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学风建设范例

大学学风建设

大学学风建设范文1

学科技能竞赛是大学推进优良学风建设、提升学校知名度的重要抓手之一。通过开展学科技能竞赛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养成优秀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及提升学校的良好口碑。本文以地方综合性大学为例,探究开展学科技能竞赛推进大学学风建设新举措。

【关键词】

学科技能竞赛;学风建设;地方综合性大学

一、学风建设和学科技能竞赛的内涵

《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通知》指出,学风建设是审核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浓厚健康的学风是一股潜移默化的无形力量,牵引着学生积极向上,保证了教学质量,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二、学科技能竞赛对学风建设的具体作用

1.有助于良好学习氛围的营造。一所大学学习氛围的好坏将决定着其学风建设的好坏。学科技能竞赛可以为广大学生提供一个不断提升专业技能的平台,在实践中同学们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不断查漏补缺,进一步明白学习本专业知识和提升应用能力的重要性,并找到自身不足之处,加强主动性和创造性学习,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积极营造出和谐向上的学习氛围。

2.有助于优秀学习习惯的养成。当代大学生大部分都是95后,他们身上具有更加鲜明的时代特征:既具有对一切新鲜事物的好奇心,非常乐于去尝试和接受一些新鲜事物。同时,他们又具有探究问题的决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参与学校学科技能竞赛,可以让他们在实践中运用学习到的知识,在竞赛过程中不断解决出现的新问题,从而带来获得感和满足感,进而使他们的内心更加热爱学习,激发出更强烈的求知欲望,最终能保证优秀学习习惯的养成。

3.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每年毕业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16年达到历史新高的765万,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那些“死读书”的人才已经不能适应信息时展的要求,社会需要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结合笔者多年的就业工作经验,发现那些在学校里参加过技能竞赛的同学,在校期间练就了过硬的专业本领,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团队意识,综合素质较高,容易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他们中很多人进入著名的上市公司,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等,成为同学中的佼佼者。

4.有助于学校良好口碑的提升。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地方综合性院校,他们中很多因高考发挥失常,没能进入理想的大学,这部分同学在进校后会出现自暴自弃的现象。他们本身具有较大的发展潜能和进步空间,通过学校和学院老师的积极引导,让他们参与到学科技能竞赛中来,发挥优势,让他们获得阶段性成功,从而获得喜悦感,以更积极的心态面对今后的人生,这也会反映出学校立德树人的成果,进而提升学校的社会认可度。笔者所在学校在2015年学科技能竞赛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全国第五届大学生集成电路设计大赛中分别获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在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中喜获二等奖。

三、继续推进的重要举措

1.以技能竞赛为抓手,打造战斗力强的教师队伍。一所大学教学质量的高低,教风和学风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他们相辅相成,一脉相承。学科技能竞赛可以将更多年轻有为、愿意投身学校教育事业的青年教师吸纳进来,通过指导和教育一批高素质的学生获奖成才,获得更多的成功感,甚至获得一定的学校经费奖励和优惠制度,这将为他们赢得更高的人气和认可度,将会有更多学生加入到学科技能竞赛这支队伍中来,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得到进一步提升,师生的关系越发和谐,学生精神状态也将得到极大提升。

2.以培养兴趣为动力,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兴趣是学生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学校通过积极努力,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愉快心情和积极心态,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才是大学育人的初衷。广大学生们经过数十年的寒窗苦读,已具备较深厚的知识储备,进入大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学习本领,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基础,参加学科技能竞赛便是他们今后通往成功的重要途径之一,能把书本知识应用到实际的产品研究和开发上,对未来就业和成长也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3.以目标管理为导向,提升学科技能竞赛的实力。参加学科技能竞赛的主要目的包括获得较好的成绩以及促进专业技能的提升。首先,如果参加了比赛并且能获奖,这是对学生和教师都是很大的鼓舞,学生会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继续努力,潜心钻研。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学生作为社会进步的主力军,是一个思维活跃的群体,因此要想让学生素质高、学风好,必须要有切实可行的抓手。在今后的工作中,广大教育工作者需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科技能竞赛选手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为教育发展事业添砖加瓦,提供智力支持。

作者:徐振华 单位:南通大学

参考文献:

[1]许南阳.新教学评估模式下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18).

大学学风建设范文2

在新疆,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党和国家对新疆的教育事业也越来越重视。这让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不满足于义务教育,渴望获得更多的知识,提高自身价值,纷纷走进了大学校园,使得新疆高校的少数民族学生的比例逐年递增。本文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学风状况的调查分析,一方面可以使少数民族大学生认识到学风对自身发展的影响,另一方面可以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

学风;少数民族大学生;建议

优良的学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大学生在大学里要经历四年的大学时光,一言一行都打上了大学的烙印,各方面的发展也受到了学习风气的影响。良好的校园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严格的管理措施,规范了学生的学习行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优良的学风可以让人的心境平和,避免心浮气躁,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可以使大学生的兴趣、特长及创造力得到更好的培养,提高实践能力,磨砺出坚毅的品质。学风的好坏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石。一方面,好的学风规范大学生的行为,提高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对他们的人格塑造和品格修养的培育有较大的帮助,使他们更能全面的了解自身优劣,扬长避短,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以后走向社会也能够有所作为;另一方面,差的学风不仅会让大学生懒惰,不思进取,在学校违反校纪校规,走出校园也有可能违法乱纪,危害社会,而且也会使刚入校时各方面表现都比较突出的大学生在不良学风的影响下,成绩下降,懒散度日,甚至误入歧途。因此,高校学风的好坏是十分重要的,和每一个大学生都息息相关,影响着他们的一言一行,是他们成才的保证,这种影响的范围之广,时间长远,都是不可预见的。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学风现状及成因分析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都为自己制定了很高的目标,对自身有很大的期待,学习积极性很高,希望自己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想要获得优异的成绩。这是非常良好的现象。只有少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只想要取得及格的成绩,对自身的要求略低。存在这种心理的原因有多方面的:从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来看,首先,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从高考后填报志愿专业时,就是十分不清楚的。他们只是想要上大学,而对于专业认知和选择上基本没有任何概念,对专业缺乏客观而理性的认识,因此对选择专业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一是多数教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没有特别重视,没有考虑到少数民族的汉语基础和他们自身所拥有的语言优势,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定位不够准确。二是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没有专门的教师进行指导和规划,往往都是一些在学校教授公共课的教师来进行短暂的指导,并且缺乏系统性的指导。从而使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职业规划不够重视,都是为了应付考试,为了获得学分来学习这门课程。从高校的角度来看,他们更多的关注学生毕业以后的就业率,而没有在学生学习期间有与之配套的比较完善的职业规划和引导。而新疆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来自南疆地区,那里的教育观念落后,家庭对孩子的教育不重视,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从小就对学习缺乏兴趣。同时南疆地区的教师的教育理念落后,教育方法不得当,如因材施教、学以致用这些基本的教育理念没有很好的运用。学校的基础设施不完善,这使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也缺乏一定的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条件。学校的管理制度不完善,更没有针对少数民族学生义务教育阶段的不良学风的管理,各项的规章制度也不完备。最后,学校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双语教育力度不够,汉语课程起步较晚,课时安排较少,对教师的双语培训较少,使得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尤其是民考民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汉语基础较差,在大学期间学习吃力,与汉族学生沟通不便,学习兴趣下降,甚至影响今后的发展。导致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面临的最大的学习困难就是汉语不太好,特别是民考民的学生。因为汉语不好,在学习上就比较吃力,理解能力也会受到限制,沟通不便,也就无法产生较强的学习兴趣。

二、加强学风建设策略及建议

(一)教师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如,个人的知识水平,能力、兴趣等的基础上。目标不可设立的过低。低目标容易实现,但不利于个人的发展和进步;目标也不可过高、过多、过强。目标可以分为中期、近期、当前的子目标,由易到难,逐步提高,直到成功。另一方面,教师要指导少数民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在学生刚入校的时候,就要进行职业规划教育,让他们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还要为少数民族大学生介绍他们所学专业的详细情况,专业背景和就业前景,培养他们对所学专业的学习兴趣,指导他们形成正确的就业观。

(二)教师要注重激发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在课堂不要一味的灌输,应该经常提问,引起学生的注意,使他们独立思考,发挥受教育者主体意识,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要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教师在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授课时,语速要较为缓慢,还要随时询问,让他们提出不懂的地方,教师要经常和少数民族大学生沟通,了解他们在学习上的想法和学习心理,以便随时调整教学方案,使他们对专业课学习更感兴趣。

(三)教师要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主动学习

一是要教师自身提高授课的积极性。大多数大学教师在课堂上缺乏激情,通常扮演着独角戏,在讲课时忽略学生的反应,对学生在课堂上不良行为也不予理睬,导致学生上课习惯性不听老师讲课,课后也更不会主动学习。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应该精神饱满,富有激情,积极与学生互动,把学生的积极性也带动起来,让学生和老师一起主动学习。二是教师应该多鼓励少数民族大学生。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因为汉语不太好,所以会比较自卑或者性格内向,教师应该经常鼓励他们,让他们大胆的和别人交流,积极思考,敢于向老师提问,从而促进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四)教师要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个人美德包括:志向高远,诚实守信,刚正不阿,自强不息,重德贵义,律己修身等。其中律己修身就强调纪律观念的重要性。教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也涵盖了纪律观念的教育,同时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其他优秀品质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还有利于少数民族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树立正确的纪律观念,防微杜渐。

(五)学校要加强学风建设管理制度

各少数民族大学形成一套与本校实际情况相符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强化大学学风建设,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学识水平和能力,更好的为新疆的美好明天贡献力量

总之,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风状况总体较好,但也存在一些不良的学风问题,主要是包括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兴趣不足,学习自觉性较差,学习纪律观念不强。产生不良学风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建议措施也是多样的。本人认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语言差异和基础教育差异,与普通汉族大学生的学习风气有很大的不同,是值得调查研究的。

作者:刘渠蕙 单位:新疆伊犁州社会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葛春晓.浅谈高校学风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2010(2).

[2]邓红英.新背景下普通高校学风建设问题的调查分析[J].辽宁行政学院报,2008(4).(社会科学版),2009(2).

大学学风建设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学风建设

1大学生毕业生就业的现状

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了高校、社会以及政府共同关注的焦点,随着大学毕业生的总量变大、幅度升高,就业难日渐成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突出表现。在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当中,不仅经常发生以往经常发生的问题,还产生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因此,怎样培养是影响强、综合素质高的毕业生,来满足工作岗位的需求已成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学风建设与就业工作是高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的工作,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1]。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的进程当中,注重学风建设,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增强学生的就业意识、对毕业生有针对性的开展就业工作有很重要的意义。

2“就业工作”与“学风建设”之间的关系

2.1二者目标具有目标一致性

高校就业工作包括对大学生进行就业观、就业形势的指导,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职业理想,针对学生提出的一系列咨询问题进行解答、指导,最终目的是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2]。高校应重视并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将其作为但学生德育的重要部分之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职业观。学风建设指的是高校依据学风特点、目标及规律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组织和计划思想政治教育及综合的管理,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创新和探索科学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精神、规范学习纪律、完成实习考核,是融管理和德育为一体的系统性工程。学风会对教育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关系到毕业生的个人成长、成才和综合素质的养成。

2.2“就业指导”与“学风建设”相辅相成

毕业生就就业竞争归根结底是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实力的竞争。综合素质与高校学风建设之间的联系密不可分,良好的学风可以使学生不断积极进取、努力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学风建设在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职业观的形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高校学风建设工作中要加强各种软件、硬件的建设,健全学校的的规章制度、优化学习环境,同时还要将就业指导和学风建设有机结合,把就业指导作为学风建设的载体,从而使学风建设为促进学生就业、提高学生素质的坚实基础,实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就业竞争力目的。

3加强学风建设,积极推进大学生的就业指导相关工作

3.1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和目标

对大学生来说,远大的职业理想及目标对其毕业后的努力与奋斗有很重要的影响,而良好的学风可以使其明确学习目的及职业规划之后,形成刻苦学习、主动学习、勤奋求知的意志力。鉴于此,应该在学生入学时就帮其树立正确的目标和理想,这样可以使学生及早形成就业规划意识,为就业指导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3.2将就业作为导向,使就业指导贯穿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

就业指导是高校的基础性工作之一,高校学风建设中必须将就业作为导向,实现管理育人、教书育人及服务育人。使学生把就业和课程学习进行结合,巩固基础知识、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及综合知识,使学生提前适应激烈的就业竞争。“就业指导”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帮学生找工作,而更要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职业观,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3]。

3.3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和职业能力

优良的学风主要包括学生的自理、自立和自强不息等能力。大学生在毕业以后通过一定时间的发展和培养,做终会职业分流,进入各种岗位,不同的领域成为中坚力量。所以大学生的自我管理的意识、职业能力及其他优秀品质培养不仅与他们自身命运和前途相关,更关系到民族乃至国家的兴衰。良好的心理素质、行为习惯及品德都是在良好的学风中渐渐形成的,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时,通过这些渠道对学生进行自我管理教育、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从而形成文明上进、自立自强的优良学风。

3.4从细微处入手,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

学风建设中必须确立“言必行、行必果”的行为准则。由于市场经济不健全,导致学生内心一直有了缺失,进而导致不诚信。一部分学生诚信缺失,导致毕业生就业市场混乱,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间信任感缺乏。高校德育工作者要以诚信教育为长效德育的规范。

3.5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

当代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其弱点及优势都很明显。高校在学风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运用第二课堂,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及集体荣誉感教育,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责任意识,进而全民提高学生的素质,使其在就业竞争中实现自我的价值。

4结语

综上所述,学风建设为高校的一项基本建设,同时也是重要的建设,高校应该建立健全学风建设长效的机制。针对毕业生就业实际过程中产生的具体问题,高校要从就业指导入手,不断强化、完善学风建设,为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和综合竞争力不断总结、探索、创新,努力加强高校的学风建设,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使其主动意识到优良学风会对日后就业甚至成长产生积极而深远影响,进而在学风建设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1]宋明江,李德全.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8(8):80-82.

[2]莫海兵.关于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职能定位的深层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20):39-41.

大学学风建设范文4

针对大学生的学风状况,本文结合慕课的特点,借助相应的资源与平台优势,弥补地域差异,帮助大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改进学习方法、做好时间管理。

[关键词]

大学生;学风建设;学风不良;慕课

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对新媒体、新事物的了解和掌握及时迅速,对大学生活的思考更加理性,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社会实践与科技创新活动,社会实践能力得到锻炼,竞争意识、团队合作意识强烈。整体而言,当代大学生的学风状况是良好的,不过也存在着部分大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厌学倦学、迟到旷课、沉迷网络等现象。部分大学生甚至还存在着考试舞弊、学术造假等比较严重的不端行为。在调查中,笔者发现,有19%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学习目标明确、动力充足”,超过35%的大学生将自己界定为“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通过考试,一切OK”。在考试不及格的大学生中,认为原因是“自己不够用心”的比例超过了85%。据教育部统计,近年来全国每年退学大学生超过16万人,这其中包含因无法达到学校规定的学业要求而主动或被动离开校园的大学生。

1出现不良学风的原因

大学生在智力条件方面应该是不成问题的,目前出现的学风不良状况也无法用简单的某一因素来回答,这其中的原因多种多样,既有学生个体方面的因素,也有学校与社会方面的原因。

1.1不同地域的教育质量失衡

广阔的中国大地上,东部与西部、省会城市与偏远地区的教育质量存在着差异,教育资源不足的地方出来的大学生基础相对较差,一旦有所松懈,很容易出现挂科现象。

1.2学习方式差异的冲击

大学里,教师充其量起着引导、催化的作用,学生的学习成效主要还在于自己的投入。部分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大学生中尚未转变学习观念,会导致学习成绩的下滑。

1.3专业喜爱程度的影响

以数学专业为例,学生报考时,数学专业不是第一志愿,对所学专业并不感兴趣。部分学生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修读双学位,把自己的大部分时间用在双学位的学习上,从而造成本专业课程挂科。

1.4课外活动时间分配不合理

部分大学生参加各种社团组织,竞选学生干部,花费了大量的课余时间,将课后时间完全占据,甚至出现逃课去参加社团工作的情况,进而导致考试成绩下滑。

1.5目标不清,规划不明

很多大学生被新鲜感与自由感冲昏了头,没有对自己的大学生活进行合理规划。调查显示,大一新生开学3个月后有简单四年规划的比例低于18%。超过63%的大学生尚未思考这一问题。

2慕课的特征

慕课(MOOC),即“MassiveOpenOnlineCourses”,是一种参与者众多(大规模的)、对注册学习者无限制且通常是免费的(开放的)、基于网络的(在线课程)、大学阶段的课程(通常由真正的大学教授讲授)。慕课已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学习潮流。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参与其中,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让更多的学习者在这个虚拟的教室里自由地学习。

2.1资源免费且内容丰富

目前各平台上的慕课资源涵盖了全世界教育机构的优质资源,多为教学团队共同制作完成,课程堪称精品,而且学习者可以免费获得。同时,学习内容也极为丰富。例如Coursera上,同一课程内容会提供四种资源类型,有视频、PDF、字幕和文本,充分实现了多样化与选择的便利性。

2.2学习不再受时空限制

基于互联网平台,学习者具备极高的自由度。一般来说只要具备上网条件,就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开始学习。同时,还支持间断式的学习。

2.3互动性强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与教师及同学积极互动。课堂上授课教师可以对学习者的提问进行答疑,也会在课程论坛上与学习者开展互动交流。同时,依托作业互评机制以及课程论坛平台,学习者之间也可以开展频繁的交流,学习环境轻松愉悦,更有助于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2.4学习流程设计合理

现有的慕课课程一般包含自学、课后测试、作业互评、讨论交流及期末考试等环节,不仅涵盖了大学校园的传统学习模式,还有所扩展。特别是作业互评和在线答疑交流环节,不仅可以实现答疑解惑、自我提高,还很好地开拓了学习者的思路与视野。

3慕课在学风建设中的应用

3.1明确学习目标

很多学风不良的学生都存在目标不清、动力不足的情况,对这部分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辅导,帮助其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有助于提高其责任意识。慕课课程中不乏生涯规划的优质课程,对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增强学习动力大有裨益。

3.2弥补地域差异

以中国大学MOOC为例,该平台上提供了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大学物理各类基础课程资源,均为名校名师授课。

3.3探索合适的学习方法

相比高中阶段,大学课程的学习时间紧、知识量大,而且不同专业各有差异,及时调整学习方法极为重要。在慕课的论坛答疑交流中,数以万计的“同学”更容易集思广益,碰撞出学习方法的火花。

3.4提升学习效率

大学校园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第二课堂,但绝不是以第一课堂考试不及格为代价,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与精力,做好第一、二课堂的合理分配至关重要。时间管理类慕课便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且更为专业、便于操作。

3.5实现不及格科目重修

慕课的平台数量以及内容的丰富度愈加完善,各类优质资源涵盖了几乎所有的大学课程。出现不及格科目后,通过注册相应的慕课课程,轻而易举地实现免费重修。

4结语

总体而言,只要运用得当,慕课资源在大学生学风建设中完全可以扮演好良师益友的角色。不过就已有的调查研究来看,虽然大学生群体对慕课资源有一定的了解和积极的认识,但是使用的随机性很大,慕课资源的有效推广与应用仍然任重而道远。

作者:夏振国 单位:中国石油大学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辛绍军,辛贺.学用相长的大学生学风建设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6):60-62.

[2]杨毅.当前大学生学风建设影响因素分析及其对策探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88-189.

[3]穆奎,王芝英,朱兆荣,等.当前学风建设的新问题与对策[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70-171,210.

[4]吕中华.“慕课”(MOOC)对高校教育的影响和启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2):25-26.

[5]郭英剑.慕课与中国高等教育的未来[J].高校教育管理,2014(5):29-33.

[6]李志民.“慕课”的兴起应引起中国大学的觉醒[J].中国高等教育,2014(7):30-33.

大学学风建设范文5

一、学校层面的制度约束

高校传统管理模式和评价方式有其弊端,很多学生认为考试前进行突击复习就能取得好的成绩并且拿到奖学金,甚至有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作弊,良好学风的形成必须依靠一定的制度,让教与学都在制度的约束下有序开展,因此高校必须建立并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加强学风督查制度建设。例如我院开展的三查制度,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带领辅导员定期开展学风教育与检查,深入宿舍、教室,及时了解掌握学生课堂秩序与学生在寝室的状态,对于学业困难和心理困难等类型的学生进行重点关注。在学生管理制度上给学生提供学习求知的保障,设立专业导师为学生提供专业上的集中指导和个别指导,为学生解疑答惑,提高学生的成绩,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建立专业思想,形成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建立学风奖惩机制。一方面,可通过班级评分制度让各班级之间形成竞争,通过表彰先进典型形成个人之间的竞争,从而在学习上引导和激励学生;另一方面,对于违纪现象,如迟到、早退、旷课、上课玩手机、考试作弊等不良行为要按照学校的规定严肃处理。

二、教师作用的有效发挥

教师在大学学风建设的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首先应该发挥好榜样模范作用,“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之人,更是道德示范者,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和楷模”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教风,用教风引导学生,以德育人,积极发挥教风在学风建设中的引导作用。另外教师要具备责任心,精心备课,准备讲授的内容,提高课堂讲授的吸引力,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监督,加强课堂教育管理,告知学生课堂不应该睡觉、玩手机游戏、讲小话,可以适当设置奖惩措施,引起学生重视,让学生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同时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学术道德规范,学术研究上要讲究诚信,考试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作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规范性学术行为,并且加强对学生学风管理方面的监督。辅导员在学风建设工作中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可以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开展学风教育活动,积极宣传典型的榜样人物,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经验性指导,让他们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三、强化学生自我管理

大学学风建设范文6

关键词:新时代;“00”后大学生;学风建设

我国教育部门曾在《切实改建和加强学风建设意见》中明确指出:高校学风是立德育人的客观要求,是大学文化、大学精神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学校办学的发展之魂与立校之本。良好的学风是增强高校教学效率与质量的有效保障。然而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整体结构发生了深刻的转变,信息技术与数字技术逐渐成为学生生活学习的主体,并在潜移默化中转变了学生的思想观念,尤其是00后学生,在专业学习、思想观念、社会生活等层面上,呈现出新的发展特征,如果继续以传统的学风建设手段,营建学风体系,将难以满足现代教育以学生为本的现实要求,进而使诸多的建设问题不断突出。

一、00后学生的主要特征

(一)个性表达的能力较强

00后学生是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对互联网媒介的依赖性较强,并受互联网文化的影响,更加注重自身个性、观点及理念的表达,拥有着较强的个性表达能力。因此在专业学习中,更加突出个性,追求自我,对违背自身理想信念的课程或活动,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抵触情绪。然而由于00后学生的成长背景,导致学生思想观念比较薄弱,在借助数据平台获取外界知识,了解社会事件时,通常停留在事物表面,并根据自身的个性需求,对事件或事物进行主观臆断及评论,难以深入到事件或事物的本质。

(二)功利性阅读偏好严重

在新时代背景下,以微信、微博、新媒体为主要代表的网络社交平台,逐渐使学生形成追求“短平快”的“碎片化”阅读思维,对数据信息的获取观念较为浅薄,主要以信息者观点、态度为主要阅读目标,对表层内容的过分追求,忽视了对观点形成依据、内容具体结构的理解,导致学生对数据信息的理解始终停留在表层。与此同时,学生的碎片化阅读习惯,导致学生难以对内容较深、篇幅较长及逻辑复杂的教材知识形成较高的关注度,导致相关专业的教学效果不佳,无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高校学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对学风建设对象的认识模糊

学风建设的主要对象具体包括主客体两个层面。在学风建设工作的主体层面,我国专家及学者持有不同的见解,总体上可分为多重论与单一论两种。近些年,通过对学风建设的长期研究,能够逐渐理清学风建设的主客体间的内在联系,然而就学风建设对象的角色、定位等关系,却依旧存在着认识模糊的问题。譬如部分高校在建设工作中,注重于专业教师或学生,而部分院校则将重心置于高校辅导员上,俨然忽视了其它教职员工在学风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导致学风建设无法找准问题的关键所在。与此同时,部分高校在探析主客体关系的过程中,缺乏对00后特征及特点的分析,使学风建设一直围绕在建设主体的层面上,没有深入到学生的思维理念当中。

(二)学风建设缺乏特色性与系统性

首先在系统性层面,高校在学风建设中,主要将个体的成绩作为主要建设内容,然而在整体层面上,具体包括宣传舆论、组织管理、物质精神等层面,却没有做到真正的均衡发展。譬如将精力与时间放在开展与筹备第二课堂上,却忽视了第一课堂的价值与地位等。其次,在特色性层面上,我国高校在教学质量、校园文化、办学理念及地域层面上拥有较大的差异性。然而在学风构建的过程中,却存在相互借鉴、模仿、套用知名院校成功模式的问题,然而在不同地域、文化背景及教学宗旨下,00后学生所表现出的行为特征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如果以标准化的学风建设模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将难以实现预期的学风建设效果。此外,在学生建设中,也存在着行政化、功利化严重的问题,使得教育者的出谋划策能力、自我创新能力不断削弱,进而在自身利益的主导下,使学风建设与原有的建设初衷相违背。

三、00后大学生的学风建设路径

(一)明确学风建设的主客体关系

在传统的学风建设中,高校往往缺乏对学风建设主客体关系的认识,无法对工作内容进行多维度、多角度认识,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管理者应从主客体关系的维度上,探析学风建设的发展路径及方向。首先,明确其它教职员工在学风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通过规章制度的手段,促使全校教职员工肩负起学风建设的责任。其次,深入分析00后学生的基本特征及认知规律,将学风建设的主要方向置于00后学生专业教学及能力培养的层面上。譬如,根据00后学生个性表达能力强的特征及特点,高校应引导学生将理论学习作为自身个性表达的重要方向及方法,从而使学生逐渐认识到专业学习在自我成长中的价值和作用。而在学生数据信息获取习惯层面上,高校不仅要改变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方式,更需要通过“朋辈学习”的模式,引导学生形成刻苦钻研、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

(二)增强学风建设的特色性与系统性

首先,在增强学风建设系统性层面,高校应根据本校的宣传舆论、组织架构、物质精神及00后学生的发展特征及特点,加强对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重视,平衡两者间的发展关系,从而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升学风建设的质量与效率。其次,在特色层面上,高校应在结合教学宗旨、地域文化、校园文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符合00后思维理念及认知规律的学风体系。然而这并不代表高校不应模仿或借鉴知名院校的学风体系,而是要在模仿与借鉴中,汲取优秀的、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学风建设元素,从而在后续的学风构建中,创新出属于自身的学风构建体系。此外,在学风建设重心层面上,高校应始终以学生为根本、以人才培养为主导,规避功利化、行政化等思想问题的出现,以此保障学生建设的有效性与实效性。

(三)强化校园文化对学风建设的促进

校园文化是引领高校学风建设、党风建设及校风建设的基础,是蕴含在高校各项行政教育工作的思想理念。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高校应以00后学生的精神诉求、发展需求为核心,加强对教学环境的建设力度,以此帮助高校形成良好的学风建设机制。首先,将蕴含00后思想理念的现代文化、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先进文化及大学精神融入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使校园文化拥有较强的文化基础。其次,通过硬件与软件建设的方式,提升校园文化在学风建设的作用与价值,使艰苦卓绝、刻苦专研、持之以恒等学风建设内容,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进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构建出基于00后学生的学风建设机制。最后,在课堂教学中,专业教师或辅导员应根据校园文化对学风建设的要求,及时鼓励“拥有良好学习行为及习惯”的学生,并在情感沟通的过程中,构建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及学习风气。

(四)构建00后大学生学风建设的体系

由于在新时代背景下00后学生的较为突出的思想特征及心理特性,高校必须根据00后学生独有的学习特征,构建出科学合理的学风构建体系。首先,高校应在管理层面上,平衡专业成绩、道德品格及专业能力的评价比例,使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素质教育。其次,在师德培养上,高校应注重教师的师德理念,培养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从而将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师德培养相结合。最后在教学层面上,高校应在深入分析社会思潮及校园不良思想的基础上,将“懒散”的学习氛围转变为竞争型学习氛围。譬如教师将各项评优活动、奖学金制度与专业学习相联系,从而在需求理论的支持下,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王昭.协同视角下的大学生学风建设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5):92-93,96.

[2]韩柏涛,温馨.基于学生行为大数据分析的学风建设路径探析[J].北京教育(德育),2019(3):38-40.

[3]李?璐,王道明.朋辈榜样促进高校学风建设的实践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0):65-67.

大学学风建设范文7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学生;线上线下;学风建设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教育工作者要结合时代大背景、教育对象特点及需求的变化,积极构建“互联网+传统模式”的多元化、立体化大学生线上线下学风建设体系。特别是对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而言,这种模式和方式契合了其专业特点、教育对象的特征,有助于营造和引领积极向上的学风。

一、探索计算机类专业大学生线上线下学风建设体系思路的缘起

1.线上线下学风建设体系契合当前大学生的特点,抓住了学风建设的着力点

当前大学生的普遍特征可以总结为:追求人格独立、注重内化自觉、内在渴望学习但同时又缺乏自我管控能力、排斥教条施令、易受环境影响、缺乏方法技巧等。因此,在优良学风的培育、引领工作中,教育引导者提供的资源和平台应是开放、自由、多样的,同时还要积极创建能促进教育对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的工作机制,从而有效发挥师生之间、朋辈之间的示范引领作用。所谓线上学风建设体系,即利用互联网优势搭建优良学风引领平台、专业学习资源共享交流平台,可通过开辟公众号、建设主题专栏、共享学习资源等方式实现。该体系能以“就业产出”带动“学业过程”,如利用计算机产业发展迅速、行业就业质量高的优势,以优质企业的用人标准、优秀学长的职业发展及专业学习实践为引领,使教育对象产生专业认同感;在实践操作层面助其认识、了解专业的社会需求,掌握专业知识结构及学习方法等。线下学风建设体系是指在工作实践中用于学风培育的具体举措,主要包括:学风建设的制度保障体系、管理体系及专业类学习型社团的线下建设等。线下学风建设体系与线上学风建设体系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应互为补充、相互促进。

2.信息化时代的大发展,促进了互联网与大学生学风建设跨界融合的大趋势

当前,教育工作者单方面对教育对象进行“远离手机”“远离网络”、回归课堂、回归书本的呼吁已显得苍白无力。每个教育工作者需探索和实践的课题是:在信息化时代,如何利用互联网的部分特性,变“堵”为“疏”,使其服务于学生管理及学风建设。互联网与大学生学风建设的跨界融合具有独特优势:在学习内容的呈现形式上,互联网的表现形式更立体化;在学习内容的交流与互动方面,互联网可提供更为便捷的实时交互;在学习资源的提供上,互联网可提供多元化的信息资源。另外,互联网更注重学习主体的自由性和选择性,体现了对个体尊重的公平性。计算机类专业大学生线上线下学风建设体系的整体构建思路构建计算机类专业大学生线上线下学风建设体系时,应充分考虑当前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利用网络优势创建激励引导平台和方法交流平台,同时,还要注重发挥线下工作实际,创建制度建设和班团建设,以建成线上线下各自发挥优势的教育沟通、互动及管理体系。

二、构建计算机类专业大学生线上线下学风建设体系的实践

1.发挥线上交流平台的优势,将互联网的部分特性及技术

资源与大学生的特点在学业上有效契合互联网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特点,可有效弥补传统教育时效性差、受众范围有限的缺点。互联网的互动性、选择性、丰富性,还可以满足不同专业方向、不同专业兴趣的学生进行自主选择,便于建立不同的“专业学习圈”,顺利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学习型组织及个体点对点之间的学习交流。针对当前大学生学风建设中普遍存在的“学不学”“怎么学”这两个突出问题,教育工作者可引入腾讯云平台、微信公众号等资源,用Leet-Code、牛客网等学习网站交流及个人博客学习笔记分享等方式进行交互式学习体验及实践。学校要设计、搭建基于微信公众号的高校计算机类专业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平台,并创建“精神引领”“方法指导”“专业社团建设”专栏。在“精神引领”专栏,一方面介绍计算机类优质用人单位的要求及企业文化;另一方面,让优秀毕业生介绍个人经验,以职业发展前景、专业学习方法、求职或就业经历等引领和鼓励学生踏实学习,从思想上解决“学不学”的问题。在“方法指导”专栏,根据计算机类的专业方向,对部分专业核心课程及实践应用中的重点、难点、热点进行注解和阐释,并提供交流和互动的开放平台。在“专业社团建设”专栏,综合介绍几个成熟的学习型社团,包括专业方向、日常活动、专业竞赛及技术指导交流等,供学生了解和选择,以解决其在具体学习实践中“怎么学”的问题。

2.完善线下组织管理平台,将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部分特点

与大学生的引导、培养相结合线下组织管理平台主要解决大学生群体崇尚个性独立与自我管理能力薄弱的矛盾,针对大学一二年级是学生认知及习惯养成阶段的实际,探索如何培养学生“我要学”的自主学习意识,为其创造“必须学”的大环境,提供“怎么学”的实践平台。线下组织管理平台以制度保障和班团建设为抓手,探索制订符合大学生成长规律的规范和制度。在班团组织建设方面,应充分发挥班团、社团等学生团体的影响作用,在评奖、评比等工作中,将个人成绩与所在班集体的整体学风相联系,以增强班级凝聚力,在班级内部形成互帮互学、共同进步的氛围。在专业型社团的建设上,要发挥线下组织建设的优势,以社团为单位,学生为主体,通过优秀毕业生、高年级学生带低年级学生的方式,形成学生自主管理、自觉学习的专业学习组织和管理模型。同时,还应以专业学习社团为单位,开展专业技术交流、学科竞赛,形成专业学习、技术交流、学科竞赛、高质量就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在毕业生、高年级学生、低年级学生内部形成传帮带的优良传统。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实际,学校应选聘业务精、责任心强的专业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担任班主任,负责学生的专业引领和思想建设,同时,还应为研究生班主任配备一名助理,负责具体的学业帮扶和学风督查。在制度建设方面,要制订配套的制度体系,如《班团整体学风建设奖励办法》《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实施细则》《研究生担任本科生班主任助理考核办法》等,以制度引领并保障学风建设。

三、结语

教育工作者在构建计算机类专业大学生线上线下学风建设体系时,应依托互联网的优势,以当前大学生学风建设中普遍存在的“学不学”“怎么学”两个突出问题为导向,结合大学生的个性需求及发展特点,建设拥有优质学习资源、迎合学习主体需求、符合学习主体成长规律、面向专业学习的教育沟通、互动及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姜玉洪、刘艳春:《高校班集体建设与评价体系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年第18期,第66-68页。

[2]刘海:《稳步推进“333”工程,持续加强高校班集体建设的思考与实践》,《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第20期,第185-186页。

[3]骆郁廷、吴楠:《启发自觉与制度规范:学风教育的双重视角》,《中国高教研究》2019年第4期,第68-73页。

大学学风建设范文8

在高校办学的过程中,学风建设是确保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也是教育活动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学风建设能够体现出大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精神面貌,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很多大学生的学风较差,不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对此,大学应当充分认识到当代大学生的学风现状以及学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优化和改进。

〔关键词〕

大学生;学风建设;优化措施

学风主要是指学生学习的精神面貌,能够客观反映出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精神状态。学风是一种潜在的、无形的影响,能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加强当代大学生的学风建设,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的办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从而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成长,使其成为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一、大学生学风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在当前很多高校当中,大学生的学风都存在着较大问题,例如私利思想严重、环境适应能力差、学习目标和方向迷茫等。

1.学习态度方面。

目前,我国仍然处于教改的进程中,很多学生习惯了被动学习,学习缺乏自主性,只是应付老师、作业和考试。进入大学以后,学生们并不能够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和大量的自由时间,用得过且过的态度去混文凭,对自己的专业和未来发展缺少规划,学习动力不足。

2.学习兴趣方面。

部分学生在入学前缺少对相关专业的详细了解,仅仅是道听途说选择所谓的热门专业,导致在入学以后对自己所选专业不感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部分学生认识到学习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但是具有较强的功利性和目的性,急于求成,忽略相关理论基础的学习,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常常出现基础不牢的现象。

3.人际关系方面。

现在的大学生较多的关注自我,极度渴望成功,但是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薄弱。步入大学之后,在同时面对学业、就业以及生活压力时,缺少面对挫折、解决问题的勇气,常常采取逃避甚至自暴自弃的态度,严重影响了其学习状态。

二、大学生学风建设问题的原因

1.学生自身因素。

目前,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的组成呈现了年龄、生活背景以及个性特点多样化的特征,学生的基本素质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面对统一化的教育模式,难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部分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脆弱,激烈的学习竞争和就业压力对其心理状态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导致学生消极情绪的蔓延,对学习和工作都产生了偏激的认知,出现很多的不良行为,这些行为会影响到周围的其他学生,从而造成了大学生学风建设中的种种不良问题。

2.学校因素。

在当前很多大学中,没有把“教书”和“育人”有效结合起来。很多教师往往只注重教书,在授课过程中,重视课时数量,却忽略授课质量,难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对于育人方面的问题,教师认为这是辅导员的工作,而与他们无关。另外,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学校教工的数量已经严重不足,工作任务和负担日益加重,因此,教师和辅导员有时难以顾及到每一名学生。同时,很多高校的学生管理队伍缺乏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在大学生学风建设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3.家庭因素。

当代大学生在家中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从小对孩子过于溺爱,从而造成了一些大学生性格方面的缺陷。在大学校园中,很多学生是第一次离开父母身边,因此,难免感到无助和失望。亦或是平时父母管教严格,学生在脱离父母身边之后,认为得到了释放,因此不用心学习,不务正业。另外,父母能否对孩子在德育方面进行正确的引导和行为影响,也对孩子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

4.社会因素。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发展和学风建设也受到了较大影响。这种影响是双方面的,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虽然高校的教育管理理念、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得到了较大的促进和提高。但是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很多的不良现象。例如,当代大学生由于受到现实主义、经济利益等不良思想的引导和影响,使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发生了扭曲。越来越多的网吧、游戏厅、KTV等娱乐场所,也使得很多缺乏自制能力的学生沉迷其中,荒废学业。

三、加强大学生学风建设的对策

1.培养师德教育。

高校应当积极检查和考核教师的教学情况,接受学生的反馈和建议。一旦发现存在问题的教师,学校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对教师进行整改和调整。同时,学校应当关注教师的行为举止,注重对教师思想和理念的培养,在提升教师能力与素质的同时,也要不断强化其思想意识,让教师对自身的责任和使命拥有更高的认识。此外,教师除了完成日常的教学任务以外,还应当对学生的行为进行严格的规范和正确的引导,从而实现教书和育人的良好结合。

2.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作用。

辅导员对学生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在加强自身价值观的完善过程中,应该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帮助学生实现个人理想和社会价值的结合,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日常生活中,充分利用微信、校园网和QQ等沟通工具与学生保持紧密联系,与其交流,关注其心理健康状态,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关心和帮助,在就业上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帮助和引导,帮助学生设立恰当的学习目标,提高其职业技能。

3.营造良好环境。

高校在进行大学生学风建设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各个专业的特点,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组织学生围绕学风建设开展各项相关的活动。例如,可举办主题讲座和学术报告、开展素质拓展、学习竞赛等活动,进行先进班集体、寝室、个人等评选活动,从而在宿舍、班级、学院当中引入良好的竞争机制。对于优秀的个人和集体,学校应当进行大力的表彰和宣传,树立良好的榜样。同时,学校还应鼓励学生对学习方法进行优化和创新,对于实用有效的新方法予以推广。

4.完善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