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辨识管控范例

风险辨识管控

风险辨识管控范文1

【关键词】安全管理;风险辨识;风险信息数据库;风险管控手段

0引言

企业的安全管理实质上是一种风险管理[1],认识风险,辨识危害,削减风险,减少同类风险的发生是安全管理的核心。风险管理的第一步则是系统全面的危险源辨识,危险源辨识结果是企业各项安全管理工作和决策的基础[2]。但系统全面的企业危险源辨识结果往往信息量庞大,不方便使用,管理困难,因此提出构建风险信息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改进企业安全管理的思路,为企业实现安全生产提供借鉴和参考。

1技术路线的提出

目前我国企业安全管理工作普遍存在下述3个问题:一是形成文件的安全风险管控要求,例如制度、规程、作业票证等不能系统告知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和危险源及控制要求;二是开展的安全培训不能满足相关人员在其工作岗位上的安全风险控制要求;三是人员对生产过程安全风险控制要求的掌握,主要依赖人员的经验和工作实践中的认知。上述3个问题是造成我国企业生产过程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企业没有通过危险源辨识过程,系统识别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风险和危险源,并以此作为安全工作的基础,实现企业的安全管理。分析G铜冶炼企业生产作业的特点,选择能够实现系统全面识别生产作业过程中风险和危险因素的危险源辨识方法,系统识别企业生产系统安全风险和危险源,建立风险信息数据库。评审企业安全管理基础,找出企业安全管理的薄弱环节[3],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2安全风险数据库的构建

2.1G铜冶炼企业概况

企业生产工艺、设备差异较大,人员组成复杂,各种安全风险来源也有所不同。因此选用合理的危险源辨识方法系统全面的识别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和危险因素是实现企业全面安全风险管控的基础条件。

2.2风险信息的采集

目前,国内常用的风险识别方法有预先危险性分析(PHA)、工作危害分析(JHA)、事故树风险(FTA)、故障类型与影响分析(FMEA)、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能量源分析(ESA)[4]等,而每种辨识方法都有其独特的适用性。考虑到G铜冶炼企业工艺过程复杂、人员组成多样、自动化程度高、设备危险性较大等特点,选用以下4种方法:工作危害分析(JHA)、故障类型与影响分析(FMEA)、危险与可操作分析(HAZOP)、能量源分析(ESA)。其中工作危害分析(JHA)是对企业常规的生产作业活动和非常规的维修作业活动安全风险进行辨识;故障类型与影响分析(FMEA)是对企业设备设施的安全风险进行辨识;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是对企业工艺过程安全风险进行辨识;能量源分析(ESA)是对各车间工作场所环境安全风险进行辨识。通过以上4种方法对铜冶炼企业现有生产系统开展系统危险源辨识,获得企业生产系统组成要素的危险源辨识结果。

2.3建立安全风险信息数据库并进行动态更新

利用上述4种危险源辨识方法,通过对企业系统全面的危险源辨识,共得到40万余条安全风险信息。基于企业生产系统危险源辨识结果,通过风险评价过程,评审企业安全管理措施及其效果,提出改进措施。针对可能导致事故的每一个因素,包括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都要制定具体、明确、量化的控制措施信息。根据辨识方法,分别绘制辨识表格,见表1。为提高安全风险信息的管理和利用效率,便于人员进行查询和使用,需结合现代计算机技术,将风险信息转化成计算机语言,建立风险信息数据库,实现安全管理信息化[5],对于完善企业安全管理和开发新的安全管理手段有很大帮助,风险信息数据库的系统构架,如图1。随着企业生产工艺的发展,设备的更新换代,作业环境的变化,相应的会出现新的安全风险,因此数据库也需要进行添加、修改、更新和变化。风险信息数据库系统界面。

3风险信息数据库的应用

随着安全风险控制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及其有效的动态更新管理,使其成为企业各项安全风险管控工具的基础数据。数据库不仅提供在线查询、导出、添加、修改功能,还可以将其中的信息进行合理提取并组合,完善企业原有的安全管理手段并开发简单便捷,易于员工掌握且可操作性强的新的安全风险管控手段,将安全风险控制信息数据库的数据落到实处,同时也让企业经验化安全管理成功过渡到科学性安全管理。

3.1完善企业原有安全管理手段

(1)完善安全操作规程:企业现有安全管理操作规程、手册等,并未具体涉及岗位操作风险提示和避免事故发生的正误对比操作等,针对性较弱。完善后的安全操作规程内容不能过于细致,应主要针对工艺操作和相关生产作业活动需要“重点关注的安全风险”,增加岗位安全风险提示和避免事故发生的正误对比操作。(2)改进隐患排查标准:企业现有各类隐患排查标准大多依据个人经验制定,缺乏科学系统的理论依据且更新速度慢、内容缺失、严重失效。根据G铜冶炼企业隐患排查制度,基于安全风险信息数据库,完善和改进企业安全隐患排查标准。包括人员作业活动三违行为(“三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隐患排查标准,此标准主要从人员不安全行为出发,对人员作业活动中存在的可能导致安全风险的行为进行不定期或定期的检查,可以有效的对人员“三违”行为进行排查整改,并做出相应处罚,从而起到风险管理和人员提醒的作用,改善企业在人员不安全行为检查凭借经验进行操作的现状。设备设施及场所环境隐患排查标准,此标准主要是从物的不安全状态出发,查找企业设备设施和场所环境中的隐患,从而实现风险管控。最后将制定的安全隐患排查标准内容分解到企业部门、岗位,明确各岗位分工、职责,提高隐患排查效率。(3)完善各类专项安全技术措施:目前企业对维修作业活动安全风险管控主要通过“检修项目指令书”中的“安全及5S确认内容”来体现,对于特殊作业有“安全作业证”[6]。但从实际操作看,检修项目指令书中的安全及5S确认内容流于形式,不能起到全面管控安全风险的作用。企业可基于安全风险信息数据库,改进检修项目指令书和特殊作业安全证的安全措施内容,保证安全措施的全面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2开发新的安全管理手段

(1)制作作业活动风险提示与安全操作卡:企业原有对其生产作业活动安全风险与危险因素信息的掌握及管控,主要是基于其“工艺技术标准”(StandardOperationProcedure,简称为SOP)中的相关内容。经研究发现其中存在两个问题,一方面安全风险表述不够清晰,另一方面对生产作业活动的安全风险种类数量也表述不足,导致员工对其具体工作任务中存在的安全风险无法形成明确的认知。因此可基于危险源辨识结果,开发作业活动风险提示与安全操作卡。安全操作卡将整个作业过程细化到各个工作任务,列举出每项工作任务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和导致风险发生的因素及逐一对应的安全控制措施。安全操作卡。(2)开发岗位风险培训课程和考试题库:对于员工的安全培训教育是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一环,G铜冶炼企业在教育培训方面存在危险源告知不全面、不能细化到岗位,缺乏时效性和针对性、培训教育不够规范等问题。企业安全培训应从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上做出改进。一方面培训内容应符合企业生产实际,涵盖生产作业中所有安全风险信息,增强培训实效性。另一方面培训形式上应细化到岗位人员,并且开发出生动形象的培训课程,以实现班组级培训内容与岗位的切实对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可通过岗位培训需求分析,形成岗位培训需求矩阵,结合危险源辨识结果开发出与岗位相应的培训课程和考试题库,考试题库则用于检验人员的培训效果。(3)开发企业生产作业安全风险管控信息系统:企业生产作业安全风险管控信息系统是基于风险管理原理、利用信息化手段,形成的一套能够有效提高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信息系统可包括如下主题子系统模块:安全风险信息数据库管理系统;安全法律法规、制度规程管理系统;安全风险管控培训与考试管理系统;非常规作业与特殊作业安全风险管控系统;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系统;应急管理系统;事故、未遂事故信息管理系统;作业方案、许可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分析管理信息系统等。通过建立的安全风险管控信息系统,可以提升安全管理数据信息的储存和综合处理能力、形成数据信息的共享、快捷传输信息、提高工作效率、规范管理过程、实现智慧化管理[7]。

4结论

风险辨识管控范文2

关键词: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

为进一步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国家领导人提出“对易发生重特大事故的行业领域采取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推动安全生产关口前移”,为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2016年10月,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着力解决安全生产领域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实施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意见》(安委办[2016]11号),为双重预防机制工作的开展提出工作思路、工作目标和工作内容。2017年3月,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落实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标本兼治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和《关于实施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意见》,国家安全监管总局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协调小组印发了《构建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基本方法》(征求意见稿),指导双重预防机制工作的开展。构建“双重预防机制”这项工作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1双重预防机制的定义

双重预防机制是指以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两种手段相结合的生产安全事故预防工作机制,是企业能够形成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前提条件。风险分级管控:是对所有的危险源(风险点)结合潜在的危害因素、可能造成的后果和现有的管控措施、安全设施设备、装备,采用安全评价法对危险源进行评价分级,按照分级情况分别进行管控;隐患排查治理是对隐患进行排查、消除或控制,将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分级管控相融合,形成闭环管理。

2供热企业建立安全生产双重预防体系的目的

(1)构建风险分级管控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是落实党和国家安全生产思想的重要体现。(2)构建风险分级管控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是有效防范遏制生产安全事故的关键途径。(3)构建风险分级管控与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是要从源头斩断危险的传递链条,形成风险辨识管控在前、隐患排查治理在后的“两道防线”。(4)构建风险分级管控与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是供热企业发展的需要。3供热企业双重预防机制体系建设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的相关要求,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及时排查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在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实施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意见》《构建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基本方法(征求意见稿)》以后,国家及省、市相继出台一系列相关文件及政策,如:《工贸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实施指南(试用版)》《工贸企业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实施指南(试用版)》等,为企业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4供热企业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的主要内容(1)建立危险源清单,确定危险源。(2)根据可能存在的危害因素,导致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现有的安全措施、设施设备、装备等,对危险源进行风险辨识、风险评价,并进行分级。(3)根据风险分级情况,绘制安全风险四色分布图;设置安全风险公告栏和安全风险警示牌。(4)根据分级情况分别制定管控制度,明确管控措施;对较大以上风险的危险源必须制定针对性的管控措施,明确管控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并定期进行风险辨识和评估,确保风险处于可控状态。(5)根据风险辨识和风险评价过程,对相关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等进行补充和完善。(6)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和设施设备点检制度和要求,细化完善各类隐患排查治理台账表格。(7)制定隐患排查治理清单、设施设备点检标准。(8)制作岗位风险岗位告知卡、手册等,方便职工学习和使用。5供热企业双重预防机制建设过程的几点建议(1)建立危险源清单,在确定危险源时要全方位、全过程地辨识生产作业过程、设施设备、作业环境、作业活动和管理体系中存在的安全风险。供热企业要结合公司的工作实际情况,主要从设施设备和作业活动方面进行确定,其他因素暂不作考虑。对于办公场所、食堂、以及车辆等危险源建议不列入清单内。(2)对危险源进行风险辨识+风险评价,建议供热企业首先要确定前提条件(设施设备能正常运行;人员具有一定专业技能和安全意识,能正确进行各项操作),同时采取加强安全教育培训,设施设备点检等措施确保前提条件成立后,对危险源进行风险辨识+风险评价。(3)进行风险分级管控时,要明确管控制度,管控措施,明确具体管控责任人,将安全责任层层落实;针对二级以上风险点需要从技术、管理、培训教育、个体防护、应急处置、消防等方面重新制定管控措施,同时明确管控措施和管控责任人。建议每隔一段时间对二级以上的风险重新进行风险辨识和评价,确保风险始终处于可控范围内,若处于不可控状态,表明管控措施存在缺陷,需重新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4)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等,建议根据危险源风险辨识和风险评价的过程,对所有涉及的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等进一步细化完善,确保风险辨识和风险评价后,能对危险源准确地进行分级。(5)建议细化完善隐患排查表和设施设备点检表,方便日常检查使用,提高检查效率,以保证设施设备能正常运行。(6)建议结合各岗位操作规程,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风险、应注意的安全事项以及应急处置措施、应急救急措施等制作安全知识手册、卡片,方便职工携带、学习和操作使用。(7)建议在各重点部位、重点场所等醒目位置制作并悬挂安全风险公告栏和告知牌,明确风险点名称、位置,风险等级,风险管控部门和责任人,危险因素,事故诱因,安全防范措施,应急处置措施,安全警示标志和应急电话,以时刻提醒作业人员,同时方便处置紧急突发情况。(8)建议通过自动化手段,加强对重点部位、重点环节进行实时监控和动态管理。(9)建议通过对生产车间进行颜色管理、区域标示、设施设备及运行状态标示、风险标示、安全标志标识标示等,进行标准化区域划分,规范生产,实现厂区可视化管理。(10)建议供热企业要结合供热工作季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对安全风险进行动态管理,采用科学方法进行评估与分级,建立安全风险与事故隐患信息管理系统,重点关注较大以上风险和隐患,采取工程、技术、管理等措施有效管控风险和治理隐患。构建形成点、线、面有机结合,持续改进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推进事故预防工作科学化、智能化,切实提高防范和遏制事故的能力和水平。供热企业要建立适合企业的双重预防体系,以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为引领,以岗位安全风险及防控措施、应急处置方法等为重点,加强班组建设,让基层作业人员能熟知岗位操作规程、工作流程、岗位风险、管控措施及应急处置措施,全面提高班组作业人员应急处置能力和抢险抢修能力,做到安全风险有效管控;同时实行全员参与,让每位员工都清楚自己工作岗位存在的风险、风险管控方法和隐患排查治理方法,通过持续长效地运行双重预防机制,切实提高供热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参考文献[1]李兵,姚明林.仿流水PID算法在供热站循环泵控制中的应用[J].应用能源技术,2016(5):28-32.摘要:供热企业建立适合企业的风险分级管控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从源头上管控风险,将防范关口前移,是防范遏制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的有效手段。本文重点针对供热企业如何合理地开展双重预防体系建设提出几点意见。关键词: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为进一步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国家领导人提出“对易发生重特大事故的行业领域采取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推动安全生产关口前移”,为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2016年10月,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着力解决安全生产领域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实施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意见》(安委办[2016]11号),为双重预防机制工作的开展提出工作思路、工作目标和工作内容。2017年3月,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落实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标本兼治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和《关于实施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意见》,国家安全监管总局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协调小组印发了《构建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基本方法》(征求意见稿),指导双重预防机制工作的开展。构建“双重预防机制”这项工作在全国范围内推广。1双重预防机制的定义双重预防机制是指以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两种手段相结合的生产安全事故预防工作机制,是企业能够形成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前提条件。风险分级管控:是对所有的危险源(风险点)结合潜在的危害因素、可能造成的后果和现有的管控措施、安全设施设备、装备,采用安全评价法对危险源进行评价分级,按照分级情况分别进行管控;隐患排查治理是对隐患进行排查、消除或控制,将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分级管控相融合,形成闭环管理。2供热企业建立安全生产双重预防体系的目的(1)构建风险分级管控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是落实党和国家安全生产思想的重要体现。(2)构建风险分级管控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是有效防范遏制生产安全事故的关键途径。(3)构建风险分级管控与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是要从源头斩断危险的传递链条,形成风险辨识管控在前、隐患排查治理在后的“两道防线”。(4)构建风险分级管控与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是供热企业发展的需要。

3供热企业双重预防机制体系建设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的相关要求,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及时排查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在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实施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意见》《构建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基本方法(征求意见稿)》以后,国家及省、市相继出台一系列相关文件及政策,如:《工贸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实施指南(试用版)》《工贸企业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实施指南(试用版)》等,为企业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

4供热企业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的主要内容

(1)建立危险源清单,确定危险源。(2)根据可能存在的危害因素,导致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现有的安全措施、设施设备、装备等,对危险源进行风险辨识、风险评价,并进行分级。(3)根据风险分级情况,绘制安全风险四色分布图;设置安全风险公告栏和安全风险警示牌。(4)根据分级情况分别制定管控制度,明确管控措施;对较大以上风险的危险源必须制定针对性的管控措施,明确管控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并定期进行风险辨识和评估,确保风险处于可控状态。(5)根据风险辨识和风险评价过程,对相关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等进行补充和完善。(6)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和设施设备点检制度和要求,细化完善各类隐患排查治理台账表格。(7)制定隐患排查治理清单、设施设备点检标准。(8)制作岗位风险岗位告知卡、手册等,方便职工学习和使用。

5供热企业双重预防机制建设过程的几点建议

(1)建立危险源清单,在确定危险源时要全方位、全过程地辨识生产作业过程、设施设备、作业环境、作业活动和管理体系中存在的安全风险。供热企业要结合公司的工作实际情况,主要从设施设备和作业活动方面进行确定,其他因素暂不作考虑。对于办公场所、食堂、以及车辆等危险源建议不列入清单内。(2)对危险源进行风险辨识+风险评价,建议供热企业首先要确定前提条件(设施设备能正常运行;人员具有一定专业技能和安全意识,能正确进行各项操作),同时采取加强安全教育培训,设施设备点检等措施确保前提条件成立后,对危险源进行风险辨识+风险评价。(3)进行风险分级管控时,要明确管控制度,管控措施,明确具体管控责任人,将安全责任层层落实;针对二级以上风险点需要从技术、管理、培训教育、个体防护、应急处置、消防等方面重新制定管控措施,同时明确管控措施和管控责任人。建议每隔一段时间对二级以上的风险重新进行风险辨识和评价,确保风险始终处于可控范围内,若处于不可控状态,表明管控措施存在缺陷,需重新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4)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等,建议根据危险源风险辨识和风险评价的过程,对所有涉及的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等进一步细化完善,确保风险辨识和风险评价后,能对危险源准确地进行分级。(5)建议细化完善隐患排查表和设施设备点检表,方便日常检查使用,提高检查效率,以保证设施设备能正常运行。(6)建议结合各岗位操作规程,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风险、应注意的安全事项以及应急处置措施、应急救急措施等制作安全知识手册、卡片,方便职工携带、学习和操作使用。(7)建议在各重点部位、重点场所等醒目位置制作并悬挂安全风险公告栏和告知牌,明确风险点名称、位置,风险等级,风险管控部门和责任人,危险因素,事故诱因,安全防范措施,应急处置措施,安全警示标志和应急电话,以时刻提醒作业人员,同时方便处置紧急突发情况。(8)建议通过自动化手段,加强对重点部位、重点环节进行实时监控和动态管理。(9)建议通过对生产车间进行颜色管理、区域标示、设施设备及运行状态标示、风险标示、安全标志标识标示等,进行标准化区域划分,规范生产,实现厂区可视化管理。(10)建议供热企业要结合供热工作季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对安全风险进行动态管理,采用科学方法进行评估与分级,建立安全风险与事故隐患信息管理系统,重点关注较大以上风险和隐患,采取工程、技术、管理等措施有效管控风险和治理隐患。构建形成点、线、面有机结合,持续改进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推进事故预防工作科学化、智能化,切实提高防范和遏制事故的能力和水平。供热企业要建立适合企业的双重预防体系,以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为引领,以岗位安全风险及防控措施、应急处置方法等为重点,加强班组建设,让基层作业人员能熟知岗位操作规程、工作流程、岗位风险、管控措施及应急处置措施,全面提高班组作业人员应急处置能力和抢险抢修能力,做到安全风险有效管控;同时实行全员参与,让每位员工都清楚自己工作岗位存在的风险、风险管控方法和隐患排查治理方法,通过持续长效地运行双重预防机制,切实提高供热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风险辨识管控范文3

关键词:隧道施工;危险源辨识;风险管理;研究分析

1隧道施工危险源辨识特点分析

1.1影响因素多

隧道施工危险源辨识工作进行的过程中,由于工程本身施工建设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不同的影响因素同时反馈在危险源辨识过程中,导致了危险源辨识效率低下。隧道施工危险源辨识中可以分为第一类危险源和第二类危险源,第一类危险源主要是工程本身出现的地质塌陷和山体滑坡、意外坍塌等问题,而第二类危险源主要指的是由于工程施工中所使用的施工机械器具等存在不合理,产生的意外安全事故。简言之,氛围自然意外事故和人工安全事故两种类型。两种不同类型的安全事故本身出现是在多种影响因素作用下而造成的,如果隧道施工建设过程中,出现安全事故,工作人员首先需要辨别是何种危险源,进而辨识造成原因和造成结果,所以整个过程是非常复杂的,需要施工人员明确辨别,科学辨识。

1.2风险动态变化的特点

隧道施工危险源辨识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则是风险具有动态变化的特点,这主要是当前隧道工程施工内部环境逐渐变得复杂,而造成危险的潜在因素、明显因素以及临时性出现因素等也处在变化之中,造成了风险转移和风险扩大不可预见和防御的现象。基于以上分析,当前隧道施工风险管理工作中,需要工作人员制定联合防御措施,切实保证最大化风险防范效果出现。

1.3具体风险具体管理特点

隧道施工风险管理工作的进行是在前期施工人员对隧道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危险源进行有效辨识的基础上而进行针对性强的工作。且隧道施工风险与高速公路隧道施工之间存在很大的不同姓,隧道施工风险具有特殊性,需要风险管理人员明确风险特征,构建健全的风险辨识体系,强化风险安全监管管理作用,以此切实保证整个风险管理工作向着科学化的方向进行。

2隧道施工危险源辨识方法分析

2.1风险辨识和评价方法分析

当前隧道施工危险源辨识方法运用中,主要使用事件树分析法、预先危险性分析法、安全检查表、概率风险评价法、灰色评价方法、事故树分析法等方法,且在实际应用中一般选择多种风险辨识方法联合使用,最大化的辨识隧道施工存在的危险。

2.2隧道施工中常见的危险源辨识分析

隧道施工中危险的出现主要是对施工人员人身安全和施工建设产生不良影响的事件。具体施工建设中,常常出现的风险有溶洞涌水、塌方、瓦斯爆炸、火灾。所产生的伤害基本上分为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理性三个方面。而造成危险出现的因素主要分为电力保护装置失败、电压不稳定、瓦斯爆炸、高压管破裂、调度人员指挥不当、台车不稳固、火灾、暴雨、粉碎石块操作不良、炸药应用不良等方面造成的。施工因素较多,所以造成的危险也是多样化的。

2.3施工危险出现的环节分析

首先,在隧道施工建设的过程中,施工人员需要先建设辅助工程道,以此保证施工机械能够进入到工程建设现场中,简言之修建便道。而在这一地区,如果地址条件本身比较复杂,再加上大型机械通过,如重型挖掘机、压路机、推土机、装载机长时间通过,产生巨大的压力,给地质地理结构带来巨大的压力,从而导致地质结构发生变形的问题,严重产生突发性塌陷现象,导致一系列危险事件出现。其次,隧道施工过程中,需要安装发电机提供电力,挖掘机需要针对山体和地基进行开挖、混凝土搅拌站等都需要进行格外建设,而且站的建设由于施工人员操作不当,管理不健全发生意外安全事故也是非常常见的。此外,当前工程建设需要修建炸药库房、高位水池、项目驻地,同样增加了不安全的概率,导致安全事件出现。然后,隧道施工中,爆破过程的实施是当前最为普遍出现危险的施工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所使用的爆破工具和爆破参数不合理,再加上锚杆和脚手架在高空作业中未能专业设置,人员缺乏前期认识,以此增添了施工建设中存在的危险因素。最后,隧道施工中,需要搭建临时性管棚,管棚搭建出现意外坍塌的几率较大。导管施工,导管爆破,打眼遇到山体滑坡的问题,以及爆破施工中损害爆破人员的人身安全等危险事件的发生。

3隧道施工风险管控措施分析

3.1明确安全管理体系构建的核心、完善体系建设

隧道施工风险管控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必须清楚认识到风险管控体系构建的核心原则,强化对危险源的控制和分析,围绕危险源构建风险管控管理体系。如,积极借鉴当前隧道工程风险管控体系建设所运用的OHSAS体系构建方法,结合工程建设地域特征,对工程周围自然地理条件分析基础上,认识到自然地理环境的特殊性,突出工程区域“危险源为核心”的原则,积极构建适用性强、可操作的危险源管控体系,保证各种危险源管理工作在管控体系中有章可循、有管理系统可依赖。

3.2创新完善隧道风险管控程序

隧道风险管控程序完善的过程中,首先提升人员对危险源的辨识效率。通过项目负责人、施工人员和监督管理人员三方面构建,选拔专业负责任、经验丰富、专业风险管控水平较高的人员进入到风险管理体系中进行一系列风险管控工作。其次,隧道风险等级评价,施工人员一方面需要对隧道危险源程度进行等级划分,确定风险级别划分标准,对危险源进行归属分类,并且形成科学的项目风险清单,为后期风险控制工作的进行奠定基础。然后,风险源控制措施的制定,需要制定循序渐进的原则,保证各种风险源控制措施具有较大的适用性。而在风险管控措施制定过程中,需要制定相应的风险管控法律法规,尤其是在风险源控制清单形成中,必须严格各种法律法规规范的落实,保证风险源控制工作到位,又能够保证风险源控制过程中不会出现隐形安全事故。最后隧道危险源控制工作进行过程中,需要严格对隧道施工程序操作应用、操作规范、操作纪律、紧急施工救助方案等方面文件进行科学化的管理,做好文件档案的登记管理,定时查阅文件,发现安全隐患,深入到工程建设中进行对照,明确风险出现的环节和危险程度。整体上而言,隧道施工风险管控工作进行的过程中,重点保证隧道施工硬件设施的高效、安全应用,选择性能完善、高质量的的硬件设备,强化对隧道工程施工特殊性分析,最优化的选择压力容器、施工工具、化学危险品、移动电具,以此应用到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为风险管控发挥有效的硬件建设作用。

3.3强化技术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隧道施工风险管理工作进行的过程中,从技术层面上强化对风险管控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施工人员注重采用隧道监控测量技术,以此前期勘测工作完成基础上,制定施工规划和安全管控方案。前期勘测工作尤其注重对围岩变形的监测以及支护受力状况的监测,以及对地下深处的断层、地下水、软弱围岩等进行分析,明确以上层面是否存在隐患安全因素。其次,施工技术应用的过程中,施工人员需要采用光面爆破方式,以此降低对地质周围岩石产生不良影响,合理设置围岩支护参数,保证围岩承载力符合工程建设标准,避免产生岩石滑坡的现象。最后,要注重隧道施工中照明和通风效果的提升,空气流通,避免产生隧道瓦斯爆炸的安全事故。

4小结

综上所述,隧道施工危险源辨识工作进行的过程中,需要施工人员明确危险源类型、等级等基础上,从构建完善的风险管控体系以及运用技术进行风险管控工作,保证隧道施工安全、高效实现。

参考文献

[1]张新.浅谈隧道施工危险源辨识及风险管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9).

风险辨识管控范文4

关键词:化工企业;安全影响因素;安全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

0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化工行业的迅猛发展,安全生产工作滞后的问题日益凸显,频发的化工生产安全事故一方面造成了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另一方面也对环境造成了污染。不管是化工行业的经济运作,还是社会的发展与国家的安全环保形势,都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威胁。基于此,为了完善化工行业安全管理体制,增强抵御危险事故的能力,降低安全事故出现的概率,有必要在化工行业中建设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双重预防体系(简称“双重预防体系”),进一步夯实化工行业的安全基础,为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1影响化工安全生产的主要因素

化工行业安全生产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即化工生产原料与产品、化工生产设施设备、人员素质以及化工行业生产管理体制等的特点[1]。

1.1化工生产原料和产品的特点

化工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原材料与生产的产品大部分存在易燃易爆易腐蚀等特点,危险性较高,且在生产、存储以及应用环节具有较大风险,若出现原材料或生产产品泄漏等情况,将面临巨大的人员伤亡以及较大的财产损失。

1.2化工生产设备设施的特点

化工行业的仪器仪表工具大多长期处于高温、高压等情况下,有些设备设施工具或者管道材质不具有充分的耐腐蚀、防火防爆以及耐高温特性,也存在组装质量不符合规范的现象,出现“跑、冒、滴”等难以避免。

1.3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化工行业从业人员数量众多,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据统计,危险化学品、煤矿、非煤矿山、金属冶炼和烟花爆竹等5个行业约1 800万从业人员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达到34%,其中只有20%左右的人员接受过正规职业技能培训,比全国平均水平低大约10个百分点。此外,化工专业的安全管理人员紧缺也成为制约化工行业安全发展的重要因素。

1.4管理体系欠缺

化工行业的迅猛发展凸显出的安全生产问题,背后是管理体系与经济发展速度不匹配、不适应与不健全的问题。管理体系滞后、管理手段落伍、管理方法不当,难以实现对全方位生产系统化的有效管控,表现出来的就是事故频发多发。再加上领导层对安全生产问题没有充分的认识与理解,外行人指挥内行人的现象多发,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致使化工行业安全难以保证。

2化工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措施

2.1科学合理的辨识评测风险等级

化工企业要针对本企业类型和特点,制定科学的安全风险辨识程序和方法,全面开展安全风险辨识,要科学合理地辨别并评测风险要素的等级,形成分级管理。

2.1.1 要全方面、全流程检查风险点,涵盖厂区全部的大小设备设施、环节以及各个场所

风险点精细划分应按照“大小合适、方便分类、作用单一性、容易管控、范围明确”的标准[2]。风险点能够从运行车辆、设备以及检修车间等众多方面开展区分。另外,对操作行为与作业项目等风险处展开分类,应该具备生产中整体常规与非常规情况的作业项目。

2.1.2 风险辨识与评价

1)辨识内容。对风险处具备的危险源头开展判断,判断应该涵盖风险处所有的设施与作业项目,同时积极思考不一样情况与不一样背景下造成的负面作用。2)辨识依据。安全生产的有关法律条例、要求标准,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与操作程序,安全事故的典型事件。3)辨识措施。安全检查表法针对设施和设备、环节、场所或者地区等风险点,使用安全检查表法展开准确判断。安全检查表法视为依照相关规范,针对工程、制度中早已了解的危险类型、规划问题以及与技术设备、操作行为及管理有关的隐藏危险性和有害性实施一定的判断检查[3]。使用安全检查法对部分设施设备、流程以及场地等实施判断,以各种配置、环节以及区域依照功能或是框架分为若干检查项目,对于每个检查项目,逐一列出检查要求,依照检查要求逐项检查并且明确不切实要求的状况与结果。这样能够使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井然有序,进而提高工作成效,加强管理质量[4]。

2.2健全风险告知体系

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在明确了部分风险要素的等级后,就需积极而主动地将部分风险要素以及其等级告知企业有关单位与对应的组织。要尽可能地扩张警示范围,深化警示成效。通常而言,扩张警示首先可以让全部人员都深刻了解化工企业的风险要素的客观情况,进一步使所有人员了解风险相关知识,学会如何辨别安全风险,并且进一步有效把握风险、降低隐患的有关技能,最终提高各个阶级与岗位人员的安全意识。此外,还需要化工企业的职责单位在安全管理过程中,主动、积极地贯彻企业各项安全管理体系、落实安全生产管理要求,并且精细划分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度,以使安全责任贯彻到具体的人或者岗位中,这样才可以实现责任落实横向到到边、纵向到底,增强企业消除隐患的能力[5]。

2.3制定管控措施

合理的管控措施是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管控对策的有效性应表现在解决化工企业的真实问题以及消除化工企业的风险隐患的能力上。为了使管控举措掷地有声,在创建之时就需要按照多种风险要素的特征,开展任务明确的、合理的划分,以确保管控对策可以有效针对详细的问题,实现高效的处理,并且在运行过程中可以较好地贯彻,这样才可以避免安全管控对策的表面化与形式化。此外,管控措施会随着生产特点与环境以及风险、隐患的变化而变化,不是一成不变且僵化的,为确保企业的安全发展,需要及时更新管控举措。

 3结论

风险辨识管控范文5

【关键词】双重预防机制;风险管控;隐患排查治理

国务院安委会针对工程中面临的安全事故的潜在危险问题,指出构建双控系统的重要性,了《国务院安委会关于实施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意见》(安委办2016)[1],要求在进行分级管理和控制施工安全风险的同时,进一步排查和治理安全隐患,从而保证建筑施工安全双重预防机制的效果。为此,全国企业管理层面和政府监管层面现如今都在使用双重预防机制来提高我国生产行业的安全水平。但是,在企业实际的生产活动中,存在对安全风险分级管理控制与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之间的关系理解不统一、对双重预防机制的科学机理理解不到位以及不知如何构建双重预防机制体系等普遍问题。基于对南京江北新区铁路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就南京北站项目双重预防体系的建设与实践,本文旨在研究该体系科学机理的同时,探索出可以有效整合风险分级管理与控制以及安全隐患排查与治理的正确道路,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效果,并构建出对企业具有指导意义的双重预防机制体系模型图。

1双重预防机制的定义

双重预防机制作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必要条件,其基本定义为通过同时运用安全风险分级管理与控制、安全隐患排查与治理这两种方法来遏制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预防工作机制。风险分级管理与控制:确定所有危险源并充分考虑现在所拥有的安全设施设备和管控措施、潜藏的危险以及可能导致的后果,对于存在的危险源通过使用安全评价法来实现其评估和分级,并根据不同的风险级别采取控制措施。隐患排查与治理:对存在的安全隐患采取排查,消除或控制等措施,并将风险分级管理和控制与隐患排查和治理相结合,从而能够实现闭环管理。

2双重预防机制机理

根据风险的存在状态的分类原则,可以将风险划分为两类。也就是说,固有风险和现实风险。危险源本身就拥有的、客观存在的风险就是固有风险,危险源的能量等级决定了其风险等级大小[2]。通过对该类风险进行全面识别、分析、评级和管控可以实现风险分级管理,以达到减少或消除其有害因素对人产生伤害的可能性和对人体产生伤害的严重性的目的。而现实风险就是指采用风险控制措施后的固有风险。有效控制固有风险,将其转换成可接受范围内的现实风险,是风险分级管控的最终目标。所采取的风险管控的措施失效或失灵,将会增大现实风险,即为隐患[3]。隐患的发生,导致降低了安全措施的防护功能,增加了现实风险。通过隐患排查治理,不断对隐患进行排查,评估,报告,治理和验收,使其形成闭环管理,以达到对风险管控措施的修复以及补充。所以,隐患排查治理是针对隐患进行的一系列措施,其最终目标是降低隐患所产生的影响,使因其增大的现实风险降低到一个可接受的水平,最终有效控制现实风险。如上所述,风险分级管理与控制是针对多种危险源所采取的一系列举措,根本的目的在于降低施工中所存在的固有风险。至于隐患的排查治理也是针对施工中事故隐患的所采取的一系列举措,目的在于降低施工中的现实风险。因此,南京北站建设中的双重预防体系实际上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施工风险把控工作,使施工中的现实风险降级为安全水平线以下,也就是安全状态。而要达成这个目标,则需要运用双重预防体系来进行风险分级管理、控制与排查隐患、治理隐患,使南京北站项目的安全现实风险得到控制,并长期保持在安全水平线以下。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水平在双重预防体系下的变化曲线,如图1所示。

3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前期准备工作

(1)在南京北站开工之前,已收集有关南京江北新区铁路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的信息、适用的一些国家法规文件等,包括安全生产相关流程、标准等;所涉及参建单位的责任明细及主要生产设备清单及档案资料;安全标准化构建信息;特种设备等级及档案等。

(2)通过归纳整理现有安全标准化体系资料,评价分析其中双重预防机制档案资料的符合性。可以得出,双重预防机制不是一套单行的资料,而是基于现有安标化系统,深化其中的风险管理要求。但是需要基于评价方式、管理制度、管理流程等内容,对原有资料的符合项重新进行评价。双重预防机制包含了教育培训、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风险评估原则以及评价奖惩等主要制度。

(3)危险源识别方法的选用与判定。在对危险源进行分辨时,就设施设备、区域、场所和生产过程中的作业工作,推荐企业分别采用安全检查表法(SCL)、工作危害分析法(JHA)。辨识危险源时,要充分考虑到人、物、环境、管理的因素及其发生的时态、状态,即充分考虑危险源的未来、现在、过去时态以及异常、正常、紧急状态。

(4)风险点评定方式的选用与确定。为了对安全风险等级进行准确判定,可以在风险点的评估工作中采取评估方法加重大风险直判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判定。风险直判可参考GB18218-2018《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4]、《工贸行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指导手册(2016版)》[5]、GB35181-2017《重大火灾隐患判定方法》[6]、《工贸行业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2017版)》[7]及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40号令。风险评估方式推荐使用LEC法进行,即作业条件危害分析法。L指发生事故的概率、E指人员出现在危险环境中作业的频率、C指事故后果严重性,基于这三者的乘积来确定工作过程危险性大小D,即D=L×E×C,企业可以根据D值的高低判断企业安全风险等级。

(5)分批、分级组织全员、全过程教育。从危险源的分辨方法、评价指标、管理准则、相关法律条文等进行分阶段、分批次的教育培训,结束后还应保留相应的培训记录以供后期参考。

4双重预防机制工作内容

2019年南京江北新区铁路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根据南京市安监局关于印发《南京市三级安全生产标准化企业评审工作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文件精神,在推广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上要保持高标准、严要求,参考安全生产标准化三级达标企业要求进行各项工作,并顺利通过评价机构认证。此后,随着南京北站项目的全面铺开,双重预防机制工作也被提上了日程。本着“无事故、无伤害、无污染、无社会群体事件”的目的,在未来的南京北站建设过程中,将会以“作业活动”为切入点,全面、系统地梳理出各方面的各项作业活动,并通过清单列出,采用危险识别、风险评估等方法划定危险等级,制订相对应的安全管控措施。同时不断扩大风险隐患因素的排查范围,并总结形成作业活动检查标准体系文件。

4.1风险管控程序

(1)风险管控对象确认。风险分级管控分为生产设施、生产流程、生产人员和生产环境4大工作对象[8]。所谓风险,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概念,一方面包括事故可能出现的概率,另一方面包括概率发生带来的影响,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叫做风险,缺一不可。而着四大工作对象也就是我们风险管控的重点。在南京北站建设项目中展现了多种风险形式:设备故障无法及不正常运行、意外异常工作情况、设备安装试车风险、危害因素、突发伤害事件、危险因素、不安全行为、场所设计隐患、极端气候条件、场所环境简陋。工艺流程、设备设施、环境氛围、人员岗位环境氛围的风险管控应重点保证工艺流程正常运行、设备设施的正常运作、较好的环境氛围、人身安全与职业健康。

(2)风险辨识与分析。在对全体员工进行完安全教育后,企业还需按照先前的一些经验对目前存在的一些危险源进行辨识。最终在此基础上,制定一系列的管控措施来应对各种风险,也需要综合从多个位面进行考量、分析,例如单位工程防护、风险发生时的应对手段、施工过程需要用到的技术、对工人管理人员的教育和专业培训等。同时还需要在考虑到措施的经济性、可行性、安全性、可靠性基础上以制定风险管控措施。此外,根据风险的严重的程度不同,处理方式、应对措施也不同,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采取不同的管控措施或,组合不同的措施来应对。

(3)风险评价与分级管控。每一个风险事件都不是单独出现的,他们都是由多种危险因素导致,而最终对风险事件的分级,需要对风险事件产生因素进行分析,分级,并且最终取其最高级别作为风险事件的级别。只有风险事件的级别得到确认,企业才可以在此基础上确定其处理的流程、企业是否可以及时做出反应、解决风险的难度及需要对其投入多少资源。在南京江北新区铁路建设投资责任公司原有的组织机构制度和风险应对准则基础上,公司可针对各风险分级确定相应的控制标准。控制标准确定后需要记录每一个风险点控制部门、控制点监控人员、责任人联系方式等。

(4)编制风险控制清单数据库并进行告知。企业在事先对危险源进行过调查和评价后,应及时对结果进行分析整理,随后形成公司自用的危险源数据库。且针对识别出的各类风险,应该在重要风险对外接触的部位和关键部位设置警示牌,以标示风险具体内容、可能发生的形式、可能引发的后果以及风险发生时需采取的措施等。

4.2隐患排查治理体系

(1)隐患查治对象确认。将4M要素作为隐患排查治理过程中的重点查治对象,指分别从人的因素、机械的因素、环境的因素和管理的因素四个方面来进行考量。不安全行为是人因隐患的主要类型,如工作人员达到违章操作、违章指挥等;设备的安装不规范,设计不合理或过载运行、操作不专业则构成的物因隐患;场所设计的不科学、环境装修不合理或使用涂料质量不过关等会直接导致环境隐患;管理隐患多体现在组织不科学的结构、存在重大漏洞的规章上等。隐患排查治理从人的角度考量其中心内容是职员的身心健康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从物的角度考量其中心内容是确保机械设备的正常使用,隐患排查治理从环境的角度考量其中心内容是确保营造适宜的环境条件,隐患排查治理从管理的角度考量其中心内容是打造完善合理的管理体系。

(2)隐患排查治理程序。隐患排查治理阶段需要进行五大程序,具体为识别隐患,分析隐患,上报隐患,防治隐患,对治理结果的反馈,如此进行,循环往复。4M要素———人的因素、机械的因素、环境的因素和管理的因素为隐患辨识主要对象,其主要排查思路有寻找安全管理措施的不合理或缺乏的环节、降低风险管控效率的施工工艺和对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措施等,严格推敲项目从开工到竣工内的各项风险管控措施,并对其可能存在的缺陷进行补、修正。同时建立起风险控制清单数据库,并将其成为关键工具,用以进行隐患排查治理。隐患评估评估通常分两个步骤进行。第一步———规范定性:以相关的规范作为工具,对事故隐患进行识别确定,将各类隐患定性为普通和严重两种类型;第二步———科学分级:在风险基础上对定性的重大事故隐患进行严谨、科学的分级[9]。基于前面所做工作,隐患报告中需要评级上报已发现隐患,并通知相关单位、部门进行整改,在收到整改反馈后需将具体内容记录在案,归纳入已建立的数据库。部门负责人可以针对整改难度较小的一般隐患直接组织采取措施,但对于重大事故隐患不可以轻举妄动,正确做法是首先将具体情况报告上级,在上级制定出专门的治理方案后,方可采取行动。风险管控可以创新出四套专项隐患排查治理工具用以处理四类不同的事故隐患,同时应开发出一套适用的综合统计分析工具,对各类隐患进行识别分类。在隐患治理工作的最后需进行隐患验收,也就是要对隐患的治理情况进行评估、分析、总结,评估人员也需要是相关技术人员和专家,验收报告需提交验收部门,获得同意后才可以对隐患登记进行销账[10]。

5结束语

风险辨识管控范文6

关键词:安全经济学;煤矿风险;分级管控

0引言

美国著名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奇研究得出88:10:2规律证明,98%的事故是可以预防和避免的,风险不等同于隐患,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隐患是必须消除的,安全风险管控的目的是在风险形成隐患之前进行预防和管控,针对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良因素和管理缺陷等要素进行风险识别、分析评估和分级管控,从而大大提高安全生产保障能力,降低企业后续事故处理的成本。经济学视角下煤矿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是新版《煤矿安全标准》中新增的一项内容。现代经济学认为安全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安全的支撑,经济发展的再快也不稳定。因此为安全进行的投入与企业效益并不冲突,它是一种隐性投资,无形中减少了煤矿事故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成本支出和企业公信度损失。可以稳固煤炭企业安全管理基础,为生产力的提升提供安全保障,促进经济发展[1]。为响应国家号召,煤炭企业按照主要领导负责制、全员参与、全过程、全方位的风险管控模式,建立完善的风险管控工作机制和制度,明确辨识评估方法、标准和工作流程,通过年度辨识评估和专项辨识评估,采取有效的管控措施,消除不安全因素和安全隐患,有效遏制各类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保证员工生命安全和企业财产安全,所以对经济学视角下煤矿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的研究势在必行。

1安全风险管控类别与准则

1.1安全风险管控类别

安全风险类别指的是煤矿在安全生产的基础上,存在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其中包括施工环境、管理制度、物体存放、设备缺陷、人员行为5个方面的因素[2]。1)施工环境主要指施工后环境的约束因素,由于施工场所的限制、支护措施不到位、交通要道不畅通等因素造成的安全事故,甚至迫使整个项目停工。2)管理制度主要指管理工作不到位,也就是相关政府或者当地政府颁布的政策、法律条文在管控工作中没有落实好,严重的还会出现违规现象。3)物体存放主要指材料存放的状态,尤其是瓦斯、二氧化碳等对人体有害的气体可能会由于存放达不到标准而发生泄露,或者因为检测设备损坏,检测到的信息没有如实记录而造成气体含量超标,进而有人员伤亡。4)设备缺陷方面主要是指检测设备、安全装置、特种仪器的维修不及时、违规操作、安装松懈等原因产生的较大影响。5)人员行为主要指操作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对违规操作存在侥幸心理,或者有故意违规操作人员的人为因素造成项目进度停止、人员伤亡等不良现象。

1.2安全风险管控准则

经济学视角下煤矿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的全面落实,是在依据安全风险层级管控原则的基础上开展的。较低级别的安全风险主要由各个岗位负责人、班队长负责管控。一般级别的风险主要由各个专业科室负责人以及区队队长负责,班组长与副队长开展管控工作。较大级别的安全风险主要由副矿长与各个专业的副总工程师亲自监管,施工企业协助管控,岗位负责人在其职责范围内负责管控工作。重大级别的安全风险需要矿长亲自监管,施工企业辅助管控工作,班组负责人主要负责职责之内的安全风险管控工作[3]。具体规定如下。1)施工作业人员要注意自身作业的安全风险,依据安全风险管理控制措施的具体要求,不得违规作业,避免个人违规行为的发生。2)在基层作业中的班组要对班组作业中的安全风险有足够的控制能力,班组成员必须严格遵守安全风险管控的措施要求,避免人员伤亡事故的发生。3)生产区队是安全风险所在地施工人员人身安全的主要作业单位,全程、全面将管理措施、隔离措施、消除措施、安全技术措施、替代措施落实,有效化解安全风险。保障管控范围之内的施工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避免人员伤亡事故的发生。4)专业部室是负责专业安全风险管理控制方案的设计、措施的落实、指导顺利开展的单位。5)安监部门是控制人身安全风险的监管部门,主要负责人身安全风险监管控制工作的落实。6)在施工作业之前,岗位人员与施工作业班组要严格遵守相关的安全管理制度,以人员岗位、施工工序、施工环境为重点展开确认工作,对管控范围内的施工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风险严格控制,避免有伤亡事故的发生。7)安监部门应该在井口比较显著的位置设置公告牌,公告牌面上主要标明管控责任单位、主要管控措施以及可能存在的重大安全风险。更重要的还要在设计安全风险施工作业的区域入口点布置特别显眼的重大安全风险告知卡。8)在需要领导带头作业时,一定要调查、落实施工业务范围内的重大安全风险的危险源及管控措置,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正。9)分管副矿长要定期带领专业部室、副总工程师及其他相关区队在分管范围内对月季度安全风险的管控重点进行实际情况的分析检查,主要检查管控工作是否落实到位,进而有针对性的改进管控措施。10)矿长应每月定期的组织副矿长、各个科室、副总工程师以及各个区队对重大安全风险的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和管控效果进行分析检查,主要对安全风险管控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管控措施,依据专项和年度安全风险评估结果,明确月、季度管控的工作重点。

2煤矿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的现状

煤矿企业属于高危行业,井下环境复杂多变,人员素质普遍偏低,安全风险因素众多,例如瓦斯、顶板、水灾(突水、透水)、火灾、运输等事故时有发生,而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煤矿安全生产事故逐年减少。据统计,2010—2017年我国累计矿难死亡人数8600余人(图1),煤矿安全事故呈逐年递减趋势,尤其2014年后,煤矿事故死亡人数明显下降,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数据显示,美国每年矿难死亡人数控制在30人以下,对历年煤矿事故进行分析总结发现,虽然我国煤矿企业事故数量及死亡人数有所降低,但是责任事故比例呈不减反增的趋势[4]。正是由于风险分级管控不到位,风险识别能力差,致使风险向隐患转变,管控措施不恰当,致使隐患造成重大事故。不仅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对社会和家庭造成恶劣的影响和伤害。

3煤矿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风险分级管控机制建设存在差异性和规范性

我国煤矿企业众多,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现有煤矿7000处左右,30万t以下小型煤矿3200处左右,尤其是部分乡镇煤矿企业管理相对粗放、管理者安全意识淡薄、安全体系不健全,风险分级管控机制不健全甚至“零建设”,而新版《煤矿安全标准》中,煤矿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主要是对企业领导层和决策者提出要求,做到事前对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分级、管控和检查分析落实,未对部门、科室、区队和员工做出具体要求,导致煤矿企业风险分级管控机制建设存在差异,职责分工不明确,相互扯皮、推诿现象严重,而且不同地区文化、风俗、地势、政策、经济等因素都不同,煤矿企业需要结合煤矿自身资源条件、开采方法、人员结构和管理需求等,建立本企业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和管理机制,在风险辨识评估方式方法、标准、工作流程等制度建设上必然会存在差异性和规范性[5]。

3.2风险辨识评估范围存在差异性

煤矿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标准中,仅强制要求煤矿企业领导层要针对矿井可能导致群死群伤的重大风险进行评估,重大风险包括五大自然灾害(水灾、火灾、瓦斯、煤尘、顶板)以及冲击地压和运输提升7个方面,对岗位上的零打碎敲事故风险并未做强制要求。然而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因自然灾害引起的事故逐年减少,反而由于人的安全意识差、安全管理水平低所导致的“三违”事故越来越多,部分煤矿企业领导者也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在制定风险识别范围时,部分企业会结合岗位责任制和机械设备操作规程等设定不同的风险识别范围和评估标准,这也导致不同的煤矿企业风险识别评估范围存在差异性。

3.3未与日常安全管理工作有效结合

大多数煤矿企业不能了解风险分级管控的真正意义,尽管按要求开展了风险识别和评估工作,但是仍然不能有效遏制隐患的形成和事故的发生,风险管控标准要求每年年底要完成第二年度的风险评估工作,目的是为煤矿安全管理工作提供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持,可以明确指导煤矿安全管理侧重点、安全费用投入侧重点、安全培训、应急预案的制定和防灾减灾计划。但事与愿违,很多企业领导的风险管控意识不强,管理不到位,为了应付检查而杜撰的安全风险评估资料无依据可寻,所以风险管控目标与日常的实际管理工作不能有效结合,对后续的安全风险管控非常不利。

3.4缺乏外部监督监管机制

我国煤矿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部门职责划分不清,管理制度不合理,考核激励制度不科学,本单位的考核制度很难约束矿长、分管副矿长、总工程师等领导,缺乏外部监督监管机制,难以对管理层形成制衡约束机制,难免会出现领导不认真履行风险分级管控职责,让下属代劳或者弄虚作假应付检查的事情。

4煤矿企业风险管控保障措施

4.1在确定安全防护的前提下作业

第一,施工作业人员一定要对其开展安全确认工作,在保障施工作业人员人身安全的前提下进行项目作业。第二,在施工作业范围内,必须要有警戒或支护措施,布置原则要依据先防后控、先近后远、先上后下进行。第三,特殊的施工作业人员要设专人监护,监护人不能亲自作业,只需起到监护作用并且监护范围就是一个作业点的施工范围。

4.2提高风险辨识能力

为了提高企业的风险辨识能力,应该依据生产运行和设备检修中安全风险出现的频次,找出生产流程各个环节的薄弱部分并对其进行分析,如容易出现故障的环节,容易造成人身安全的环节,容易造成设备损坏的环节等。针对分析的结果,进行风险评价,提出风险控制点,并对风险等级进行划分;确定各种风险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严重性,从而为制定防范、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辨识风险应增加具体的工作地点,如某综采工作面采空区自然发火,某综采工作面超前支护处顶板跨落,某含水层突水,这样该风险出现的频率也比较容易确认,后果的严重程度也容易确认,制定的管控措施应针对性较强。

4.3施工作业现场的安全管控措施

主要负责人必须定期组织开工会和收工会的工作,明确每位作业人员施工后的施工环境、任务、时间、地点、过程中可能出现危险的地方,同时也要将监护工作落实到位。在作业工种较多、工作地点较分散的情况下,有必要增加监护人员数量及明确各自的被监护人。施工区队要带领区队内的人员全面掌握安全技术措施和安全风险管控措施,熟悉安全技术措施基本要求及施工特点,配合好各方人员的施工,在安全的作业环境中按时、按质、按量的完成任务[6]。在重大安全风险需要调整的情况下,必须全面结合施工、人员、环境、仪表、仪器的安全,以人身安全为根,环境安全为主,仪表仪器安全为辅开展施工作业,宏观协调安全与生产之间的关系,降低现场安全事故发生频率。

4.4安全责任具体到人,降低事故率

安监部门的主要职责是施工作业现场安全的检查,坚决杜绝违章操作与指挥的行为,监督安全风险管控措施的落实情况。依据“谁主管,谁负责”的安全风险管理原则,副矿长是分管安全风险的首要责任人,必须亲自带领有关部门对施工作业中的危险源进行全面分析、评估安全风险结果、明确分工范围、采取安全风险管控措施、降低安全风险。在经济学视角下制定煤矿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措施时,必须充分结合该煤矿的月季度、年度的安全规划进行,划分分级管控措施的重难点。有特殊情况时,专用部室要编制专项应急方案和专项安全技术分级管控措施,安排专人现场监督,保证可以达到安全作业标准。

4.5通过培训考核,提高员工安全风险意识

不安全行为的根源来自于主体的安全意识差,若要避免不安全行为,主要通过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转变员工对待风险的态度,使员工认识到事故后果的严重性。所以应根据风险识别统计结果,制定针对性培训教育课程,组织理论考试或现场演练,加强员工的风险识别和规避风险的能力,从而提高员工自身安全素质和安全技能。同时集团公司应该成立煤矿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监督考核小组,定期对煤矿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情况进行检查,对煤矿主要负责人履职情况进行监督和考核,对考核结果可给予一定的奖惩。

5结语

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离不开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安全经济学视角下煤矿风险分级管控措施的探究是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管理人员与岗位人员必须遵循管理的相应要求与标准,监督基层施工、规范现场作业,将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落实到位,尽力化解安全风险,营造安全作业环境,保障企业员工的生命安全,最终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小虎.王庄煤矿安全风险辨识评估与分级管控实践[J].煤,2018(2):37-39.

[2]华.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对非煤矿山的重要性[J].科学与财富,2017,(35):39.

[3]李艳强,于雷.加强检查考核规范重要环节推进煤矿安全标准化工作稳步开展[J].当代矿工,2017(9):16-17.

[4]隋正印.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参加全国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座谈会[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7(5):162.

[5]隋正印.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实施办法在新田煤矿的研究及应用[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7(21):95-96.

风险辨识管控范文7

关键词:电梯;双体系;分级管控;隐患排查

1前言

电梯作为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设施,在城市中使用已经十分普遍。特种设备作为易发重特大事故的行业和领域,特别是人员密集场所使用的电梯具有更大的安全方面的风险。做好公共聚集场所电梯使用责任主体单位的安全风险的管控和隐患的排查治理工作,降低电梯的安全事故,确保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意义重大。基于此,本论文对电梯使用责任主体如何进行安全风险的分级管控和隐患的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进行详细的介绍。

2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

风险点是指风险伴随的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以及在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实施的伴随风险的作业活动,或以上两者的组合。风险点有时亦称为风险源。电梯使用单位的风险点是单台电梯及与电梯相关的作业活动。使用单位依据《特种设备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和《电梯使用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实施指南》进行电梯的风险辨识、评价、确定风险等级,明确分级管控的责任部门、责任人,落实管控措施,形成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2.1排查风险点

电梯使用单位的风险点为单台电梯及其相关的作业活动,风险点名称可以用“位置+直梯/扶梯”的形式来命名。按照《特种设备目录》,填写包含种类、类别、品种、型号、数量、位置等基本信息的《风险点登记台账-电梯》。

2.2辨识危险源

危险源辨识时,使用单位应当贯彻电梯安全管理“三落实、两有证、一检验、一预案”和操作、维护保养的要求,按照《特种设备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导则》列出的事故特征,对该台电梯及其作业过程中潜在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辨识,应从以下四方面因素考虑辨识范围:人、物、环境和管理等四个因素,其中:人方面因素应包括电梯安全方面管理负责人、电梯安全管理员和电梯司机的持证情况、安全方面的培训、人员方面的配置,电梯检验人员、维保人员和乘客的行为等;物的因素应包括电梯维护保养状况、顶部机房范围及机房内的警示标识、驱动主机、层门的门锁、井道、轿厢、底坑、控制柜等;环境因素应包括建筑物、构筑物的内部构造、使用频率等设备环境以及温度、湿度等自然环境等;管理方面因素应包括电梯安全管理的机构、安全管理方面的制度、操作指南、应急预案、安全技术档案等。

2.3风险评价

单台电梯的风险情况等级是以该台电梯的所有危险源中风险最高的等级确定。风险等级按照从高到低分为5级:1级、2级、3级、4级、5级,其中,1级是风险最高的,5级是风险最低的。出现下列情形:在用电梯未取得许可进行设计、制造、安装、改造、修理的;在用电梯未经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使用资料不符合安全技术规范导致检验不合格的电梯除外);在用且是国家明令淘汰的电梯;具有非常严重事故隐患而且无改造、修理的价值,或者满足法规或规范规定的其他报废条件,没有按照法律要求履行报废义务,没有进行注销使用登记的;电梯或其主要零部件存在不安全行为的,包括缺少安全附件和安全装置的或者安全装置失灵的;在用的电梯发生召回(含企业主动召回、政府相关部门强制召回);未对发生故障或者发生异常情况进行全面检查且将事故隐患消除的;电梯主管部门责令电梯使用单位对有问题电梯进行整改而未予整改的;发生事故的电梯没有向主管部分报告而继续使用的;电梯维护保养工作由不具备资质的单位承担电梯维护保养工作的;公众聚集场所使用的电梯;未按要求设置电梯的安全管理机构或配备专兼职电梯安全管理人员的;电梯的安全风险等级直接判定为最高级别1级。

2.4风险分级管控

电梯使用责任主体单位根据确定的评价方法与风险判定准则对单台电梯进行风险评价分级后,按照标准规定的等级原则,可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这四个风险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四种颜色表示,确定管控层级,并对该台电梯实施分级管控。风险辨识和评价后,在《安全检查表分析评价记录》的基础上,汇总形成《风险分级管控清单》,逐级评审、修订、审核、、培训、实现信息有效传递。风险等级判定为1级的危险源,其管控层级直接判定为公司级。

2.5编制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对危险源进行辨识和风险评价后,电梯使用单位应编制包括全部风险点各类风险信息的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并对清单进行逐级汇总、评审、修订、审核、、培训,并按规定及时更新。

2.6风险告知

使用单位应结合风险评价的结果,将制定的风险控制措施告知内部员工和维保单位,并进行风险分析结果记录和管控措施的培训,使其掌握本岗位所涉及的风险点和危险源,包含电梯的风险等级、危险源的风险等级、所需管控措施、责任部门、责任人等信息。使用单位应当建立安全风险公告制度,在电梯值班室设置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公告栏(参见附录C);在电梯轿厢或者醒目位置设置安全使用说明、安全注意事项和警示标志。

3排查治理事故隐患体系建设

3.1项目清单编制排查

隐患排查是使用单位对风险管控措施的持续有效性进行排查确认。使用单位应组织电梯安全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电梯司机以及其他相关人员对电梯风险分级管控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确认,对管控措施不到位的隐患进行排查。隐患排查项目清单包括使用现场类隐患排查清单和基础管理类隐患排查清单(例如表3)。电梯责任主体单位的安全管理体制、机制及程序等方面具有的缺陷属于基础管理类隐患,电梯的设备设施、使用的环境场所、作业人员的操作行为等方面存在的不符合相关法规标准规程制度等要求的问题或缺陷属于使用现场类隐患。

3.2组织隐患排查

隐患排查的类型主要包括日常和专项排查。当使用单位不具备隐患排查能力时,可以委托资质齐全或有能力的单位和人员来帮助本单位进行隐患排查。使用单位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隐患排查的管理制度,并按制度严格执行。

3.3隐患治理验收

隐患治理流程包括下发隐患整改通知(或填制隐患排查治理台账)、实施隐患治理、情况反馈、验收等环节,实现闭环管理。对于一般情况的事故隐患,由电梯司机、电梯安全管理员或者有关联的相关人员发现隐患后,聘请维保单位或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整改。能够立即整改的隐患应立即组织整改,安全管理员要对整改的情况进行签字确认;难以立即排除的应及时进行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措施并限定整改期限。对于发现的重大情况的事故隐患,发现重大隐患时应立即停止使用,隐患消除后方可投入使用,并将重大隐患内容、存在岗位、隐患形成原因、治理期限及治理措施要求等信息向相关人员进行通报.对于重大情况的事故隐患,应当会同使用单位安全部门及时组织评估,并编制事故隐患评估报告书。评估报告书应当包括事故隐患的类别、影响范围和风险程度以及对事故隐患的监控措施、治理方式、治理期限的建议等内容。对于检验机构、维护保养单位、乘客等告知的重大安全隐患线索,应及时进行排查治理。

4持续改进

使用单位每年至少对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进行一次系统性评审或更新。发生非常规作业活动(如新安装的电梯、电梯机房改造、电梯候梯厅维修、线路变更等),应适时开展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根据以下情况对双重预防体系的影响,及时针对变化范围开展分析,更新相关信息:法律法规、标准规程及规范性文件变化或更新;企业组织机构及安全管理机制发生变化;发生事故后,有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补充辨识出新的危险源、风险点;风险等级发生变化后,需要对风险管控措施进行调整。重大风险信息更新后应及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5信息化管理

根据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的要求,利用互联网技术或微信,建立双重预防体系建设运行管理信息系统,并与当地监管部门相关监管信息系统相连接。

6结论

电梯使用单位的“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电梯相关管理人员不但要遵纪守法、责任心强,更要加强电梯风险点及危险源的宣传和公告工作。针对风险分级管控及隐患排查发现的问题,要认真及时整改,并举一反三,自查自纠,从而提高电梯的使用安全。

参考文献

[1]潘国军、张省军等.DB37/T2882-2017《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

[2]董彬,张洪涛等.DB37/T3452-2018《电梯使用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实施指南》.

[3]贾丙丽,田洪根,李光华,宿爱香.浅谈液化石油气充装单位“安全双重预防机制”建设[J].化工装备与技术,2019(40):45-47.

[4]郭怀力,徐宁等.DB37/T3078-2017《特种设备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

[5]郭怀力,徐宁等.DB37/T3079-2017《特种设备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细则》.

风险辨识管控范文8

【关键词】电力建设;安全风险;分级管控

1引言

电力建设工程项目属于建筑安装施工高危行业,具有施工周期长、结构多样、施工工艺和方法复杂、作业种类繁多、人员流动性强、作业人员安全意识低等的特点,在有限的场地集中了大量的施工人员、建筑材料和机械设备,工程项目露天及高处作业多,受施工环境、季节、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工程项目施工工序较多,施工工艺和方法多样,每道工序潜在不同的危险因素。本文结合作者燃机电厂项目建设实际,简述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的一些做法。

2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策划

项目部成立初期,项目经理应组织项目领导班子、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各专业工地负责人、作业班组负责人编制项目部《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实施工作方案》,成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的职责分工、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工作程序、时间节点等内容。

3划分安全风险识别单元

3.1按燃机电厂功能布置划分。启动锅炉房、主厂房、余热锅炉、化学水处理车间、冷却塔、天然气计量站、供氢站、中央水泵房、消防水泵房、空压机房、综合办公楼等区域和项目临时办公区、临时生活区、临时仓库、组合场等临时建筑。

3.2按燃机电厂施工内容划分。土建施工、设备安装施工、调试运行3大部分。其中,土建施工可划分为:基础施工、结构施工、装饰装修施工等;设备安装施工可划分为:管道安装、机电设备安装、电气线路施工等;调试运行可划分为:单体调试、分部调试、整套启动等。

3.3按燃机电厂项目涉及的作业种类划分。起重吊装作业、高处作业、动火作业、邻近带电体作业、交叉作业、动土作业、有限空间作业、金属试验作业、脚手架搭拆作业、特种设备安拆作业、钢筋绑扎作业、支模作业等。

3.4按燃机电厂项目施工过程涉及的施工设备划分。焊接机械、起重机械、叉车、翻斗车、短驳货车、钢筋加工机械、木工机械、混凝土泵车、砂浆搅拌机、物料提升机、高处作业吊篮等机械设备。

3.5按燃机电厂项目施工过程中涉及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划分中央水泵房、事故油池等深基坑工程;综合办公楼、机力通风冷却塔、化学水处理车间脚手架搭设及支模工程;燃机、汽轮机吊装工程;主厂房行车安装工程;锅炉水压试验、锅炉酸洗作业、锅炉及汽机管道吹扫等。在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过程中,上述5类安全风险识别单元划分方式应结合使用,只使用某一类安全风险单元划分方式不利于全面辨识项目施工全过程涉及的安全风险。

4安全风险辨识

在安全风险识别单元划分的基础上,项目部应以投标文件、施工图、施工组织设计为依据,借鉴上级公司安全风险数据库、类似工程项目安全风险管控体系建设资料,参照GB6441—19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和GB13861—2009《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从功能布局、工艺方法、设备设施、作业环境、人员行为和管理行为等方面入手,全面辨识项目实施全过程涉及的安全风险,安全风险辨识应动员项目全员参与,以确保安全风险辨识全面、无遗漏。按照不同的安全风险识别单元划分方式,安全风险辨识应逐一具体到现场区域每一处安全设施、每一道工序、每一个设备部件、每一个作业行为。为确保安全风险辨识的全面性和合规性,建议采用安全检查表法(SCA)对设备设施等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环境因素、管理因素进行识别;采用作业危害分析法(JHA)按照作业步骤顺序逐一分解作业过程,识别人的不安全行为。

5安全风险分析

在综合考虑行业特点、操作便捷性、难易程度等因素,安全风险分析、评价推荐采用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L为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E为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C为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果严重程度。三者相乘得出风险值,确定风险等级,进而决定应当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

5.1风险事件发生可能性取值。针对识别出的风险,对照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取值如表1所示。考虑到项目安全管理水平、能力、精力以及关注程度等影响因素,建议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取值时提高一级,以保障安全冗余度。

5.2暴露在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取值。针对燃机电厂项目建设周期长、工作面广、作业种类多,人员暴露在危险作业环境频繁程度不一的特点,暴露在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E)取值如表2所示。

5.3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果严重程度取值。从人员伤亡情况、经济损失情况、社会关注度、诚信受损情况4个方面对发生事故后果严重程度进行评价取值,以最大值作为事故后果C最终取值,即满足若干条件之一时就取对应的C值,而无须满足所有条件,如表3所示。

6安全风险评价与分级

安全风险评价是根据风险分析的结果,计算风险值,确定风险等级;参照国家能源局、上海市应急管理局关于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的指导意见,将风险等级由高只低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4种颜色标示,其对应情况如表4所示。

7安全风险控制

7.1安全风险控制措施。项目应当按照识别的安全风险,从工程技术措施、安全管理措施、个体防护措施、应急处置措施4个方面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7.1.1工程技术措施。采取先进的工艺方法和机械设备,建立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对有能量意外释放的危险源采取替代、限制、隔离屏蔽等措施。7.1.2安全管理措施。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明确安全风险控制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定期对安全风险控制措施进行检查;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在工作场所或岗位设置明显的安全风险告知卡和警示标识。7.1.3个体防护措施。为作业人员配备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的个体劳动防护用品,并定期进行更新。7.1.4应急处置措施。建立完善应急预案,成立应急救援队伍,配备应急救援物资,定期进行应急知识培训和应急演练。

7.2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安全风险等级越高,管理难度越大、技术含量越高、所需管控资源越多,因此,安全风险管控应实行分层分级管理,上一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一级必须同时负责管控,并逐级落实具体措施,结合项目部组织机构模式,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如表5所示。

8安全风险管控与事故预防

安全风险的有效控制,能够起到预防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的作用,其关系如图1所示。

9结语

项目通过安全风险管控体系的建设,明确项目各层级安全风险管控职责,发动全员参与,形成合力,把安全风险控制在事故隐患形成之前,把事故隐患消灭在事故发生之前,能够有效预防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安全风险管控体系建设是实现电力建设工程项目安全生产目标的必要手段。

【参考文献】

【1】GB/T23694—2013风险管理术语[S].

【2】GB/T24353—2009风险管理原则与实施指南[S].

【3】GB/T27921—2011风险管理风险评估技术[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