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保护性耕作问题分析

农机保护性耕作问题分析

本文作者:刘娜 单位:凤城市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站

我市位于辽东半岛东部,东与宽甸县界,西与岫岩县相邻,南部与丹东市振安区、东港市,北与本溪县接壤,属长白山系千山山脉南端,海拔高度为1208m,平均海拔为200-500m之间,形成北高南低丘陵起伏,沟壑纵横,低山丘陵区。自然情况是“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东径123°32’到124°32’、北纬40°02’至41°06’之间,南北长117.2km东西宽83.5km。

其中粮食作物6.2万hm2,玉米作物面积达4.2万hm2。年平均气温8.9℃-10℃,年积温3468.3℃,平均降水906mm,年平均相对湿度72%,年均日照2279小时,无霜期169天。旱地垄作在我地区有强大的生命力,主要在于春季保苗率高,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垄作在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中,有着重要位置,在机具开发和研制过程中,从垄作这个前提出发,做到农机与农艺的有机配合,这是一个重要的集结点。

垄作栽培开沟起垄,增加耕地表面积达40%,提高阳光利用率10-15%,有效增加积温,垄台起到人工挡板的作用,延长自然雨水渗入时间,减少径流。有耐旱,抗涝和很强的抗倒伏作用,有利于杂草的控制,减少对化学除草剂的依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核心是免耕或少耕。免耕和覆盖,着重强调地表覆盖秸秆,根茎,给农田穿上保护衣,固土护田。测试表明,实施保护性工作可以使农田扬生降低60%以上,是有效的对农田防护治理技术,另外,农作物秸秆,根茎还田分解后,可使大量碳元素以固态形式留在土壤中,减少由于秸秆焚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向大气排放。同时减少了机械作业次数,解决了垄作栽培的不足,从而增加了农民的收入,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土壤成分,是增温、保墒、聚肥、改土、集流、防蚀等有效地解决了地温低、墒情差、肥力弱、水土流失等问题。

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处理秸秆问题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选用什么样的农机具进行秸秆,根茎作业保证种质量,关系到该技术的推广。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采取几种措施:(1)采用的机具是农民认可的;(2)在处理秸秆的同时,以不影响春播为前提;(3)一般秸秆覆盖达到30-35%之间。

主要覆盖技术的作业中农机具一般以直刀切茎精播种施肥复合作业,用园盘耙和镇压器进行耙压。在多年实施保护耕作技术推广中,使我们深深体会到,直接影响该项工作中有诸多因素,如行政手段、资金扶持、宣传鼓动、技术培训、机具定位、运行机制等。只有确立好适合本地区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机具以及运行机制,才能使保护性耕作技术在本地区实际推广应用,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逐渐成熟,机具逐渐完善,农民观念不断转变,出现了一大批掌握保护性耕作的农机大户。其中,农机大户与农民联手共建,自我服务、互惠互利,良性互动的良好运行机制,自觉开展保护性耕作,使农民手中现有机具发挥了最大作用,减轻了农民负担,这也是继续完善做好该项工作的有效途径。

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实行保护性耕作通过免耕少耕,可大大简化生产工艺,减少工序,降低作业成本,是一项重要的节约型农业技术,据统计,采用保护性耕作可降低作业成本30%以上,还可节省燃油,化肥和水灌溉消耗。同时,保护性耕作增产效果明显,增产幅度在5-15%之间。另外,采用保护性耕作能大幅度提高生产率,节省劳动力,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促进农民的人均收入。因此,实行保护性耕作有利于节约资源,提高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保护性耕作是以机械工程为主要内容的先进农耕技术,保护性耕作以现在科技为支撑,以保障农业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作业服务社会化为手段,通过更新和优化农机装备,使农业机械显著提升,同时,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农机户承担作业任务,实施新的种植技术和模式,有利于统筹农机作业服务的社会化和农民组织化水平,有利于推进现代化农业装备水平。综上所述,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是解决本地区耕地减少,地力下降,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的有效措施和途径。实行保护性耕作,有利于统筹农业生产和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环保型对保障“十二五”时期全市区农村经济发展和各项战略目标顺利实现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