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检验病及耐药性研究

微生物检验病及耐药性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泌尿系统感染患者微生物检验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性。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8月至2021年7月收治的2700例泌尿系统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微生物检验结果进行病原菌分类,观察主要病原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的耐药性。结果:2700例患者微生物检验结果显示病原菌共455株,以单一病原菌感染为主,占比90.11%,而两种病原菌感染相对较少,占比9.89%。病原菌包括革兰氏阴性菌324株,占比71.21%;革兰氏阳性菌60株,占比13.19%;念珠菌71株,占比15.60%。三种病原菌中分别以大肠埃希菌(73.77%)、屎肠球菌(31.67%)和白假丝酵母菌(52.11%)占比最高。其中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敏感度最高(99.16%),其次为阿米卡星、哌拉西林+舒巴坦、头孢吡肟;屎肠球菌对替考拉宁、替加环素、利奈唑胺敏感度最高(100.00%),其次为万古霉素;白假丝酵母菌对两性霉素B敏感度最高(100.00%),其次为伏立康唑、氟康唑。结论:泌尿系统感染患者以革兰氏阴性菌较多见,不同类型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有不同的敏感度,经微生物检验明确病原菌可为患者提供高敏感度抗菌药治疗,有利于提升临床效果。

【关键词】病原菌;微生物检验;泌尿系统;耐药性

泌尿系统感染在临床中发病率较高,在感染性疾病中泌尿系统感染病变占比为0.9%左右,以尿道炎、膀胱炎、尿路感染及肾盂肾炎等类型比较常见,主要通过抗菌药物的应用为患者提供抗感染治疗以清除病原菌[1]。在我国医疗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各种新型广谱抗生素逐渐被研发和在临床中应用,虽然能够提升多种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效果,但也会存在抗生素不合理应用等情况,最终导致耐药菌株出现的速度越来越快,甚至赶超了新型抗生素的研发速度,对临床工作造成了极大挑战和影响。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的抗感染治疗通常时间较长,从而使得细菌的耐药性风险大大提升,增加患者感染真菌的概率[2,3]。因此,开展泌尿系统感染患者的微生物检验,明确其病原菌类型及对不同抗菌药物的敏感度对于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及效果均有积极影响。本研究选取本院2020年8月至2021年7月收治的2700例泌尿系统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泌尿系统感染患者微生物检验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性,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20年8月至2021年7月收治的2700例泌尿系统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女性1526例,男性1174例;年龄23~72岁,平均年龄(38.52±3.43)岁;病程6d至4个月,平均病程(2.25±1.38)个月。其中尿道炎患者1289例,肾盂肾炎患者854例,膀胱炎患者557例。本研究符合我院伦理委员会操作流程及标准。纳入标准:①所有入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尿急、尿痛和尿频等临床症状表现,临床检查确诊为泌尿系统感染。②理解和沟通能力正常。③对研究知晓且自愿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②合并恶性肿瘤或其他感染性病变患者。③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④合并精神或意识障碍患者。

1.2方法。所有患者均需开展微生物检验,所用的病原菌检验试剂来自我院检验中心,以临床检验操作规范为依据采集患者清晨的中段尿液作为标本检验微生物病原菌,其中革兰氏阳性菌检验阳性标准为计数超过104CRU/mL,革兰氏阴性菌检验阳性标准为计数超过105CRU/mL。本组患者的主要病原菌检测样本开展抗菌药耐药性试验,针对不同类型病原菌对不同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微生物病原菌检验、抗菌药耐药性试验操作和分析应由同一组检验科医师完成。

1.3观察指标。对其微生物检验结果中的病原菌分类、主要病原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的耐药性等指标进行观察统计。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所有患者微生物病原菌检验结果分析。2700例患者微生物检验结果显示病原菌共455株,以单一病原菌感染为主,占比90.11%,而两种病原菌感染相对较少,占比9.89%。病原菌包括革兰氏阴性菌324株,占比71.21%;革兰氏阳性菌60株,占比13.19%;念珠菌71株,占比15.60%。三种病原菌中分别以大肠埃希菌(73.77%)、屎肠球菌(31.67%)和白假丝酵母菌(52.11%)占比最高。

2.2所有患者主要病原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敏感度分析。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敏感度最高(99.16%),其次为阿米卡星、哌拉西林+舒巴坦、头孢吡肟;屎肠球菌对替考拉宁、替加环素、利奈唑胺敏感度最高(100.00%),其次为万古霉素;白假丝酵母菌对两性霉素B敏感度最高(100.00%),其次为伏立康唑、氟康唑,

3讨论

临床中女性发生泌尿系统感染的风险受到其泌尿系统特殊解剖结构的影响而高于男性,男性患者泌尿系统感染发病率在患者群体中占比为15%~20%[4,5]。我国泌尿系统感染疾病的发生与自然环境、患者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近年来,该疾病发病率不断上升,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均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尽早对疾病进行明确诊断和治疗对提升患者临床疗效,改善病情及预后至关重要。为保证患者早期诊断和对症治疗的及时有效性,提升其临床预后,对患者微生物病原菌进行检验,明确其主要病原菌及对不同抗菌药的耐药性,合理应用抗菌药进行治疗是现阶段临床中的常用方法[6-8]。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检验设备、检验试剂和检验技术也在逐渐优化和成熟,临床中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应用日渐增多,在多种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效果评价等工作中均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微生物检验技术在早期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中效果确切,可通过微生物检验明确患者致病病原菌并予以分类,由于病原菌类型不同,其对症治疗所选用的抗菌药也存在差异,选择病原菌高敏感度的抗菌药进行感染性疾病治疗能够有效提升药物应用效果,保证抗菌药应用合理性,预防耐药事件的发生,从而提升疗效[9,10]。泌尿系统感染是临床中发病率较高的感染性疾病类型,致病原因和避孕不当、性行为传播以及细菌逆行感染等有关,部分患者可能因为近期手术等外界因素引起感染。泌尿系统发生感染会对患者的生殖器官功能产生一定影响,可出现尿痛、尿急或尿频等多种刺激症状,不仅会影响患者的健康,还会干扰其正常生活。有研究数据显示,在泌尿系统感染疾病中以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最为常见,部分患者有真菌感染、支原体或衣原体感染情况,并且单一病原菌感染占比超过90%[11,12]。泌尿系统感染的致病病原菌类型多种多样,因此临床确诊患者致病病原菌难度较大。全科论著泌尿系统感染患者明确致病病原菌后,可选择其对应的高敏感度抗菌药开展抗感染治疗以控制患者病情,提升疗效。但是,目前临床中抗菌药滥用情况比较常见,导致患者抗感染治疗效果受到严重影响,抗菌药的不合理应用导致患者出现部分病原菌耐药情况,因此常规单一抗菌药疗法效果欠佳,一般需要联合应用两种或以上抗菌药增强治疗效果[13,14]。泌尿系统感染患者在确定临床治疗方案之前需要先开展微生物病原菌检验,以此明确致病病原菌类型以及病原菌对不同种类抗菌药的敏感度,再针对性选择一种或一种以上高敏感度抗菌药开展对症治疗,一方面能够保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另一方面还可避免病原菌耐药性过高引起抗菌药的滥用[15]。本研究中分析了2700例泌尿系统感染患者微生物检验及临床资料,结果显示病原菌共455株,以单一病原菌感染为主。病原菌包括革兰氏阴性菌324株,占比71.21%;革兰氏阳性菌60株,占比13.19%;念珠菌71株,占比15.60%。三种病原菌中分别以大肠埃希菌(73.77%)、屎肠球菌(31.67%)和白假丝酵母菌(52.11%)占比最高。其中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敏感度最高(99.16%),其次为阿米卡星、哌拉西林+舒巴坦、头孢吡肟;屎肠球菌对替考拉宁、替加环素、利奈唑胺敏感度最高(100.00%),其次为万古霉素;白假丝酵母菌对两性霉素B敏感度最高(100.00%),其次为伏立康唑、氟康唑。因此,对于泌尿系统感染患者而言,进行微生物病原菌检验能够及时准确地发现引起感染的病原菌类型,并根据检验结果和药物敏感度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不仅可以保证临床疗效,还可有效预防产生耐药菌,降低二重感染风险。综上,泌尿系统感染患者疾病的发生多与革兰氏阴性杆菌和革兰氏阳性球菌感染有关,少数患者可因念珠菌等引起感染,因此开展微生物病原菌检验便于确定致病病原菌,可根据药物敏感度结果为患者选择一种或多种抗菌药开展对症治疗,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提升抗菌药的合理应用,提升患者临床治疗的安全性。

作者:李展妹  黎晓芳  刘青 单位:佛山市南海区第四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