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课程设计范例

电气课程设计

电气课程设计范文1

关键词:高职教育;工作过程;汽车电器;教学设计

近年,随着汽车行业的飞速发展,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尤其在控制精度、控制范围、智能化和网络化等多方面有较大突破,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但是目前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上,普遍存在就业学生的自身能力与企业岗位需求能力之间仍然有很大的差距。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是一种创新的教学理念,以一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教学为典型表现形式的任务引领式的学习领域课程,并配合理实一体化等多种教学模式,强调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满足行业企业发展需要。

1课程总体介绍

《汽车电器设备构造与维修》作为高等职业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先修课程包括《汽车电工电子技术》等,后续课程包括《汽车电子控制技术》、《汽车综合故障诊断与排除》等,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主要包括汽车电器设备系统的基本组成、零部件组成及工作原理、电路分析、常见故障排除,全面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和综合素质。

2课程设计思路及步骤

2.1课程设计理念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系统化设计思路为:行业分析→工作岗位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转换→学习情境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系统。

2.2课程设计的主要思路

(1)对汽车售后服务行业情况进行调研分析,以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明确专业定位;(2)以汽车机电维修工职业岗位能力训练为出发点,以工作任务为线索,确定课程体系,设计典型的学习情境;(3)以企业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产品(服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任务;(4)以强化过程监控为原则,构建知识技能与职业素养并重的评价体系,鼓励创新能力的培养。

2.3课程设计的具体步骤

(1)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归纳汽车机电维修每个职业发展阶段的典型工作任务,并对任务的工作岗位、工作对象、方法、工具、职业资格标准等方面进行分析。(2)确定培养目标,结合汽车维修职业典型工作任务,使学生能够进行汽车电器与电路的维护、故障诊断、故障部件的拆卸与更换、辅助电器系统改装以及整车电器与线路的安装与调试。(3)教学情境设计,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教师讲授和课本知识为载体变为以企业工作任务为载体,以教师讲解为主变为以教师积极引导、创造学习环境和条件为主,从学生被动听讲变为学生主动参与操作、积极参与新知识探索。(4)课程单元设计,教师为能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需要将课程中每一个任务进行细化分解,并配套课程简案、详案、任务工单、考核单、PPT、视频、动画等多种教学资源。(5)教学方法设计,根据职业工作过程,按“六步教学法”组织小班教学,根据课程特定的“学习情境”对应的工作任务,通过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价六个步骤,“学习小组”独立制定工作计划、进行决策、在教师的指导下集体决策、实施和检查,最后共同对完成的任务实施评价。通过对本课程特点和工作岗位任务分析,按照汽车基础电器系统故障诊断和排除工艺流程,以学生为中心,设计9个学习情境,如表1所示。每个学习情境都是一个典型故障的排除过程,是来自于企业岗位上的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也是一个学生完整的学习过程。理论实践一体化、有机化融合,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法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利用一体化教材、一体化教学内容、一体化实训等相关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在教学组织上,突出工作任务引导,将“教、学、做”有机结合。学生模拟企业生产环境,进行课程知识学习和岗位能力训练。

3典型任务设计与实施

课程开始阶段将课程任务布置给学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熟悉本任务工作内容,小组讨论制定工作任务步骤,然后交由教师审核,审核通过后,由小组组长带领组员按任务步骤进行操作,在此过程中教师指导解决问题,完成后小组总结,老师评价。以汽车电喇叭不响故障检测与维修典型任务设计为例,具体流程如下:(1)资讯,任务目标为排除喇叭故障,理论准备知识为汽车喇叭的功用、结构、原理、电路。(2)决策,教师对学生分组,选定小组长布置各组任务。由组长分配工作内容,明确组内成员职责。(3)计划,学生根据任务所需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或查阅手册,对即将开始的项目或任务制定工作计划;教师审核计划是否安全可行并点评。(4)实施,学生按计划实施,根据实施过程和结果填写项目单;教师适当提示、引导、安全监督。(5)检查评估,各小组对实施过程自检评估。表达自己学会了什么,评判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激发学生新的学习兴趣。教师通过各种方式验证学生掌握的内容。(6)总结,教师对小组工作任务的成情况进行总结、评价,明确工作任务的完成要点和注意事项。学习过程全程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实训操作规程,安全生产,并对实训工具、设备、场地进行6S管理,并且通过课程训练强化学生识读电路图能力,在技能上能够对常见的故障编制诊断流程并排除。在考核方式上,以能力考核为主,兼顾知识考核评价学生。最大限度地反映学生的技能水平、专业水平、自学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安全生产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4任务设计效果

基于工作过程的《汽车电器设备构造与维修》的课程开发以工作任务为驱动,以行业企业需要和学生职业岗位能力训练为出发点,明确课程学习的知识目标和岗位能力目标。重点强化技能训练,合理地设计教学情境,将理论与实践,学习与训练规范一体,以够用为原则,确保教学内容具有针对性、实用性,更好地服务于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课堂参与度,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质量有明显提高。总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职业能力培养需要、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需求,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的原则,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组织课程,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为主体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使其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黎永键,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系统化设计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15.9

电气课程设计范文2

关键词:电气电子技术;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思政元素

“电气电子技术”课程作为供用电技术专业的电学入门专业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授课内容包括电工、模电和数电三大模块。目前,该课程教学重知识灌输,轻学科德育和工程思维的培养。因此,实施基于思政教育的课程教学改革[1],培养符合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具备正确世界观、政治观和道德准则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十分必要。

1思政理念下的“电气电子技术”教学设计

本课程是以常用电子元器件构建某种特定功能的电路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为教学内容,课程蕴含丰富的工程思维,如基本电路模型、定律及交直流电路分析方法,需遵循电学基本规律解决问题。模拟和数字电路[2-3]以工程实用为导向,按照先模电后数电、先器件后电路、先理论后实践的顺序展开,主要针对工程实际需求来设计。电路分析先静后动,运用多种思维方法,如估算法、图解法、微变等效法、等效模型法、控制变量法等;电路参数分析与计算也不过分追求精确精细,采用工程化观点进行简化或近似忽略等处理;对于电路系统,电路设计与制作满足够用、功能实现以解决实际问题即可,注重系统协同与综合集成。因此,教学设计注重锻炼工程思维能力,深挖并提炼思政元素,映射到国家策略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象具体化的案例载体中,建设思政教育案例库并根据授课效果及电子技术新动态及时调整和完善,融入日常生活中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4]。

2融入思政元素的“电气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案例开发

2.1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融入点

2.1.1电路部分

“电路模型及基本物理量”以风筝实验、发电机发明等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做任何事情要不怕挫折,持之以恒,对真理不懈追求。“基尔霍夫定律”通过电学实验将抽象定律与真实电路相关联,指出哲学观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让学生感悟到在学习生活中要脚踏实地、诚实守信,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工匠精神和6S管理工作习惯。“叠加定理”以“量变引起质变”为切入点,告诉学生永远不要小看持之以恒的努力,学习中点滴知识的累积量变导致质变;现今社会知识更新迅速,只有不满足现状,不断更新所需知识,才能不被时代淘汰,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戴维南定律”强化等效概念,培养学生观察猜想归纳和分析电路的能力,引导学生遇到难题时打破思维惯性。“正弦交流电”以交流电波形图引出人生跌宕起伏、顺逆境等话题,激励学生要不忘初心,勇往直前,敢于担当,阳光总在风雨后。“三相交流电路”以三相电实验引出安全用电、触电及防护措施等相关知识,强化学生电力安全意识,通过星/三角电路的搭接与测试,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细心专注的工匠精神。

2.1.2数模电部分

“半导体基础”以半导体新材料碳化硅及应用实例引出节能减碳的重要问题,树立学生绿色低碳理念。“半导体器件”从大功率电力二极管到GTO在电力电子领域的应用,引出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科普国家政策及未来工业发展方向。“放大电路”以微变等效电路分析法,引导学生在分析问题时采用等效法和模型法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着眼于事物本质联系和内在特性。“集成门电路”以我国电子技术发展及应用为切入点,客观介绍我国芯片技术发展现状及美国贸易制裁,指出我国技术“卡脖子”问题[5],告诉学生实现科技自主的重要性,每个人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负时代,不负韶华,努力学习,报效祖国。“逻辑代数”以逻辑函数五种表示方法引出事物多样性的唯物主义观点,告诉学生做事要因地制宜、灵活变通,并通过逻辑函数化简培养学生踏实、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组合逻辑电路”以其构成单元“门电路”为切入点,引出个人与集体的辩证关系,并通过播放十四运会举重比赛相关视频及举重裁判表决电路设计,告诉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应具备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弃、追求卓越的精神。

2.2课程思政具体案例

以“组合逻辑电路设计”为例阐述课程思政开展情况[6],教学目标为:1)素质目标,培养严谨求实的工匠精神、安全规范操作和6S管理意识,及团队协作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知识目标,掌握组合逻辑电路设计及数字芯片选择方法。3)能力目标,正确进行数字逻辑芯片选型、识别与检测以及简单逻辑电路设计;完成组合逻辑电路接线调试及排故。如表1所示。

3课程教学推进步骤

1)教学设计和实施方案。设计教学情境和教学活动,从教学设计上[9]做好底层实施方案设计;增加安全规范操作、安全用电、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等内容,注重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学科德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维统一,并对增加的部分内容进行教学效果考核。

2)教学资源建设。以“多元、实用、适用”为标准,先广泛收集和整理本课程的思政资源、时政新闻,并对各类思政教学素材、资源进行分类、归纳与总结,提炼思政元素,再组织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对所有资源进行审查、筛选和审核。

3)教学实施。精选课程内容,突出知识系统性和应用性,将课程知识与职业岗位技能有机融合,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并充分引入慕课、微课、软件仿真等新颖活泼的教学手段[10]。强化“四维”育训体系,教学环节设计中注重学生知识层面、认知实践能力、思维方式、职业素养四个维度的培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思政教育为主线,融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牢记于心的电力安全意识,引导学生以精工致品质,用细节致匠心,培养能工巧匠、大国工匠[11-12]。

4)学生学习成果展示制度。每个教学模块结束后,由小组进行学习成果展示或知识分享,结合行业内最新的重大事件,分析本门课程的关键技术对行业事件的影响或联系。其他小组评价并指出成果中用到哪些知识点及需要改进的地方,教师点评。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知识总结归纳能力、个人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前沿,了解产业发展动态,紧跟时代步伐。

4结束语

电气课程设计范文3

1、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实践教学中大力采用“工学结合”、“行动导向教学”、“现场教学”、“项目教学”、“团队工作”、“做、学、教一体化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体现职业教育培养职业技能的特点,为培养学生掌握符合企业岗位需要的技能和职业素质服务。

2、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资格水平的课程标准和评价体系采用任务完成考核、技能实操考核、职业资格考核等多种评价方式,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3、建设高水平的网络课程学习平台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录像、网络教材、网络课件进行自主学习,还可以完成在线测试、网上答疑、技术咨询等,与课堂教学形成立体交叉的教学方法。

4、整合教学内容针对完成典型情景任务所需的能力及职业岗位需要,确定能力目标,依据能力目标选择训练载体,根据课程设计理念和培养这些能力所需知识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二、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课程职

业能力目标的确定通过对汽车维修企业维修岗位调研,对电控发动机故障检修实际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得出发动机故障检修过程的工艺流程,即发动机故障诊断与排除的步骤。通过分析检修流程,汽车检修专业岗位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不仅包括专业能力,还包括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结合图1所示的10项工作任务,我们得出本课程所对应的能力目标有以下三点。

1、专业能力

能掌握电控发动机传感器、电子控制单元、执行器及开关信号的结构、工作原理;能够熟练使用检测设备及维修工具;能利用不同手段检测传感器、电子控制单元、执行器及开关信号;会查找相关技术资料;能分析相关的技术数据;能分析、排除发动机控制部分的故障。

2、方法能力

具有较好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具有较好的学习新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具有查找资料、文献获取信息的能力;具有熟练使用检测设备及维修工具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技术数据分析的能力

3、社会能力

具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较强的沟通能力;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三、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课程设计

在课程能力目标确定之后,课程还要进一步细化,分析出典型情景任务,依据电控发动机系统检修课程特点归纳出具有普遍适应性的4个学习情景,即:发动机故障灯亮的检测、发动机不易起动的检测、发动机不能起动的检测、发动机怠速不稳及排气超标检测,并对各个学习情景进行描述。依据教学规律与职业规律,依托任务载体对教学内容进一步整合,将4个学习情景分为19个情景任务,共计88学时,各学习情境按照发动机各个故障现象相互依赖的特点进行工作任务分类,每一个学习单元内容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的顺序进行教学,具体学时分配见36页表1。

四、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与实施

针对每一个学习情景,结合教学能力目标,按照电控发动机各个故障现象进行单元教学,这样设计教学内容有利于发动机的故障表征,按故障现象查找故障,具有针对性和有效的实施性,增强学生对工作内容及工作过程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课程考核重点放在对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

电气课程设计范文4

随着高职院校大力提倡建设智慧校园,信息化技术被广泛应用到教育教学当中,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尤其是专业理论性强、内容枯燥乏味的低压电器课程,综合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高职院校;信息化;低压电器

0引言

随着信息化手段的普及,网络、多媒体技术已渗透到日常教学当中,此外,通过研究发现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差,动手能力强,对直观、形象的事物容易接受等特点。因此,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越来越受到师生认可和追捧。本文以《低压电器》中“三相异步电动机双重联锁正反转控制”为例,合理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教学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要求,从知识、技能与素质三个维度设立了教学目标。依据教学目标将三相异步电动机双重联锁正反转控制原理设为教学重点,将双重联锁控制过程定为教学难点,分析该班学生现状。

2教学策略

本文采用基于混合式学习和翻转课堂的SPOC模式。主要是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把多种学习资源合理地整合在一个网络学习平台上,运用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从而实现实体课堂与在线教育的有机结合。

3教学过程

3.1课前教学

学生进入网络学习平台,根据教师预设的问题,观看教学视频、查阅资料,进行讨论。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平台上的测试并提交结果,系统会自动评估学习效果、分析存在的问题,为接下来的教学过程提供了依据。

3.2课堂教学

教师通过视频向学生展示日常生活中电机正反转的应用,如洗衣机、电梯、搅拌机等。学生通过观看洗衣机工作视频思考课前设置的问题。课堂引入利用现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给出三相异步电动机无互锁正反转控制线路,让学生思考线路原理和线路缺点,通过学生讲解,锻炼学生逻辑思维及语言表达能力,检查学生课前学习效果。根据学生讲解,教师进行纠错、解惑、答疑,强化预习效果。无互锁正反转控制线路相当于两个单向控制线路组合,能够实现电动机的正反转,但是如果同时按下正转和反转控制按钮,两条控制回路同时得电,会造成主电路电源短路,发生故障。通过短路效果展示,刺激学生感官,吸引注意力,加深学生对此线路的理解。为了防止短路故障发生,在控制回路中引入互锁环节。教师通过动画演示,使学生可以观察到在正转控制回路中串联反转接触器的常闭触点,在反转控制回路中串联正转接触器的常闭触点,使两条控制回路不能同时得电,学生从感性上了解互锁的定义。同时直观地观察到线路的原理、动作过程及实现电动机的“正———停———反”功能。正———停———反”控制在实际生产中操作不便,教师设置“实现电动机直接由正转到反转”为问题驱动,学生结合互锁正反转控制线路,思考问题,分组讨论,选派代表进行阐述,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而引入双重联锁正反转控制线路。教师采用视频动画演示双重联锁控制的实现方式和动作过程,使抽象的理论知识直观化,便于学生掌握电动机直接由正转到反转的控制过程,顺利突破本次教学难点。及时训练,强化新知,学生利用仿真教学系统进行在线模拟训练,仿真软件能够使学生根据电气原理图结合实物进行连线练习,为专业实训课做了铺垫。同时养成良好的接线习惯,打造良好的专业素养,仿真结果会自动上传教学平台,生成在线测试结果,便于教学反馈和课后教学设计。至此,通过三相异步电动机无互锁正反转控制、互锁正反转控制及双重联锁正反转控制的讲解,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采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策略突破教学重点。接下来是练习环节,本文结合学生喜欢玩游戏的特点,在学习平台中将课堂练习设计为翻牌游戏。本游戏结合电气原理图,将图中元器件的作用及接线方式以图片的形式,融入游戏中,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情下强化新的知识。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通过游戏的胜利,满足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感。理论知识的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实践,教师播放机床加工的三维仿真和实际生产工作视频,理论联系实际,虚实交融,使学生从感性上对电动机正反转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通过拓展延伸环节,让学生明白学有所用,激发学生的上进心。总结评价,师生一起回顾、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每位学生独立画出本节内容的思维导图,手机拍摄上传至学习平台进行展讲,师生一起完成对知识点的总结、提炼、升华。教师通过学习平台布置作业,系统自动批改统计,便于下节课点评。

3.3课后教学

本着兼顾差异,因材施教原则,结合课前预习效果、课堂教学反馈,将本课制作微视频上传至网络学习平台,便于学生查漏补缺,补充学习。

4结语

本文通过混合式学习、综合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实现课堂的翻转教学,整合网络课程平台资源,实现线上和线下学习相结合,课前、课中、课后学习相结合,通过模拟仿真教学系统改变传统课堂“听、说、写”转为“观、做、练”,实现理论课中的学中做,做中学,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学习兴趣,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教学效果良好。

作者:李璇 单位:江苏省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

参考文献:

[1]贾颖绚,李宁.基于信息化教学大赛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探讨[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30(2).

电气课程设计范文5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物形象设计;人才培养;课程设置

各大高校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过程中需要企业的参与与合作,这样才能提高教育质量、随时保持与市场的联接、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为以后的长远发展奠定夯实的基础。实行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可以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有许多高校在实施校企合作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运用了不一样的教学模式,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知识水平,特别是技能水平,以此来填补社会对实用型人才的空缺,更好地促进社会发展。校企在旅游管理专业、机械专业、艺术设计专业、人物形象设计专业都取得了一些成效,其中影响比较大的就是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这个专业是应用型学科,需要学生将在学校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以后的工作中,通过对课程内容的专业设计,可以使此专业的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增加就业率。

一、关于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概述

高校与企业合作的教学模式是运用不同高校、企业和行业的丰富资源与环境来教育学生,其教育模式就是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以后对社会、对行业能有所贡献。也就是把教育部门和产业部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和实际生产经营过程密切结合起来,利用企业和学校各自培养人才方面的经验,把学校里传授的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以便更好地理解本专业的知识。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强调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相融合,是实现职工教育继续发展的一个比较必要的途径。这样产生的教育理念,就是通过对资源的整合,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有很多方法可以把学校和企业结合起来。企业里办学校、学校里办企业、“订单教育”、校企一起办学、职业教育集团化是主要的办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担任高校的兼职教师,可以从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高层管理人员和专业技能人员中聘请,以此来壮大师资队伍的建设。同时,高校里的老师也可以到企业去参与创新和联系实际,进行实地考察等。在学校的教学中,投入学习,学到知识后,再把知识用于实践,这便是最好的教学方式。要实现校企一体化,不能只看重形式,各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去选择合适的办学方式,把校企合作模式很好地在学校践行下去。

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课程的现状与原因分析

(一)培养人才的传统化模式不适合现下的就业需求。传统的教育模式主要是通过教师传授,然后学生通过听讲被动学习,大量的知识涌入到学生的脑海中,但是被记住的能有多少呢?此专业开设以来,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依旧停留在理论研究为主、社会实践不足的教学模式阶段。学生只是一味地跟随老师学习课本里的知识,但是书本里的知识并没有改变与创新,与发展快速的新时代市场信息脱节。学校因为没有了解市场的需求,不知道现代市场需要怎样的人才,导致培养了一批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学生,这样会使社会越来越缺少实用性人才,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关于职业实训课程设置孤立、单一。高校中有很多专业,其中一个是培养应用型设计技术人才的专业那就是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许多学校为了达到培养此应用型人才的目的,去考虑增加有关实训的课程。因此,一些高校在毕业设计或毕业实习课程中增加一些就业培训课程,作为进入社会的前奏,与社会就业相衔接。事实上,这种效果并不理想,高校的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和技能,还要注意获得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方式。如果能够将相关课程整合、重组,发展成一定的职业能力,构建新的职业培训课程体系,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就能提前进入状态,有充分的准备应对社会工作,就能争取与用人单位的无缝对接。如何设置职业实训课程是一个让人关注的问题。

(三)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贯彻不全面,效果不理想。目前,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与企业合作的合作形式包括:企业为教师提供实践岗位,企业为学生提供锻炼岗位,企业为学校提供具有突出专业技能的教师,企业与学校签订“订单班”,多方面联合培训学生,但这些合作形式中有许多只是表面的,没有去深入挖掘和实施。例如,企业提供给学生的在职实习机会很多都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有些学生利用实习机会去从事其他职业,有些学生毕业后不从事与人物形象设计有关的职业,人才也未得到很好的利用。教师并没有把企业提供的实践当做是一个提高自己技能的机会,许多教师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盖了个章,但其实并没有完成自己的实践任务,以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学校设施不足的影响下,企业派驻的兼职教师没有充分发挥其实际作用,教学方式只是一种形式,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

(四)课程缺乏创新,并不能高效地运用好的教学方法。现下很多高校都把校企结合的教学模式提上了日程,但大多数学校的课程还是和以前一样,浮在表面上,很少有学校真正实现了实践与学习的结合并取得成效。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技能较强的学科,应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协调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摈弃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引导更多的学生进行案例研究和实践探索。例如,一些高校结合的校企教学模式,在校内模拟实际工作情况,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工作任务的形式将学习内容分配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探索并高效完成,实现课本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技能的高度统一。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需要创造性的教学设计,它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实用价值,更加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

三、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后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课程的特点

(一)教育理念的创新,更以企业需求为依据。在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下,学校课程的开设更加注重的是企业的需求,根据企业的需要来制定课程内容和培训。企业通过这种教学模式,来增加企业与高校之间的联系。在这种校企合作的情况下,企业和高校可以通过制订人才培养计划,来完成对教学的规模、教学的内容、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学的方案等进行一系列改革的目标,从而提高了高校的教育质量。教育理念的创新属于主观层面,主观层面上积极改进,能够为实际教学模式创新改进发挥一定的指导作用。学校在教育理念创新中,积极主动落实,结合实际状况,以企业发展需求为目标,以市场经济发展为导向,创新有效、创新有方向,符合实际人才培养需求。

(二)教学内容和当下社会发展有了更紧密的联系。随着现代人对自身形象要求的提高,高校的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越来越成为一个倍受关注的专业。关注越多,就需要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学生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更多的实操,这需要学校的高度配合,需要根据当下的流行合理准确地调整教学内容,把最流行的因素融合到教学中。因为高校实行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就能增加和企业之间的联系,能更早地了解最前端的技术与最新的知识,并且把这些信息很好地融入到专业教学中,从而使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得到及时更新,这样会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此外,教学内容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需要从教学管理层面上实现改进,对社会发展有一个清醒认识,积极借鉴国内其他高职单位教学内容调整方面的相关经验,强化本校创新,提升教学内容创新的实效性。

(三)专业知识与实训的紧密联接。因高校物力、财力条件有限,实训基地的建设没有办法达到标准,所以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没有办法进行实地训练,这样会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有一种教学模式能有效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那就是实行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以及教师把企业当成校外的实训基地,到企业去实践,在实践中,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可以缓解企业在用人方面的紧缺。同时,学校可以在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中,聘请企业中经验丰富、职称较高的人员参与学校教育,以此实现专业知识和实践的紧密结合。并且在这种校企合作的模式下,通过高校提高场地企业提供资金的方式共同地对实训基地进行建设,不仅降低了高校建设实训基地的成本,还能使高校培养的学生更加适应企业需要,并且改善人才短缺的现状,这样便实现了高校与企业双赢的局面。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高校对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重视,实行校企合作模式已经成为了社会发展走向的必然趋势,高校与企业共同办学的模式在社会发展中有很大的影响。这种模式的实行,对高校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教学有了很大的帮助,也让高校的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同时高校的教学理念也随着校企结合这种教学模式得到了很大的转变。对高校人物形象设计这一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有了很大的影响,促进了人物形象管理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成杰.校企合作知识资源共享的动因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6(32).

[2]于敏.应用型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研究[J].中国人才,2019(12):58.

[3]朱琴.高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构建[J].淮海工学院报,2011(9):14.

[4]李慧,陈颖.“校企合作”——高职教育面临的新课题[J].民营科技,2011(5):75.

[5]陈霜露.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教师队伍研究[D].西南大学,2015.

电气课程设计范文6

关键词:学徒制;酒店管理;课程建设

2017年,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被确立为国家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学院积极推进学徒制试点工作,寻找有意愿、有实力、有规模的企业进行合作,最终与世界大型酒店集团——洲际酒店集团旗下的三亚海棠湾天房洲际度假酒店、三亚半山半岛洲际度假酒店、三亚海棠湾仁恒皇冠假日度假酒店的三家五星级饭店开展学徒制试点工作,校企联合课程的开设与实施则是试点工作的关键环节之一,校企联合课程实施的好坏,将影响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试点的成败。

1校企联合课程的特色内涵

校企联合课程,顾名思义是由校企联合完成的课程,其开设目的是发挥双方优势,弥补传统课程的缺陷与不足,其关键在于“联合”,如何体现校企联合课程的优势,作者认为至少包含以下四个方面,即课程开发联合谋划、课程设计联合参与、课程教学联合实施、教学场地联合使用。

1.1课程开发联合谋划

现代学徒制是产教融合,校企深度合作人才培养的典型模式,在此培养模式中,学校和企业是平等的人才培养双主体,承担同等的责任。在人才培养的实施过程中,课程则是最重要的载体,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手段,因此,要实现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下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学校和酒店两个培养主体联合谋划课程开发工作,做好顶层指导。为此,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成立了《酒店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教学工作委员会》,指导学徒制试点工作及课程开发事宜。

1.2课程设计联合参与

在学校和酒店双方试点工作领导的指导下,将课程开发的顶层指导思想落到实处,进行课程设计是校企联合课程的又一内涵。这里的课程设计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试点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即整个专业的课程设计;二是课程体系中某一门具体课程的设计。无论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还是单门课程的具体设计,都需要校企双方参与到课程设计中来,发挥各自的优势,规避双方弱势,设计过程中学校可以把握系统性、逻辑性等问题,而酒店则可以把握适用性、需要性等问题,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达到人才培养目标。

1.3课程教学联合实施

双方参与的课程设计出来之后,可以说校企联合课程的框架就搭好了,但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校企联合课程,只有框架还是不够的,而课程实施机教学的主体也应该是联合的,也就是需要校企双方共同成立课程教学团队,专兼结合和校企结合的师资团队可以相互配合、取长补短,有利于充分发挥校企双方业务骨干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1.4教学场地联合使用

现代学徒制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在国外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其课程教学不仅仅是要求双方共同谋划、设计、共同实施,还要尽可能地使用校企双方资源,利用双方设备设施进行教学,也即是教学场地联合使用,更多的则是要利用企业环境开展教学,尤其是针对实践教学部分。这样可以避免传统的理论教学、实训室教学、模拟教学的缺陷,因为再仿真的环境毕竟不是真实的环境,也没有真实环境中的氛围。

2开设校企联合课程的意义

2.1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在需求

实践证明,现代学徒制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有效方式,其实施的关键点之一就是校企双主体育人,即学校和企业作为同等责任主体参与到人才培养之中,而课程体系又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最重要的要素。因此,校企双方开展联合课程是双主体育人的重要体现之一,符合现代学徒制校企双主体育人、交互训教、岗位培养的基本原则,是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在需求。

2.2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传统高职教育的课程一般是以学校老师为主,企业参与,根据就业岗位(群)职业能力培养的需求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其授课教师以校内专职教师为主,教学组织形式基本是在校内课室、实训室进行集中授课,学生在非真实工作环境中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而校企联合课程则是由校企双方深度合作,联合谋划、联合设计、联合实施的课程。授课教师由学校和企业骨干共同担任,将学校导师知识理论性、系统性好的优势与企业导师的实操性、动手能力强的优势融合起来,形成了优势互补[1],其教学组织形式是基础知识和技能由学校教师集中教授,前沿知识和现场教学由企业导师教学。教学场地也由多媒体教室、实训室拓展到了企业,形成了资源共享。

2.3利用企业资源为教育服务的有效方法

传统的职业教育也提倡校企合作,但是因为缺乏相关政策和机制,这种合作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学生实习、企业讲座等层面上,对人才培养有帮助,但是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潜力远没有激发出来,导致人才培养质量及成长速度不足。相比于此,现代学徒制则是产教融合、校企深度合作,培养对象具有学生和学徒双重身份,通过协议,企业被明确为培养主体之一,既是为学校培养学生,也是为企业培养员工。在这种制度保障下,为了校企联合课程的顺利实施,企业有责任有义务为人才培养提供人力、物力、财力及信息资料等资源,服务教育教学,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校企联合课程的开发流程

认识到校企联合课程的意义,明确了校企联合课程的内涵,接下来就是如何进行校企联合课程开发的问题,其开发流程可参照示意图。

3.1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现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及其规格是体现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质量和水平的两个重要参数。人才培养目标是定位高职人才培养总方向和开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依据,而人才培养规格是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质量的具体化。因此,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产业结构快速调整的趋势下,只有准确把握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才能准确定位与设计高职人才培养的基本导向和结构模式,确保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符合社会的需求预期和长远发展需要。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紧紧把握区域酒店业发展趋势,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现代学徒制试点为契机,邀请合作酒店、技术专家预测酒店业发展对人才的职业素质要求及期望,对酒店管理专业所需知识能力素质分解,设定指标内涵,与酒店管理专业服务的领域及就业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相匹配,以此确定人才培养规格。

3.2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以终身教育为培养目标的高等职业教育院校,需要在遵循自身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掘内、外部资源,根据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具体规格,构建切实可行、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工作的重中之重,因为课程体系设计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是否能够实现。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课程具有基础性、专业技能性、操作性等特点,在进行教学体系建设时,需要遵照这三个方面的特点,并结合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实际情况,针对教学体系的现状进行完善和优化[2]。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牢牢把握现代学徒制“双主体育人”的内涵,按照交互训教、岗位培养的基本原则构建了课程设置校企结合、课程类型理实结合、教学环境内外结合、课程师资专兼结合的“四结合”课程体系,实现理论教学与实习训练合一、教学内容与工作岗位合一。

3.3组建课程教学团队

校企合作构建的专业课程体系完成后,校企联合课程开发的阶段则基本完成,接下来则进了如联合课程的执行阶段。课程执行的首要问题就是组建各校企联合课程的教学团队,教学团队由学校对应课程的教学骨干和企业对应的业务骨干组成,教学团队成员不仅要熟悉相应课程的业务范畴(知识及操作技能),还要有一定的教学及培训技巧,这样才能为顺利实施课程奠定基础。

3.4制定联合课程标准

确定课程教学团队之后,接下来的关键工作就是,由教学团队制定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课程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几部分阐述的详细、明确。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课程标准的制定一般流程为研究人才培养方案中对课程的要求、教学团队调研及讨论、制定课程标准、教研室和系部审核、教务处审查、学校批准执行。

3.5实施联合课程教学

课程标准制定完成后,由教学团队实施教学工作。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校企联合课程教学安排如下:首先,根据教学标准和课表安排,制定教学进度表;其次,校企教学团队根据课程标准做好授课任务的分工;再次,授课教师根据授课任务进行备课;最后,授课教师开展授课活动。

3.6评价课程教学效果

校企联合课程开发的最后流程就是评价课程教学效果。教学效果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是对教学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一般包括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诸因素的评价,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评价。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教学评价涵盖两个核心环节:一是对教师教学工作包括教学设计、组织、实施等的评价,主要由教研室主任、教学督导、学生完成;二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通过考试、考查、技能鉴定等手段进行。

4结语

校企联合课程的开发与设计纷繁复杂,需要校企双方共同努力,才能将课程建设好,服务于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曾令权.传统职业教育模式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对比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7(47).

电气课程设计范文7

关键词:电气工程自动化设备;可靠性;检测技术

1电气工程自动化设备的可靠性现状

如今电气自动化设备的元器件生产厂家不胜枚举,质量也是良莠不齐,因此控制电气工程自动化设备可靠性指标不高,在小型企业中,管理机制存在诸多漏洞,零部件在进厂环节时无法严格执行检查,同时,市场中存在大量的不良竞争,造成该设备的元器件价格较低,企业全然不顾质量优劣任意采购,不仅导致电气工程自动化设备的可靠性指标更低,且使用时间也被大大缩短。

2电气工程自动化设备的可靠性相关因素分析

2.1电气自动化设备工作环境

电子工程自动设备的可靠性与工作状态、正确的使用和维护有着直接联系,设备所运行的工作环节很多。其中,影响电子工程自动化设备可靠性的原因主要是气温、机械使用力和磁波干扰等,其中气温条件包括湿度、压强等多个方面。气温因素将有可能导致电气自动化设备的性能降低,出现温度过高、零件损害,甚至设备瘫痪,无法正常运作。机械因素主要指电气工程自动化设备在不同的运输载体中运用时产生的问题。

2.2电气自动化设备的使用及维护

在电气工程自动化设备的运行过程中,工作人员不遵循相关程序进行操作,对这一设错误的使用,也没有专业人员对这一调控设备按时进行检测和维修,都会致使设备可靠性标准被降低。

2.3电子自动化设备关键元器件质量

电气工程自动化设备核心零件的质量也是影响设备可靠性的关键所在。目前零件生产公司不胜枚举,水平也良莠不齐,,这也造成电气工程自动化设备的可靠性标准五花八门。在小公司中,管理系统出现问题,原件进厂检测不能进行更好的运作;社会中的不良竞争,导致零件成本相对低,公司不顾质量随意购买,都使得设备的可靠性标准太低。

3电气自动化设备可靠性的测试方法

3.1可靠性的现场检测

检测方式主要是在电气自动化设备运转时实施调控,目的就是检验其可靠性。进行检测时,一定要用心、详实地登记所有内容、并对内容进行相关整合和计算、编写设备可靠性的详细标准,比较具体地测评设备运作的可靠性。该测评方式需要的测评设备相对不多,但是能够比较准确地显示设备的真实性能,而且测评价格相对不高,不会给设备持续工作造成不利影响。

3.2可靠性的保证试验

保证检测方法,指的是物品出厂之前,处于一定条件下对物品展开无事故的工作检测。该检测方法的和实验室检测方法存在较大区别,由于电气自动化设备经常是由很多个零件组成的,于是它出现的事故多呈现偶然性和多样性特点,而不是以某一类事故为主集中发生,随着时期的进化是确保检测方法不能发挥作用所具有的特性,依附标准排布。这就是对物品的前期失去效果进行检测考察,通过优化使物品的去去先过的概率在出厂前符合标准。使得试验所需的时间得到确保,对于数量少、整体化生产的产品来说,它合适于所有物品,但是对于大批量生产的物品来说,只能应用于设备的标准。

3.3试验室的检测方法

由于在实验室内具备良好的工作和试验环境,因此测试人员可以借助于模拟的方式,将现实的操作进行实际模拟,然后再开始进入测试环节,通过计算展现最终效果的数量、时间等内容,得到所需的所有可靠性标准,这就是所谓的实验室可靠性测试。通过在实验室测试的方法,还能得到使得相关结果和最终后果更加接近。但是这种方式也存在某些缺点,就是投入过多,需要大量的成本、设备和人力来配合,所以要尽力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再判断是否可以运用此种方式。整体而言,实验室检测方式比较适合于大批量的生产。

4可靠性测试方法的选择对策

4.1场地的选择

如何选择出更为科学有效的检测方式,对于可靠性检测来说具备非常关键的影响。通常来说,可以从实验产品、环境、场所、过程等多个方面着手,进行对比选择。在挑选场所前需要对具体场地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尽量按照一定的标准规范进行挑选。

4.2实验环境的选择

因为电子工程自动设备在自身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进行特定环境检测时要挑选一个良好的环境,这样才能保证检测结果的真实客观性。通过实验进行测试工作,这个流程在检测工作中极为关键,特别是对不同的场所进行测试的工作,承载着对有关实验数据的确定、整合和汇总,平衡实验工作,确定可靠性设备检测的工程师、测试人员等工作。所以在选择可靠性测试方法时,重点比较这方面的方法,有利于促进可靠性检测结果的真实客观性。

5结语

对于电气工程企业而言,提高电气自动化过程中电气自动化设备的可靠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企业对电气自动化设备关于维修、检查和的管理费用,还能将设备的工作效率进行大幅度提升,而且还能有效提高生产产品的质量,使企业具备超强的市场竞争力。所以,电气工程企业一定要对提高电子自动化设备可靠性方面给予高度重视,以此来全面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进而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周志敏,孙晓波.浅析电气设备可靠性设计[J].电气开关,2003(1):113~114.

电气课程设计范文8

关键词:建筑电气与智能化;BIM;工程设计

1引言

近年来,随着智能建筑、智慧城市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急速上升,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于2005年由教育部批准设置并获得迅速发展。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主要研究建筑物内电能的传输、变换、分配和利用,以及建筑物内信息的发送、传输、接收和处理,是多学科交叉融合后形成的新专业[1]。作为新组建专业,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在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后,虽然越来越注重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对于以《建筑电气工程设计》《电气施工》等为代表的工程设计类课程来说,教学效果却并不是很理想。主要是因为实际工程项目大多采用的是二维CAD图纸,虽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PPT或者视频来展示,但由于缺乏实际工程经验,使得学生掌握起来具有较大的难度。

2BIM技术简介

作为一种新技术,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简称BIM)是以建筑工程项目中的各种数据信息为基础,利用参数化的3D几何建立模型,串联起整个建筑生命周期,再通过三维立体的形式模拟建筑物的各种信息[2]。自诞生之日起,BIM技术就凭借其高度信息化的特点获得了广泛关注,目前在西方发达国家已得到普遍应用。我国引入BIM技术相对较晚,但是近些年随着智能建筑、智慧城市的发展,BIM技术已经在建筑行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比如国家会展中心、苏州中南中心以及中国河口国际会展中心等多个重要建筑项目,在建筑过程中都用到了BIM技术。

3BIM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BIM技术的出现可以彻底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将电气设计图纸以三维模型展现,能够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并促使教学方法的改进。同时,BIM模型是一个信息库,在授课过程中能够引导学生快速建立起工程数据观和信息观,使得学生的视野更加宽阔,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行业变革的能力[3]。针对BIM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优势,国内外众多高校都选择将BIM技术引入教学过程中。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早在十余年前就开始逐步将BIM技术引入高校教学过程中,比如斯坦福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等。相对来说,国内高校对BIM技术的关注较晚。目前公认的国内最早开展BIM研究的高校是清华大学,其软件学院在2009年建立了BIM标准研究课题组,这一事件标志着国内高校开始启动BIM技术研究。随后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了BIM相关课题的研究,如表1所示[4]。

4BIM技术应用在建筑电气专业工程设计类课程教学中的优势

下面从建筑供配电与照明、建筑电气工程设计、电气施工、公共安全技术、智能化系统设计与集成等五门课程的教学,分别介绍BIM技术在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工程设计类课程教学应用上的优势。

4.1建筑供配电与照明课程教学

在建筑供配电与照明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BIM软件的可视化功能,将一个三维立体的配电和照明系统展现给学生,让其更好的观察房间内灯具布置是否合理、眩光值及照度是否符合国家标准规定、供配电线路是否完善等。这样可以根据各个房间的虚拟设计效果,较容易地找出设计不合理问题,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建筑电气工程设计课程教学

作为建筑供配电与照明课程的后续课程,建筑电气工程设计课程一般开设于第7学期,课程教学目的在于学生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教师首先讲解建筑电气设计流程及设计要求,而后指导学生通过BIM软件对工程实例进行建模,将设计的三维立体模型与二维CAD图纸进行对比,更能直观地展现设计成果,获得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空间设计能力。采用BIM软件进行教学,还可以对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进行模拟,使得学生对建筑工程进度的了解更加透彻,培养学生对建筑工程项目流程的认知和掌握能力[5]。

4.3电气施工课程教学

在以往的电气施工课程教学中,教师一般只能通过录制的视频或者PPT向学生讲授课程内容,而又缺乏实际工程项目经验,往往只能靠学生个人的想象感知现场的施工技术,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电气施工课程的教学中引入BIM技术,教师不仅可以将建筑工程现场在课堂中直接呈现给学生,还可以通过BIM软件的4D模拟施工技术,将现实中漫长的施工周期和动态的施工过程浓缩进课堂教学。通过让学生主动参与模拟建筑工程项目的设计及施工进度计划的编制,学习如何将实际施工中用到的人力、物力以及施工设备进行配置,进而为建筑电气施工提供最适合的方案[6]。通过营造出这种身临其境的课堂氛围,使得教学过程更加生动形象,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方式和方法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4.4公共安全技术课程教学公共安全技术课程主要讲解建筑智能化领域的公共安全系统,包括火灾自动报警、安全技术防范和应急响应等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BIM软件与数据分析、系统集成等技术结合,对公共安全各独立子系统进行组合提升,实现以建筑物BIM空间信息、设备信息为核心,以视频监控系统为纽带,集成现有视频监控、防盗报警、出入口控制、保安巡更、停车场管理等子系统,建立建筑物全方位的综合安全管理体系。不仅可以增强各知识点之间连贯性,还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4.5智能化系统设计与集成课程教学

对于智能化系统设计与集成课程的讲授,应使得学生能够结合各所需被设系统,分析找出设计重点与所用技术,并根据各系统集成需求,分析给出实现集成的技术手段。通过引入BIM技术,教师引导学生首先确定系统集成目标,而后基于系统集成理论对建筑智能化系统进行架构设计,确保智能建筑各子系统在统一的三维可视化集成平台上能实现信息共享以及快速联动响应,实现建筑的智能化集成管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熟悉建筑智能化系统的主要设计规范与标准,掌握设计与集成的主要应用技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总之,在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工程设计类课程中引入BIM技术辅助教学,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有很大的优势,使学生对实际建筑工程项目产生更直观的了解,大大提升了教学效果,不仅有利于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有助于学生工程数据观和信息观的建立和扩展。

5BIM技术应用在建筑电气专业工程设计类课程教学中的建议

5.1合理使用BIM技术融入课程教学

在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工程设计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BIM技术应当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使用,切忌喧宾夺主,将课堂完全变成BIM软件的使用介绍。因而教师在利用BIM技术进行知识点讲解时,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BIM技术的优势,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前应充分备课,挑选来自工程现场的最新电气设计图纸,利用BIM软件生成可视化虚拟图以便学生学习电气设计内容。在课堂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课程中一些涉及工程实践的知识点,利用BIM技术通过课前准备的电气设计图纸展示出来。比如在综合布线系统的教学中,通过三维模型的搭建,学生可以更直观地学习各管线的走向和属性,便于掌握电气管线的布线规则,还可以利用BIM软件的管道碰撞功能,及时调整管线布置,使得电气设计更加合理。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BIM课堂教学。课后适当布置一定的BIM建模作业及复习内容,让学生参与到建筑电气设计的工程案例中,不仅有利于与加深学生对建筑电气工程设计课程知识点的掌握,增强其工程设计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成就感,更好的激发学习兴趣[7]。

5.2强化师资力量的培养

BIM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不仅给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工程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提供了新的机遇,也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种种原因,国内多数高校的专业教师学习BIM的时间相对较晚,对BIM的认知只停留在理论层面,极度缺乏实际工程实践经验,极大地制约了BIM在高校的推广使用。教学效果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水平,这就要求教师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来扩充知识面、创新教学方式。针对于此,应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策略来加速BIM教学团队的培养。一方面,通过聘请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到学校来兼职教学,弥补高校BIM教学团队师资力量不足。另一方面,通过多渠道培养BIM教学人才。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去相关企业或兄弟院校的BIM工程中心进行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及工程实践能力。在教学和科研项目申报时,鼓励并适当增加BIM技术课题研究的项目进行立项建设。

5.3增加教学资源的投入

要想真正实现BIM技术在建筑电气专业工程设计类课程中的应用,提升教学质量,需要高校切实增加教学资源的投入,为课程教学的开展提供良好的保障。首先,目前大部分BIM软件对计算机配置要求较高,而不少高校多媒体教室的计算机都是使用多年的“老爷机”,只能运行低版本的CAD及PPT等软件,导致教师上课时只能携带个人笔记本电脑进行教学,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这就要求相关部门需要购置一批软硬件配置较高的计算机并预装各种必要的教学软件对其进行替换。其次,为了提升实践教学质量,需要进行BIM实验室的建设,便于教师在实践课程中指导学生进行BIM实践操作,在掌握建筑电气专业工程设计类课程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比如安徽建筑大学在2019年成立了安徽省BIM工程中心。为便于开展工作,该中心与校内其他二级学院平级,主要服务于安徽省BIM技术研发、应用和推广。这样不仅有利于学校土建类各专业教学活动的开展,也可以将中心科研项目的成果反哺于教学活动。

5.4多方合作协同育人

教师可以通过定期邀请其他高校、企业的BIM研究人员或工程师来校举办讲座,向学生讲解BIM技术的最新发展及工程案例,让学生了解到BIM技术的前沿知识,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学校也应创造条件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BIM大赛,并提供场地和经费支持,提高学生的参赛积极性,以便充分锻炼其工程实践操作能力。深化校企合作,与企业共建BIM研究中心,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充分利用企业的工程实践资源,完善课程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推动实践教学,实现校企协同育人。学生毕业后也可以进入该企业工作,定点为企业培养人才,实现高校、学生和企业多方共赢。

6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