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范例

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范文1

一些特殊的冷门专业已经逐渐具备较强的生命力和发展性,逐渐成为当今社会比较热门的艺术专业,如影视动画专业、舞台美术专业、游戏设计专业等,都在国民经济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既具备一定的高科技,又兼备一定的视觉艺术审美价值,带动着经济产业发展趋势,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前高等专业美术教育的基础教学基本上是一种中国传统艺术的延续或者对西方古典艺术的研究,其教学内容和艺术形式都缺乏教育方式的原创性和主动性,所以发展美术教育研究不同门类的美术专业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一方面,我们应该打破原有的教学观念,抓住特色与热门专业的优势,与相关学科专业相互融合,引导、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对艺术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四川美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通过实施开展“产、学、研”的教学模式,将艺术与社会实践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从实践中不断学习知识和总结经验,在动画设计专业领域创造出一套新型艺术类专业教学模式。中国美术学院探索设立综合绘画工作室,在“大美术”观念指导下,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多学科交叉式综合教育模式,以民族优秀文化为基础,运用多种材料进行创造和实践,创造出一条中西艺术文化相融合的教学道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承担了“国家广告设计职业标准”的制订与教学工作,从中探讨出一套广告设计专业的新型教学模式,培养了一批具有一定社会实践能力、具备全面的艺术修养的设计人才。如今,创新的“产、学、研”相结合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一种先锋的创新思路,通过实现资源整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速学科的发展。如,现在很多高校开设的动画专业就是紧密结合市场需求、产业需求,结合自身优势,将动漫人才培养试验区办为“产、学、研”教学模式的先锋榜样,拓展教学科目,完善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很多毕业生成为各地动画领域的专家、高级导演、管理人才及参与国际竞赛获得奖项的行业领跑者,部分毕业生成为全国各大高校启动动漫专业的骨干教师。

二、艺术教育在专业美术院校实践中的价值

英国艺术教育家赫伯•里德曾主张“艺术应为教育的基础”,“教育唯有运用艺术才能解脱人类心灵所受的压制,才能达成民主社会的教育目标——自我实现,完成团体的职分,才能真正为人类的未来带来幸福机运”。如果没有艺术教育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是不完整的。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最主要途径。教育不能够离开情感,情感是最能够打动和影响人情绪的方式,人与人之间需要情感去沟通,需要情感去建立感情的桥梁,艺术中同样需要倾注情感,才能变得丰富饱满,才能让艺术以情感人、以情动人。所以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艺术专业知识,更应该在艺术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热爱,丰富学生对艺术专业的情感,只有让学生先热爱自己的专业,才能使得他们更好地进行艺术创作,这种教育模式也是当今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

三、结语

艺术教育范文2

沈从文的小说以感性细腻著称,这种感性同样体现在他的艺术教育观上。他的知识体系源于感知,因此其艺术教育观是建立在重感知体验的基础上。由于他在工艺美术史学上造诣深厚,故而要求艺术教育要涉猎广泛,倚重史学。沈从文早年任教,后倾注半生精力于艺术史学研究。文章认为,他的艺术教育观对当今的设计教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沈从文;艺术教育;感知力

沈从文(1902-1988年)作为一个出身军旅、没有上过西式学堂的文人,完全是在旧式教育基础上依靠自身的勤奋和悟性有所成就的,这也影响到他对艺术教育的见解。在当时梁启超、蔡元培等人推动的教育改革浪潮下,他的很多观念看似偏于保守。上世纪30年代,正值学堂式教育发展初期,艺术教育体系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一些弊端,而沈从文看到了这些弊端,对当时国民政府“敷衍的不生不死的艺术教育”极为反感,作为文艺刊物的编辑,在文中他言辞激烈地认为“使艺术教育在一种鬼混情形中存在与发展,实为一般过去目前艺术家的习气观念所促成”。沈从文在上世纪30年代的言论,多以批判为主。然而,与当时其他热衷于针砭时弊的文人相比,沈从文的艺术教育观除了“贬”之外,还提出了一套明确的改良措施,并且身体力行地做出了探索,这表明他对中华民族艺术发展的责任感。与同时期的教育家梁启超、蔡元培、朱光潜等人的不同之处在于,沈从文并不是一个教育家,他的“得其自”“唯我”等艺术观点在于提高艺术家的个人修养,却很难在教育体系中进行推广,这也是他的名字并未位列中国艺术教育史中的重要原因。一个人艺术素养的形成来自于他成长的轨迹,沈从文自幼接触的湖南湘西凤凰地区的木雕、剪纸、皮影、染织等民间艺术,成为他艺术的启蒙。军旅期间,有机缘接触的大量瓷器古画为他的艺术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后期从事文物研究的经历又使其艺术造诣得到升华。沈从文的文论犀利直白,清晰明白地阐明观点,既不拐弯抹角也很少引经据典。

一、艺术感知力的教育

沈从文并没有受过系统的艺术教育,他于考古学上的深厚造诣与他大量地接触实物是分不开的。在《沈从文自传》中,他提到:“无事可作时,把那些旧画一轴一轴的取出,挂到壁间独自来鉴赏,或翻开《西清古鉴》《薛氏彝器钟鼎款识》这一类书,努力去从文字与形体上认识房中铜器的名称和价值。”这种实践性与文献资料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让沈从文获益良多,他在《沈从文自传》中说,“这就是说我从这方面对于这个民族在一日长长的年份中,用一片颜色,一把线,一块青铜或一堆泥土,以及一组文字,加上自己生命作成的种种艺术,皆得了一个初步普通的认识。”出于自己的经历,沈从文非常重视范例教学,并罗列了一个合格的图案教授应该具备的资源储备:“一千种花纸样子,一千种花布样子,一千种锦缎样子,一千种金石花纹图片,一千种具有历史或种族性艺术图片。”这并不是夸大其辞的说法,他在自己后期的文物工作中,便专注于这些资料的搜集整理,修编了多部艺术史,初衷便是为了丰富艺术教育的实例宝库。从感知觉的角度来说,停留在“看”的层面上是远远不够的。中国传统美术教育中“摹”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深层感知教育方式。历代书画大家,其启蒙阶段无一不由“摹”开始。但沈从文并不赞同机械地临摹,甚至是批判的:“眼看着那一群‘受业’对着‘老师’的画稿临摹时,真令人哭笑不得。”他提倡“观摹”,在其40年代创作的杂文中,他一再提出政府应该为美术系学生提供便利,让其可以在图书馆、博物馆等场所观摹原作,以经典为示范,同时可以比较古今中外不同风格的作品。沈从文自己是一位感知型的艺术家,他的创作很大程度依赖印象、直觉和想象。他曾经提出:“把中国石上的浮雕,砖上的镂雕,漆器上的堆漆与浮雕,以及木上的浮雕,与素描刻画,搜罗点实物,搜罗点图片,让想学习与有兴味学习的年轻人,多见识一点,知道运用各种材料,还有多少新路可走。”这很接近现代艺术教育中的多维度感知训练,不仅在视觉上,还在于通过触觉、听觉等其他感官对材质进行更近距离的了解。西方早在包豪斯(Bauhaus是德国魏玛市公立包豪斯学校StaatlichesBauhau的简称,后改称“设计学院”HochschulefürGestaltung)艺术教育时期就大量使用感知觉教学方法,让学生亲手触摸、加工各种不同的原材料,并把各种材质形态与音乐感觉进行联系。文学中将不同感官间体验相互沟通、联想的手法称之为“通感”。沈从文很注重各种感官的体验,他建议“用各种官能向自然中捕捉各种声音、颜色同气味”,他的文学作品也是“拿起这支笔,想写点我在这地面上二十年所过的日子,所见的人物,所听的声音,所嗅的气味;也就是说我真真实实所受的人生教育”。知觉有举一反三的属性,类似于文学中的“通感”手法,同样也可以用在视觉艺术中,瓦西里•康定斯基(ВасилийКандинский,1866—1944年)的抽象系列就是个中典范。艺术的表现力是互通的,沈从文在散文集《烛虚》中说:“表现——抽象美丽印象,文字不如绘画,绘画不如数学,数学似乎又不如音乐,因为大部分所谓‘印象动人’,就只有音乐。”他认为这种表现力的核心就是“抽象”,在散文《生命》中他异常感性地说:“我正在发疯。为抽象而发疯。我看到一些符号,一片形,一把线,一种无声的音乐,无文字的诗歌。我看到生命一种最完整的形式,这一切都在抽象中好好存在。”在沈从文看来,如果有了这种抽象,即使是一篇小文也能够让“读者灵魂中如有音乐”,从其他的艺术门类汲取营养,是让视觉艺术站得更高更远的手段。

二、以史为本的艺术创造力教育

沈从文不止一次地提到知识面的重要性,他说:“使学生把艺术眼光放宽,引远,且扩大他们的人格与感情,简直就不为从事艺术教育的人所注意。教画的兴味那么窄,知识那么少,教的有什么结果,就可想而知了。”他创办《艺术周刊》就是为了“一面将系统的介绍些外国作品与作家思想生活,一面将系统的介绍些中国东西。……这刊物的目的,只是使以后学艺术的,多少明白一点他所应学的范围很宽,可学的东西也不少”。因此,沈从文在自己创办的杂志中,邀请了很多声名斐然的大师撰写专题,“比如业已约过的专家,如容希白先生对于铜器花纹,徐中舒对于古陶器,郑振铎对于明清木刻画,梁思成、林徽因对于中国古建筑,郑颖孙对于音乐与园林布置,……秦宣夫诸先生的文章。”对于创新,沈从文坚持必须以史学为基础,他说:“创一派,走一新路,皆不能徒想抛开历史,却很可以运用历史。从事艺术的人,皆能认识清楚只有最善于运用现有各种遗产的艺术家,方能创造他自己时代的新纪录。”此观念与目前大部分艺术院校的理念是一致的。对于当时一些追随西方现代艺术的思潮,沈从文认为:“所谓现代艺术家者,对于这个民族在过去一份长长岁月中,用一片颜色,一把线,一块石头或一堆泥土,铜与玉,竹木与牙角,很强烈的注入自己生命意识作成的种种艺术品,有多少可以注意处,皆那么缺少注意,不知注意。各自既不能运用人类智慧光辉的遗产,却又只想陡然的在这块地面创造新的历史。”他注重艺术生长的土壤,正如他自己的文学的根永远都在湘西那块土地上一样。沈从文认为创作的动力是心灵的释放,这与他的文风是吻合的。他说:“训练学生之手与心,始足言美育,言艺教。”他认为心的训练与手的训练同样重要。对于训练的方法,沈从文这样诠释:“且必用哲学或历史,以及美术史各部门成就,先来教育为人师者之‘气度’‘眼光’,更重要事还是那个‘灵魂’。”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沈从文始终坚持人的心灵需要知识的滋养的观点。谈到对于学生的引导,沈从文说:“不让他们从多方面透彻理解传统,再有所取舍,有所综合,言创造,当然也就不免容易堕入虚空。”作为一个较为守旧的学者,沈从文自然有他的局限性,他提倡以史为鉴,去观摩仿照传统形式,却并未提到如何取舍,怎样综合应用,这是时代的限制。对于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徐悲鸿“西为中用”“艺术革新”的探索,沈从文言辞间颇不以为然,所以他坚持反对以素描课作为美术基础教育的手段。而对于传统工艺的美,沈从文的态度则近乎于膜拜:“美固无所不在,凡属造形,如用泛神情感去接近,即无不可见出其精巧处和完整处。”这固然是对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思想的肯定,却并没有站在蔡元培“美与德”那样的高度上进行研究分析。因此,笔者以为,沈从文是一位研究型的学者,而不是创造型的艺术家,正是因为他对传统形式研究的深入,才很难接受对传统有任何形式的颠覆。

三、非功利的艺术教育

沈从文曾一度反对学堂式的艺术教育,如他在《艺术教育》一文中所说:“这类学校的设立,与其说是为‘教育’,不如说是为‘点缀’。”他认为这种点缀式的艺术教育还不如传统艺术口传心授、一脉相传的形式,理由是:“各有它习惯的师承,从事者必具有兴味而又秉有坚苦卓绝之意志,辅以严格的训练,方能有所成就。植根厚,造诣深,成就当然特别大。”意思是,只有摒弃了一切利益驱使的兴趣才是最高艺术修养的动力,学堂式教育最大的弊端就是这种体制下带来的功利性。“一到艺术成为‘教育’,三年满师,便得自立门户,这一来可真糟了。”教育的“事功”由来已久,艺术教育则更甚,苏联马克思主义思想家普列汉诺夫(1856—1918年)就曾经说过:“文艺的功利性是普遍恒久地存在着的,任何一个政权,只要注意到艺术,自然就总是偏重于采取功利主义的艺术观。”在沈从文看来“事功”的对立面是“有情”。“艺术,它的作用就是能够给人一种正当无邪的愉快。”他认为艺术是率真的情感流露,一旦艺术屈从于功利,“艺术中千百年来的以个体为中心的追求完整,追求永恒的某种创造热情,某种创造基本动力,某种不大现实的狂妄理想被摧毁了。”他信奉艺术中的“唯我”,个体为中心的艺术自然不能产生于集体方式的培养。在《抽象的抒情》一文中,他很明确地指出艺术与其他学科不同:“也有它的特殊性,不适宜用同一方法,更不是‘揠苗助长’方法所能完成。”当然,学院式的艺术教育毕竟为艺术的传承提供了制度性的保障,沈从文后期也逐渐接受了这一点并积极地投身于对制度的完善。他说,这种“唯我为主的艺术家情感”是不大现实的狂妄理想。事实上,适当的功利性对艺术教育有促进作用,现今高校中的奖学金以及社会上很多设计奖项都带有功利性质,但它们对设计行业的正面作用有目共睹。不可否认,很多艺术从业人员起初的动机大多带有功利目的,但也不能忽视艺术本身的感召力,长期在艺术氛围中浸淫的人再如何功利也不能无动于衷。因此,“事功”和“有情”并非完全对立,重点在于教师的引导,从而最大可能地让学生体验到艺术的魅力,自发地产生艺术创造的动机。

结语

总的来说,沈从文的艺术教育观是朴实的,在他的文中罕有圣人之言,也很少出现西方哲学的痕迹,任何试图追溯他思想根源的尝试在他娓娓道来的文字前都显得牵强。这种“心之所感”“思之所得”全然凭着对生活的一腔热情,他一生执着于自己的本心,如他自己所说,是一匹“近于顽固不化的无从驯服的斑马”。这样由心而生的艺术教育思想如一股清流,虽不能形成滚滚浪潮,却独辟蹊径,另有一番风景。

作者:秦颂 单位: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沈从文.艺术周刊的诞生.沈从文全集第16卷[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

[2]沈从文.沈从文自传.沈从文全集第13卷[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

[3]沈从文.艺术教育.沈从文全集第16卷[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

[4]沈从文.烛虚.沈从文全集第12卷[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

[5]沈从文.生命.沈从文全集第12卷[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

[6]沈从文.试谈艺术与文化.沈从文全集第14卷[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

[7]沈从文.美与爱.沈从文全集第17卷[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

[8]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美学文选第2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艺术教育范文3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对艺术喜爱的儿童日益增多,艺术教育也受到高度重视。培养艺术能力是对儿童进行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重点应包括感知与体验、创造与表现和反思与评价这三个关键方面的内容,要把三者融为一体进行考虑,对儿童艺术能力的培养,通过深入挖掘三个方面对儿童艺术教育的影响,来提高儿童艺术教育教学的水平。

关键词:

艺术能力;儿童;艺术教育

艺术能力对儿童良好品格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对儿童进行艺术教育受到高度重视。培养艺术能力是对儿童进行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艺术教育的关键。笔者结合儿童艺术教育实践,就培养儿童的艺术能力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一、加深对艺术能力内涵和要素的理解

艺术能力是人们对艺术的理解与掌握程度,是精神世界与现实社会相结合的产物,是人们在掌握艺术知识的基础上,并对其吸收改造融入自己的思想,而形成的一种能力。体验与感知、表现与创造和评价与反思是构成艺术能力的三要素,这三个方面互相依托、互相渗透、相辅相成,艺术能力是人的一种内在潜能。所以,加深对艺术能力内涵的理解,能更好地把握和运用儿童艺术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要培养儿童的艺术能力就需要从这三个要素入手,才能提高儿童的综合艺术能力。要培养儿童的艺术能力,就要掌握艺术能力的组成要素。一体验与感知。体验与感知,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和过程。对艺术的感知是人们对艺术最初的一种体验,它是对事物的初步认识和了解,伴随认识的加深,人们就能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体验与感知两者互相影响、密不可分。体验与感知首先是对事物的外部特征的直观形象的认识与感受,在此过程中,是儿童各种感官对事物的认识。然后是通过其他因素的参与,经过深入的整合和思考形成一种独立的、内化的思想,这一过程就是体验。二表现与创造。表现与创造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高级阶段,人们通过对事物的接触与观察从而形成感知,再经过进一步吸收消化,完成体验过程,最后形成自己的独立思想和意识,这样的意识经过自己判断思考,并在此过程中不断进行完善与超越,最后用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就形成艺术作品。表现与创造是在体验与感知的基础上,经过理性的批判分析最后形成的。三是评价与反思。评价与反思是人们对体验与感知、表现与创造这两个过程进行不断的回顾与理解,对隐藏在体验与感知、表现与创造背后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和挖掘。了解哪些是积极的有利因素,能对艺术能力的培养起促进作用,哪些是负面的不利因素,会限制儿童艺术能力的发挥形养成,以及每一要素或过程会产生什么影响或结果都要清楚。评价与反思是对体验与感知、表现与创造更多追问、思考,正是通过不断的反思才使得体验与感知、表现与创造过程不断得到完善。

二、提高儿童艺术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艺术能力的培养,对儿童的学习与生活有着重要意义,它能够陶冶和升华儿童的心灵,培养儿童形成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首先,它能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让儿童从小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能让学生学会辨别善恶美丑、学会取舍,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能够学会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儿童阶段是其身心发育发展最佳时期,此时对儿童进行正确的审美引导,能有效减少不良因素对其思想品质的影响。让儿童懂得理解生活、欣赏生活和享受生活。二是能让儿童养成良好心态。通过培养儿童的艺术能力,能让儿童养成良好的心态,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能够消除消极情绪影响,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良好的心态能够使儿童快乐成长,提高其应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有利于儿童的全面发展。能让儿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丰富自己的情感,学会理智思考。三是发展儿童思维,激发儿童的创新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能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对于儿童的文化学习也到头重要,通过提升创新能力,让儿童能以更加科学的方法去学习知识,丰富和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激发儿童的创新灵感。

三、培养儿童艺术能力教育的启示

(一)在儿童艺术教育时注重加强文化教育

体验与感知是儿童认识世界的第一步,也是儿童艺术教育的关键步步骤,在儿童艺术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儿童艺术教育的综合性体验与感知。进行综合性感知与体验主要是指对儿童艺术教育和文化教育之间以及艺术教育和非文化教育之间进行综合性体验与感知。艺术教育和文化教育的综合性体验与感知是指对儿童的艺术教育要和文化课教育采取综合学习,在进行艺术教育教学中,要重视把艺术和文化课进行融合,将儿童的艺术能力培养融入到文化课的学习中,能提高文化课教学的有效性。在文化课学习中,也要顺应儿童对艺术感知与体验的需要,促进儿童体验与感知不断突破自身的限制,使对儿童的艺术教育不断改进和完善。

(二)合理选择和引导儿童对艺术语言学习

培养儿童的表现与创造能力,需要儿童把艺术知识加以吸收消化后,并融会贯通形成儿童自身的内在文化。在表现与创造这个阶段的学习中,虽然要求儿童掌握美术、舞蹈、音乐等多种艺术语言,但不是每一种艺术语言都能提高儿童的表现与创造能力。有些艺术语言由于使用不当,会对儿童的表现与创造能力的提高产生一定的反作用。

(三)积极引导儿童对艺术作品反思与评价

在儿童艺术教育教学中,对儿童艺术能力的评价与反思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儿童看到一件漂亮的艺术品时,由于儿童的单纯与率真常常会表现出一种特殊的表情、肢体动作或者脱口而说出赞美之词,这些表现都是儿童艺术能力的重要体现。对儿童艺术教育并不能仅限于此。在这个时候,教师应当引导儿童对艺术作品进行积极评论与反思,要让儿童知道这些艺术品好在哪里,什么地方与众不同,哪些特点和地方吸引了你,要引导儿童对艺术品做出评价,这就是不但要让儿童“知其然”而且还要让儿童“知其所以然”。

总之,要培养儿童的艺术能力,首先就需要教师提高对儿童培养艺术能力的重要性的认识,深入理解艺术能力的内涵,掌握艺术能力的三个要素,在艺术教育中注重与文化教育相结合,积极引导学生对艺术作品进行评价和反思,以此来全面综合培养儿童的艺术能力。

作者:何立健 单位: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五化镇总校

参考文献:

艺术教育范文4

(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磅礴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我区大力发展民族艺术教育的强大优势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1947年,是我国建立最早的少数民族自治区。我区所辖总面积约118万平方公里,人口2400余万,幅员辽阔,地广人稀,杂居着蒙、汉、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回、满、朝鲜等多个民族,历史文明悠久,民族艺术资源丰富。因此,在我区大力发展民族艺术教育,具有着得天独厚的强大优势。60多年来,我区的民族艺术教育事业经风沐雨,民族艺术人才层出不穷,为我区民族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筚路蓝缕,胼手胝足,披荆斩棘,呕心沥血,也为我们今天成为享誉全国的民族文化大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当前形势下,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优势,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底蕴,努力抢抓机遇,积极响应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建设民族文化大区并向民族文化强区迈进的热烈号召,真正实现民族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二)高等教育阶段,民族艺术教育工作彰显特色,成绩突出,硕果累累

以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为例,近几年来,该校的民族艺术教育和民族艺术人才培养工作敢于尝试,勇于创新,佳报频传,走出了一条民族艺术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崭新之路。2008年,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创办了“蒙古族青年合唱艺术人才培养基地班”,44个声音条件优越的蒙古族孩子被从牧区选拔上来,完全采用开放式、民族化、国际化的教学方法,目前已多次成功举办教学展示音乐会,反响强烈。2009年,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举办了“首届妥木斯油画创作研修班”,50余位实力派画家拜入“草原画派”领军人物妥木斯大师门下,再次入室研修。时隔一年,138幅草原油画精品隆重展出,令业界饱受震撼。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在开展民族艺术教育方面所做出的卓越努力,使得他(她)们已经走在了全区各高校的前列,为民族艺术教育工作在全区各高校的全面铺开,提供了先进、宝贵的经验,起到了典范与表率的作用。

(三)基础教育阶段,民族艺术教育工作举步维艰,进程缓慢,力度不够

笔者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针对全区20多所大学、中专、职业学院、中学小学和幼儿园的民族艺术教育开展现状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共计发放了3000多份问卷,收回2678份。其中,认为开展情况较好的占比例的三分之一,一般的占比例的三分之一,较差或完全没有的占比例的三分之一。从这些数据上我们不难看出,大部分学校对于民族艺术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口头上与文件上。对于升学率和学生考分的过度重视,使得他们的教育模式仍然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素质教育改革依然任重而道远。

二、发展民族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一)发展民族艺术教育,是建设民族文化大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与核心内容

2003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了“进一步加快我区文化发展,努力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战略号召,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这其中,大力发展民族艺术教育,加快民族艺术人才的培养,正是整个民族文化大区创建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与核心内容。打造、创建民族文化大区是一项长期、浩大、全面的系统工程,其目的就是要在全区各个文化艺术领域、各条文化艺术战线和各种民族文化艺术形态上,形成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繁荣局面,使得传统的草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相辉映,相互融合,从而赋予民族文化艺术以新的活力与风采。在此过程中,必须要有强大的人才支撑作为保障,而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教育。前文中,笔者所提到的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蒙古族青年合唱艺术人才培养基地班”的创立和“妥木斯油画创作研修班”的成功举办,以及准格尔旗民族中学马头琴教育的广泛开展,都为我们在民族艺术教育和民族艺术人才的培养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他(她)们的实践反复说明,若想确保民族文化艺术的薪火相传、绵延不断,必须在着力培养“高、精、尖”的民族文化艺术人才的同时,做好传统民族文化艺术的普及、宣传和推广工作。这一点,应该被奋战在我区各条文化艺术战线上的广大同仁深刻清醒地认识到。如此,必然会对我区的民族艺术教育,以及民族文化大区建设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二)发展民族艺术教育,是传承和创新民族文化的不竭动力

民族艺术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文化教育,它除了具有其他教育所具有的教育性、学术性等特点之外,还兼具民族性、历史性与传承性的特点。众所周知,任何一门艺术形态或艺术流派,若想长久地传承、发展下去,除了要保持自身鲜明、独到的艺术特点之外,还要顺应时代文化潮流,符合时代文化发展需求。简言之,就是要在保持自身独特性的同时,兼具时代性。比如,我们蒙古族传统的长调民歌,以其音调高亢、音域宽广、气息绵长而著称。但也恰恰是由于这一艺术特点或曰艺术要求,使得一些长调歌手在实践过程中急于扩展音域、盲目练唱高音,或者因为发声方法不科学、违背生理特点和艺术规律,或者因为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大量饮酒等,导致声带出现病变,从而断送掉了美好的艺术前途与生命。这些问题的出现,除了他(她)们自身的原因之外,其共性的因素就是忽略了科学的方法。因此,就有声乐教育专家提出,长调演唱要与美声唱法相结合。因为,美声唱法在数百年来的发展过程中,已被学术界普遍公认为是最为完善、最为科学的歌唱方法。需要指出的是,笔者对于这一观点也不尽赞同,在此不做深入探讨。以此为例,只是想说明,任何一门艺术形态或艺术流派,都不能因为保持自身所谓的“特点”和“韵味”,而忽视或者违背了科学的规律。推而广之,民族文化艺术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势必也要遵循这一原则和要求。如此“主动”或者“被迫着”,在发展民族艺术教育的过程中,自然也就实现了“创新”。

(三)发展民族艺术教育,是增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大助力

我们国家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社会主义大家庭。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民族问题,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和睦与进步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建国60多年来,党和政府始终注重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加大对民族地区的物质、政策扶持力度,使得民族地区的面貌焕然一新,各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践证明,我们的民族政策是科学人道的,是卓有成效的,是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打着“文化”的旗号,借助各种艺术载体和艺术形式的包装,大肆宣扬西方资产阶级的道德观、价值观,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形成了严峻的威胁与挑战。甚至不惜以支持境外反动势力、遭受国际舆论指责与戕伐为代价,妄图对我实行和平演变阴谋。面对此种现实情形,加快发展民族艺术教育,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化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进一步激发爱国热情就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具有着重大、深远的政治意义。

三、加快我区民族艺术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

结合以上几方面的分析与论述,笔者认为加快我区民族艺术教育发展,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继续加大资金、人才的投入力度,为民族艺术教育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2)充分利用媒体平台,加大宣传力度,在全区社会各界广泛掀起民族艺术的欣赏、学习热潮,培养受众群体。

艺术教育范文5

 

从1919年的德国包豪斯艺术设计学校的建立到如今已经是设计革命时代的21世纪,艺术设计正作为一门应用科学承载着科技、艺术与文化,并成为协调个人与社会、生产与消费之间的重要手段。我国艺术设计教育起步稍晚,且早期的艺术设计教育只是美术教育的延伸,并非真正的艺术设计教育。1998年7月,教育部将原属于“工艺美术设计”的七个专业从美术学科中独立出来合并成一个专业,称之为“艺术设计专业”,至此,中国艺术设计教育迎来发展的春天。   近年来随着艺术设计人才市场对毕业生需求量的增加,以及一些工科院校为丰富学校的专业学科建设,各大工科院校也纷纷开始扩充专业、进行艺术类招生,相继开设艺术设计专业。这些学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往往针对自身办学特点和自身优势,注重工艺与专业技术训练,几年以来也为国内需要此种艺术设计人才的企业提供了大量人才。此类工科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也逐渐发展成为我国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工科类院校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   1.专业设置现状。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独立性、综合性强的学科,专业内容比较广泛,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市场等诸多方面因素。根据艺术设计专业的这样的特征,工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方向各具特色。   一部分院校从专业的交叉性与边缘性着手,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如陕西科技大学的景观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就是从风景园林专业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交叉而来。专业成立初期经历了不少困难,师资匮乏、办学软硬件简陋,发展过程中经历着课程体系的调整,从以室内设计为主的环境艺术设计至今以景观与环境艺术设计为主体的人居环境设计。正因为这种专业发展的前瞻性,随着师资力量的逐步壮大,如今该专业获批“部级特色专业”(A)类,堪称奇迹。   还有一部分院校抓住特色与热门专业的优势再融合相关学科专业,形成市场经济发展中急需的专业门类,如有些工科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出一批懂美术、会设计、识材料、能报价的一专多能型全新设计人才,因为学生在校期间就到装修施工工地学习了建筑学、材料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和技能,如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该专业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建设专业,专业教师在课程中模拟装饰公司实训,承接各类装饰工程项目设计并具体实施,学生在校期间也自主承接和进行项目设计,显示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极强社会服务能力。   2.专业培养目标定位。艺术设计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让学生在经过培养后应达到应有的知识、技能水平和素质标准,即按照市场的需求导向,培养具有较高层次艺术素养,在艺术设计领域具有创造性的毕业生。   工科类院校的办学定位是在考虑自身学科属性、结构、办学特色后决定的,多数是以工学为主、文理为辅,多学科协调发展,培养应用实践型高级专门人才。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具有明显的实践应用特色,尤其注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意识、工程素质。艺术设计类专业作为工科院校专业学科体系的一个新支撑点,在充分考虑艺术设计教育的实际情况和艺术设计专业体系的基础上,以“艺术专业为主体,融合工科之优势”为定位思想确立了类似“懂科学,有创新,懂艺术,有技术”的培养目标,力争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科学创新精神、人文技术素养的高素质艺术设计领域人才,以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要求。   二、工科类院校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对艺术设计类专业重视不够。在工科类院校中,艺术设计教育是新生发展力量,与传统优势学科、重点发展学科的地位无法匹敌,一些学校领导不重视、不了解这一领域。学校领导的不重视会导致专业发展的速度缓慢,逐渐落后与院校中其他专业,在学科建设中,有逐渐作为次要专业被边缘化的发展趋势。具体表现在优秀人才引进乏力、教育科研发展不足、专业发展后劲缺乏。其实,在工科院校开展艺术设计类专业建设对增强校园文化建设有着显而易见的作用,可以活跃院校学术气氛、提高审美鉴赏水平。最终能够达到工科院校开设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初衷,即培养社会急需的艺术设计专业优秀人才,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为工科院校的专业体系建设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2.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中国的艺术教育起步稍晚,早起能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的院校数量有限,只有少数几个,如中央美院和无锡轻工学院,这是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先天不足,很难弥补。   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大部分工科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招聘不到工艺美术院校设计专业毕业的高学历教师,招聘到的大部分是毕业于美术院校的人才,这些人才专业学习期间大都是学习纯美术方向的。他们多数因为纯美术方向就业困难,往往是在经过短期的进修、培训或自学后转入艺术设计类方向的。而毕业与工艺美术院校设计专业的师资人才比纯美术类专业的毕业生更适合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师资,因为他们有较好的艺术设计基础和实践能力。但这类师资人数有限,往往就业情况较好,有从事教育行业选择倾向的都会选择更有发展前景的美术类院校。此外,由于艺术设计类行业自身特点,艺术设计从业人员在企业的收入远远高于在教育行业的从业人员,一个企业实际项目的收入可能会是一个教育行业从业人员年薪的数倍甚至十倍。这使院校在吸引艺术设计人才的过程中困难重重,再在院校引进师资力量不足的压力下,会出现工科类院校引进艺术设计类人才不计质量的现象。最终导致恶性循环,致使艺术设计教育质量下降,整体教育水平滞后。   3.教育、科研设备不齐全。艺术设计教育本身就是实践性强、动手能力要求高的专业,再结合工科院校注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意识、工程素质的实践应用特色,工科类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教育、科研设备实力支撑。但目前实际情况却是大部分工科院校对开设的艺术设计专业在教育科研资金投入上不充足,实践实训设备不齐全,学生只能学习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不能参与专业项目的实际运作。#p#分页标题#e#   目前这已经成为工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科体系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阻碍因素。

艺术教育范文6

心理资本的概念是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心理学家路桑斯在研究积极组织行为学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指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心理资本主要有二维说、三维说、四维说等。随着研究的进展,心理资本四维说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路桑斯认为心理资本的四个维度是希望、乐观、自我效能感和韧性。路桑斯的这一观点得到许多研究者的验证。本文以四维说为理论依据,从心理资本的四维度视角研究艺术教育优化策略。

二、当前艺术教育模式下学生心理资本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生涯教育不全面,致使学生遇事缺乏希望

由于艺术类专业没有固定的就业方向,大部分艺术类大学生不知道自己想从事什么工作,能做什么工作以及怎样工作。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没有合理的规划,对未来没有很高的期望。很多艺术类大学生在遇到困难时习惯寻求亲友的帮助,并不主动思考解决方式,缺乏希望感。

(二)学校不注重学生情绪调节控制,导致学生面对困难较为悲观

当前我国艺术教育过于注重专业技能的提高,而忽略学生情绪的调节控制,致使学生由于一件作品没做好,或者一次比赛失利就对自己的未来产生悲观情绪。很多学生在无法完成任务时认为是自己能力有限,从而丧失了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斗志。这样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更不利于艺术教育水平的提高。

(三)校园环境较为单一,导致自我效能感较低

由于艺术教育专业性强,对文化课要求较低,导致当前教育方式下学生的知识储备不充分,艺术专业技能提升难度较大,致使学生没有足够勇气超越自我。同时由于当前的就业形势使艺术类大学生感到较大的压力,他们普遍对自己评价偏低。

(四)锻炼韧性活动少,学生遇困难易放弃

当前的艺术教育对学生韧性等关注度不高,使得一些艺术院校对与锻炼学生韧性活动组织较少。学生在经历挫折后难以自拔,心理恢复周期较长,有的甚至停止积极进取,降低自己的追求,随遇而安。这种韧性不足的表现影响了艺术类大学生的正常生活和未来发展,严重影响艺术教育水平。

三、心理资本视角下的艺术教育策略

(一)帮助学生确立切实可行的目标

切实可行的目标可以提升艺术类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使艺术类大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和向往,增强学生努力追求目标过程中的韧性。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增强艺术类大学生动机和行动力的重要保证。学校就业指导处教师应帮助学生依照自己的客观条件调整就业期望和就业观念。教师要帮学生分析实现目标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并提前思考解决办法。同时让学生清楚实现目标不只有一条途径,引导学生思考多种达到目标的方式,锻炼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学生,教师要积极鼓励,促进学生继续发展进步。

(二)给予艺术类大学生更多的社会支持

艺术院校应为艺术类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增强艺术类大学生的冒险精神,提高他们的独立工作能力和社交能力。学校可以尝试给学生开设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基础等方面的课程,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可以将学生管理工作分散到各个教师身上,以提高学生辅导工作的针对性。此外,应多组织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活动,解答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求职中的问题,分析就业形势和专业发展趋势,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通过积极的自我暗示提高安全感和自我效能感。

(三)构建全面培养的校园环境

首先,要改革陈旧老套的艺术类大学生培养方案,给予艺术类大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高校应将固定的教育制度改变为随着艺术类学生个人情况和社会需求而进行调整的动态教育制度。让艺术类学生在充分了解课程所适用的职业范围的基础上,进行自主选择,这有利于增加专业学习的灵活性,减少职业规划的盲目性。其次,要更重视对艺术类大学生基础文化的培养。艺术类大学生本身文化基础相对较弱,在高校课程设计中要重视文化课的教育,让艺术类大学生充分了解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再次,要多组织校园活动,促进艺术类大学生心理资本开发。艺术类大学生需要比科研型学生更了解社会环境。艺术院校应多组织校园活动,挖掘艺术类大学生各方面的潜能。

(四)丰富艺术类大学生的经历

改变艺术类大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使艺术类大学的课堂变为研究型学习的课堂,教师负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形成互相讨论的课堂氛围。这样有助于在相互协作中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增强克服困难的毅力。同时,就业实训和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艺术类大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增加阅历和增长知识。学校应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在专业相关领域的实习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锤炼专业技能,提高对自己专业技能的认知度和自信心。

四、结语

艺术教育范文7

一、(略)

二、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艺术教育现状分析

1.当前教育体制下的漏洞给艺术教育带来的影响

在素质教育的倡导下,我国的教育体制得到了改善,但在改善的过程中,仍然出现了许多的漏洞,这些漏洞给艺术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同时,由于上述的“应试教育”观念还没有被摒弃,也加深了国人对于艺术的成见,认为“艺术不能当饭吃”,这无疑是一种错误的思想,但在现今教育体制所存在的漏洞下,这种观念无疑是扩散得最快的。国家虽然提出了素质教育的口号,但就我国现今国情来说,要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是一个艰难而又漫长的过程。

因为,要从根本上实现素质教育,摆脱应试教育,就必须对我国考试制度全方位的改革,且必须建立在有足够的教育资源的基础上。然而,就我国目前现状来说,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剧增,我国的教育资源则显得愈发紧缺了。尤其在考试制度已经成为了社会公平竞争的最主要体现的今天,要相对考试制度作全方位的改革,则更加不可能。国家所能做的,只是通过课标的改革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这就给以了学校重蹈应试教育的理由了:升学率是学校维持办学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教职人员继续从业的一个重要保障,虽然新课标的出台能够给以学生比以往课标更多的思考空间,但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往往会以各式各样的方法变相地化“思考”为“记忆”,让学生在还没有完全理解题目的前提下就能够达到考点的要求,这是一种变相的应试教育手段,也是学校与学校之间竞争的一种方式,由此,也凸显了我国教育资源的严重不足。这样的教育体制下,要想让艺术教育事业落实素质教育方针,响应素质教育口号,就举步维艰了。这是艺术教育的现状,也是现今艺术教育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我国艺术教育目的性混淆

我国教职人员在进行艺术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往往会混淆了艺术教育的目的性。这也是由于我国艺术教育事业仍处于初步状态所造成的。大部分的艺术教育人员并没有明确的目的性,且在教育制度的漏洞下,部分的艺术教育从业人员经过专业的教育资格培训后并没有将所学的理论转化为实际,这就给艺术教育工作的成效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艺术教育目的性的混淆主要原因在于教职人员常常把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到艺术教育中去,却又往往没有划清艺术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的界限,甚至有部分的教职人员将艺术教育工作当做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一部分来进行,主次不分,让整个艺术教育充满着“政治味”。

诚然,将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到艺术教育中也是一种能够提高学生整体艺术素养的方式,但这必须是在思想道德教育能够突显出艺术教育本身意义的前提下进行的。此外,将艺术当做是一种技能的培养也是现今教职人员将艺术教育目的性混淆的主要体现。同时,很多高考艺术生从小并未接触过音乐,只是因为艺考文化课分数要求低,录取比例高,所以在高二甚至高三才开始恶补音乐。然后这样循环,这些低门槛进入大学的艺考生再出来从事音乐教育,也会对艺术工作造成困难,混淆音乐教学的目的性。所以,对于普通艺术教育来说,照搬专业艺术教育的一整套教学方法,也就只能培养出少数懂得技法的“匠人”,而不是具有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的“文化人”。

艺术教育范文8

中国美术学院周武教授简要介绍了学院的陶艺教育沿革、教育理念以及本科生、研究生不同层次的培养方式和创作实践情况。中国美术学院是我国最早开设陶艺专业的高校之一,几十年来以邓白、陈淞贤为代表的老一代陶艺家,以刘正、周武、戴雨享等为代表的新一代陶艺家为推动中国美术学院的陶艺教育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使得中国美术学院目前已成为全国高校陶艺教育的重镇。周武教授重点介绍了中国美术学院陶艺专业毕业创作的一些做法。上世纪80、90年代以前,和大多数高等院校一样,中国美术学院的陶艺专业缺少基础设备和设施,一些陶瓷材料和成型工艺课只能以画设计图纸为主,当然,毕业创作也自然被受到一些限制。近年来,经多年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以及和西方艺术院校的学术交流,使得师生们的学术视野逐渐开阔,因此课程也渐渐得以充实。最终落实到毕业创作上,他们是这样思考并实践的:第一是目的与认识问题。中国美术学院在陶艺专业的毕业创作中,要求学生能综合展现四年学习阶段的所学、所思,并通过创作实验与探索,寻找自己的表现语言,综合体现自身的艺术素养与创作能力。需要学生在充分认识材料、工艺以及专业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生活感受和自己关注的问题,自主拟定选题,制造一套或一个系列具有一定学术内涵的陶瓷艺术作品。第二是独立与原创问题。如何做到在毕业创作中能进行自主创作和坚持作品的原创性,中国美术学院注重让学生尝试通过把陶艺创作设计从纸面中解放出来,淡化固有的惰性思维,改变以往依据图纸进行陶艺造型立体化放大的单一模式,强化图纸与实验制作相融合的学院派陶瓷艺术教学方法,让学生直接面对陶瓷材料和制作工艺进行思考和创作,通过实践发现创作的乐趣,激活创作的语言。第三是选题与观察问题。周武教授强调:科学的选题应该建立在认识的基础上,而认识源于观察。学生往往对专业创作选题缺乏认识,时常觉得迷茫。因此需要专业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启发他们观察周围的事物、经典作品等。随着知识的积累、涵养的提高,就会体味到文脉、历史和经典的重要性。当问题看不清楚时,你要从问题的根源处思考,其关键是如何学会观察。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经过凝练可以陶冶心灵升华为人们的精神食粮。对于陶艺教学中的技艺与观念问题,一些专家认为这是当今我国陶艺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南京艺术学院陆斌教授认为:长期以来,技术教育虽然是陶艺专业的主要内容,但主要是技艺的传承,而在新的时代和艺术背景之下,技艺对于陶瓷艺术来说却有更多的意味。而所谓的“观念”在当代则可谓是艺术的核心问题。梳理技艺与观念之间的关系,必须从探究陶瓷技术教学的方式方法,认识陶艺创作中当代艺术观念的地位与作用入手。

  南京艺术学院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在本科陶艺专业的课程中安排有紫砂成型工艺的内容,即参照紫砂工厂学徒制的方式上课,将传统工艺引入大学课堂,试图跨跃狭隘的地域和师徒间传承的界限,无论在传承与发扬传统工艺文化或将传统工艺运用与实践于教学上都是有现实意义的。但对于大学陶艺课程教学而言由于传统的紫砂成型工艺过于复杂与严谨,在学习时间和课程目标上均有冲突,因此大学课程中的泥片成型课程并非单纯的紫砂成型工艺的教学,而是应该在借鉴紫砂成型工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陶艺教学的特点,合理简化操作程序,突出泥片成型的独特语言与陶艺追求个性化的要求,将泥片成型变为规范的成型基础课教学。近几年来,南京艺术学院泥片成型技术课程的实践,一方面以规范的紫砂壶制作技艺传授为基础,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在泥片质感、肌理、装饰等方面进行新的尝试。例如学生作品“时间寓言”,其体量达到两米高,是在泥片成型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肌理处理,其方式和宜兴花货的工艺处理方式十分相似,但在化妆土的使用上又有作者的独特之处,从而使作品中朽木的质感特征表现得非常到位。同样,关于陶艺教学中技艺传授问题,南京师范大学黄金谷老师则有自己的看法,他说:在陶艺的技艺教学中除了必要的技法演示外,还可以有意识地将技艺的传授融入到设计课题中,提出一些老师和学生都没有尝试过的题材与对象。技艺的目的旨在表现出艺术创作的趣味,学生将会思考如何通过创新的手段得到理想的艺术效果。让学生和老师在共同探讨与交流中完成作品,避免老师因表现出对创作过程太熟悉而让学生失去思考的锻炼机会。面对丰富的现代材料,陶艺家需要做的是利用材料的可塑性表达情感,他不一定要十分了解物质现象发生的原理,但一定要学会使技术转化为艺术语言的能力,让技术产生情感表现的价值。相比较而言,我们的陶艺基础技术教学还很不到位,陶艺成型和装饰技术教学的状况相对较好。学生对陶土原料、釉料配制及烧制技术的了解甚少,往往不知道原来陶土也要通过精心配制才能产生不同的表达价值。至于釉的创造和烧成经验的积累,对于目前的陶艺教育更是薄弱的环节,无形中限制了陶艺创作的潜能与效果。大家使用大致相同的陶土和釉料,在类似的烧制方法下,作品的个性风格自然就拉不开距离,让人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景德镇陶瓷学院是我国唯一的一所本科陶瓷专业院校,其陶艺教育和陶艺创作在国内外都具有重大的影响。金文伟教授从在加拿大和法国当访问学者的经历出发,介绍西方陶艺教育的体系和特点,并从技术美学和哲学切入,阐释西方陶艺教育在更宽泛层面上的意义。如在技术教育中以哲学思辨的方式去探究拉坯速度、力量与平衡的关系,陶艺制作过程中的宗教意义的认识,如何寻找观念与技术的平衡点,对泥的哲学阐释包括泥与社会、文化、人性和自然的关系等等。艺术观念产生的源泉、发展的过程、实现的途径和手段等等,看似罗列了一堆概念,实则是反映了我国陶艺家对泥与火、观念与技术等深层次问题的哲学思考,是对社会、对生命的一种体验。金文伟教授认为泥与火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媒介,拉坯、施釉也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而是要更多地赋予它一种人文关怀。金文伟还提出:我们的陶艺教育要尽快使学生适应国际化,他认为在未来陶瓷设计领域,引领潮流的不再是生产企业,而是在国际上不断推出新产品、新理念的营销公司,每个公司推出的理念都反映了国际设计大师对未来陶瓷市场的构想。随着网上商店购物的开展,全球资源的便捷利用,各种新兴行业正步入市场。陶瓷业是一个传统的行业,在这一领域生产企业已风光不再,代之而起的是营销网络控制下的新企业模式,因此新的合作模式也应运而生。而在当今网络信息时代,团队的合作精神必须在教学中得到重视和提倡,核心就是让艺术家、设计师和陶艺工艺研究人员相互交流与沟通。

  江南大学的徐诚一教授多年来一直关注宜兴传统紫砂艺术的发展。他认为:从20世纪中期开始在传统陶艺现代转型的中国陶瓷文化历史演变中,发生重要影响作用的当推国内众多艺术院校。宜兴紫砂壶艺近现代的历史发展,直接或间接受到国内众多艺术院校的作用与影响。解放前,无锡美术专业学校曾对传统紫砂壶艺的现代启蒙与转型发展直接或间接的产生重要影响。建国以后,中国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江南大学设计学院、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等院系都在宜兴陶瓷产区建立合作交流与创作实习基地,使学院陶艺学科建设得以支撑和发展。景德镇陶瓷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等院校的众多陶艺名家教授来宜兴创作交流,直接影响传统紫砂陶艺的现代转型。在陶瓷艺术创作的技能、理念与精神上,力图把现代陶艺的观念与语言形式融会贯通,使学院与陶瓷产区发生良性互动。地处紫砂陶发源地的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陶艺系与江南大学设计学院陶艺工作室在现代陶艺教学定位上,基于学院与地域资源背景的考虑,提出现代紫砂陶塑这一创作理念,是这二所学院陶艺教学依托本土紫砂媒材,在现代紫砂陶塑创作探索中谋求转型与创新。应该看到,原有的创作理念与工艺方式已难以适应紫砂陶艺的发展需求,亟需探索新的语言形式,开辟新的表现路径。具有院校背景的现代紫砂陶塑创作群体无疑给依赖经验和功力的传统陶塑工艺带来新的转机,犹如紫砂壶艺发展中无数文人雅士与艺术家群体的参与融入并产生的积极影响一样,对于学院陶艺教学实践和传统紫砂陶塑工艺的现代转型与发展无疑是一种双赢,这种转型使紫砂陶塑具有更加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与现代语言。传统陶瓷产区与本地区艺术院校彼此相互作用影响,构成了学院陶艺平台资源与传统陶瓷产区产业融会贯通、共同发展的人文生态景观。西安美术学院虽地处我国西北地区,但深厚的文脉、丰富的资源为西安美院的陶艺教育造就了与众不同的特色。李黎老师对西安美院现代陶艺教育坚持走地域化发展道路的情况介绍,令与会者颇感认同。李黎老师的发言始终强调二点:第一是重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就像水与树的关系一样,传统陶瓷是水,是养料,而现代陶艺则是大树,水土肥沃,大树必然长得茂盛。由于坚持这样的理念,所以他们的陶艺教学在低年级时会经常让学生到陕西博物院、茂陵博物馆、昭陵博物馆、法门寺博物馆等场所去感受经典作品,滋养艺术灵性。至高年级则要求学生深入耀州窑、富平陶艺村等作田野考察,体验民间陶艺的工艺、审美和市场氛围等。第二,走特色发展之路,强调地域性特征,让西安的陶艺教育和创作有别于宜兴或景德镇的陶艺教育,因为其与众不同的地域文化、工艺材料和艺术观念所致。就像石鲁、何海霞之山水画绝不可与李可染、傅抱石、陆俨少之山水画相提并论一样。

二、高职教育:在地域文化与课程建设之间形成合力

与本科陶艺教育有别的是,我国设陶艺专业的职业院校全部都是办在各陶瓷产区的。如宜兴产区的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德化产区的泉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景德镇产区的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唐山产区的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淄博产区的淄博职业技术学院等等都是因陶因瓷而生、因陶因瓷而兴,所以它们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教育思想、课程设置等无不深深带有浓重的地方文化特色,从材质到工艺、从技术到观念都与地方文化休戚共生、密切相连。由于它们的办学定位原因,使职业院校的办学者会更多地关注课程体系的构建、项目课程的教学、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等“教育技术”问题,而少了一些本科院校“观念”、“语境”、“实验性”等“纯学术”的意味。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的李文跃教授认为:高职陶瓷艺术教育应突出技术、技能与应用性特点,并以就业为导向。应有别于本科教育模式和教育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些尝试:

(1)构建符合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体系,按高职院校陶艺设计人才培养目标来统领专业改革和课程建设,使其更具有可操作性,如解决好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脱节的问题,把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学生技能性与应用性综合能力作为陶瓷艺术设计教学的切入点,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相融性、结合性和可操作性。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内容为中心的课堂文化,实现理论、实践、创意一体化。

(2)构建符合高职教育规律的课程体系与模式是为重要。传统的陶艺教育历来重视“双基”教育,即将专业学习人为地分割成专业基础知识课程与专业基础技能训练课程两个部分,忽视对学生兴趣和创新技术、技能的引导和培养,把学生的爱好与兴趣长期拒在陶瓷艺术创作的天地之外,这是高职陶艺专业学生缺乏创作能力的重要原因。所以要从职业性、岗位性出发,注重基础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教学的衔接与整合。

(3)要以教学大纲为参考,以陶瓷行业的新设计、新工艺、新材料为内容,精心设计教案,并改变传统的单向授课方式,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展开教学,把理论讲授、多媒体教学演示、教学讨论、市场调研、案例教学、实训操作和企业考察实习全部有机地贯穿起来,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创造性。

(4)要进一步加强和充实陶瓷艺术创作课程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应用各种陶瓷艺术表现方法、陶瓷艺术表现形式和装饰材料进行表现与创作,并用较短的时间学会用不同的方法驾驭工艺与材料,进行多样化、小型化的实用陶瓷艺术作品创作,在此基础上再求精、求深,进一步了解不同的创作风格和创意,学会欣赏各种陶瓷艺术作品,形成高职院校陶瓷艺术教育课程“一专多能”的特色。

(5)除了要提高学生的基本设计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陶艺教学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我们在传授制作经验与方法的同时,应更加侧重于学生艺术创造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时能发挥各种潜能及创造力。同时提高实践实训类课程的分值,使陶艺教育更具科学性和时代特点。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职业类艺术院校,其办学理念新、文化积淀深,在国内院校中享有较高声誉。

  陶艺专业在具有较深学术背景和丰富创作实践经验的沛雪立教授主持下,在不长的办学时间内,遵循把学术交流活动及科研活动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的原则,把教学成果以参加学术性展览和商业性展会的形式推向社会,让交流中反馈的有益信息及时融入教学内容之中,使教学从观念、内容到方法得到不断充实、调整与提高。在他们的课程教学中,教学内容和过程一般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专业认识。即有重点、分层次地介绍陶瓷艺术的特征、发展状况以及传统陶瓷艺术与现代陶艺的关系、区别。讲授工艺技术与艺术表现的关系和实际运用方法。同时要求学生大量阅读各类图书资料,从历代传统陶瓷到中外现代陶艺以及其它门类的艺术资料都有所涉猎,并以绘图的形式记录典型性的陶艺作品,使学生对陶艺的艺术特征和表达方式有一定程度的感性认识,以使学生能够尽快地进入专业状态。第二阶段是工艺技术学习和技法训练。要求学生学习并初步掌握泥料、釉料配制、成型、烧制等工艺技术,在此基础上进行作业练习。形式内容不限,但要求按主题进行创作,形式感要强,有趣味和个性,并有一定的合理性。具体方法是首先让学生们按大主题要求自由发挥,大量捏制小泥稿,然后逐一进行辅导。从学生任意捏制的小泥稿中发现有意义的因素,并加以引导、发展而成为作品。期间也有针对性地穿插一些对经典传统陶瓷器的临摹。地处北方的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长期立足我国骨质瓷生产基地,注重校企合作,培养为日用瓷生产企业适用的陶瓷专门人才。论坛上,王联翔教授重点介绍了他们学院是如何做好依托校办企业培养专门人才这篇文章。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较早启动了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以强化实践教学和技能培养为重点教育的教学改革工作,确立了能力本位、学生主体的教改思想,统筹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以校内实训工厂———唐山美术瓷厂和引进企业———金方圆骨质瓷制造有限公司以及唐山地区一批陶瓷企业为平台,构建了具有现代职教特色的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并实施了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方法,采取客观、科学的第三方评价方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具体地来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大一时期为走岗实习阶段,学生在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同时,还要实行校内集中授课与走岗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学习,去车间认识设备、原料、成型、注浆、磨具、装饰、烧成、彩烤等工序的工艺及管理;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为专业学习奠定基础。大二时期为贴岗实习阶段,即充分利用实习工厂开辟第二课堂,采取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现场授课的形式,培养学生通用专业技能,把实际生产项目引入课堂,由专任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负责授课,学生在进行生产性实训的同时完成贴岗实习项目内容。大三时期为顶岗实习阶段,其中第五学期在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结合生产性的工作任务开展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使学生初步具备与岗位对接的能力;第六学期,在陶瓷企业的不同工作岗位进行顶岗实习,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结合实际工作开展毕业实践,完成毕业设计。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的陶艺教育跨越了50余年,获得丰富的成功经验,本土文化对于学院陶艺教育的影响成就了学院的今天。他们在不断坚持教育与产业融合的自觉思考,在构建符合职教规律的课程体系和承传地方文化之间寻找平衡点。

  蒋雍君老师在这次论坛上就陶艺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问题做了主题发言。她介绍说,该专业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切入点,依托陶都宜兴悠久的制陶历史,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探索陶瓷专业人才的成长规律,构建了“工作室+陶坊”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以专门化方向对应企业岗位的需求,建立了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式课程体系,并引入现代设计理念开发课程,制定课程标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专业改革和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就项目式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的五大途径以及实施效果评价等问题做了简要说明。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由原德化陶瓷职业技术学院更名而来。他们的陶艺教育成功走出了以陶瓷雕塑人才培养为特色,密切依靠企业整合社会资源为平台的道路。张南章教授详细介绍了他们“在企业建‘教授工作室’,探索‘学研产销’一体化”的做法与经验。可概括为“六个创新点”,即:创新校企合作方式———搭建互利共赢的研发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研、产、销一体化;创新师资队伍结构———夯实导师团队;创新教学方式———在导师负责下的项目驱动;创新教学成果评价方式———过程评价与作品评价相结合;创新实习与就业渠道———实现学习与就业一条龙。他以“聚玉堂陶艺公司”为例,介绍了他们开展校企合作的办学思路、实施方法和最终效果,让与会院校代表很受启发。淄博职业技术学院陶瓷琉璃艺术系的高蓓博士也在会议上简要介绍了他们在陶瓷艺术人才培养上的做法与亮点。该系拥有一支有三名部级陶瓷艺术大师和三名省陶瓷艺术大师领衔的学识水平高、力量雄厚、梯队合理的师资队伍。学院地处交通方便的淄博市张店区,自建系以来,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皆以适应陶瓷产业发展为侧重点。在教学实践中,注重挖掘和传承淄博当地的陶瓷文化特色,并借鉴现代艺术观念,将理论学习和创作实训有机结合,关注学生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