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社团总结范例

大学社团总结

大学社团总结范文1

本文通过对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枢纽作用进行探析,进行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定位的研究。学生社团以其独特性及不可替代性决定了其的诞生和蓬勃发展,其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及大学校园的“第二课堂”,以其自发性和多样性充分的活跃了校园文化。因而,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枢纽作用的探析和总结,才能更好地去引导学生社团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

高校学生社团;校园文化;枢纽作用

一、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社团的认识及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高校学生社团的认识

1.高校学生社团的特点———以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为例

(1)灵活性和广泛性。学生社团是大学生依据自身需要自愿组成的一种非正式团体,社团可以因地制宜、相对独立地开展各类活动,大学生可在无压力的情况下加入社团,参加社团活动。

(2)专业性和社会性

学生社团专业化的特征十分明显,依托学科、专业而发展的学生社团热衷于专业领域的探索与研究,注重对社团成员在专业方的技能培训与提高,如会计协会、英语协会、金融理财协会等。

2.高校学生社团基本类型的划分———以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为例

体育竞技类主要涵括所有与体育运动相关的项目,体现了因地制宜的特点。大部分活动以体育竞赛的形式开展。学术科技类具有较强的学术专业性和实践性,它主要为满足学生科技文化知识的需求。其又可细分为两类,一是学习型,例如汽车爱好者协会;二是研究型,例如物理爱好者协会。社会公益类该类型社团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和公益性,鼓励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得到锻炼,增强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及社会责任感。学习实践类该类型社团旨在提升学生知行合一的能力,鼓励学生把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在实践中思考。文化艺术类该类型社团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其主要是增强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和造诣,增添艺术才能,展现个人风采。

(二)校园文化建设

1.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以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为例

学校实施“校园文化建设工程”,倡导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互为补充,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举办科技文化节、社团文化节、科技竞赛、学术节、品牌讲座等一系列活动。学校积极支持学生社团建设,到目前为止已形成覆盖社会公益、文化艺术、学术科技、学习实践、体育竞技等五类56个学生社团。

2.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枢纽作用的调查总结

通过问卷调研活动,我们可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因为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加入不同类型的社团,并成为其会员。无论从活动的数量、活动的影响力、活动的覆盖率、活动的质量,还是从社团的类型、影响力及广泛度来看,我校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都扮演着重要的环节。总体来说,目前我校共有56个学生社团,五大分类基本涵括了学生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五大主题月活动横跨一个学年,有序合理地分类分阶段举办,使得活动周期能够与学校的教育活动及校园文化建设安排有效吻合,起到了与“第一课堂”相互补充的作用。

二、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枢纽作用的案例分析

(一)案例分析

1.体育竞技类———以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的武术协会为例

武术协会以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武术为主要目标,同时设立醒狮队,在发扬传统武术的同时还积极宣扬醒狮文化。

(1)弘扬传统文化、增强学生体质:武术协会拥有各种特色的拳种队伍,例如太极、洪拳、棍术、蔡李佛拳、长拳、南拳、八卦掌、咏春等中华武术知名拳种。

(2)营造良好传统文化氛围,展现传统文化独特风采: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融才使得两种文化的精髓迸发出新的魅力。其承办的武术大汇操活动邀请了十二所高校的武术协会代表队,累计人数达三百多人,展示多种拳种表演,为武术爱好者提供一个武术交流平台。

(3)凝聚社团特色,对外展示风采:在荷兰交流、我校与国外院校交流、重大会议开幕式等场合上,都会出现武术协会醒狮队矫健的身影、活灵活现的动作,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独特的魅力。

2.学术科技类———以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的计算机协会为例

计算机协会本着提高成员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集趣味性、知识性、学术性于一体,激发广大同学对计算机的兴趣为宗旨。

(1)富有社团特色的组织结构:计算机协会有特色的Py-thon研发部、PHP研发部、前端研发部、安卓研发部门等,使社团的建设侧重在与计算机技术相关的开发和研发上。在人才培养方面也与产品的研发计划相结合,把产学研相结合的运作模式使得社团在人才培养和成果开发方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独具创新的极客精神:基于PHP的学校投票系统;基于PHP的微信选课系统;基于PHP人工智能聊天机器。其成果紧紧围绕着校园生活来开展,既大大方便了师生的校园生活,也为学校实现网络化办公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3)用技术服务学生:利用其自身特有的技术,开展了系列志愿活动,例如:进行校内学生电脑维修、帮助老师进行电脑的维护、开通线上新生开网预注册、定期推送网络问题维护推文等。

3.社会公益类———以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的自强社为例

(1)独具特色的社团定位,挖掘大学生助人自助的闪光点:社团会组织开展受资助大学生的公益性活动,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和思想上的困难,使受资助大学生通过自身的行动感恩回报社会。

(2)重视社会服务,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社团承办了由中国扶贫基金会发起的“善行100之爱心包裹温暖行动”的活动,组织在校学生参与劝募的行列,关爱贫寒山区的小学生。经过两年的积极筹备与落实各项工作,使得劝募成果实现了巨大突破,累计劝募成果达四万多元。

(3)搭建分享平台,传播爱与感恩的力量:社团通过特色的自强社大讲堂活动,定期开展以社会热点为主题的大讲堂,同学们可以在这里畅所欲言,发表言论。

(二)枢纽作用的体现

1.学社社团促进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

(1)富了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社团种类数量之多,活动的形式灵活多变,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吸引学生的积极参与。

(2)激发了学生的文化参与热情很多学生是基于兴趣爱好而参加的学生社团,作为社团活动的主体,社团活动的策划既是对自身的挑战,激发自身潜能,参与活动中还能收获快乐,树立了积极健康向上的校风。

2.有利于营造积极向上、宽松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1)展现特色———促进校园文化丰富多彩。在不同社团中,每一个社团都有具备其领域中较强吸引力的部分,结合其本身具有的发展方向形成特色的活动。引入社会文化进入到校园文化,当社团与企业单位进行合作时,吸收企业文化,以独有的姿态展现在校园社团文化中。

(2)自主管理———强化校园文化的健康向上。学生社团文化是当今高校非正式群体文化的重要和典型代表,在校大学生通过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主选择加入不同的学生社团,社团的负责人有民主竞选产生,各社团以自身的规章条例开展自主管理。

三、如何更好地发挥新时期下高校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枢纽作用

(一)建立科学的社团管理模式,深化社团评优体制改革,以评促建树立榜样

在评比过程中全面深入各学生社团发展现状,发现组织自身优势与不足,促进社团规范、制度化,强化各学生社团的危机感和竞争意识,选出优秀社团向学校师生出其独特魅力,并给予一定的支持,让它们发展成立为一批对我校学生的成长有所裨益、有所帮助的社团。

(二)明确社团定位,拓宽活动视野,精简项目,提升品牌

面对学生社团活动举办的数量需求不断加大,校园活动资源短缺,学生社团活动质量参差不齐,活动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明确社团定位,精简项目整合资源,有针对性地对各类学生社团活动给予方向引导,提升品牌,有效缓解社团活动定位不准确,品牌活动缺乏创新、形象不够鲜明的状况。

(三)积累优秀成果,完善文化引导,精益求精,缤纷校园

搭建优秀学生社团活动及成果展现舞台,以“精简项目,狠抓品牌”作为引导,明确活动主题,提高活动质量,全方面深入挖掘和展现学生社团成果。

作者:殷文彬 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

参考文献:

大学社团总结范文2

[关键词]茶文化;思政教育;作用;实现路径

一、我国传统茶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

茶起源于中国,最初被当成药用,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人们在种茶、采茶、制茶、饮茶等过程中逐渐将茶与特定时代的文化相结合,尤其是融入了儒家、释家、道家的核心思想,进而形成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可以说,茶文化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特殊产物。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现任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学院院长王旭峰曾说“茶文化是农耕文明中高贵、优雅的文明形态”,这对我国传统茶文化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中华优秀茶文化涵盖内容广泛,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成为人们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提升自我的有效途径。

(一)茶德

茶德是茶文化中的重要内容。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提到:“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通俗意义上说,茶德就是对饮茶之人的道德要求。饮茶之人必须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行,在行事做人方面要有规矩意识,能够自觉遵守社会规范,同时要达到一定的精神境界和具备相应的审美情趣。此外,茶德对饮茶之人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例如,饮茶之人需具备怡真和静的理念、反躬自身的觉悟、悠然自得的心态、义重于利的豁达、以俭为德的追求、返璞归真的境界、悲天悯人的情怀、谦和礼让的美德等内在的品质和修养。

(二)茶道

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内容。茶道是指人们在细斟慢饮过程中体味茶所带来的美感之道,进而顿悟人生。茶文化中囊括了儒家“仁礼”、道家“无为”、释家“和善”等思想的精髓,人们通过茶与饮茶,领悟茶道的核心理念,达到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效果。此外,茶的自然属性和人的成长也有相当的一致性[1]。饮茶之人通过感悟茶道,在品茶中体味“天人合一”的意蕴,真正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达到人与己、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共生的境界。

(三)茶事活动

在我国,内容丰富及形式多样的茶事活动是中华优秀传统茶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茶事活动既包括茶的种植与制成,也包括学茶、泡茶、饮茶、品茶、敬茶等,还包括各种茶诗、茶艺、茶故事、茶谣等。例如,学茶不仅能够使学生了解茶文化的历史,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饮茶能够清热解毒,强健体魄;品茶能够陶冶情操,升华思想境界;敬茶能够使学生学会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茶艺表演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感受到茶文化的美学意蕴。

(四)茶人精神

茶树多生长于高山坡地,汇聚了天地之精华,并保持四季常青。淡泊名利、宽容大度、脚踏实地、躬身实践、肯于吃苦、无私奉献等应是茶人精神的内核。茶圣陆羽就是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前人的思想精华,最终写成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为传播我国茶文化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而且茶人一生专注于采茶制茶,勤于吃苦、不计得失、勇于奉献,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为人们提供着最优良的茶叶产品。

二、传统茶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一)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行各业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多种举措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效显著。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要不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发挥传统文化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在高校开展茶文化教育,能够使学生了解茶文化的形成、发展历史,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通过一系列的茶事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分享意识和平等意识,增强学生为人处世的能力,并使学生体会到人性和谐的美妙,进而将现代社会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为自觉行动。

(二)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茶文化在我国的发展历史悠久,融汇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2017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各环节,贯穿于各个教育阶段。在高校开展茶文化教育,将茶文化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活动中,能够拓宽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知识广度,激发大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有利于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三)能够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在中央16号文件即《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配套文件《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通过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大学生思想情感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高校开展茶文化教育,通过传播茶知识,设立茶文化社团,进行茶艺表演等活动,能够极大地丰富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同时也能够使大学生在茶文化活动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说,高校开展茶文化教育,举办茶文化活动,是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有力措施,能够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品行修养。

(四)能够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茶文化内涵丰富,涉及哲学、美学、历史、文学、医学、艺术等多个领域的相关内容。高校开展茶文化教育,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大学生交互主体性的品格,陶冶大学生的性情品德。大学生学习茶文化,可以内外兼修,感受茶文化的魅力以及所具有的德育和美学功能,学习茶文化能启迪大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国家教育部门多次发文明确指出,要进一步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也曾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必须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茶文化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中开展茶文化教育,理应成为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内容。总之,在高校开展茶文化教育,能够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能够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2]。

三、高校开展茶文化教育的实现路径

(一)教育管理者要重视茶文化教育

茶文化中所蕴含的“清、敬、廉、礼、和、美、真”等理念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塑造和价值观改造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总体来说,茶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推广还不尽如人意[3]。茶文化教育不仅仅只是有茶学、茶文化专业院校的教育,其他院校也应该认识到茶文化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高校传播茶文化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我国著名茶学学者余悦曾经强调:“茶文化事业要想得到长足的发展,必须要大力发展茶文化教育。”[4]高校教育管理者应解放思想,及时更新理念,重视茶文化教育所带来的良好隐性效果,在全校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方法和多种载体积极开展茶文化教育。

(二)改进茶文化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

茶文化在高校的传播离不开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采取多样化的茶文化传播教育形式[5]。茶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高校可以通过面向全校在校生开设茶文化知识选修课,使更多的学生能够接触到茶文化,并在教学过程中创新方式方法,通过借助多媒体,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同时,教育者应充分结合学生的思想特点,通过“话茶”交流、“茶与人生”讨论、“茶谣”分享等形式,进一步“活化”茶文化教学内容,使之更加立体化和形象化,便于学生在趣味中了解我国茶文化历史以及感受茶所具有的品性。

(三)加强对茶文化教育的经费投入

目前经费投入较少是高校开展茶文化教育的短板所在。经费欠缺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茶文化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高校应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对茶文化传播的经费投入。高校可以组织教师积极申报省级及以上课题,也可以在校内设立课题基金用于支持茶文化教育的研究,还可以通过校办企业、校企合作等形式为学校茶文化教育、茶文化研究和茶文化推广提供资金保障。

(四)配齐建强茶文化教育师资力量

由于我国与茶相关的专业多设立在农林院校和专科性的职业学校,茶文化师资在院校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茶文化教育专业性的教师多集中于开设茶专业的院校,这些院校的师资力量往往较强,而其他院校茶文化师资力量很薄弱,有些教师甚至在“零基础”的背景下从事茶文化教育,这样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高校开展茶文化教育,必须从源头上选拔好基础知识扎实、理论水平较高、研究能力较强的教师专职从事对大学生的茶文化教育,在专职配足的前提下鼓励有兴趣、致力于茶文化传播与推广的教师兼职从事茶文化教育;同时还可以从校外聘请茶企管理人员充实到茶文化教育的兼职队伍中,真正选好、配齐和建强茶文化教育的师资。

(五)开展多种形式的茶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高校在开展茶文化教育的同时,应在做好“第一课堂”的基础上,丰富“第二课堂”的内容。高校可以通过举办茶文化活动周、茶艺表演、茶知识竞赛、茶诗鉴赏、茶知识讲座、茶艺培训、品茶实践、茶基地参观等活动,使更多的学生了解茶文化的发展历史,细细体味茶文化所具有的深厚意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中对学生社团的指导提出明确要求,要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积极支持大学生社团开展健康有益的活动。高校可以通过设立茶文化社团,集聚兴趣相投的茶爱好者,定期举办泡茶、品茶、话茶等活动,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情操,将茶文化积极传播和推广于校园之中,使更多的大学生能够了解茶文化具有的丰富内涵及对自身在陶冶情操、提升境界等方面的促进作用。

四、结语

茶文化是在我国传统文化发展长河中逐渐融入儒、释、道的内在精髓而形成的璀璨明珠,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开展茶文化教育,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帮助大学生完善自我。如何更好地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茶文化,如何在高校有效地推广、普及茶文化,如何提升高校茶文化的教育效果,应是高校教育者思考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张?娟.基于提升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茶文化课程建设研究——以沈阳师范大学为例[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6):108-110.

[2]梁富,李玉清.论茶文化与高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福建茶叶,2016(8):269-270.

[3]邢洪军.论茶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推广[J].福建茶叶,2016(9):324-325.

[4]余悦.大力加强和发展茶文化教育事业——在珠海“中国茶艺教育发展座谈会”的讲话[J].农业考古,2002(2):349-352.

大学社团总结范文3

在高校中体育社团属于一种新兴的事物,伴随着教育部门不断对各院校的教育进行改革,使体育社团发展壮大,并整体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而且高校体育社团能够为学生提供服务,其自身传承着体育文化内涵,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使学生具有社会适应能力。由此可见,高校体育社团对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

1高校体育社团的基本内涵

1.1高校体育社团的基本概念

中国对社团的基本概念定义为:社团是由公民为实现共同意愿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组织。因而高校体育社团的基本概念是有高校教师与学生因热爱体育运动,并想进行体育运动,自愿形成以体育运动为主要内容,形式上属于非正式且具有一定松散性的组织团体。主要形成的原因是社团人员均有对体育运动的需求,有共同的体育兴趣爱好,社团自身具有自主、自由的特点。

1.2高校体育社团功能

高校课堂教学的延伸是社团活动的主要内容,可以在社团活动中完成在课堂中无法实现的内容。高校的体育教师应该积极主动的参与进社团活动,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指导学生进行体育活动实践及相应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在课外社团中能够提升自身的体育技能,同时体育教师还能够了解学生在体育课外的活动情况与身体素质能力,有利于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提供帮助。体育社团除具备教育功能外,还可使学生的身体得到锻炼,在进行体育活动时能够娱乐身心,能够感染身边的同学与活动的观看者,实现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播。体育社团在组织各种校园活动比赛的同时,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比赛活动可供选择,学生通过一起参与比赛活动,能够深刻感受到团体间公平竞争及互相帮助的理念,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勇敢与拼搏,有利于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2高校体育文化的基本定义及与体育社团之间的关系

2.1体育文化的基本定义

每个学校都有自身的价值观,他们的价值观均在校训中得以体现,校训对于校园活动行为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它能够展现学校的文化精神内涵。师生对于校园精神的认识能够使师生的向心力凝聚起来,除此之外,校园精神能够体现出校园体育文化的核心。由此可见,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校园中创造的体育精神或是活动均是校园体育文化。在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中产生的体育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它主要是以培养学生体育精神意识为目的而展开的多种形式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有利于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基本内涵的建设,巩固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锻炼学生的身体机制,因此,校园体育文化对于学生的成长有重要意义。

2.2高校体育文化与体育社团之间的关系

2.2.1体育社团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注重知识传播与实践活动的融合,通过社团活动能够反映出体育社团文化的形象,社团活动是体育文化与社团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因此,在体育社团中组织的篮球或是排球的体育活动项目均是为建设校园体育文化作铺垫。受时代进步的影响,体育社团活动变得更加丰富,愈来愈能够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为建设体育文化营造良好的氛围。由此可见,体育社团文化是进行校园体育文化传播的形式之一。

2.2.2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体育文化建设

高校体育社团通过多项体育活动积极的传播校园体育文化,向学生传达着积极的体育文化精神,同时体育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中体育社团在课余时间里通过多样化的组织形式,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注入生机,可以提供展示体育文化的平台,而高校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可以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就现阶段而言,高校的体育社团均是通过学生自己管理,因此体育社团中从组织形式到活动形式无一不体现学生对于体育的兴趣爱好。体育社团的发展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科学的制度管理社团,实现体育社团的规范化管理,促进社团的未来发展,有利于不断完善校园体育文化的管理制度。

2.2.3高校体育社团是体育文化的重要载体

体育社团是能够展现学生个性的社团,能够把有关体育的文化在学生中间进行传播,培养学生的道德观与人生观,以及体育文化素养,是体育文化载体的基本含义。而体育社团作为最好的体育文化载体,能够以多样化的形式渗透到学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体育社团的体育活动形式较为丰富,而且辐射面较广,吸引各年级专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而且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有利于在学生中间展开交流合作,扩大体育文化的传播范围。高校体育社团的存在丰富着校园文化,同时有力的推动着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因此,高校体育社团是传播体育文化的重要载体。

2.3现阶段高校体育社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3.1体育社团内管理运作尚不规范,人员流动性较大

现阶段在大部分高校体育社团中,只要学生缴纳社团会费即可直接成为社团成员,一般社团不会对其进行资格的审查,同时对社团成员没有约束,社团成员不想参加活动不用经过任何管理人员的批准,甚至可以随意地单方宣布退出,对于规模较大的社团还能够承受成员的随意退出,然而对普通社团而言,经不起成员大规模的流动,使社团不能够正常运行发展,而社团活动与计划得不到连续运作,不利于优秀社团文化的积累。

2.3.2体育社团建设深度不够,对于指导教师的配备不够齐全

目前,高校体育社团中的指导教师主要来源于高校团委,团委教师负责社团内部的管理、登记及奖惩,同时还需要负责策划落实大型社团活动,其中也有一部分学校的社团成员邀请较为专业的教师作为体育活动的指导教师。然而不论是教师指导还是团委教师指导,实际的指导力量均不够强大,主要原因有以下2点:(1)专业教师的指导时间较少,并且只是义务指导社团活动,并没有实际收入;(2)团委教师的专业度不够,只能在表面上进行指导。

2.3.3体育社团的经费不够充足,只能进行形式上的策划

大部分高校体育社团的经费主要是由高校在团委经费中划拨出部分经费提供给社团,但是高校内社团较多,实际分摊下来的经费少之又少,甚至在部分学校中没有社团经费。部分体育社团会从收取的会员费中获取一定的经费,但是经费的数额由社团的规模决定,还有一部分的社团向企业或是周边商家拉取赞助费。由于获得的经费有限,因而限制了体育社团的发展。

3高校体育社团对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影响

现阶段我国各高校内的体育社团处于刚起步阶段,受经费、指导教师及社团成员的约束,使其发展受阻碍,针对以上情况,需要重视体育社团的发展,投入更多的人力与财力资源促进社团的发展,进而带动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社团组织在实际生活中会遇到较多难题,因此需要高校领导予以大力支持,以此提高体育社团活动的质量,如安排体育教师帮助指导社团活动,为社团活动提供场地等。学校应该扩大校园的体育馆建设,在体育馆内增添更多的体育设备。除此之外学校应该帮助社团筹备一定的活动经费,为体育社团提供强大的后备资源,帮助社团做好宣传活动,总结经验,在学生中树立一个较好的体育社团形象。在高校中,体育社团的发展关系着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因此体育社团需要结合社团成员的需要,组织多样化的社团活动,有利于吸引社团外学生的加入,同时能够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邀请专业的体育教师帮助社团成员进行正确的体育活动,使学生能够学习到健康的体育文化知识,实现体育文化在校园中的传播。

4结语

在高校建设中,校园体育文化占据较为重要的位置,优秀的体育文化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能够促进学校更好的发展。而体育社团是体育文化的有效传播形式,社团的体育活动不受课堂限制,学生可以在活动中自由发挥体育潜力,放松身心,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有利于体育文化的传播。

作者:李晓霞 单位:山西工程技术学院

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篇2

高校社团的蓬勃发展对当代学生的影响及其重大,为枯燥无味的校园生活增添了很多了乐趣。现在大学体育社团的总类在不断的增多不,不仅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同时也扩大了他们的视野。高校体育社团的多样发展受到了广大学生们的喜爱,对体育文化的传播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接下来将对高校体育社团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各种影响进行进一步分析。

一、高校体育社团对校园体育文化传播的影响

(一)体育社团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体育文化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每个学校的体育文化也代表了这个学校的体育精神,存在着丰富的内涵同时又有极大的影响发展。高校体育社团的灵活多变为广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思想碰撞的舞台,扩大了学生人际交往面,挖掘学生的潜能同时发展学生的优点,是他们的个人特长得到很好的发展。并且高校体育社团极具扩张性、教育性、综合性。促进广大学生素质的高度发展,符合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章程,同时广大学生也乐于参与乐于传播。综上所述,高校体育社团这个自由的平台是校园体育文化组成的及其重要的部分。

(二)高校体育社团是校园体育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众所周知,文化仅仅依靠宣传和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而学校体育社团充满了活力、动力、乐趣。更容易吸引和感染学生,影响学生,是他们更加积极的参加各种体育社团组织的各种体育活动。在参加体育社团的过程中认识更多的人,结交更多的朋友。同时还可以参加社团体育活动的策划,增强他们的能力的同时又可以起到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的作用。并且一个大学社团多种多样,一个同学可能参加不同的社团,各个社团之间的交流渠道就形成了,对于这些跨年级,跨系别甚至跨学校同业学来说,对体育社团文化的宣传就起到了高效率,高层面的作用。所以说,高校体育社团是体育文化的宣传者和传播者。

(三)高校体育社团是体育文化的重要力量

相对于传统知识文化教育来说传授的是德智美,而“体”这方面的教育需要通过各种体育活动的开展来实施,并将其体育文化通过各种活动和操作渗透到每个学生的身心里。所以它强调的是活动与知识有机结合,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所以学校开展很多体育活动比如游泳、足球、长跑、健美操等体育活动项目。在社团活动的过程中还开设奖励制度,吸引很多同学去锻炼和丰富自己。这样的方式就为体育文化的宣传做了铺垫。大学体育社团的开展同时还有影片观看,讲座传授,各种竞赛的开展等多个宣传方式相互合作,让体育文化更好的传递给每一个同学。很多大学生在参加体育社团的活动中发展自己的优点并将其发展成为体育教练或者参加各省的体育比赛为自己争光为母校争光。这就是体育文化的精神和力量。

二、高校体育文化和高校体育社团和谐发展的探讨分析

(一)注重体育文化的建设

就我国大学来说,除了专门的体育学院的体育设施较为健全一点,平常的综合大学的体育建材设备是有但是不是很齐全,设备也不是很完善,这样就影响到了体育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为了促进体育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应该结合高校体育社团同时要立足自身实际发展应当给予适当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为高校体育文化开展提供更多适合发展的场地和资金和运动器材,为体育文化的开展提供一些基础性的有用政策使大学社团真正发挥其有效作用。考虑到大学体育社团较难有优越条件开展的问题,并且宣传的力度有限,不利于体育文化的进一步传播和发展,为此,建议学校有关部门开展进一步高效有效的宣传,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全校师生积极了解并参与到体育健身项目之中,提高他们对体育项目的认知,养成健康向上的生活学习作风等。

(二)体育社团的管理

几乎所有的大学社团都是学生自己自发组织管理的。当然也会出现一些因为管理不善而出现的混乱,无秩序的现象。这样的混乱的不良现象不利于体育文化的传播,也抑制了它本身的健康精神和发展。这就要要求学校团委和体育管理部门的约束和沟通管理,加强与学校组织部和同学的交流和合作,并完善每个体育社团活动的项目规章制度,加强规范化管理。组织部,宣传部和策划部要相互协调,相互合作,做好活动策划,制作和会完善各种活动的规章制度并对活动中可能会出现的突发性情况做出较有用的预防对策。对于活动经费后勤人员的安排也要事先做好完全的准备。除此之外,高校应该每年年末举行一次考核评估,对表现好,成绩佳的社团给予鼓励表扬,这样才能激发同学的积极性和活跃度。

(三)实现社团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校园体育文化的繁荣发展与高校体育社团是否可持续发展走着重要的作用,接下来将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保证校园体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首先,鼓励是必须要有的,每一年的评估考核选取出一些优秀的社团活动和项目并对其进行表彰或鼓励,这样会使学生更有动力去开展体育活动。再者,创新性,开展更多具有亲和力和特色的体育社团,吸引更多的同学来参加。第三,进一步优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满足同学的好奇心,吸引他们的兴趣。最后丰富体育活动内容,比如开展体育活动晚会,欣赏体育活动影像,举办体育晚会等。在学校也可以自发的举行一些篮球联赛或是足球比赛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三、结论

总之,校园体育活动对师生的生体健康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校体育社团的开展可以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同时又锻炼了他们的能力,使他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都有提升。这对个人内涵的发展也是极有帮助的。所以说高校体育社团是高校体育文化非常好的传播途径。

作者:焦许可 单位: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篇3

近年来高校体育社团蓬勃发展,它的活动形式丰富,深受各高校学生的喜爱。高校体育社团均是由学生组成,属松散群众性组织,凝聚力为共同的兴趣爱好、理想、信念,高校体育社团具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课外教育丰富多彩。通过参与社团,大学生丰富了自身的业余生活,开阔了眼界,增强了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沟通与交际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全方位强化学生的身心素质。高校体育社团是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大本营。因此,要想深刻了解高校体育社团对校园体育文化传播的影响,对医学院校体育社团的发展有着极大推动作用。

一、高校体育社团与校园文化的关系

1、体育社团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载体

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播是基于校园体育社团通过组织各种类型的校园体育活动,让广大的大学生参与其中,并在活动中传播健康的体育文化,在高校中形成良好的体育运动氛围,从而能够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而体育社团就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载体,这种载体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丰富学生的体育文化知识,同时也影响学生的身心素质发展,而且能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意识,所以体育社团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全面的。体育社团承担着传播体育文化的重任,在潜移默化中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一些团队项目的体育锻炼,大学生们可以形成团结合作,吃苦耐劳,不断进取的精神,展现当代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所以体育社团是我国素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体育社团的良好发展,使得各大高校形成浓厚的运动氛围,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医学院校的大学生课业繁多导致运动量不足,身体素质得不到应有的提高,体育社团开展的各类体育活动给予了他们非常有利的机会,缓解学习压力,提高身体素质。体育社团作为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载体,高校体育社团形式丰富多样,学生可于社团中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可以此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体育专业技能。体育社团活动要深入学生的各个方面,体育社团为重要的体育文化传播载体,可于体育社团中开展多种体育活动,亦接收跨专业、跨年级、跨学校的学生,以此形式的活动十分广泛,可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于体育社团中培养学生勇敢进取、吃苦耐劳与团队协作的品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可带动学生间的沟通交流,扩大体育文化传播范围,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为高校学生创造良好的文化学习氛围,促进高校文化建设。

2、体育社团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社团文化是指体育社团在长期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体育运动精神、社团文化等包括物质和精神财富在内的一系列内容的总和。参与体育社团的学生有组织地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类型体育活动,这种活动对于活跃了校园文化气氛,号召更多的同学参与其中有着巨大的作用,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内容。校园体育社团不仅有着社团文化的因子,还有体育文化的基因,是一种综合的产物,使其成为校园文化中特殊的一份子,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注重知识与实践的结合,体育社团文化形象是以社团活动反应的,亦为社团文化与体育文化相结合而成的产物。近年来,各大高校的体育社团越来越多,影响的范围也越来越广,体育社团的健康发展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二、高校体育社团对校园体育文化传播的影响

1、促进校园体育文化传播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与校园文化互相渗透,会影响学生的三观,积极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思想展开各项活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开展是否顺利,直接关系到能否有效的提高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传播中的主体是学生,各项活动亦均于校园教育环境下展开,社团中的学生们都具有相同的兴趣,其可更主动的宣传体育文化,带动身边的人参与校园体育文化传播。在高校课程任务重的背景下,体育社团活动以其广泛的适应性、生动的趣味性、普遍的教育性和强烈的感染性等特性激发着学生们的热情,让学生散发出青春的活力,有效地活跃了校园文化气氛,推动体育文化的传播。校园体育社团组织开展的体育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终身体育运动精神。社团组织的活动具有开放性和趣味性,参与人群多样化,活动形式新颖多变,也符合当代大学生对娱乐活动的追求与向往,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对体育运动和体育活动的热情。通过这些丰富的体育活动,学生们会化被动为主动,自觉地接受各种体育文化知识,并不断内化为实际行动,有利于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2、促进学生文化素质全面发展

体育社团可有效补充体育教育,对校园体育文化传播的影响亦大,学生可于此充分展示自己的体育热情与才华,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体育运动。高校体育活动应是以体育社团组织,活动与学生的兴趣贴近,形式亦是多种多样,比如篮球、羽毛球等,这可充分满足学生的各种体育需求,校园文化亦变得丰富多彩,学生文化素质亦可全面发展,亦加快了校园文化的传播。大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体育运动,掌握了各项运动技能,并以社团活动为载体,弥补了体育文化知识的空缺,丰富了自身的知识体系,实现了素质教育要求下的全面发展。体育社团都是有组织有目的地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有利于形成文明、和谐、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学生会自觉主动的学习有关体育文化的知识,并积极地参与到各种活动中,他们可以充分地展示自身的运动技能,不断提高体育文化素养。校园体育社团的建立,目的就是为了以人为本,以当代大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在活动中,社团举办各种活动,旨在将学生培养成自觉主动、积极创造的主体,让他们能在不同的文体活动中形成正确的三观,能做到自律自教,主动获取有益的文化知识,促进自身文化素质的发展。

3、促进校园体育文化与体育社团持续发展

校园体育文化与体育社团的持续发展密不可分,体育文化的持续发展亦非常重要,要根据社团学生的不同需求,组织不同的社团活动,扩大社团成员的活动范围,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社团。高校社团学生体育运动技能的提升前提是要养成良好的品质,这时要根据实际情况丰富活动形式及内容,比如可举办体育专题讲座、体育晚会等,尽量满足社团学生的不同需求,引导学生积极开展体育活动,主动学习各种体育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确保其身心健康发展,促进校园体育文化与体育社团持续发展。校园体育社团取得的正面价值,使得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体育社团的建设和培养。体育社团作为一支贴近学生生活的力量,能引导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氛围,弘扬校园体育文化,营造热爱运动、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因此备受各学校的高度重视。体育文化的繁荣发展离不开体育社团这个载体的持续发展,因此要鼓励体育社团分析社团成员的需求和该社团自身的特色,设计和开展符合成员需求的集趣味和技能于一身的体育活动。同时高校也可安排一些有专业体育技能的教师或者体育类特长生参与到活动中去,不仅能传授一些专业技能给社团成员,也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发扬校园体育文化。

三、高校体育社团组建措施

1、完善规章制度,加强制度建设

要不断加强社团文化管理,这亦是医学院校以及其他高校社团文化存在与发展的关键。毕竟高校社团是学生们自发组织成立和自主管理的,因此肯定会出现管理不当的现象,这不仅影响体育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也不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这就要求学校团委、学生处等管理部门加强与体育社团的联系,给予各社团以正确的引导。要根据校园体育文化传播情况制定完善的社团规章制度,确保奖罚分明,这有利于社团成员的发展,确保体育社团活动有序开展。各个社团也应分工明确,选拔有领导能力的人作为社长,并明确各个部门如宣传部、组织部等部的职责,选择高素质管理人才带领社团发展。社团要明白本社团不同于其他体育社团的社团文化,要在维持社团的过程中不断升华社团管理文化,确保体育社团持续发展。同时学校也要对体育社团进行统一规范的管理,制定完善的规范,形成一整套体系,使得后续的体育社团有章可循。关于社团活动,每个社团都应将举办的活动规范化,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比如学期一开始的招新活动、社团之间的联赛、欢送老成员的比赛等,这都是一些每年都要举办的活动,对于这些活动要有一个特定的流程,每年都要按照计划实施。

2、提供物质条件,整合多方资源

校内资源要合理利用。高校可将体育社团建设纳入校园文化建设总体计划中,为其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根据社团的发展情况划拨相应的经费,给予必要的资金和人员支持,或进而为其提供开展活动的场地,确保其可开展各项体育活动。高校也可利用自身的影响力为该校的体育社团进行宣传,引导学校师生形成科学的体育运动理念。社团管理人员要精打细算,对学校给予的活动经费要有计划有目的地使用,确保每项资金的使用均是合理的。不同的体育社团之间要加强合作,共享资源。若是可以共用场地和道具的,就应该互相协调,以确保资源利用率最大化。每年社团之间的联赛也是很好的合作机会,互相宣传,也可以商量出有利于比赛双方的奖惩制度,来提升成员们参与的积极性。校外资源也要合理利用。组织社团人员去社会上筹资,比如拉赞助、寻求企业支持等,要充分发挥社团成员的智慧,以自身优势为企业发展做宣传,获得企业的经费,确保社团各项组织活动顺利展开。通过与外界的联络,社团可以获取校外力量的支持,使他们能在必要的时候以更加优惠的价格为体育社团文化活动提供场地,为其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保证体育社团各项活动均可有序展开。

3、提高社团干部素质

要不断加强社团学生干部的素质,确保其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与人才培养息息相关,校园体育文化传播亦需要高素质人才带动,人才优化配置可推动校园体育文化传播。通常社团干部为社团领导者与负责人,其自身言行对社团其他成员的影响较大,要让高素质体育社团干部带动其他成员发展,确保体育社团持续存在与发展,推动高校体育文化的传播。所以在社团干部的招聘和选举过程中,学校需要进行必要的把关工作,保证在公平民主的前提下选拔出高素质的社团领导人员。同时也要对体育社团干部进行培训,学生毕竟是没有工作经验的人,即使拥有领导才能,也需要学校的正确引导,在培训中传授管理技能,告知其权责分明,这样才能带领各体育社团走向持续发展的美好之路。

4、开拓社团的组建方式

目前体育社团的组建模式比较单一,我们可以解放思想,开拓思维,多尝试一些多样化的社团组建方式。比如校内外联合组建社团,一些技能型较强的体育社团,如跆拳道社团,可与社会上有名的跆拳道馆进行合作,协同开展社团活动。这不仅可以提升校内体育社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是合理利用校外资源的方式。也可以请社会力量来对校内体育社团进行指导。比如舞蹈社团之类的,如果有专业的舞蹈团队对其进行指导,有利于学生获得专业的体育技能,加深理解和提升兴趣。丰富社团的组建模式,使得每个社团都有不一样的特色,可以让校内社团学习外界的管理方式、活动内容等,让社团获得持续的发展。结束语体育文化为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可确保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促使校园和谐发展。体育运动可让人强身健体,体育文化可传播、发扬体育优秀文化,将体育社团与校园体育文化传播充分结合,将优秀的体育文化渗透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这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价值观提升有着很大推动作用,亦为体育文化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高校体育社团的建立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是正面积极的,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高校应该推动体育社团的繁荣发展。本文探讨了体育社团对校园体育文化传播的影响,简述了高校体育社团与校园文化的关系,通过高校体育社团对校园体育文化传播影响的探讨,提出了高校体育社团组建措施,以此为医学院校体育社团的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吴阳.体育社团对大学生锻炼行为的影响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0):59-62.

[2]杨春卉,李钦.对沈阳市高校排球社团发展现状调查及分析[J].辽宁体育科技,2011(06):113-114.

[3]朱杰,王小霞,韩卫华.试论体育社团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培植作用[J].四川体育科学,2010(01):157-159.

[4]马梁.高校体育社团对校园体育文化传播的影响[J].科技视界,2013(06):81.

大学社团总结范文4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选择面窄、职业目标清晰

综合查询了国内近十所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对本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就业前景,主要是培养托幼机构教师、学前教育行政人员、幼教研究人员及相关服务机构的儿童工作者。这样的就业前景现状使得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自进入学校开始就能获得比较清晰的职业目标定位,能为自我选择可行性的职业发展道路提供有效帮助。

(二)高校缺乏对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开展系统、持续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职业生涯管理的理论发展仅50来年,进入我国高校教育的时间则更晚,高校在这一领域的教育上缺乏经验。目前大多数高校对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主要是在新生入学时采取邀请专家或用人单位负责人开设讲座宣讲专业概况和就业前景,在毕业班集中开设简历写作、面试技巧等择业与就业的技巧课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存在内容空泛,形式单一,既不系统又没有持续地涵盖整个大学生涯阶段的缺陷。

(三)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性别比例失衡

有研究表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在确定目标的能力和制定计划的能力上优于女生,女生在认识自我的能力上优于男生。据不完全统计,学前教育专业在校大学生中女生占90%以上,甚至少数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还出现了无男学生的情况。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整个职业生涯探索阶段,缺乏性别差异的思考与交流,不能从男性特质(如理智、意志和社会价值取向等)和女性特质(如情感、外貌和人际关系等)来综合地确定职业发展目标并为之付诸实践,这样的欠缺和差异将会给以女性为主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经验的聚积和综合能力的提升上带来明显不足。

(四)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对职业社会价值认知偏颇

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未来很大比例的就业是面向幼儿教育机构,受社会结构和历史发展因素的影响,目前幼儿教学机构面临任教教师工作量大、物质待遇较低、社会地位不高和人员离职率高、流动性大等现状。这将会导致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社会价值认同感低,缺乏对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和实践的动力,不利于职业目标的实现。

(五)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对职业生涯发展路线缺乏规划

在校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路线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被动接受学习型,学校的教学计划安排什么课程,就被动的接受和学习什么课程,以追求课程考试分数为主要目标;二是注重实践技能型,认为学前教育的主要对象是0-6岁的学前儿童,只需要学好“琴棋书画”的实践技能即可满足;三是崇尚考证型,随着就业形式严峻,一些学生偏执地认为只有考证才能增加就业的砝码,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钢琴等级考试以及各种职业资格认证证书都成了他们追求的主要目标;四是得过且过型,无所谓学习和就业的压力,得过且过;五是综合全面发展型,这类学生能结合自身的特点,根据职业定位和目标综合全面发展,在学前教育专业这类学生的比例往往最低。

二、完善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途径及措施

(一)应系统地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持续地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辅导

在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内容一般应包括自我分析、职业目标设定、职业目标实现策略、职业生涯实现路线的反馈与修正。在拟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要合理地将以上内容都设置进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并从大一新生入学起就开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强化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同时,要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选择制定相应的教育决策,持续开展职业生涯教育与指导。对大一年级的学生要开展本专业领域发展现状及前景等知识教育,普及职业生涯及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配备职业生涯发展导师或辅导员,结合学生的个人兴趣、需求和能力特长,帮助学生建立起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分解实现职业目标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初步设定职业发展路线,建立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档案。对大二、大三年级的学生要坚持拟定的职业发展路线,督导学生完成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学习,将里程碑式的学习成果记入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档案,根据实际情况自觉地总结经验和教训,修正对自我的认知和对最终职业目标的定位。对于大四年级的学生,处于将正式进入职场、从选定的职业中起步的阶段,这一阶段要着重个性化辅导,开展岗位技能培训和专业实践,分析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档案,指导学生完成择业与就业。

(二)提高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与服务的专业性

鉴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目标比较清晰和性别比例失衡的特点,在对该专业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和服务时,可以借鉴国外先进和专业的测评工具与方法,提高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对职业生涯导师和辅导员,鼓励其接受人力资源管理师、心理咨询师等职业资格培训,提高他们在对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与服务时的专业性。

(三)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价值认同

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价值认同能影响其就职后的职业投入和职业行为,从而决定其职业生涯发展。通过组织学生到幼儿园参加实践活动感受本职业带来的心理满足与荣誉,邀请优秀的幼儿教师来校做报告、开讲座,利用榜样的影响力和身边人的言传身教来养成学生对学前教育的职业信念。发掘学前教育职业的内在价值,将其与学生的个人兴趣和特长融合,也有助于提高本专业学生的职业价值认同。

(四)利用学生社团来开展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活动

大学生往往根据自己所学专业,或者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加入一个或几个学生社团,社团活动的内容有公益服务型、学术研究型和文艺体育型等,社团活动的开展涵盖了策划、宣传、组织、执行与实施、总结和评价等环节,俨然一个小社会。这使得学生社团既是课堂文化的补充和延伸,又具有学科交叉,打破了专业、年级和性别限制的特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利用本学科的教育学、心理学和文体类职业技能知识在社团活动的参与中实现自我管理与组织管理,能深度地参与到学生社团的组织领导和沟通协调中,能扩展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思维维度,突破本专业性别失衡带来的不利影响,从中能获得跨专业的学科知识、组织与领导的经验积累、人际沟通能力的锻炼等。学生社团还是一个联系学校和社会的纽带,参与社团的学生能够拥有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从而能更成熟地执行职业发展路线的教育学习规划。国外学者通过实证研究证实,大学社团的参与对大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成功具有正面影响。大学生参与一个或多个学生组织较之于未参加社团的大学生更有适当的教育计划、更成熟的生涯规划和生活形态计划,且在为人处事发展上也有较成熟的表现。社团参与的程度不同对于职业技能与生涯成功也具有程度不一的影响。这些影响的表现主要体现在有社团经验的学生更容易获得工作机会,具有社团领导经验的学生在入职后其领导力的成长更迅速,更容易获得职业通道上的上升。

(五)识别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锚,提高职业成功的个人因素水平

大学社团总结范文5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通识教育;阅读推广

在中央多个部委的共同倡导下,全民阅读推广自2006年以来蓬勃发展。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高校作为人才培养重地,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责无旁贷。图书馆作为大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广泛开展了各类阅读推广活动,并成为突破大学生碎片化、浅显化阅读困境的重要举措。可以说高校图书馆开展面向大学生的阅读推广活动,即是契合党的决策,响应中央政府号召的务实之举,又是践行党的重要精神的桥头阵地。近十年来,我馆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导向,加强了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基础,以促进通识教育为目的,以阅读推广活动为抓手的服务工作。经过不断的摸索、升级,形成了以文化、竞赛、培训、评选为主的系列活动,并在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文化普及突出特色

“师大共读”是我馆长期开展的一项活动。该活动密切追踪校内教学方面表现突出的明星教师,学有所长的优秀学生,紧跟社会文化热点,每期选择一名老师或同学围绕一本书、一个人或一个主题展开分享阅读。比如,在文史类大众阅读方面,我们邀请校内名师担纲主讲,策划了“图像文献:观看文学的别样视角”“人生若只如初见:爱情的历史世界与诗歌的爱情世界”“唐朝社会的胡风潮流”等多期内容。为了拓展共读的学科覆盖面,我们以学校教学团队获得全国CUPT大赛三等奖为契机,邀请团队师生以“遇见物理,玩定物理”为主题探讨了大学生的读书与学习。在普及传统文化方面,我馆与南充市川剧团合作策划了川剧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邀请川剧名家陈波老师到馆普及川剧知识,与中外学生互动。在共读活动中,我馆打通线上、线下渠道,将线下活动以直播形式通过网络实时传播。活动结束后,现场视频上传至学习通共读专栏,供回放观看。

二、参与竞赛带动示范

通过各类竞赛,带动大学生参与阅读的积极性是目前阅读推广普遍采取的方式。近年来,我馆先后参与或组织了多项竞赛活动,主要包括:诵读比赛、设计比赛、知识竞赛、征文比赛等,通过比赛活跃校园文化,并借助文化平台推动阅读内容的普及与深化。2018年,我馆选送的选手在全国大学生诵读比赛取得二等奖1项;四川省大学生诵读比赛取得三等奖1项,优秀奖1项;全国图书馆杯阅读主题海报设计大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的成绩。在常年举办的南充市图书馆联盟知识竞赛中已连续多年夺魁。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相关专业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逐步显现了我馆图书文化节活动的影响力。

三、培训助力教学科研

目前,不少高校图书馆都设立了信息检索教育课程。我馆除了常规课程教育外,还与数据库商合作,在每年3-5月、10-11月两个时段,集中面向全校学生与教职工展开各类数据库的的专项使用培训。尤其是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前,会重点展开学术论文的选题、写作等专题培训。这些培训在提高馆内学术资源的利用率,服务学校教学科研工作方面起到了显著作用。

四、评优表彰树立模范

为了嘉奖热衷读书、爱好读书的同学,树立读书育人的模范标杆,我馆主动与校团委、学工部对接,在馆内评选年度阅读之星的基础上,重点推送优秀大学生参与全校优秀团员、优秀团干、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等各类评优活动的选拔,号召并鼓励广大学生在校期间多读书、读好书。

五、问题与改进

经过多年实践检验,我馆阅读推广工作现存的主要问题是:宣传范围小,活动规模整体偏小;与学院、社团联动不够,导致影响范围受限;活动主题创新不够,形式上仍然以读、写等传统内容为主,缺少数字资源的多元应用。为了进一步提高工作实效,2017年起,我馆连续两年面向全校学生展开阅读现状调查[2][3],期间获得了大量有关阅读现状、阅读习惯、阅读喜好、服务满意度的基础数据,为日后调整服务工作和开展相关活动提供了指南。总体而言,今后将从以下三方面入手逐步提高:加强组织内部的团队建设,扩展诵读、访谈活动的覆盖面;加强与二级单位和学生社团的合作,扩大活动影响力;进一步创新阅读的表现与推广形式,尤其是电子资源的广泛运用。

参考文献:

[1]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9-1-5].

[2]韩亮,郎筠,李张春.2017西华师范大学本科生课外阅读调查报告[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4):103-112.

大学社团总结范文6

【关键词】内地高校新疆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研究对策

新疆处于祖国的边疆,与多个国家交界,国际环境难以掌握。内地高校新疆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关系着新疆人们的富裕水平,关系着新疆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也关系着新疆地区长期安全稳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得到提升,教育环境的改良,实践方法的改进,理念得到创新,都能让大学生安心学习,健康成长,培养更多的新时代的素养人才。

一、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现状

(一)小团体意识风行

由于新疆地区生长环境、民族文化与内地不一样,在生活习惯、风俗风貌以及思想理念上与内地大学生也不一样,都存在较大的不同,文化、习俗以及异乡求学中的老乡,相互之间彼此信奈,彼此抱团,形成一股凝聚力,相互帮助,但这样的同时,限制了新疆大学生与人交往的朋友圈,与内地其他学生的交流则越来越少,甚至没有。发生冲突时,多数只站在同乡、同族之间,不利于民族意识感的培养。

(二)社团活动参加少

内地学生对于社团活动时非常热衷的,踊跃报名,实践自己的所学,但是,调查发现,在内地上课的新疆籍大学生,不会主动去参与某项事情,往往热情不高,人也不积极,极少会参与到社团活动中去。在大学课堂上,对“我要学”没有充分的认识,坐在教室静静的听,不会主动举手提出疑问,要求老师进行解答,不会主动去实践,动手能力非常差,熟练掌握技能的能力有待提高。

(三)内地新疆籍大学生掌握技能的能力差

相比较内地而言,新疆地区民族氛围浓,内地新疆籍大学生毕业后,都喜欢回新疆就业或者创业,生活方式的相同,让他们能感觉到温暖,但是由于新疆的发展较为落后,就业机会少,且就业率低,大大限制了新疆籍毕业生的选择空间,担忧自己的去留问题。另外,大多数内地高校都开水了就业指导中心,指导毕业生进行就业,一般是针对内地学生设计的,新疆籍学生缺乏专业性的就业指导,也是造成新疆籍毕业生毕业后,茫然的原因之一。

(四)心理压力困恼大

压力来源主要来自语言及文化,新疆地区教育资源落后,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考生进行了政策扶持,保证受教育权利,但是与内地考生相比,教育层次、教育方式方法方面都有代沟,新疆籍基础薄弱,无法很好地适应学习的要求,造成他们学习困难,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家中,享受父母的宠爱于一身,受挫折能力较差。现在,出门在外,远离父母和朋友,减少对外界亲密感,增强自我保护。加之少数民族家庭,受外界花花世界的诱惑较大,易受到不良文化的侵蚀,内地的消费水平较高,自己本身家庭的收入较低,及易产生心理的不失衡,容易导致心理上的扭曲。

二、内地高校新疆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互联网等新媒体教学

大学生思想活跃,是非观念容易混淆不清,表现上特别容易冲动。而现今,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极大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手机上网,随时随地学习、交往、聊天,新疆籍学生也对新鲜事物推崇,了解和掌握互联网知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网络上无奇不有,合法的、非法的信息也遍布网络,网上淫秽暴力、反动宣传等对抗祖国信息容易对这些边疆地区的孩子形成心灵的冲击,产生影响,他们由于对信息缺乏辨别认知,甚至个别学生自我约束不够,做出危害群众、危害社会的事情,最终害人害己。

(二)进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在做内地新疆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本位思想较严重,只注重教,不注重学、创新少,学生易抵触学习。其次,高校、社会和家庭三者之间是脱离的,脱节的,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无法及时传达到家庭父母那去,造成信息的闭塞,影响孩子的教育。

(三)内地高校应坚持公正原则,平等对待所有学生

高校在教育管理的同时,遵循公正原则,把他们纳入学校学生管理的整体来进行管理,与其他内地人员保持一致。通过这些举措,提高内地新疆籍大学生的身份认同和与内地学生交流的自信心,对待新疆籍学生一视同仁,树立平等、公平意识,避免产生弱势感和自卑感。

三、总结

学校只关心就业率,高校大学生认为上大学只是为了混文凭的这样现象一直存在,根本上忽略思想政治教育,所以,内地高校新疆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紧紧围绕学生关心的学业为主,提升老师教学素养,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新疆籍大学生人才建设,为国家输出更多爱国、有贡献的人才。犯罪分子在新疆制造了“7.5”惨案,震惊了全国,破坏新疆地区稳定的同时,是对中国国权的一种赤裸裸的挑衅,阻碍祖国统一,破坏团结稳定。开展教育好大学生的思想工作,有利于国家的一国统一,防止分化,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王江英.基于学生满意度的新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价研究[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15,01:12-15+19.

大学社团总结范文7

关键词:运河文化;城市副中心;育人

一、运河文化资源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

通州之名取“漕运通济”之意,是北京运河文化遗产分布最集中、最丰富的地区。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为弘扬运河文化提供了新的机遇。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校)借助区位优势,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主动吸收运河文化,把深厚的运河文化底蕴、标志性的运河文化遗产,运用到学校育人实践中。北京城市副中心拥有一系列码头、桥闸、仓储、屯厂等与运河相关的地名遗产,如皇木厂、后南仓等,是运河文化教育的切入点。城市副中心的标志性建筑,就是运河畔“三庙一塔”古建筑群,此地是通州运河文化的点睛之笔。“一塔”指的是燃灯塔,是大运河北端的标志,“一枝塔影认通州”的诗句诵遍大江南北,著名的“古塔凌云”景观就在此处。“三庙”指的是燃灯塔下呈“品”字形布列的儒教的文庙、佛教的佑胜教寺、道教的紫清宫,三个庙宇相互独立又交相辉映,和而不同,展现了运河文化的包容、厚重。学校学生的“成人礼”一般选在文庙,学生在领略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也学习了运河文化。这些丰富的运河文化遗迹展示了运河文化的丰富内涵,为以财贸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文化镜像和生动素材。寓教于运河微缩景观。校园中的建筑、亭台、景观石、水榭等景观,可以给学生以道德和精神的力量,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学校校园内建有500余米的运河微缩景观,选取通州、天津、沧州、济宁、扬州、杭州等最具运河特色的城市和城区,参照当地运河文化元素建设。例如:通州重点展现漕运昌盛、运河商贸,呈现出“万舟骈集”的壮观景象等。微缩景观中设计有多个中华传统亭台、廊桥的组合,具有历史厚重感和人文价值,不仅是传承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而且也是文化育人的重要景观,让师生在耳濡目染中熟悉大运河,了解历史、亲近自然,增强获得感,共同把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利用、传承好。

二、运河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育人实践

1.依托运河微缩景观开展教学和社团活动

运河微缩景观内涵丰富、包罗万象,学校开设的许多专业,都可以在此处开展实践教学,已经成为运河文化、京商文化、商贸文化、旅游艺术、楹联书法、建筑文化教育的重要基地。例如:古代亭台、园林设计、桥梁、雕塑和船舶等,是艺术类、建筑类专业学生开展专业学习的对象。与运河文化相呼应的古钱币大门、算盘地图、商苑等景观,是金融、会计等专业的学生的必修课程。微缩景观以及其中的楹联则为开展语文教学提供了现成的场所和资源。运河微缩景观的小亭子,是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社团活动和相关作品拍摄的场所。为师生提供快递服务的“丝绸友递”大学生创业团队,就是在这里培育发展起来的,“丝绸友递”的名称,也来自于运河文化给予的灵感。学生社团也经常在此开展运河知识竞赛、话剧排演等活动,校园内充满浓郁的运河文化气息,展示了师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2.开展运河文化科研工作

学校在科研工作中将运河文化研究作为重要研究方向,注重开展运河文化的教育传承与本土化创新,致力于运河文化的挖掘整理,除了将运河文化研究成果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还服务于城市副中心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学校组织关于漕运、运河文化和“通州味”等主题的学术沙龙、学术讲座。设立校级科研项目支持教师开展运河文化的研究工作,全力支持教职工申报市级、部级运河文化相关研究。学生也积极申报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在课程建设中开设相关选修课程,专业课程中也加入运河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将这些宝贵的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纳入商业德育教育体系,进而开展有效的教育传承、创新。

3.开展运河文化传承普及工作

在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过程中,高校应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先后有百余所院校来学校参观运河微缩景观,交流运河文化与人才培养工作。学校联合中国商业史学会等单位组织了“弘扬运河商贸文化,商贸师生走运河”活动,从北京沿运河到杭州,一路普及运河文化,探寻运河商贸文明与价值,对相关地名、遗产形成的历史时期、名称由来和作用发挥开展研究宣传,起到良好的传播效果。与通州区积极开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方面的交流合作,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保护运河遗迹、讲好运河故事、传播运河文化的志愿活动,如在通州运河绿道骑游节等活动中担任志愿者等,为提升社会大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服务城市副中心建设贡献了力量。

三、运河文化在学校育人中的成效

经过多年的积累,学校师生对运河知识、运河文化的理解逐步提升,弘扬运河文化的氛围基本形成,围绕运河文化的科研、调研活动均取得一定的成绩,收获了良好成效。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也取得突出成绩,荣获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1.弘扬运河文化的氛围基本形成

通过在校园文化中应用运河文化,在科研和教学中加入运河文化的内容,再加上科普活动宣传,大部分师生都能熟练掌握运河相关的基础知识。师生自发开展一些主题为保护大运河、弘扬运河文化的科普活动,如排演原创话剧《漕运码头》,重温运河历史、漕运兴衰,叩问人性善恶、经商道义。通过传播运河知识,弘扬运河精神,大大激发了师生保护大运河、传承运河文化的使命感。

2.在运河文化的研究上取得良好成绩

通过对运河文化进行深度挖掘、传承和利用,学校在运河文化研究上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多个科研项目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双百行动计划”项目等省部级项目立项。学生“传统文化与运河文化调研”团队获评全国大学生优秀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运河娇子”团队制作的纪录片《消失的北运河》在首都大学生绿色微纪录征集评选活动中荣获金奖。京杭大运河是一条历史之河,更是一条文化之河。加大对运河文化历史的研究,对于增强国人的文化自觉与自信具有推动作用。北京高校要以首善标准和长远眼光,从北京建设文化中心的大背景中明确学校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的定位,做好顶层设计。同时,也要从小处着手,将运河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在学校教书育人、科学研究、传承文化、服务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积极参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各项任务,高质量推进北京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参考文献:

[1]李泉. 中国运河文化及其特点[J].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4):8-13.

[2]王铭. 通州:运河文化的历史再现[J].中国地名, 2018 (6):9-10.

[3]孙威, 林晓娜, 马海涛,等. 北京运河文化带保护发展的国际经验借鉴研究[J].中国名城,2018 (4):25-31.

大学社团总结范文8

一、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保证学生学习的基础。当前高校学生的成长正处在一个日益多变、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的思想主流是好的。他们热爱祖国、思想解放且法制意识、公平意识和竞争意识明显增强;同时这一快速发展的复杂社会环境对大学生也产生了一些影响,使他们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学习风气等方面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如:价值取向多元化,生活目标不明确;思想偏激,考虑问题不全面。这些因素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也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许多新形势和新问题,根据这一实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充分发挥辅导员的具体引导作用,辅导员大多承担着所带班级课程的教学任务,平日课堂上可以及时根据学生出现的具体问题有针对性地教育,把工作的重心落实到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要加强学生的理论素质,对当代大学生要认真开展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教育,增强我们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强化人生理想和信念的教育,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二、建立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目前,我们津桥学院的整体学风尚可;不良学风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这种不良风气和学院的整体管理机制的疏漏有关。目前任课教师大部分是外聘教师,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一部分外聘教师课堂纪律松散、考勤不严格等问题,经过对学生的调查发现,凡是任课教师考勤比较严格的,旷课、迟到等现象就很少。另外,从目前学生的学习情况看,大多数同学学习目的强、态度端正、能刻苦学习专业知识。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学习上没有目标、平时碌碌无为、学习拖沓、考试靠突击,甚至有极少数的同学考试作弊。建议学院切实转换机制,加强对任课教师的综合考核考评体制建设。同时,辅导员老师也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院体制建设方面:将及格率作为考核任课教师的指标体系之一,促使任课教师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任课教师应该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任课教师应该多了解学生本专业的学习情况,有的放矢;学院还要建立学风激励机制。我院的学生除了具有一切高校学生的共性外,由于家庭条件比较优越,有些学生对于很多事情持不在乎的态度,靠处分等强制措施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甚至会适得其反。所以学院应该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优良的环境,建立学风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方面:要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就要有一个优秀的班集体。班集体是最重要的凝聚力,一个班级的好坏,班委是关键环节,特别是班长,必须具备一定的工作热情和工作能力。辅导员应适当地放权给班委。但要经常召开班委会,总结方法、指出不足,逐步提高班干部的工作能力。要通过有计划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创造和谐的班级气氛,形成健康向上的内部环境。同时应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各个层次的学生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的措施。在学生日常的教育管理工作基础上,狠抓学风建设工作,注重加强基础管理。

三、加强学风的基础建设管理

学风培育离不开养成管理,要紧紧抓住日常管理。辅导员作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应该加强学风建设与管理。加强大一新生的基础管理。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大一新生的可塑性比较强,他们离开熟悉的环境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地方,辅导员要抓住新生入学的有利时机,注重在新生的养成教育中加强学风建设。入学教育中学风建设的主要重点是:介绍专业情况,进行专业思想教育;介绍学习纪律和要求、与家长沟通;对新生在入学教育阶段出现的不文明现象要及时批评、引导;在新生首次考试前郑重强调考试纪律的严格性;组织高年级优秀学生介绍学习经验。新生面临的是不同的授课方式,普遍会感觉到学习上的压力,这时要及时组织高年级优秀学生介绍学习经验,设立学风宣传阵地,建立一个有影响力的宣传阵地,宣传栏中既涉及学风方面的内容,也要有轻松的文章,这样才能提高宣传的针对性、时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召开学风建设的主题班会。思考本班本年级学生在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便针对性地解决。老师要引导学生紧紧围绕着“学风建设”这一主题展开讨论,并以本班的实际情况提出具体的学风建设整改措施。这些措施集中在紧抓上课和开展考风教育等方面。上课要从出勤抓起,建立对学生考核完善的考勤制度,还要督促学生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在开展考风教育方面,要进行诚信教育和严格考场教育。组织学生围绕诚信开展各项活动,使学生认识到,诚信是做人的根本。严格考场纪律,就是对考场作弊者严肃处理,通过对违纪者的处理,最终目的是让他们明白作弊者在人格上要付出代价。我们通过召开班会,从思想上让同学们认识到学风建设的重要性,认识到学风建设对个人、班集体的成长以及学校的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加强运用新渠道日常管理。所谓新渠道,是指广泛运用现代社会下的飞信和QQ群等参与学生管理。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第一,QQ群。建立班级QQ群,使用QQ与学生交流、聊天可以拉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增进同学之间的交流;还有就是可以传输大量的学校下发的文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班级的QQ上面可以了解到很多学生的信息,从而发现个人或者集体存在的问题,对我们辅导员老师的工作提供了帮助。第二,飞信。现在有很多学生都在使用飞信,辅导员老师统一建立班级的飞信群,这种方式能节省时间和支出,而且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通知事情极其方便且便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安全方面的教育。但需要注意的是,日常学生的重要通知,还有必要再另行通知班委在课上或课下进行告知,防止学生未上网和未看到手机短信情况的发生。

四、结语

总之,良好的学风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风建设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因而是需要学校常抓不懈的工作。作为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高校辅导员,不仅是学风建设的组织者,更是学风建设的引导者和实践者,只有以学风建设作为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从根本上激励学生奋发努力、健康成长,才能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作者:公言军 贾委 单位: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

第二篇:高校学风建设优秀课堂理论研究

一、高校学风的内涵

高校学风即是指高校中的学习风气。对于高校而言,良好的学风至关重要,它是高校巨大的无形资产和良好声誉的根源。学风固然无形,但却可以在高校学生的学习行为过程中表现出来。也就是说,高校学风是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在授课和研究的过程中,行政人员在治学和管理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行为习惯和精神风尚。学风对于学生学习、教师授课、校方管理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在潜移默化中对高校的各种学习行为构成影响并长期积累形式一种特殊的教育力量。关于学风的内涵,可以从多个角度加以阐释。从心理学的角度讲,生活在同一环境中(高校)的人,所受的环境心理的影响大致相同。这种群体中每个人的心理环境,常常以心理气氛的形式呈现。如果此种心理气氛成为影响整个群体行为方式的规范力量,那么这种心理气氛就形成了群体生活中一种具有心理制约作用的习惯风尚。学风是一种集体式的、相对稳定的,带有巨大主观能动性和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它通过集体间的相互学习、模仿和交流得以形成和不断强化。总之,高校学风可以表述为:高校的全体人员在长期的办学和学习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学习习惯和行为倾向,是全体师生群体心理和行为在治学和求学上的具体体现。优良的学风是经长期不懈的努力逐渐形成的科学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学习品质,是推动学习和学术进步的重要保障,是高校个人与群体学习力的集中体现。

二、构成学风的主要因素

学风可以分为个人学风和群体学风,个人学风主要指学生个人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或教师的治学及教学的习惯和方式;群体学风则是高校内各种群体性的学习风气,大到一所高校、一个院系,小到一个班级、一个宿舍内的学风都是群体学风。群体学风是群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共同态度和行为趋向。群体学风是由群体中的多数个体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共同呈现的。

三、高校学风建设的主要内容

如前所述,构成高校学风的要素十分复杂,但这些要素并非都能构成学风建设的内容。高校的学风建设主要是从学校内部入手,其主要内容包括校领导的领导之风,教师的教学之风,行政人员的行政管理之风,学生的学风。高校学风建设的四项基本内容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项内容相互作用又相互影响。其中,领导之风居于学风建设的最高层次,对学风建设起关键作用。教师的职责在于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其道德品质、学术修养、治学态度必然对学生构成影响。

四、高校学风建设的原则

客观地说,高校的学风建设是现代高校所共同面临的问题,也是引起极大研究关注的课题。究其原因,首先,我国高校近年来招生数量逐渐扩大,同时各类民办高校也与日俱增,这就意味着大学教育已不再是过去的纯精英教育。按照马丁•特罗的理论,当大学的毛入学率达到15%,高校教育即走向了大众化的发展道路,而我国高校的毛入学率已经远远超过了这个比例。诚然,这一方面说明我国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对总体性国民素质的提高大有裨益;另一方面也不可否认,大学生的平均素质也在逐渐下降。

五、结语

总之,根据上述高校学风建设的理论可知,高校的学风建设内容丰富,其中居于基础和根本地位的是对学生学风的培养和引导。不言而喻,学生的学习是以课堂为起点和基础的。上课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也是学生养成良好学风的主要方式。同时,课堂也是良好教学之风的唯一载体。如果说学生的学风建设是高校总体学风建设的重点,那么优秀课堂建设就是学生学风建设的重点,是高校总体学风建设的重中之重,核心中的核心。校领导将创建优秀课堂作为我国长期的重点工作可谓见微知著、高屋建瓴,是将学风建设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典范。

作者:翁就勇 单位:浙江树人大学

第三篇:学术型学生社团高校学风建设探究

一、高校学生社团现状

(一)社团发展现状

高校社团呈现娱乐性和学术性发展不均衡的现状,文娱类社团活动在各项社团活动中占据更大比例。学术类社团活动种类较单一、活动影响力较弱、活动参与度较低等问题仍存在,尚未形成完整的学术型社团体系,缺乏具体的社团考核体制和创新力。

(二)学术性社团在学风建设方面的重要意义

美国卡内基教育基金会对美国大学生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大学教育的效果是与学生在校园里度过的时间及学生参加各项活动的质量联系在一起的”。这一结果在我国高校中也同样适用,学生社团的质量对学校学风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术型社团在高校的学风建设工作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健全的学术型社团可以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和交流平台,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性人才提供动力,为高校的学风建设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二、社团发展与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为深入透彻地分析当前学生社团发展与校园学风建设当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笔者设计了一套调查问卷,调查对象是北京某高校全体社团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496份,有效回收率为99.2%。经分析,笔者得出如下几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一)社团学生干部未起到带头作用

当前多数社团的学生干部由于社团工作分散了自己的一部分注意力,导致对自身学习成绩的关注力下降,耽误学习时间,据调查问卷统计,学生干部中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积极性不足的人占34%,这个结果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期,作为学生干部应该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保持自己的学习积极性,为身边的同学树立良好榜样。另外,调查结果还显示社团干部中学习目标不明确,专业思想不稳定的人占调查人数的41%。学生干部是老师及学生们选出的同学中的精英,学习目标的不明确导致学习积极性降低,最终致使学生干部的学习成绩下降,这是社团发展中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兴趣类社团数量所占比例过大

当前兴趣类社团依旧占据社团总数的大多数,而类似于物理社,数学社这些学术性社团不仅数量少而且参加的人数也远远少于参加兴趣类社团的人数。另外,各大社团所承办的各项活动都以娱乐活动为主,比如歌手大赛,劲舞大赛等等。因为一项活动的举办尤其需要考虑同学参与的积极性,而学生更愿意参加娱乐性活动,所以校园的娱乐活动过剩,长此以往,学生会将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娱乐活动上而忽视了自身学习,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这不利于学校的学风建设。

(三)学术性社团较少,学术性活动过少

当前各大高校都存在类似问题,学校之所以学术性社团较少,学术性活动过少,除了与学生自身习惯有关,还与学生周围的环境有关。据调查结果分析,目前校内,宿舍内学习氛围不够浓厚,这对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产生了很大影响,多数学生因为周围学习氛围不够浓厚而放松对学习的重视,转而提高了对娱乐活动的关注度,这使得在创立新的社团过程中学术性社团数量偏少,举办的相关学术活动也较少,这样又再次导致校内学习氛围更加不浓厚,因此出现恶性循环,这是在社团发展和学风建设中存在的十分主要问题。

(四)学术型社团自身发展存在一些问题

学生社团的发展一般都会遭遇瓶颈,当前,高校学术型社团的发展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据问卷调查结果得知,活动内容单调、经费支持力度不够、社团成员内动力不足以及缺乏影响力等均是同学们认为当前学术型社团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在另外一题“你认为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什么”中,大部分同学认为学校和学生均对学术型社团的发展不够重视造成,还有部分同学认为是因为学术型社团发展没有可以参照的成熟发展路径和体系。学术型社团自身的发展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基于学术性社团的学风建设举措和成绩

为了有效改善学生社团的现状以及将学术型社团在高校学风建设工作中重要作用发挥出来,笔者以自己所在学院的学生社团为依托,通过一系列举措,经过一年多的精心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建立完善的社团考核体系,为学术性社团的发展提供基本保障、指明发展方向

健全的考核制度是一个组织能否正常运行和发展的重要保证。完善《学生组织考核体系》和《优秀学生干部评选办法》两套考核体系,将学生社团学习风气和学习成绩纳入考核体系,提出“积极以学生组织为单位响应学校、学院号召而组织的各项活动、赛事(学科竞赛、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评分依据主要为学生组织参加活动赛事的证明材料)”作为考核基础分必考点,重点完善各项赛事的加分标准,加强对学生社团干部个人学习成绩和获奖经历等方面的考察。通过学生社团考核评优工作,表彰优秀社团及优秀学生干部所取得的成绩,加强各社团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为学术型社团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为学生干部成长指明了发展方向。

(二)开展多形式的学生干部培训,为学术性社团的发展培养中坚力量

学生干部是学生社团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群体的中坚力量。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生干部培训,为学术型社团的发展培养中坚力量。例如“榜样的力量”主题团校,邀请先进个人代表就科技创新、社会实践、公益活动、如何成为优秀团员、优秀班干部和学生工作与科研学习等方面的体会进行交流,并阐述了在活动中如何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增强责任意识以及学习提升自身素质,明确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和时代任务,鼓励所有学生干部勇于在奋斗中实现自我,令全体学生干部受益匪浅。“榜样的力量”来源于奋发的集体、朝气的青春及向上的心态。通过“榜样的力量”教育和引导,激发学生干部积极向上的斗志,为学术型社团的发展培养中坚力量。

(三)打造专业化的活动平台,为学术型社团注入丰富内容

学术型社团的发展和壮大,必须依靠成熟的专业化活动平台。发挥学术型社团学科竞赛优势,搭建竞赛平台,利用强大的专业特色和现代化的技术支持,新颖的竞赛形式,在校园里掀起竞赛之风,提高学校竞赛水平;利用高校专业特点,依靠相应专业型学生社团,开展以培养学生专业兴趣、探索学生专业化发展道路为主旨的社团活动,为同学们的专业学习指引方向,注入活力;最后立足校园,推向社会,向社会充分展示高校学术型社团的风采,提升社团影响力,推动学生干部学习积极性。充分利用竞赛平台、专业平台和社会平台,并将其有机融合,形成以竞赛平台为主导,专业平台为依靠,最后通过社会平台与首都乃至全国接轨的学术性社团,为学术性社团的发展提供推动力。

(四)拓展多样化的宣传渠道,扩大学术性社团校园影响力

社团活动办得再成功,没有有效的宣传手段,其达到的影响结果也是微乎其微。充分结合线上、线下两种宣传渠道,利用网络媒体以及移动终端等线上宣传方式,辅之以海报等线下宣传手段,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充分利用各自优势,并采取“走出去”发展战略,拓展高校学术型社团影响范围,为学术型社团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与沟通渠道,从而促进学术型社团发展壮大,培育校园学习氛围,推动高校学风建设。

四、总结

总结高校学术型社团发展所处阶段的不足与笔者在社团建设方面取得的突破与经验,进一步完善学术性社团体系的建设,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进一步的努力:

(一)进一步完善社团考核机制

完备的机制为社团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保证社团各项事务井然有序地开展。

(二)进一步建设专业化的学术平台

为高校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更全面、更专业的服务与指导,丰富学术性社团的内容,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进一步扩大和深入学术性社团的影响力

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与传统传播方式的结合,扩大学术性社团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与传播范围。

(四)进一步推进学术性社团创新工作

竞争优势的秘密是创新,创新工作是维持学术性社团旺盛生命力的不竭动力,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适应高速发展的现状,在百花齐放的社团发展中脱颖而出。

作者:张郢 李恒萱 高云路 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

第四篇:高校学风建设

一、我校当前学风状况分析

1.不良现象。

以英语课堂为例,虽然平时学生的到课率挺高,但少数学生只是上课点名而已,并没有认真听老师讲课。不能很好地利用晚自习和早自习时间。英语老师深知早读和晚自习复习巩固的重要性。学习英语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循序渐进。这样,合理利用每天早自习时间记背单词、词组、句型、课文及晚自习复习、加深记忆尤为重要。但是,部分学生早晚自习利用并不合理,作业抄袭时有发生。作业是对老师所讲内容的复习,所以一定要认真完成作业。少数学生对老师布置的作业都是敷衍了事,甚至抄袭学习好的同学。少数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根据平时观察,班级里只有部分同学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有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不能很好地利用图书馆或者学校学习资源。少数学生不去图书馆,或者不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讲座、交流活动等。

2.良好现象。

绝大多数学生只要老师给予及时指正和批评,还是会及时改正的。学生的学风跟专业联系很大。比如,我发现如经济贸易、财务管理、汉语言文学等偏文科专业班级里的学习风气就很高涨。

二、当前学风原因分析

1.社会原因。

现在社会的价值观较之前有很大变化。再加上媒体的宣传、渲染,学生耳濡目染,价值观会受很大影响,发生很大改变,结果就是靠自己努力认真刻骨学习的同学减少了。

2.教育体制原因。

我国大学教育机制虽然在改革,但还是存在问题。3.招生原因。现在高校普遍扩大招生,高考分数线降低了,学生生源质量自然不如以前好了。

4.学校原因。

学校缺少硬性考试制度约束、刺激学生刻苦学习或者相关制度贯彻落实不彻底。

5.教师原因。部分教师课堂控制力需加强。

三、改变当前学风相应对策

1.学生管理方面。

不能只注重学生的考勤率,更要关注学生上课质量。鼓励学生上课专心听课,可以增加平时成绩中学生上课听讲质量、作业、测验的分值。教师不要布置一些流于形式的作业,可以适当将班级里的学生简单分组,根据分组作业类型可以适当变化,既可以防止学生相互抄袭,又可以照顾到学得快的同学“吃不饱”和学得慢的同学“学不会”的现象。加强早读和晚自习管理。老师可以选定相应学生监督班里同学上早自习和晚自习的情况。制定相应的考试制度。对于一些需要平时积累刻苦学习的课程而言,相应提高平时成绩的分值。

2.教师提高方面。

首当其冲也是最重要的是教师教学方法改进和提高。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能将专业知识、教学法及心理学完美结合。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教师应该将更多精力投入在科研课题上。因为单纯的讲课是很简单的,只要长时间积累和实践就可以驾轻就熟。但是,知识需要创新,教师更要活到老学到老,通过科研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给教学注入新鲜血液,抓住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热爱所学课程,从而营造良好学习风气。关爱学生。我校学生基础普遍偏差,特别在英语方面尤为突出,需要老师给这些学生特别的关爱。认真、耐心地找出这些同学哪些知识点薄弱,对症下药,尽量帮助他们克服困难,突破瓶颈,从而找到学习兴趣和动力,而不是嫌弃、放弃这些基础不好、学不好的学生。这样一来,学习差的同学学习成绩提高了,整个班级学风自然而然提高了。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老师必须不断充实、提高自己。定期参加进修班、研讨会、听课、评课等。让自己有源源不断的活水,这样,才能更好地上好每一节课,学生爱听、想听、要听,才能良性循环,营造出好的班级学习氛围。

3.其他方面。

相应硬件设施改进。虽然学校大多数本科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但是,大部分专科班级没有多媒体。就拿英语教学而言,教室没有播放音频、视频的设备,或者专业的语音教室。英语听力教学只能用录音机播放,大大影响教学效果,降低学生学习积极性。

四、创建高水平大学离不开学风建设

今年学校有个新目标就是把我校建设成为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改善我校学风,加强我校学风建设首当其冲。只有学风好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成绩提高了,学生毕业后成为中流砥柱,我校才能实现成为高水平大学的目标。

作者:姜雨孜 单位:西安思源学院

第五篇:高校组建兴趣班学风建设探索

一、现状分析

目前,在我国各高职院校的学生中存在一种现象:学生学习动力和兴趣缺乏。笔者在平时走访宿舍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在宿舍玩游戏的学生并不是每一个都沉迷于游戏,有个别玩游戏的学生给出在宿舍玩游戏的理由是空余时间太多,不知道该如何支配,静不下心学习,而玩游戏能打发时间又不会感到无聊寂寞。同时,有部分不喜欢玩游戏的学生在宿舍的生活是:有时适当拿书本和手机看一看,感觉无聊就睡觉。在与这些学生深入交流后得出以下结论:学生对于课后充足的课余生活如何合理安排感到烦恼,甚至经常因为无所事事而感到无聊枯燥无味。他们当中也有一些学生考虑过要利用这些空余的时间在宿舍认真学习、到图书馆看书或者参加社团活动等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但不是因为自己个人定力不够作罢,就是觉得找不到那种投入的氛围和喜欢的感觉而放弃。另外,在走访过程中也有学生咨询,课余时间有没有一些计算机课程的兴趣小组。在对学生这些情况分析后,笔者认为学生面对过多空余的时间时科学合理支配的能力比较差,个人学习的自主定力和克制力不够,喜欢多人组队一起参与,比较倾向于兴趣小组或实践动手的学习平台。因此,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综合分析,合理利用相关资源和条件,为学生搭建合适的学习平台,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显得至关重要。

二、探索意义

学生是班级学风建设最主要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好的学风需要班级每位学生共同努力建设,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兴趣间接影响一个班级的学风。因此,通过对学生综合情况的调研分析,以辅导员特长组建的兴趣班为载体,让学生利用课余的时间学习多一门专业外的技术,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将学生从无聊、不会打发时间和宅男游戏的生活中引导出来,构建师生同学习、同讨论、同进步的学习机制,让学生在学会一门新知识和技术的同时提高学习兴趣和动力,学会合理分配和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进一步营造深厚的班级学习氛围。并通过这种氛围的营造,逐步带动班上更多学生加入学习的行列,形成长期良好的学习风气,对推动班级学风建设有重要意义。

三、实践对象

笔者所带6个班级学生。

四、实施方法

利用笔者自身专业(计算机)的优势,以所带的班级学生(258人)为对象,动员学生以自愿报名的形式组建flash动画制作兴趣班,由感兴趣的学生自愿报名参加,利用11周每周一个晚上的时间(3个课时)免费给学生做辅导。

五、实施过程

1.通过走访宿舍与学生座谈,了解学生的想法,向学生透露组建课余兴趣班的打算,摸探学生对此的兴趣度和有意向参加学生的大概人数,分析组建开班的可行性。

2.根据摸探的结果,大概有四分之一的学生表示感兴趣,可以考虑尝试开班。因此,利用班会课和大学生成长辅导课向学生解释组建兴趣班的初衷,并正式接受学生自愿报名。

3.根据学生初步报名结果(有59名学生意愿报名),撰写组建flash二维动画制作兴趣班的方案及授课计划表,并向学院报备申请开班,最后得到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准予开班。

4.利用周末时间,收集素材,认真备课,并根据兴趣班成员的课表,选定一个没有上课冲突的晚上,提前申请机房,按计划授课。

5.除了兴趣班上课外,每周另外抽出一个晚上到图书馆固定楼层和位置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解答学习或实机练习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另外,通过实地实践,教会学生如何在众多图书中快速查找目标图书,提高找书借书的成功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借书兴趣,隐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6.在兴趣班的中后阶段,根据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情况和技术水平在兴趣班内组队进行动画实例项目比赛,并对各个小组的作品在课堂上进行交叉点评打分,指出不足和提出修改建议。通过实例比赛,团队讨论,头脑风暴,高低水平互帮融合,让学生打破常规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开拓创新思维,在思考、实践和体验中学习。

7.鼓励兴趣班的学生自由组队参加学校科技节(flash二维动画制作)比赛,通过以赛促学,实战练兵,高手比拼,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提高技术水平,开拓创新思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8.兴趣班结束后,认真总结,分析本期兴趣班实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改进,为下一期的组建做好铺垫。总结好的经验向其他学院、老师或同学推广,感染更多的人一起参与进来。

六、短期总结

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探索,初步取得了一定效果。

1.在兴趣班开展的中段,有个别学生(特别是平时喜欢在宿舍玩游戏的学生)受到兴趣班成员学生的感染,自发申请中途加入兴趣班。也有个别学生的朋友(其他学院的学生)自发到兴趣班上听课。这个也是组建兴趣班想要达到的效果,通过兴趣班的组建,少部分学生的参与,逐步实现以少带多,让更多学生参与到快乐的学习中。

2.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各班慢慢形成了一股学习的风气,之前个别待在宿舍无所事事和喜欢玩游戏的学生慢慢走出宿舍走向图书馆。但毕竟是短期的初步效果,还不能达到全民参与的理想状态,仍需要长期持之以恒地努力逐步推动,逐步营造各班良好的学习氛围。

3.部分性格内向,平时在班上极少和同学交流的学生,通过参加兴趣班,参与实例项目小组讨论,作品互评互改、作业收集等机会交流和锻炼,有了一定的改变,性格比以前开朗外向许多,在班上开始主动与同学交流讨论学习,整个班级的凝聚力有所增强,学习热情和活跃程度也有所提高。

4.收获了一个意外成果,兴趣班成员13某某班钟某某同学的作品,在学校第七届科技节暨第三届数字媒体节大赛之flash动画制作大赛荣获一等奖,其改编制作的作品由学校团委选送参加全国“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节能宣传活动。

七、经验与启示

1.兴趣班和选修课有一定区别。兴趣班和选修课都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专业外的课程。但选修课由于有学分的关系,有部分学生往往是为了容易获得学分而随意选择,并非是个人兴趣的选择。同时,选修课的老师对学生来说也比较陌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除了当堂求教外,很少课后找老师。而兴趣班不同,没有学分的利益关系,学生完全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选择,因此学习认真投入度相对高一点。另外,与辅导员平时相处时间比较多,比较熟悉,遇到问题能随时讨论。

2.在兴趣班的学习过程当中,学生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开拓创新思维,不受严肃课堂的束缚,对项目作品的制作可以提出大胆假设,成员之间可以进行点评与借鉴,既开拓思维又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

3.兴趣班的组建,学生可以学习专业以外的一门知识和技术。老师通过备课、讲课和答疑也能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在学习过程中师生共同讨论也让辅导员和学生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交流和了解,达到三赢的效果。

4.第一次探索和尝试,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由于辅导员个人时间、精力跟能力有限、专业局限及学生的兴趣不同,组建一门课程兴趣班范围过小,学生的参与度不够高,各班的学习氛围还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离理想目标还相差甚远。接下来仍需要认真分析总结,再深入到学生中进行走访倾听调研,向学生收集更好的意见和建议。

5.将此经验与其他辅导员分享和推广,并和对此项目有兴趣的辅导员以专业群为基础组建兴趣班项目组,一起调研、讨论和思考组建更多符合学生兴趣的课程。讲授的课程内容最好是以实操为主,相比纯理论课程,实操课程更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八、结语

实践证明,以辅导员专业特长组建兴趣小组在班级学风建设中具有一定的效果和作用,但学风建设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分析,继续深化实践的模式和方法,动员更多老师和学生参与进来,一起探讨、摸索和研究,逐步形成一套科学的体系,帮助更多学生提高学习动力和热情,进一步助力班级的学风建设。

作者:蔡昊 单位:广州城建职业学院

第六篇:高校学风建设难点与对策

一、学风建设的重要性

(一)学风具有规范同化的作用。

良好的学风可以规范全体师生的学习意志、学习行为、学习态度等方面,成为学校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推力。学风的规范同化作用主要从以下两个层面体现:1.具有规范作用。优良的学风可以促使学生尤其是新生转变原来的思想和观点,让学生与学校的生活环境、学习氛围接近一致,改掉与学校环境不相符的特质,逐渐融入到高职院校的学习生活当中。2.具有评判作用。优良学风是学校的一种文化体现,它规范学生的行为、态度、品质,同时它形成了一种评判机制,对学生是否尊重学校制度,行为态度是否符合学校学风建设进行评判,这样可以保持学校的良好学风,可以推动学风建设。

(二)学风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风是学校优秀文化的沉淀,逐渐的熏陶了学生的思想,潜移默化的推动了学生身心发展,但是只有将学校的学风建设与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教育目标、教学制度相结合,才能形成强大的推动力,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难点

(一)高职院校自身原因。

高职院校要加强学风建设,就需要正视院校本身出现的问题:1.缺乏文化的沉淀。有些高职院校的发展历史比较短暂,甚至是从师专、中职转变形成,这样就很难通过文化的沉淀进行校风建设。这样特殊的高职院校,由于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教学目标、方针等方面,把握不够明确,使学风建设困难重重。2.设置的专业比较复杂。在高职教育发展的开始阶段,设置了一些师资力量不足、专业复杂、规模较小的高职院校。这些高职院校为了扩大生源,设置了各种各样的专业,甚至在不同的专业设置了重复的课程,致使学生不能做出正确的学习规划,学习目标,这样的情况不仅削弱了高职院校的专业特点,也不利于良好校风的建设。3.高职院校的管理制度不够严格。高职院校不能严格执行学校的管理制度,是造成学校学风建设困难的重要原因。对于严重违反学校纪律的现象,例如:拉帮结派,打架斗殴,学校并没有进行严格处理。学校出现这样情况的原因,有的是因为不想减少学费收入,故而未开除那些品行不端正、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有的是因为法律法规制度的不完善,害怕碰触到法律的盲区进而引发社会舆论,导致学生生源减少,所以对于那些违反学校制度的学生就不敢进行处罚;有的学校对极少数老师在学生面前的不轨行为,不良言行视而不见,造成学校学风不正。以上几种原因和现象,成为了高职院校学风建设最大的障碍。

(二)学生自身的原因。

学校进行学风建设,不能忽略学生方面产生的原因:1.没有正确的人生目标,失去理想。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因为高考失利,不想继续复读或者家庭原因选择了高职院校,即使在新的校园环境也很难摆脱迷茫失败的感觉,对未来没有规划,学习动力不足,出现厌学的状况。2.高职院校学生良莠不齐。有些学生珍惜学习机会,通过合理的学习计划改变自己的不足,但是有些学生不仅基础差,进入学校后,更放松了对自己的管理,逃课旷课、抄袭他人作业,未在自己的学业上添砖加瓦,只把拿到毕业证作为高职学习目标。

(三)社会环境因素。

学校进行学风建设,社会的原因也是不能忽略的。目前社会上“拼爹”、“拼关系”的现象很普遍,给与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较少,“专升本”的体质也不完善,这些现象造成学生思想负担压力大,对前途失去信心,产生消极的学习情绪。

三、高职院校进行校风建设的措施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理想信念。

学校进行校风建设的核心层面是学生积极乐观向上的学习态度、生活态度。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理想信念,学校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1.将国家的政策和形势,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正确的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即使在高职院校学习,只要自己确立好正确的学习目标,同样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可以成为国家、社会需要的人才。2.开展就业指导课,帮助学生制定正确的学习规划,职业规划,促使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方向,树立正确的学习信念,提高学习动力。

(二)加强学校制度管理。

学校要进行学风建设,不仅是要靠教育育人,还要严格的执行学校管理制度。加强学校管理制度要做到以下三方面:1.教师要以热情的态度向学生授业解惑,摒弃上课只为完成课堂任务的观点,要用无私的态度去感化学生;严格进行教学管理,把控课堂秩序,关注学生学习状况。2.选择一批负责任的辅导员,能够对学生进行学习、思想上的指导。3.对学生行为加强管理,提高学生的自控力,对于违反学校规章制度的行为要严格处理。

(三)加强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

学校应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例如邀请专家讲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等,强化学生对本身专业优势,就业形势等方面的认知,提高学习自身专业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