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科技论文范例

大学科技论文

大学科技论文范文1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0年2月~2014年2月来本院治疗妇产科急性大出血的7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初产妇15例,经产妇20例,年龄21~40岁,平均年龄(24.56±3.87)岁。对照组初产妇16例,经产妇19例,年龄23~39岁,平均年龄(25.12±3.18)岁。两组患者在年龄上、病情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治疗组实施介入栓塞治疗。在休克治疗的基础上,局部麻醉后采用Seldingers技术,经患者右侧股动脉穿刺插管,同时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将无菌导管插入双侧髂内动脉,显示子宫动脉,明确出血的动脉,然后将造影导管插入该子宫动脉,注入新鲜的明胶海绵颗粒进行栓塞,重复造影,确认栓塞成功后退出导管,在穿刺部位进行加压止血15min,包扎。术后卧床静养24h,仔细观察穿刺部位出血与否,并且进行补液和抗感染治疗。对照组实施传统治疗。首先采用补液、快速输血、升压药物等措施控制出血,若无效,则需马上找出出血动脉具体位置,并且在动脉搏动点的近心端1cm部位进行结扎术,或实施子宫切除术。术后仔细观察患者情况。

1.3观察指标

比较患者手术时间、阴道出血时间、出血量、子宫切除、死亡、并发症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阴道出血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比较,治疗组均明显比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子宫切除、死亡、并发症比较,治疗组中子宫切除1例,切除率2.9%,没有死亡病例,并发症发生率2.9%;对照组子宫切除率14.3%,死亡率5.7%,并发症发生率17.1%。治疗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妇产科急性大出血在临床上非常的常见,导致因素可能为异常妊娠、妇科损伤、恶性肿瘤、产后等,患者都有出血量大、死亡率高的特点。产妇在出现大出血后,一般采用传统保守治疗,治疗无效则要实施子宫切除治疗或髂内动脉结扎治疗,休克患者耐受性差,需注意给患者保暖。子宫切除术会造成患者失去生育能力,给育龄妇女带来严重心理创伤,也容易引起内分泌失调,并且预后较差;髂内动脉结扎术时间长、难度大,成功率也低。这些方法的效果都不甚令人满意,为医患所不取。而介入性动脉栓塞治疗具有创伤小、止血迅速、并发症少、可保留子宫等优点,近年来在临床得到了广泛应用,已成为挽救大出血患者生命的重要方法。

4结语

大学科技论文范文2

计算机学科是一门应用性与理论性紧密结合且对应用性要求非常高的学科。在教学内容方面,大学计算机课程的开设需要根据不同专业方向有针对性地设置,例如,人文社科类专业侧重于培养学生文字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考虑到毕业生从事文字编辑、图形图像和音频视频处理等工作,可重点开设高级办公自动化和多媒体技术课程;经济管理类专业侧重于培养学生数据库应用系统能力,毕业生未来从事数据分析和处理等工作,可重点开设数据库技术的实验课程;艺术类专业侧重于培养学生多媒体信息处理能力,毕业生将来从事数字媒体处理等工作,可重点开设多媒体和硬件技术课程。这些课程内容的设置,一方面要参考行业实际需求,另一方面需要了解学生对相关课程的兴趣程度,因此,不定时地设置课程调查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回答问卷,收集学生对课程的反馈意见,可以指导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在教学进度方面,由于短学期制的限制,每个学期的教学周缩短为10周,这必然需要课程压缩学时。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授课,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就显得至关重要,教师要围绕基础知识,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解决难点,同时增加课外实验与上机练习要求,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操作能力。课程调查和反馈机制通过设置合理的调查问卷,采取数据挖掘和统计分析等方法最大化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学习兴趣点,方便教师有效掌握教学进度。

2课程调查和反馈系统的可行性

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教学过程影响学生,学生通过学习过程反过来影响教师。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讲什么、怎么讲是一个复杂的、循环的教改话题,最直接的反馈形式来自于学生。一方面,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充分重视学生的反馈意见;另一方面,通过课程调查反馈系统,能够及时掌握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了解学生的偏好,使其及时转换为教师个人的教学信息,从而调整或加强课程内容的讲解和答疑。尤其是在调控教学内容时,教师能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分层次教学,循序渐进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最终,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每一环节都力求与学生的需求相吻合,以提高教学质量。例如,面向美术学院的学生授课时,教师应采用问题引导式教学方法将一些艺术素材引入到课堂上,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移动终端在大学生中已非常普及,因此课程调查与反馈系统在应用实施方面是可行的,但随之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尤其是教师授课时,大批学生低头玩手机现象十分严重。究其原因是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或者已经掌握了相关知识点。教师如果能提供一个移动终端可访问的课程调查与反馈系统,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学习兴趣,显著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互动环节,由于性格等原因,不少学生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而移动终端和无线接入点的普及改变了师生之间的沟通方式,允许学生点点手指头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当堂设置课程调查问卷,允许学生通过智能终端实现师生互动,为教师及时了解课堂教学效果提供了方便。因此,智能移动终端和基于网络的课程调查与反馈系统的有机结合,将成为教学质量监控的主流方式。

3课程调查与反馈系统设计

3.1总体设计

系统主要包括用户管理、课程与班级管理、问卷管理、数据统计与分析四大功能。用户管理部分包括用户信息导入、用户账户维护、用户与班级关系绑定功能。课程与班级管理部分包括课程信息导入、课程与班级关系、课程与任课教师关系绑定功能。问卷管理包括问卷命题、问卷维护和修改、问卷复制与有效时间设置等功能。数据统计与分析部分主要以多维度呈现定量和定性统计结果,并以图形化和表格化输出方式展示统计结果,包括按问卷模式统计、按学生模式统计、打印以及文档输出等功能。系统包括4种角色,即超级管理员、管理员、教师和学生。其中超级管理员拥有初始化数据库权限,管理员拥有系统配置、修改个人信息、导入用户数据、出问卷、修改问卷、统计与分析问卷、修改有效时间等权限;教师则具有修改个人信息、导入用户数据、出问卷、修改问卷、查询与统计问卷、修改有效时间等权限;学生能修改个人信息,并有根据问卷回答问题等权限。为了实现灵活多样的课程调查,系统将课程、班级、教师与学生存在逻辑关系的数据结构进行第三范式的设计,从而降低偶然性。教师和课程是一对多的关系,课程与班级是一对多的关系,班级和学生是多对多的关系,这样设计的好处是任课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某个班级学生开展调查问卷进行调研,同时通过问卷复制功能可以将问卷快速复制给另外一个班级,提高问卷出题的效率。

3.2系统功能介绍

3.2.1批量导入数据

为了方便数据的维护和管理,系统允许管理员和教师采用电子表格XLS的形式导入用户人员数据。导入用户信息时,可先设置学(工)号作为用户名和默认密码,允许用户登入后自行修改。在管理员角色下,可以对用户重新分配一个角色,但系统中的每一个用户只允许绑定一种角色。

3.2.2课程管理与维护

系统会自动分页,每页20条记录。管理员可对课程进行维护,其中每个课程编号对应一个课程名称,允许根据查询条件和关键字查询相应的课程,同时提供全选、反选等按钮便于删除操作。

3.2.3添加班级与问卷

将课程绑定到某个教师的操作后,每个教师可针对自己的授课班级定制调查问卷。添加新问卷时,需要选择班级、教师,并填写调查问卷名称;同时,设置问卷开始和结束时间,确保问卷的有效性。问卷形式包括单选、多选和问答3种。在出题过程中,管理员或教师可以随时浏览和修改问卷。

3.2.4问卷与结果导出

在结束调查统计之后,系统允许管理员导出问卷结果并以电子表格XLS形式保存输出,问卷内容则以文档Word形式保存输出。系统提供了汇总模式、题目模式和学生模式查询统计输出,此外,还提供了历年数据的分析和比较功能,使教师能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届学生的反馈信息和教学效果。

4结语

大学科技论文范文3

1.模式的单一。

目前大学本科会计教育多理论,而且理论知识大多枯燥乏味,没有趣味性。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把握没有直观的映象,太过片面化,而且对于书中的知识流程和框架模糊,分不清楚章节与章节的联系,没有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联系的能力。同时,教师教学的模式也大体是普通的说教,即使应用多媒体设备,大多也是照着课件念,没有新意,或者不能熟练灵活的应用多媒体,所以不能具体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不能及时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无法做到知识的应用和升华。

2.教学理论化。

大学的教学主要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老师关注的是能不能把自己所知道的全部知识教给学生,可是却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于是学生理所当然地掌握了知识,学到了专业知识,可是却无法用知识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处于一种好高骛远的状态,学生无法在实际操作中找到自身的问题,同时更不可能通过与老师探讨这些问题来提高自己的能力。

3.课程设置重叠。

有些会计课程很早就已经学过,可是过了一个学期,又会有另外的教材书上出现相同的知识,有时候教师又会重讲,这样就会造成造成知识的重叠,不利于新知识的拓展。另外,书籍理论的编写不够全面和细致,由于会计制度在不断的更新,所以会计教材也在不停的换新,可是理论知识却并没有改变多少,导致新的教材还是赶不上会计制度的变革。从而使大部分学生学习不到最先进的知识,无法跟上社会市场的变更。

4.教学目标与市场就业没有紧密联系。

现在的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很多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当前市场对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培养模式已经无法培养出精英人才。所以高校的教学的应该匹配市场的发展,结合市场的变化和对人才的需求,根据学生的个人素养和对知识的掌控能力制定一套全面、科学的教学方法来增强大学生对本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充分理解,同时还要加强大学生的操作能力,用知识完美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遇到的问题。而且还要开拓大学生的视野,不能仅仅灌输靠考证来赢取未来的工作,而是要把眼光放长远,结合自身能力,加强自己不足的地方,使自己变得有竞争力,达到市场就业需要的人才标准。

二、会计教育问题的解决方案

从上述的分析讨论中,我们会发现当前我国大学会计教育还存在着很多的缺陷与弊端。为此,我们需要找出一些解决方案来改变目前这一现状。所以,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们需要尽量做到以下的事:

1.提高教学质量

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应当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要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应该尽量减少传统的知识灌溉,减少对照着书对学生照本宣科,更多的是要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去发现和解决问题。教师也可以采用更新颖的教学办法,比方说教师或者学生在上课期间提出问题,让其他学生去思考解决方案,可以让学生自己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并让他们自行分工,写出分析报告,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自主分析的能力,同时还能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概念。另一方面,仅仅掌握知识是不够的,还要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比如在学校建立会计实验室,让学生模拟会计做账,体验会计操作的流程,或者签订一些相关的实习基地,让学生分批去接受一下短期培训,锻炼一下自己的能力。还可以经常让学生去参观当地的知名企业,观察企业的发展,浏览一下企业的账本,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实练中认识自己的问题,同时补充自己所不知道的。最后在未来的实际会计操作中,学生可以将自己所学的知识灵活的运用其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2.改进课程教学内容

在改进课程教学内容方面,学校应该紧密结合当前的中国政策趋势,并始终关注最新的会计发展趋势,并将其他自然学科的知识与会计学科相联系,实现其他各学科与会计学科的融会贯通。另外,学校应开展专有课程,将一学期所学的课程有机联系,形成完整框架,不再是之前的重复,这样既能使学生熟练掌握各学科的知识,并能将知识交叉运用,最终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

3.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会计教育目标的制定,要以当前经济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总体需求为导向,结合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国家政策的发展趋势,培养出一批有知识,有能力,有技能,有素养的综合型会计人才,使未来的大学本科毕业生能够更好的适应当前的就业模式,更好发挥自己的能力,挖掘自己的潜力。

三、结束语

大学科技论文范文4

美术、设计基础教学的发展趋势是构建一种“宽口径、厚基础”和“通识艺术基础”的模式,在基础教学改革上拓宽知识面,培养综合能力以及学生创造性思维。我国当下美术高等教育,主要是在对过去几十年形成的优良传统中去继承和发扬,结合国际上较成熟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在实践中探究“通识艺术”的基础教学模式。以主动适应新时期高速发展的经济文化对高等美术教育的要求为目的。教学研究的重点由造型技能逐渐转变为视觉艺术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进入美术高校以前,考生因课程压力过重、机械式训练等所遗留下的死板、单调等问题一直未得到解决而不利于美术高校专业知识吸收。对此,学生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来适应大学的教学节奏。而这个适应的过程在如今高等美术教育的研究中,尚未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由于综合性大学的艺术专业和专业美术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专业美院一些先进的教学研究成果因为课程容量等原因无法直接复制于综合性大学的艺术专业,中外美术史、艺术概论等理论类课程无法很好的与专业技能课衔接,甚至出现脱节。因此,提高学生基础能力与教学质量,需要一个将课上与课下、理论知识与专业技法相衔接的桥梁。

二、艺术学院美术设计基础培优第二课堂建设研究

(一)研究目标

1.基础培优第二课堂研究的目标

(1)建立并完善基础培优第二课堂各项制度,形成良性模式持续循环,成为常规教学补充和学生提升自我的平台。

(2)加大基础培优第二课堂中的教学试验和改革,为常规教学培养模式的革新提供参考依据。

(3)指导参与第二课堂的学生每二年举办一次汇报展览,展示教学成果和学习成果。

2.基础培优第二课堂研究与理论实践

(1)改正美术、设计低年级学生因高考应考而养成的不良绘画习惯。

(2)扩展学生眼界,引导学生重新认识“基础”的深刻内涵,和动态的外延。

(3)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与特长,多角度深化专业技能的培养。

(4)结合实际情况,有选择吸收国内外美术、设计基础教学的先进经验和教学理念,运用到第二课堂教学,并以高水平的展览、竞赛来检验教学效果。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基础培优第二课堂为教师无偿指导和学生自觉自愿的组织行为。因此,在最大限度上实现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在教师对研究性和创造性学习指导中不会因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而降低指导效率。教学内容可以随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调整变化,体现最强的时代性和前瞻性。通过对艺术类高校美术、设计基础教学模式的调研,结合学校自身实际情况,以现有基础教学模式为基础,探索常规教学之外如何利用现有资源集中培养优质人才,并总结出培养方法。

(1)研究常规教学之外的课题补充。常规课堂教学受时间、排课等因素限制,教学中课题设置有限,通过第二课堂可以得到补充和加强。

(2)具体研究第二课堂的组织形式,课程安排,使之成为常规教学的有益补充且不与之冲突。

(3)研究在“宽口径、厚基础”的大环境下,如何组织指导学生冲击各种高水平展览、竞赛,取得好的奖项。

(三)研究的意义

1.对学生的意义

(1)拓展学生学习空间与时间,拓展多样化教学和学习手段。

(2)衔接常规专业课程间因时间安排而造成的空档,加强专业学习延续性。

(3)为学生的学习和研究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

(4)拓宽知识面,培养综合能力以及学生创造性思维

(5)有针对性的培养优秀学生参加创新竞赛、美术展览及创新创业能力。

2.对学校与教育事业的意义

对学校:研究常规课程之外如何补充对学生有益而又符合培养目标的教学内容,旨在对优秀学生专业拔高既而辐射整个专业,提高教学质量。对于现在的美术教育:从更多的角度和手段上摸索和建立具有地方综合性高校特色的美术基础教学模式。

三、美术设计基础培优第二课堂在高等美术教育中的实际应用

(一)美术设计基础培优第二课堂的实践方式

首先,基础培优课堂从理论联系实际,广泛收集研究国内外艺术基础教学的最新理论成果,从学校实际出发,结合自身办学定位,研究制定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教学计划,合理拓展基础外延,将传统文化、综合材料等和常规基础教学相融合,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模式。其次,基础培优课堂成为艺术学院第二课堂,将是常规基础教学的延续与加强,在教学思想一致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拓展教学手段,在小范围内推行精英试验教育,为新形势下的基础教学模式提供改革参考。最后,打造艺术学院基础教学第二课堂,在多方面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尽快完成向研究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转化。在一个相当的范围内着重培养一批基础厚重、学识宽泛的高水平学生,并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竞赛能力,在学习上成为年级的带动者,形成广大的辐射效应,既而提高整个学院的办学水平。

(二)美术设计基础培优第二课堂在高等美术教育中的应用效果

基础培优第二课堂作为教师无偿指导和学生自觉自愿的组织行为,在最大限度上保证了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性。在教师对研究性和创造性学习指导中不会因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而降低指导效率。教学内容可以随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调整变化,体现最强的时代性和前瞻性。基础培优课堂对艺术学院提高基础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补充作用,是常规课堂教学的延续和拓展,为教学改革提供新的环境和土壤。最终成为提高艺术学院本科教育整体办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美术设计基础培优第二课堂建设的先行实践

湖北省三峡大学艺术学院先行建设实践:

(1)2011年5月至2012年1月,选拔了一批具有学习积极性与正确学习观的学生,并完成基础培优第二课堂各项制度的建立,且持续运转。

(2)2012年3月至2012年7月,指导学生完成一批形式多样的基础作品,并整理备展。

(3)2012年9月至2012年12月产生一批有质量有影响的基础作品,举办学院内部作品汇报展,并鼓励学生作品参加各项比赛或画展选拔。

(4)2013年1月至2013年5月,对此项目进行总结与成果整理:美术设计基础培优第二课堂建设前,由于专业课程的连续性不足,学生缺乏绘画主动性与作品比赛参展方向性。通过基础培优的第二课堂方式与大环境熏陶下,学生作品参展数量和质量大幅提升,于艺术学院“迎新画展”、“三峡大学桃花艺术节”、“湖北省楚风杯书画类作品比赛”等各项画展比赛均有数学生参展并获奖。

五、结语

大学科技论文范文5

多元化评价主要以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Gardner)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据: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包括八种基本智能: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及自然观察智能。每个人的智能都存在其各自的优势智能和劣势智能,大多数人都有可能将任何一种智能发展到令人满意的程度。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和发现学生智能发展中的个别差异,激发潜能,使其“多元智能”全面发展,充分促发“个体优势”,这符合教育目的所在,也符合教育的本质。

二、多元化评价下的课堂活动设计与实施

(一)课堂活动设计的原则和形式

课堂活动主要遵循目标性原则、层次性原则、组间同质和组内异质原则和多样性原则进行设计。目标性原则即活动设计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层次性原则即活动设计要根据年级、专业等差异设计不同难度的活动;组间同质和组内异质原则即分组要兼顾个体差异,成员之间要在能力、成绩、性格及性别等方面存在差异,并形成互补,各小组间总体水平尽量一致;多样性原则即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多样,符合学生的多样兴趣和需求,旨在激发学生热情、思考和潜能。根据活动互动方式,课堂活动形式分为四类:全班集体活动、结对子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各种活动形式具有各自优、缺点:全班集体活动,接受面广、效率高,但忽视学生个性差异,师生和生生互动少;结对子活动,学生结合自由度大,易互帮、互助、互学,但自我结对往往出于个人喜好,缺乏相互学习的针对性;小组活动则自由度大,参与度强,信息交流多,但因个体差异易缺乏控制而偏离任务;个人活动则是学生独立完成任务,能全神贯注,但难以与他人合作和分享,缺乏有效监督和控制。

(二)课堂活动的内容

课堂活动内容主要涉及知识讲授和技能训练两方面。语言知识最关键的三要素是语音、词汇和语法。其中,语音是教学的起点,直接影响听力和口语能力的发展。语音方面,除了教授音标和发音知识外,还涉及听、说、辨相结合的活动,如涉及分辨元音/ei/与/e/时,播放音频句子:Pleaserememberyourdebts/dates等。重音练习可采用上述方法分辨重音、重音位置与语义关系活动、句子重音及语调练习等。词汇方面,应注重词汇的语音、拼写、同义词、反义词和语体等,设计结构填空、听力比赛、音乐或电音欣赏、阅读、交谈等,使学生自然习得词汇。语法方面,既要掌握、理解语法规则,更要运用语法规则,这样才能实现相应的交际目的。可以采用填充、改错、仿造句、句型转换、竞赛或任务游戏、语篇剖析等方式。外语课堂常见的语言交际技能活动:日常会话任务、角色扮演或课堂展演、信息差活动、信息转化活动、课堂讨论活动等。日常会话任务指日常生活中的信息传递、思想交流活动。语言课堂活动中,可以设计贴近真实生活的场景、情节,实现运用语言的目的,如结对子交流话题favoritemovie等。角色扮演或课堂展演是一种将有意义的场景、情节与语言交际相结合展开语言交际的活动,如戏剧表演、即兴表演、角色扮演(Role-play)等。信息差活动即交流双方或多方拥有不对称的信息量进行相互交流的活动,可采用结对子或小组活动,利用实物、视频等进行访谈、问卷。信息转化活动是信息接收者对信息处理、转化和传递的活动。课堂口语、听力、阅读等活动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接收信息过程中,按要求将其转化为另外的一种形式的任务。课堂讨论活动是设定贴近生活的有代表性、趣味性的话题或场景进行信息、思想及感情的互动交流,如采用上述四种形式交流话题success,fashion等,指定代表或随机抽取发言汇报结果。实践证明,教学活动组织形式的多样性为各类教学模式的取长补短,发挥整体优势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教师角色

课堂活动正是实现言语功能和言语活动的有效载体。大学英语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自身角色:课堂活动设计上,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习任务的设计者、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和督促者;课堂活动过程中,由主导教师变为活动的协助者。而在课堂活动准备和实施过程中,教师除了具备专业知识之外,还要具备良好的人格,如积极的情绪、平等的态度、赞许的微笑、欣赏的语气,以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任何时候,教师都应该是学生的欣赏者、支持者和帮助者。学生作为课堂活动的个体,无论呈现的学习结果是否理想,都应得到教师尊重。具体做法: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个体差异,从人格上尊重学生,做到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在纠错方面,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转换语言形式,切忌使用直接批评方式,至于是否纠错,何时纠错和如何纠错,要基于对课堂教学目标的把握,有选择地适时、适当、适情地恰当纠错。即使出现意外冲突,教师也要做到宽容、理智冷处理,切忌矛盾公开或激化。总之,在现代教育条件下,教师应关注当今时代学生的学习规律、身心发展规律,探索符合学生需求和有助于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活动模式。

(四)课堂活动评价

大学英语改革中对学生的评价倾向于采用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性评估深入学生发展过程,注重个性,旨在了解学生发展过程中的进步和问题,对学生的持续发展和提高进行有效的指导。针对多样的课堂活动,采用形成性评估的方式一般分两种:测试性评价与非测试性评价。测试性评价包括随堂测验、阶段测验、摸底测验等,非测试性评价则有课堂观察、学生成绩档案、问卷、访谈、讨论、学习札记等。实际操作中,根据评估目的,如学生背景、需求、动机、目标、情绪、兴趣等,来设计表格收集所需信息。评价主体可以是教师也可是学生,并要注意开发诊断性测试和个人学习进度报告,以便发现和记录学生活动过程中的问题,提供建设性意见。对基础阶段的学生,至少考虑情感指标、语言指标和文化指标三个方面。评估方法则有定性和定量两种。定性指标重在考察学生平时的学习和成长状态;定量指标重在考察学生阶段性成绩,可以采用百分制或等级制(A:100-86,B-C:85-76,D-E:75-60,F:<60),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灵活调整。总之,教师需从不同角度(学校层次、专业等)设计出不同活动的评价方式,以促进学生外语学习能力的全面均衡发展。

三、结语

大学科技论文范文6

(一)专业定位尚未形成差异化

展示设计通常是环境艺术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一般是由环境艺术专业的教师来开设。由于视觉传达专业学生与环境艺术专业学生在知识体系和创意思维体系方面的基础和培养目标都不大相同,因而这两个专业的展示设计课程教学定位也应有所差异。环艺专业的学生主要强调展示设计的材料工艺、人体工程学、展示空间营造等方面的培养,而对视传专业学生则更强调其视觉传达表现优势,注重空间规划、空间布局、平面设计在空间上的展示传播效果等方面。然而,目前视传专业的展示设计课程教学尚未形成差异化定位,尤其在实践教学环节,视传专业与环艺专业的教学差异性不大。

(二)存在“重软件操作、轻设计创意”的倾向

随着设计公司的业务活动中计算机制图软件的普及应用,熟练掌握AUTO、CAD、PHOTOSHOP、COREDRAW、3DMA等二维、三维制图软件已经成为展示设计人才的必备技能。然而,计算机操作软件只是替代画笔的工具而已,并不意味着熟悉电脑制作就会做展示设计。目前社会上对艺术设计教育的理解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有人甚至认为只要学会制图软件没有美术功底也可以做设计,这也间接导致了一些学生不重视艺术设计思维的系统学习和训练,完成的设计作品往往流于形式、出现雷同或抄袭等现象;更有部分院校将展示设计课程演变成计算机操作课程,学生只重视电脑效果图的绘制,在设计理念、创新思维、工艺制作上缺乏系统的学习,导致整体设计水平偏低,设计作品缺乏创意,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满足展示设计行业蓬勃发展的需要。

(三)存在过分强调学生要参与实际项目的误区

展示设计一门包含艺术和技术的综合性课程,教学中不仅要强调展示设计的图面视觉空间效果表达和概念性设计,也要设置多层次、多类型的实践活动,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统一。然而,强调实践教学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学生参与实际的设计项目。众所周知,承担实际的展示设计项目,意味着必须严格履行合同要求,甲方对完成任务的时间都有明确的限定,项目的时限要求往往很难与学校的课程教学计划同步,客观上也无法保证学生有大块的时间在现场环境中进行操作和体验。因此,对一般高校而言,让学生通

二、视觉传达专业展示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一)展示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

要解决目前视觉传达专业展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从两大方面着手。首先,要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进行差异化教学定位,要从基础理论、设计工艺流程的掌握、创造性思维培养、视觉形式表达、空间设计等多个方面进行教学内容的相应调整。在课程前期重点讲授展示设计的基础理论,包括展示设计的原则及程序,展示设计的要素、展示行业和技术的发展等;中期阶段重点结合典型案例,讲授展示设计与人机工程学之间的实际应用问题,学习展示设计的核心技能,包括展示空间设计、道具及设施设计、照明设计等;在课程教学的后期阶段,重点是进行展示设计综合训练,相对于环艺方向的学生,视传专业的学生往往缺乏空间感的训练,展示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让他们在熟练的平面设计基础上形成空间整体设计的概念,以模型的制作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设计意识,挖掘学生将平面设计优势拓展到空间领域的能力。其次,要系统构建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综合采用“理论讲授+案例教学”的改革思路,全面提高课程教学水平和质量。展示设计教学将理论知识贯穿于整个课程中,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紧密结合。对于课程前期的基础理论教学,以及中、后期的专项及综合性项目设计训练,理论讲授是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尽管有一种倾向认为,讲授课忽视了人际交往的层面,不能充分调动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和满足他们的需求,但讲授—演示课仍然是高校课堂教学中常规采用的方式,讲授课与任何一种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模式如案例讨论、任务布置或实验教学等相结合,都能够实现许多教育目标。事实上,一堂优质的讲授课比书面材料更能突出思想的条理性,更能清楚地解释难点,并且能够更好地重复要点,也更有助于启发学生理解关键信息的重要意义。尤其在展示设计课程教学进入到后期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课程的基本知识,课堂上早已营造起一种师生所渴望的学术交流氛围的时候,结构缜密、综合性强的讲授课对于学生进一步理解理论内容、构建和完善知识体系、提高综合设计能力非常必要。

(二)案例情境设计及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常用于管理学、医学和法律课堂,现如今已经被应用于多种学科的教学。使用这种方法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所需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以及集体解决问题的技巧,它更强调学生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下进行专业技能的训练。应该说,强调实践教学并不是要把所有的项目训练都搬到企业的实际工作中去实施,基于案例教学的实践训练一样能够实现展示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而且使用模拟情境比真实工作环境具有更全面、更灵活、更方便的优势,能够有效地解决实际工作环境与教学计划的诸多矛盾,教师还可以按照教学目标增补、变更和重新设计案例情境内容,使学生获得比参与实际项目更全面、更充分和更有针对性的训练。下面以视觉传达专业展示设计课程中的专卖店店面设计为例,深入阐释案例情境设计和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第一阶段,项目选择和情境设计。

从项目的综合性和调研便利性的角度,可以选取某品牌专卖店作为展示设计教学项目,鉴于学生比较熟悉该品牌及其空间环境特征,有利于安排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搜集素材,完成满足客户需求的展示设计作品。教师团队要预先收集展示活动信息,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等多种渠道,争取品牌专卖店或原设计施工单位的协助,并借助摄录设备拍摄展示空间的真实场景,通过实测等手段得到真实的设计数据。在此基础上,根据课程的教学内容,对获取的现场情境通过集体研究,精心选择并进行分类组合,编写相关的文字说明,设计制作成切合实际的案例情境,并将之应用于教学。

第二阶段,任务布置和设计调研。

通常教师会给出上述品牌专卖店的位置、周边环境特点,节日、季节等特定背景、展厅面积及功能要求等具体信息,然后要求学生组建4人左右的设计小组,通过实地调研做好观察记录,采取多种渠道搜集该品牌专卖店的功能要求和工作特点。通过创新性设计思维训练,激发学生的主题创意,加强学生小组的分工协作,从展示策划方案开始,一步步推敲出设计的具体要素,进行富有理性和逻辑性的造型设计,强调一个品牌复合体在空间的有机呈现,并要求学生以手绘方式完成整体方案的平面、立面和剖面图,并附设计说明。

第三阶段,方案研讨和互动学习。

各小组分别介绍自己的展示设计方案,由其他小组成员进行点评。由于案例背景是真实的,学生在前期的方案设计中也对案例有了充分的思考,研讨课上学生就会变得积极、活跃,争相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问题、集体分析、互相借鉴,在共同学习、相互学习的过程中重新构建讨论的框架,并向教师发出疑问和挑战,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也促使学生充分利用所给的设计空间,在遵循一般的设计规律以外,更多地考虑其功能的专业要求和顾客的心理需要,在此基础上从空间设计、流线设计、平面信息、互动媒体使用等方面完成创新性设计。

第四阶段,对比、借鉴与提升。

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优秀设计案例的平面图、效果图等设计图纸和实景照片,结合设计要求和功能特点,从空间规划、平面展示、道具设计和展品陈列、互动装置、参观路线及引导标识等多个维度对优秀案例作品进行讲解,分析专业设计人员是如何运用设计元素来满足客户需求的,并对照学生的设计图进行分析,对学生作品中好的创意要及时予以肯定。通过对优秀设计案例的剖析,使学生深刻领会展示设计的方法与原理,并充分了解一件作品从构思到场地施工完成的整个流程,从而形成经验借鉴。

第五阶段,空间模型搭建阶段。

这一阶段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比例制作功能性模型,将设计方案推进到三维的真实空间,具体细化到空间尺度、形态、道具细节、光环境氛围的营造过程等。搭建实体的空间模型是实验和巩固空间可能性的最佳呈现方式,也是展示设计作品的最直观体现,有助于调动视觉传达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模型制作,促使学生学会更加整体地解决问题,思考如何将视觉体系、道具体系、照明体系等统一在一个有机整体。在模型搭建环节,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通过现场观察、材料学习和比较等,了解材料特性、项目施工的关键环节等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总之,由于实际项目的设计周期未必一定能够和课程计划相配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个体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使学生从中学习相应的知识点,并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是非常典型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不仅指教师在讲授课中可以列举和剖析经典的设计案例,更强调采用半虚拟的方式来进行案例情境设计和组织教学,即课题是真实存在的,所有的场地情况,设计背景等都是能够查得到的。展示设计课程中案例教学法的开展带来了积极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案例教学成功地教会学生把各种观点运用于真实情境,围绕典型案例的讨论产生了良好的学生参与效果。二是案例提供了融入背景的有意义的学习,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发挥学生运用与课堂相关的知识、观念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基于真实情境和现实问题的综合性案例,向学生展现了多侧面和多种可能的设计选择和展示方法,以及不同设计解决方案的价值和成本比较,具有较强的设计张力和丰富的想象空间,这也促使学生在案例研究和任务完成过程中,不仅要应用所学的课堂内容,还需查阅大量的其它资料,有效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其四,基于真实问题的案例教学让学生对项目设计者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使学生在完成设计任务时更加投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也可以邀请专业人士参与第三、四阶段的课堂讨论,让学生有机会深入了解专家是如何分析相关案例的,还可以咨询专家有关项目设计实践中的真实情况和问题,满足学生希望接触和参与实际项目的需要,拉近课堂教学与行业需求之间的距离。

三、结语

大学科技论文范文7

1.设计题目陈旧,设计内容格式化

多年教学延用同样的题目,分组进行设计,设计题目内容在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指导书、网络或往届同学存档赠送的资料中都有较完整的设计模版。因此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只要按部就班地照葫芦画瓢,基本都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由于题目陈旧和设计内容格式化导致设计效果变成纸上谈兵,流于形式,大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不够重视,设计质量差,难以达到教学目标。

2.设计手段单一

设计的初衷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制图能力、计算能力及相关设备选型等综合能力,所以要求学生手工绘图、手工计算。但通过多年设计经验发现,学生对基本的制图规范如尺寸标注、比例选定、局部刨面图及俯视图相关规范性方面仍不能较好掌握。同时手工计算存在计算量大,计算结果准确度不高的问题,比如,塔板层数计算无论采用逐板计算法还是制图法,其它如经验公式、经验参数选取和试差法的应用等都可能出现以上问题,其计算结果必将影响后续设计内容,严重者导致负荷性能图检验不合格。这时按正常设计处理方法应该从尾到头逆向再检查一遍,从出现问题处再重新计算设计。但这时学生一般都身心疲惫,失去信心和毅力;另一方面设计时间也难以保证,结果必然导致一部分学生掩盖问题、私自篡改数据,而不能面对问题静心思考,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更不知小小数据的改动可能会给实际生产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

3.考核方式单一

以往教学中一般采取出勤、说明书和图纸三部分相结合的评价体系。但在执行中发现存在以下问题:比如,图纸方面,由于上交的是“无声”的书面成果形式,致使懒惰或制图技能差的同学有机可乘,私自找别的同学替画,指导老师却无法核实;说明书若是电子版,则可以套用本组其他同学的作品,进行简单的数据、文字修改,这一点从部分说明书中出现错误的相同性得到验证,这时问题虽然发现了,但指导教师仍很难判定是谁套用谁的,是谁替谁画的,另外还可能是同组同学“分工合作”的结果,所有这些问题的出现,必将对最终成绩的评定带来困难,也易导致该考核方式不能全面公正、公平地对学生做出考核的问题,也难以检验设计的质量,同时助长了不良的学习风气。

二、大学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我校及目前大环境下对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笔者结合近几年教学实际经验针对性地试将一些实践教学手段引入到本课程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设计题目创新化、设计内容多样化,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针对课程特点及学生知识水平储备的差异,以“提优、促中、转差”为原则,设计新颖题目及多样化的设计内容,重在从多角度、多方面鼓励学生正确处理独立完成和团队合作的关系,提高对课程设计的重视程度。具体采取两种措施进行:常规设计和参加设计大赛设计,同时针对不同的设计对象,采取不同的设计题目和设计内容进行教学。

(1)选题和内容来源于生产实际。对于参加常规设计的同学,为了克服以往教学中选题的不足进行了慎重科学地选题,题目主要来源于生产实际,比如甲醇工段、甲醛工段、乙炔工段等单元操作,按组制定题目,同组同学分别承担进料组成、进料状态、进料量或生产任务不同的设计内容。

(2)选题和内容来源于化工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是由教育部、中国化工学会、中国化工教育学会在企业的赞助下举办的全国性竞赛,参赛高校遍及全国各省市地区,在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化工工程设计与实践能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大赛题目每年均不同,并且与生产实际联系更加紧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勇于挑战自我的精神,同时,采取积极宣传和鼓励的方式来引导同学自愿加入这一部分的课程设计。设计任务依据当年的竞赛下达任务条件而定。五人一组为一队,设队长一名。小组成员可以根据各自的特长和兴趣来分工合作,执行中采取“传、帮、带”的形式进行。由于设计任务有一定的难度和复杂性,为了使学生较快“入戏”,请教有参赛经验的上届学生“传”授经验,主要包括团队合作的要点、软件的学习、方案的确定等方面;同组同学之间互相“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及各组同学互相“帮”助解决共性难点问题。小组内自学能力、自主能力强的同学“带”动稍弱的同学,整体相对较强的队“带”动较弱的队进行设计。采用不同的设计题目和内容,符合了不同学生的“口味”,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自信心和团队协作能力;另一方面有效地避免了设计抄袭、代做的现象,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的良好设计氛围。

2.采用灵活丰富的设计教学手段

由于常规的课程设计时间为两周,若设计全部采用手工计算、手工制图进行,很难高质量的完成设计任务。因此,构建灵活丰富的设计教学手段是十分必要的。主要采取以下方式进行教学改革实践:

(1)提前下达任务让学生做好早入手准备,比如提前学习化工仪表及自动化和化工制图等课程的部分内容,能达到理解和会识图的目的。并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交流,解决问题,引导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增强自信心。

(2)在理论课教学中,注意结合课程设计相关知识采用案例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教学,适当训练计算能力,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实验课教学中注重对现场设备仪表及工艺流程的观察和指导,从而使学生在理性和感性认识上有一定提高,使学生感到题目来源的真实性,增加设计的兴趣,而且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观念,为课程设计做好铺垫。

(3)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关于AutoCAD、Aspenplus等相关计算机软件的自主学习。布置辅导学生学习AutoCAD,网上下载教学视频,提供几个与课程设计有关的网站等。

(4)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身边地现象,树立工程意识。比如,教室里供热的换热器类型、结构、适用条件、规格、安装位置等是如何确定的;要保证教学主楼十楼在高峰期正常供水应如何选泵等等。通过引入生活中息息相关的小例子,使学生进一步意识到化工原理课程的重要性及实用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通过在课程设计的实践教学环节中采用灵活丰富的教学手段,削弱学生对设计的恐惧和依赖心理,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大大提高实践教学的效率,为学生按时完成课程设计提供保障条件。但要注意,要防止学生对软件产生依赖心理,而忽视了对课本基本知识的掌握和计算基本能力的练习。

3.考核方式多元化,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针对以往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依据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原则,以重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工程”观念的设计能力培养为主,采用切实可行的多元化考核方案,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能有机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1)针对同一题目不同设计任务的同学,实行多方位、立体化综合评价体系,设计期间定时及不定时地检查设计进度和内容,达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和及时发现错误及时纠正的目的。一方面督促了设计进程,另一方面检验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情况。同时,通过当面问答的形式避免了抄袭或替代设计的过程,对答辩成绩采用“化整为零”的方式进行评价,以“段段清”的方式进行答辩考核成绩评定,即将答辩环节渗透在设计的整个过程。最终结合学生平时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图纸、说明书情况给出总成绩。

(2)针对参加化工竞赛的同学,考核方式采用“总分”结合的形式。“总”为小组作为一个整体总得分情况,主要从设计的系统性、完整性、规范性、创新性和最终团队答辩情况而定。“分”为小组中每个学生独立完成任务情况、参与积极性和个人答辩情况。答辩过程按照参赛标准进行,小组“总”成绩占每个学生总成绩的40%,学生独立设计成绩占学生总成绩的40%。个人创新占学生总成绩的20%,主要包括设计方案的确定、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相关软件应用、节能环保及经济性评估等方面有创新或突破。针对不同设计任务,采用的考核方式虽有所差异,但总体上均较合理、公平、公正地反映了学生的综合成绩,同时促进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通过近四年的教学实践和改革,教学质量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参加大赛同学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得到了校、院领导的肯定,学生整体设计水平明显提高,具备了一定的化工PID识图、制图能力,为后续的专业课学习、生产实习和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结束语

大学科技论文范文8

一、期刊载文量和作者发文数量

将这13种期刊按照CNKI数据库2017版复合影响因子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编辑学报》《科技与出版》《编辑之友》《出版发行研究》《中国出版》《出版科学》《中国编辑》《编辑学刊》《现代出版》《出版广角》《中国图书评论》《出版参考》。首先,统计这13种期刊自创刊以来的载文量。期刊载文量是指期刊在一定时间内所刊载文章的数量。[1]载文量常被用作衡量期刊吸收和传递科学信息的能力,也往往被作为遴选核心期刊的基本指标之一。[2]根据这13种期刊创刊以来总载文量,由多到少排序依次为:《出版参考》(23445篇)、《中国出版》(16930篇)、《出版广角》(12353篇)、《中国图书评论》(10891篇)、《编辑之友》(9415篇)、《出版发行研究》(8826篇)、《科技与出版》(8218篇)、《中国科技期刊研究》(6978篇)、《编辑学报》(6276篇)、《编辑学刊》(5078篇)、《出版科学》(3896篇)、《现代出版》(3238篇)、《中国编辑》(2866篇)。再统计在这13种期刊中发文较多的作者。根据作者发文数量排序依次为: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游苏宁(159篇)、南京大学张志强(117篇)、武汉大学徐丽芳(114篇)、华中师范大学范军(112篇)、《防护工程》编辑部朱大明(80篇)、美国佩斯大学练小川(79篇)、新乡医学院刘雪立(78篇)、武汉大学黄先蓉(77篇)、原新闻出版总署柳斌杰(69篇)、北京大学肖东发(60篇)、武汉大学方卿(60篇)、西北大学姚远(58篇)、人民出版社林穗芳(58篇)、北京印刷学院叶新(53篇)、百花文艺出版社徐柏容(48篇)、西安交通大学赵大良(48篇)、中国人民大学周蔚华(45篇)、第三军医大学冷怀明(44篇)、北京印刷学院严晨(43篇)、中国药科大学郑晓南(42篇)、武汉大学罗紫初(42篇)、长安大学赵文义(42篇)、中国青年出版社阙道隆(41篇)、上海大学鲍国海(41篇)、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石朝云(41篇)、苏州大学吴培华(40篇)、湖北警官学院陶范(40篇)、中国编辑学会邵益文(39篇)、北京师范大学陈浩元(38篇)、东北大学米戎(38篇)等。

二、高被引论文研究

为进一步评价这13种编辑出版类期刊的学术影响力,笔者对这13种期刊中引用20次及以上论文进行了统计,发现这13种期刊在CNKI数据库中被引用20次以上的论文有1563篇。

1.高被引论文期刊分布

将这13种期刊按照高被引论文数量由多到少排序依次为:《编辑学报》(604篇)、《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97篇)、《编辑之友》(137篇)、《出版发行研究》(130篇)、《中国出版》(103篇)、《出版科学》(72篇)、《科技与出版》(72篇)、《中国图书评论》(36篇)、《中国编辑》(35篇)、《编辑学刊》(26篇)、《出版参考》(22篇)、《现代出版》(21篇)、《出版广角》(8篇)。其中,《编辑学报》的高被引论文数量遥遥领先,说明其刊发的论文具有较高学术影响力。若从高被引论文出版年份来看,刊发高被引论文较多的年份均在2000年后。(见图1)其中,2007年发表高被引论文数量最多,为115篇,2011年发表114篇,2010年发表113篇,2005年发表110篇,2006年发表107篇,2002年发表105篇,2003年发表101篇,2009年发表100篇。2000年以后发表的高被引论文数量较多,一方面说明2000年后我国编辑出版学研究水平进一步提升,论文质量有所提高;另一方面也表明编辑出版类期刊更加注重学术规范,刊发论文的引文增多。

2.高被引论文的作者

这13种期刊中在CNKI数据库高被引论文数量较多的作者有:游苏宁、刘雪立、任胜利、程维红、朱大明、王应宽、袁桂清、宫福满、肖宏、陶范、彭兰、柳斌杰、周蔚华、张玉华、罗紫初、陈丹、颜帅、喻国明、张立、方卿、曾建勋、赵大良、郝振省、金碧辉、陈灿华、刘灿姣、姚远、张行勇、李丽、李若溪、杜秀杰、金铁成、陈浩元、黄先蓉、徐丽芳、林穗芳、朱美香、向飒等。(见表1)不难发现,发表高被引论文较多的作者多为科技期刊编辑,研究方向集中在科技期刊、期刊评价等方面。这一方面说明科技期刊编辑在我国编辑出版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学术影响力,另一方面也表明与科技期刊相关的研究论文更容易被其他研究者引用。科技期刊编辑立足编辑工作,从编辑实践中发现、总结编辑出版活动的规律,并加以提炼上升到编辑出版理论层面。高被引论文数量较多的作者中,来自高校的主要有武汉大学的罗紫初、方卿、黄先蓉、徐丽芳,北京印刷学院的陈丹,中南大学的刘灿姣等。高校编辑出版学研究者与科技期刊编辑有着截然不同的研究取向,他们的研究集中在编辑出版学理论、数字出版、出版营销、出版政策与法规、出版管理等研究论题。高校研究者善于从社会学、历史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图书馆学、传播学、文学等学科吸收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跨学科研究,更具国际视野。

3.高被引论文的刊期分布

笔者对1563篇高被引论文的刊期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为:发表在第1期的有297篇,发表在第2期的有251篇,发表在第3期的有232篇,发表在第4期的有220篇,发表在第5期的有175篇,发表在第6期的有165篇,发表在第7期的有30篇,发表在第8期的有27篇,发表在第9期的有33篇,发表在第10期的有20篇,发表在第11期的有25篇,发表在第12期的有23篇。可以发现,发表在第1—6期的高被引论文较多,且呈递减趋势,而发表在第9—12期的高被引论文较少。这固然与《出版科学》《现代出版》《编辑学刊》等是双月刊有一定的关系,但也可以表明发表在上半年的论文学术质量相对较高,被引次数也较多。

4.高被引论文的研究主题

(1)关键词词频统计

笔者提取了1563篇高被引论文的关键词,并对关键词进行了词频统计。高被引论文中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有:科技期刊(539次)、期刊编辑(266次)、数字出版(142次)、学术期刊(90次)、科技论文(73次)、审稿(66次)、期刊(66次)、高校学报(60次)、参考文献(49次)等。(见表2)通过关键词的计量分析可以发现,科技期刊研究共现关键词出现频次较高的有:期刊编辑(141次)、期刊评价(29次)、数字化(27次)、国际化(24次)、学术影响力(14次)、数字出版(13次)、影响因子(9次)、学术规范(7次)、微信(7次)、开放存取(7次)、文献计量(6次)、参考文献(6次)、新媒体(5次)。这说明高被引论文中科技期刊编辑、科技期刊评价、科技期刊数字化、科技期刊国际化、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科技期刊数字出版、科技期刊影响因子等研究主题较多。其中,“科技期刊”与“期刊编辑”两个关键词共现高达141次,表明高被引论文中科技期刊编辑理论与实务方面的成果最多。科技期刊编辑领域高频共现关键词有:审稿、约稿、组稿、DOI、编委会、栏目设置等。其中,科技期刊、期刊编辑、审稿三个关键词共现29次,说明学界较为关注科技期刊审稿流程。在数字出版研究领域,共现关键词有:商业模式(8次)、出版产业(7次)、版权保护(3次)、云计算(2次)、云出版(2次)、语义出版(2次)、大数据(2次)、出版教育(2次)等。这说明高被引论文较为关注数字出版商业模式、数字出版产业、数字出版版权保护等研究主题。在学术期刊研究领域,共现关键词有:期刊编辑(17次)、数字出版(8次)、学术规范(6次)、微信(6次)、数字化(4次)、期刊评价(4次)、微博(2次)、开放存取(2次)、国际化(2次)、大数据(2次)。这说明高被引论文较为关注学术期刊编辑、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学术期刊的学术规范、学术期刊新媒体使用等研究主题。在科技论文研究领域,共现关键词有:参考文献(12次)、期刊编辑(7次)、学术规范(5次)、文献计量(2次)、数字出版(2次)、评价(2次)。这说明高被引论文较为关注科技论文参考文献、科技论文编辑、科技论文学术规范等研究主题。在高校学报研究领域,共现关键词有:期刊编辑(7次)、科技期刊(5次)、作者(2次)、文献计量(2次)、期刊评价(2次)。这说明高被引论文较为关注高校学报编辑、高校学报作者等研究主题。此外,对高校学报的文献计量和评价也受到学界关注。

(2)各期刊高被引论文研究主题的差异性

这13种期刊中,不同期刊高被引论文在研究主题上存在较大差异。笔者对这13种期刊高被引论文的关键词进行了词频统计,并分别列出各个期刊词频前五位的关键词。可以发现,《编辑学报》和《中国科技期刊研究》高被引论文关键词非常集中。《编辑学报》高被引论文关键词出现频次由高到低排序依次是:科技期刊(333次)、期刊编辑(226次)、科技论文(55次)、审稿(53次)、高校学报(40次)、学术期刊(37次)、参考文献(30次)、期刊评价(30次)、数字化(28次)、学术规范(25次)。《中国科技期刊研究》高被引论文关键词出现频次由高到低排序依次是:科技期刊(177次)、期刊编辑(31次)、学术期刊(29次)、文献计量学(17次)、科技论文(16)、期刊评价(16次)、开放存取(15次)、数字出版(15次)。可见,《编辑学报》和《中国科技期刊研究》高被引论文主要集中在科技期刊研究领域。《出版发行研究》《编辑之友》《出版科学》《科技与出版》《中国出版》《现代出版》等6种期刊高被引论文研究主题相对集中。《出版发行研究》高被引论文关键词出现频次较多的有:数字出版(35次)、期刊(9次)、阅读(8次)、版权(6次)。《编辑之友》高频关键词主要有:期刊(14次)、学术期刊(11次)、科技期刊(11次)、数字出版(9次)、高校学报(7次)。《出版科学》高频关键词主要有:数字出版(12次)、出版产业(8次)、编辑学(5次)、图书营销(4次)、编辑(4次)。《科技与出版》高频关键词主要有:科技期刊(12次)、数字出版(10次)、学术期刊(8次)、众筹出版(6次)、版权(5次)。《中国出版》高频关键词主要有:数字出版(26次)、期刊(10次)、微信(6次)、版权(6次)、微博(5次)。《现代出版》高频关键词主要有:数字出版(8次)、教育出版(2次)、出版产业(2次)、版权(2次)。可见,这6种期刊高被引论文大都关注数字出版和期刊两大研究主题。《出版发行研究》《出版科学》《中国出版》《现代出版》等4种期刊高被引论文更为关注数字出版研究领域,《编辑之友》和《科技与出版》高被引论文更为重视期刊研究。《编辑学刊》《出版参考》《出版广角》《中国编辑》《中国图书评论》等5种期刊高被引论文研究主题较为分散。《编辑学刊》高被引论文研究主题分散在出版产业、期刊史、少儿图书、阅读、畅销书、出版改革、出版教育等领域。《出版参考》高被引论文研究主题分散在阅读、电子书包、移动出版、数字出版、云出版、阅读类App等领域。《出版广角》高被引论文研究主题分散在数字出版、阅读、新媒体、微信、互联网、核心期刊、出版产业等领域。《中国编辑》高被引论文研究主题分散在网络新闻、数字出版、编辑、学术期刊、新闻编辑、装帧设计、阅读等领域。《中国图书评论》高被引论文研究主题分散在书评、文化、阅读、文学、翻译等领域。综上,编辑出版类期刊高被引论文最为关注科技期刊、期刊编辑、数字出版三大研究主题。随着出版技术的演进,微信、微博、大数据、移动出版等研究主题日益受到关注。所选取的13种编辑出版类期刊的高被引论文研究主题存在较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