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环境治理范例

城乡环境治理

城乡环境治理范文1

关键词:水环境;综合治理;施工方法;技术要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快速增长,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党中央、国务院针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决策部署,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源头化、流域化、系统化”方针,将城乡排水防涝设施建设、海绵城市建设和黑臭水体治理有机结合起来,统筹水、岸、管综合治理,重点抓好污染源头管控[1]。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区域主要位于城市或乡镇人口密集区域,存在面积广、人流多、管线交叉、交通量大、社情民情复杂等特点,增加了施工的难度。因此,针对不同的情形,应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法和措施,以实现工程控制目标和经济效益。本文在分析水环境治理的特点和原则基础上,对水环境综合治理常用的明挖法、顶管法、定向钻拖管法、不良地基加固等施工方法及要点进行了总结。

1城乡水环境治理的特点

城乡水环境治理是一项综合的复杂工程,根据实施区域和特点可分为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乡镇水环境综合治理和河湖堤防水环境提升。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主要针对城市及郊区的污水进行改造提升,是当前水环境治理的主要内容。城市管网由于前期规划不到位、使用时间较长等,因此存在管网淤堵、破损、变形、过流截面不足、雨污混接、管道缺失、直排河湖等现象,造成污水横溢或污水收集率较低,形成黑臭水体并污染河湖等。城市水环境治理的思路主要是,对新建管道进行雨污分流、管道疏通和维修更换、源头污水治理等,施工区域主要位于社区道路、主街道,主要特点是地下管线错综复杂、车辆人员交通压力繁重、人口居住密集、对周边建筑物影响较大,对交通导行、管线保护、环境保护要求较高。乡镇水环境综合治理主要是针对乡村圩镇的污水进行收集处理,以减少乡村污水散排、黑臭水体、河塘污水超标等问题。乡镇房屋依据地形而建,房屋平面布置缺乏整体规划,各家各户的生活污水采用自建化粪池或者自流方式排放,缺少污水收集管道和污水净化设施,是造成乡村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因此,乡镇水环境治理的核心和关键是对污水的收集和处理,其施工特点是地下管线较少,但局部管线受地形影响存在管道深埋、局部需要经过池塘水田等不良地质地段等问题,施工难度较大。同时,污水接引涉及每家每户,村民因个人诉求、思想观念不同,沟通难度较大。河湖堤防水环境提升是对污水排放末端的整治,需要与源头治理结合进行,主要采取物理化学或生物措施,对水体中的有害杂质、无机物、有机物进行降解,以达到净化水体、提升景观的目的。水环境提升施工区域位于河塘等富水低洼地段,周边管线较少,交通干扰少,施工过程中需要重点做好截排水和边坡稳定工作。

2城乡水环境治理的原则

水环境治理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实施过程中应坚持科学规划、系统治理、统筹兼顾、整体施策的原则,全方位、全过程治理城市黑臭水体;坚持“一水一策”治理原则,系统科学编制整治技术方案,因地制宜,对症下药;坚持从实际出发,治标和治本相结合,通过加快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修复城市水生态,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景观。坚持全员参与,同抓共管,完善长效管理机制,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从根本上解决水体黑臭环境问题。

3水环境综合治理常用施工方法

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施工方法主要有明挖法、顶管施工法、定向钻拖管法、不良地基加固等。

3.1明挖开槽埋管法的技术要点。常规的管道铺设和基坑施工主要采用明挖法,利用机械结合人工进行作业,分为放坡开挖和支撑开挖两种方式,主要特点是工艺简单、施工质量和管线安全有保障、便于机械作业,缺点是周期长、造价高、对道路和地面破坏较大,易受天气干扰,·09·第42卷S2人民黄河Vol.42,Sup.22020年12月YELLOWRIVERDec.,2020不适宜城市主干道、繁华地段、构筑物密集场所的管道施工。放坡开挖主要用于施工作业面宽广、便于机械作业、周边障碍物较少的地段,施工过程中要重点做好地质勘探,根据地质情况做好坡度设计,同时做好沟槽的截排水工作,确保边坡稳定。支撑开挖适用于作业空间受限、周边交通或构筑物安全要求高、水文地质较差等作业条件,要根据地质情况、开挖深度等选择不同的支护方式,开挖时要遵循开槽支撑、先撑后挖、分层开挖、严禁超挖原则。

3.2顶管施工的技术要点。顶管技术是管道施工中的常用技术[2-3],用于直径600mm以上的管道施工,与传统施工技术相比具有投资少、效率高、对地面破坏少、对周边建筑及交通影响小、占地面积小、对环境污染小的优势,多用于城市主干道或繁华地段道路管道施工,特别适用于黏性土、粉土和砂土区施工,不适用于淤泥、沼泽地及岩石地质区施工。顶管作业的基础是顶管井,主要分为工作井和接收井,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为确保顶管井的稳定性和结构可靠,可内设支撑装置,合理调整受力结构。顶管设备应根据管道所处土层的性质、管径、地下水位、周边建筑物等因素来选型。顶进千斤顶固定安装在支架上,必须与管道中心的垂线对称,其合力作用点应在管道中心的垂直线上。顶进开始时,应缓慢进行,待各接触部位弥合后,再按正常速度顶进,管道顶进应连续作业。顶进过程中若发现油压突然增高、遇到障碍、管位误差较大无法校正、接缝漏浆等异常现象时,应立即停止顶进,查明原因并处理后再继续顶进。中继间安装时,应将凹头朝向工具管方向,凸头安装在工作井一端,避免在顶进过程中泥沙进入中继间,损坏密封橡胶导致止水失效。在进行穿墙施工时,为确保土体稳定性和墙体安全性,提升穿墙的效率,一要控制好穿墙速度,有效缩减土体的暴露时间;二要在穿墙前对土体进行加固,通过在土体内注入一定水泥浆或混凝土,提高墙体的稳固度;三要合理设置洞口止水方法,实现对洞口水流的控制。在顶进过程中,要做好注浆减阻工作,定期进行偏差监测,结合实际情况做好纠偏工作,确保施工顺利进行。顶管出洞时,必须对出洞口进行纠偏和调零处理,一是增强出洞口的支撑力度,减少对管道的挤压;二是充分发挥主顶的纠偏作用,及时对偏差进行纠正;三是通过加垫下跌角等方式调整顶管坡度。

3.3定向钻施工的技术要点。定向钻施工技术就是使用水平定向钻机进行管线穿越施工,一般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按照设计曲线钻一个导向孔;第二阶段将导向孔进行扩孔,回拖管线完成穿越工作。其优点是穿越精度高,易于调整铺设方向和埋深;对周围环境影响小,适应环保的各项要求;受水文条件影响小,不受季节限制,不影响江河通航,不损坏江河两侧堤坝及河床结构;进出场地速度快,占地少,施工人员少,施工速度快,工程造价低,安全可靠性。相比其他工艺而言,在城市施工、跨河湖施工、直径小于600mm的管道穿越施工具有非常明显的优越性。定向钻施工前,需要对作业区域内的管线进行探查,并根据设计勘察资料进行导向孔轨迹设计,合理设计钻进曲线、出入土点和角度。钻进过程中加强钻进轴线和角度的控制,监测钻头的实际位置与设计位置的偏差,并将偏差值控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预扩孔时要将大量的泥浆泵入钻孔,以保证钻孔的完整性并防止塌方,将切削下的岩屑带回到地面。扩孔时,出现钻机扭矩、拉力异常时,应进行洗孔。回拉生产管进入钻孔时的入孔角应当和导向孔出土角一致,回拉作业应持续进行。拉管就位后,应对生产管两端进行封堵,避免异物进入管内,完成连接、实验、检测后,应及时清理垃圾、渣土、泥浆,并按要求回填严实工作坑。

3.4软土地基加固的技术要点。在池塘、水田、河沟等地段施工时会遇到淤泥、淤泥质土、杂填土或其他高压缩性土层等不良地基,其特点是稳定性差、强度较低、易出现液化、沉降性大等[4],若不进行处理,易导致构筑物和管道下陷或损毁。常用的地基加固方法有换填法、预压法、挤密法、深层搅拌法、灌浆法、强夯法等。施工前,要充分分析地勘资料、施工条件,对比各种加固方法的适用性和经济性,选择合适的加固方法。

4对城乡水环境治理施工的几点建议

4.1加强内外部协调工作。由于水环境治理施工区域主要位于市区或城镇的交通、人口密集区,施工作业对居民的工作、生活、出行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做好协调工作,消除各种内外阻力,有助于工程顺利实施。协调工作应由业主或政府牵头,交通、市政、环保、企事业单位、社区(村委)等相关单位参与,定期召开协调会,及时解决施工过程中的问题。同时,施工前可以通过发放传单、社区走访、张贴告示、问卷调查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做好工程建设情况解释,以获取居民的认同和支持。

4.2加强设计与施工的协同。水环境治理工程线多面广,往往工期较短。由于地下管线错综复杂、水文地质复杂多变,施工过程中需要设计调整和变更的内容较多[5],因此设计人员必须加强物探勘查,尽可能准确掌握现状管线的情况,合理进行规划设计,同时与现场施工人员密切配合,及时掌握现场情况,根据实际作出变更调整,确保设计方案与实际施工相匹配,提高施工的效率,降低投资和施工成本。

4.3抓好安全防护和交通导行。水环境治理工程位于交通频繁、人流密集场所,管道施工基本沿着现状道路铺设,给施工作业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为此,开工前应做好周边交通和社情的调查,科学制定道路导行方案,联合交警部门做好交通管控和道路疏导。同时,做好坑槽开挖支护和降排水专项方案的编写、论证、审批,严格做好坑槽支护、防护工作,做好危险部位的警示警戒标识,确保安全工作做到实处。

4.4严格按照规范抓施工质量。千年大计,质量第一。水环境治理各类设施大部分属于隐蔽工程,对工程质量的要求非常严格。质量控制源头是基础,过程是关键。材料的采购要选择合格的供应商,材料进场需要提供相应合格资料,并在监理等各方见证下取样复检,不合格产品严禁用于工程。施工过程中加强工序管控,规范质量验收程序,确保施工质量管控到位。

5结语

城乡环境治理范文2

关键词:新乡市一体化生态城;水生态环境;水环境现状;治理目标;治理措施

0引言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中共十七大将生态文明纳入了国家发展战略。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形成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内容,然而不断出现的水资源污染、破坏及浪费现象,造成水危机日益加剧[1]。水生态文明建设和城镇化建设相辅相成,互为制约。因此,治理水污染,保护水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新乡市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城(以下简称生态城)位于新乡市北部,占地面积约130km2,北至306省道、南至共产主义渠、西至229省道、东至107国道。辖区内规划有凤泉湖,主要流经河流有共产主义渠、卫河。生态城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大于平均降水量,总体属于缺水区域,水系河流常年污染较为严重。根据新乡市总体规划,生态城以凤凰山、规划的凤泉湖为核心,以生态宜居为基础,总体定位为“生态新城、中原明珠”,功能定位为“北方水乡、园林经典、文化圣地、旅游天堂、创新乐园”。因此,生态城区域内存在的水环境问题需要解决。

1生态城水环境现状及治理目标

1.1生态城水环境现状。由于城镇污水处理技术和配套设施相对落后,导致污水处理能力不足,部分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道,再加上工业废水的不达标排入,卫河及共产主义渠污染严重,常年水质较差,共产主义渠现状水质为劣Ⅴ类。污染的河水下渗,造成地下水水质恶化。

1.2生态城水环境治理目标。根据《新乡市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城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生态城作为未来现代化新型城区,生态环境要求较高。其中,在水环境方面,将共产主义渠生态城段与凤泉湖的水质目标设定为Ⅳ类。

2生态城水环境治理措施

生态城水环境治理可以从强化水生态教育理念、协调区域内输水与跨流域调水、加强工业污染源控制、健全城乡污水处理系统、削减污染源、保护水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进行[2-4]。

2.1强化水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强化水生态文明意识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向群众普及水生态科学知识,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水生态价值观,增强保护水资源的意识。(2)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广泛宣传水环境保护理念,增强全民的水生态忧患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3)通过建设湿地公园、滨湖滨河水文化景观带等,在全社会努力营造“爱水、节水、护水”的氛围,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水文化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全民的水生态意识和节水意识,使人水和谐的水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2.2协调区域内输水与跨流域调水。水系作为城市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流动缓慢、交换性能差、水体自净能力较弱等特点。生态城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大于平均降水量,仅依靠区域内卫河和共产主义渠等季节性河流输水,不能完全解决其水环境问题。进行跨流域调水(即通过人民胜利渠将黄河水引入,通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将长江水引入),并通过闸坝调节、梯级拦蓄等措施,将生态城水系与全市区域内水系相连通,充分解决水系来源和循环流动问题。

2.3加强工业污染源控制。“排污总量控制”制度对水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加强排污总量控制的具体措施有:(1)合理规划水环境功能分区,并计算纳污能力,实行限制排污总量制度,加强水污染防控和工业污染源控制,加大重点污染物减排力度,提高城乡污水处理率。(2)环保部门应按照核定的水功能区限制排污意见和水功能区达标情况,制订排污单位各类污染物减排计划,确保排入水功能区的污染物总量小于限制排污总量。(3)排污企业要更新企业生产设备,淘汰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的老旧生产设备,应安装污水处理系统,严格处理废污水,控制排污总量。(4)健全环境保护法规,加强政府环保监督,积极贯彻“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的原则,把生产建设与生态保护结合起来,保证生态城水环境安全。

2.4健全城乡污水处理系统。为处理工业生产、城镇生活、农业农村等排放的大量污水,生态城水环境治理部门可以采取3P模式新建或改、扩建污水处理厂,缓解政府资金压力,充分发挥社会资本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正在筹划建设的凤泉污水处理厂和东部污水处理厂,设计污水处理能力分别为15万m3/d和10万m3/d;生态城南部的小尚庄污水处理厂,现有污水处理能力为15万m3/d,远期可改、扩建至25万m3/d。这样,生态城内总设计污水处理能力可达50万m3/d。根据预测,2030年,生态城的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和工业废水排放量共为4858万m3,仅从污水处理量上看,《新乡市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所规划的污水处理厂可以满足生态城内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的处理需求。而生态城上游获嘉县同盟污水处理有限公司等八座污水处理厂总的污水处理能力为26.5万m3/d,预测2030年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为12220万m3。显然,生态城上游现有的污水处理系统还不能满足上游流域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的处理需求。为保证生态城上游来水水质达标,不对生态城内水体环境带来污染,需协调生态城上游县市新增污水处理厂,将上游流域的污水处理能力至少提高10万m3/d,使总污水处理能力达到33.5万m3/d。同时,结合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需要进一步完善城乡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减少城乡污染源,避免造成生态城内水生态环境的压力。

2.5控制削减城乡污染源。2.5.1城市径流污染源防控。(1)在城市径流污染源的防控中,引入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将传统模式中的“快排”改变为“渗、滞、蓄、净、用、排”的复合模式。强调优先利用绿化屋顶、植被草坪、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渗透性路面、雨水调蓄池等措施,实现对雨水的积累、蓄渗、缓释和净化作用,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有效减轻城市内涝、降低城市水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2)通过清理河底淤泥对河道进行整治,保障河道行洪能力。(3)在河堤两侧栽种固岸护坡植物,提高岸坡抗水流冲击能力。(4)选择条件较好的区域进行生态湿地建设,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水质。(5)通过低影响开发设施,改善生态城透水面积比例、绿化面积比例、湖泊河流水面率等,实现天然降水的自然渗透和可持续循环。2.5.2农业面源污染源防控。农业面源污染源中的化肥、农药流失和渗漏,农膜的不合理使用,且使用量的个体差异性,排放过程的不确定性、随机性,导致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难度较大。对农业面源污染源防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积极发展循环农业,注重农田生态系统建设。(2)大力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建立安全用药制度,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开展以虫治虫、以菌治菌等生物防治工作。(3)采取诱杀等农业防治措施,持续推进农药、化肥等农用生产资料减量增效,从源头上对使用量进行控制。(4)开发行之有效的农业技术,如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保护性耕作、生态沟渠和生态塘建设、免耕和生态隔离带、秸秆综合利用等。(5)开展综合性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2.5.3畜禽养殖污染源防控。(1)针对区域内畜禽养殖多为散养化、养殖饲料利用率不高、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落后、粪便资源化利用水平低下的情况,可按照“规划、设计、建设、防疫、治污”相结合的原则,大力推行生态养殖模式,尽量采用集约化、规模化的养殖方法。(2)规划建设养殖小区,实行人畜分离,引导养殖户集中在小区养殖,并根据环境承载力,适时调整养殖规模,设立禁养区、限养区和非限养区。(3)对新建、改建养殖设施实施排污许可制度。(4)鼓励对畜禽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残饵、粪便排泄物等集中收集、集中处理和集中利用,做到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2.5.4农村垃圾污染源防控。(1)积极探索农村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方式,通过建设垃圾填埋场、配备垃圾收集箱等措施,加强农村垃圾收集处理工作,实行“统一收集、现场分类、综合利用、无害化处理”,完善卫生长效管理机制。(2)建立“村收集、镇中转、县处置”的垃圾收集处置体系,探索实施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3)组织开展垃圾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理工作,积极推行沼气发电、垃圾焚烧发电工程建设。(4)抓好生活污水的处理工作,做到达标排放。

3生态城水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3.1水生态系统的修复与保护。水生态系统修复与保护应当因地制宜,遵循“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分类施策、提质增效”的原则,进一步明确新建设的凤泉湖、途径的卫河和共产主义渠水系的功能定位,并统筹规划,做好河底淤泥的清理,滨河滨湖生态护坡的建设和人工植被的恢复等项工作,逐步形成贴近自然的河湖水系生态走廊,满足人们亲近自然的审美需求。具体的修复和保护措施包括[5]:(1)水源涵养。做好植被覆盖与保护、水土保持、系统自我保护与修复等工作。(2)河湖生态环境修复。做好水量与水位保证、水文特征与水文节律维持、河湖连通性的保持等工作。(3)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景观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建设。(4)水域功能与景观维护。做好城市与自然景观设计,净水功能维护、景观用水保障等工作。

3.2水源地保护。生态城内饮用水水源地为凤泉水厂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现状水质良好。根据《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该区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受水区,可将南水北调水作为替代水源,凤泉水厂不再开采地下水。同时,可在凤凰山修建拦洪坝,拦蓄汛期洪水,通过岩溶裂隙及断裂破碎带补给区域地下水[6]。水源地一级保护区为距离水厂东、西院墙外10m,输水管线两侧各10m的区域;二级保护区的东侧以团结路为界,其余三侧以水厂院墙为界,外扩100m的区域范围。在一级、二级保护区内,禁止从事畜禽养殖等活动,禁止倾倒或堆放工业垃圾、生活垃圾或其他有毒有害废弃物,禁止污水管道、输油管道通过,禁止建设有严重污染隐患的企业、油库、加油站等。

3.3智慧水务管控系统的建立。为确保生态城内水质达标,要重点对卫河和共产主义渠等河流的上下游进行监测。建设智慧水务管控系统和水污染事故处理会商机制,实现水质监测与水污染事故预警应急处理的统一。通过水务系统信息互联互通,实现对数据自动采集处理,适时掌控生态城水体质量状况,并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进行追踪监测,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还可建立排污权交易机制、生态补偿机制,为生态城建设提供产业引导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

3.4水环境保护综合管理。(1)以河湖系统为依托,以凤泉湖为中心,尊重水资源的自然属性,遵循经济规律,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供应、使用、排水、处理、回用等主要环节进行统一管理,实现水量与水质统一,水源、水厂、供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与回用等全过程相统一,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节约、保护等方面进行统一管理。(2)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形成“管理有法、执法必严、处罚有度、违法必究”的执法体系。(3)创新监察模式、绩效考核体系,确保水环境监督不力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4结语

城乡环境治理范文3

关键词:城市环境;治理模式;实施策略

1目前我国城市环境治理中出现的环境问题

1.1环保意识差

在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很多地方都更关注城市商业区和工厂的规划建设,虽然也加强了对绿化工作的要求,但是并没有出台相关政策治理环境,也没有把环境保护问题看作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不够重视环境保护问题并且对环境保护的宣传不到位,致使居民也缺乏良好的环保意识。

1.2大气污染

随着城市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飞速发展,工厂和私家车数量剧增,致有害气体排放量剧增,大气污染越来越严重。一些小型生产企业并不具备净化有害气体的设备,为了节省生产成本,随意排放大量有害气体,严重污染城市空气。

1.3水污染

我国人口较多,居民产生的生活污水量非常大,大部分被随意排放到河流中。随着城市工业的迅速发展,工业废水排放量越来越多,还有一些工厂不顾环保要求,私自向居民饮用水源中排放废水,危害居民身体健康。河流环境恶化同时严重威胁到了水中生物的生存,造成水中生物大量死亡,生物尸体也会污染河流,致使水体发臭,形成恶性循环。

1.4固体废弃物污染

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居民产生的生活垃圾数量剧增,全国每年排放的工业固体废弃物和有害固体废弃物数量也剧增。而且固体废弃物往往不容易被分解,堆积在土壤上,严重污染了土壤的周围环境,同时还可能对附近的地下水造成污染。另外工厂废弃的重金属,可能含有放射性元素,会加剧对环境的污染。

1.5噪声污染

环境问题不单指有形的污染,还有无形的污染,比如说噪声污染。随着城市的多元化发展,文化娱乐行业迅速崛起,噪音分贝较高,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严重扰民。高强度的噪声污染不仅会扰乱居民作息,甚至会造成相关性的疾病,严重影响人的身体和精神状态。

2城市环境治理模式的分析

2.1政府直控模式

政府直控模式是指政府作为行政管理部门充分发挥行政管理职权,采取多部门联动,利用行政、执法、工程规划等方法,制约企业或个人的生产生活活动,对城市环境进行直接管理。政府直控模式的实质是充分发挥政府的行政职能,从宏观层面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环境保护政策,保证环境制度的实施,使相关部门立足全局进行环境治理。政府直控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从而使城市化建设的未来发展与城市环境治理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城市发展兼顾环境治理,实现建设与环保的统一。政府直控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强制性,能够保障政策的贯彻落实,具有城市发展战略层面的前瞻性。但是,其也存在不容忽视的弊端,如政府行政管理往往都是制定大方向上的政策性策略,而在具体细分的工作方面,存在疏忽,且缺少实践性,同时也会加大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

2.2市场化环境治理模式

与政府直控模式相比,市场化环境治理改变了固有的政府对城市建设进行运营管理的模式,通过利用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城市环境治理注入更多的市场竞争因素与机制,使城市环境治理更加符合城市环境的实际状况,改变了政府直控模式存在的不专业、效率低下等问题。市场化环境治理模式相对于政府直控模式具有明显的优势,即在市场竞争机制及经济调控下,市场化环境治理可以最大限度上优化成本、提高效率。当前,也有许多国家采取政府直控与市场化结合的环境治理模式,即政府选定合作企业采取合同制度来移交城市环境治理工作,企业承担主要责任,政府有验收、建议的权力。从实际成果来看,这种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许多国家大城市的政府机构都采用这种模式。而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城市建设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既存在统一性,又存在特殊性,因此这种模式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2.3自愿性环境治理模式

自愿性环境治理通常包括政府、各类民间组织、企业或个人自愿发起的城市环境治理活动,其目的是改善城市生活环境。当前,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居民开始关注城市环境问题。自愿性环境治理往往高于法律硬性规定的环境治理措施或标准。与政府直控模式及市场化环境治理的不同是,自愿性环境治理模式由于是自发行为,缺少强制性的管理与监督制约,但从实际效果而言,自愿性环境治理模式所取得的成果往往更加突出。自愿性环境治理模式主要分为单边承诺、私下协议、谈判协议和开放性自愿等几种形式。这种城市环境治理模式使环境治理工作主体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代表着企业与个人对城市环境治理的要求与期望。但是,其局限性也较为明显,如不能保证所有企业都参与,在执行过程中会出现标准不一的问题,且在事后也缺少科学的评估,对城市环境的整体治理成效不佳等。

3城市环境治理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3.1增强规划部门和居民的环保意识

在开展城市规划与建设时,规划部门应该强化工作人员的环保意识,充分考虑到环保问题,形成一套科学的环境保护体系,并及时开展环境保护工作。政府部门要把握环保要点,以提升人们生活质量为出发点,制定更为完善的环保措施,并致力于提高居民的环保素养,以优化环境质量。同时,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城市的绿色经济发展需要居民的环保意识,这有利于政府的生态环保工作开展。政府还需要加强环保宣传,可以利用互联网和市民广播等渠道来实现多元化宣传,倡导居民绿色消费,让居民积极主动地参加环保行动,同时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致力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贡献力量。

3.2积极开展空气治理

当地政府和空气质量检测部门应重视空气污染问题,要正视空气污染指数。植树造林是缓解空气压力的有效措施之一,能够很好地净化空中的有害气体,政府部门应提高绿化面积的指标。在进行城市化建设时,要充分考虑到生态环境的现状,给工厂设置严格的有害气体排放量指标。要合理规划城市工业布局,尽量把污染严重的工程安排在郊区或者城市边缘,并且不宜过分集中。环保部门要监督工厂做好大气排放工作,合理规划城市建设中的大气排放。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车数量剧增,汽车尾气排放量已经成为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政府部门在城市建设中需要控制私家车的数量,投入资金对汽车尾气排放装置进行改良,实现清洁尾气的排放,减少空气中的有害气体量,将其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3.3加强对水污染的管理与控制

环保部门要对河水质量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并针对不同程度的河水污染完善水污染管理方案,从而提高水质量。水污染管理部门应尽量找到水污染的源头,并及时进行源头处理,同时对河流附近的居民进行环保教育,加强他们的环保意识,让他们协助政府开展水污染防治工作,同时改进传统的污水处理模式,不断提高污水处理效率。

3.4优化固体废弃物处理方式

对固体废弃物进行分类划分,居民的很多生活垃圾都是可以回收利用的,将垃圾变废为宝,可以提高资源的循环利用率。选择生物降解的方式处理固体废弃物,或者运用堆肥的方式对垃圾进行二次处理。尽量避免填埋垃圾和燃烧垃圾,避免在固体废弃物处理过程中造成气体和土壤的污染。

4进行环境治理模式的实践对策

4.1环境行政措施

城市环境治理是政府行政部门的职能工作之一,行政措施是城市环境治理最根本、最直接的措施。因此,要依托政府的行政管理行为,确定城市环境治理的执行标准,保障城市环境治理的执行力度。当前,许多发达国家在环境行政措施方面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治理办法。环境行政管理包括行政许可和环境影响审查2种做法。环境行政治理的优势在于有国家行政部门的保障,有利于治理措施与手段得到有效落实。但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城市环境建立起评价机制和治理决策机构,做到权责统一。

4.2环境经济措施

环境经济措施是当前城市环境治理的最主要手段。城市环境治理往往会涉及政府的财政支出,增加政府的经济负担,同时,通过经济措施也能够从环境污染的源头对污染进行控制,提高城市居民的环境意识等等。环境经济措施的方法有很多,例如最基本的环境税收以及排污治理费用,补贴、押金返还等。

5结语

不同的环境治理发展模式各有优劣,因此,必须要根据城市发展的实际状况与实际需求,结合具体的城市环境问题,采取适当的城市环境治理策略。同时,还要充分结合、利用不同的城市环境治理措施来实现城市环境的综合治理,以促进城市环境的良好发展,为城市居民提供更高水平的城市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城乡环境治理范文4

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市发展,与此同时,城市大气环境污染问题也随之加剧。通过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后发现,引起城市大气环境污染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业生产

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主导性地位,我国在最近几年里大力发展工业产业,由此虽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在工业生产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燃料,部分工业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选用高硫煤作为燃料,从而对大气环境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污染,使空气中二氧化硫的浓度超标,已经严重威胁到人体健康。

(二)汽车尾气

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及其总体价格的下调,汽车从原本的奢侈品渐渐成为人们日常出行的代步工具。相关调查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17年12月末,我国的汽车保有量已经达到3.1亿辆,汽车尾气随之成为大气环境的主要污染源。汽车在行驶时,排放的尾气中含有大量的NOx、HC、CO和颗粒物,尤其是柴油发动机的重型车辆排放的尾气对大气环境的污染异常严重。有实验结果表明,一辆柴油火车所排放的尾气中的颗粒物含量约为100辆汽油车尾气排放量的总和。

(三)市政建设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市政工程项目随之增多。市政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因设计、规划等工作不到位,从而间接导致城市大气环境污染。以市政道路工程为例,因设计不合理,所以人行横道比路面高,有些工程甚至垂直于路面,进而呈现出凹凸的状态,使得路中间积聚的灰尘很难被风吹散。灰尘的长期堆积容易引起扬尘现象,对城市大气环境质量造成影响。

二、城市大气环境污染的治理措施

针对当前我国城市大气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必须通过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加以治理,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给城市居民一个健康、舒适的生活空间。在对城市大气环境污染进行治理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一)加大污染源控制力度

想要从根本上治理城市大气环境污染问题,就必须不断加大对污染源的控制力度。由上文分析可知,引起城市大气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包括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及市政工程建设。因此,在对污染源进行控制时,应当从以上几个方面着手。1.工业污染的控制。为有效减轻工业生产对城市大气环境的污染,有关部门应对工业企业的布局进行优化调整,责令一些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进行整改,保证污染物的排放量符合国家现行规范标准的要求。同时,建议政府加快出台工业企业迁出市区的政策,特别是距离居民区较近的工业企业,这样可使大气污染问题得到有效控制。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推行洁净煤燃烧技术,减少工业污染。清洁生产是解决工业污染较为有效的途径之一,也是确保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建议有关部门加快出台清洁生产方面的政策法规,从而使现有的能源和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改善城市大气环境。2.控制汽车尾气排放。汽车尾气排放对城市大气环境的污染问题,可通过对车辆进行重组和改装来进行解决,具体做法是加装汽车废气处理装置,这样做除了能够使废气的排放量显著减少之外,还能使汽油的燃烧质量获得大幅提升,既可以达到环保的要求,又能降低油耗,可谓是一举两得。建议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出台关于汽车加装尾气处理装置的强制性政策法规,对于未装设此类装置的汽车除不予年检之外,还应禁止其上道行驶,一经查出,应对车主进行罚款。3.规范市政工程。虽然市政工程项目建设对城市大气环境造成的污染相对比较轻微,但也不能任其发展,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对工程项目的建设施工进行规范,通过制定一些强制性的规范,减少市政施工过程中大气污染物的排放,从而达到有效治理的目的。

(二)加强大气质量监测

在对大气质量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应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对所需检测的指标进行合理确定。为使城市大气环境污染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必须不断加强大气质量监测。1.测定氮氧化物。对氮氧化物进行检测时,较为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化学法,另一种是仪器法。可结合具体的检测要求,对这两种方法进行选取。2.测定二氧化硫。煤炭及石油等燃料在燃烧的过程中会产生二氧化硫,这是大气污染的关键性指标,其特点是分布广、影响大。在对大气中的二氧化硫进行检测时,可以采用甲醛法或四氯汞钾法。环境质量检测中,甲醛法的应用较广,其最低检出限为0.2μg/10mL。3.测定颗粒物。在所有的大气污染物中,颗粒物的成分较为复杂,危害性也相对较大。颗粒物本身可能是有毒物质,也可能是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的载体,所以对大气中的颗粒物进行监测显得尤为重要。相关实验表明,当大气中的颗粒物与蒸汽态物质相结合,会生成较之单个组分毒性更强的物质。因此,必须对大气中的颗粒物进行有效控制。对大气中的颗粒物进行检测时,应当重点对如下内容进行检测:TSP、PM10、PM2.5、降尘量和化学组分等,可以采用重量法对颗粒物的浓度进行测定。

三、结语

城乡环境治理范文5

关键词:城乡融合;人居环境;污染治理;目标;措施

农村人居环境是农村公共事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伴随“美丽乡村”、“乡村振兴”等政策的提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备受政府的重视。城乡融合进程中,城乡人居环境发生了改变,一方面,城乡融合加速了农村地区的发展,推动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另一方面,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或蔓延的问题依然存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任务艰巨。从重要性上来讲,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关系着广大农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反过来也会影响城乡融合的进程,因此,应进一步明确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目标和治理措施。

一、农村人居环境的现状及治理困境

近年来,我国为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采取了许多积极的措施,在环境建设方面也在极力推进生态保护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如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农村环境的连片整治、农村清洁工程等,在政府的推动下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另一方面,受传统农耕模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等的影响,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形势依然严峻。具体表现如下:

(一)农村工业污染问题严峻

城乡融合的同时,为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城乡的共同繁荣,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转变,一些城市工业向农村转移,农村工业总量逐渐增加,这也加大了农村环境的压力。且在农村工业发展过程中多数地区没有做好污染预防和处理工作,反而在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主要表现为:工厂地理位置分布不合理,造成农田和水利的污染,不仅容易产生纠纷,也危及了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农村工业规模在扩大,但生产技术和污染处理技术更新缓慢,污染总量在不断增加;我国农村地区幅员辽阔,农村工业空间布局较为分散,环境污染的治理难度大;现有的农村工业污染监管不足,且缺乏相关的制度规范和法律保障[1]。基于上述问题和情形,农村工业污染问题亟待解决。

(二)农业污染问题难易解决

农业是我国的重要产业之一,长久以来,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农药、化肥等,且小农经营模式导致很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难以使用,大量的化学品造成了土壤和水体污染。城乡融合进程中,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能够专注于农业耕种的人数变少。由于家中缺少劳动力,反而人们在农业生产时更加依赖于农药、化肥。在传统的农业生产时,农民秋收时会将秸秆等进行二次利用,作为能源使用,但农村生活环境的改变以及人们生活方式转变之后,农民对秸秆转化成能源的需求减少,因而近年出现了大量的秸秆焚烧现象,导致空气质量下降。在养殖方面,目前许多家禽的粪便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利用,多采用直接排放的方式,这也给农村居民的人居环境造成了污染,且由于农村中饲养家禽数量的增多,畜禽粪便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不可忽视。

(三)农民生活污染趋势加剧

生活污染主要是指生活垃圾污染,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同时,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商品,人们对于物质的追求更为强烈,这一点不仅表现在城市居民身上,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也在不断增加。传统的农民生活垃圾处理方式比较简单,且没有垃圾分类处理的专业设施,每年产生的大量生活垃圾难易处理,这也是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一个难题。究其原因,一是农民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意识不强,经常随意丢弃垃圾,加大了垃圾的处理难度;二是许多农村地区缺少公共卫生基础设施,没有生活垃圾管理主体。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不足,大量的生活垃圾长期得不到有效的处理,部分农村地区形成了脏乱差的人居环境。

(四)城市污染向农村蔓延

城乡融合发展既给农村带来了诸多利好,同时城市为提升环境质量,城市的污染也在向农村转移,如一些高污染企业迁至郊区或农村。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或蔓延,产生了大量的工业废水、废气、生活垃圾等,进一步加剧了原本脆弱的农村生态环境。农业生产离不开土壤,土壤一旦受到污染,也会被农作物吸收,加大了农产品污染的隐患。在垃圾处理过程中,部分城市垃圾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且农村地区缺乏集中的垃圾处理厂,或是没有将这些城市垃圾运回城市,使得农村堆放的垃圾总量增多。农村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也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此外,如果农村环境污染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就会陷入恶性循环,生物多样性遭到,气候也会受到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治理源于当前环境危机,原有治理方式迫切需要改变。为了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应协调好各利益主体的关系,明确各主体的责任,同时弥补资金不足、技术不足、保障不足等问题。

二、城乡融合视野下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目标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加强农村人居环境的治理,不仅是为农村居民的身心健康负责,同时也是为农村社会乃至整个社会的持续发展负责。城乡融合不仅是经济的融合发展,更体现在社会、生活、文化、环境等多层面的有机互动与融合,且在城乡融合进程中要避免城市污染向城市蔓延,农村环境治理更要汲取城市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一)以科学发展和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

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城乡融合等发展战略,以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为前提,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是人们生产和生活所处的空间环境,鉴于农村原有生产方式、资源和能源使用方式、工业污染、生活垃圾污染等问题,环境治理要切实解决这些问题。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与保护具有复杂性,因此要综合考虑和整体设计,基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大背景,统筹农村居民的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治理措施,制定完善的人居环境改造方案,进而实现科学发展、统筹发展和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二)以改善环境和农民生计的可持续为共同目标

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不是要放弃发展经济来保护环境,实际上,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最终依然要依靠经济发展和技术力量。农村人居环境包括人们的居住环境,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我们也看到农村的环境和基础设施等得到了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在不断提升,这些都归功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新时期,我们在发展农村经济,提升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从长远角度考虑,我们要树立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目标,平衡好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以增加农村的收入,同时要高度重视工业污染问题,不能以牺牲环境来发展经济,而是在充分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经济,如绿色农业、绿色旅游业、新能源产业等[2]。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大农村环境改善的投入力度,发挥城市对周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道路、公共卫生间、垃圾处理厂、绿化带等。此外,通过拓展农村公共服务,还可以为低收入人群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有助于改善环境。

(三)以统筹发展和融合发展为主要目标

城乡融合发展给农村发展带来了很多新的机遇,农村人居环境的治理也应抓住机遇,实现城市与乡村的共同发展。从城市发展角度来看,城市面临交通拥堵、公共资源紧缺的问题,而一些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如何发挥二者的优势互补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从农村发展的角度来看,城乡融合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农村发展面临劳动力不足、人才不足、技术不足的问题。鉴于此,农村人居环境的治理要以统筹发展为目标,协调好城市与农村的关系,发挥城市和农村现有的优势,只有优势互补、融合发展才能从整体上实现健康持续发展的目标。综上,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任务艰巨,且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人居环境的改善能够为乡村发展奠定物质、文化、制度等方面的基础,同时,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也需要人居环境的改善。

三、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具体措施

针对当前我国农村人居环境还不够完善,环境污染问题依然严峻的现状,在持续发展、统筹发展、环境与生计双赢目标的指引下,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要着重考虑如下方面。

(一)治理主体的多元化

从城乡融合视野出发,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不是单一主体的责任,也不仅仅是农村发展的问题,应从整个社会发展的角度来寻求解决之策。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问题十分复杂,以往单一依靠政府的治理方式很难实现治理目标,因此,要将政府和农民共同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平等主体,同时吸纳企业、社会等参与进来,形成最终的治理合力。首先,以合作治理理论为指导,发挥政府、村民、村委会、社会组织的协同治理作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前提是对现有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因此,就需要不同主体的积极参与和配合。依照我国《环境保护法》的相关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偏差,尤其是农民在环境治理中的积极性并不高。因此,应从制度和法律层面强调农民在环境治理中的主体责任,详细规定广大农民在人居环境治理中的权利和义务[3]。社会组织包括环保协会等,目前环保协会要发挥自我监督和自我落实的管理作用,就应积极组织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等工作,对农村的道路、公测、垃圾中转站进行清洁,同时也可组织对村民环保意识和能力提升的宣传教育活动,或是针对政府在农村环境设施建设和治理服务质量进行评价。政府层面则应发挥好引导作用,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和设计,借助政策、法律、制度、宣传、教育等手段,激发不同主体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积极性,协调好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其次,发挥产业技术的支撑作用,注重市场主体的培育。除了上述主体以外,市场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在城乡融合过程中,应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市场化、专业化和产业化导向,重点培育农村环境治理的龙头企业。在具体做法上,一是要提高行业准入门槛,避免环保企业的恶性竞争,做好环境治理企业的信息公开工作,并将失信的环保企业拉入黑名单[4];二是完善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环保设施技术标准,重点推进生活垃圾、生产技术、秸秆发电等综合利用技术的发展和成果的转化,为相关技术企业提供优惠政策,或是重点培养产业孵化机构等,在政策、资金、技术等层面加以倾斜。

(二)治理模式的多样化

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问题比较复杂,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为此,应结合不同的污染类型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理。首先,实施垃圾的分类治理。农村的生活垃圾既有来源于城市的,如塑料、电池、金属制品等,也有农村自己产生的,如食品、粪便、建筑垃圾等。城市垃圾的处理方式是要运回城市进行专门的处理,避免造成垃圾的二次污染;农村自己产生的垃圾则可以运用传统的方式,将能够转化成能源的部分进行回收利用,既有利于减轻垃圾处理的成本,同时也是减轻了垃圾的处理难度。通过减量处理的方式将垃圾循环利用,也可以将一些城市产生的厨余垃圾和有机物还田或做畜禽饲料。其次,污水治理的防治结合。从预防上来讲,应加大污水排放的成本,具体针对河道管理、湖田建设、垃圾污水等实施付费管理模式,加强对污水排放的监测,进行环境服务付费管理。从治理上来讲,要增加对污水治理的投入,地方政府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统一的规划,做好污水的控制工作,对于产生的污水及时处理;针对农村粪尿产生的污水,可鼓励村民使用分户净化槽处理器、三格式化粪池等[5],加大推进厕所革命的力度,以政策推进的形式提升人们对厕所革命的重视。此外,还应完善厕所的配套功能,新建的公共厕所选址要恰当,同时也可以利用现有农村的格局进行美化设计。简言之,污水的治理比较复杂,同时也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可以将更多的城市处理污水的智慧运用到农村当中。

(三)治理手段的丰富化

为实现农村人居环境的治理目标,应不断创新农村环境治理手段,具体可借助互联网技术来降低人居环境治理的成本。农村人居环境的治理情况需要进行持续性的管理,打造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数字化运营和维护平台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首先,开发“互联网+资源回收”管理模式,将资源回收和农村的物流发展结合。近年来,城乡融合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地区的物流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将资源回收和物流业捆绑,有助于降低垃圾处理的成本,同时也建立了城乡的双向供应链。尤其是针对一些城市垃圾,要运回城市,就可以通过第三方配送的形式来处理,既提高了垃圾处理的效率,也降低了资源回收的成本,具有双赢的效应。其次,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需要鼓励城乡统筹推进,如城乡一体、厂网一体,供排水一体等,密切城乡的关系,在垃圾处理问题上统筹进行,实现垃圾处理的规模化经营,具体可以采用“PPP+第三方”治理模式,也可以发挥农村养殖业的优势,与养殖业企业合作,实现垃圾的回收利用和集中处置。再次,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需要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借助现代媒体等手段,人们也可以实现对农村环境的监督,只有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整体提升了,才会从源头上减少环境污染行为,才会有更多的人投入到环境治理工作之中,通过网络进行监督也是一种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一个手段。综上所述,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应以城乡统筹治理为原则,以农民生计和改善环境为共同目标,从整体上制定治理规划,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机制。充分调动村民、企业、社会组织在环境治理中的主体性作用,发挥市场机制对环境治理的调节作用,以及增强城乡垃圾处理的规模化效应。

参考文献

[1]张为民.整治农村人居环境重在统筹推进[J].人民论坛,2018(15):66-67.

[2]贾丽,高泽崇,郑鹏飞等.基于综合质量的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分区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8(5):46-48.

[3]徐欧露.农村人居环境改善需持久护航[J].瞭望,2018(7):5-5.

[4]王晓宇,原新,成前.中国农村人居环境问题、收入与农民健康[J].生态经济,2018(6):85-89.

城乡环境治理范文6

一、提高站位,认识充分

必须加快成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进程,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经济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培育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各种要素,切实增强城市生态治理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理清思路,落实举措

必须理清思路,将推进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作为实现成都城市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要以实现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协同并进为着力点,构建高质量现代化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从源头上解决城市发展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三、正视现状,找准差距

近年来,成都通过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城市规划建设中始终突出公园城市特点,将生态价值考虑到城市治理之中,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明显成效,群众对于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成效的获得感、安全感与幸福感持续增强。但仍需要创新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体制机制,提升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效率、能力与水平。

四、合理布局空间结构

成都实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要认真落实党的四中全会精神,合理布局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空间结构。一是按照2018年来川视察的重要指示,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空间结构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始终“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二是科学、合理布局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空间结构。结合成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实际,根据客观发展规律布局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空间结构,走共建共享、持续发展的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之路。三是努力构建城乡融合的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空间结构。通过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城市与乡村能够在空间上得到有机融合,在功能上能够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四是城乡融合的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空间结构,应坚持城市与乡村自然风貌的有机融合。五是按照绿色、低碳、环保的理念,完善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空间结构,建立山水生态、天府绿道、乡村田园等为一体的公园城市建设场景。

五、以人为本,补城市基础设施短板

城市基础设施是顺利进行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活动的重要保障。一是城市生态、环保、市政等各类基础设施的布局与功能应将人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充分考虑进去,体现出对市民的关怀与提升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水平,解决好与市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态治理、人居环境等问题。二是结合当今信息化、网络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与发展趋势,加大城市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为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撑与网络服务。三是加大城市公交、地铁的建设力度,完善慢行系统,提高对外交通网络化水平,实现区间道路的对接,为市民绿色出行创造安全、舒适、低碳的生态交通。四是配套城市治理设施,为市民就医、上学、购物提供便捷、高效环境,促进城市的和谐治理。五是着力发展生态建筑、绿色建筑、节能建筑,促进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可持续发展,形成新型的绿色建筑体系,推动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正常发展与演化。

六、生态优先,完善园林绿化系统

绿色发展是实现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永续发展的客观要求需要。一是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实践中,要结合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的需要,将城景结合、田园一体、山水并在作为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目标,牢固确立城乡绿化统筹、生态与景观相逼、森林与园林交织的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思路。二是积极推进增绿惠民的天府绿道建设,完善覆盖城乡绿化网络,多渠道提高城乡总体绿化水平和数量,实现城乡绿地均衡发展。三是以显著改善人居环境为突破口,完善城市园林绿化系统,将农田、森林、公园、湿地等绿色开放空间有机融合在一起,形成满足市民需求的城市公园、城市绿地、休闲地带。四是结合当地自然、人文、社会等实际情况,将川西林盘建设为具有现代人居环境功能与川西农居风貌特色相结合的新型农村聚居点。五是较好地保护城乡既有的自然景观、生态景观,建设一系列绿色、生态家园,使绿色、生态家园与周边林网、农田、森林和谐融合,为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提供良好的生态保障。

七、转变发展方式,形成生态产业体系

要围绕生态环境治理倡导发展生态经济,推进生态保护升级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施经济发展方式的生态转型,逐步实现产业由依赖能源、资源向创新、驱动发展,确保产业走节约、集约、循环、绿色、生态的内涵式生态发展道路。

八、创新环保科技,推进生态环境治理

环保科技是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取得良好成效的关键。首先,要坚持通过科技创新提高环保技术,破解生态环境治理技术问题,解决生态环境治理设备、材料的缺乏困境,实现科学治污、精准治污目标。第二,结合国内外生态环境保护最新科技成果与发展趋势,以科技治霾、科技治水、科技治堵为重点,构建清洁生产技术、绿色产品设计技术、污染治理技术等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第三,结合党的四中全会相关部署,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优化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结构以及工业产业布局,构筑生态型现代工业园区,实现生态环境治理中资源与能源的使用最优化、污染排放最小化目标。第四,继续实施以“蓝天、碧水、绿色、清净”为目标的生态环境治理工程,重点发展安全、优质、高效、集约的科技型工农业产品,提高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科技含量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达到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与产业发展的和谐统一、相融共存。

九、完善机制,健全制度保障

要从制度上解决城市生态环境治理能否取得预期效果、成效问题。一是完善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制度体系。结合成都生态环境治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大力推进绿道体系、生态保护、森林公园建设等方面的立法与制度建设。二是推进生态环境治理法治体系,加快公园城市建设、大气污染防治等方面的立法进程,起草《成都市城市生态环境治理规划》等涉及生态环境治理方面的文件。三是加强领导和组织协调,对重大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事项进行科学研究、集中决策,形成分级管理、良性互动的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机制。四是强化各级、各部门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的工作责任制。完善生态环境治理督察制度,定期与不定期开展生态环境治理检查。五是建立健全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绩效评价体系,完善生态环境治理责任制度,创新生态环境治理价值核算体系。通过生态优先发展、强化生态环境治理的制度建设,强化生态环境治理行政能力。

十、齐抓共管,形成治理合力

城乡环境治理范文7

关键词:生态治理;乡村振兴;生态文明;攻坚期

德内拉·梅多斯、乔根·兰德斯、丹尼斯·梅多斯在《增长的极限》一文中指出了环境治理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地球是有限的,人们的生产活动越是接近地球所能支撑的能力限度,越会因为无法兼顾多种要素而使得环境问题变得更突出和难以解决”;“假若工业化程度、环境污染、资源消耗按当前的趋势继续持续下去,地球将会在今后的一百年中到达极限,可能结果将是人口和生产力有突然和无法遏制的衰退。”[1]我国作为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国,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是生态文明攻坚的关键一环,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情况的优劣,直接决定了生态文明攻坚期生态建设的成败。做好乡村生态治理,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同样也是党的四中全会精神的深入落实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点。生态文明攻坚期是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的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论断:“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的生态环境质量不断好转,呈现出稳中向好的趋势,但已经取得的成效并不是很稳固,生态文明建设依然处在背负压力前行的关键时期。我国已经进入了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需要供给更多优质生态产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能力、有条件去解决关于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2]它意味着在这一生态文明建设承前启后的攻坚克难的新时期,我国不仅需要直面目前尚未解决的生态环境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担负起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长远任务和平衡充分的持续需求。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治理的总体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生态环境治理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从改革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的这一期间是生态环境治理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关于生态环境治理虽没有具体的理论指导和制度建构,但已经初步明确了环境保护与现代化建设的协调发展模式,将环境保护提升到基本国策的战略高度并形成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思想,且陆续出台了相关的环境治理的政策法规。这一阶段是我国对生态环境治理的一个起步和探索建设的时期,为生态环境治理打开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从20世纪90年代至党的十八大以前是生态环境治理的第二阶段,也是理论和实践快速飞跃发展的时期。这一阶段,明确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并以科学发展观引导和落实各项生态工作,这些理念的产生和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生态文明事业的进一步发展。[3]从党的十八大开始,我国步入了生态环境治理的新时期,即第三个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得到了充分的贯彻,生态文明思想成了生态治理的科学指南,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化进程不断加快。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在乡村生态治理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在乡村污染物处理方面,2017年12月的《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中显示,2016年末,91.3%的乡镇集中或部分集中供水,90.8%的乡镇生活垃圾集中或部分集中处理。73.9%的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17.4%的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53.5%的村完成或部分完成改厕。[4]该数据反映了我国农村的生活垃圾处理水平总体有了显著地提高,有助于乡村环境的优化。在生活能源的使用方面,能源结构多样,清洁能源的使用占比也较高,其中主要使用电的13503万户,占58.6%;主要使用煤气、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的11347万户,占49.3%;主要使用柴草的10177万户,占44.2%;主要使用煤的5506万户,占23.9%;主要使用沼气的156万户,占0.7%;使用其他能源的126万户,占0.5%;主要使用太阳能的56万户,占0.2%。[5]该数据表明,乡村的能源使用结构丰富化、合理化、环保化的程度已经较高,能源使用的合理化对乡村空气质量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助益作用。在乡村可持续发展建设方面,2019年4月的《国务院关于乡村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中提到,农村绿色化程度显著提高,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0%,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4%,农用地膜回收率达到60%,耕地轮作休耕试点超过3000万亩。从该数据可以看出,乡村生态资源使用的可持续程度已经较高,资源的循环利用延长了乡村资源的使用寿命。

二、目前我国乡村生态治理面临的主要困境

在生态文明攻坚阶段,我国乡村治理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暴露出生态治理的短板,说明生态治理问题尚未得到全面而有效的遏制,从而大大弱化环境治理的整体效能。

(一)乡村生态意识整体性认知不足。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生态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先天禀赋良好,但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搞活和乡村经济的发展,在资本逻辑驱动下,几乎都走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长期处于优越的生态环境和贫困的经济状况中的农民,面临着经济发展机遇召唤,并未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选择了尽可能地压缩成本来获得眼前更多的经济利益,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甚至是牺牲代际公平来换取尽可能多的经济利益。长期坚持的粗放式生产方式并不足以很好地适应现代化经济的发展模式,这样的冲突导致了乡村发展中一时无法对大规模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进行兼顾,进而在进行生产活动的过程中,盲从地牺牲了生态环境,造成了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农业除了农业生产活动之外,这种粗放型的生产思维还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引进外来投资兴办企业等方面,造成天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生态环境承载力过度等现象。

(二)乡村生态环境治理的有效制度缺失。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起步较晚,改革开放以来缺乏一以贯之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体系,进一步导致完备的生态环境治理的制度体系的缺失。一方面,乡村的生态环境治理尚局限于现实的检视,更多地依赖以行政手段开展,缺乏普适性的规范制度指导,实效性不佳。另一方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土地制度,虽然极大地焕发了农村的生产活力,但随着时代变迁也暴露出相应弊端:其一,承包制缺少对土地使用权继承以及转让的规范性政策,使农民缺乏长远的规划,对土地只是考虑在短期持有的期限内尽可能地攫取更多的经济利益,这样错误观念下的土地经营是背离了绿色发展观念的。[5]其二,农村土地等生态资源的产权关系很大程度上带有一定的“公共属性”,在生产经营中,对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之间的差额收取费用,在某种程度上也推动了农民为追逐更多的利润而采取掠夺式生产方式。[7]

(三)乡村人口比重失衡制约生态治理效果。在农村,农民掌握着生产资料和生产技术,是从事生产生活活动的主体,农民个人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情况和农村环境的优劣,农民的知识水平和生产技能情况直接决定着其生产效率的快慢和农村环境的好坏。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模式要求以科学技术为支撑来推动农业高效环保发展,这就要求农民要具备科学生产的意识和相关的知识技能。目前我国农村面临的实际问题是人口老龄化严重,受教育程度偏高的青壮年群体大多迁居城区或外出务工,村内生活的多是受教育程度偏低的中老年群体,造成了人口素质和年龄的比重均处于失衡状态。对于乡村生态环境治理政策的宣传、落实都存在认同缺乏、意识薄弱,理解偏差等,严重影响了乡村生态治理效果和治理进程的推进。

(四)城乡二元结构对环境治理的阻滞。我国以往重工轻农政策形成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因此也就产生了城乡相对独立的环境治理供给体系。城市实行的是以政府为主导的环境治理供给制度,治理产品供给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优于乡村。乡村大部分实行的都是农民“自给自足”的生态环境治理产品供给制度。农民生产、生活所需的环境治理产品大多都是由农民以上缴税费的方式自己承担,产品数量短缺、质量不高是其基本特点。[8]城乡二元结构造成了农村和城市基础设施、经济状况、生态环境基础的差异,城市的环境污染治理的难度要远远低于农村,这也使政府的许多官员为了追求“高业绩”、“高见效”而将生态环境治理的中心放在了城镇,而非乡村。

(五)公共资金投入不足。生态环境治理,归根结底属于公共事业管理的范畴,任何一项事业的进行都不是零成本的,资金是搞好生态环境治理的物质性基础,如果单纯依靠村民自觉和市场资金的引入,根本不可能做好生态环境治理,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目前乡村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上级投入资金的力度不够,缺少相应的生态环境政策补贴,以至于一些对环境伤害较大的公共设施不能及时进行更新换代。以我国东北农村秸秆离田,禁止焚烧为例,资金补助额度不足就成了限制秸秆离田这项措施彻底落实的瓶颈。

三、乡村生态治理问题的有效应对

(一)认清根源问题,转变发展方式。没有科学的生产方式,任何生态治理措施都只是“治标不治本”。乡镇基层政府应在充分衡量和评估自身整体状况基础上,引导地方经济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在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深入挖潜并评估各项生态资源的价值,做出合理规划,尽可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发挥出资源的最大效能,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在生产活动的进行上,积极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革新老旧的生产技术,焕发生产活力,并在生产过程中引入现代化的生产技术,技术含量的提高必然会减少资源的投入和浪费。在管理方式上,应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合理的部署和规划作为生态管理的前提,科学的引导生产方式的转变。除此之外,还要摒弃传统的理性经济至上的发展观念,塑造可持续的发展观念,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就基层政府而言,应尽快转变传统发展理念,树立绿色发展意识,以大局为重,摒弃传统的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GDP至上”观念。要认识到农村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也包括生态环境良好等综合要素。除此之外,政府在政绩考核中应将生态指标纳入考量范围,与经济指标进行综合的考量,引导各地方政府逐步树立科学的生态发展观念。[9]

(二)加强教育培训,提升村民素质。破除乡村环境治理的难题,需要多行为主体的共同配合和参与,实现协同效力。村民作为生态环境使用和建设的主体之一,对生态环境治理的成败起着关键的决定性作用。乡村在生态环境治理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往往都是来自村民。对此,乡镇政府和村级自治组织应采取积极措施将村民与政府团结在一起,汇聚成生态文明建设中积极的合力。引入激励机制,对于参与技能培训和宣传教育讲座的村民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或政策支持,以此来激发村民的积极性,促进村民对生态环境治理参与度的提高。同时,加强生态宣传,增强村民加强环保的生态意识。

(三)推进制度创新,建构生态治理制度体系。乡村生态环境问题无法彻底解决的重要原因是缺乏生态环境治理的制度体系。基于制度的权威性、规范性功能,建立一个科学的生态环境治理的制度体系,让生态环境治理在制度的轨道上运行,不仅能够促进生态环境治理科学化,还能够保证生态环境治理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能贯穿生态环境治理全过程的制度体系,保证每一个治理环节都是有章可循,除此之外,还需建立一个生态环境治理政务公开和村民民主监督的制度体系,以保障生态环境治理在清正廉洁的轨道上运行。除此之外,还要积极开展制度创新,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针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存在着产权不明晰、生产方式粗放等不足,应该积极探讨农村土地制度科学合理的改革,让其更好地与我国的生态文明发展观念相适应。

(四)破除二元困境,推动城乡生态治理一体化进程。做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就必须要在分析“城乡二元制结构”的基础上,改变这种不合理、不均衡的城乡环境治理差异。在生态环境治理产品的供给方面,应向上级政府反映这种生态产品供给不均衡的情况,促进政府调整公共支出政策,均衡城乡生态环境治理产品的供给与分配,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产品供给体系城乡一体化。在生态环境治理的政策方面,应当在保证自身对生态环境治理政策充分执行的情况下,多与上级政府保持沟通,及时汇报环境问题和治理情况,促进上级政府对本区域环境问题的重视。要充分实现城乡一体化改革对生态环境治理的内在助益,需要精准把握农村地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把治理的观念和方法,更加系统准确地融入城乡一体化改革的各领域中去。[10]

城乡环境治理范文8

一、指导思想

以“十八大”和十八届三、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实践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根本出发点,持续落实《关于进一步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意见》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条例》,严格按照“四化”标准,强力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推动全乡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二、总体目标

通过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使得城乡环境达到“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的标准,形成城乡面貌整洁,人居环境改善,城乡管理有序,城乡品位提升,发展环境优化,居民素质提高,干群结合共同治理的良好局面。

三、组织领导

坚持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亲自抓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

四、工作内容

(一)加强宣传。宣传工作由乡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办牵头负责,利用宣传车、宣传栏、发放宣传单和村民大会等方式在全乡广泛宣传。各村由乡联村领导、驻村干部和村组干部组成宣传小组,逐组、逐户进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宣传,特别是要加强环境保持较差点位住户环境治理宣传。

(二)加强各村及居民院落环境综合治理。各村(社区)按照属地化原则,由村(社区)党支部书记负责,加强管理和监督,合理配备保洁人员,保证道路、院落、河道等重点区域的日常清扫保洁和各户的垃圾分类收集,做到辖区环境治理不留死角;组织居民开展院落卫生大扫除,积极开展“四清”活动,杜绝垃圾乱扔、污水乱排、淤泥乱污、杂物乱堆等现象。

(三)加强街道环境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强“七乱”治理,一是加强清扫保洁工作,做到街面垃圾随时清扫;二是加强广告管理,杜绝散发小广告现象和各种小广告的乱贴乱喷;三是加强交通管理,机动车做到“停车进场、停放归点、朝向一致、间隙适当、规范有序”,非机动车做到“停车归点、停放整齐、朝向一致、规范美观”;四是在居民住户中广泛开展“门前五包”活动,让广大群众参与环境治理。

(四)加强辖区垃圾清运工作。督促保洁人员对街道、社区、各单位和农村生活垃圾做到日产日清。

(五)加强工地乱象和扬尘治理。一是对本乡建设工地进行梳理,及时整改不规范施工行为;二是规范施工范围;三是加强对道路不规范运渣车辆的治理。

(六)加强集中居住区环境治理。加强对街道社区内垃圾乱扔、污水乱倒、杂物乱堆、广告乱贴、乱搭建、乱牵挂、乱晾晒等赃、乱、差现象进行治理。

(七)加强水环境治理。对乡内各河道、沟渠、水库、塘堰等进行治理,做到各河道、沟渠、水库、塘堰内无垃圾、无白色漂浮物。

(八)公路沿线环境治理。加强道路沿线广告牌及道路指示牌管理,做到内容及时更新,无陈旧、破损等现象;杜绝道路沿线乱堆乱放、乱牵乱挂现象。

五、完善机制

(1)各村要建立健全考核评比制度。加强对环境卫生工作的监督管理和检查评比,且确保考核评比制度的长效实施。各村以村干部、组长、联村干部为基础,成立环境卫生评定小组,每季度对组、户进行评比,对清洁组(户)、不清洁组(户)在村公示。通过卫生户、示范组、先进个人等方面的评比,引导和激励群众以实践行动爱护环境卫生、参与卫生治理,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

(2)各村要建立健全奖惩制度。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对全村党员、村干部、群众中的先进个人或集体进行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对恶意破坏环境卫生的行为和个人进行处理,按相关政策实行经济处罚。

(3)完善《村规民约》。各村要在《村规民约》中明确农户“门前三包”责任制、乡村环境卫生奖惩制、卫生管理费征收制,以制度管事管人。

六、经费投入

(1)整合项目资金,按县乡相关配套资金,与全年环境卫生综合评比挂钩,以每月检查评比通报为依据,统一在年终进行绩效考核。

(2)各村(社区)可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到辖区内经营门店、各农户筹措部分环境卫生管理费,卫生管理费要确定专人管理、定期公示,实行专款专用。

(3)此上各项资金不得挪作他用,必须确保专款专用,专人负责,乡纪委会同相关部门不定期对其进行检查。

七、考核评比

(1)村(社区)检查评比分常规检查、特定检查和随机检查:每月27、28号为常规检查时间;元旦、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重大节日与重大接待活动前进行特定检查;领导小组不定期、不定点进行随机检查,每次检查情况纳入年终考核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