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医治腹泻的探析

针灸医治腹泻的探析

作者:崔海福 陈程 于璐 严兴科 单位:吉林省珲春市市医院 黑龙江省大庆市中医院 吉林省吉林市龙潭区医院 甘肃中医学院

排除标准①器质性腹泻、药物性腹泻、并发症引起的腹泻;②动物试验;③综述、机制研究;④个案报道、专家经验报道;⑤学位论文和会议论文;⑥针灸作为辅助疗法及不同针灸手法、不同选穴组方的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比较。

随机对照试验(RCT)和临床对照试验(CCT)选择标准根据国际Cochrane协作网制定的手检指南,检索符合要求的相关RCT和CCT文章[3]:①在一个或多个病人中进行的一种研究;②同期比较的两种或多种干预措施;③RCT:将受试者分入不同处理组时采用随机分配法(随机数字表、计算机随机排序、抽签、抛硬币等随机方法)的临床治疗试验;④CCT:将受试者分入不同处理组时采用半随机分配法(根据入院顺序、住院号、出生日期、星期几等交替分配到治疗组或对照组)或不能确定随机分配方法的临床治疗试验。

疗效指标①总有效率;②功能性腹泻治疗后的止泻时间;③功能性腹泻治疗后的症状积分评定。

统计学方法统计分析采用Cochrane国际协作组织提供的RevMan4.2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相对危险度(RR)作为效应尺度指标,合并效应量选用加权均数差值(WMD),95%可信区间;根据研究的异质性检验结果分别采用固定或随机效应模型,以P值小于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采用RevMan4.2统计软件绘制漏斗图进行发表性偏倚的检测。

检出文献情况通过计算机检索出符合条件的中、英文文献共276篇,其中中文文献272篇,英文文献4篇。通过阅读摘要、全文共253篇文献因为以下原因被排除:①重复发表;②不是随机对照试验和临床对照试验;③不是临床试验;④样本量小于10;⑤对照组是不同穴位针灸组;⑥文献是药物性腹泻或其他疾病引起的腹泻;⑦研究内容和本研究关系不密切。共有19篇文献纳入研究,用于本次研究评估。

样本来源及样本含量纳入研究的19篇文献中所选的患者1888例,有8篇[4,8,11,15,19-22]全部来自门诊患者,4篇[5,13,17-18]来自门诊及住院患者,2篇[6,14]取自住院患者,5篇[7,9-10,12,16]未标明。基线情况纳入研究的19篇文献中,17篇[4-15,17-21]文献提起了基线水平均有可比性,2篇未提及[16,22]。

纳入、排除和诊断标准纳入的19篇文献中3篇[5,9,21]文献含有纳入标准,5篇[5,9,13,19,21]文献含有排除标准,其余文章均缺乏纳入、排除标准。收集文献中参照《实用儿科学》诊断标准的5篇[4,6-7,16-17],采用《中医病证诊断标准》4篇[5,14,18,22],采用《罗马国际胃肠大会》标准的4篇[10,15,19,21],采用《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为诊断标准的2篇[13,20],采用《肠易激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9]、《儿科诊断治疗学》[11]、《中药新药治疗小儿泄泻的临床指导原则》[8]、《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会会议纪要标准》[12]各1篇。

随机化、盲法的运用符合RCT随机标准的文章有3篇[6,9,13],符合CCT随机标准的文章有16篇[4-5,7-8,10-12,14-22];盲法的应用中只有1篇[5]使用了单盲法,可见采用完全随机设计、盲法设计应用过少,是相关研究质量不高、结果存在争议的原因之一。

治疗选穴及治疗方法纳入的19篇文献中,共选用了17个穴位,主要以天枢、足三里、中脘、三阴交、长强、四缝穴为主。其中,足三里穴被14篇文献引用,天枢穴被12篇文献引用,三阴交穴被5篇文献引用,中脘穴被4篇文献引用,长强穴被3篇文献引用,四缝穴被3篇文献引用。采用针刺为主治疗腹泻的文献有7篇[4-5,8-9,16-17,22],以灸法为主的有3篇[12-14],针灸合用为主的有7篇[6,10-11,15,18-20],电针的有1篇[21],穴位注射的有1篇[7]。

疗效判定标准采用1998年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制定的标准的有6篇[4,6,12-13,16,20],以《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为参考的有5篇[5,14,17,21-22],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为参考的有2篇[8,18],参考《中医内科疾病诊疗常规》的有1篇[10],参考1986年长沙《全国第二届小儿腹泻防治会议制定的疗效标准》的有1篇[7],参考扬锡强、易著文主编《儿科学》婴幼儿腹泻的疗效标准的有1篇[11],参考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规范的有1篇[15],参考Bardhan法的有1篇[9],参考罗马标准的有1篇[19]。

不良反应、脱落、远期疗效和随访的报道本研究1篇[7]提到不良反应情况,2篇[5,21]提到了远期疗效和随访情况,但关于病例脱落均未提到。

Meta分析与发表偏倚性分析相关文献效应值合并的结果如图1至图4所示。腹泻患者针灸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比较参考19篇[4-22]文献,治疗后止泻时间的比较参考2篇文献[7,13],治疗后症状积分的比较参考2篇文献[18,19],均有显著性差异,表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针灸治疗功能性腹泻的Meta分析图1描述了针灸治疗功能性腹泻总有效率的Meta分析森林图。本次研究采用计数资料二分法,将临床报道中治愈、显效、有效均划为有效率,无效的为治疗无效率。对19篇文献进行异质性检验,采用Q统计量检验法,结果χ2=23.99,P=0.16,表明研究间效应量具有同质性。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合并后RR=1.21,其95%可信区间为[1.17,1.26],经Z检验,Z=10.19,P<0.00001,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eta分析森林图中菱形位于垂直线的右侧,表明治疗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即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图2描述了针灸治疗功能性腹泻后观察止泻时间的Meta分析森林图。异质性检验结果χ2=25.52,P<0.00001,表明异质具有统计学意义,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效应量WMD=-27.45,其95%可信区间为[-33.22,-21.67],经Z检验,Z=9.32,P<0.00001,表明针灸治疗组与药物对照组相比在止泻时间方面,具有极其显著性差异。图3描述了针灸治疗功能性腹泻后症状积分的Meta分析森林图。异质性检验结果χ2=0.6,P=0.44,表明具有同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合并效应量WMD=-3.19,其95%可信区间为(-3.84,-2.54),经Z检验,Z=9.58,P<0.00001,表明针灸治疗组与药物对照组相比在症状积分方面,具有显著差异。

发表偏倚性分析图4是针灸治疗功能性腹泻总有效率的倒漏斗图,依据纳入文献报道的数据,以相对危险度(RR的对数)作为Y轴,以RR(治疗组有效人数/对照组有效人数)作为X轴,利用软件绘制倒漏斗图,结果显示图形散点图分布呈现左右不对称,考虑可能存在发表性偏倚。#p#分页标题#e#

通过本次Meta分析结果可以看出,针灸能有效地治疗功能性腹泻;治疗功能性腹泻的穴位主要从天枢、足三里、中脘、三阴交、长强、四缝为主。但目前针灸治疗功能性腹泻的临床对照试验文献很少,特别是大样本、多中心的RCT数量更少。从纳入的19篇文献的基本特征来看存在以下不足:大多数文献中分组随机分类方法未明确;纳入标准、排除标准、诊断标准及疗效标准缺乏统一性;盲法使用极少;缺乏随访、失访、不良反应的报道;纳入研究的文献存在语言性、发表性偏倚等。因此,上述文献评价结果还不能得出完全肯定的临床结论,尚需高质量证据来进一步验证。为提高针灸治疗腹泻的临床研究水平,建议今后在临床研究中参考统一国际或国家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诊断标准、疗效标准;尽量使用盲法,观察随访、远期疗效和不良反应及脱落情况;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和临床对照试验,为促进和提高针灸治疗功能性腹泻的临床疗效研究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