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专业课管理研究

计算机专业课管理研究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指出:“中央在100所示范院校中,选择500个左右办学理念先进、产学结合紧密、特色鲜明、就业率高的专业进行重点支持。形成500个以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重点建设专业群,提高示范院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因此,专业群建设是高职院校建设的重点,是学校整体水平和基本特色的集中体现,决定了一个学校的知名度、美誉度。我们可以看到,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高职院校的数量已经相对饱和,以前发展迅猛的计算机类相关专业,由于各高职院校的普遍开设,数量庞大,办学压力随毕业生就业率的急速下滑而增加,各高职院校已经开始围绕地区和学院资源条件大力进行专业群建设,寻找一条创新和发展之路,从而使计算机类专业摆脱目前的困境。   一、计算机类专业群构建的途径   专业群是指由一个或以上的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由若干个相近相关的专业共同组成的专业集群。目前,专业群构建的途径主要有:围绕产业链构建专业群;围绕行业或职业岗位群构建专业群;以核心专业为基础构建专业群;围绕学科基础构建专业群;根据高职高专专业目录的分类构建专业群。   根据计算机类专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目前可以积极选择下面的途径进行专业群的构建:   (一)围绕计算机类专业的(行业)职业岗位群构建专业群   职业教育的专业与职业有着紧密的联系,专业是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与职业岗位(群)具有一致性。各院校要认真研究本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态势,搞清区域内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明确区域内计算机行业发展的重点,预测未来发展的走向。根据学院自身的办学实际,寻找、确定某些计算机相关行业或企业,作为计算机类专业群建设和发展的背景与依托。在具体进行计算机类专业群建设时要注意以行业或职业岗位(群)为依据,针对一个行业岗位或针对一组相关的职业岗位或针对一些社会公有岗位来设置专业,逐步形成相应的专业群。在专业群中根据自己的优势和特色确定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和一般专业,通过品牌专业促进其他专业的发展,从而形成由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和一般专业组成的具有内在联系、相互支撑的专业群结构。如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就积极融入到行业和企业中去,与四川银海公司、锐捷公司、中兴通讯公司、3M公司、四川网音公司等企业进行深层次的合作,建设了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核心,“软件技术”和“数据通信与网络系统”两专业为辅的计算机类专业群。   (二)以核心专业为基础构建专业群   以核心专业为骨干,以核心课程群、核心技能群、师资队伍群为基础,以专业方向适应社会行业人才需求的变化为方式来设置专业群。如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形成以省级试点专业“软件技术”专业为核心,以学校重点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为骨干,以“计算机系统维护”、“图形图像制作”、“动漫设计与制作”等专业为支撑,形成特色鲜明的计算机专业群。在人才培养理念和教学改革思路上,共享重点专业先进、成熟的经验。在学生技能、综合素质的培养方面专业群内各个专业既保留自己的专业特色,各专业之间也相互渗透,相互支撑,从而培养适应岗位需求的一专多能型学生。在学生就业方面,充分考虑专业群内各个专业的相融性,使毕业生能胜任一个岗位,适应一群岗位。   (三)根据高职高专专业目录的分类构建专业群   按照我国2004年公布的高职专业目录的分类,在电子信息大类中计算机类专业共有20个。   各高职院校可根据学院的行业背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学院自身的办学条件和专业发展过程等因素,并参考专业目录中的专业划分来规划和建设计算机专业群,但不需要一一对应。   二、计算机类专业群课程体系的构建   通过对计算机专业群构建途径的分析,结合当前计算机专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构建了“平台+模块”模式的计算机类专业群课程体系,其框架如图1所示。在专业群平台之上设置的公共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和人文素质课模块为本专业群各专业共享课程模块。在专业群平台支撑下由订单培养课模块和订单顶岗实习模块(就业)构成了订单培养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由专业方向课模块、校企合作联合开发课程模块,最终使学生进入意向企业实习并就业,构成了校企合作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由专业方向课模块、专业拓展课模块、职业资格认证模块和岗位能力模块(毕业设计、顶岗实习和岗前实习(就业))构成了较为传统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群内的各专业可以根据本专业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开发与设置各模块内的课程,根据人才培养规格的需要将相关的模块串联组合就构成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如: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应用专业群平台共享课程模块、锐捷公司订单培养课模块、订单顶岗实习模块组合起来构成与中国锐捷网络公司合作的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计划。   三、计算机类专业群课程体系的优势及特色   专业群平台支撑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专业群内的各专业可以根据本专业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开发与设置各模块内的课程。专业群中的各专业或专业方向,面向企业中的岗位群,均能在同一个实验实训体系中完成其基本的实践性教学。计算机类专业群建设课程体系对专业上水平、提高人才质量与办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一)便于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有利于专业群及时适应市场   我国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新的工种、新的岗位群不断涌现,计算机相关专业设置也需要不断更新。针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在计算机类专业群课程体系框架内,充分利用学校的办学资源,可以依靠原有的专业师资和实验实训基础,灵活方便的扩展和设置新专业。#p#分页标题#e#   对现有专业,通过及时调整或开发专业方向课模块,可拓宽专业口径。各院校也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实际情况,开发一个新的专业方向课模块,就可以为本专业群增加了一个新专业。   (二)能适时满足订单式培养及合作企业用人的需求   有很多高职院校与一些企业建立了订单培养或定向招聘毕业生的合作关系,但这些合作企业都是根据企业自身生产发展的规划,确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计划。因此高职院校要能够对此做出及时反应,及时满足订单企业或定向招聘企业的要求。对于新型的“平台+模块”模式的计算机类专业群课程体系,可以在已有的订单培养人才培养计划中,只需采用或及时选择不同的订单培养课模块,便可以与订单企业达成新的订单培养协议,满足企业用人规格的变化和需要。同时,也可以按照企业的需要,增强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学院可以与合作企业联合开发与企业生产流程、生产安全及企业文化有关的校企合作联合开发课程模块,让学生学习,使学生多角度了解企业,更快地适应岗位。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高技能高素质,引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现代生产和技术的综合化趋势不断增强,计算机专业技术岗位内涵不断丰富,往往要求学生拥有高技能高素质,这样常常需要多学科的知识和多种技能才能解决。在计算机类专业群课程体系中,整个课程体系是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的,专业群平台之上的课程模块也为学生提供了多学科的知识和素质的培养。同时在专业拓展课模块内,开发设置若干门专业群中与各专业先进技术相关的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拓展能力。每位学生可以从中选修几门课程,为自己未来的动态变化的职业生涯储备能量。特别是专业拓展课模块的设置是基于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观,模块内的课程要紧跟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及时开发新课程或调整课程内容,以引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便于完全实现工学结合的学习模式   工学结合是学校学习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一种职业教育学习模式。工学结合学习模式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校与社会的结合、学习与就业的结合、课堂与岗位的结合,缩短了学生从学校到就业岗位的距离,有利于提高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计算机类专业群“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计划实施过程中,以模块为单位可以方便的调整开课时间。模块化课程体系的灵活性,对于推行工学结合的学习模式,提供了很好的可操作性。在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实行固定学制的情况下,为了利用好合作企业的资源,减轻因学生集中到企业实习造成的负担,同时更是为了提高顶岗实习的效果,在学生完成了专业群平台之上的公共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和人文素质课模块的课程后,学校可以根据需要将学生分批分学期交替去企业顶岗实习,而另一个学期开设专业方向课模块中的课程、专业拓展课模块课程和岗位能力模块中的毕业设计环节等。如果高职院校真正实现了弹性学分制的情况,学生在学期间,学习进度可实现完全地自主决策,这样学生在完成了专业群平台之上的公共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和人文素质课模块的课程后,就可以开始自主寻找顶岗实习的单位,并落实实习时间,之后再根据学校不同年级的开课计划申请上课时间,学习其他模块的课程,修满规定的学分即可毕业,这将是最为理想的情况,可以真正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五)实现完全“资源共享”,增强学院竞争力   计算机类专业群课程体系的建设,可以对专业实现相对集中,学校可以将有限的资金集中投入到相关实验实训室,开拓共同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进行系列化建设,形成一个完整的先进的实验实训体系,实现高效共享,从而可以大大提高实践教学效果。计算机类专业群课程体系的建设,也可以集聚起相近相关专业的教师资源,形成专业师资的数量优势、结构优势,在专业教学上可以灵活调用,既能降低专业教师的储备率,提高教师的使用率,节约办学成本,又能满足专业教学上的需要,增强学院的竞争力。