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小学教育教学现状

少数民族小学教育教学现状

少数民族小学教育教学篇1

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促进多民族的团结和共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国对少数民族教育始终是高度重视的,各项对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政策皆有落实,教师队伍逐年增强、双语教育有效发展、财政支持力度显著增强。然而,受自然环境、文化环境等主观或客观因素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小学义务教育仍存在一定问题,进而影响其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因此需要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小学义务教育影响因素的研究,从而针对性提出解决措施,进而推动小学义务教育的发展。

一、少数民族地区小学义务教育现状

1.教育发展不平衡

由于少数民族聚居区大多位于内陆、边境或偏远山区,且限于人口素质,交通建设,因而多数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人口密度较大,基础建设较好,学历层次较高的地区。经济发展落后,财政必然紧张,在此情况下,地方政府往往会偏向于表面上看似更加紧迫的工作,从而忽略了对小学义务教育的支持。当前,很多少数民族地区小学都存在着危房无力维修,教学设备匮乏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教育生存和发展。同时,由于教育因素而产生的社会发展不平衡,使落后地区的人在思想上更加轻视教育。部分管理者认为搞教育不如搞经济,读书无用论等消极的社会观念尤其容易在相关地区内蔓延,从而进一步加剧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投入不平衡的现象。

2.办学条件较差

由于经济基础相对落后,少数民族地区小学义务教育普遍存在办学条件差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其一,教育经费短缺,负债问题严重。小学义务教育是财政主导的,如无财政支持,其必然会出现经济问题。当前,由于地方财政紧张,加之社会上消极观念的影响,小学教育经费往往是首当其冲的牺牲品。为了维持正常的运营,一些学校只能借债度日。由于没有盈利能力,所有的债务最后仍旧是要由上级主管部门来承担的。因此拖延教育经费不仅不能缓解当前的财政问题,反而会加剧这一问题。其次,危房数量巨大,危房改造无力。目前,在少数民族地区,很多小学都是土木结构建筑,如此设计,主要是因为财政紧张,但这些建筑的抗灾害能力非常有限,因而非常容易成为危房。同时,根据不完全统计,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危房率已高达30%,对于日常教学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安全隐患,急需要解决。而依靠当地小学的自身能力,以及当地政府,显然不能有效地完成危房的改造。其三,生活设施严重不足。当前,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普遍存在现代化程度不高的情况,其表现之一是必须的生活设施严重不足。具体来说,多数学校没有合格的饮水设备,无法提供卫生的饮水。

根据调查,至少有40%的少数民族地区小学仍旧以河水为主要的饮水水源,其安全性是不可能有保障的。另一方面,一旦遇到枯水期,将面临无水可用的局面,正常的教学活动势必受到严重的影响。另外,多数学校未配备现代化的厕所。由于学校厕所数量不足,则厕所卫生情况差,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其四,教学设备与资料匮乏。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普遍没有图书室,实验室,计算机室。同时,多数学生都没有必须的教材,只能使用二手教材,甚至残缺不全的教材。仅有的教学设施也过于简陋,而且存在破损严重的情况,根本无法维持有效的教学活动;其五,小学分散且规模有限。学校地点设置要切合人口居住位置,如此一能够让更多的人参与学习,二是有效地降低教学管理成本。但由于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居住的分散性导致了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校点的设置过于分散,此既不利于集中学生,又不利于教学资源的整合。

3.师资建设不足

少数民族地区的师资建设问题主要集中于3个方面:首先,教师学历与专业错位问题。由于受限于教学经费,少数民族地区很难留住教育人才,学校在教师招收方面能够选择的空间很小,能够找到满足学历的教师已经十分困难,想要专业对口的教师更是难上加难。因此,目前多数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存在教师所从事的教学工作往往与其个人所学专业存在错位现象。当然,并不是说专业不对口,就不可能成为好的教师。问题是,由于学校经济基础较差,教师待遇较低,同时师资紧缺,多数教师超负荷工作,因而缺乏必要的提升自身能力的时间、精力和资本。其次,教师整体素质问题显著。少数民族地区并没有形成配套的教师学科结构,教学设备的不完善导致少数民族地区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科目教师稀缺,而普遍存在的教师缺编现象导致年轻教师不愿意到少数民族地区教学,教师的老龄化现象明显。而中老年教师往往有因循守旧思想,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相对落后,教育理念不够先进;最后,缺乏教学方法的创新。如上所述,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学设备,尤其是信息化教学设备的数量严重不足,因而不可能为教学创新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同时,由于多数教师并非是教育专业,缺乏相关的教学法理论基础,因而也就没有创新教学法的意识和基础。另外,少数民族地区教师往往只能服从地方教育部门下达的行政指令,这种自上而下的管理容易使教师丧失自主意识,缺乏灵活变通和积极创新的能力。

4.学生辍学问题显著

导致学生辍学的既有学生个人因素,又有外部环境因素影响。从个人因素角度来看,少数民族地区的许多学生存在严重的厌学心理。究其原因,一是受语言和文化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多数为少数民族学生,由于汉语不是其母语,因而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困难。同时,由于学校基础设施差,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思想。另一方面,部分家长,自身文化程度较低,且工作发展不顺,无力支持学生学习,当面对学生的消极心理时,不积极主动地干预,反而放任其发展,从而造成了当前厌学情绪的普遍化。从外部环境因素角度来看,少数民族地区许多家庭仅能勉强达到温饱水平,为了补贴家用,很多学生都会选择辍学打工或务农。加上地方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地方政府能提供的教育补贴资金有限,导致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辍学率居高不下,远高于国家规定的3%标准。此外,少数民族地区对义务教育政策的落实不到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入学率极高,但这实际上是义务教育政策的行政因素制约产生的结果。一旦义务教育政策落实不到位,就会导致该地区入学率急剧下降。但政策的落实本身就会产生高行政成本,也就是说政策落实的程度是以地方财政为基础的。以目前的地方财政情况来看,多数少数民族地区实际上是无力落实义务教育政策的,这也就是为何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辍学严重的根本原因。

5.民族习俗影响教育

少数民族地区特殊的文化环境在某种程度上对义务教育的落实产生了负面影响。例如,早婚等习俗使得还处于义务教育年龄的学生不得不按家中安排退学结婚,影响了正常的学习活动。虽然许多地方政府深刻意识到这种习俗的害处,但说服教育的管制手段效果并不明显。此外,如重男轻女等糟粕文化,导致男生和女生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不公平。根据现有数据显示,少数民族小学女生的辍学率略高于男生,可见少数民族地区特殊的习俗及糟粕文化,也是影响义务教育发展的外部障碍之一。

二、少数民族地区小学义务教育的发展策略

1.建立义务教育保障机制

由于少数民族地区政府的财政问题相对明显,缺乏教育经费用于保障义务教育的落实和发展。因此,省级政府和中央政府应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资金投入力度,以省级、中央政府为中心建立义务教育财政投入分摊机制,根据少数民族地区政府的财政水平分配中央政府、省级政府与地区政府的分摊比例,进而通过政府支持解决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经费缺失问题。此外,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教师的工资应由中央政府、省级政府与地方政府三级分摊,适当调高教师的工资水平,吸引更多年轻教师来到少数民族地区小学任教,进而通过工资奖励提升少数民族地区的义务教育水平。另外,义务教育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因此其经费问题,不应当仅仅依靠地方财政,而应该动员地方社会,例如动员地方经济实体公益投资地方小学,从而缓解财政压力。具体做法上,给予地方企业减税政策,鼓励其投资义务教育。

2.发展远程教育模式

疫情期间,远程教育的优势可谓举世瞩目。在当前的经济条件下,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部门应当采用长远的眼光,把握好这一重要的发展机遇,加强远程教育领域投资,以高科技推动地方小学教育的发展。由于远程教育的发展依赖于充足的教学设备和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实现这一教育模式仅仅依靠地方政府是不够的。对此,希望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应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重视程度,积极投入专项经费用于建设少数民族地区网络等基础设施,并为学校购买电脑等教学设备,建立最低限度的信息技术教室。政府应主导构建民族教育资源开发体系,挖掘更多适用于本民族的远程教育资源,并免费提供给少数民族地区小学,从而推动小学教育质量的提升。

3.师资力量的合理配置

义务教育的发展依赖于师资力量的支持,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差,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导致升学率较低,义务教育质量较差。因此,需提高对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重视,建立完善的义务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制度,并结合市场理论构建教师资源的流动机制,从而发挥市场无形的引导作用实现对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具体而言,一是保障教师的基本收入。目前,由于受财政因素的限制,教师收入往往得不到基本的保障。在此情况下,教师容易产生消极思想,甚至离开工作岗位。因此必须保障教师的基本收入,提供其必须的生活保障。其次完善教师教学评估体制。体制建设一般来说是以物质建设为基础的。目前,多数少数民族地区小学,限于经济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因而体制建设严重落后。由于长期落后,因而在思想观念上对体制建设存在误解,甚至认为体制建设是多余的。事实上,体制建设有利于推动基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团结教师队伍,有利于促进教学质量的进步。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基础设备的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学体制的建设。其中,尤其应当重视教师教学评估体制的建设,从制度层面解决师资力量分布不均、小学教师整体素质偏低、师资结构配置不合理、中高端教育人才稀缺、小学教师待遇低下、缺乏上升渠道、继续教育力度不足等问题,从而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教师资源配置的优化。

4.强化政府问责制度,创新官员激励制度。

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增长速度缓慢,一方面源于地方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力度不足,另一方面则源于基础教育责任重心过低。虽然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已经承担了少数民族地区大量的义务教育费,但如校舍建设、教学设备采购等仍需要地方政府承担。此外,不同省份的经费分担机制不同,如贵州省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公用经费的20%,需要由省级政府、市级政府、县级政府按照4:3:3的比例进行分摊,但对于县级政府而言,三成的分摊比例仍然会对财政产生巨大的压力。可以看出,基础教育财政重心较低,阻碍了消除地区间教育经费差异的政策基调,为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需要建立问责制度,将增长教育经费作为少数民族地区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并构建一票否决制,突出教育经费对政绩考核的决定作用。另一方面,仅仅有问责制度,很容易让相关人员产生消极避事的情绪。因此有必要设立相应的激励制度。例如,将教育发展作为政绩考核的内容之一,激励相关人员投入相关工作。

5.试行免费教育制度

现有经验表明了具有高中及以上的学历,才能保障在未来几十年内有稳定的收入。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保障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建设,但实际成果效果并不理想。其主要原因在于少数民族地区没有建立经费保障机制,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支持力度有限。即便小学的收费相当低廉,但仍有部分家庭的收入水平无法支持学生接受小学教育。根据现有的教育经验来看,初中学历学生减贫效应初见成效,得到高中学历后减贫效应更加明显。作为义务教育的基础,小学教育阶段为学生奠定良好基础尤为重要。因此,可试行免费教育制度,提高对贫困家庭的助学金标准,通过精准扶贫等形式筛选建立贫困户档案,为贫困户提供教育资金支持,并通过专项拨款解决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与共用费用不足等问题,从而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小学义务教育的发展。

总而言之,针对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教育的现状,只有采用科学的方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相关的问题。一方面,要清楚地认识到问题的本质,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新的资源。同时,应当认识到这一问题是具有历史性的,且是综合性的,仅仅依靠单一的手段不可能有效地、根本地解决。因此希望各部门都能高度重视这一问题,携手解决这一问题,从而为我国社会的发展打好必要的基础。

作者:陆光洲 单位:百色学院

少数民族小学教育教学篇2

通过对教育政策的深入解读,四川省政府提出“普惠、普及、安全、优质”的目标,并将大凉山地区作为全力攻坚的关键性一环,并在此过程中,实行“一村一幼”的计划,真正让更多的儿童享受公平教育的权利,并获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注重从凉山民族小学教育的现状以及应对策略两个角度进行此部分内容的论述。

一、凉山民族地区小学教育教学现状

受历史、地理、民族、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凉山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一直缓慢。随着国家、政府的扶贫投入,凉山地区小学的硬件设施得到大大改善,但在软件设备上仍呈现出参差不齐现象。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进步,“互联网+”教育新模式的探索应用,缩小了凉山地区城乡小学间的差距,但部分边远、贫困的地区的小学对于信息技术优势的充分发挥受各种因素,如财政教育经费、当地经济发展、师资数量和质量等的影响而有所欠缺,教育还不能满足素质教育要求。思想观念落后是制约凉山民族地区小学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国家和政府出台了各项措施保障小学教育工作的开展,但家庭教育的落后观念尤其在深度贫困地区表现得更为明显,不重视或忽略对孩子的教育,导致很多儿童辍学。

李俊佐等就凉山民族地区小学教育专业公费师范生就业意向做了相应的调查,发现学生履约愿意与就业意向明显不一致,大部分学生毕业后不会按照协议成为乡村小学教师。小学全科教师在凉山民族地区主要依靠本土培养,且具有小学全科教师专业认证的数量较少;小学全科教师师资队伍不稳定且流动性较大,造成其师资缺口较大,大多数毕业生不愿意到除西昌市、会东县、会理县等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之外的贫困地区就业;目前随着国家和政府教育扶贫的实施,凉山民族地区的小学教师师资得到一定数量的补充,但整体上仍然短缺,一人承担多门课程和多个班级课程的现象依然存在。由此而产生的单一学科教师转变为全科教师,其专业素养不达标的现象仍然存在。凉山民族地区属于彝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这就要求小学教师必须掌握彝语和汉语,由此造成小学教师数量及质量得不到保障。

二、凉山民族地区小学教育改革对策

(一)加大师资引进和培养力度,提升教师素质

根据凉山发展实际情况,现阶段引进大批量高素质人才仍然存在一定的挑战性,这就需要转变观念,积极探索本土化人才培养。政府联合本、专科院校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的同时,加大力度培养本土化人才,为凉山民族地区源源不断地提供师资保障。各级地方政府和小学根据自身小学教师需求,与各培养院校积极合作进行订单式培养。凉山民族地区为多民族聚居区,一般性的小学全科教师和公费师范生培养不能满足当地需求,这就需要培养单位和各用人单位对学生和引进的优秀人才进行少数民族知识和文化的教育。积极探索研究生、本科、专科多元化多层次模式培养,提升教师素质。目前凉山地区小学教师主要为本、专科本土化培养,暂无研究生高层次人才本土化培养,现阶段主要依靠引进。凉山民族地区唯一的本科高校西昌学院自2017年起开始招收小学教育专业免费师范生,随着西昌学院的发展,其小学教育专业获批省级一流建设,未来有望进行硕士点专业建设,可望开展研究生、本科、专科联合培养。对于已有的小学单一学科教师、全科教师,通过网络学习培训、在职培训、各高校定点对口帮扶等方式,提升教师的艺术、体育、人文、信息技术等专业素养。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凉山地区专任信息技术小学教师缺口较大,往往是其他科目的任课教师兼任信息技术教师岗位。小学生虽然对信息技术课程较为感兴趣,但由于师资的匮乏、各个小学的硬件设施的不完善和每个学生家庭条件的差距,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实行社会、学校、家庭多方联动,促进教育改革。

(二)提高小学教师待遇,稳定师资队伍

首先从经济上解决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特别是要增加贫困地区的小学教师的福利待遇,吸引人才,服务地方,培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人才。政府和高校完善本土化人才培养与服务政策,增加财政预算,支持培养单位源源不断地输出人才,同时改善小学教育教学环境,稳定师资队伍。其次对本土地方高校培养的人才进行相关内容的思政教育、感恩教育,积极促进毕业生留在凉山,扎根凉山。

(三)加强各个方面的发展建设

各级政府加快经济、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建设,引进更多的优秀企业进驻凉山,使得当地人口劳动力不外流或尽量少外流,让更多的父母能够陪伴孩子成长成才,不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为孩子的美好人生打好坚实基础,同时也是为社会、国家安定民族团结贡献力量。积极改变落后的思想观念,推进凉山地区人民优生优育,调整人口素质结构,促进正循环,为凉山建设发展源源不断提供“新鲜血液”。

(四)构建十五年免费教育体系,让学生享受教育的福利

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凉山地区的教育停滞不前。针对这种状况,四川政府勒紧裤腰带,构建15年免费教育体系,真正减轻凉山地区各个家庭的经济负担,落实接地性的政策:政策一,在学前教育方面,政府在此地区事项“一村一幼”计划,减免相应的幼儿学习费用。政策二,在义务教育方面,政府实行全部费用全免的政策。各家庭不再支付上学的费用,比如,教科书费用、学杂费等等;有些贫困家庭的学生可以享受生活补助。政策三,在高中教育方面,政府取消了高中费用,并对学困生提供相应生活帮助。

(五)采用“双语1+N”模式,解决学科教师缺乏的问题

本文中的“双语1+N”模式中的“1”是指藏语;“N”是指两门或是三门学科。此种模式的优势在于:教师可以选择个人喜欢的学科,并全身心融入学习中,提升学习知识学习能动性。在这种模式实施下,政府对此地区进行相应的帮扶工作。帮扶一,充分运用教育资源优势,比如,省内的中小学资源优势、教育部专家资源。帮扶二,构建科学的执行模式,比如,构建相对科学的帮扶机制,并实行对接准确、精准扶贫的模式。通过实施以上策略,旨在帮助凉山地区教师师资缺乏的状况。

(六)实行外引内培策略,提升凉山地区的师资力量

本文中的外引内培中“外引”注重吸引外部优秀的教师;“内培”是指注重培养本地区的教师。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我们发现:有很多凉山区县的学生更为积极地投入到本地区的教育中。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内培”政策的充分贯彻。本文中的“内培”政策注重从提升当地教师的待遇入手,真正让乡村教师享受与城市一样的待遇。除了让本地区教师享受较高的薪资待遇外,政府更为注重提升本地区的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并引入具有专业性的师资队伍,对本地区的教师进行相应的培训。此外,政府组织教师到外地学习,拓展本地区教师的教学视野,提升本地区教师专业教学能力。本文中“外引”注重吸引外部的优秀教师。据统计在2016年,四川地区一共招收师范生3000名;3548人“特岗计划”教师;1269名毕业师范生;2780名中小学校长等等。这些优秀的教师为地区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在实际的“外引”政策中,当地政府除了要提升外地教师的待遇外,更为注重向外地教师展示本地的优秀文化,真正吸引教师,让他们“扎根”此地,促进教育的良性发展。更为重要是:当地政府可以向国家申请相应的政治性待遇,让从事多年的外地教师从中受益,也能满足外地教师的生存需要、发展需要以及精神需要。这种政策的制定还可以让更多的外地教师走入四川,提升本地的教学能力。

(七)运用网络技术,让教育资源向大凉山倾斜

随着时代的发展,政府更为注重凉山地区的信息化建设,并构建相应的“网络教学部”,实施教育资源向大凉山倾斜。为了达到这种目的,政府注重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注重信息化。凉山地区注重引入相应的设备,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和信息化。第二,注重共享化。凉山地区更为注重信息资源的共享化,并注重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资源。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凉山地区实现了同步备课,同步教研。第三,注重升级化。凉山地区的政府运用信息技术,构建相应的测试,真正让更多的教师学习相应的教学资源,并参与相应的教师考试,提升个人的教学能力。第四,注重调研化。凉山政府可以组织相应的课题探究活动,让教师真正参与实实在在的教学实践中,转变个人错误的教学思维,提升个人的专业教学能力。

(八)引入资金,构建良好的教学条件

本文中的教学条件注重从教学设施以及教师收入入手。在资金的引入中,四川政府每年向凉山地区提供大量的资金。这些资金用于幼儿园基础设施的建设;先进教学设备的引进。值得注意的是:在资金的运用度方面,当地政府应落实“工资全保,功用适量,收费补充”的原则,并建立相应的资金监管机制,实现资金的透明化运用。更为重要的是:政府需要以教师的实际教学成绩为依据,进行相应奖金的发放,提升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作者:朱国仁

少数民族小学教育教学篇3

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是我们国家的未来,当今社会中孩子的素质直接影响着中国一代人,学生的素质主要是由教育等方面影响的,而民族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的少数民族小学教育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城乡差距过大,师资力量不足,家庭教育欠缺,学校资源缺乏,种种问题制约着当前我国的农村教育进程,对教育的发展乃至全国的经济都有着很大的阻碍。提升少数民族小学教育水平,缩小城乡教育水平差距,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

一、少数民族的小学教育现状

(一)城乡差距过大,教育公平难以保证

民族小学教育在我国面临着城乡差距过大的窘境,人口基数大且文化水平偏低,据统计,民族地区每个乡基本只有1到2所完全小学,这将对我国的现代化进程起着严重的阻碍。农村小学教育经费来源主要依靠政府投资,这使农村小学的教育更弱,学生和教师也日益流向城镇,师生严重流失。经费的不公自然也就导致了教育机会的不公平,城乡分割办学制度使农村儿童从教育起点便处于劣势,和城市学生相比,缺少良好的教学环境,师资缺乏且质量较差,缺乏学前教育,长此以往,农村小学教育江河日下,导致城乡教育之间差异越来越大。

(二)有关部门投入供不应求,教育资源较少

政府在教育经费开支上也大大提升,农村民族的小学基础设施提升,教师的工资待遇得到改善,增加了住房补贴,教育环境也大大提高。然而,农村经济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且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所占比例大,受教育水平低,严重阻碍了国家现代化的进程。国家对民族农村小学的投入不及所需,农村资源少,环境差,经济发展水平低,投入供不应求,与城市之间的差距也就日益增大。

(三)学校管理水平落后,教育观念陈旧

在当前民族小学教育中,存在着几个问题,严重影响着民族教育事业的进步,首先是全面统筹能力不强,对学校和教师具体工作通盘考虑不足,在实施工作中往往造成被动;其次,学校缺乏正规明确的管理要求,往往将制度停留在表面层次,没有系统和特色;最后,教育管理者理论功底薄弱,缺乏现代教育管理理念,没有高瞻远瞩的视角,因循守旧。教育思想观念也有很多落后的地方。当前民族小学中仍然以应试教育为重,追求升学率和成绩,阻碍了课程改革,课程目标只注重传授知识技能,课程内容难、繁、偏、旧,教材缺乏新颖性和时效性,教学方法依然是固有的课堂讲授和课后辅导,师生关系缺乏平等,课程评价单一。

(四)家庭贫困,留守儿童数量较多

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的留守儿童数量已经达到2000万人,留守儿童在生存发展中面临许多问题,少数民族的小学在今天能否让孩子受到有质量的教育仍然是一个难题。在小学教育的关键发展期中,留守儿童营养不足,身体受损,且缺乏心理关怀,不愿与他人接触,出现内心封闭、行为缺陷等。青少年没有父母的引导,因为知识匮乏,容易受到各种侵害。留守儿童的道德行为问题也渐渐显现出来,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不足,正处于成长期的儿童们缺乏判断能力,在这种缺乏正确引导的情况下就会丧失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最终将会沾染不良的社会习惯,出现行为偏差。解决此类问题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五)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培训欠缺

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资源,民族农村地区小学教师队伍整体上来看质量远远低于城市,且受经济发展水平和事业人员编制的制约,难以注入新鲜血液,教育观念落后。民族小学教师队伍存在着许多问题,难以从容的应对改革教育后的义务教育新课程。而且学校中欠缺教师培训,随着社会发展,文化知识产生变迁,使许多老教师丧失了教学优势,新的优势也没有产生,导致了教学质量下降。受经济水平的限制,民族小学教育经费严重缺乏,许多民族教师优而则走,渐渐地师资力量江河日下,大量人才流失。市场经济大洪流的影响,也使许多教师产生了职业倦怠,被现实境遇所困,而另谋出路。

二、民族小学教育发展对策

(一)教育观念更新,城乡教育一体化

缩小城乡差距,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小学教育,对我国的下一代素质的提升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信息化时代下,知识结构和教育观念的更新是必不可少的。此外家长的教育观念也需要转变,应该通过家长会等途径引起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以此促进家校合作。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一体化,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教育公平。为适应义务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解决教育问题必须城乡统筹,一体解决,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科学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育理念。

(二)加大对教育的各项投入,城乡互帮互助

国家教育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民族小学教育的发展水平,要促进民族教育的发展,必须促进城乡教育的协调发展,其次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制定教育专项规划,设立专门的教育经费来扶持农村的学校,促进督促检查,保证目标的实现。加强农村小学校舍的建设,安装先进电子设备,积极推广远程教育,改善学校的食堂和住宿环境,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高各类图书和实验仪器的质量水平,提升各类儿童的小学教育水平。农村民族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国家继续对贫困地区教育加大扶持力度,也需要鼓励农村地区的学校和城市地区的学校建立起合作关系。先进的地区帮助落后的地区,把现代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措施传播到闭塞的地区,也可以鼓励青年志愿者扎根到农村去奉献自己,提高农村教育水平。

(三)善用互联网,推动课程转

型及质量的提高互联网时代下,我国引进了许多例如微课、慕课等类型的课程,这类课程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创造出一种有效的课堂参与模式。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利用信息化,帮助民族地区的孩子学习到世界各地的知识,弥补了民族地区教育质量低的缺陷。改变民族地区完全以学科课程为主的现象,增加活动课程,校本课程等,丰富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多元化的人才,实现以教师、课堂、知识为中心向以学生、活动、经验为中心转变,不断推进民族小学课程转型的有效展开。

(四)终身教育广泛推动,促进家庭教育进步

当前终身教育已经作为一项任务,纳入我国的法律中去,终身教育的目标便是让社会全体成员都能具有终身学习的条件和机会,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要建立终身学习的社会,那就要不断完善终身教育推进机制,进行终身教育的立法;完善终身教育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民间教育机构的作用;拓宽经费筹措的渠道,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实施策略。终身教育得到发展,农村家长素质也相应得到提高,家庭教育将取得进展。

(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待遇

农村民族小学师资力量非常薄弱,针对这种现状需要采取许多措施,应该建立健全校园教师队伍的专门一级管理机构;建立全方位的教师评估、监察、考核机制;狠抓教研,促进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水平和准入门槛;最主要的是国家需要加大对于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让更多的教师愿意到农村去。出台例如特岗教师等各种政策,为农村的小学广招老师,注入新鲜的血液,营造一个和谐的教书育人的环境。

三、结语

中国民族小学教育中的问题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它和国家的经济投入,教育水平,师资力量、教育公平等因素之间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要使农村小学教育得到健康的发展,还需要国家、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的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谈松华.农村教育:现状、困难与对策[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99~103.

[2]杜育红.教育发展不平衡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李彦华.关于农村教育现状的思考[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0(5):119~120.

[4]朱立夏,阮文彪.对我国农村教育现状及发展的思考[J].技术经济,2007(10):120~124.

[5]王皓磊,丁邡.推进农村“互联网+教育”平台建设的政策思考[J].中国经贸导刊,2015(27):59~60.

作者:陈卓 单位:云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