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景观风格的进展与演化

园林景观风格的进展与演化

 

0引言   园林植物是园林景观的重要要素,它与园林中的地形、水体、植物等要素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园林景观形式。在当前国际背景下,随着人们生态、环境意识的加强,创造自然的园林植物景观成为当代植物景观的发展主流,但是由于现代哲学思想和艺术风格所呈现出的“百花齐放”局面[1],又对园林植物景观风格产生了多元化的影响,对此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和包容。但是,近年来国内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实践领域并非如此:要么过分地强调原生态,要么简单复制古典模式,要么突出平面布局,要么将艺术美简单化、程式化等。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相关研究,又多侧重于从具体应用中分析植物景观的局部表象特征或者植物空间模式的具体塑造等,很少从园林植物景观风格发展演变的角度分析当前园林植物景观风格呈现“多元化”的根源。因此,本文立足于此,以类型学为依据,从历史发展、演变的角度探析现代园林植物景观风格的主要内容和形式,以期对当前背景下我国园林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有所启示。   1类型学与园林植物景观风格   1.1类型学   分类意识是人类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式,在自然科学领域的分类现象称为分类学,而在社会领域的分类行为则称为类型学(Typology)。实际上,类型学是人类认识到不同的事物之间可能具有的普遍性和共同性的类特征而对事物进行分类的思想意识。“类型即一类事物的普遍形式(或者说理想形式),其普遍性来自类特征,类特征使类型取得普遍意义。”[2]   1.2园林植物景观风格   “景观”与“风格”是具有多层含义的词汇,本文引用“景观”在视觉审美方面的意义,“风格”则指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以某种结构相契合时呈现的特色。因此,本文引用“园林植物景观风格”是指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中在内容和外貌上所反映出的普遍性特征。它既包括能为视觉等所感知的外在表层结构,又包括抽象的、概念性的内在深层结构。前者主要反映在:植物个体本身的自然形态,通过人工整形后的造型形态,通过艺术组合后形成的整体性景观形态等。后者在现实中是无法通过视觉概括的,如西方园林中植物景观隐含的逻辑和几何秩序,东方园林中植物景观的拟人化倾向和象征意义等。   1.3发展与演变   “发展”指变化的趋势,“演变”指历时较久的发展变化。本文将两者并用重在强调园林植物景观风格在设计实践中的动态变化。因此,本文对于现代园林植物景观风格发展演变的探析是基于类型学,以各时期的园林类型为线索,并以时间为轴的探讨和分析。   2现代园林植物景观风格的发展与演变   根据现代园林在不同思潮背景下的类型特征,现代园林植物景观风格的发展脉络可分为三个阶段:现代园林系统观初成时的植物景观风格,现代艺术运动影响下的植物景观风格,以及生态思想盛行时的植物景观风格。不同时期园林植物景观不仅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今天依旧是园林植物景观风格应用的主潮流,并形成了当前园林植物景观评价中“社会、艺术、生态”的三维评价尺度[3]。   2.1现代园林系统观初成时植物景观风格   自18世纪现代园林初露头角至20世纪初风景园林学科的确定和初步发展,受社会背景影响,园林植物景观一方面体现着自然风景园的造园思想,另一方面具有明显的工艺美术印痕。   2.1.1自然化的风景式园林植物景观18世纪英国资产阶级“反对专制主义、追求自由平等”的先进思想使反对理性约束并能够自由抒发情感的英国自然式风景园林成为当时理想园林形式,改变了欧洲由规则式园林统治的长达千年的历史[4]。自然风景园林不仅满足了公众对园林功能的基本需求,而且更好地适应了园林由私有向公众的转化。反对将树木进行人工修建、提倡任其自由生长的自然风景式园林植物景观风格恰恰顺应了时代需求:植物种类与配置手法纯净简洁,以风景画为蓝本近乎纯粹模仿自然创造一种静态的景观效果;开敞的草坪是风景园的构图中心;草坪中的视觉焦点是自然式栽植的树丛;周边以自然式林带组织和范围空间;园林局部保留了装饰性栽植风格,虽然延续了构图重视几何关系的传统,却放弃了巴洛克艺术严谨的对称秩序,体现了规则式与自然式园林的结合。自然风景式园林植物景观体现在现代园林实践先驱们,如英国风景园林师布里奇曼(CharlesBridgeman)、威廉•肯特(WilliamKent)以及布朗(LancelotBrown),德国风景园林师弗里德瑞奇•路德维格•范•斯凯尔(FriedrichLudwigvonSckell)等人的相关作品中[5]。   2.1.2艺术化的风景式园林植物景观   19世纪中后期,英国自然式风景园在趋于成熟的同时也遭到业内人士质疑,如英国风景园林师威廉•钱伯斯(WilliamCharmbers)指出“布朗的园林太自然……艺术已被逐出园林……自然不经过艺术加工是不会赏心悦目的,必须以艺术补救自然不足”[4]。中国古典园林“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艺术境界受到追捧,并影响着此时的园林植物景观风格:植物景观将艺术手段融入其中,开始重视花卉、树木等植物景观在空间塑造上的艺术组合,强调植物种类、姿态、色彩以及季相变化等;规则与自然相结合的折中式植物配置手法成为艺术化风景式园林植物景观的基本特征。这在雷普顿(HumphryRep-ton)、钱伯斯,奥姆斯特德(FrederickLawnOlmsted)等人的相关作品中均有体现[5-7]。艺术化的风景式园林植物景观还推动了现代园林植物栽培技术的发展,陈列珍稀植物也成为当时园林建设主要内容。选种、育种、创造新的栽培变种等园艺栽培手段在园林建设中运用广泛。由乡土和外来植物共同形成的艺术化的风景式园林植物景观在色彩、植物类型以及空间组织上更加丰富,如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KewGarden)。#p#分页标题#e#   2.1.3工艺美术式的园林植物景观   19世纪晚期源于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不仅对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有着深刻的影响,也反映到园林领域,园林植物景观风格具有明显的“以唯美为原则,为艺术而艺术”的工艺美术印痕:提倡以随机的、入画的方式组织园林植物,花镜出现并得到推广;注重从传统中汲取“营养”,强调空间组织的整体结构性;自然的园林植物材料和传统的栽植形式相结合成为园林空间过渡与转换的常用手法;重视以植物的季节特征和色彩为主题组织植物景观,常见春、夏、秋、冬四季景观园以及红、白、蓝等色调园;重视专类植物展示,常见某类或者某种植物专类园,如月季园、沙生植物园、岩生植物园、迷园等,并出现以收集植物品种为目的植物园;为扩大空间感受,也有案例以植物花香的嗅觉感受来组织空间;重视植物在体型、轮廓等方面特征,常见轮廓鲜明、对比强烈的园林植物景观。如在英国园艺家杰基尔(Ger-trudeJekyll)和建筑师路特恩斯(EdwinLutyens)的作品中,色彩斑斓的自然式植物景观成为软化规则式线条和体现乡土景观不可或缺的元素,花镜也成为杰基尔的标志性设计语言[8-9]。   2.2现代艺术运动影响下的植物景观风格   园林与艺术、建筑密不可分,源起于1920年代后期的现代艺术使得现代园林所遵循的艺术准则和表现形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园林植物景观产生了多元化的艺术倾向和追求。   2.2.1以立体图案表达植物雕塑情结   受立体主义影响,在园林设计中以大色块整形修剪植物塑造雕塑感强的立体图案是现代思潮影响下常见的园林植物景观。这种整形修剪不同于古典形式,更多的是从现代立体画派中汲取营养:以色彩和现代几何构图组织空间。如法国建筑师古埃瑞克安(GabrielGuevrekian)于1925巴黎“国际现代工艺美术展”上设计的“光与水的花园”:以三角形为母题,园中水池周围的草地和花卉色块以不同的坡角形成立体图案,色彩以补色相间,绿色草地对比深红色秋海棠,橘黄除虫菊与蓝色藿香蓟相对[10]。   2.2.2以建筑语言寻求植物空间秩序   将建筑空间扩展到园林中,运用建筑手段表达园林设计要素,强调以整洁的植物种植划分和组织空间,将其赋予具有时代特征的建筑语言,体现出一种建筑秩序,是现代思潮影响下的主要园林植物景观风格。美国现代园林奠基人之一丹•凯利(DanKiley)是该领域的重要实践者。这位用古典设计语言营造现代空间的结构主义大师擅长用植物塑造空间。他认为:植物的形态、高矮、枝叶的疏密、冠幅的大小、季节的变化对于空间效果至关重要[11]。在他的作品中常以建筑的秩序为出发点,用整洁的植物材料和配置形式将建筑空间扩展到周围环境中去:绿篱是墙,林荫道(树列)是自然的廊子,整齐的树阵是一座座由许多“柱子”(树木)支撑起的天然敞厅,场地的结构性和空间秩序得到清晰表达,如米勒花园(MillerGarden)。   2.2.3以传承的理念实现古典原型重组   传承是园林的典型特征,以古典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元素为原型,结合现代艺术思潮,对传统植物景观视觉元素进行重组,赋予其新的表现形式是现代艺术创作的一个基本趋势[12]。这主要体现在绿篱、花镜等园林植物景观形式的具体运用上。传统绿篱被予以新的景观形式,如1970年比利时风景园林师维尔兹(JacquesWirtz)设计的斯科腾(Schoten)花园,从日本传统园林植物整形修剪的技法中获得灵感,将绿篱设计为云状有机形式。产生于中世纪的“结节园”也发生了变化,在美国风景园林师费佛弗(AndrewPfeiffer)的作品中它被抽象为简洁的几何形式,在沃瑞(RosemaryVerey)的作品中,它成为交错式的编织图案。传统花镜的发展,不再以植物色彩为主要依据,植物形态上的对比关系得到重视,如丹麦风景园林师杰克布森(PrebenJakobson)设计的福瑞斯特(Foresters)住宅花园中的花镜。   2.2.4以新视点实现自然原型的概括和抽象   自然是园林设计的源泉。在现代艺术视野下,以新的视点和方法审视自然,并对其进行概括和抽象,形成了新的园林植物景观表现形式[12]。如捷克风景园林师奥组巴(IvarOtruba)设计的巴诺大学植物岩石园,以间断的混凝土墙和错落的金属栽植槽象征自然界中的山地结构特征,布置低矮的高山植物,实现了对传统岩石园的新探索。这种抽象和概括还非常注重人的感官及心理体验。如法国风景园林师拉苏斯(BernardLassus)设计的视觉花园,设计者通过视觉色彩的科学分析,以现代概念艺术的设计手法充分表达了园林植物色彩、质感的对比关系。日本流行的“植物配置五感设计”[13-14],也是建立在对人感官的刺激特征上,这在特殊园林空间中运用广泛,如近30年兴起的康复花园(healinggarden/landscape)[15-16]。   2.2.5以大地艺术手法塑就场地空间脉络   20世纪60年代左右被视为自然与人工、生态与工业连接纽带的“大地艺术”(LandArt,EarthArt)在艺术领域流行。园林设计领域中,以“大地艺术手法”体现场地空间脉络的做法也受到推崇。因此,立足于“大地艺术手法”的植物景观在场地空间脉络的塑造中担当着重要角色。[12]1960年代,由风景园林师索伦森(CarlTheodorSorense,1893—1979)设计的丹麦奥尔胡斯(Aarhus)大学校园的露天剧场,半圆形的草坪台地和用橡树围合的空间是“大地艺术手法”的体现。1990年,英国设计师詹克斯(CharlesJencks,1939-)设计的宇宙思索花园中也是以“大地艺术手法”营造园林植物景观突出场地空间脉络。   2.3生态思想盛行下的园林植物景观   1960年代后,在绿色革命号角下,以科学、哲学以及“现代主义”理性为基础形成的现代园林设计思想和范式,开始将“生态主义”的审美观与方法论视为现代园林设计主流。生态系统论的思想指导着各尺度层面的植物景观设计,园林植物景观风格在自然化和生态化的途径上积极地探索着。#p#分页标题#e#   2.3.1关注乡土植物运用   塑造本土特色景观乡土植物不仅可以真实反应当地的季相变化,而且对当地自然气候条件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并体现着地方景观特征。充分发挥乡土植物的魅力塑造本土特色景观是生态思想盛行下园林植物景观风格的突出特点。如巴西当代著名风景园林师布雷•马克斯(RobertoBurleMarx),在植物种类选择上对巴西乡土植物情有独钟,在他的设计中,被当地人视为杂草的乡土植物大放异彩,创造出了地方特色浓郁的植物景观[12]。某些重大事件的园林绿化尤其强调以乡土植物塑造本土景观,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相关研究机构开发了蓝花棘豆、甘野菊、野鸢尾、百里香等多种能够反映京城本土风貌的乡土植物充实园林植物素材。   2.3.2关注地带性植物群落构建体现生物多样性   地带性植物群落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稳定城市生态系统、创造和保护物种多样性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它不只体现着地方园林植物种类、群落类型和地带性景观特色,更是其它生物赖以生存的乐土,是城市绿道和生态园林城市的根本[17-19]。在园林植物景观表达中,采用地带性植物种类,从美学、生态学、经济学等角度出发,建立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模拟地带性植物群落,以求在实现人与生物之间新秩序的基础上体现园林景观的生态美、艺术美、文化美和科学美等多层美学意义。如日本爱知县世博园,中国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上海世博后滩公园等园林植物景观的设计均体现了这一原则。   2.3.3关注原初植被的修复与培育体现场所精神   在生态思想下,保存自然界的长期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成为风景园林的重要任务,因此能够反映场地特征的野生或原初植物景观的修复和培育,成为该思想指引下体现场所精神的重要手段,这在棕地改造项目中体现最为显著。如德国当代著名风景园林设计师彼德•拉茨(PeterLatz)规划设计建造的萨尔布吕肯市(Saarbrücken)港口岛公园(BürgparkHafeninsel),美国当代著名年轻风景园林师哈格里夫斯(GeorgeHargreaves)设计完成的圣•何塞市的呱哒鲁普河公园(GuadalupeRiverPark)[12],日本当代风景园林师加藤修设计的八王子•枥谷户公园[20]等,均充分体现了对场地原初植被景观的恢复与培育。   2.3.4关注垂直绿化实现人居环境与自然的融合   在城市环境中,园林植被被证明是一个净碳汇[21-24]。今天,在以生态思想为指导构建低碳经济社会的背景下,园林植物被视为实现人居环境与自然融合的重要因素,屋顶花园、绿化墙等垂直绿化形式成为低碳景观营造的重要探索途径。如日本爱知世博会上由日本建筑师栗生明设计的“生态肺(Bi-olung)”绿化墙展示了“APS花墙”、“拱形墙”、“休憩墙”、“植物屋顶组合墙面”等多种垂直绿化技术[25]。由世界著名风景园林设计团队SWAGroup设计的、具有“全球最绿色的博物馆”之称的美国加州科学院屋顶花园将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26]。2010年艾勒斯利(Ellerslie)国际花卉展也体现了以植物不同种植形式探索低碳景观营造模式的思想,如新西兰风景园林师克雷格•波考克(GraigPocok)设计的“PoolHire”[27]。   3结语   从上述归纳、总结与分析可以看出,在现代园林的发展历程中,园林植物景观风格的发展与演变是现代园林规划设计思潮转变的最好印证,是“艺术、自然与科学”的巧妙交融。时下,在风景园林学科面对多元文化共同挑战的背景下,作为其主要元素,园林植物景观的规划设计不仅要顺应社会发展需求体现时代特征,更应以一种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已经共存的多元文化,体现多元化的园林景观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