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在博物馆的运用优势

数字技术在博物馆的运用优势

沉浸式体验,领略运河历史

大运河博物馆中,一号馆以历史叙事的方式全景展示了大运河的面貌与价值,使用了裸眼5D技术,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让观众代入感极强,犹如身临其境,可以更好地了解其中的历史故事。二号馆——运河上的舟楫,采用数字展示技术为观众提供多种体验,让观众在不断变幻的空间中了解大运河船舶的演变与历史,领略历史变迁中大自然独特的魅力;观众也可以登上船只徜徉在不同的故事情境中,多角度展示大运河文化的生动性,这是运河古城千年的文化内涵与现代数字化技术的完美统一。三号馆主要展现了大运河街肆印象,采用数字技术再现了运河沿岸商贸繁荣的景象,实现了过去与未来的奇幻联动,观众仿佛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旅行。四号馆“世界知名运河与运河城市”展览以运河为纽带,从“世界遗产”“水利智慧”“城市风情”三个方面探索世界运河的渊源,诠释运河城市特色,让观众更好地了解运河历史,领略运河魅力。五号馆中《中国大运河史诗图卷》是穿越时空凝聚而成的艺术结晶,以浪漫的笔意诉说千年汩汩流淌的大运河故事。六号馆采用数字技术模拟运河的湿地环境,“运河湿地寻趣”主要面向少儿群体,参与性强,展示了运河湿地生态环境与动植物种类等,直观地呈现出运河湿地和谐共荣的生态面貌,突破了以往博物馆展览的枯燥性与单一性。七号馆主要展示是大运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运河两岸的传统音乐、曲艺、戏剧在舞台上轮番亮相,助力传统文化的传播,激发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八号馆主题为“河之恋”,通过科技、艺术和文化相结合,采用3D全息投影技术,全方位展示了中国大运河的历史面貌与文化价值,为观众提供了沉浸式欣赏运河的体验,写实的自然人文风光与抽象的视觉艺术相结合,共同构成震撼的视觉画面——展现千年运河,畅想美126好未来。大运河博物馆与数字化技术的结合,突出了大运河的文化属性,体现了文化特色,在尊重历史和自然的条件下,更好地传承与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阐释了大运河承载的传统美德、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增强了观众对大运河的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

细节展示,体会历史魅力

《中国运河志》核心专家李孝聪认为,历史的魅力,往往不在于宏大的叙事,而在于对细节的挖掘。数字技术的运用可以更加清晰地展示艺术作品中容易被忽略的小细节。参观者在博物馆观赏文物时,由于需要与文物保持距离,参观视线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而数字化博物馆可以改变这一现状。数字交互技术的逐渐成熟为博物馆展陈提供了更多的叙事空间和手段,如虚拟现实技术、三维全景技术的运用,拉近了观众与博物馆之间的距离,更加方便观众浏览文物,并为其带来全新体验。数字技术在博物馆中的应用已经成为发展趋势。与传统展厅相比,数字展厅采用数字交互技术,丰富了展厅的内容展示方式,能够更好地满足参观者的需求。数字技术的运用将博物馆的海量资源和知识有机地呈现出来,打造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虚拟展厅。在线上展览,参观者可以随心转动文物,还可将文物放大观察,只需要通过拖拽鼠标或者滑动手指,就能让文物随心“旋转”,360度无死角查看文物局部细节,甚至能够清晰观赏到平时在展厅里也无法亲见的文物背部、底面和内部,大大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数字化技术可以为博物馆提供多种展示方式,为参观者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参观体验,进一步彰显博物馆中文物的历史文化价值,更好地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数字技术打造的虚拟展厅为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奇体验,进而传播了博物馆的理念、价值、文化内涵和艺术追求,还推出全新的现代博物馆的展览方式,打造了高颜值的博物馆展厅与高品位的文化长廊,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博物馆应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其深厚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打造彰显文化自信的亮丽名片,普及大运河知识,推动大运河沿线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传播大运河文化,进而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

线上策展,满足大众需求

在数字时代,很多博物馆都面临数字化转型阶段。在展览方面,博物馆应加快发展线上服务,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如5G、物联网、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卫星通信、区块链基础设施等。新型基础设施正在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支撑和重要物质保障,在此背景下,博物馆应积极构建新型基础设施来引领和支撑自身的发展。博物馆线上展览为大众提供了一场又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盛宴。线上展览与新媒体相结合,不仅符合当下的时代要求,还提升了大众的博物馆参与度,推动了博物馆发展。因此,博物馆应积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加快数字化博物馆建设。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博物馆热度持续提升,以数字化为核心的智慧博物馆逐渐走入大众生活,推动着博物馆服务升级迭代。博物馆要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通信技术,将原有的文物资源以数字的、可交互可分享的形式进行线上存储、展示和传播,为观众提供便捷化参观、专业化导览、沉浸式体验的优质服务。线上展览让观众更有参与感,拉近了观众与博物馆之间的距离,展览不再是以博物馆为主导的单方面的文化输出,其更加注重观众的体验。博物馆应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开通相关官方账号,与参观者进行互动,扩大博物馆的影响力。3D计算机图形、高分辨率渲染、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出现和日益成熟,可以最大限度地还原文物细节,对文物进行三维立体展示。作为博物馆闭馆期间提供文化服务的一种新方式,直播备受观众欢迎和社会关注,已成为文博行业数字化发展的新趋势。博物馆是一座文化宝库,承载着人们对历史和传统的共同记忆。借助网络直播的数字化“翅膀”,博物馆的“文化中枢”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有利于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文明交流,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一方面,应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让云直播走进越来越多人的生活;另一方面,应开发设计策划更多的文创产品、文创活动,让历史“活”起来、文物“会对话”,让越来越多的人爱上博物馆、爱上传统文化。博物馆还应在各新媒体平台相关视频,增加播放量,提高博物馆的知名度。此外,博物馆的线上预约功能,可以明确入场人数和时间,解决了线下预约存在的问题,提升了进馆率,为其提供更多便利,最大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在新时代,传统的线下方式已无法满足日渐增多的观众的多元化需求。线上运河展示和线下实体展示结合的方式,有利于大众随时随地欣赏博物馆的文物。线上博物馆为观众提供了多元的文化选择,更好地满足了其个性化需求,可以根据观众的具体情况,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增强与观众的互动。线上展览是对博物馆文物和艺术作品的一种保护和保存手段。因此,应优化博物馆线上展览的服务质量,推动线上服务的发展,为观众提供更具教育意义与传播价值的线上内容,充分利用线上展览的便利性创新展出形式,进一步提升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此外,还应提供不同的线上展览内容更好地满足观众的多样化需求,为其提供全方位的特色线上服务,实现公共文化传播的最大效益。

数字技术,展望运河未来

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对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具有重要作用,其历经2500余年,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博物馆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公共文化机构,在展览展示、文物保护、宣传教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博物馆的现代化建设是时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高博物馆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数字化博物馆的建设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传统博物馆相比,数字博物馆丰富新颖的展览方式,给观众带来了听觉与视觉的双重盛宴,加深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大运河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利用数字技术可以更好地保存文物,以更加直观的展览形式呈现出来,避免发生人为破坏的情况,为观众提供良好的展览体验。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博物馆可以实现线上线下展览方式的结合,增加观众数量。数字技术的加入增强了博物馆的“科技感”,丰富了展览方式,有助于发挥博物馆的最大价值。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具有复杂性和系统性,需要多方面相互配合,共同进步,还应提升相关人员应用数字化技术的能力,积极转变传统的思想理念和运作模式,扩大数字化博物馆的影响力,完善博物馆的各种数字化设施。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作为文物保护单位,应全方位展示中国大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运河文化;通过数字技术再现历史,积极发挥传承运河文化、讲好运河故事、发展运河美育、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互联网+”的运用和普及为博物馆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与途径,日新月异的数字技术给人们提供了多重感官交互的体验。数字技术赋能传统文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破了刻板印象,变得更加可亲、可闻、可感。数字化博物馆旨在依托数字化技术,以3D和VR等技术为受众营造一种沉浸式体验的氛围,促使受众进一步探索博物馆文化与艺术。大运河博物馆采用全新的数字技术,实现了人机互动,为受众提供了不同感官的沉浸式审美体验。数字技术与手段的运用,为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拓宽了途径,也为博物馆展出形式提供了更多选择。大运河博物馆与数字技术的结合,可以充分展现大运河的自然风貌,推动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促进历史文化与文化产业发展相融合,真正彰显大运河的文化理念和文化内涵,让观众进一步了解运河的历史文化,感受运河的魅力,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传播运河文化,让公众更多地了解大运河,认识大运河,扩大运河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物馆应提高服务水平,提升服务品质,增强观众观展体验,增设互动项目,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促进地方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龚良.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建设定位和发展要求[J].东南文化,2021(03):119-124+190+192.

[2]南京博物馆.中国大运河博物馆[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1.

[3]北辰鲤.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穿越千年的运河教科书[J].科学启蒙,2022(02):14-15.

[4]何雅柔.数字博物馆的交互式叙事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6.

[5]朱玉芹.从叙事到集体记忆:视觉修辞视域下的公共空间研究——以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为例[J].传媒,2022(23):91-93.

[6]林留根.历史、本体与象征:“大运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策展[J].东南文化,2021(03):136-141+191-192.

[7]张思桐.博物馆对运河历史文化遗产的利用途径探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09):62-65.

作者:张钰格 单位:天津商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