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进行签字和封存,确保档案资料资源的真实可靠。与此同时,纸质档案资料还具有特定的法律效力,可以充当法律依据。

2.缺点

纸质档案资料储存和管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纸质档案资料需要一定的区域空间进行储存,而且对储存的环境要求也较高,比如温度湿度、防灾驱虫等。同时,在数据管理过程中,纸质资料特别容易发生毁损等问题,不利于整体的档案整理工作的进行。此外,纸质档案无法保存音视频。

2-电子档案优缺点分析

1.优点

电子档案在数据存储应用层面优势相对较多。主要表现为:电子档案可以实现数据的快捷存储,有利于信息即时获取、快速查询及应用,传递和读取步骤更为简洁明了;不需要很大的实际空间;信息的安全系数高,可以规避人为失误;电子档案的数字化交互效率高,共享资源优越性更为明显;信息搜索效率的提高,可以实现个性化定制功能,及时掌控信息动态,做好数据长期有效的储存,根据数据变化作出及时调整;还可以保存大量的音频、视频、图片等资料。

2.缺点

电子档案虽然有很多优势,但也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是在数据安全性方面。电子档案容易产生数据泄露的风险,安全性备受质疑。电子档案更易被修改且不露痕迹,这让大众对电子档案的安全性感到担忧,鉴别纸质档案的原始记录可选用“正本”来比较,而电子档案鉴于其数据和各种载体能够分离出来,鉴别工作显得更加有难度,所涵盖的跨学科行业领域多、业务知识多、难度系数大,普通档案管理人员难以做好鉴别工作,这就增加了档案真实性的甄别成本和鉴别电子档案原生性的难度系数。并且电子档案难以以独立的形式存在,是无法直接查看的,需要借助电脑或者电子仪器才可查看到具体内容。如今的技术水平更新快,如果无法找到与生成电子档案阶段相匹配的软硬件,会导致大量的电子档案无法查看到,从而导致电子资料的遗失;电子档案的各种载体不稳定,不满足长期保存的条件,且其安全性、稳定性也相对比较差;电子档案对档案管理人员要求很高,需要一定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术。

三、普通高中推动电子学籍档案的必要性

1-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高中学籍档案电子化管理对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当电子化学籍档案建成并投入使用后,学籍管理人员只需要按时做好录入工作,学校就不用再投入人力和精力进行学籍信息的搜集、整理、归档,减轻了管理员的工作量,同时也提高了管理效率。同时通过建设电子化学籍档案,可以推动学校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发展,提升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保障学籍档案安全的需要纸质学籍档案多为手写或打印,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磨损、丢失等现象,一旦丢失和损毁就难以复原。而电子化学籍档案通过电子设备转接、查阅、存贮,不仅在使用中方便高效,还能够避免纸质学籍档案出现的磨损、丢失现象,只需要记住授权的登录账号密码就可随时随地查阅,无需担心磨损、丢失等安全性问题。

2-实现学籍档案“网签”的需要

普通高中是高等教育入学和义务教育结束的“中转站”,在普通高中学籍档案管理中,一方面需要从义务教育阶段调取高中所录取学生的学籍信息,另一方面又需要将考入大学的学生的学籍信息转入到录取的高校。而在传统模式下,学生的学籍档案主要是纸质形式,需要自己到就读的学校提取纸质学籍档案交于录取的学校,还会存在纸质档案遗失、缺失、涂改等情况,如此高校审核就会比较困难。如果是电子学籍的话,学籍档案就可以通过学籍档案专用网络平台进行“网签”,不仅可以提高学籍档案转接的效率,也避免了纸质档案遗失、缺失等情况的发生。

3-学籍档案管理多元化的需要

普通高中学生学籍档案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表彰惩处、党团员发展、课外实践活动等内容。随着教育改革和新课程的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不断丰富,学籍档案的内容也五花八门,各种学籍信息不断出现,需要处理的数据信息越来越多,传统的纸质学籍档案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下社会、教育部门、学校、家庭对档案多元化的需求。通过建设电子化学籍档案能够实现学生学籍信息的综合管理和资源共享,既能够满足教育部门、师生、家长填报、查阅学籍档案,还能够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情,充分发挥学籍档案的价值,为教育改革和新课程的实施提供帮助。

四、纸质学籍档案和电子学籍档案融合发展的建议

1-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从传统的单一纸质档案转变到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融合发展是目前学籍档案管理面临的重要挑战,因此必须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首先,要提升学籍档案管理人员的计算机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使其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以适应不断发展的信息化步伐,从而有效提升学籍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其次,要加强对教职员工的宣传和教育,让全体教职员工认识到纸质学籍档案和电子学籍档案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鼓励和提倡他们为学籍档案管理员提供电子版信息;最后,强化电子档案的安全意识,要充分认识到网络安全对电子档案的潜在威胁,按照流程操作,及时安装相应的杀毒软件、防火墙,同时档案管理人员在工作中要及时发现和排除计算机系统的安全隐患。

2-完善必要的软硬件设备

由于普通高中纸质档案和电子学籍档案融合发展的需要,所以必须完善必要的软硬件设备。一是要配备具有相应计算机水平的学籍档案人员来处理学籍档案电子化工作;二是要投入一定的财力购置相应的硬件设备和软件,如计算机、集打印和扫描以及存储为一体的设备、档案管理软件等,为学籍档案电子化工作做好后勤保障。

3-实现电子档案的资源共享

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利用率,充分发挥档案的价值。因此,在高中学籍档案数字化过程中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同时建立档案信息共享平台,可以满足师生及家长在信息查阅、调取等方面的需求。通过档案资源共享平台,师生查阅授权范围内的学籍信息,是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随着档案数字化发展,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查阅授权范围内的个人信息、学业成绩、成长情况,教师可以查阅所带班级的整体情况,可以根据学情制定教学计划。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籍档案电子化的利用率,还能更好地服务于师生,以达到学籍电子化的目的。

4-健全融合发展的规章制度

实现普通高中电子学籍档案和纸质学籍档案融合发展离不开完善的规章制度。只有健全科学、规范的规章制度,明确电子学籍档案和纸质学籍档案融合发展的责任与要求,才能够更好地促进二者的融合。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对学校提出具体要求,并制定融合发展的制度,为学校提供指导依据。学校在日常管理中要落实好学籍档案信息的纸质填写和电子录入工作,区别哪些工作是纸质、电子都需要的,哪些只需其中一种即可,这样就可以实现电子和纸质档案的同时保存。

5-加大学籍档案信息技术开发力度

信息化技术对高中学籍档案管理工作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高中学校应当积极关注信息化工作发展,针对当前信息化程度不足的问题,积极开发信息技术功能,并将这些功能应用到学籍档案管理工作中,提高其信息化程度,进而借助新功能来提高工作质量,强化档案管理水平。除信息储存功能以外,高中学校还可以在学籍档案管理工作中加入两项工作:一是学校可以引入智能技术,如人脸识别、身份证识别等,该项技术具有信息识别功能,借助该功能,档案管理系统可以自动完成信息录入、信息分类、信息分析等工作,一方面能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另一方面也保障了学籍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二是开发学籍档案管理的APP软件,APP软件不仅使用起来十分方便,还能向学生展示自己的学籍档案信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籍查询服务;此外,教师、家长可以根据档案信息,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动态,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成长。例如,教师、家长可以通过档案信息关注学生的最近表现,若发现其状态不佳,学习积极性不足,则可以积极引导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从而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

综上所述,纸质学籍档案和电子学籍档案都是十分重要的,不能顾此失彼。普通高中纸质学籍档案和电子学籍档案的融合发展,不仅可以有效避免其各自的缺陷,还可以为充分发挥学籍档案的价值起到良好的作用,促进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由此可见,二者的融合发展是当下普通高中学籍档案管理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朱爱卿.浅谈新形势下高中学籍档案管理[J].办公室业务,2019(16):154-155.

[2]褚丽娜.基层事业单位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的并存与融合管理[J].城建档案,2019(02):62-63.

高级档案范文7

新时期在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的情况下,高校管理工作也迎来了全新的局面,其中作为高校管理工作中一重要内容,基建档案管理工作也逐渐迸发出了新的发展,同时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在具体管理实践中所出现的具体问题,强化基建档案工作已成为高校管理过程中的一重大课题。

【关键词】

高校;基建档案管理;问题;对策

一、高校建设过程中基建档案管理的作用

(一)基建档案是高校建设管理过程中重要历史凭证。

高校基建档案对于一些工程设计类档案的信息采纳和提取,此类档案的最大特点就是可以重复利用,这一特点也是由工程类档案所具备的一种较强的通用性特征所决定的;比如竣工图,一些附属设施、一些具有相同标准的住宅和教室等等都可以充分使用同一份项目档案或者是在借助该项目档案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修改和完善。对于基建档案的重复使用,不仅有效地解决和减少了设计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加快了学校建设的进度,也促使设计质量和经济效益都得到了一定的程度的提高。

(二)高校建设过程中基建档案具有一定的增值作用。

在各类生产实践和经济活动中,对基建档案的有效利用都能够直接或间接地达到一种增值的效果。经过大量的实践,证明了基础设施档案与学校基础设施的维护与管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建设档案是工程项目维护和使用的重要参考依据;此外,建设档案对一些项目的扩建、改建或破坏的恢复工作,对基建档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对学校的发展和续建等工作基建档案发挥出了良好的参考作用。

基础设施档案可以给建筑商提供一个很好的启示。在建设设计实践过程,工作人员可通过查阅过去的相关资料档案,掌握充足的历史材料,进而来更好的对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项目的扩建以及工程图纸的设计等工作进行研究和探讨,有效利用之前的档案材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高校基建档案在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一)档案意识不强以及较低的档案编制质量。

对于备案,由于在了解基础设施管理人员和项目参与单位的差异和容易出现的一种文件系统和收集工作质量太低,还常常会有一种与档案规范要求严重不符的现象;在图纸设计过程中频频出现肆意丢放、保管不善、污染严重等不来那个现象,甚至还有部分文件经过多次的涂改已经无法准确辨识。

(二)由于分卷立卷的不清不楚,给相应的查阅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

在基建档案的管理工作中,部分管理人员由于对档案的来龙去脉没有一个足够清晰地认识,因此对于收集到的相关资料也就不会去及时的分类和整理,通常也都是持一种敷衍了事的心态,对档案资料进行简单的装订处理并随意的进行防治,因此档案资料的系统性和准确性以及成效性也就无法得到相应的保证,对档案质量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三)档案管理规范程度的低下。

在基建档案的管理,有一套严密的调控手段和约束机制严重缺失,导致相应的文件工作无法有效地实施和管理人员的敷衍、归档情况。

(四)人员素质和管理手段无法适应现代化管理的要求。

档案现代化的进程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呈现出了一种越来越快的趋势,无论是资金建设档案管理方法、管理理念还是相应的加工工艺和加工设备,相比于以往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在目前由于高校在硬件设施和档案管理人员技术素质等方面的不足,也同档案管理的现代化要求出现了很大的差距,严重影响到了基建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强化高校基建档案管理工作的对策分析

(一)更新观念,创新意识。

新时期,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在基础设施建设也出现了一种数量急剧增加。周期明显缩短的特点,基建档案庞大的数量也给当前的基建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对高校基建档案管理工作需要及时转变观念,并有效利用先进技术和设备,有效地提高基础设施档案管理部门的管理效率。使档案管理人员能够从传统的繁重的档案管理工作中解放出来,逐步实现变手工操作为计算机辅助操作的新形势。

(二)强化档案意识,健全档案管理机制。

为更好的推动基建档案管理工作,就要求相关领导要具备较强的档案管理意识,并将基建档案的管理工作纳入到工作计划,对其进行统一化的集中式管理,由此也给档案管理工作的现代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经多年的基建档案管理实践证明,领导的重视程度作为了做好基建档案管理工作的关键性因素。

(三)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加减档案管理工作对工作人员有着较高的专业性要求,它不仅需要管理人员要具备档案管理方面的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要具备基建管理方面的相应能力;对此可采取的措施有:1.学校针对基建档案管理人员要尽量多的组织一些知识技能培训活动,以便更好地帮助相关工作人员实现自身专业技能水平的不断提高;2.对于一些档案管理相关的专业性学科知识,管理人员要进行认真的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熟练的掌握计算机及其相关的自动化设备,促使其能够尽快的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信息开发者和档案管理者。

(四)逐步实现基建档案管理工作的网络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基建档案管理工作也逐渐的由最初的经验式管理过渡到现在的依靠先进科学技术进行的科学式管理阶段,需要将基建档案纳入到高校信息网络整体建设的范畴,促使基建档案的利用和管理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求。

结语

基建档案,属于高校基本建设的重要历史凭证,也是高校的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它是对高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真实反映,基建档案对于学校的发展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高校基建档案管理工作也理应受到足够的重视。

作者:张健刚 单位: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参考文献:

[1]程靖.高校基建档案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03:94-97.

高级档案范文8

关键词:高校二级学院;教学档案;信息化

当前我国高校的招生和毕业规模均已突破八百万,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百分之四十以上,正处于高教普及化发展的快车道。随着高校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为高校及其二级学院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高校的二级学院动辄几千人,已与以前普通大学的人数相当了。为了保障二级学院的正常教学运行,完善其教学档案管理建设势在必行。

一、保驾护航的作用

完善之前,首先我们要明晰二级学院教学档案管理的意义在那里。教学档案主要包括学院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等各个阶段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教师教学的教学大纲、教案、讲稿,学生考核的题库、试卷;为服务管理教师和学生而建立的个人信息数据库;为考核教学人员和学习人员而涉及的教师教学实施进度表、教学组织安排材料、考试分析,涉及学生的以学期为单位的学习成绩表和实习鉴定表等。这些材料内容反映了学院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是见证学院成长的重要材料。二级学院作为独立一级的教学管理单位,直接面对教师和学生。新教师引进前的知识能力认定,在职教师的校外培训或出国访学,离退休教师的社会福利认定等各方面工作都有肯能涉及需要学院出具相关证明材料。学生方面,不论是在校生还是毕业生需要的相关档案证明材料,直接接洽单位就是二级学院。因此,二级学院的档案管理对于正常教学人员保障和学生培养以及毕业生的求职就业都具有重要作用。教育部制定的一些针对高校的评估是为了提高学校的教育水平,其中针对各个学科的评估面对的就是二级学院。针对评估内容提供的审核材料,绝大部分都属于教学档案管理范围内的,都以教学档案作为评估依据[1]。由此可见,教学档案管理在体系高校教学质量方面的关键作用。教育教学改革是促进教育进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有益探索。教改实施除了要有相应的理论依据之外,还要做到有的放矢。如何做到有的放矢,首先需要找到以往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教学档案材料为分析以往教学不足提供了第一手的材料,可以说为教改提供了素材,正是由于对这些材料有针对性的分析,才能为教改的具体实施指明道路。

二、居安思危的意识

完善其教学档案管理建设势在必行,这话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作为一线工作人员已经明确认识到我们的不足。如果不能及时弥补其中不足,会对教学质量产生消极影响,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首先就是人员严重不足,很多二级学院根本没有配备教学档案管理人员。对于没有配备教学档案管理人员的学院,这类工作都是由教学秘书兼任的,教学秘书平时工作繁忙,没法专心整理并系统地管理学院教学运行、学籍、教学研究、教研活动、教师课程工作量、学生培养方案、学生成绩单、考试试卷、教学检查、毕业设计等一系列教师和学生教学档案。兼职档案管理人员一般都是合同制或短期聘任制员工,流动性大,不能保证教学档案管理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其次是制度不完善,教学档案管理是一项复杂、繁琐的工作。管理人员面对的是时间跨度大、涉及人员数量庞杂、种类繁复的材料,如何没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实在是不知从何入手。对于档案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档案管理存在很大的漏洞,这些都是档案管理中的巨大隐患。[2]针对教学档案的有层次的分类,对各类的具体内容的规定和管理办法,各类档案的保密度、保存期限以及保存方式,以上各方面都需要有明确规定,这样不仅方便于管理人员,也方便于使用人员。当前由于重视程度不够,各方面管理制度不完善,给教学运行和信息保存都带来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此外,在高校的发展中一些学院进行合并,导致档案资料的整合,各自为政的管理方式必然导致档案材料无法有效整合。再次就是信息化水平不够,当前是信息化时代,很多行业都实现了无纸化办公的形式,教学档案管理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如以往毕业生的一些证明材料需要到毕业学校开具,当前一些信息化和共享化水平较高的高校已经可以为毕业生网上提供证明材料,大大节省办事双方时间,同时也提供了工作效率。反观一些信息化水平不足的院校,由于纸质教学档案的保存不当,导致档案材料永久性损失的情况屡见不鲜。还有一些学院尽管对教学档案进行了信息化处理,但是由于配备的信息化设备落后、信息化处理不完备、信息化材料保存不科学等原因,导致信息化材料损失或材料利用率不高,未能发挥信息化应有的作用。最后就是关于教学档案管理经验的交流学习少。有些高校和院系已经建立了非常好的档案管理模式和信息化档案共享机制,针对管理经验的校际间交流,为这些宝贵的经验模式提供一个共同学习的平台,是一项非常必要的工作。

三、计出万全的努力

在明晰教学档案管理意义和当前工作不足的同时,笔者在总结个人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针对高校二级学院教学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一是加强人员配备。教学档案内容繁杂,种类丰富,对管理人员提出了较高要求,要求管理人员具有吃苦耐劳、细致认真的品质。因此,高校二级学院应该设定档案管理的专业岗位,聘用一些具有档案管理学专业知识的人员。对现已工作人员提供专业培训的机会,使其了解、掌握档案管理的相关知识,更好地为工作服务。二是完善制度建设。针对前文提到的不足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使工作人员和档案使用人员都能做到有据可依。制度建设同时也要做好制度宣传工作,让相关档案管理人员明晰制度内容,明确工作任务。此外,还要形成定期培训和考核的工作方式,建立科学合理的档案管理评价体系。这样就使档案管理工作做到了,制度完善、责任明确、考核合理等一系列的保障措施,达到从组织制度的完善性、档案保存的完整性、档案管理技术的创新性、档案应用的价值性、档案的保管与维护等五个层面进行指标建构的目的[3]。制度运行过程中也要不断总结经验、查缺补漏,对制度中存在的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进行必要、及时的修正。三是提高信息化建设。配备专项资金,为档案信息化设备购置和信息化系统开发提供支持。制定有效的管理制度,在与软件开发方充分沟通基础上,开发设计相应的教学档案管理信息化系统。在档案管理信息化系统应用之前,与软件开发人员协商,制定针对档案管理人员的专项培训。对于纸质档案材料过于丰富的情况,要聘用专门人员进行材料信息化和初期数据库的建设工作。最后,充分利用学校网络终端,向师生开放教学档案查询、检索等功能,提高教学档案的利用价值。四是加强经验交流。教学档案管理具有共性,校内二级学院间关于教学档案管理,完全可以进行充分的交流学习。这类学习交流不但要在一线工作人员之间,也有学院领导牵头,形成惯例并将其提升到一定高度,通过交流可以形成贯彻到全校的档案管理制度。校内二级学院有效交流基础上,形成好的机制,对高校教学档案管理起到示范作用的话,可以将其推广到高校之间。

四、结语

总之,教学档案管理是高校二级学院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完善档案管理制度基础,加强顶层设计,推进教学档案管理队伍专业化,提升教学档案管理水平是各学院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当前的主要任务和今后发展的目标。我们应该不断发挥创新精神,进一步钻研更加可行的措施,使教学档案管理能更好地服务师生、服务高校教育事业。

参考文献:

[1]张桦.浅析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对教学评估的作用[J].科学技术创新,2011(14).

[2]项念.浅议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档案管理科学化[J].改革与开放,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