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运营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电商运营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电商运营

电商运营范文1

关键词:5G;电信运营商;关系营销

2019年10月31日,三大运营商同时公布5G正式商用,标志着信息通信技术进入5G时代。在产业市场层面,以5G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将使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产业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在消费市场层面,客户对信息消费需求也将呈现个性化和多样化,市场竞争将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因此,结合5G时代特征,针对运营商公众市场营销中的不足拟定营销策略,进一步提升运营效率,是巩固市场份额的重要方法。

15G时代的通信市场需求特征

1.1技术革新引领客户需求变化

5G作为新一代通信技术可提供10倍于4G的峰值速率及客户体验速率、百万级的连接数以及超低的空口时延。5G的技术革新不仅破除了4G时代网络速率、时延、设备连接数的技术瓶颈,作为连接万物的桥梁,还将推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移动互联网的应用落地,创造出如VR视频、云游戏、移动办公等多样化的信息化需求契机。近年来,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及提速降费政策的施行,以传统连接型业务为核心的个人客户市场趋于饱和,客户的通信需求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通信消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客户的消费观念和需求不再仅仅聚焦于语音、流量等基础业务量,而是延伸到网络速率、网络质量,智能应用等多维度的综合信息服务。对公众消费市场而言,5G网络服务、5G应用等综合性的信息服务的需求将被催生。

1.2移动互联带来营销模式变化

传统的营销模式基于客户触点的拓展及触点成交率的提升。在通信市场,通过渠道触点的拓展与基于4P营销模型的营销活动来提升营销成功率,是一种资源及劳动密集型的营销模式。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销售商与客户之间的时空限制被打破,用户的获取成本进一步降低,市场上也逐步形成电商营销模式。电商模式的核心在于流量(更多人的访问)及客单利润提升。与传统营销模式不同,电商营销除了增加流量入口(渠道触点)外,同时关注于触点的流量获取能力的提升。而互联网恰恰为流量入口的能力提升提供了无限可能。在通信市场上,运营商并未赶上获取线上客户流量的浪潮,其营销模式主要通过与核心流量入口的合作来提升客户流量,例如:中国联通通过与腾讯合作推出“腾讯王卡”,借助腾讯流量入口,获取了大量的用户。随着智能手机以及4G/5G网络的普及,带来了以LBS(基于位置的服务)为核心的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应用进一步缩减了用户与销售者之间的时空距离,客户在线时间更长,信息获取更快、更精准。移动互联网的营销模式,不再单单是线上的流量拓展,用户的消费升级对营销体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互联网公司纷纷布局线下渠道,通过渠道融合提升客户消费感知,引导用户决策。强调消费感知的线上线下协同布局对运营商而言是一次转型的机遇,线下实体渠道覆盖一直以来是通信运营商的强项,如何抓住线下渠道优势,反向构建线上、线下渠道融合的协同营销模式,将成为运营商销售转型的方向。

1.3行业监管推动竞争环境变化

运营商行业内持续以来存在激烈的竞争,为获取市场份额常采用“价格战”的方,从而造成了行业利润的负增长。2019年10月,政府相关部门从行业监管角度出发,对恶性竞争进行了遏制,同时在全国上线了携号转网。政策面调整未改变竞争的本质,客户可以更自由的选择运营商服务,但业务发展模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监管要求下,运营商在价格上的竞争投入会逐步减少。从消费者需求角度分析,在客户实际需要的商品的价格和可替代商品的价格趋同时,需求焦点将集中于“消费者的支付心理”。这也就意味着行业竞争的模式将从“价格战”演变为“心理战”,获取客户的维度将进一步侧重于服务、体验、关系等影响客户消费心理的因素。

2电信运营商在市场营销中面临的问题

2.1产品体验感知待提升

在公众市场的,运营商的主流销售品为基于业务量的套餐类销售品,不同于第二产业的水、电、煤产品,运营商提供的产品是无形的服务性产品。在实际的使用中,客户感受到的服务大多是通信产品质量(网络质量)上的服务,场景大多基于用户遇到网络/资费问题时,主动寻找服务,运营商始终处于“被动”的接受的状态。同时,通信产品本身缺乏用户粘性,三大运营商从网络体验感知到资费感知上基本趋同,当前的用户粘性主要基于号码长期使用带来的通信入口粘性。如何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来吸引和留存客户是运营商一直以来思考的问题。

2.2数据经营能力不强

运营商的通信产品及业务较为复杂,面对多样化的存量及增量市场,销售人员通常采用传统的“查询(咨询)-推荐-办理”流程。该流程存在客户“等待”的时间且销售场景受限,无法随时随地的贴合客户的需求。同时,该流程受销售人员的营销水平限制,无法与客户产生良好的互动感知。要提升营销效率,就必须强化销售人员的实时数据赋能,使之能够实时了解甚至是提前预测到客户需求及营销路径。另外,运营商的数据搜集聚焦于企业内部数据,依靠对存量客户业务量使用分析引导营销活动的推进。通常企业内部的数据分析基于节点性、阶段性的切片数据,此类分析主要站着销售者角度,聚焦于展现阶段性的产品或渠道发展动作、质量,但对客户的持续性跟踪不足。结合当前的营销需求,仅局限于企业内部切片性的数据分析无法有效的指导营销活动,一方面是因为数据元素不足不能刻画出完整的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因跟踪时间片面也无法完整的绘制出客户生命周期中的关联性需求。

2.3缺乏市场调研

不论在何种市场背景下,要真正发挥企业营销策略的作用,都应进行科学合理的消费者需求和市场需求调研。当前运营商的市场营销决策主要聚焦企业内部的经营数据分析,在市场调研方面只进行了较为肤浅的了解和信息搜集,调研的质量和水平得不到保证。该问题的产生一方面是因为企业内部没有专业的市场调研人员,另一方面是因为其运营的出发点并未完全贴合客户、市场的需求。2.4传统销售组织模式效率低下电信运营商传统营销模式主要是基于广泛覆盖的实体渠道网络开展属地化销售,例如:小区外场、扫楼、扫村和炒店等模式。在当前环境下,传统模式的效能呈下降趋势,一是因为长期依赖客户对营销排斥心理较强,不愿被动接收营销信息。二是在接触现场营销的时刻没有产生需求,不愿进店或咨询。三是运营商线上线下渠道缺乏协同,渠道之间各自为政,在客户拓展的过程中缺乏触点管理,造成渠道冲突。四是盲目的渠道拓展造成的实体网点的单店产出低下,渠道商营销积极性下降,如何结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营销趋势,开展销售模式转型是运营商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上的营销问题不仅依赖于销售者与客户之间的营销模式转型。综合运营效率的提升更依赖于运营商、渠道商、消费者等多元素之间的关系协调及能力提升。

3运营商关系营销模型

3.1关系营销理论

关系营销的概念最早由美国的贝里(LeonardL.Berry)教授于1983年提出,他从服务营销角度出发将关系营销定义为提供多种服务的企业吸引、维持和促进客户关系;杰克逊(Jackson)等人从工业产品营销角度出发,主张关系营销是通过结构纽带、社会纽带锁住客户;此后关系营销被理论界从多角度进行了解读和定义拓展。摩根和汉特(MorganandHunt)用承诺与信任理论定义关系营销的内涵并构建“关系营销的关键中间变量模型”。他们主张“关系营销指所有旨在建立、发展和维持成功的关系交换的营销活动”,交换的内容以无形的东西(如感情、承诺、信任等)为基础,且交换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顾木森(Gummesson)认为关系营销是一种把营销看作关系、网络和互动的意识,同时,他将关系营销中涉及的相关利益者也拓展为研究对象,并提出30R理论研究多对象的关系营销。在关系市场研究方面,培恩(payne)结合企业营销要素将关系市场分为六大市场:顾客市场、供应者市场、内部市场、相关市场(分销商市场)、影响着市场和就业市场,形成了最系统的关系市场描述。从培恩的理论出发,企业要更好的服务顾客市场,必须同时处理好与其他五个市场的关系。

3.2运营商关系营销模型

理论界对关系营销及关系市场的研究为关系营销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关系营销中营销“持续性”“情感性”“交换性”的探讨,以及关系市场中对多种关系的延伸及定义正切合当前的公众通信市场的客户需求及运营商在当前市场营销中所面临的问题。本文结合公众通信消费市场上的营销要素及关系营销动态组合模型,构建运营商在公众通信消费市场的关系营销模型(图1),用于指导运营商提升企业内部及提供者、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质量。

3.2.1运营商关系市场构成

在公众通信消费市场上,运营商面对的消费者主要为个人客户,运营商所提供的产品主要为周期性的服务产品而非一次性的买卖活动。公众通信市场供需关系和产品性质决定了运营商关系营销的中心市场为“顾客市场”,但与传统的交易营销不同,运营商的顾客市场有“多阶段营销”“持续性服务”两类场景,且在两类场景中均有运营商、提供者(渠道商)的参与。因此,运营商关系营销的元素可定义为运营商、提供者、消费者。根据运营商内部的组织结构分工,可在运营商内部细分为“营销组织”“运营支撑”“服务”三类细分单元。根据各模型元素之间的交互关系,运营商、提供者侧可细分出“相关市场”“内部市场”两类关系市场。其中,“相关市场”聚焦运营商与渠道商、直营厅驻店商等中间组织的关系,这些组织延伸企业触点,帮助企业与客户进行交易,处理好与它们的关系,有利于企业市场份额的快速提升。“内部市场”聚焦运营商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市场,部门之间互为提供者和顾客,内部市场关系营销的目的是促使内部目标一致、高效运转。

3.2.2关系营销活动构成

在明确关系市场的同时,本文也提出了关系营销活动的架构。关系活动应从目标关系触点出发,结合影响因素(市场环境、工作任务、资源配置等)接触目标客户,引导目标客户参与营销活动,建立关系链接,并与之持续互动,强化关系质量。关系营销的目的是为了强化营销双方的关系质量,对运营商而言,一个高质量的关系网络,将提升企业的持续性收益、提升企业运营效率,运营商也需要根据收益变化调整关系营销中的目标及资源投入。

4电信运营商关系营销策略建议

4.1顾客市场关系营销策略

4.1.1以客户体验为中心,即时满足客户需求

当前营销环境及市场背景下,客户在面对营销活动时需要的不再只是相关的优惠,而是对自己作为个体被认知的真正感知。同时,5G的高速率推动了即时性文化,客户不再是等待需求的实现,而是期望恰好在需求产生的时刻,企业能够参与进来,而这种实时程度的参与贯穿整个客户旅程。为满足即时性的需求,强化提供者与消费者之间的顾客市场关系,一方面可从客户触点出发,深入开展市场调研,结合触点的市场特点及客户在触点的即时性需求为客户提供产品。另一方面,可从客户研究出发,结合数据分析预测客户的未来需求,提供营销策略。在新增市场中,可根据客户触点及触点场景,匹配合适的产品、促销、渠道及营销切入方式,通过与场景体验的链接,强化通信产品感知。例如,与终端销售商合作,在商圈的终端卖场内主动协助打造高品质的5G+VR体验专区,引导客户了解5G终端的同时体验5G网络、5G应用,将5G的概念具象化。在存量市场中,可以实时的大数据分析为指导开展从客户感知出发的个性化精准营销。当前的通信市场营销中,渠道的精准营销主要基于某一专项营销出发,以运营商的短期发展要求为中心,提升了运营商的发展感知,却忽略了最核心的客户感知。从客户感知出发的精准营销同时要求政策内容及营销执行的精准性,即以客户为中心,在客户的全生命周期内,准确且及时的满足客户需求。例如,在客户入网时便成立档案,通过大数据模型对客户的消费及使用行为实时跟踪分析,对可能产生的需求(流量升级、语音加餐、宽带提速等)匹配策略并进行营销派单,由渠道提供者主动联系客户进行营销/服务。

4.1.2以服务领先为理念,强化服务意识

服务是形成运营商/提供者与客户之间良好交互关系的根本,5G时代信息传播进一步加速,竞争维度更加多元。服务质量的好坏在客户决策阶段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客户的服务感知的提升也被放在关系营销的首位。从顾客市场的客户触点出发,结合当前运营商的服务提供现状,下一步应重点从服务场景的打造出发,输出高质量的服务。首先,拓展服务触点:通过线上、线下的服务协同,实现客户的全时空覆盖。对运营商来讲,在触点上需重点打造的线上的服务能力,当前网/掌厅、公众号提供的产品及服务均简单的一次性业务,可通过业务及服务流程梳理,将90%的线下业务迁移至线上,提供便捷的自助服务的路径或线上预约线下办理的协同服务路径。例如,在互联网上打造专属的5G专区,提供网厅、公众号、二维码等多种接入方式,客户可在线上5G专区找到与5G相关的产品定购、权益开通、网络覆盖等自助服务内容,同时可匹配附近的营业厅店预约线下服务/上门服务。其次,标准化服务交付:服务具有无形性,但服务感知可通过规范的着装、话术、动作、交付流程等有形化的感知进行传递。例如,5G双千兆的家庭交付场景中,通过规范装机后的宽带测速动作、无线环境检测、服务路径告知、管理软件(小翼管家APP)的推介等一系列的动作提升用户的网络使用感知,也将线上服务路径预埋入用户的印象中。

4.2相关市场关系营销策略

模型中阐述的“相关市场”指运营商与渠道商的关系市场。运营商可通过优化销售组织模式及资源配置方式,强化与渠道商之间的关系质量,引导渠道效能提升。在5G时代背景下,运营商可主要从专业化运营、协同体系建设两个方面开展提供者(渠道商)关系营销。

4.2.1深化渠道专业化运营

渠道商也是电信运营商的客户,与渠道商强化关系质量的关键就是保障其利益。在公众消费市场上,运营商可针对不同的市场细分,归纳相同类型的渠道商,成立对应的专业化运营小团队进行细分运营。化小运营团队根据市场特性为渠道商个性化匹配产品销售策略、成本资源、宣传资源等。同时,可以快速响应渠道商的服务支撑诉求,及时与公司进行沟通,促进渠道商的拓展与销售效能提升。通过专业化运营,可将同一类型的渠道商拧成一股绳,推动连锁化、集约化的运营模式,进一步提升渠道商的影响力与资源获取能力。例如,通过专业化运营团队将商圈内的小型终端销售点归集为同一销售平台管理,打造统一的品牌形象、宣传及营销模式,形成连锁化的影响力。

4.2.2建设协同营销的渠道体系

随着消费互联网的发展,客户接触信息的方式越来越便捷,在实际的营销场景中,因各渠道营销方案不同、渠道间缺乏沟通造成渠道冲突的案例时有发生。不协同的渠道体系不仅给客户造成选择困扰,甚至因价格差异造成客户投诉,为渠道商带来服务压力。结合当前互联网的“新零售”发展模式,运营商渠道当前协同模式的关键是做大线上的销售服务能力。在运营商与提供者的关系市场中,该问题可聚焦为如何推动实体渠道进行线上销售模式转型。当前,线上销售模式转型的关键是协同销售工具的打造及协同销售模式的梳理。当前运营商进行的线上、线下协同销售,主要基于线上触点的拓展,为客户提供线上办理路径,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点对点的销售模式。而一份优秀的协同销售工具的功能不仅仅是帮助渠道商拓展线上的销售触点,更应该实现的是将运营商的需求调度。通过线上需求搜集、大数据分析预判得到需求,然后按策略派单至实体渠道进行销售转化,通过运营商的智能调度及一体化运营,达成全渠道的协同营销。该模式可在提升渠道商销售能力的同时强化其对运营商平台的依赖度。

4.3内部市场关系营销策略

在运营商组织内部,可通过创新组织方式、强化体系建设的方式来强化人员之间、部门之间内部市场关系,达成内部目标的一致性。其中,最有效的方式是通过针对特定的市场、项目组建专门化的团队进行运营。面对5G时代多变的市场环境,针对特定的市场/项目,可通过在企业内部组建跨部门的“多兵种”协同攻坚队形,打破层级界线,强化内部市场关系。例如,针对5G时代的升级需求,组建客户经营团队;针对5G的信息化需求,细分市场组建信息化产品推广团队;在明确职责的同时,下放权力至专门化团队,构建责任、利益的统一的作战队伍。以存量经营项目为例,在公司内部以承担存量经营职责的客户经营中心为核心,协同产品制定、业务管理、数据支撑、渠道支撑等多部门专业人员形成专门化团队协同作战。通过统一作战目标,高速共享团队信息,工作流程快速协同,制定出更具针对性的经营策略。在专门化团队成立之前,客户经营工作的流程是通过销售目标去寻找目标用户,再匹配可用的销售政策,分析营销效果等,是独立的环节;而得益于专门化团队的建立,客户经营工作的主动性更强,协同作战将客户研究前置,综合考虑目标、产品政策及销售流程,避免产品、目标用户与营销实操脱节。

5结语

电商运营范文2

关键词:网络功能虚拟化;CCAP;BRAS

1虚拟化的需求驱动

近年来网络功能虚拟化成为广电运营商业界的热点话题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方向。软件化、自动化、降低总体拥有成本为网络功能虚拟化技术发展提供了驱动力,以云、SDN、NFV为代表的新型网络技术都围绕着虚拟化对传统网络进行变革。虚拟化可以将IT环境改造成为更加强大、更具弹性、更富有活力的架构。虚拟化技术实现了从物理资源到逻辑资源的转变,使网络建设从现有传统模式向虚拟化转变和演进。网络虚拟化的演变和软件定义的基础设施的发展总体上代表了行业模式的根本转变,它将运营商从具有固定容量及固定功能的传统网络设备,变革到采用软件编写的虚拟网络功能,并在商用现成的服务器上运行。虚拟化不仅仅提高扩展性和硬件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有效降低建设和运维成本,而且所采用的虚拟机可以很方便地从一个物理机按需迁移至另一个,在不影响用户的情况下实现容灾恢复,同时可以大幅提高资源和应用程序的效率和可用性[1]。

2广电虚拟化

NFV整体架构CableLabs(有线电视实验室)是全球有线电视行业标准制定的领先组织,制定了基于同轴电缆数据传输(DOCSIS)等一系列先进的技术标准,会员涵盖全球领先的有线电视运营商,致力于为全球有线电视运营商提供最先进的技术。CableLabs和ETSI(欧洲电信标准化协会)描述了广电NFV的目标系统整体架构,为行业针对虚拟化解决方案的制定和具体NFV产品的开发提供了完善的体系结构指引和参考。使用基于云/COTS服务器的NFV基础设施,包括存储设备、网络硬件及计算能力,为NFV系统提供了物理硬件基础;NFV实现了现阶段已提供的如vBRAS(虚拟化BRAS)、vCCAP(虚拟化CCAP)及vCORE(虚拟化核心网)等业务及未来的多种业务[2-4]。如图1所示。

3广电虚拟化网络典型应用场景

广州珠江数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珠江数码)接入网主要使用HFC和FTTH两种网络,分别使用CCAP(ConvergedCableAccessPlatform,有线电视融入接入技术平台)设备和BRAS(BroadbandRemoteAc-cessServer,宽带接入服务器)设备作为接入网网关设备,为网内用户提供高速率的宽带和高清双向智能电视业务。但珠江数码在广州市内40个分前端机房用户使用的接入方式并不统一,这就导致了需要在这些分前端机房分别各部署一套CCAP设备和BRAS设备,导致分前端机房空间紧张,网络投资成本高昂。在引入NFV技术后,珠江数码在这些分前端机房只需要部署标准化X86服务器和交换机,就可以实现CCAP设备和BRAS设备的融合部署。珠江数码制定了基于NFV技术的广电vBRAS及vCCAP虚拟化业务融合部署方案,图2是vBRAS及vCCAP等典型的虚拟化业务平台在实际网络中的部署方案,以此分享虚拟化系统具体的网络组成和部署方案。图2典型NVF的应用场景虚拟化业务平台支持基于X86通用服务器或自有云平台上,不同的虚拟化业务平台可以独立部署于单独的服务器或云端,也可合设于同一服务器上。如图2为例,vBras与vCCAP系统实体合设于同一服务器上,基于虚拟化系统的控制平面(CP)与数据平面(DP)相分离部署原则,它们的CP合设部署于总前端机房,DP合设部署于各区镇分前端机房,同时可根据网络的规模部署,在不同的分前端机房部署DP,甚至可进一步下沉DP以更靠近用户侧,这样不仅显著改进用户体验,同时节省到前端(核心)机房的流量带宽。以上业务平台也提供了完善的系统保护,可根据需要选择冗余保护机制,包括对CP提供1+1冗余备份,以及对DP提供N+1的冗余备份保护。以上系统均安装在基于Intel的标准X86服务器平台上,采用虚拟化方式组网,控制平面和数据(转发)平面功能相分离,便于二者的相互独立扩展,其中控制平面负责路由公布、学习、用户认证、授权、计费及管理等功能。虚拟化业务平台提供了多种灵活部署方式可选,即控制平面和数据平面可集成部署在同一台物理服务器上,也可部署于不同的服务器上。另外数据平面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地选择集中式或分布式部署,如多个DP分别部署于不同的分布式节点上,通过分布式数据平面处理,可以为业务处理提供低时延和快速接入。以上基于通用服务器的系列业务系统提供了行业领先的吞吐量,每台服务器高达200Gbps(以DellR740为例),未来可动态扩展至Tbps,为现在业务提供能力打下坚实的网络基础,也为未来业务进一步发展预留了灵活的网络扩展能力。当然,根据现网不同DP站点的接入用户数及预期业务接入能力预留要求,也可选择不同规格的服务器,以进一步降低网络建设的硬件成本。

4结束语

电商运营范文3

科技的进步带动生产率的提升,使得生产成本得以降低,这在由“摩尔定律”主宰的信息技术产业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技术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突破,而法律往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法律争议在所难免,这给立法及监管部门带来了新问题。2012年以来,电信行业资费竞争与监管争议将科技与法之间的矛盾表现得更加突出。首先,联通开展语音业务资费的市场竞争引起监管争议。2012年3月20日,浙江联通推出“2G用户随意打”套餐,针对不同人群,分为流量王、长话王、市话王、自由行四大系列。如果是联通2G用户,只要每月在原有套餐上加3元的全省“随意打”叠加包,就能免费打电话。其次,争议发展过程显示出传统电信监管方式的失败。传统的电信三方市场主体为监管方、运营商、消费者,面对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这种三方关系发生微妙的变化:监管无力,运营商被逐步管道化,消费者趋向于使用替代电信传统语音、短信业务的新应用。具体而言:行政管理方(即浙江省通信管理局)无力依法叫停“随意打”业务。2012年3月底,浙江省通信管理局发文要求浙江联通立即停止该业务的广告宣传和受理。该局在通知中表明,《关于浙江联通新增2G移动业务资费套餐备案的报告》(浙江联通〔2012〕97号)违反了此前通信网内网外差别定价的规定。但就监管实效而言,这非但没有达到叫停的效果,相反,该套餐在浙江、广西、湖北、湖南和甘肃等省份得以推广。电信运营商积极开展业务转型,参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一轮市场竞争。中国联通认为,“随意打”是弱势运营商打破垄断的良性市场竞争行为,是浙江联通在“面对竞争对手大面积的V网封锁,渠道双禁,收卡换卡,大幅度提升佣金导致产品包价格倒挂这种恶劣的环境”下,为打破移动的垄断地位而做出的选择。中国移动则表示,不是直接跟进价格恶性竞争,而是进一步加强“家庭亲情网”业务宣传,原因在于:一方面,由于浙江移动GSM网络负荷已经很高,没有更多承载能力去直接降价竞争;另一方面,浙江移动以GSM网络为重要的利润来源,没有拼价格战的动力,期待通过“短期提高渠道佣金,先稳住自己的队伍,然后提升力度保有存量,通过砸钱”达到“强力策反联通政企和中高端”客户的效果。消费者已经随着智能手机和无线网络的普及改变了自己的通信生活方式,所以他们十分认同通信资费下降的趋势。现代的通信已经不再局限于电信运营商提供的服务,移动互联网技术为消费者带来了诸多可替代的方案,同时,语音业务让位于数据流量业务也已经是全球范围内电信运营商的共识,主流运营商纷纷推出了语音和流量无限量包月的套餐资费。争议发展结果显示,电信资费新一轮竞争调整使运营商、软硬件服务商和消费者三方皆获益。一方面,虽然语音、流量贬值趋势明显,但运营商并没有因为资费下降而受到损失,相反,网络用户数量的增加,使得网络的整体受益提高;另一方面,电信竞争动力源于设备成本的下降,软硬件服务商从中也受益匪浅。硬件设备商为运营商提供前沿网络技术,升级旧有网络设备,提高网络容量和运营效率,提供适用最新通讯技术的终端设备,提高用户的体验感知水平;软件应用服务商在网络成熟、终端性能支持的基础上,提供满足用户需求的应用产品,为用户创造新价值。

二、电信法律规制现状

(一)立法现状

我国现存的电信立法层次较低,缺乏有力的业务监管法律依据。监管机关叫停“联通竞争行为”的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管理条例》和原信息产业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关于通信网网内网外差别定价问题的通知》,以及工信部办公厅《关于立即停止审批涉及网内网外差别定价资费方案的通知》。这些法律以条例或通知的形式出现,在当前建设法治中国的背景下,已经不符合时代的要求。

(二)电信法律规制对象的演变

首先,电信业务经营者最初仅指传统的电信运营商。根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第二条第2款:“本条例所称电信,是指利用有线、无线的电磁系统或者光电系统,传送、发射或者接收语音、文字、数据、图像以及其他任何形式信息的活动。”其中,第八条指出:“电信业务分为基础电信业务和增值电信业务。基础电信业务是指提供公共网络基础设施、公共数据传送和基本话音通信服务的业务。增值电信业务是指利用公共网络基础设施提供的电信与信息服务的业务。”其次,随着三网融合的发展,通信方式的变革带动了法律调整对象的变更,电信法律规制对象包括电信通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等综合运营主体。三网融合试点工作突破了传统运营商的概念,使得三网朝着融合的方向发展。移动产业“加速了信息技术和双重产业的连接,创造了多种发展机遇。移动与IT相遇,由融合(Convergence)、通信(Communication)、合作(Col-laboration)组成的产业模式渐渐浮出水面”。“未来IT主要的发展趋势将是在合作的基础上构造移动echo(生态)系统。”最后,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给电信法律规制带来了新的问题,网络运营商、应用软件服务商、设备硬件服务商等主体也应该作为电信法律监管对象。移动互联网不是对传统互联网的简单升级,而是电信产业融合发展的新阶段,其特点在于除了网络层面的融合外,应用层面上,网络运营商、应用软件服务商、设备硬件服务商也由各自独立向融合发展转变,运营商逐渐发展为智能管道,应用软件服务商和设备硬件服务商则加快应用的培育,并已开始提供相应的通信服务。

(三)浙江联通竞争行为具有合法性

浙江联通“随意打”套餐的出台,既未构成不正当竞争,也不构成国有资产流失或贬值,它是企业在运营商之间进行市场竞争、三网融合竞争、移动互联网多元市场竞争等三层次竞争环境下采取的市场行为。首先,是否构成不正当竞争的争议焦点在于运营成本的透明化。从电信运营商的成本来看,浙江联通并未违反法律规定。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一条规定:“经营者不得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然而,我国电信服务的价格成本并未公开,因此就无法判断其运营成本,继而无法确定浙江联通是否“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相反,浙江联通作为弱势运营商,能够承受该价格,反映了现行市场上GSM移动网络的话费定价标准具有市场垄断性。其次,“随意打”套餐是运营商应对多层级市场竞争的现实需要。电信市场的语音需求仍然较大,据国际电信组织GSMAssociation(GSMA)的数据统计,中国大陆用户平均每月打手机的时间超过了400分钟,列全球第四。GSMA数据显示,10年前,平均每名用户每个月用手机打174分钟的电话,而到了2009年9月,这一数字已经达到288分钟。因此,运营商通过降低语音话费价格,可以在运营商之间确定价格优势,巩固移动、固话、宽带市场份额,以价廉、高质量的语音通话抵消VOIP的竞争优势。最后,我国电信法律滞后于科技发展,是“随意打”套餐产生争议的原因。VOIP业务对语音业务具有替代作用,我国将VOIP等具体业务作为电信基础业务由电信运营商经营,这使得我国电信基础业务领域长期处于高价、封闭的状态,产生了“加拉帕戈斯现象”,使远离全球市场的运营商削弱了自身在国内国际电信市场上的竞争力。《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第七条规定:“国家对电信业务经营按照电信业务分类,实行许可制度。经营电信业务必须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取得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颁发的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未取得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从事电信业务经营活动。”实际上,这种对具体业务的限制,不仅投入了过多的监管成本,还没有取得良好的实际效果。现有法律不但限制了具体电信业务的发展,也限制了电信产业创新的动力,既不利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和电信产业的发展,也不利于民生的改善。“随意打”套餐是运营商积极布局未来数据业务发展的战略起点。从全球范围来看,数据业务替代语音业务的发展趋势是运营商发展转型的动力,数据业务将成为运营商主要的投资和盈利项目。语音价值的下降是市场的必然趋势,浙江联通“随意打”是运营商主动迎接数据业务时代的表现,是我国电信行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标志和电信立法迈入融合监管时代的号角。

三、电信立法的建议

(一)明确立法原则

科学有效的电信监管政策不仅是纠正当前市场失灵和解决竞争纠纷的有效工具,更是促进和谐电信市场不断发展的基础途径。好的政策需要认识“制度、技术、产业组织和市场绩效的共同演进”的动态互动性,激发不同的规则系统良性互动,预测其互动的效果。同时,电信产业具有特殊的产业特性:“从供给方看,巨大的前期投资和每增加一个服务顾客所需的细微成本,使得产业自身存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这也成为电信企业不断追求规模扩张的原始驱动力,而在需求方,由于电信产业的网络特性等存在着网络外部性。”电信业需要在普遍服务、特殊保障、国防安全等方面承担重要角色,立法要在经济的和非经济的目标之间寻求平衡,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经济效益和公众利益之间的平衡。因此,从保护竞争和公众利益的角度出发,对于普遍服务和接入便利性等的保护是否成功,成为衡量电信法律是否达到立法目标的重要原则。

(二)创新监管体制

首先,我国电信监管机构层级低,职能不够明确。工信部只是“国务院的一个工作部门,而不是一个符合国际惯例的、法律授权明确而充分的监管机构”。我国需要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电信监管机构,“主要职能是专门对电信产业(或通信产业)的市场进入、价格、服务质量、投资、制定有关法规等实行综合性监管”。其次,必须建立独立的电信法律规制机构。《WTO基础电信协议》要求建立“独立的规制机构”,而“电信规制机构的独立性是相对于电信规制放松之前、各国电信管理部门与运营商合而为一的情况而言的,即电信规制部门与运营商分离,两者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WTO基础电信协议》第五条规定:“监管机构与任何基础电信服务提供者分离,对其没有责任。”最后,树立融合开放的监管理念,实现科技以人为本。监管部门应当树立开放的监管理念,顺应数字时代的新发展。从移动业务对固定电话业务的替代到如今以数据业务为代表的新技术逐渐替代传统语音业务,信息产业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科学的市场监管制度。当前融合通信已经从展现融合向业务融合、通道融合的方向发展,单一的电信监管措施亟须让位于市场主体综合监管,实现融合通信下的融合监管。监管方式需要尊重我国国情,符合我国市场特点。如:跨国企业涉足中文语音输入、语音搜索等业务,需要对其实施严格综合监管,避免出现诸如苹果“Siri”本地中文搜索服务涉黄等违法行为。

(三)制定《电信法》,促进电信业良性竞争

首先,《电信法》所规制的市场竞争主体应包含三个层次:运营商应当作为规制对象,规范运营商之间的竞争,同时鼓励运营商规范“内部竞争”行为,实行内部结构优化,加强各省公司对其下各市级分公司、集团公司对各省子、分公司的内部监督管理;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将电信网络运营商、广播电视网络运营商、互联网运营商三类市场主体纳入监管,既是适应市场发展的现实需要,又是电信业发展的内在要求;移动互联网方兴未艾,以运营商、应用服务商、设备服务商为主体的竞争是在三网融合的基础上的新的竞争形态,这三大竞争主体也需要《电信法》予以规制。其次,转变电信监管内容。电信法律的监管重点将由互联互通向通信质量转变。电信法律的规制对象由传统的电信运营商、三网融合综合网络运营商发展到更大层面的三方面服务主体,其竞争也由运营商之间的竞争、三网竞争逐步升级为“大三方竞争”,通信服务出现了主体增加、跨网接入、服务平台化等特点,因此,通信质量必然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热点,同时也将是现代电信法律监管的重点,电信法规需要由“打得通”向“打得好”的监管方式转变。最后,转变规制方式。电信法律规制方式将进一步加大对服务端的管理控制力度,开放客户终端的无缝接入,同时积极采取措施弥补区域数字鸿沟,加强贫困地区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地域差异。

电商运营范文4

【关键词】新媒体运营;电子商务;创新

1新媒体的概述

新媒体是网络化的大众媒体,是区别于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传播渠道的传统媒体的一种新媒体。新媒体突破了传统媒体的模式框架,传送文本、图片之外还包括顺畅地传播音频、视频以及在互联网上进行互动直播。

2新媒体的特点

2.1传播速度快

新媒体的形式多样,方式便捷,大众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关注新媒体平台,与身边朋友之间相互分享新鲜的事,自由地表达思想;新媒体更容易引起大众的强烈关注,满足人们对各样信息的需求,信息的传播速度也越快。

2.2传播范围广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营销的渠道也随之越来越多样化,主要有微信、微博、博客、网络社交、网络视频等。新媒体营销的传播方式也打破了传统营销所受制的时间和空间,可以随时随地地传播信息。

2.3营销成本低

新媒体营销通过多元化的方式进行企业品牌的宣传,使得营销成本降低。当今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新媒体营销,且新媒体的很多平台都是免费的,可以随时随地地分享更有创意更有价值的信息。

2.4互动性强

目标客户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上进行日常的工作社交、娱乐消费等行为,还可以方便实现企业与消费者的双向联系沟通,新媒体平台凸显了其极强的互动性。

2.5目标精准

大数据时代,客户数据信息系统的不断完善,使新媒体营销的广告推送和投放变得更加精准。

3新媒体内容的生产

新媒体营销内容是一套整体的方案,虽然内容制作的工具不同,但是其最终的目的一致。新媒体内容主要包括产品拍摄、文案策划、直播策划、线上活动策划等,新媒体内容的创作需要与时俱进,根据社会潮流、社会热点的不断更新而进行创新。

4新媒体运营驱动电子商务的发展

4.1新媒体运营优化电子商务投放渠道

新媒体运营不仅可以帮助电商选择投放符合自身企业产品内容的渠道,而且可以让投放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新媒体运营可以优化投放渠道资源的整合,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4.2新媒体运营创新电子商务内容

新媒体运营帮助电商平台与消费者建立“面对面”的信息交流平台,帮助电商更好地找到用户的精准需求,把用户真正需求的感兴趣的东西更好地结合到产品宣传信息上,创新新媒体内容的原创性。

4.3新媒体运营提高电子商务数据的反馈速度

随着大数据技术广泛的应用,新媒体运营通过对大数据的存储、收集和分析,可以巧妙地利用数据反馈来及时地调整运营策略。数据的有效反馈不仅有利于用户,且能帮助电商平台快速地判断什么类型、什么渠道,甚至是什么时段更能受到目标用户的关注,达到更精准的营销效果。

4.4新媒体运营加快电子商务资源整合和优化

新媒体运营有助于电商平台可以迅速地找到最合适自己的运营与营销方式,对各项运营指标进行最大化的优化和调整,以期达到最佳的客户引流、转化效果,实现运营内容价值的最大化。

5新媒体运营对电子商务发展的创新

5.1优化升级电商平台

新媒体运营以“用户体验”“用户需求”为设计理念,不断优化界面。比如,根据用户的需求,对整个商城APP的各个环节都进行系统的策划、设计,使界面更具明显的视觉效应,各种推广的内容也以独特的设计理念结合企业自身去体现。

5.2提高电商宣传效果

一个成功的电商宣传活动策划与广告宣传,可以提升知名度、客户满意度、美誉度,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新媒体运营结合大数据对用户的习惯偏好进行分析,可以根据用户感兴趣的主题组织多样的活动来吸引用户。

5.3提升电商个性化服务

新媒体运营通过大数据分析,进行个性化信息推送。精准贴心的导购服务,有利于用户对企业产生好感,让企业赢得用户良好的口碑,建立企业良好的形象。

5.4融合电商平台新旧媒体

新旧媒体的融合,给电商平台带来了新的传播方式。新媒体有利于推动企业更好地有效利用传统媒体,让传统媒体的作用放大化。将新旧媒体更好地相结合,可以获得更大、更广的传播效果。

6结束语

电商运营范文5

 

2011年11月9日,央视“新闻30分”栏目报道称国家发改委正在调查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涉嫌宽带接入领域垄断问题,如果事实成立,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可能被处以数亿至数十亿元的巨额罚款。此消息一出,两家公司股票应声下跌,大幅跳水。随后12月2日,两家公司同时发出声明,承认与其他骨干网运营商之间的互通质量未达标准,并同时提出整改方案和中止反垄断调查的申请,承诺大幅提升网速和光纤覆盖率,下调宽带资费。历时一个月的宽带垄断事件,在以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两大巨头认错中短暂的告一段落。在此次事件中“,互联互通”这个词也被越来越多的媒体所提及。互联互通是指公众电信网络或服务提供商之间的联接,目的是为了允许一个网络运营商的用户能够通过另一个网络运营商所提供的接入服务与另一个网络运营商的用户进行通信联系。   我国互联互通现状   自2001年来,信息产业部先后在北京、上海和广州开通了3个国家级的互联网交换中心(NAP),实现了几个国家级的互联网在骨干网上的互联,初步形成了我国互联网骨干网间的互联互通。为了提高我国电信网络互联互通水平,促进电信业更有效的竞争,主管部门不断对电信体制进行改革。2008年电信业第三次重组后,我国互联网骨干网运营单位由10家变成了7家,分别包括3家经营性互联单位———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4家非经营性互联单位———教育网、经贸网、长城网和科技网。原中国卫通的互联网资源并入中国电信,中国电信以56%的宽带用户占有率稳居全国第一;原中国网通的互联网资源并入中国联通,新中国联通宽带用户占比为37.4%;原中国铁通的互联网资源并入中国移动,新中国移动宽带用户占比仅为6.6%。在互联网固定宽带市场中,中国电信依旧占据绝对份额,这种“一大带几小”的格局在短期内不会得到改变。而近几年随着我国电信市场的逐步开放,“大网”与“小网”之间、强势运营商与弱势运营商之间竞争愈演愈烈,互联互通暴露出的问题也日益突出。运营商之间恶意切断对方信号、设立黑白名单、大规模断网等问题频繁见诸于媒体报道中,如何更好地促进互联互通、引导公平竞争成为了电信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互联互通问题分析   如今的电信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互联互通问题的出现也是多方面的,有技术、经济、市场等因素,也有人为因素。   (一)现行的网间结算方法不合理,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互联互通问题归根结底是网间结算问题,而网间结算的核心问题是运营商经济利益的重新分配。合理的网间结算标准能平衡各运营商利益,是互联互通能顺利运行、网络有效利用的保障。而目前现行的网间结算标准并不符合当今电信业的发展趋势,很容易导致互联互通出现问题。我国三大运营商的网间结算收入在经营收入中所占比重,如表1所示。根据表1显示得出,网间结算收入所占比例都比较低,均在10%以下,而这个比例水平距离欧美所倡导的网间结算收入占运营商收入30~40%的标准还很远。加之我国电信业现行的非对称管制体制的缘故“,小网”运营商希望“大网”运营商无条件的尽全力提供高标准的互联互通,以便自己能够坐享其成,而“大网”运营商则要承担铺设网路和维护网间互联等高额成本。由于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导致了“大网”运营商对参与互联互通积极性不高,甚至还会人为的抵制互联互通的实施。   (二)运营商经营模式不合理,投入与产出失衡近年来,互联网新技术、新业务增长迅猛,P2P、云计算、IPTV等新业务层出不穷。这些新业务要求网络提供较大的下行接入带宽,需要占用大量的宽带资源。据统计,我国P2P流量占据国内网络流量的60%~70%,占互联链路总流量的50%以上。而目前互联网市场普遍采用简单包月制和按时计费的方式,用户不必考虑流量费用,这使得互联网业务出现了增量不增收、带宽占用多而业务收入少的现象。这种投入和产出的失衡增加了运营商网间互联扩容的压力,影响了运营商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到互联互通的质量。   (三)互联网用户地域分布差异过大,互联网结构有待调整由于我国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均衡,互联网宽带用户的地域分布也不均匀,互联网发展呈现出东部快西部慢、城市快乡村慢的地域差异。根据《中国信息化形势分析与预测(2011)》显示,东部互联网宽带用户数占到了全国的50%以上,中西部地区的宽带市场规模和宽带普及率与东部地区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北京和上海的宽带普及率都已超过20%,而还有较多省、市、自治区的宽带普及率低于10%。目前东部地区互联网宽带普及率为13.3%,比西部高出9个百分点。这种显著的地域差异导致了我国互联交换中心大部分集中在东部地区,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主要互联点,西部用户绕转现象明显。   (四)政府部门监管力度不够,法律体制仍需完善目前,政府监管部门对于互联互通监管力度不够,在接到的申诉中大部分都是缺乏有效的查证手段和监管证据无功而返。主要原因是由于许多互联互通问题不再是显性问题,很难界定责任,而且就算责任界定清楚,对于责任企业处罚力度也不够。尽管政府部门出台了《电信管理条例》、《公用电信网间互联管理规定》、《电信网间互联争议处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互联互通问题,但由于电信行业本身的特点,法律体制的约束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如何促进互联互通   针对我国互联互通出现的问题,需要从政府、法律、运营商等多个层面入手,共同提升我国互联互通水平。   (一)构建网间结算标准,平衡各运营商之间的利益分配   1.从思想上改变运营商陈旧观念。对于主导运营商而言,要具有全局和发展的眼光,提供良好的互联互通“通道”,营造一个公平竞争、和谐发展的环境。对于新兴的运营商而言,要认识到履行网间结算是主导运营商和自己共尽的义务,应当诚实守信,及时缴纳网间结算费用。#p#分页标题#e#   2.完善网间结算标准,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建立一个以成本为基础、公平合理的网间结算标准,是促进电信企业之间合作的根本,也是电信市场竞争的客观要求。近几年互联网发展迅猛,宽带资费已大幅度下降,亟待构建一个符合各运营商利益结算标准。这一标准要涵盖激励与约束机制,既不能扼制新进运营商参与竞争的积极性,又不能过多损害主导运营商的利益。   (二)加强电信市场监管,不断建立完善法律法规   1.加强互联互通的事前监管。主管部门对互联互通的管制政策分为事前监管和事后监管。事前监管是事先明确好各运营商、企业在互联互通中的权力义务,确定互联标准和结算费用,所有企业都必须遵循;事后监管则是是出现违规行为后,对于违规企业的调查、取证和处罚。由于事后监管具有很大的滞后性,而事前监管已经对企业的经营行为有了规范约束,因此,在互联互通监管中必须把事前监管作为工作重点。   2.进一步完善现有的互联互通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做到遇到问题有法可依。国内现行的《电信网间互联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交换中心网间结算办法》、《新建国内长途电话网与其他电话网网间互联技术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性文件,显然不能满足现有的互联互通的需要,亟待及时补充更新。   3.研究并建立互联网网间通信质量第三方技术监督平台,加强监管的技术支撑。建立监控系统,强化网间通信质量障碍的检测,可以为互联互通的争议问题提供证据。同时可以判断出是人为阻碍互联互通,还是运营商间的价格竞争阻碍互联互通,这对促进市场健康有序的竞争十分有利。   4.采取适当的非对称管制措施。现阶段,主导运营商对于互联互通并不积极,有必要对其加强实行非对称管制,给予弱势运营商一定的政策倾斜,实行扶持政策,但是前提是不能过多打击主导运营商的利益。   (三)做好互联网整体规划,鼓励本地直联针对我国目前东西部互联网发展不均衡的局面,需要对我国互联网网络结构做出整体规划,包括互联方式、互联地点、带宽大小等,并逐步分阶段实施。要充分发挥现有互联资源的作用;增设交换中心,将骨干网交换中心从目前的北京、上海、广州扩展到其他主要城市,尤其是向西部扩展;鼓励运营商之间建立本地直联,缓解长途直联的压力,减少网间流量绕转,提高互联互通效率,改善网间通信质量。

电商运营范文6

关键词:跨境电商;人才;教学改革

1跨境电商的迅速崛起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深入,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明显,中小外贸企业也迎来了新一轮的黄金发展期。同时在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的今天,我国实时推出了“互联网+外贸”战略,吸引着各个外贸企业向跨境电商方面转型发展。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达到6.7万亿元,同比增长24.1%。2017年上半年这一数据已达到3.6万亿元,继续保持着高速增长。跨境电商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外贸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2跨境电商人才需求旺盛

与跨境电商的高速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跨境电商人才严重缺乏。据《全国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跨境电商平台企业超过5000家,境内通过各类平台开展跨境电子商务的企业已超过20万家。截止到2016年12月,中国电子商务服务企业直接从业人员超过305万人,由电子商务间接带动的就业人数,已超过2240万人。自2013年以来,跨境电子商务人才需求数量呈不断增长趋势,从2013年增长约17%到2016年的38%,预计2017年这一数字将增加至39%。而跨境电商作为新兴行业,全国少有院校开设对口专业,企业每年主要从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外语以及国际商务专业等相关专业毕业生中进行招聘,但这些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不强,很难马上上手,都需要企业再培训才能上岗,这样不仅增加了企业成本,而且培训过的员工又存在跳槽的风险,企业最终不一定能留住人才。同时,跨境电商对从业者的实践性要求很强,而这正是现在的大部分毕业生所缺乏的,很难满足企业真正的需求。种种供需矛盾凸现,这就要求政府企业学校一起共同努力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来破解跨境电商人才短缺的难题。那么,跨境电商企业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呢?

3跨境电商人才需求类型

朱超才(2016)通过对跨境电商岗位结构分析,概括出了跨境电商“六大”经典工作岗位类型及各岗位能力要求,提出了跨境电商企业人才层次结构的三种类型:初级人才,即工具型人才;中级人才,即商务型人才;高级人才,即战略型人才。调查发现,跨境电商企业对具备一定操作技巧和实战技能的中级人才需求最大,远高于具备丰富经验的高级人才和会基础操作的低层次人才(毛娇艳,2015)。王芳(2015)通过在58同城等招聘网站上对50家企业的调研发现,企业对外贸人才的需求主要有三种:外贸业务员、外贸电商专员和跨境电商专员,三种岗位的职业要求都是复合型的,一般要求语言能力、操作办公软件的能力、电子商务技能和国际贸易及其综合拓展能力。2016年12月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还专门了《杭州市2016-2017年度跨境电商产业紧缺人才需求目录》(下称《目录》),据《目录》显示杭州跨境电商企业对通用类、商务类、跨境类人才的具体需求有四个明显的特点:一是要求熟悉外贸规则,对于海关、海外仓储物流等跨境贸易具备丰富的经验,具备国际交易平台的运营能力;二是外语能力要求高;三是计算机技术人才需求量大;四是实际操作能力要求高。同天也推出了首个《中国跨境电商人才标准》,具体包括跨境电商人才标准白皮书、跨境电商人才基础标准、跨境电商人才标准的应用体系。综合看来,未来跨境电商企业亟需掌握一定外语技能、熟悉跨境电商平台的运营和操作、快速通关业务以及便捷物流组织与运营的复合型人才。

4跨境电商背景下,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上存在的问题

随着电子商务的普及和对国际贸易等对口专业人才需求量的激增,各高校也在相应的调整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方案,但依然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满足企业对新型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4.1课程设置不合理

跨境电商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国内开设跨境电商专业院校寥寥无几,还没有专门的人才培养标准做参考,大家都在摸索中办学。有些院校是在原有的国际贸易专业基础上做出调整,开设了跨境电商类的相关课程,但由于对跨境电商的界定模糊,比如有的偏重进口跨境电商,有的偏重出口跨境电商,其课程结构设置昏乱甚至重复设置,课程内容过于理论化;另外,跨境电商长成迅速,发展模式变化快,相关课程难以实时更新,缺乏时效性和实践性,跟不上时代变化的步伐。

4.2实训环节流于形式

跨境电商对实践性的要求很强,有些学校也花重金打造了相应的实验室,购买了相应的教学软件,但是学生的实践操作仅限于跟着老师拿着软件指导书按照预先设定的流程重复一遍,只能了解到跨境电商运营的相关步骤,做不到反复实操磨炼。而且跨境电商的运营在真实的商务环境中是复杂变化多端的,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处理,这样才能达到实训的目的。

4.3缺乏跨境电商师资

目前各大院校讲授跨境电商的老师大部分是纸上谈兵,很多老师没有从商经验,而真正做过跨境电商行业或者参加过跨境电商相关培训的老师又少之又少,教师也只起到了课本知识搬运工的作用。

5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

5.1迎合市场需求进行课程改革

学校要根据跨境电商企业对人才的能力要求进行课程改革。首先是语言类课程的改革。目前多数高校开设的基础语言类的课程是《大学英语》,国际贸易专业的专业英语课程有《外贸英语函电》和《商务英语》,主要偏重一般通用的商务场景,随着跨境电商的发展,这些课程不太满足跨境电商的应用场景,高校需要顺应潮流发展,开设《跨境电商英语》,讲授内容不仅涉及通用的商务英语,也有关于跨境电商平台的产品及店铺英文描述,营销推广英语,售前、售中、售后交流使用的英语,跨境平台后台的英文界面操作介绍以及商品分类介绍,相关外贸商品名称的中英文对照等内容,让学生更能结合实际应用场景来学习外贸英语。其次,要设置跨境电商平台运营的课程,比如《跨境电商多平台运营》,让学生学习主要的跨境电商平台的基本功能、运营规则及方法等基本知识点。另外,还需要结合相关跨境电商综合实训类的课程,让学生学习了理论知识之后加以应用,可以鼓励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在这些跨境电商平台上开设店铺,结合真实的运营操作来学习。最后,由于跨境电商还涉及了网络营销、网络支付以及物流等环节,除了跨境平台运营之外,还需要设置跟这些流程环节相关的课程,比如《国际网络营销》、《跨境第三方支付》、《国际物流》等课程,让学生学习到跨境电商整个交易过程中所涉及的知识。

5.2加强“校企合作”,创新实训课堂

“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人才的方案几年前一些高校就已经提出并实施了,但是大多数是企业仅仅提供有限的实习岗位和实习机会,或者在学校建立实习基地的形式,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在校大学生缺乏社会实践这一劣势。但在跨境电商背景下,这种“校企合作”的作用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加强“校企合作”的力度。比如学校可以联合企业注册成立外贸公司,然后在速卖通等跨境电商平台上开网店,由企业提供产品,让学生成为企业编外兼职的员工,这样学生在实训课堂上就能参与真实的跨境电商平台的运营。通过真实的、持续地去运营这些跨境店铺,处理交易过程中出现的复杂情况,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5.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由于跨境电商是一个新兴产物,目前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师队伍中没有跨境电商专业的教师,大多数是具有国际贸易背景或者相关经济学的背景的教师,所以高校第一步是要提供机会培养一支自己的“双师型”教师,比如,提供机会并鼓励相关专职教师去跨境电商企业实践,参加专业的跨境电商培训机构的培训等。其次可以到跨境电商企业或者专门的跨境电商培训机构聘请专家,担任跨境电商专业核心课程,并组织校内专职教师进行学习,在专家的帮助下进行跨境电商专业的建设。跨境电商是时展的产物,推动着国际贸易的创新发展。高校作为为企业输送人才的重要渠道,也应该与时俱进,切合企业实际需求,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输送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朱超才.“互联网+”背景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策略[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6,(37):97-99.

[2]毛姣艳.跨境电商发展给高职外贸人才培养的启示[J].当代经济,2015,(34):130.

电商运营范文7

【关键词】1+X证书;跨境电商;人才培养;高职

一、1+X证书制度的内涵

1+X证书制度是“职教20条”中明确提出的职教改革重要内容。是中国特色职教发展模式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从教育层面看,1+X证书制度旨在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从学生层面看,1+X证书制度旨在鼓励学生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通过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取得多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1]。当前,职业教育发展存在很多困难。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和产业实际需求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2]。用人单位反馈毕业生需重新进行业务技能培训才能上岗。在此背景下,“职教20条”中第六条提出在各类学历教育院校“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1]。1+X证书属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序列,其标准反映个人从事某一职业所需要具备的综合能力[1]。在高职学历教育中引入1+X证书项目,增加了高职教育的内容,扩展了高职教育的视角,为高职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二、当前跨境电商行业人才现状

(一)专业人才缺口大

后疫情时代。全球跨境电商快速发展。从表1可见,从2013年到2020年,我国跨境电商交易额稳步增长,年均增长率为18.7%,总体增长了3.31倍,增加了9.6万亿元。据网经社统计数据,2021年,我国跨境电商交易额为14.2万亿元,同比增长13.6%[3]。尽管跨境电商交易增长速度逐年下降,但对比同年份传统贸易交易的增长速度,跨境电商强劲的增长势头在可预期的未来不会改变。从表1还可见,我国跨境电商交易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从2013年11.2%增长到2020年38.8%,跨境电商已成为外贸行业的中坚力量。当前,跨境电商人才需求已位列外贸人才需求第一位。2021年,据阿里国际站预测,我国跨境电商专业人才缺口将超过600万[4]。同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仅826.5万人。深圳市跨境电子商务协会执行会长王馨于2021年6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深圳市的20万家跨境电商企业每个企业招10人,就至少需要200万人,且大型跨境电商企业可能一招就招500人[5]。跨境电商专业人才缺口可见一斑。2013-2021年,我国历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平均增长率在3.3%左右,远远低于跨境电商年均增长速度18.7%。因此,随着跨境电商的稳定高速增长,专业人才缺口将长期存在。

(二)从业人员专业性不强

当前跨境电商行业需要复合型技术技能专业人才。比如跨境运营岗位,要求从业者具备熟练的外语能力、国际市场选品能力、信息收集整理能力、营销推广能力、数据分析能力、互联网外贸能力。但目前从业人员大多从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商务英语、国际商务转行而来,缺乏胜任跨境电商各岗位的复合型技术技能。譬如,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在营销推广技能、数据分析技能等电商能力方面具备更多的优势,但他们缺乏国际视野和互联网外贸能力,还可能缺乏外语能力。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在外语能力上具备更多的优势,但他们缺乏互联网外贸能力、电商运营能力。国际贸易或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生在互联网外贸能力和外语能力上具备更多的优势,但可能缺乏互联网营销推广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再者,快速发展的跨境电商行业急需具备勇于探索、善于创新和脚踏实地等职业素养的成熟跨境电商人才。而当前多数从业人员入行不久,还未能修炼出这些职业素养和品质。他们成长的速度跟不上行业发展的速度,无法满足行业对人才的专业性要求,这也进一步加剧了跨境电商人才结构性短缺。

(三)实战型人才严重缺乏

跨境电商作为新兴业态。发展历程不长,实战型人才储备严重缺乏。当前跨境电商实战型人才培养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人才培养的软硬件资源都非常缺乏。从各行各业来看,实战型人才培养需要业界和学界多年持之以恒的密切配合和通力合作。当前市场上为数不多的跨境电商实战型人才均是在跨境电商行业浸染很久,久经商战仍矢志不移,练就一身专业本领。这种行业育人模式速度缓慢且成功率较低。在跨境电商发展初期,市场竞争较弱,从业者都处于同一起跑线,有些人就会从竞争中胜出,逐渐成长起来。但当前,市场竞争激烈,从业者的试错机会有限,不能胜任岗位就很可能被淘汰。大部分企业希望能招到对业务熟练的人员,希望他们进入企业就能独当一面。可见,实战型人才的成长环境异常严峻,成长空间更显逼仄。

三、1+X证书制度与跨境电商人才培养

(一)跨境电商业界发展水平领先学界的发展

学界关于跨境电商人才的培养仍然是理论研究较多。实践经验较少。从专业建设看,2019年某些高校的国际商务、电子商务和国际贸易专业获批跨境电子商务方向,这算是跨境电商对口专业的雏形;2020年首批跨境电子商务专业获教育部批准设立,标志着跨境电商正式进入学历教育系统,距今不过两年。因此,当前跨境电商学界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构建、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均处于起步阶段。从市场反馈看,首批跨境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还未毕业,学生的专业水平还未经市场检验。但自1999年阿里巴巴成立以来,国内跨境电商业界在高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和做法,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跨境电商人才。因此,不论是发展速度还是发展水平,跨境电商业界都远远超过跨境电商学界[6]。跨境电商业界既是跨境电商学界的人才输出市场,更是跨境电商学界天然的盟友。学界和业界协同育人是当前形势下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

(二)1+X证书项目是跨境电商校企合作的有效载体

长期以来。多数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流于形式,严重影响了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跨境电商专业刚刚起步,校企合作更难推进。1+X证书项目是当前跨境电商校企合作的有效载体。首先,以1+X证书项目为载体,校企合作框架已经搭建好。“职教20条”明确规定了1+X证书培训评价组织的职业技能培训任务,也指出了要落实职业院校实施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因此,1+X证书培训评价组织和试点院校必定大力推进彼此合作。在各类政策的推动下,相关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激发。其次,1+X证书项目为高校带来了诸多行业和企业资源。比如,1+X证书项目有考评组织企业,有宣传推广企业,有实训平台供应商企业,还有提供就业服务的企业。通过实施1+X证书项目,高校就可以和这些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深化校企合作。

(三)跨境电商1+X证书种类

目前。跨境电商1+X证书主要包括“1+X跨境电商B2B数据运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1+X跨境电商B2C数据运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跨境电商B2B数据运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教育部批准的第三批1+X证书,培训评价组织是阿里巴巴(中国)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基于连续两届中国大学生跨境电商创新创业大赛实践,以及阿里和清华共同发起的跨境电子商务师联合认证项目,按照全国首个通过教育部科技成果鉴定的人才标准———“跨境电子商务人才标准”,阿里巴巴(中国)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清华大学国家服务外包人力资源研究院共同研发了该证书项目。该证书的研发还得到了阿里巴巴大力支持,其人才培养方案凝聚了跨境电商行业、企业的育人思路和经验。1+X跨境电商B2B数据运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接跨境电商B2B交易模式,按照《跨境电子商务B2B数据运营职业技能标准》,瞄准跨境电商人才中的“数据运营”核心职业技能和素养,面向跨境电商平台运营专员、平台运营店长、SEO营销专员、SEM营销专员、SNS营销专员、外贸员、跟单员等岗位,培养学生的平台运营、海外SNS、国际SEO三大核心技能。该证书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初级证书的学习内容包括跨境电商店铺基础设计、跨境电商平台基础运营、跨境交易跟单三大工作领域,适用于中职跨境电商人才培养。中级证书的学习内容包括跨境电商平台店铺运营、海外社交媒体营销和跨境交易履约三大工作领域,适用于高职跨境电商人才培养。高级证书的学习内容包括跨境电商平台运营与营销、跨境电商全网营销和跨境交易客户管理三大工作领域,适用于本科跨境电商人才培养[7]。1+X跨境电商B2C数据运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教育部批准的第四批1+X证书。该证书由阿里巴巴(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负责实施。该证书对接跨境电商B2C交易模式,主要面向跨境电商B2C应用企业和服务企业的跨境电商运营、数据分析和数字营销等岗位,培训学生跨境电商B2C数据分析、选品、营销推广等职业技能。证书的内容涵盖跨境电商店铺数据采集与分析、店铺数据化运营和海外流量数据化推广三大学习领域。

四、1+X证书制度下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策略

(一)对接跨境电商新业态,选择合适的1+X证书

当前。外贸行业发生了重大变化。跨境电商新业态蓬勃发展。首先,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庞大,国际买家快速增长。截至2021年底,全球网络用户49亿,占全球总人口(78.75亿)的比值为62.2%;比2019年(41亿)增长了19.5%,新增加人数8亿,网民普及率提升了将近10个百分点[8]。其次,跨境电商快速发展。规模上的增长前已述及,在此不再赘述。从跨境电商参与主体看,我国通过各类平台开展跨境电商业务的企业已超过100万家。随着近几年国家对跨境电商政策支持力度的不断提升,进入跨境电商领域的企业将会越来越多。最后,当前跨境B2B交易模式仍然占据主体地位。据多家可靠调研机构资料显示,自2016年以来,跨境B2B交易占跨境电商交易总额的比重一直保持在70%以上[9]。从全球市场看,2020年全球B2B电子商务交易额达7万亿美元左右,预计2020-2027年的复合增速可达17.5%,约占全球电子商务交易的80%左右。从中国市场看,2020年中国跨境电商B2B市场规模约占整体跨境电商市场的72.8%。专家预测未来5年内,中国跨境B2B市场将以年均复合增长率25%的速度稳步发展,至2025年将达到13.9万亿元规模[10]。因此,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跨境B2B专业人才需求将是外贸行业的重点需求。承接跨境B2B专业人才需求,高职院校可以优先选择1+X跨境电商B2B数据运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落实1+X证书制度为契机,深化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改革。“1+X跨境电商B2B数据运营证书”项目构建了培养-认证-就业对接-人才发展全链路跨境电商人才服务闭环,呈现出以下特点:其一,人才规格紧扣市场需求。人才规格基于阿里国际站的数十个园区、上千家企业的调研资料,历时3年研发而成。其二,科学构建了人才培育体系。截至2020年11月,该人才培养体系已在全国140多个合作院校、15家以上高校基地以及9所贸易学院实施落地。其三,该项目获得了超过4万家商家的人才邀约,有1万多应届毕业生通过该项目实现了就业对接。因此,该项目人才培育体系的科学性、实践性和专业性已经得到行业认可,是高职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可以借鉴的范例。

(二)对接1+X证书考评组织,构建校企协同育人范式

对接1+X证书考评组织,聚集跨境电商行业和企业资源,构建校企协同育人范式。一是搭建试点院校和跨境电商企业双元育人主体。以阿里巴巴(中国)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为核心,以证书推广和考证组织为任务,1+X跨境电商B2B数据运营证书项目集聚了诸多行业和企业资源。对接阿里巴巴(中国)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以该1+X证书项目为载体,将相关跨境电商企业引入合作框架。二是建立双元主体育人合作机制,明确企业方参与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全过程,制定合作方案和内容。合作内容包括:第一,参与修订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方案,确保专业教育紧扣产业需求。第二,组建校企双元师资库,双元主体促进师资成长。双元师资库包括校方教师和企业专家能手。企业协助师资库里的校方教师进入跨境电商企业进修和实践;校方安排企业专家能手负责实训实践类课程授课任务。第三,企业专家能手参与课证融通课程的全过程教学,充分发挥其行业背景优势。第四,企业参与学生岗位实习推荐和指导工作,助力学生实现从专业技能到专业能力转化和提升。综上所述,通过构建校企协同育人范式,企业全方位参与了学生培养过程,校企合作深度和广度都得到了拓展。当前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实质上处于一种市场倒逼的态势。业界对跨境电商人才的需求有多迫切,业界参与高校育人的潜力就有多大。高职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必须看见业界育人的突出优势。只要激发业界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将进入快速而有效的阶段。因此,对接1+X证书考评组织,构建校企协同育人范式,是当前情势下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三)对接1+X证书标准,实施课证融通

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选择特定课程,对接1+X证书标准,实施课证融通。跨境电商专业可以选择跨境电商B2B平台运营,启动课程改革。

1.推动课程学习目标职场化改革借鉴行业企业育人思路。推动课程学习目标职场化改革,让市场需求发挥课程定位的导向功能。对接1+X跨境电商B2B数据运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级)标准中的能力和素质要求。

2.构建项目式结构化学习体系。重构课程学习领域跨境电商B2B数据运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级)标准以跨境电商平台店铺运营为核心技能,兼顾跨境交易履约、海外社交媒体营销技能。因此,对接该1+X证书核心技能,重构跨境电商B2B平台运营课程学习领域,即跨境电商导论、跨境电商B2B店铺运营、跨境交易履约、海外社交媒体营销以及考证专题。设计面向岗位工作任务的项目式结构化学习体系在五大学习领域下,以跨境B2B业务流程和“跨境电商平台运营专员”岗位工作过程为主线,设计了12个职场化学习项目,形成面向岗位工作任务的项目式结构化学习体系,如图3。在每个学习项目下,设置若干个颗粒化学习任务,每个学习任务瞄准单一学习目标,聚焦一项单一技能。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的学习任务,掌握一项项单一技能,再通过综合训练,最终掌握跨境店铺运营核心技能,实

(四)对接1+X证书项目,推进“三教”改革

1.1+X证书师资培训引领教师改革2019年11月。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要保障有序开展与1+X证书有关的师资培训,将1+X证书制度试点师资培训纳入职业院校教师培训规划中[11]。随后,在各省市的高职院校国培、省培计划中出现了主题为1+X证书项目的教师培训。当前的跨境电商师资基本上都是从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商务英语等专业转型而来,跨境电商知识结构不完善,职业素养欠缺。以落实1+X证书为契机,高职院校可以派遣教师参加1+X跨境电商B2B数据运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师资培训项目,这是当前跨境电商师资培养的有效途径。教师通过参加培训,其跨境电商知识结构得到完善,技能水平得到提高,专业素养得到提升,为跨境电商专业建设储备师资基础。教师尤其欠缺跨境电商实战经验。在各省教师培训中心的推动下,由跨境电商企业支持的1+X跨境电商实战培训项目不断推出,为高职培养了一批具备一定跨境电商实战经验的教师。

2.1+X证书实训项目引领教法改革大多数1+X证书项目开发了各种理论和实训学习资源。制定有1+X人才培育方案,为学生通过考证指明复习方向。这些人才培育方案是基于企业视角进行开发的,与高校育人模式不一样,两者的融通必将推动课堂教法的变革。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对接1+X证书实训项目,实施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1+X证书实训项目是根据实际工作领域设置的,在每一个实训项目下有若干对接岗位工作的实训任务。教师可以对实训任务进行有序排列,根据学情进行教学设计。以实训平台为载体,教师在课堂上演示、答疑、评价,学生则在课堂上观察、操作、反思、再操作。通过任务驱动学习进程,通过教学做一体化促进学生沉浸式学习,逐渐形成技能。同时,1+X跨境电商B2B数据运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项目建设有丰富的配套云课程资源,包括视频资源、习题资源等等。借助云课程,跨境电商B2B平台运营课程能够方便地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拓展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提高师生交流效率和效果,进而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3.1+X考核引领课程教学评价改革对接1+X证书考核要求。在专业课程考核中融入1+X证书评价指标,改变了以往学校唯一评价主体的考核模式,使教学评价的检验功能更为客观,教学评价市场导向更加突出。通过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督促学生认真学习,督促教师持续改进教学,为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精准把握方向。以跨境电商B2B平台运营为例,课程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形式,同时结合1+X证书———跨境电商B2B数据运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级)考证结果进行综合考评。参加了1+X考证并通过的学生,其考证成绩可以替代终结性评价结果,免于参加期末终结性考核。没有考证的学生正常参与期末终结性考核。

4.1+X证书配套教材推动教材改革1+X证书系列教材全面进入了高职院校教材库。可以成为学习的辅助教材甚至是主教材。1+X跨境电商B2B数据运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项目有配套教材《跨境电商B2B店铺数据运营》。该教材由清华大学国家服务外包人力资源研究院副院长、跨境电商领域专家毛居华带领具备一线实战经验的企业项目经理和一线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共同编写。教材以阿里巴巴国际站为研究平台,以跨境电商B2B平台运营为核心内容,以项目实操组织内容编写,反映了跨境电商B2B交易的最新运营模式。高职跨境电商专业可以引入该教材,推进跨境电商专业课程的教材改革。

5.1+X证书实训平台建设在跨境电商校企合作尚处于低水平的情况下。实训平台是当前训练学生业务技能以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以落实1+X证书制度为契机,高职跨境电商专业可以优先采购1+X证书实训平台,推动软硬件实践教学资源建设。

(五)对接1+X证书项目的就业服务

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实战能力的培养需要真实的职场情境。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是实战型人才培养的必要途径。学生在校内完成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还需要进行岗位实习,将专业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业务中,完成从专业技能向专业能力和素质的提升和转化。当前跨境电商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1+X证书项目下的企业资源显得尤为重要。1+X跨境电商B2B数据运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评组织阿里巴巴(中国)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推出了“阿里巴巴国际站人才中心”计划。学生只要通过了该证书的考核,就可以申请加入该计划,参与国际站众多人才招聘活动。应聘成功的学生可以进入国际站旗下的会员企业进行实习。而且,该计划还承诺实习期满考核合格,可以实现即时就业。同时,项目发起人阿里巴巴联合政府、高校、企业、培训机构等社会各界启动“百城千校百万英才”跨境电商人才培养项目,旨在搭建实训、实习及创业孵化的人才培育基地,校、企、政多方共同培养跨境电商人才。江苏区域师资培训负责人南京瀚海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和各大高校建立了紧密的跨境电商人才输送项目,包括协助高校筹建阿里巴巴产业学院。每年都有很多学生通过该1+X证书项目的考核,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参加跨境电商人才双选会,获得去跨境电商企业岗位实习的机会。其中,不少人实习期满即签订了就业合同,甚至有人三五年就成长为跨境电商行业精英。

五、结语

综上所述,试点院校跨境电商专业可以对接1+X证书项目的就业服务,充分利用行业和企业资源,和相关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为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打通最后一道难关。而且,还可以利用各种渠道尝试和阿里巴巴建立合作框架。阿里巴巴是跨境电商领域的龙头企业,其国际站以及速卖通上均有众多会员商家。若能和阿里巴巴建立合作关系,就掌握了和其会员商家合作的主动权。若阿里巴巴能牵头组织其会员商家与试点院校共同开展校企专场招聘会,学生获得对口岗位实习的机会将大幅度增加,也将进一步推进跨境电商人才培养进入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Z].2019-02-22.

[2]陈咏,何绮文,陈星涛.职业院校培养跨境电商人才的现状与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16,37(20):25-29.

[3]网经社.2021年度中国跨境电商市场数据报告(PPT)[EB/OL].(2022-04-27)[2022-06-30].

[4]经济网.外贸人才缺口超600万,清华联合阿里国际站发布国内首个跨境电商人才标准[EB/OL].(2021-05-19)[2022-06-30].

[5]21世纪经济报道.跨境电商人才缺口巨大,有跨境电商学院招生人数激增2倍[EB/OL].(2021-06-23)[2022-06-30].

[6]刘林山.高职院校实施1+X证书制度的进展现状、问题探析及推进策略[J].成人教育,2021,41(6):52-56.

[7]阿里巴巴(中国)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国家服务外包人力资源研究院.跨境电商B2B数据运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2020年1.0版)[S].2020.

[8]人民网.2022移动互联网蓝皮书:2021年底全球“网民”数量达到49亿[EB/OL].(2022-06-29)[2022-06-30].

[9]智研观点.2020年中国新跨境出口B2B电商行业分析:B2B跨境电商是跨境电商主体,出口规模发展迅速[EB/OL].(2021-08-13)[2022-06-30].

[10]中宏网.《数字平台助力中小企业参与全球供应链竞争》报告在京发布[EB/OL].[2022-06-30].

电商运营范文8

关键词:基站主设备、直接配送、一站式集成配送、配送效率。

1.绪论

在基站建设、运营维护过程中,运营商一般需要提供基站主设备及其天馈线系统(含一体化美化天线、GPS天线)、传输设备、传输配套(传输综合柜、ODF、DDF等)、基站内线缆、动环监控、电池、电源等物资。在整个运营过程中有如下难点:一是物资种类多且杂,运营商需从多个供应商多个渠道采购,管理难度大;二是基站分布广、位置偏,运营商为实现信号全覆盖,基站的站点数量较多,且广泛地分布在城镇、乡村、山村;三是施工阻碍多、难度大,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很多基站建设在住宅楼顶层,顶层出入一般要提前与小区物业或业主沟通;四是施工任务多且工作量很大,特别在新的移动通信技术普及、旧的移动通信技术退网时。正是基于基站物资配送的特点:种类多、基站位置分布范围广、多需物业或业主配合、施工任务多且工作量大等,各种物资统一采用传统的供应商直接配送模式已无法满足当前需求,迫切需要运营商寻找一种新的高效的基站物资配送模式。

2.供应商直接配送模式优缺点分析

供应商直接配送模式是以往各大运营商广泛采用的方式,即由各个供应商直接将物资配送到施工现场。该种模式具有节约仓储资源、缩短施工总时长、避免二次运输、减少物资损耗、有效界定运输风险等优势。然而供应商直接配送模式的缺点[1]也较为明显:一是增加协调成本:根据运营商多年采购的经验以及分析得出基站物资种类繁多,尚不能从唯一供应商处采购,这也致使供应商在配送物资到场前频繁与物业或业主联系请求配合,最终可能导致与物业或业主联系困难,物资无法进场;二是增加管理成本:大部分的供应商或生产厂家的物流配送功能并不健全,这样就会导致供应商直接配送的配送服务不到位,影响到供应商的供应保证能力,若基站物资不能同时到场,无法及时装配到位,多个运营商的基站物资堆积在狭小的基站机房内,不利于基站的安全、文明、消防等方面的管理;三是增加运输成本:基站的分布范围广泛,施工单位施工班组较多,基站的施工或维护必然不能同时开工,使得基站物资的配送具有小批量、多批次的特点,就会导致运输的规模效益难以形成,运输工具空载率较高,下游供应商运输费用的增加必然会提高上游运营商的采购成本;四是增加沟通成本[2]:采用供应商直接配送时,信息沟通路径为:施工单位——运营商——供应商,路径增长导致沟通噪声增多,供应商与施工信息衔接不好,施工队进场后经常发现物资短缺,既影响施工进度也影响施工质量;五是增加库存成本:维护过程中采取供应商直接配送,供应商一般会多备一些物资在基站中以便下次维护,库存管理混乱,最后导致三方均无法准确掌握库存信息;六是增加风险:供应商配送到站点,不利于运营商控制基站物资质量。随着运营商对安全文明生产的看重、物联网的推广、供应链的优化,供应商直接配送的方式已不适合运营商的发展。

3.一站式集成配送模式优缺点分析

基于供应商直接配送存在的不足以及实际需求,提出新的配送模式,即一站式集成配送模式。该模式是指运营商根据自身的战略目标、站点布局、物资需求量等各种情况选择适当的地点,出资建立或租赁配送中心,由本企业对配送中心进行经营管理,在配送中心按站点将所需要的物资和材料全部配齐之后,一次送达施工地点。有以下优点,一是一次性配送提高配送效率,减少配送阻碍;二是发挥运营商统一管理和动态控制库存的能力,对物资配送的有效控制,实现了对物资的跟踪管理,能够更好地满足运营商在配送时间、空间、质量、数量方面的要求;三是供应商送货批量统一运输[3],运营商享受批量优惠,有利于采购成本的降低;四是物资沟通路径由两部分组成:施工单位——运营商、运营商——施工单位,保证了信息沟通的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促使供应商在物资管理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避免浪费;五是各物资配齐后,一次送达基站后施工单位即可及时装配完成,需求响应速度较快,提高施工效率、缩短施工总时长,节约了二次配送成本;六是供应商送货至集成仓库,配备一组专业验货人员,即可控制基站物资的质量达到合同要求,从而进一步保证基站质量。为充分发挥一站式集成配送模式的优点,必然需要运营商租赁或建设位置得当的仓库,由于基站分布广泛、仓库租赁或建设成本高昂,选择仓库的位置对运营商来说是一个挑战;若库存周转率较低,大量基站物资不断入库,要求仓库的面积增大,物流管理人员增多,增加运营商的仓储成本;另自建仓库用地一般设在城市的工业园区,土地使用权随时可能被政府收回,受政策因素的影响较大,租赁仓库的租赁费用较高,且逐年上涨,受经济因素的影响较大。综上所述,相较于供应商直接配送模式,一站式集成配送模式虽具有较大优势,但所有基站物资均在统一省级仓库中集成配送必然大大提高仓储管理风险。

4.展望

为节约仓储费用,降低政府回收损失,提高物资配送效率,建议针对不同种类的基站物资采用不同的配送模式。基站主设备、传输设备、传输配套(传输综合柜、ODF、DDF等)、电池、电源等物资具有体积大、存放环境要求高、专业化程度高、二次搬运费高等特点,选用供应商直接配送模式;天馈线系统(含一体化美化天线。GPS天线)、基站内线缆、动环监控等物资具有需求数量多、维护置换率高、占用仓库面积小等特点,选用一站式集成配送模式。另为避免基站物资成套配齐过程中浪费时间,提倡选用直接配送模式的基站物资在选择供应商时将本地仓库作为评审细则,且在供应商具备本地仓库的情况下,将供应商仓库中基站物资信息链接到本企业的供应链,由运营商统一管理、供应商协同配套运输至施工地点,以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军,李金宝,王琪,李越嘉,林酉阔.传统物流管理向现代供应链管理模式的转变[J].中国高新科技,2019(19):99-101.

[2]黄宇.传统物流管理向现代供应链管理模式的转变分析[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8(05):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